costa和星巴克区别,COSTA等咖啡店为什么争相在购物中心开店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咖啡行业交流请加私
  人微信精品咖啡香,微信号:
  (长按复制)
  thinkingcapacity
  人人都看到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长前景。北京咖啡行业协会资料显示,中国咖啡消费年增长率为15%左右,远高于全球的2%。按国际咖啡消费市场平均水准计算,中国内地咖啡市场消费金额约为1万亿元,但目前每年咖啡销售只有700亿元,显然市场刚刚处于井喷前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方式的改变,咖啡厅也在中国遍地开花,星巴克、Costa、太平洋、豪丽斯、上岛、迪欧、埃尔等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咖啡厅穿插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一时,咖啡店加盟成为近几年投资的一个热点。
  据联街网研究,被称为“小咖啡”模式的星巴克与以上岛模式为代表的“大咖啡”模式做一个对比,“小咖啡”模式就是纯西派的咖啡单品加简单西点,像“小咖啡”模式的星巴克只做咖啡饮品和选址商圈高度统一,而“大咖啡”模式更多的注入了中国本地元素,除了咖啡和西式餐点外,为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和习惯,融入中国茶、中式餐点于其中,但是“大咖啡”模式成本经营高,根据目前消费者对咖啡的认识,星巴克,Costa、太平洋、豪丽斯更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一提到加盟,大家想到的是高额的加盟费及加盟后服务质量与加盟前的承诺形成的巨大反差。不加盟自己独立开店,品牌优势、营运经验等则无从谈起,同时面对大品牌的高额加盟费及近乎苛刻的地理位置租金让很多对热爱咖啡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某咖啡加盟店展业部总监介绍说,连锁咖啡为每一个加盟投资者从选址、店面装修、店面管理等各个环节亲自参与,对于投资者选取的店面位置及周围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站在投资者角度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同时在管理、采购和营运上提供一站式服务,免去纷繁复杂的程序和步骤。
  如果你打算自己开店,身为咖啡店的老板,起码要有足够的咖啡知识储备
  身为咖啡店的老板,怎么能缺少专业的咖啡知识呢?做咖啡店的老板可没那么简单,是真的要”上得厅堂”与别人分享咖啡知识,还要“下的厨房”,自己会煮咖啡,一来方便招呼顾客,二来还可在咖啡师人手不足时补充人力,而丰富的咖啡知识咖啡馆老板必备条件。
  一、确定经营内容和目标消费群体,选址、选址、再选址
  二、制订计划、给公司起名、设计公司标志。
  三、准备为设备投资,搜集各种规格的设备资料。
  四、在工商、卫生、消防、税务部门登记、食品许可证、注册。
  五、计算启动资金。
  六、购买咖啡机设备:咖啡机、研磨机等。
  七、设计咖啡单。
  八、寻找咖啡供货商、奶制品供货商、调味品等食品的供货商,其他非咖啡饮料、纸制品、器具等的货源。
  九、制订营销计划,聘用员工、准备培训材料。
  十、备好库存,准备开业。
  咖啡店需要哪些设备?
