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交易软件在密云有知道吗 探讨下

“内忧外患”之下 海通证券行业老二地位恐难保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北京时间财经记者 齐文健】此前,中泰证券在行业内重金挖角多家券商、基金明星分析员,并且收获颇丰。与之相比,就显得境地较为凄惨,不仅因场外配资收到巨额罚单,创新业务也或因此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且前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于日前“转会”至齐鲁资管。其实,明星分析师的离开,从明面上来看,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人员流动产生的后续影响并不是看似如此的简单。对此,一位资深券商人士向北京时间记者表示,明星分析师的离开对于券商品牌建设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优秀的分析师对券商美誉度、信誉度的构成都是一个重要支撑,尤其一个优秀分析师所带动的一个研究团队。北京时间记者致电了海通证券相关负责人,不过该名负责人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发送的短信截至记者发稿也并未回复。 内忧:明星分析师被挖角外患:正式收到巨额罚单在海通证券未正式以官方公告方式坐实前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离开海通证券前,坊间曾四次传出李迅雷要从海通证券离职,而其最终去向并不是多次“出镜”的中泰证券,而是齐鲁资管,接棒人则是其的高徒姜超。其实,李迅雷是否离开海通证券引发如此之多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个人研究能力强带来的名人效应,另一方面则是因在其的带领下海通证券研究部门走到第一梯队。据北京时间记者了解,目前海通证券综合业务排名居于第二,而其研究部门排名与业绩收入均处于券商行业前五。2011年,李迅雷从离职到了海通证券,李迅雷在国泰君安时,除担任研究所所长外,还是销售交易总部总经理,提出卖方研究模式。而李迅雷履新海通证券后,主抓研究工作,并从去年开始,相继从不少证券挖了团队,包括固定收益、电子、医药生物等。经过两年的发展,据2013年新财富榜单显示,海通证券共在17个行业得到名次。其中,批发零售、电子、传播文化、金融工程、宏观经济等5个行业都拿到首位,与拥有同等数量。海通证券以黑马姿态的出现,将中信证券与申银万国两分天下的局面,变成了三足鼎立。海通证券在新财富榜单排名崭露头角的同一年,其所拥有的分析师也达到106人,仅落后于国泰君安115人、121人。众所周知,券商研究部门能够给券商带来的营收较少,甚至有的券商研究部门还处于亏损的状态,但作为券商轻资产,人才则是最为核心的资源,不过海通证券在今年不仅仅是失去了优质的分析师,还正式收到了场外配资的巨额罚单。由此可见,海通证券损失惨重。事实上,海通证券近日收到的罚单原是因去年的旧事。对于被处罚原因,证监会表示,海通证券未按要求采集客户交易终端信息,未能确保客户交易终端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可读性,未采取可靠措施采集、记录与客户身份识别有关的信息。除此之外,海通证券通过添加白名单方式允许客户使用HOMS系统进行交易,缺少实质性审核。在使用HOMS系统进行分仓交易的账户由于操作子账户多,主账户的交易较为频繁、异常,明显不同于其他普通账户,但海通证券却忽略了对该等账户重点关注。而在发布的处罚结果中,证监会的表述是,“未按规定对客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审查和了解”。此外,证监会指出,在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后,海通证券仍未采取有效措施严格审查客户身份的真实性,未切实防范客户借用证券交易通道违规从事交易活动,新增下挂子账户,应“从重处罚”。日晚间,证监会披露对海通证券的处罚决定,对海通证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海通证券违法所得约2865万元,并处以约8595万元罚款。在公众眼中海通证券已是处在内忧外患的漩涡中,不过业内人士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今年券商业绩整体大幅下滑,明星分析师的离开,巨额罚单的出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已经凸显不出来,毕竟盈利并不是靠明星分析师的研究报告。 品牌建设受到影响未来业务营收或面临下滑近年来,天风证券和中泰证券等券商在挖角优质分析师、管理层上凶猛异常,他们敢于开除高薪酬吸引分析师及管理层,并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迅速做大做强,而海通证券也成为明星分析师跳槽的券商之一。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券商行业整体经纪业务收入大幅下滑,而海通证券因场外配资的罚单,还需面临评级下调及创新业务发展受到影响的可能,较去年同期相比,海通证券利润已陷入大幅度下滑的局面。之前,海通证券收到的巨额罚单,虽说公司发布公告称“对涉及此案所得和处罚金额已于2015年度全额计入损益”,看似对于2016年及未来财务无重大影响,但其出现的重大违规行为带来的影响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明星分析师的离开对于海通证券品牌建设及业务开展更是雪上加霜。虽说券商并不指望研究部门通过研究报告销售,给券商营收带来大幅增长,但明星分析师的潜在附加价值远高于研究报告销售的收入,毕竟明星分析师也是券商品牌宣传建设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明星分析师的存在不仅可以作为品牌建设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会因名人效应给券商带来一定的业务,不过随着优质分析师的离开,这部分业务也有失去的可能。对此,业内人士向北京时间记者表示,券商实现盈利主要还是靠IPO,不过明星分析师的出走确实会给券商业务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明星分析师跳槽会给券商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一位北京券商从业者向北京时间记者表示,明星分析师跳槽给券商业务开展带来影响这点毋庸置疑,但具体测算出经济损失到底有多大,数值并不是特别好量化。在北京时间记者问及明星分析师出走会给券商公司哪些方面带来变动时,上述从业者表示,目前行业内的分析师主要是研究卖方市场的旗帜,而且现在券商经纪业务竞争比较激烈,明星分析师在新财富上的排名,也都是为了提升公司在经纪业务上的竞争力,优质分析师的流失,对于公司后台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及前台经纪业务开展肯定会有很大影响。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鼓楼东大街证券营业部&共426人浏览
按字母排序:
查找附近其他商户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鼓楼东大街证券营业部& 附近其他商户
知名连锁店
共15家分店
共135家分店
爱帮快速收录服务
1个工作日收录|更快展示|更多商机
免费咨询热线一个电话,一个垂询,一份财富
想理财?从咨询开始!
