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时就是和产业金融结构调整的时机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新民网编辑:)
o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o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电话:021- 转),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更多关于 的新闻
上海滩微博或短信爆料 一经采用最高奖励500元
请您对该文章评分:
&/&&人已评
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C)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证010085号
密&&&&码:
下次自动登录&&&&
没有账号?&&&&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
点“看微博”查看您的珠三角在金融危机中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珠三角在金融危机中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上传于||文档简介
&&珠​三​角​在​金​融​危​机​中​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浙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定位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协整检验、VEC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Fagerberg转换份额分析法,对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及其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法确立了浙江省产业结构定位(产业层次定位和产业功能定位),最终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产值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就业结构变动要大,产业结构变动是浙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技术效率提高和科技进步等引发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是浙江省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超过一半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每提高1%效应导致劳动生产率净提升大于1%。浙江省的产业层次定位确定为坚持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目标,促进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功能定位确立推动主导产业为优先发展的目标,浙江省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分别为海洋渔业和农业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批发零售和运输物流。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定位;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最新的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国前列,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达2146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8%,列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居全国第四。全省2008年人均GDP为42166元,列上海、北京、天津之后也居全国第四,在全国省区中居首位。然而,经历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浙江省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任务,因此考察浙江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定位问题必要而迫切。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引发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成为其中的关键,因此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关注。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内源式发展上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业经济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省工业增加值10329亿元,占GDP得比重高达48.1%,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提高1.0个百分点。
与迅速增长的经济总量相对应,浙江省产业结构经历了层次优化升级的过程。从图1.1可以看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8.1:43.3:18.7转变为2008年的5.1:53.9:41。除1979年第一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以外,浙江省第一产业比重一直低于第二产业,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平稳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增长最为迅速。尤其是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其所占比重由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39.3%,上升为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时的41%,增幅高于第二产业。
图1.1 三次产业GDP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特征与产出特征大致相似。从图1.2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年下降且降幅较大,从1985年的54.99%下降到2008年的19.22%,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则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力仍占绝对优势。2008年的经济普查数据显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的66.5:33.5变为2008年的65.7:34.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仅提高0.8个百分点,可见进一步优化就业就结构,仍是浙江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艰巨任务。
图1.2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之一。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府决策者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既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关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从上世纪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相关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创立的经济学理论。而实证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包括克拉克、霍夫曼、库茨涅茨和钱纳里等。克拉克(Clarke,1940)按照三次产业分类,以若干国家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通过开创性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重新诠释了配第定理,后人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Hoffman,1931)对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他通过对20多个国家18世纪以来的工业历史和统计资料进行了经验研究,提出了所谓的霍夫曼定理,即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是持续下降的。库兹涅茨(Kuznets,1966)分析了美国年经济增长状况,认为经济增长的10%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在此基础上,他利用20多个国家的数据进一步研究了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钱纳里(Chenery,1989)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一般性规律: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第一产业的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都趋于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上升,在工业化完成后趋于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一直处于上升,但在工业化初期变化较慢;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其优化升级必然会推动经济增长。
国内的众多学者也应用了不同方法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刘伟、李绍荣(2002)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中最有效拉动经济曾展高的产业是第三产业。王琳(2008)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长三角16个城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协同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显著提升经济增长的水平。刘满凤、胡大立(2000),何忠伟、曾福生(2002),赵卓、孙燕东、曾晖(2003)等分别从索罗模型、C-D生产函数和灰色系统模型出发,探讨了产业结果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样本数据得出了不同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得出的结论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度。