  1、咖啡机(双头):1元
  2、意式磨豆机:元 、单品磨豆机:原
  3、滴滤咖啡机:800~8000元不等
  4、水处理设备(过滤掉水中的杂质和怪味,保证咖啡的味道):200~800元
  5、奶缸:用来热奶或做奶沫。32盎司奶缸所盛牛奶和奶沫,可供制作两三杯咖啡。
  6、温度计:测奶温,可保证制作的饮料味道和质量上保持一致。
  7、压粉器:用来将咖啡粉压实,在煮咖啡时使用。
  8、其它:勺、量杯、计时器、香料瓶、奶油发泡器、摩卡泵、清扫刷、咖啡杯。
  9、耗材包括:咖啡豆、奶制品、香味糖浆(果露)、纸制品、吸管等。
  10、烘焙机:元(不一定需要)
背景: 星巴克(Starbucks) VS Costa Coffee 悦达咖世家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1971年成立,为全球知名的咖啡连锁店,其总部坐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除咖啡外,星巴克(Starbucks)亦有茶、馅皮饼及蛋糕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13,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地区。目前,星巴克在中国拥有800多家店,计划2015年前在中国拥有1500家店面。
  部分星巴克(Starbucks)与超级市场、书店、写字楼、商场等物业结盟,于合作店铺内觅地开业。一般而言,星巴克(Starbucks)咖啡的价格与其他类似等级的竞争者相当。星巴克的分店大多数是总公司直营的,星巴克(Starbucks)公司内也有对于外资投资的一些禁令;但这些规定也有例外。在大中华区的星巴克大多数是合资的。台湾区星巴克是由统一企业与美国星巴克合资的;上海及华中区的星巴克是由台湾统一企业、上海烟草集团以及美国星巴克合资;北京与天津星巴克是由北京美大星巴克公司经营。而广东、香港及澳门的星巴克则是由美心集团及美国星巴克合资的 Coffee Concepts HK Ltd 经营。星巴克总公司倾向加码这些地区的持股,取得更大的主控权。沈阳、大连等城市的星巴克则是星巴克总公司的直营店。
  Costa Coffee 悦达咖世家
  COSTA是英国知名咖啡店品牌,店铺遍及全球26个国家。目前,COSTA正将强势开拓亚太市场,中国是重点市场。COSTA的母公司Whitbread集团是英国排名前列的上市公司,英国餐饮酒店业的领头羊,在全球拥有45,000名员工。
  1971年,在伦敦Lambeth,Costa兄弟Bruno和Sergio创立了他们着名的咖啡豆烘焙工场,将传统的意式烘焙法加以缓慢处理,制作出令人兴奋的咖啡,供应本地餐饮机构与意式咖啡专营店。人们对这种咖啡钟爱有加,终于在1978年,第一家Costa espresso bar在伦敦Vauxhall Bridge Road宣告诞生。时至今日,Costa仍沿用这一经典的缓慢烘焙工艺,并传承兄弟俩将Arabica咖啡豆与Robusta咖啡豆按6:1混合的方法,制作出绝妙的咖啡,供应全球1000多家意式咖啡吧。
  在北京,华联咖世家(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日开出了第一家门店,3年后,已发展连锁门店43家,这个速度几乎是星巴克同期在北京发展门店速度的2.5倍。其扩张速度更令人咋舌。截至目前,咖世家在中国已拥有121家门店(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其亚洲区总裁博斯邈(Paul Smith)宣称,今年底将增至 170家,2018年达到2500家,发誓要拿走中国咖啡连锁市场1/3的市场份额。“
品质: 星巴克(Starbucks) VS Costa Coffee 悦达咖世家
  从业人员和爱好者们告诉你星巴克品质究竟怎样?(来自评审醉鹅团)
  (附)星巴克加盟、招商概况、星巴克基本招商信息简介:
  选址要求:
  首选物业: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商业街,写字楼底商及配套商业
  物业使用:租赁,合作
  需求面积:200-500平米;
  合同期限:5-10年
  选址标准:
  星巴克(Starbucks)主体建筑要求:
  1、楼板承重:350千克/平方米。
  2、给排水/排油/排污/烟道:给排水。
  3、供配电负荷:100千瓦。
  商圈选址:
  1、易接近性:即良好的交通状况,选址应考虑客人来去的方便。
  2、可视性:必须有良好的可视性,检查任何对单店标记和其它可视物形成障碍的因素, 保证各方面的行人和车辆能清楚看见招牌及店面。
  3、楼层:最好是临街一层或一、二层,有足够的营业面积,比较规整,层高3米左右。
  4、外观:外观应有空调室外机位置和广告招牌位置。
  5、城市的中心商务区,接近写字楼附近。
  投资金额:100万元-200万元 所属行业:餐饮
  公司名称: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招商联系方式:021-
  拓展区域:星巴克未来将继续拓展华南地区
  (附)Costa加盟、招商概况、基本招商信息简介:
  加盟、招商概况:不详
  只咖世家在中国发展能如此强劲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南北方各找到一个合作伙伴:华联和悦达。
  公司名称:华联咖世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咖啡店投资也是充满各种风险,就看自己是否选择正确的加盟商和加盟品牌,还是选择自己开店经营。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广州蜜思咖啡网】,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更多专业咖啡交流 请扫码关注微信:thinkingcapacity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5376/条精选
8269/个达人
美食永远不会过气。
简单的生活,比诗更浪漫,温暖治愈你的心和胃。
我最愿意做的事就是下厨,就是爱厨房。
用手分享美食,用眼发现美食,用心体会美食!