5分钟快速响应,100%回复率
营业部位置
预期收益:4.300%
预期收益:25.000%
预期收益:10.000%
预期收益:20.000%
预期收益:20.000%
预期收益:20.000%
交易软件下载
全国找理财顾问
已获得满意答案,去练练!海通证券2015年研究培训会(一)有色、医药
我的图书馆
海通证券2015年研究培训会(一)有色、医药
谢谢大家!我是看有色金属的钟奇。简单地和大家交流一下有色金属行业的研体系。有色行业近两年表现平平,主要是由于金属价格下跌。在金属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很多资源股的表现欠佳。由于有色金属行业主要的投资逻辑是金属价格,可能跟估值并无太大关联。所以市场可能认为金属价格下跌有色金属行业就没有机会。但这个观念需要转变,其实有色金属仍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其价值仍待市场发现。
主要交流五大部分:贵金属、基本金属、稀土、锂和新材料。交流内容较多,因为有色金属品种繁多。有色金属复杂的地方就是需要研究许多不同的品种。从景气周期来看,这五块内容并不相同,短期震荡的主要是基本金属、贵金属以及稀土,而碳酸锂和新材料的走势均向好。有色金属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按商品的种类划分,比如贵金属、基本金属等,也可以按照商品不同的产业链来划分,包括上游的矿山、中有的冶炼和下游的加工。新材料正处于下游的金属深加工环节,且较为重要,因此需要将其单独列出分析。1. 贵金属——黄金
首先分析黄金的研究体系。虽然近期金价大跌,但是黄金仍是有色行业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补充。我将黄金看成一种货币。为什么可以将黄金看成货币?黄金现有保留量如下:50%为黄金珠宝,20%为央行黄金储备。散户就好比这50%的黄金珠宝,而机构投资者或者国家队就是这20%的央行黄金储备。散户拿了很多珠宝,但是分散在各个地方的,而央行的态度就决定了价格走势。因此我认为黄金是一种货币,这是一条逻辑的佐证。另外一条逻辑在于,任何的价格,无论是金属价格,股票价格,都是由供需决定的。黄金的供给包括再生金、矿产金以及官方的沽售,而黄金的需求是投资、首饰和工业。矿产金的确占了供给的大头,但是它是不是影响黄金的主要因素呢?假设矿产金的供应每年都非常平稳,几乎不变,但是官方沽售每年波动很大,有可能正有可能负。再假设过去几年黄金价格是平稳的,则矿产金是价格的决定因素。假设黄金过去几年的波动是很大,则官方沽售是决定性因素。该如何判断金价走势?从期货交易的角度分析,应该做金价与其他影响因素的波动率匹配。哪一种因素和金属价格的波动率最吻合,它就是影响未来价格走势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供给端的官方沽售,需求端的投资以及中国的首饰需求可能跟黄金价格的波动是非常相关的。首先是官方沽售,它有一种投资的需求或者货币的属性在里面。投资的需求也好,中国首饰的需求也好,它都有一个货币的属性在里面。因此黄金的货币属性比其他金属强很多,可以说黄金是一种货币。综上所述,对于黄金价格的研判,其实就是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的博弈,就是黄金和纸币之间跷跷板的关系。黄金的价格由货币之间的博弈决定。主要拆分成三个要素,三个利好(弱势美元、实际负利率、无限量的纸币供应)对应三个利空(强势美元、高利率的维持和紧缩的货币政策、通缩)。这样拆分主要是为了便于量化。黄金和哪个因素关系最强?黄金和美元的负相关并不是绝对的跷跷板关系,黄金和美元在历史上的负相关性占比为64%。而黄金与哪个因素负相关性最强?它和实际利率的负相关性是最强的。这主要是通过量化研究得出的结果。历史上美元有几次大涨,而金价也出现上涨的情况。从统计的角度分析,美元和黄金的负相关性就只有64%;从大涨的情形来分析,有40%的可能黄金和美元是同涨或是同跌的。美元的上升和黄金价格的关系,可以反映出黄金比较重要的两个本质,一是实际利率和黄金价格的关系,二是另外一种货币出现问题时黄金也可能上涨,因为黄金本身就是货币。我们可以看到英镑危机、欧债危机时黄金价格都是上升的,即另外一种货币的贬值同时推升了美元和黄金。此外,连续地加息黄金也能上涨,因为连续加息是促成强势美元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强势美元有三个要素:经济很强,货币政策适中,连续加息,以及另外一种货币出现问题。年,通胀程度较高,美国处于实际负利率,因此实际利率和黄金的关系或更强。从概率上来分析,黄金和实际利率的反向关系要比美元要大。该如何判断黄金的价格走势呢?一个合理的研究框架要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需要清楚地表明看多是看多长时间,或者看空是多长时间,否则指导性并不强。对黄金来说,短期是一周到三周,中期是一个季度到半年,而长期则是两到三年,再长期的研判可能就不存在意义。短期是事件性的驱动,比如PMI行情、非农行情等等。例如,尽管现在美国加息的预期非常高,而通过研究后发现PMI将会变低,此时黄金就出现做多机会,因为美国加息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推后。中长期需要分析实际利率,黄金和美元、和实际利率都很有关联,但直接判断美元是非常困难的,用一种难以判断的指标去判断另一个指标是不明智的。综上所述,对金价的判断是对大家做有色行业研究很好的补充,能很好地培养自身对国际宏观走势的判断。就中长期而言,货币环境仍较宽松,因为我认为美国经济仍需要一定量化宽松,美国加息之后黄金还能上涨。但这主要依赖于美国有几次加息,如果连续加息的话,可能中期黄金都不一定有机会;如果是短暂加息的话,那加息之后对黄金就是个利好。还有一个因素,08年之后央行的储备就大幅上升,货币宽松的环境下,央行多元化的外汇储备,是对黄金比较大的一个支撑。2. 