那么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有必要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表示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通常有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指数、工业总产值比重、霍夫曼比率、内部利润率平均化程度等,本文选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分别表示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来表示,同时采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增长。样本数据来源于2008年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库以及浙江省统计年鉴,并对时间序列GDP、、取对数消除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
本文采用扩展的单位根检验法(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ADF),运用Eviews5.0经济软件对各变量分别进行ADF检验。
从表2.1的结果可知,LGDP、、的水平序列ADF值均大于10%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因此,各变量水平序列都是不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变量通过了检验达到平整,且均属于一阶单整时间序列I(1)。
表2.1 各变量的单位根平稳性检验
(C,0,1)
(C,0,1)
(C,0,1)
(C,0,1)
(C,0,1)
(C,0,1)
注:(1) “D”为一阶差分序列;(2)注:检验形式(C,T,K)中,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滞后阶数;(3)临界值中的“*”、“**”、“***”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5%、10%。
.协整检验
上述对数据的ADF检验结果表明,浙江省经济增长时间序列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符合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本文采用Johansen(1988)和Juselius(1990)提出的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检验结果见表2.2。
表2.2 &对LGDP、LX1、LX2的协整检验
原假设(H0)
5%水平临界值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只有第一种“无”的情况拒绝零的原假设,所以三个时间序列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
以协整检验为基础,本文建立误差修正VEC模型。运用Eviews5.0计算软件,我们得到LGDP与LX1、LX2的长期均衡方程,VEC模型如下:
&&&&&&&&&& &[ 2.34823]&&& [-1.65331]&&&&&& [ 2.66037]&&&&&&&&& [-1.49717]
[1.55076]&&&&& [ 1.61737]&&&&&& [ 1.29022]&&&&&&&&& [ 0.09910]&
R2=0.791540&&& Adj. R2=0.679293&& S.E.=0.044279&& F=7.051732
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差分变量反映了短期变动的影响,其中的误差项反映了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每年实际总产出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3.37%被修正。产值变动和就业变动对浙江经济增长均有正向的影响,且产值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就业变动要大。
那么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谁为因谁为果?这就需要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2.3。
表2.3 &LX1、LX2与LGDP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Null Hypothesi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LX1 不是 LGDP变化的原因
拒绝原假设
LGDP 不是 LX1变化的原因
拒绝原假设
LX2 不是 LGDP变化的原因
接受原假设
LGDP不是 LX2变化的原因
拒绝原假设
根据表2.3,由F统计量和相伴概率可以发现,LX1是LGDP的格兰杰原因,LGDP是LX1的格兰杰原因。LX2不是LGDP的格兰杰原因,LGDP是LX2的格兰杰原因。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判断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变动是因而经济增长是果;反之,经济增长是产值结构变动的因而不是就业结构变动的因。从长期的趋势来看,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出现明显的增长效应,会对经济带来比较快的增长。所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浙江经济增长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可行的。
1.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产值、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浙江省GDP和产值、就业本身的时间序列都不具有稳定性,但长期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且产值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就业变动要大。
2.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证实,产业结构变动是浙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从长期的趋势来看,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出现明显的增长效应,会引起经济较快增长。
那么产业结构究竟是怎样影响经济增长的呢?为此,我们将生产总值与劳动力结合起来,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
、Timmer(2000)和Peneder(2003)等学者将“转换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的方法应用于新兴工业经济和转型经济的结构变迁效应的研究,为定量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所谓转换份额分析法指的就是将结构变迁效应从劳动生产率增长中分解出来,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对浙江省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到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之间三次产业以及19个具体产业的结够变动对浙江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
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度量的是劳动要素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流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引起的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净提升;第二是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度量的是劳动要素从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产业流向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产业所引起的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净提升;第三是生产率增长效应,它是由于各个产业内部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的各个产业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那么浙江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变动的何种效应引起的呢?
令P为劳动生产率,Y为产业增加值,L为劳动投入,则
& i为某产业,i=1,2,……,m 式(1)
表示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表示产业劳动所占份额;
于是(1)式可以写成:
&&&&&& 式(2)
于是式(2)可以写成:
&& 式(3)
将(3)式写成增长模式为:
&&& 式(4)
式(4)中表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表示动态结构变迁效应;表示生产率增长效应。
根据公式(4),本文计算出浙江省经济总体和三次产业的3.1,浙江省19个具体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见表3.2。为了使结论更加直观和明显,表中数据已经转换为百分比的形式。
表3.1 &&&三次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矩阵(百分比形式)
静态结构变迁效应
动态结构变迁效应
产业内生产率增长效应
从表3.1中可以看到,对浙江省的三次产业来说,生产率增长效应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中占到83.34%,而结构变迁效应之和只占到了16.66%,可见,2004年至2008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生产率增长效应,包括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等引起的。
具体看三次产业的情况:第一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均为负值,表明浙江省2004年至2008年间要素投入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迁移出来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从而使第一产业的劳动份额呈现负向变化。与结构变迁效应相比较,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更为显著(6.94%-3.32%-1.85%=1.77%&0),即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份额每下降1%,导致该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77%,虽然这一比例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要小的多,但仍然证明了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效率能够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最为显著(8.33%+3.7%=12.03%),这说明,2004年至2008年间,第二产业仍然是浙江省吸纳农村流出的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这与本文图2对就业结构的描述相吻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流动巩固了浙江省作为中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重要生产基地的地位,引起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第二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也是三次产业中最显著的,表明浙江省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既注重要素投入和变化,也强调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制度变迁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也与第二产业一样为正值,表明浙江省第三产业也是接受劳动力流入的部门,其结构变迁效应虽低于第二产业,但二者十分接近,结构变迁效应的差距为2.32%。相对而言,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差距略大一些,为7.86%。近年来,浙江省提出要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8年间,由于第三产业技术效率提高、技术进步等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大于因要素投入变化引起的结构变迁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表3.2 &&&&19个具体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矩阵(百分比形式)