家常菜的味道,最能带给我们家的温暖,也最能触动我们心底的那份柔软。
分享美食,烘焙和那些温暖的文字。查看: 4712|回复: 21
求星巴克.COSTA等连锁咖啡店图纸
要百度或者网上找不到的
打赏我吧!~现金实时转到作者微信钱包
我做的是台湾的乔治派克连锁
面积多少?图纸详细吗&
中南海情怀 发表于
我做的是台湾的乔治派克连锁
面积多少?图纸详细吗
150多平,不算大哦,自己设计的,效果图施工图都很详细呢
还是要星巴克或者COSTA的.谢谢&
中南海情怀 发表于
150多平,不算大哦,自己设计的,效果图施工图都很详细呢
还是要星巴克或者COSTA的.谢谢
您好!我想看看您的咖啡厅好吗?&
~~~~~~~~~~~~~~~~~~~~~~~~~~~~~~
~~~~~~~~~~~~~~~~~~~~~~~~~~~~~~~~~~~~~~~~~~~~~~~~~~~~~~~
同求~~~~~~~~~~~~~~~~~~~~~
LZ邮箱多少~& && &&&
请问层主,请问您可以给我发一份吗?我想看看那边的设计和施工图。谢谢;&
我需要网络上找不到的。。&
LZ邮箱多少~
&&我需要网络上找不到的。。
如何100%,把设计方案变成实景作品
九大导师倾力巨献,设计能力系统提升
方案设计及平面户型优化
室内设计及施工图深化
软装设计精品课程
商业写实高级表现
室内高级建模班
CR室内效果图表现班
正在载入第页文章关键词:
开业:2016-12面积:4.1万O开业:面积:100万O开业:面积:22.84万O开业:面积:8万O
业态:餐饮面积:80-150万O业态:餐饮面积:150-200万O业态:餐饮面积:15-40万O业态:休闲娱乐面积:200-500万O
×扫描分享到微信星巴克欲与宿敌COSTA一争高下
& 去上法语课的小王刚开始习惯买的是(),因为就在法培对面的写字楼。由于每周去,他干脆办了一张星享卡。没多久,他就升级成了金卡会员,金灿灿的卡上印有他的名字,每次拿出来消费,小王都觉得这是星巴克对忠实消费者的一种精神鼓励。小王有一天无意中通过星巴克App算了一下自己的消费记录,半年下来花了一千多,这让他觉得该节约一些了。
  每周六清晨,家住上海西南角的小王会以BMW(Bus+Metro+Walk,公交地铁步行)的出行方式斜穿大半个上海去法语培训中心上课。由于路上单程就要近2个小时,他习惯在最后一公里的沿途买杯咖啡。
  80后小王从小习惯喝速溶咖啡,他改喝现磨咖啡是在念大学的时候,当时他带台湾来的交流学生去城隍庙玩,对方无意间说了一句:“想不到大陆也有星巴克(Starbucks)”。自从嗅觉接触了现磨咖啡,小王再也忍受不了速溶咖啡那股人造香味,喝咖啡成为他十几年来的每日必修课。
 去年刚入冬,原先的那家星巴克关门装修,小王不得不去稍远一些的咖世家(Costa
Coffee)买咖啡。他发现这一家的咖啡没有星巴克那么甜,而且还有小杯供应,而星巴克是中杯起售的。但咖世家的咖啡也不便宜,小王喝多了忍不住还是有些心疼自己的钱包。他曾试图通过大众点评找过麦咖啡(McCaf&)的位置,要么不顺路,要么就是最近的麦当劳[微博](McDonald's)餐厅只提供鲜煮咖啡,这是一种使用咖啡粉经过滴漏式咖啡机冲泡的咖啡,虽然比速溶咖啡或者快餐店的其他普通咖啡要好很多,但小王还是觉得口味太淡了。
  有一天,同样爱喝咖啡的法语同学告诉小王,肯德基[微博](KFC)推出现磨咖啡了,价格比竞争对手麦咖啡还要便宜一些。小王在上学路上顺路尝了一下美式和拿铁,发现口感还真不错。
  得知小王爱喝咖啡后,比利时籍的法语老师推荐他去法培附近的7-Eleven便利店尝尝City
Caf&,性价比高,而且第二杯半价。在欧洲,堂吃和外带的咖啡收费标准不同,一欧也能喝到味道相当不错的咖啡,而二三十元人民币一杯的星巴克在这位比利时人看来也算是小贵了。
  当然,最让小王觉得划算的全家便利(Family