基本金属---铜以下与大家交流一下基本金属。基本金属有六大品种,铜、铝、铅、锌、锡、镍,很多品种有较强的人为操纵因素在内,所以基本金属的期货交易并不推荐大家尝试;其次,基本金属未来的弹性有限,这是客观的事实。所以这里就简单地和大家说一下铜,因为铜是所有工业金属之首,我们把铜研究清楚,其他工业金属也能研究清楚。首先分析一下铜的本质属性,一个月铜和黄金是相关的,一年以上的话,铜和铝铅锌的相关性最强。所以,短期铜有较强的融资属性,但是中长期而言铜还是工业属性。如今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短期内反弹可能性并不大,这是对铜价的压制较大。研究基本金属和研究贵金属的方法并不同,基本金属会更多地关注成本问题。除了铜以外其他基本金属的价格都在成本线附近,但铜价仍大幅高于其成本价。因此就中长期而言,铜价仍具向下空间。研究工业金属,库存的分析尤为重要,因为它和实体经济是休戚相关的。库存研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投资的判断。库存有几个方向:主动补库存、主动去库存,被动补库存,被动去库存。主动和被动的一字之差就会导致对金属价格不同判断。所以说成本和库存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指标。给大家举个例子。有色当年还是比较火的时候,或者在接近当年行情尾声的时候,在2012年1月有一天,有色金属板块的指数上涨了8%。我们观察到沪铜的库存大幅上升,本来沪铜的库存在底部,于是立刻会想到是不是有主动补库存的需求在里面?这里的问题是你可能只观察到了一半,我们还看到LME的库存大幅下降。铜的金融属性很强,在当时中国融资铜的需求非常强劲,从而导致了LME库存向沪铜库存搬家。为什么会有融资的需求在里面呢? 2011年11月中国加息,中国利率高,国外利率低,国内外有一定利差,可以做一个跨市场套利,所以中国铜的融资属性非常强。关于铜价格走势的研判,任何金属的价格都是和它的供需有关。铜50%以上的需求都来自于中国,而且中国需求的波动性很大,所以铜的需求主要看中国。中国的需求又分电力设备、家电、交运、建筑建材等等,把握好主要的因素,它们的波动性就能决定铜的波动性。铜的供给每年平稳上升。为何需求不好供给还会上升?这是因为铜价最高是在年,矿山主在那个时候觉得行业盈利很高,纷纷扩产,而铜矿山的扩产周期是5-6年,正好到2014年。尽管现在铜价下跌,但到他们的成本还有一段空间,所以供给还在扩张。此外,短期铜价的走势需要考虑其金融属性,如各国的议息会议等影响,这和黄金是比较类似的。但中长期就和黄金不同了,铜要看下游行业的景气度,各国经济的景气度以及M2的增速。3. 稀土研究框架在分享稀土的研究框架前,需要扭转大家的一个思维,就是金属价格在下跌,有色就没有机会,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有色一共有97个股票,而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股,如山东黄金等,这些资源股占的比重只有30%,因此还有70%的股票值得去研究。此外,基本金属不是有色中的主导,有色金属的权重板块不是基本金属而是黄金和稀土。上半年有些基本金属股很强,比如中金岭南从5元一度涨到过25元,还有中国铝业、云铝股份等,但有色板块整体的涨幅并不强。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子版块走势偏弱就放弃整个行业,不然会错失很多投资机会。稀土的权重非常大,因此我们特地将稀土板块单独列出与大家分享交流。稀土的特殊性在于,所有其他金属影响其价格的因素是供给和需求,只有稀土影响其价格的决定因素仅是供给。这是因为稀土有收储,一个收储就能把稀土价格打到数倍;以前还有出口配额(尽管现在这块因素已不存在,由于WTO诉讼的关系)铜、黄金等都是全球性的大宗商品,不是中国定价的商品,而稀土的收储却是一个中国特色的产物,政策面的消息会对市场投资有很大影响。这尽管是一种人性的弱点,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的投资行为,但投资者们比较喜欢这种投资方式。此外,前面我们曾提及,所有的工业金属都需要看库存,而稀土有个很重要的特性是私采烂挖。因赚钱效应带来的私采烂挖导致隐形库存较多,是压制稀土中长期价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部分较难以量化,只能去广东、江西、厦门等地调研。从需求端看,磁材的需求是主体,磁材股是成长股,而不是周期股,未来新能源汽车这块需求很大。有色的分类可以按不同金属品种分,也可以按产业链分,磁材正是下游领域的加工领域,往往与新材料有关,因此磁材是个好的关注点,例如正海磁材收购了上海大郡,还有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要了解这些公司就要了解其下游订单的情况,这些订单会对其业绩有个较大支撑。所以,研究磁材下游中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和变频空调这两端,就能测算出磁材股的业绩。最后总结下,收储引起的供需局面骤变将直接改变市场对金属价格的预期,在11年国家首次收储前氧化镝的价格曾经涨到过14000元/千克,但自从首次收储后就一路下跌了。研究稀土没有研究黄金那么复杂,因为我们只需要研究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供给端。因为矿山代表了供给,而海外的矿山已无竞争力,比如Molycorp已经破产,我们的矿山开采以牺牲环保为前提占据了巨大优势。4. 锂,所有金属中景气周期最好的品种第四个环节,锂。目前所有金属里景气周期最好的就是锂。碳酸锂向好,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正在放量,从09年开始碳酸锂的价格每年上升15%,今年已经上升了25%。