静态结构变迁效应
动态结构变迁效应
产业内生产率增长效应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进一步,从表3.2的19各具体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矩阵可以看出,2004至2008年间,浙江省的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业等4个产业的结构效应为负,表明这些产业是劳动力流出的部门。同时,在这些产业中,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业等3个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为正,且大于静态结构变迁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之和,表明这些产业的技术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3个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生产率增长效应为负,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为正,且静态结构效应大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之和。表明这3个产业主要是通过劳动要素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流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引起的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净提升,净提升率分别为2.04%、4.77%和0.13%。
剩余的12个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均为正值,其中,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3个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大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之和,这表明虽然要素投入变化和生产率变动都能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但通过劳动要素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流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引起提升要高于技术效率提高、技术进步等。其余9个产业,包括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些产业生产率增长效应大于结构变迁效应之和,表明对于这些产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等是引起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制造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是生产率增长效应最为显著的前3个产业,生产率增长效应每提高1%,可以使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40.41%、8.58%和7.05%。其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99%)、住宿和餐饮业(1.64%)、农林牧渔业(1.58%)、教育(1.56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5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2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1%)这些产业生产率增长效应每提高1%,均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净提升大于1%。
采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从劳动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对三次产业和19个具体产业的测算可以发现:三次产业中,由于技术效率提高、技术进步等引发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是浙江省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19个具体产业中,有10个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每提高1%效应导致劳动生产率净提升大于1%,位于前3位的产业是制造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10个产业中有8个属于第三产业。
与基本方法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定位的理论依据
依据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产业结构定位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产业层次定位,二是产业功能定位。
产业层次定位指的是从产业性质的角度出发,考察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产业功能定位指的是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出发,考察三次产业内部哪些产业应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哪些属于一般性产业,在短期内可以不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在确定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定位问题中,对于产业层次定位,可以按照三次产业变动与浙江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效应来判断,而对于产业功能定位关键是要合理选择和培育浙江省各大产业内部的主导产业。
学术界普遍认为,20世纪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是主导产业理论的奠基人。按照罗斯托的观点,主导产业(Leading sectors)是指由于能够最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满足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而获得持续较高的增长率,并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广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部门,与其对应的则是辅助产业和派生产业。因此,主导产业的特点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合理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有利于发挥其在产业中的辐射和示范作用。目前,国内外主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包括了从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比较优势理论演变成比较优势基准,到罗斯托、赫希曼基于联系效应提出的“扩散效应”、“关联效应”基准,再到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提出的著名的“筱原两基准”,以及后来“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基准”,周氏三基准等各种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见表 4.1)构成了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复杂指标体系。
表4.1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李嘉图基准
比较优势基准
产业竞争力强度程度
资源禀赋基准
要素密集程度
罗斯托基准
扩散效应基准
产业波及程度
赫希曼基准
产业关联基准
产业关联程度
钱-鲁-塞基准
经济发展阶段基准
工业化程度
筱原两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
市场均衡程度
生产率上升基准
产业创新程度
周氏三基准
增长后劲基准
潜力发挥程度
短缺替代基准
产业制约程度
高附加值基准
产业贡献程度
高就业基准
产业贡献程度
本文在上述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基础上,遵循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的指标设立原则,构建了一系列指标用以测算和评价浙江省产业绩效状况,进而根据各产业的绩效状况选择浙江省的主导产业。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产业规模、产业效率和产业关联三个子系统(见图4.1)。
其中,产业规模子系统反映产业的规模效应。一个产业拥有产业规模优势意味着该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在资源配置中占有特定的优势地位,从而能在激烈的产业间竞争中得以发展、成长和壮大。同时,规模效应强的产业,进入壁垒高,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入侵威胁就小。产业效率子系统反映产业优势的发挥程度。产业的壮大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现实产业优势的发挥。而现实产业优势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的,即产业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关联子系统反映产业发展中的关联度及由此决定的联动旁侧效应。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性越强,越有能力通过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引导、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本产业发展的方向演进,产业迅速增长的动力就越强,竞争优势越显著。