Mart)的湃客咖啡,似乎是为了和比邻的7-Eleven别苗头,近期刚推出4元一杯的美式咖啡,只不过需要消费者自助(按一下咖啡机按钮,自己加奶加糖并盖上杯盖)。小王家里其实有一台胶囊咖啡机,但每个胶囊就要5元,煮出的咖啡只有小小一杯,根本解不了他的咖啡瘾,他也懒得每天清洗收拾。
  等星巴克装修结束,小王再去光临的次数明显比原来少了。从地铁站到教室不足一公里的路上,他可以有很多种外卖咖啡的选择。而在一年前,他手里的咖啡杯往往是白底绿图案,在面对“绿围裙们”的热情寒暄时有些无所适从。
“搅局者”层出不穷
  80后小王的个人经历,似乎浓缩了上海咖啡市场的变迁。
  很多年前,中国人送速溶咖啡是件倍儿洋气的事情。从年这7年时间,中国速溶咖啡的销量翻了5倍。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Kearney)大中华区零售业合伙人唐仕德(TorstenStocker)如此评价中国人的咖啡理念:“五年前,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咖啡就是雀巢3合一。”
  但现磨咖啡文化已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形成,而中国消费者似乎跳过饮用过滤咖啡的阶段,直接从速溶咖啡跳到现磨咖啡。以一向喜欢小资情调的上海来说,愈来愈多的咖啡客早已习惯泡咖啡馆,或是随身带上一杯现磨咖啡。
  上海这座城市和咖啡结缘可以追溯到1843年开埠,当时咖啡在租界兴起,不少赶时髦的上海人也去尝鲜。随着西餐在上海滩的普及,咖啡也逐渐为大多数上海人所接受。20世纪30年代初,咖啡馆在上海滩大量涌现,逐渐成为上海部分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上海咖啡市场的现状是,星巴克是第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超过300家门店);曾经风靡申城的上岛咖啡(UBC)、伊诺咖啡、真锅咖啡、两岸咖啡和迪欧咖啡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江河日下,转而针对中老年商务人士;而这几年咖世家、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香啡缤(Coffee
Bean)等和星巴克一个价位的洋品牌奋起直追,也吸引了不少时尚咖啡爱好者。
  上海咖啡市场的“高大上”格局,是在2009年被横空出世的麦咖啡打破的。
  麦当劳1993年就在澳大利亚创立了麦咖啡,但直到14年后才开始全球扩张。此后两年间,咖啡生意占麦当劳总销售额的比重逐步从3%升至5%。拜引发自美国的全球金融风暴所赐,均价4美元一杯的星巴克让不少每天消费的顾客有些承受不起,而麦当劳嗅出了其中商机。2009年5月,麦当劳为麦咖啡投入1亿美元,发动了自1970年销售早餐以来最大的营销攻势。
 已经喝了10年星巴克的中国人,也是麦咖啡的目标人群。据悉,同样选用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豆的麦咖啡使用蒸汽式咖啡机,现场研磨咖啡豆,出售多种口味的咖啡、茶饮和糕点。而这种被称为“即磨式”的麦咖啡均价只有星巴克的一半。
  根据《上海商报》,目前全上海有100家左右的麦咖啡。根据大众点评的统计,这一规模在2014年10月时仅次于星巴克和上岛咖啡(超过110家)在上海的门店数。麦当劳中国对《新民周刊》透露,截止2014年底,麦咖啡在全国的数量超过800家,咖啡师4000多名。据悉,麦咖啡的咖啡师是一支专门招募的队伍,需要接受不定期的进阶培训。
  麦当劳的老对手肯德基2009年也开始在上海试水现磨咖啡产品。但直到2014年11月,肯德基才正式推出“现磨咖啡”系列,全面进军这一市场。