供给端,碳酸锂有卤水和矿石之分,如给出的分布图所示,蓝色的主要是矿石,红色的主要是盐湖,尽管全球不缺碳酸锂,海水里也有,但关键是是能否有效地提炼出来;其次,碳酸锂的供给有瓶颈,全球四大碳酸锂生产企业,SQM、Rock Wood、FMC和Talison中,除了Talison是以锂辉石为主的固态碳酸锂供给,其他三家都是卤水,增速不高。这是因为卤水厂商主要利润来源不是碳酸锂,而是肥料。碳酸锂中有很多杂志,如钾、钠、镁等,都是肥料,如果过分开采,会影响其主营,所以他们每年开采都有计划。而Talison因为占据了全球80%~90%的矿山,其开采出的矿石又没有其他肥料杂质,所以Talison的开采情况对碳酸锂的供给影响较大。我国虽然也有矿山,但大多在藏区,佛教圣地,大规模开采的可能性较低。具体供给端格局的数据是,2012年15~17万吨,2014年还是15万吨,其中矿石是5万吨,80%是由Talison所供应。需求端,大致也是15万吨。这15万吨中,需求变化最明显的是电池。其一,03年~14年电池有25%的复合增速,其中过去的电池主要是3C产品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只占10%,而现在新能源汽车都是动力电池;其二,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是锂辉石,因为卤水所产生的是工业级碳酸锂,如玻璃陶瓷,虽然能变成电池的碳酸锂,但提纯成本太高,没有经济效应。下面进行简单测算:假设消费电池未来需求增速以每年10%-15%的速度上涨,动力电池增速以同比上升,每年电池消费5万吨,那么动力电池每年增加吨。一辆新能源汽车所需碳酸锂40公斤,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是8万,假设今年能做到20万辆,全球50万辆,明年100万辆,那就是4万吨碳酸锂的新增量。假设2020年能达到200万辆,那就是8万吨碳酸锂当量需求,加上其他需求,预计2020年碳酸锂总需求将达约46万吨,保守估计也在30万吨以上。结合供给与需求,Talison未来能增加5万吨左右供给,其他三家主要厂商供给稳定,算上其他零零总总,一共也就约22万吨供给,而需求端保守估计在30万吨以上。价格向上趋势明显,主要的原因就是新能源汽车。Bloomberg的碳酸锂价格走势预测也印证了我们的分析。我们从12年起每年都写了碳酸锂的深度报告,每年都会把卤水碳酸锂的产量列一遍,每年企业都在说计划明年大幅增产卤水碳酸锂,但结果第二年产量还是一样。5. 新材料最后的环节是新材料,新材料意义重大,未来无论我国要推智能制造2025还是加强国防力量,新材料都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基石。举个例子,例如去年牛票炼石有色,公司公告能从钼金属中提炼出铼,而铼是一种重要的耐高温金属。第二代飞机的涡轮发动机叶片旋转速度快,在高温下容易变形导致物理效能缺失,此时铼这种耐高温金属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就大量采用了添加铼的技术。但是,中国非常缺铼,炼石有色公告自己能在2016年提炼出铼,于是在2014年就被市场给予了极高的估值,股价翻倍。关于新材料的投资逻辑:去年3d打印和石墨烯都很热门,而今年3d打印已然火热,但石墨烯却几乎销声匿迹。同样都没有业绩支撑,为何两者差异这么大呢?归纳为两点逻辑,一是中国有需求和群众基础,二是海外比较成熟。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锂电池比燃料电池发展好,就是因为中国相关产业已经很成熟,同时美国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链也很成熟,所以我们只要将其引入国内,相关产业就能生根发芽。新材料也是这样,3d打印之所以比石墨烯好,是因为国外民用级3d打印已经发展了50年,工业级已经发展了30年,美国、德国早就应用开了;而石墨烯2004年才发现,大规模应用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市场空间看,尽管石墨烯未来市场空间可能会很大,但若考虑到技术成熟度,目前还是3D打印更值得投资。可能有人会问,3d打印为何发展了这么多年业绩仍无法体现?这与其本身特性有关,3D打印是针对个性化、小批量和高精尖,没有规模化,所以较难以获取利润。此外,3d打印分民用和工业级,未来中国制造2025发展中,工业级3d打印是重中之重。工业级的3d打印若成型将会获得丰厚的利润。比如同样是飞机涡轮叶片,一种设想是可以不用铼,将其设计成中间镂空,上面有气孔,这样散热就很快。那么如何实现?只能靠3d打印,设计太复杂传统磨具做不出需要的精度和强度,且因为不是批量化生产开模成本太高。所以未来3d打印在工业上有广阔应用。从3d打印产业链上看,分上游原材料、中游的技术,以及下游的产品及服务。工业级3d打印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其下游客户主要有航空航天、军工、生物工程、汽车、医疗等,其特点是订单认证周期长,客户粘性强。有了客户粘性,尽管是小批量,还是能赚取利润。而以家居为代表的民用级3d打印产品的盈利效应较低,因为其市场壁垒很低。但这并不代表民用3d打印就没有市场前景,这其中还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比如金运激光提出的云3d概念。所谓云3d的概念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生产,比如用户在手机上下载app,看到喜欢的东西,比如一个杯子,拍下照片,输入终端,之后选择材料、颜色等,打印出来后寄到家中。那么这其中技术含量和进入壁垒何在?这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含量在于其软件识别系统,同样都是拟真打印出3d,能否合成出一个与用户看到的一模一样的杯子就是壁垒所在。以上就是我今天的演讲内容,再次感谢大家!