考虑到三大产业的特定和数据可得性的问题,在具体进行综合评价时,本文在图3所显示的浙江省产业绩效评价体系基础上对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分别设立具体的三级指标(详细指标见本节第三、第四、第五部分),进而测算各具体产业的绩效。
图4.1 浙江省产业绩效评价体系
本文在综合评价中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8年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和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针对本文所设立的评价体系中既有正指标又有逆指标,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以使分析结果更为准确。
(1)正指标的处理 (为原始数据,为处理后的数据)
(2)逆指标的处理 (同上)
虽然在浙江省的国民经济中,农业的份额有所下降,但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仍然不能被忽视。浙江省的农业主导产业应是那些能充分利用浙江本地资源优势,生产规模大,产品需求旺盛,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对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烈的推动作用,能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本文对浙江省农业产业绩效进行评价时采用了三个子系统基础上的5个具体指标(见表5.1)。其中,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为:
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率指的是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确立和培育,能够促进区域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公式为:
表5.1 浙江省农业产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浙江省农业产业绩效评价体系
总产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人均产值比
生产增长率
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率
首先计算浙江省农业各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结果见表7。需求收入弹性指标是衡量收入水平变动对产业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所选择的主导产业能否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选择;否则,该产业就没有市场成长的空间。由于不同农产品的消费功能不同,消费者需求的迫切程度相应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收入弹性大的产品会吸收较多的新增购买能力,收入弹性小的产品只能吸收较少的新增购买力。购买力增量的组合会引起购买力结构的变化,进而拉动农产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并进一步拉动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从表5.2的浙江省各种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来看,为列前五位的是牲畜繁殖、蔬菜、家禽饲养和农业服务业。除此以外,茶桑果,粮食、谷物、油料、棉花、糖类、林产品、竹木采运、增长增重、活的畜禽产品、海水产品、淡水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也都为正数,可见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特别是油料、棉花、蔬菜、茶桑果、竹木采运、牲畜繁殖、增长增重、家禽饲养以及农业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0.5,说明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对这些农产品需求的拉动较明显,这些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相比之下,豆类、薯类和麻类的需求收入弹性为负数,可见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不高,这些产业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表5.2 浙江省农业产业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农业各产业
第一次经济普查产值
第二次经济普查产值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茶、桑、果
牲畜繁殖、增长增重
活的畜禽产品
农业服务业
采用等权法对浙江省第农业的产业绩效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得分、名次见表5.3。从综合评价的结果来看,浙江省农业产业中,海水产品的综合评价得分最高,达到0.804146,竞争优势明显。其他综合得分超过0.5的产业依次为牲畜繁殖、增长增重(0.739423)、蔬菜(0.614344)、茶、桑、果(0.572679)、粮食(0.552459)、谷物(0.500356),在18类农业产业中,综合得分超过0.5的共有6类,占总类别的三分之一。相对而言,竹木采运、棉花、油料等产业的综合得分较低,说明这些产业在浙江省的农业产业比较中不具备优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服务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发展起步较晚,综合评价得分较低,但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得分较高,产业发展的空间广阔。
表5.3 浙江省农业产业绩效综合得分
农业各产业
综合评价得分
茶、桑、果
牲畜繁殖、增长增重
活的畜禽产品
农业服务业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浙江省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主要动力。本文在对浙江省工业产业绩效进行评价时选取了3个子系统基础上的12个具体指标(见表6.1),其中第一、二个子系统的指标较多,为了克服效果不佳的缺点,更深入地分析问题,本文先对第一、二个子系统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通过总体聚类对各个工业产业进行比较。
表6.1 浙江省工业产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浙江省工业产业绩效评价体系
总产值比重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就业吸纳率
总资产贡献率
资产负债率
技术进步(全员劳动生产率)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成本费用利润率
影响力系数
(一)因子分析
.对产业规模系统进行因子分析
对产业规模系统的数据无量钢化处理后用SPSS17.0进行实证。表6.2显示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数值为0.76,因此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球形假设检验的结果可见球形假设被拒绝,因此4各指标间非独立,取值有关系。
表6.3主成分列表显示,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为3.335,它解释了总变异的83.377%,第二个主成分虽然解释了总变异的11.784%,但它的特征根为0.471,远小于1,因此只需提取第一个主成分即可。
根据表6.4所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我们可以计算浙江省工业产业的产业规模综合得分。(见表6.5)。
表6.5 &&产业规模因子得分
工业产业类别
&&& 化学工业
  纺织业
&&&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金属矿采选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因子得分结果显示,化学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的产业规模排在了浙江省所有工业产业的前列。其中化学工业的综合得分为1.16285,是唯一得分超过1的产业,位列全省第一。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导产业,为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和高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终端及中间体产品。浙江省是化学工业的重点省份,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完善的产业体系。2008年的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化学工业企业218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2644.82亿元,利税总额213.82亿元,在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分别占6.48%和7.12%。纺织业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全省的工业经济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装备制造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对推动浙江省工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省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下,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日趋扩大,2008年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9.6%和9.0%。
从总体看,浙江省工业产业的门类齐全,但各产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产业规模较大的工业产业(综合得分大于0.5)有7个,它们分别是化学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产业规模较小的工业产业(综合得分不足0.1)也有6个,它们分别是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对产业效率系统进行因子分析
应用与产业规模系统同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出KMO统计量0.728和球形假设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表明产业效率系统各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6.6主成分列表显示,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的有两个,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8.805%,显示了原变量78.805%的信息。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工业产业的成本控制和资产收益的信息,第二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技术进步的信息。以各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除以累计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综合因子得分公式:F=(0.6.17797*F2)/0.78805计算出各工业产业的产业效率的综合得分。(见表6.7)。