 肯德基品牌企划副总裁何勇解释了“五年磨一剑”的原因:“肯德基低调地尝试着不同的咖啡豆、咖啡机和不同的工艺,至少前后推出了四个系列的咖啡产品。最‘纠结’的选择就是在有着漂亮外观的拉花系列和口味香浓均衡的现磨系列之间做决定。经过多次消费者测试,包括概念测试、口味盲测后,肯德基在2013年5月,从北京、上海各选择了类型相似的餐厅,进行了两个产品系列的同步实测,现磨咖啡系列赢得了消费者的偏爱。”
  此次肯德基推出的现磨咖啡系列,也是采用100%阿拉比卡咖啡豆。记者了解到,星巴克、麦咖啡一样只选用阿拉比卡咖啡豆,相较另一种主流商用咖啡豆罗布斯塔(Robusta)而言,阿拉比卡的咖啡因含量和酸度较低、口味更芳香,是现磨咖啡的首选,而罗布斯塔适合作速溶咖啡。肯德基认为,此次推出的现磨咖啡的定价很有优势,10元起的价格相比国内同类咖啡产品更加“亲民”。
  值得注意的是,肯德基此次并没有为咖啡系列产品提供其他噱头。按照何勇的说法,就是想让消费者喝到一杯纯粹的好咖啡。况且从2014年起,肯德基推出以“Dining
Room”为设计理念的新餐厅,摒弃了传统快餐的风格,用定制的挂画、低垂的筒灯、绿色植物隔断和长条大吧台等元素打造的“家里的餐厅”,这一风格似乎更适合消费者享用现磨咖啡。何勇透露,截至2014年底,肯德基已在全国开出了370多家新理念餐厅。2015年新开出的肯德基餐厅都将采用新理念,旧餐厅的改造也将加快速度。
  如今,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900多家肯德基门店都已出售现磨咖啡。按计划,2015年肯德基将在不少于20个城市的1000家餐厅陆续推出现磨咖啡系列。到时候是否会对麦咖啡乃至星巴克造成影响,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在现磨咖啡市场,后来居上的还有全家便利。全家便利告诉《新民周刊》,目前在中国内地1300家门店中,大约有35%的门店销售现磨咖啡。全家销售的是自有品牌咖啡——湃客咖啡,主要产地为云南,只有12盎司的杯型(相当于星巴克中杯),价格与台湾和日本的全家便利店提供的咖啡差别不大。
  事实上,云南出产的咖啡豆质量上乘,也是阿拉比卡咖啡豆,以低稠度和果香味著称,这几年成为欧洲人调制咖啡饮品的重要原料。雀巢和星巴克等大买家都在云南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以确保品味温和的阿拉比卡小粒咖啡豆的供应。因为这种咖啡豆可以在很多种咖啡中作为混合辅料使用,而传统上主要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种植和手工摘选。这几年云南的产量缓解了世界对巴西和哥伦比亚等阿拉比卡小粒咖啡豆种植大国的依赖。
  据悉,每家配有咖啡机的全家便利店平均每天销售45-50杯湃客咖啡,最高纪录是180杯/天,而上海的咖啡销量高于其他城市。为了节约成本,全家正在测试自助式咖啡销售模式,这也是全家能够提供4元一杯的中杯美式的原因。
  与此同时,7-Eleven、罗森和喜士多等便利店也在出售现磨咖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白领光顾又能提升单店的收入。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上海依然是内地现磨咖啡的最大消费市场。
  便利店卖咖啡,对中国咖啡消费市场意味着什么?我们也许可以参考一下全球第四大咖啡市场日本和人口接近上海的中国台湾(2340万人)地区。
  日本五大连锁便利店(7-Eleven、罗森、全家、OK便利店、迷你岛)旗下共有4.3万多家店铺销售现磨咖啡。这没有影响星巴克等连锁咖啡店品牌的生意,因为消费者更看重星巴克提供的氛围而不是咖啡本身。而真正受到冲击的是罐装速溶咖啡,因为过去到便利店购买罐装咖啡的消费者中有三成人士改喝现磨咖啡了。