谢谢钟奇的介绍,我来自海通医药的余文心,我从小在医院长大,在医药的行业时间不是特别长,但是自己在医药行业接近30年,现在大家也比较疲惫,希望能够以比较轻松的方式跟大家讲一下目前对于医药的看法,以及一些投资框架分析。
医药行业特别复杂,经常有很多朋友抱怨医药太难看懂了,尤其是药,都能把人转晕,如果把他们的投资主线理清楚的话,每个行业抓到一到两个关键点,你会发现所有都是相通的。这个行业成为资产配置的一个非常主流的方向,大家如果找到了大体的分析框架的话,剩下的事情可以信赖自己的医药分析师,他们对产品的结构,以及这些具体的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
今天我的演讲分为以下六个部分,我会着重讲一下跟目前的资本市场相关的一些投资方向的研究,因为实在是内容太多了。第一个是医药行业研究的方法跟产业链,我们过去很多年碰到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到底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这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实际上你会发现每个细分子行业,都有优秀了公司,也都有垃圾的公司,大家觉得医疗器械好,优秀的公司值一百倍,同样一个公司就是二三十倍的市盈率。我们建议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选择目前比较快的细分领域,再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择投资标地。我觉得医药是一个成长型行业,更早期的时候在2006年到10年,医药行业是一个防御性的行业,从09年开始你会发现医药行业不是一个防御性行业,更多是一个进攻性的行业。包括在今年穿越牛熊过程中间,仅仅弱于TMT,有很多医药表现出来了很多的防御性,反弹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比较不错的进攻性,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挺好的产业,我们自己作为医药分析师觉得还蛮幸福的。
医药行业整体的特征,这个都应该比较能理解,三个因素,第一个人口持续增长,第二个居民的支付能力提高,第三个人口老龄化,被成为不衰的朝阳行业,一个是供给,到底有没有这么多人提供医疗服务,第二个到底有没有这么多钱满足这么多需求,基本上医药行业很多的变化都来自于此。习惯上把医药行业分为以下七个子行业,之间的投资逻辑真的是千差万别。
这个是产业链行业的监管,在此不赘述了,因为涉及非常复杂,学校学的时候有十个部门管中国的医药,这个情况待会儿我自己的一些故事跟大家做一个更生动的分享。
这个地方会把医药行业分为这么多子行业,今天确实时间有限,每个子行业在这里会讲一下最重要投资的亮点,后边还有很多的PPT,大家可以先看,我们就不再进行赘述。比如像化学原料机会,已经很长时间他们是一个市场的主流,包括也有很多经营公司已经划到化工领域看了。我们可以简单讲一下投资逻辑,看这个行业去看什么。化学行业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大宗原料,第二个特色原料,大宗原料周期特别明显,07年的时候暴涨过,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没有了,VE来自于化工领域的增长就是5到10%。在一个需求稳定增长的一个行业中间,基本上这个行业通过之前02年到08年全球事件的洗牌,供给端相对来说不会比较稳定。维生素E这个行业举例,很长的时间被五大厂商垄断这个市场。所以经常会有一些股价涨跌的机会来自于什么,每年三月份的时候,厂商就开始检修,终端可以提价格,厂商又恢复生产,价格又下去了。短期可以炒一波,如果估值特别低的情况,或者特别便宜的时候,基本上可以根据这个行业有一个短周期的行情,但它不会成为医药的主流,尤其最近两年。
这个行业用一句话可以总结它的投资逻辑,就是长期看供需,短期看价格。这个行业产业有了巨大的机会,你分析产业的供需平衡就可以了,下游持续稳定增长,供给端没有明显的变化的话,可以想这个行业是一个波澜不惊的行业。但是因为爆炸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期货有价格的波动,这个是周期性的机会。
第二个是特色原料药行业,这个行业在04年的时候,曾经是医药行业非常主流的一个研究方向,那一年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医药分析师写了一篇文章,当时讲了一个逻辑,就是印度模式,因为翻译了很多国外的文章,中国第一个提出印度模式,认为中国很多做特色原料药公司走印度模式,所谓产业升级。慢慢去做,做到制剂,然后出口海外。这个逻辑很多年以来,是医药分析师非常关注的,当时有三个公司,恒瑞、恩华、华海,一会儿讲一下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个领域是化学药,这个领域粗略来看分为专科用药,大宗普药,OTC,现在讲创新,基本上对于化学制剂而言,最重要关心的就是两个,研发和营销,所以你去看所有的基本上讲化学制剂,包括部分做生物药的公司,你的股价在正常市场上跟两个因素有关系,第一推陈出新,像海瑞,包括双路等等股票,股价的促动率在于这个产品什么时候获批,到底是怎样重磅的产品。第二个就是营销,这个企业到底能不能把这个销售做好,所以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分析就是比较这个专科用药企业单人的销售额和产出,看这个公司的能力。医药在这个领域存在一个微笑曲线的,在于它的强势是营销和研发,生产是特别不重视的。我们很少会去问一个化学类公司制剂的工艺,这个可能会在特色原料问的比较多,但是对做成熟的市场很少关心生产的问题,就看看研发和营销,包括研发费用、营销费用,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两块。而它们的毛利率在这个行业,恒瑞一直是80%。
第二个是大宗普药,也火过一段,明显的趋势就是做品牌化,这个比较典型,像科伦这样的公司,到现在也面临很大的危机,医保开始控制,不断压价,所以整个行业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机会。
第三个是OTC,也是它的影响力加大,我反倒认为这个行业在两到三年之内有巨大的机会。