表6.7 产业效率因子得分
工业产业类别
&&& 金属矿采选业
&&&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 化学工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表6.7 产业效率因子得分(续)
工业产业类别
&&&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纺织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从表6.7中可以看出,除装备制造业的部分产业以外,其他工业产业的产业效率的因子得分排名与产业规模的因子得分排名存在较大变化。金属矿采选业的产业效率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而产业规模因子得分排在全省第二位的纺织业,其产业效率因子得分仅排在第十七位,处于下游位置,说明纺织业的经济效益低下,产品附加值依然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提升纺织业劳动生产率的力度仍待加强。产业规模因子得分最高的化学工业其产业效率因子得分排名也仅为12,产业效率较低。
相对而言,装备制造业(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具有较大产业规模效益的产业同时也涵盖在产业效率排名前10位的工业产业中。装备制造业产业效率的提高得益于近年来,浙江省政府投入大量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有效推动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一大批具有行业特色和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壮大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逐渐形成,如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钱江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块状经济已经形成,如温州的高低压电器、阀门,杭州、台州的汽车零部件,绍兴的纺织机械,宁波、舟山的塑料机械、船舶制造,台州的工业缝纫机等,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对推动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产业关联系统的指标分析
&&& 对产业关联特征进行分析的常用指标为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某一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社会各部门的生产提供的产值感应度系数大于或小于1,表明该部门的生产受其他部门的影响程度大于或小于社会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大于1或小于l,表明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或低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利用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参照2007年投入产出里昂惕夫逆矩阵计算工业产业的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1)感应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在23个工业产业中,感应系数大于1的有11个产业,其中尤以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49)和化学工业(4.16)的感应度最大,其他的感应系数较大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等领域,说明这些产业对工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适度发展这些工业产业有助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影响力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工业产业有17个,保持在高位次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上,主要有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此外,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也较大。这些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辐射力,对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刺激作用显著。
&&& 在以上三个子系统的分析基础之上,我们对浙江省各工业产业的绩效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因子分析
&&& 同样利用SPSS17对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得分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按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2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4.98%,反映了三个子系统84.98%的信息。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公共因子1主要反映产业规模和产业关联状况,公共因子2反映产业效率状况。表6.8中公共因子1上的载荷值同时有正有负,说明各工业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和产业效率之间变化趋势存在不一致的状况,产业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的产业不一定产业效率就高。
按照综合得分公式F=(0.4.35769*F2)/0.84981计算公共因子得分进而计算浙江省工业产业绩效综合得分(见表6.9)。
表6.9 浙江省工业产业绩效综合得分
工业产业类别
化学工业&&&&&&&&&&&&&&&&&&&&&&&&&&&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纺织业&&&&&&&&&&&&&&&&&&&&&&&&&&&&&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金属矿采选业&&&&&&&&&&&&&&&&&&&&&&&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表6.9 浙江省工业产业绩效综合得分(续)
工业产业类别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由公共因子得分可知,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整体规模较大、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动作用明显,但产业效率较低。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在第一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最小,说明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产业效率较高,但在产业规模和产业联动方面较弱。
综合评价得分显示,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等12个产业的综合得分大于0,其余各工业产业的综合得分均小于0,说明浙江省各工业产业的绩效存在较大的差异。
.聚类分析
&&& 为了对浙江省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依据,本文进一步对工业产业绩效聚类分析,其中以三个子系统的得分为聚类的根据变量,得出图6.2所示的树形图。当按树形图分为4类时,可以看出,第一类为化学工业;第三类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第四类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其余产业为第二类。
* * * * * * * *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 * * * * *&
Dendrogram using Average Linkage (Between Groups)&&&& Rescaled Distance Cluster Combine
&& C A S E&&& 0&&&&&&&& 5&&&&&&& 10&&&&&&& 15&&&&&&& 20&&&&&&& 25
& Label& Num& +---------+---------+---------+---------+---------+
&&&&&&&&&& 6&& -+---
&&&&&&&&& 15&& -+&& +
&&&&&&&&& 21&& -+&& +---------+
&&&&&&&&& 14&& -+-+ |&&&& &&&&|
&&&&&&&&& 16&& -+ +-+&&&&&&&& |
&&&&&&&&&& 5&& ---+&&&&&&&&&& |
&&&&&&&&&& 3&& -+---+&&&&&&&& +-------+
&&&&&&&&& 18&& -+&& |&&&&&&&& |&&&&&& |
&&&&&&&&&& 8&& -+-+ +-+&&&&&& |&&&&&& |
&&&&&&&&& 13&& -+ | | |&&&&&& |&&&&&& |
&&&&&&&&& 11&& -+ | | |&& &&&&|&&&&&& +-------+
&&&&&&&&& 19&& -+-+-+ +-------+&&&&&& |&&&&&& |
&&&&&&&&&& 7&& -+ |&& |&&&&&&&&&&&&&& |&&&&&& |
&&&&&&&&& 17&& ---+&& |&&&&&&&&&&&&&& |&&&&&& +---------+
&&&&&&&&& 22&& -------+&&&&&&&&&&&&&& |&&&&&& |&&&&&&&& |
&&&&&&&&&& 2&& -----+-----------------+&&&&&& |&&&&&&&& +-------+
&&&&&&&&&& 4&& -----+&&&&&&&&&&&&&&&&&&&&&&&& |&&&&&&&& |&&&&&& |
&&&&&&&&& 12&& -------------------------------+&&&&&&&& |&&&&&& |
&&&&&&&&& 10&& -----------------------------------------+&&&&&& |
&&&&&&&&&& 1& &-+-------------+&&&&&&&&&&&&&&&&&&&&&&&&&&&&&&&& |
&&&&&&&&&& 9&& -+&&&&&&&&&&&& +---------------------------------+
&&&&&&&&& 20&& ---------------+
图6.2 聚类分析树形图
七、浙江省第三产业产业功能定位分析
&&& 从经济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着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调结构促发展”总体思路的深入实施,为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本文设定了个具体指标对浙江省第三产业各具体产业的绩效进行评价。见表7.1
表7.1& 浙江省第三产业产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浙江省第三产业产业绩效评价体系
总产值比重
就业吸纳率
增加值指数
技术进步(全员劳动生产率)