  而台湾民众特别接受便利店现磨咖啡。2007年,现磨咖啡就已经遍及宝岛排名前四的便利店——7-Eleven(5000家)、全家(2915家)、莱尔富(1300家)和OK(880家)。台湾7-Eleven还邀请桂纶镁为其自有品牌咖啡City
Caf&代言,将便利店咖啡推向高潮。仅2013年,7-Eleven就卖出了2亿杯咖啡,这也让这家便利店品牌成为台湾最大的平价“咖啡店”,占据当地80%的咖啡市场。
  中国大陆市场地域差异显著,各地消费者对咖啡的接受度不同。眼下便利店咖啡的主战场还在一线城市,至于二线及以下城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在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排名第三的山西太原,推广效果也很惨淡。国内便利店要迎来现磨咖啡的销售高潮,尚需时间研磨。
一切与咖啡无关
  虽然麦咖啡等快餐巨头希望留住更多的堂吃客人,但国内大城市的消费者还是习惯去美国品牌星巴克或英国品牌咖世家消磨时光。很多喝咖啡的国人私底下坦承,如果是盲测,不同品牌的同品类咖啡未必喝得出区别,但约会首选还是更有腔调的咖啡馆,哪怕是外带咖啡,杯套上的Logo是否足够有范儿也是重要考虑因素。
  而旨在提供外带咖啡的便利店,提供的仅仅是咖啡罢了,这对于星巴克等以氛围为卖点的连锁咖啡店而言根本就构不成威胁。
  根据《第一财经周刊》2013年的报道,星巴克已经用上了全自动咖啡机,通常30秒就能完成一杯咖啡的制作。而星巴克主要的竞争对手咖世家还在使用半自动咖啡机。这种咖啡机更强调员工手工制作的经验和技巧,咖啡的口味也会更浓郁。全自动咖啡机不仅可以让星巴克提高制作饮料的速度,同时员工经过简单培训也可以快速上手,符合快速扩张的需要。
  对此,星巴克中国对《新民周刊》解释说,星巴克提供多种咖啡煮制方式,其中包括法压壶、手冲方式、咖啡机等。“在门店设备允许的情况下,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截止2014年年末,中国大陆已达到1500家星巴克门店的规模。“我们只采购世界上最顶尖的3%的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它们来自世界上三大咖啡产地(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
  1989年,美国都市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著作《绝对的地方》(The Great
GoodPlace)中提出“第三空间”——家庭和办公室以外、人们希望度过美好时光的场所,这一概念被星巴克掌门人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吸收并发展成星巴克文化的基石,星巴克俨然成了小资人士的“客厅”。
  咖啡,早已不是星巴克的最大噱头。星巴克前执行副总裁霍华德·毕哈(HowardBehar)曾出过一本书,名字就叫《一切与咖啡无关》(It’s
Not About The
Coffee),指出星巴克从来就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咖啡馆,咖啡只是它盈利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内地最能和星巴克一争高下的咖世家而言,同样诞生于1971年,却比星巴克晚了8年才进军中国市场。咖世家的母公司WhitBread集团位列英国上市公司前100名。经过8年耕耘,这个英国品牌在中国拥有300多家门店(相当于星巴克在上海的门店数),其中上海超过95家。咖世家对《新民周刊》表示,“咖世家在中国有两家合作伙伴,北京华联集团负责北方区,悦达集团负责华东区,华南区,中部及西南区。”