下边是中药,主要分为中药引片和中药制剂,这个行业非常不规范,有行业整合者去整合这个产业。中药制剂分为两种类似,第一传统中药,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阿胶这种,基本上这样的公司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他们的股价来自于提价,因为大家觉得资源品,通过资源品可以提价。但是这个事情在目前你看资源品的强势,包括你品牌的影响力到底能够强势到什么程度,包括阿胶这两年不断提价,在业绩上的表现和量的缩减方面,对公司还是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中间还有现代中药,这个也是09年到12年非常牛的公司,包括了做中药制剂的公司,产业逻辑是怎样的,09年开始,我最近调研过很多公司的销售总监,他说到现在为止意识到我们过了十一年什么没有做,最舒服的时候是什么时间,他说是08年到11年,当年医药行业一个乱象的整顿,很长时间没有问题,加上09年出现一个很大的事件,09年国家新政府上台,我们要大力发展医药产业,新增了8500亿医改的一个投入,伴随8500亿新增资金投进去,可能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目录,这三件事情发布出来之后,整个药品行业需求井喷,大量的产品就在那几年爆发性增长,尤其是安全,多科室用药,效果有,但是你又说不清楚有多么明确的效果,还有一点大家理解灰色的部分比较多,一批这样的公司就成长起来。
其实很多药企,真的那个时候他们觉得遍地是钱,我们也说这个行业因为从12年开始,从北京医保赤字,高速成长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单品几十个亿,并购又很难,加上医保控费,导致他们可能经历比较长的痛苦时光,这些企业的老板跟我们说,如果这一轮政府强力整顿,这么降价降下去,可能在三年之内变成1500家,除了降价之外,最近发布了政策,在研发端也开始严格审批等等的。如果我们公司能够体悟,因为作为上市公司而言,还是这批企业能够挺过,两三年之后产业的好日子又来了。
第四个是生物制药,这个中间分为三个领域,第一个是疫苗,这个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来自于需求的释放,第二个血液制品,1 1等于2的行业,要么提价,要么新开,供给是最关键的一个变量,算供给,这个公司利率测试非常容易被算的清楚的,提价提多少,新开多少有多少,乘一乘就比较容易算出来,而且商业也是比较典型的公司。这个行业我们觉得未来几年我们挺看好的,因为需求摆在这,价格又开始放开,中间的龙头公司都是比较有机会的。
生物制药最后一个就是治疗性的药品,一个是非常性感的领域,叫生物仿制药,在美国是非常大的产业,我们会花一点时间细讲。最后三个是目前资本市场非常关注的,第一个医疗企业,第二个医疗商业,第二个医疗服务,我们归为泛医疗服务的一个范畴,这个逻辑待会儿会详细赘述。
刚才讲了中国医药的一些变化,大家以前讲医药行业,看的90%的公司都是药,从12年开始泛医疗行业的公司相当大的一个亮点,我们开始说控费等等压力导致医院药价下降,医疗器械会成为新的品种。传统药品行业的增长,连上市公司能够做到20%,都已经难能可贵,而泛医疗服务的公司增长都是在30到50之间。下边的赘述把医和药分两个产业进行分析,跟以前的分析逻辑可能很不一样。
以前医和药穿一条裤子的,现在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可以跟大家讲一讲中国医改很多的故事。最早医改是84年开始的,85年成为元年,一直都是一个争论期,包括改革开放时代,我从小在医院长大,我记得92年的时候,我爸做医药的,医院的制剂室开始承包,很多科室承包,包括从80年代开始,以药养医的制度,94年的时候我几岁,我当时的一个叔叔离职了,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非常优秀的外科大夫,为什么94年的时候选择离开这个行业,一个很典型的原因因为他当时在县医院,接诊很多农村患者,但是那个时候诞生的15的药价加成,因为医疗服务的价格非常低,政府不愿意补贴,92年都改革开放了,医院都应该放到市面上经营,所以政府提出一个制度,医疗服务是价格很低,我提出一个制度叫以药养医。每个进医院的药都可以加长15%卖出去,你看农村很穷,但是一定让他们开药。为什么中国的药企从90年代开始就开始蓬勃发展,就是因为从80年代开始以药养医的制度在中国持续了20多年,养活了药商,导致非常扭曲经营的方式。所以他当时受不了良心的煎熬,就离开了这个行业。
这个也导致了后来医改有重重的问题,其实都跟当年的制度密不可分。为什么我们觉得正常的医院药占比30%,很长一段时间达到了50%,一千块钱的药和一百块钱的药之间并没有区别,这个就是这个制度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当年人为压低了医疗服务的价格,我妈是护士,十几年来从来没有调过价格,包括护士、护工,从来没有调过价格,从90年代到现在,包括专家号14块钱,能够界定成真正意义专家的费用吗?显然是不能满足的,所以是中国医改很大的一个源头上的原因,就是落下了这个病根。
一直发展到02年,那个时候正式指导意见出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92年开始承包科室,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同时,又出台另外一个政策,就是取消院中院,承包科室的人怎么办,也要被取缔,就独立开医院,只有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它是典型承包科室出来的,它的老板不是做医的,也不是做药的,但当年跟王石炒房之后,他没有及时逃回来,他知道代理医疗器械特别赚钱,开医院特别赚钱,就该医院,结果00年的时候政府一刀下来,说不允许怎么样,自己就出来办医院了,所以第一家就是在长沙成立的,这个其实是很大的缩影。我过了很多年之后,我再去调研的时候,包括马云现在也在做纲常医院,从08年开始,当时公司非常遗憾的跟我说,其实如果我们公司在01年能够抓住那波历史的大机遇,开了肛肠医院的话,也许我们现在成为第二个,可以没有,没有的结果就是八年发展下来很多公司发展起来,这个市场就被他们占领,即使再有技术或者什么都很难短期撼动他们的市场。