影响力系数
&&& 采用等权法对浙江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见表7.2,
产业规模子系统的得分与名次显示,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产业的产业规模排在了浙江省所有第三产业的前列。从总体看,浙江省第三产业各产业之间的产业规模绩效差异较大,批发和零售业的综合得分为1,是唯一得分超过0.5的产业,其产业规模位列全省第一,其他产业规模较大的产业(综合得分大于0.1)有8个,而产业规模较小的产业(综合得分不足0.1)有4个,特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产业规模得分不到1%。
产业效率子系统的得分与名次显示,金融业的产业效率与产业规模排名一致,都位列全省第二位,而其他各产业产业效率的名次与产业规模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产业规模绩效位列第一和第三位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其产业效率只分别排在全省第六和第七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产业效率较高,分别列全省第一和第三位。
产业关联子系统中,在14个产业中,感应系数大于1的有3个产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58)、批发和零售业(1.42)、金融业(1.04),说明这些产业对浙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发展这些产业有助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业有4个,分别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1.8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5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4)、租赁与商务服务业(1.03)。这些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辐射力,对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刺激作用显著。总体来看,产业关联较大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和批发和零售业。
表7.2 第三产业子系统得分及名次
第三产业各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与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在三大子系统测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浙江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绩效综合得分(表7.3),由图可知,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作为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其综合得分最高(0.59071),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综合得分为0.504608,这两个产业的得分超过0.5,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综合得分也较高,分别为0.417和0.402713。而综合得分最低的第三产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121114),除此以外的其他产业综合得分处于中游位置。
表7.3 浙江省第三产业各产业绩效综合评价得分
第三产业各产业
综合评价得分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与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本文第二章采用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高级化),采用浙江省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浙江省经济增长,通过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浙江经济增长有着长期稳定的作用。也就是说,浙江省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的变动会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且产值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就业变动要大。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从长期的趋势来看,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的提高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会带来明显的增长效应,促进浙江经济更快增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基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带来的重要作用,是浙江省长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浙江省的产业层次定位应确定为坚持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目标,促进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促进浙江省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重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本文第三章通过转换份额分析法将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从劳动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对各个产业进行测算后发现,由于技术效率提高、科技进步等引发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是浙江省各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19个具体产业中,有10个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每提高1%效应导致劳动生产率净提升大于1%,在这10个产业中有8个属于第三产业。它们分别是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以及其他服务业。
具体到三次产业内部,浙江省产业功能定位须着重于确立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推动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从上文第五、六、七章的分析可知,主导产业应该是那些同时具备产业规模、产业效率和产业关联度的工业产业。较大的产业规模能够带来规模经济、促进就业;较高的产业效率有利于产业动态可持续性发展;较高的产业关联能够带来产业间的联动,有利于产业迅速发展。通过以上的综合评价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选出以下一些产业作为浙江省的主导产业:
农业的主导产业为海洋渔业和农业服务业
&&& 海洋渔业(以海水产品生产为主)。在农业产业绩效的综合评价得分中海水产品的得分最高。浙江省拥有6696公里海岸线,全国最长,海洋资源丰富。浙江省是我国五大水产品生产省份之一,其他四个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福建和辽宁,这五个省份的水产品占全国水产品产量的三分之二。浙江省的海水产品生产又占了水产品生产的70%以上。海水产品生产作为海洋渔业的主要部分之一,是浙江省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优势明显。尤其是2011年浙江省被批准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农业服务业。从上述浙江省农业产业绩效评价的结果来看,农业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综合评价得分较低,但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得分较高,产业发展的空间广阔。农业服务业不仅在生产流通各种环节发挥作用,还可以通过一套较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业、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涉农部门的农业服务平台等进一步拓展农业规模经营的空间,推动耕地持续健康流转,推进农业服务发展的体制建设,从而促进浙江省农业的规模经营。
工业的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新兴产业
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装备制造业中重点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产业绩效优势明显,产业绩效的综合得分较高。不仅产业规模较大、产业关联度较高,而且产业效率也较高。浙江省可以进一步发展包括核电、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电等电站设备以及轨道交通设备、大型石化装备等重要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与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密切相关的先进纺织、轻工、医药、化工、农业等专业机械以及数控精密机床、节能环保装备。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对浙江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作用。
&&& 化学工业。从产业绩效的综合评价来看,浙江省化学工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联动效应明显,但相对产业效率不高。化学工业在浙江工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技研究、人民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化学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坚决限制淘汰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物耗能耗高的化学工艺,加快化学产品的升级;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发展特色农用化工产品、高档专项精细化学用品和高科技精细化工产品,使化学工业中的科技程度不断提高。
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主要为港口物流)和金融业