  据悉,咖世家选用热带雨林联盟认证的6种阿拉比卡咖啡豆和1种罗布斯塔咖啡豆混合配比而成,只有1%的咖啡豆能符合咖世家的品质标准。所有采购后的咖啡豆均在位于伦敦Lambeth烘焙工场生产,供全球门店使用,中国也不例外。
  和咖世家相比,星巴克在控制成本方面更有一套。即便顾客在星巴克店内坐下喝咖啡,如今也只使用纸杯而不是马克杯。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减少洗杯的人工成本。而且在中国,木制的搅拌棒被换成了绿色塑料的,牛奶供应商从进口品牌换成本土品牌。
  在2014年12月星巴克公布的最新“五年规划”中,中国是增长最快的市场,星巴克计划到2019年在中国的门店达到3400家。这意味着星巴克在5年内要让中国的门店数翻一番。据悉,目前星巴克在中国有两种经营模式:在江浙沪以外地区是直营市场,由星巴克咖啡公司直接经营管理;在江浙沪地区,由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其中台湾统一集团与星巴克公司各占50%股份。
  美国自由撰稿人泰勒·克拉克(Taylor
Clark)在2007年出版的《星巴克:关于咖啡、商业和文化的传奇》(Starbucked:A Double Tall Tale of
Caffeine,Commerce and
Culture)中指出,星巴克最强大的部门是房产部,因为咖啡只占到总运营成本的10%,而高涨的租金才是支出大头。在星巴克上升期,美国很多小地方或者不太发达的商业中心甚至“恳求”它去开业。
  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如此有底气大规模扩张,算是回应了《华尔街日报》一年前的观点:“要想界定中国城市级别,或许可以先去数数星巴克咖啡店的数量”。由于公司规定,星巴克中国并没有公布各大城市的门店数字。但从美人鱼Logo在上海出现的路径,也许可以推测出它的选址策略——在大量商务楼宇或是大型商场落户,周边消费水准与星巴克的消费层级相符。
 星巴克2000年进入华东地区,当年5月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选址就在淮海路力宝广场。同年共有9家分店登陆上海,从淮海路,到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再到静安寺,中山公园、徐家汇(12.83,
0.86%),只要是成熟的商圈,都有星巴克的布点。在最初的几年里,这几个中心区域一直是星巴克扩张的重点,而且越中心越密集,时常一个转角的距离,就会有两家星巴克。除了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星巴克这几年在上海从内环到中环,从中环到外环,再到外环以外,都陆续开始布局。
 在移动支付年代,星巴克的与时俱进也让它的用户更有黏性。2009年星巴克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手机应用,并于2011年整合了移动支付功能。用户通过会员卡号登录账户后,不仅可以查询所有个人账户信息,还能在此直接完成个人信用卡对会员卡的充值。在星巴克门店消费时,在收银台直接扫描手机应用中的会员账号二维码,就能完成支付。通过移动支付,这不仅能避免顾客在排长队时失去耐心、放弃购物,还能带动更多产品的销售。移动支付平均只需花费6秒,比在柜台刷信用卡交易节省近2/3的时间。经常会有人出门不带钱包,但是很少会有人出门不带手机,而且使用移动支付能够引发额外的消费。
  据统计,2013年全美实体店通过智能手机完成的销售额为16亿美元,其中星巴克占到了九成。目前星巴克的美国区App用户达到1300万,每周约有700万笔通过手机完成,占到交易总数的16%。舒尔茨的数字野心还不仅于此——2014年6月,星巴克在美国部分门店提供无线充电服务,如今在英国也开始试点;2014年12月,星巴克又在美国开始尝试智能手机下单并到店自取以避免排队的功能。星巴克还计划在2015年在美国西北部地区的600家门店推出移动下单和支付功能。