一改就乱,一乱就死,永远都是这样,自从放开了医改之后,很多人投入医疗服务,不优秀的公司一大批公司,包括电线杆子能贴性病广告的,这些开始独立出来,那波公司也经历一个特别快的发展,没有性病去了一个公司,被大夫摸一摸就得花一万块钱。于是到05年的时候,这种乱象经过了五六年的发展,政府觉得不行,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当时在北医,因为我也是学医的,06年的时候我同事修了双学位,我修的科叫新制度的经济学,他在跟另外一个教授在北京发生一个非常大的点论,就说中国医改到底成不成功,在06年7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一篇报道,就说中国医改是不成功的,这都是因为市场化之过,所以这种市场化改革从06年开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辩论,包括后来讲宿迁模式,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医改进入一个停滞期,一个案例他们有截然不同的方案上报国务院,当时在学校里亲历了这个大的改革变化,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10年,新的政府,联合发文,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的文件,这个终结了长达四年大的辩论,到底要不要市场化,这个时候政府明确说要市场化。很多先知先觉的投资人开始在这个领域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投资。那个时候市场还是担心的,包括10年写了一篇报告叫医疗服务,现在非常火,当时没有什么人听。
无论如何在那一年政府提出来这个事情,很多一级市场开始投资这个行业,一直到什么时候,到13年的10月份,真正进入二级市场的一个狂潮,我还记得在13年10月14号国务院重新发了一个若干意见,提出了非常详细的规划,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资本市场,二级市场进入了一个非常狂热的阶段,我们挺幸运的,在13年的9月份,那个时候仍然资本市场就这么两家公司,当时组织了业内大概20多个们分析师,他们现在可能都成为各个基金公司的医药经理了,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去了一趟台湾,去看台湾整个医疗服务产业,大家触动特别大。我们发现30年前的台湾和今天的中国一模一样,看病难、看病贵等等,所有的事情跟中国今天一模一样。但30年后,当我们在台湾的街上随便抓一个出租车司机,他们对台湾的医疗满意度都是非常高的。这三十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一个放开民营资本,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长根医院,1976年建立,它是台湾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医院,它的的成立,是因为纪念他父亲王长根的去世建立的,办的一家非盈利性的民营医院,办的非常好,它用现在企业的管理体制,而非我们现在看到中国医院的管理体制。三年达到了盈亏平衡,后面的发展一路非常顺利,而且像一条鲶鱼一样搅动了整个台湾医院行业的市场。这波人回来之后,也是最早的医疗分析师和经营经理,我们后来回来写一篇文章,从台湾医改看中国的经验,中国资本市场医和药成立了两个独立的板块,医这个板块确实走的很好,药品这个板块只有创新才有前途。
这个地方我们再说一下,其实中国医改很多的本源来自于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需求方是无限放大的,但是供给方一直不控制,这个中间有一些数据,包括卫生总费用增长了180倍,医学专业毕业人数增长了12倍,但同期,卫生机构数增长了4倍,卫生床位数翻了一番,而卫生人员数几乎保持不变。我周围有很多同学,他们都是八年的博士毕业等等,但是很多人毕业之后都没有选择当医生,这个确实这个社会的悲哀。甚至我看的简历,学了八年医生,在阜外当了一年的医生之后说转行,转到我们医药行业,觉得在医院担惊受怕,不知道谁拿着刀砍我,又很穷。所以这个就是供给没有放开,是中国医改中间很大的问题,但是终将会被改善。就好像我刚才说医疗服务为什么空间比较大,基本上看国务院从13年到现在的一个规划,到2020年它是要达到8万亿的规模,我们做一个推算,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符合的增速在20到15之间,是快于药品10%到17%的增长,这是去年做的一个测算,但是我们确实没有想到药品行业的下滑比我们想象的更厉害。但今年1到5月份药品的数据变成了11,我们去年认为会有15%左右的增长,但是今年看起来还是比较悲观,但是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情况好于我们的一个预期。
未来我们医院的收入和现在医院的收入,在医改中间发生很大变化,这中间取决于药品,因为药品从现在43%降低到30%,这一过程中受益的是什么,像医疗服务的价格,不应该有这么多医生离开医院,认为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等。第二个伴随着药品整个行业,尤其是很多没有什么疗效的药品下降的品种,包括医疗器械等其实收入会上来,所以这是一个产业趋势。前年推医疗服务推的比较多,会有一些商业特征的一些分析,我不再进行赘述了。
看一下这个图,在去年的时候,因为当年医疗服务特别火的时候,我们总结有四种模式,包括专科连锁,并购,公立医院改制,新建医院,我最看好的不是关注度最好的医院,当时是公立医院改制,但是进程实在是太慢了,设置到产权改制都低于预期。专科连锁不受主要这个行业影响,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可复制性,因为我们一旦去买一家医院的股票,医院上市公司的股票,举个例子,一个妇产科,你会发现天花板算的很清楚,单床相当于一百万、两百万的水平,超过这个水平的话必须不断加床,所以这是一个有天花板的行业。
这个时候怎么破这个题,资本市场是不喜欢有天花板行业的,唯一就是看复制性。总结三点就是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其中会有很多商业模式的设计,包括复制的时候怎么平衡上市公司本身的业绩增长还有亏损的关系,医生这个行业和我们这个行业非常像,大家都进入一个共同富裕的股权时代,为什么私募基金这么火,医生也是这样子的。总有一些公司会设计出来符合这个产业发展的一些新的模式,这个中间典型推荐一家公司就是爱眼眼科,它把这件事情,包括医疗服务,整个产业链逻辑想的特别清楚,包括我们说的合伙人激励,都能解决我们这些问题。
对于并购的医院,我觉得一直低于预期的,这个是去年4月份之后医疗服务出现很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所以觉得当时并购一直低于预期,确实这块我们觉得是真的很慢的,公立医院改制也是非常慢,第四个是新建医院,这个事情适合有钱的大财主投,新建医院是非常长的过程。我们更愿意选择商业模式非常清晰的。第二个讲一下药物中心核心问题的分析,刚才讲了整个药的领域,可能创新和营销,但是中间每个子行业的侧重点不一样,包括血液制品,在于供给等等。这个中间我们讲它会有不同的属性,但是最后我们给一个核心的逻辑,因为目前确实整个产业,药品领域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增长压力,机会来自于哪里,毕竟这个板块还占有医药板块60%以上的市值,我们的观点非常明确,药的领域最大的机会在于创新,比如像郝瑞这样的公司,研发能力非常强,这个是它最重要的一个逻辑。基本上未来对于医药产业很当的关注点会来自于研发,包括我们的估值体系,也可能会向美股很多公司靠近,现在的药物不知道未来能够怎么样,当期没有利润,但是市值非常大,实际上来自未来现金流的贴现,未来十年能做到多大市场,现在是在二期,70%的概率,做了三期,成一个什么概率成功,到未来十年,对于现金流的贴现,所有的拍卖都算到里,如果创新的公司真的能出来,估值体系也会向这个领域靠。