批发和零售业。批发和零售业一直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虽然从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与第一次普查相比,批发和零售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在扩大消费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重视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局面。因此,批发和零售业的作用不容忽视,应该继续讲其作为浙江省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来对待,着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批发零售业态。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以交通运输、仓储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领域,也是落实扩大内需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浙江省地处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T”形交会点,发展港口物流的条件得天独厚。将港口物流作为浙江省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一方面,可以带动临港工业、港口城市发展,做大做强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产业带,促进陆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浙江省港口的水水中转优势,在国家战略物资储运体系发挥基地、枢纽作用。
金融业。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地区金融业的发展。近年来,浙江省金融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日益提高,2009年已经超过8%,重要战略地位逐渐显现。将金融业提高到浙江省主要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地位重点发展符合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现实。尤其是针对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有利于浙江省进一步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进而促进浙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加速推进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浙江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正向作用,但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层次总体偏低,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加快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城市化是促进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就曾指出,要“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城市群的网络效应,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这为浙江的城市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也为改善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提供了保障。
.运用科技力量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制造业。
如前文所述,三次产业中,无论是产值比重,还是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第二产业都是第一位的,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第二产业对浙江的经济增长依然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浙江省还必须高度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显示,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工业化后期是不断下降的,所以,只有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才能使得第二产业在保持总量持续壮大的同时比重也不断降低。
.培育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析表明,以技术效率提高、技术进步等为代表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是导致浙江省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对浙江省经济发展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是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布局,浙江省根据自身情况初步确定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中的政策引导和服务功能。同时,要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和储备战略,并且将本地的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及产业基础结合起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的来说,浙江省需立足本省的比较优势,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浙江省主导产业的确定应以产业规模、产业效率和产业关联度三方面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较大的产业规模能够带来规模经济、促进就业;较高的产业效率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发挥;较高的产业关联能够带来产业间的联动,有利于产业迅速发展。浙江省在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同时,应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并辅以相关制度保证,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利用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实现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动态发展。
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对策
对于浙江省海洋渔业的发展,必须积极利用海洋经济发展契机,一是要推进以海洋捕捞为主向“耕海牧鱼”生产方式的转变。加速从单纯的捕捞的生产方式向“耕海牧鱼”或者说渔业“农牧化”的转变,这对于浙江海洋渔业向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继续推进一系列举措有效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继续严格执行休禁渔制度,加大人工渔礁建设力度,推进人工放流和进行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其次,大力建设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带,全面提升海水养殖整体技术水平。按照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的要求,建设若干个沿海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带,抓好优势特色养殖品种的选育,探索和建立“龙头+基地+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机制,为养殖产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创造条件。最后,打造深海养殖“牧场”,拓展“耕海牧鱼”的领域与范围。
二是要加速实现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化渔业产业体系的转变。渔业产业化是渔业新阶段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浙江海洋渔业由传统相对单一的产业状况向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的转变,是未来海洋渔业的一大发展方向。要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积极推进名优水产品养殖、生态渔业、休闲观光渔业区域化发展;通过加大对重点渔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海洋渔业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推动生产、运销、加工一体化发展,形成龙头带基地、带农户新局面;逐步建立起开放、流动、协作的渔业科研体系,加大对渔业品牌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渔政执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渔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对于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一是构建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化时代,经济信息体系的不健全对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严重阻碍。要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就必须培育和完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信息需求,建立经济综合信息网络,依靠先进的手段、规范的制度、科学的利用,及时、准确、全程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传统体制下的科研推广服务体系,早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科研机构基础建设薄弱、科研配备力量不足、科研经费缺口很大、科技产品门类不全、技术工艺落后、科技交流缺乏;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零散、经营性中介服务组织的发育迟缓、民间合作性质的技术服务组织不规范;必须逐步有序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使农业技术服务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促进农业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有效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是促进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政府对产业扶持的同时,应该鼓励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化发展,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拥有驰名服务品牌、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型现代农业服务业企业。