  在中国,虽然有星巴克App,但是尚未推出无线充电服务和移动下单/支付功能。购团邦资讯创始人刘旷分析说,如果星巴克将中国“星粉”培养成移动支付的忠实用户,星巴克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下移动支付平台,这对支付宝[微博]来说是一种威胁。
满城尽现咖啡馆
  2002年,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协会向格拉斯哥大学的两位教授埃里克·劳里耶(Eric Laurier)和克里斯·费罗(Chris
Philo)拨款25万美元,用以研究英国社会经常出入咖啡馆的人数上升背后的社会因素。两人耗时3年的研究成果是:咖啡馆的环境舒适宜人,在这里人们可以独享惬意,或是邀友人共度美好时光。
  这一结论可能也适用于当下中国。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咖啡连锁店的销售额已达到200亿元,预期到2017年会突破400亿元。愈来愈多的企业从中看到了商机。
 根据《界面》的报道,今年1月21日,天津狗不理集团宣布获得澳大利亚最大咖啡连锁品牌高乐雅(Gloria Jean's
Coffees)在中国的永久使用权,狗不理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天津森永泰餐饮有限公司将负责咖啡店的运作。据悉,目前高乐雅在中国天津、上海、苏州等地已有12家门店。而由森永泰公司运营的高乐雅首家门店将于2月9日在天津标志性建筑“津塔”开业,定位和定价都跟星巴克、咖世家类似。
 传统中式餐饮企业涉足咖啡连锁业务的不止狗不理一家,日,定位为中高端餐饮的小南国餐饮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斥资1.95亿港元收购百佳(香港)有限公司中港澳业务65%股权,跨界咖啡及大众化西式休闲餐饮业务,并计划今年在中国大陆新开3-5家Pokka
Caf&品牌的咖啡连锁。
  这两年指出韩系咖啡店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势头也迅猛。根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发布的《韩系咖啡店中国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韩系咖啡店仅最近2年就在中国开了近600家店。据统计,这两年欧美系咖啡店品牌中星巴克扩张最快,平均每年开店77家;台系咖啡店品牌中的佼佼者是上岛咖啡,以平均每年59家的速度扩张;而韩系咖啡店品牌中,咖啡陪你表现最为突出,进入中国短短两年已开店407家,扩张势头甚至超过了星巴克。而且,进入中国市场较晚的韩系咖啡店为了避免和欧美系和台系正面竞争,往往选在一线城市郊区和二三线城市开店。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国人可以如此宣称:“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想获得更多咖啡知识,想了解更多业内情报,想学习更多专业冲泡技巧,那就关注微信公众号[SeavorCoffee],来与小爱畅聊吧!&
或者闲时到小爱的小铺逛逛[]
咖啡豆批发咖啡批发咖啡原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巴克与costa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