三是构建适应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机制。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制约了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业服务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服务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是现代农业服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间转移,需要师资力量的扶持。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市场意识,提升农民专业化技能,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理念,让农民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伴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务中介服务方兴未艾,积极鼓励法人与自然人开展劳务中介服务,将有效地推动农村劳务产业的发展。
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对策
总体而言,浙江省工业发展的方向应该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
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一是要抓住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机遇,建立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杭州装备制造、乐清工业电气、平湖光机电、黄岩模具、温岭泵业和缙云机床等地区的装备制造产业已有了较好的发展,应以这些地区为先导,着力向高层次、强创新、大品牌等高端生产和非同质化竞争迈进,推动块状经济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二是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制定发展。帮助和鼓励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确立发展战略,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因企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在全省企业中率先完成转型升级,更好的发挥行业引领带动作用。特别是扶持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帮助大企业集团立足主业,做精做深,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控制力和行业主导权。
对于化学工业的发展,浙江省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不是石油煤炭,而是精细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与医药化学制品等。国际经验表明,化学工业的总趋势是尖端化、集聚化和环保化。尖端化主要指的是化工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如聚甲醛、聚碳酸酯、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亚胺、聚醚醚酮、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等等,这些材料是汽车、电子、机械、通讯、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必须的配套材料,依托省内现有的科研机构和实力较强企业基础上,通过引进人才、联合攻关、合作开发等方式,加大研发与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形成并掌握关键技术,就能在这一领域占据国内甚至是国际的领先位置。
集聚化和环保化主要指的是浙江省应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优化生产布局,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环境容量。省内各地应充分把握行业特征和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实施生产布局优化,通过“腾笼换鸟”实现化学企业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企业应当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进行选址,对各地招商部门的优惠条件进行科学评估,避免布局失误。同时,调整产品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持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绿色化工,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第三产业主导产业发展对策
对于浙江省批发零售业的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快批发零售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发达国家批发零售业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增长,并迅速完成由传统批零业向现代批零业的转型,成功之处在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不断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使得连锁经营、网络管理、全球扩张成为可能。正是由于信息化的迅速普及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颠覆了传统批零业,使传统批发零售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近年来,浙江省在信息化建设上成效显著,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下一步需要大力推广数字终端设备、条形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进一步推广供应链管理技术,使批发零售业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消费者之所以不愿意在网上购物和交易,除了受传统观念影响外,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因而,电子商务的推进要求信用体系建设同步推进甚至适当超前,为推进电子商务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对于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建立浙江港口物流战略联盟。加强纵向联盟,包括加强港口与货主的联盟、港口与船公司的联盟、港口与物流园区的联盟等。要加强横向联盟,以发展集装箱物流、增强浙江港口集装箱物流竞争力为目标,明确将温州港建设成为集装箱运输支线港,将嘉兴、台州两港建设成为区域性集装箱运输喂给港,进一步做强做大宁波—舟山港,带动全省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鼓励省内各港航企业以合资、合作、参股、并购等形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各地新建码头和改造码头,加强业务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仓储分拨、零担快运、特定客户服务、企业自我需求服务、综合物流服务、物流方案设计服务等为主的骨干物流企业。重点发展综合性物流企业和技术服务型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综合性物流企业。抓住新一轮码头建设高潮的契机,鼓励和支持浙江港航企业采取以合资、参股、并购等形式,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参与长江沿线和长三角各港口码头的建设,加强对长江沿线、长三角各港口进行战略布点与货源争夺。培育发展港口物流中介组织。
对于金融业的发展,一是积极推进“信用浙江”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取消对地方金融的限制性政策和规定,为地方金融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营造公平、有序、优良的竞争环境。积极参与金融形势分析研究,加强地方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构筑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平台。强化财政对地方金融业的服务,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地方金融业国际推介活动,推动地方金融业的国际化,引进国际金融资本和先进的金融管理模式。二是大力支持浙江省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实施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鼓励担保机构为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担保服务。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等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化解农业生产风险。
[1].Fagerberg Jan.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11):393—411.
[2].Fagerberg Jan and Srholec Martin.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 Why Some Countries Prosper While Others Fall Behind[J].World Development,2007(35):1595–1620,
[3].Peneder Michael.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427—448.
[4].Timmer P. M., Szirmai A..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11):371—392.
[5].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6].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7].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李金昌,虞明娟.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浙江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J].浙江经济,2005(17):35-37。
[9].李毅中.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J].求是杂志,2010(6):34-36
[10].&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教程[M]. 北京: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6)
[11].&张艳、李楠、牛爽. 黑龙江省工业产业绩效分析[J]. 北方经贸,2006(10):113-115
[12].&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13].&虞斌.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分析[J].财经论丛,2010(1):7-11。
[1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 课题负责人:李金昌&
&&&&&&&&&&&&&&&&&&&&&&&&&&&&&&&&&&&&&& 报告执笔人:项& 莹
【信息来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金融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