除了郝瑞的公司,第二个创新来自于很多没有上市的小公司,医药行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大家可能知道微基生物,现在没有上市,但市值已经两三百亿,它就凭借一个药,是第一个创新药,09年刚刚上市,但这个药现在规模非常大,支撑这个公司两百亿的市值,这样的公司上市会拉动A股对于创新的狂潮。包括还有我也很熟的,也是我的好朋友,两次上新闻联播的头条,这几年有一批这样的企业家都在做这样的事情,我现在这个时间用不了多长都会成为龙头。药中间最大的关注方向还是在创新的领域,这个不太细讲了。
第二个我会细说一点,就是特色原料药领域,成为把医药行业分为了这么多产业,最左边是整个药品发展方向的逻辑,从前期筛选,做临床性研究,再到一二三次临床,专利期内,再到专利过期的180天,再到通用民药的时间,这个中间会诞生非常多的商业模式,非常有意思。在临床阶段有的机会来自于两大类型,一个是CMO行业,代表性的公司有几家,博腾、九州药业等,他们做的一件什么事情,就是我都是给全球的一批厂商定制化合物,会跟我们有很好的合作关系,还量身订作,基本上是这样的规律,这些药物股价爆发性的机会往往在于下游快速放量,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10年的海祥,当时给BI做了一个药叫做达比加群,当时在欧洲市场卖的非常好,导致拉动了中间的化合物CMO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CMO的行业中国一定出现非常多优秀的公司,毛利率也比较高,我认为最好的投资主线还是跟随下游成长,如果药真的很好,而且也是三家供应商中间最重要的一家供应商,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企业会有非常爆发性的增长,它的增长是有爆发潜力的。
第二种类型就是CRO,大家很容易混淆,他们是商业模式具有很大不同的公司,CMO通过下游的需求,下游爆发的时候,经营业界增长200,不好就下滑,所以是有弹性的品种。CRO行业就不一样,它主要做一些什么事情,比如阿斯利康常年在中国养两百个人,但是可能今天有五百个人的工作量,明天只有一百个的工作量,他不能一直配五百个,所以对于大部分制药企业选择专业的CRO公司做临床实验的外包服务,CRO公司最核心的粮店,就是帮这些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比如像泰格,刚才讲的微基生物都是委托泰格做这种临床实现的,认为它在肿瘤领域做过无数的临床实验,对于药监局看中什么东西,评委关注什么东西等这都是了如指掌,包括对方案的设计等等,所以外包给这样的CRO公司,泰格把微基生物极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我们从数据上边看同时进入临床一系列跟备达药业一系列的药,实际上它是09年批出来的,自己做的现在都没有批出来,这就是CRO公司主要的业务,它的商业增长来自于CRO公司雇这么多人,来自于人数的增长和单人产出的增加,所以你看到CRO公司的增长是线性的增长,增长非常稳定,不像CMO行业有大的波动。
到制剂领域,过了临床之后,进入通用民药的阶段,存在以下几类公司,包括特色原料公司,如果做的更优秀一些能够做到制剂领域,会做很多,像我们提到报告中间,可能会出海外制剂,我们曾经推过,也写过深度报告,唯一有一家成功的就是华海,真正能够做到海外制剂有很大的销售,在美国市场能够占到10%的市场份额。这个不再细讲了。下一个是生物制药,这是我们非常看中的领域,尤其像创新性生物制药的公司,我们有一些案例,生物药和化学药比较相似,同样看研发和营销,而在生物药这个领域研发比营销更重要。
第四个医疗器械,王微截了很多图,她也是资深的分析师。医疗器械公司同样也是特别多,特别杂,PPT都有,大家可以具体看一下,我自己会怎么理解器械行业,讲三个案例。第一种器械在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只认识一种模式,叫麦瑞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不断研发,出口海外,衍生了两家公司,都是从事研发的,一个风格。有一个大牛股叫同业医疗,大家觉得这支做的是什么,就好低端,实际上成为一支长达三四年的大牛股,每年50%以上的业绩增速,这个老板专注的行业非常重要的是渠道为王,而且非常懂得怎么去经营渠道。所以在器械这个领域跟药不一样,每个药品可能和看到一个药从一个亿变到20个亿,变到50个亿,每个器械都是很散很小的,你很难看到一个超过十个亿的医疗器械的品种。如果掌握渠道之后,可以通过并购方式不断添加各种各样类似的品种,所以第三种模式叫合加模式,打造一个生态的平台,把很多资源整合到自己的平台中间,基本上就是说医疗器械公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公司,老板的特质以及他选的东西是非常不一样的。案例分析暂时不讲,因为时间有限。
最后我们讲一下目前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一块,可能在于新药这块,还有互联网医疗。今年三大投资主线,第一范医疗服务,新医疗行业,第二个创业,第三个是国企改制,新医疗即使在这一轮股灾之后,他们的龙头股表现还挺不错的。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大家都讲互联网医疗什么的,我们认为这个产业所有人做的事是医疗的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医疗,这个东西比较容易理解,A股并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从互联网的角度做医疗公司,为什么研究这个领域,因为研究比较早,自己看了很多一二级市场的公司,去年我看聚美优品、陌陌、京东什么,大家发现聚美优品三年上市了,陌陌三年上市了,互联网医疗也是那年同时发展起来的,但是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我去看美股的用户数什么的,你发现互联网公司,两千万用户以上才能称之为互联网公司,但在医疗领域没有一家这样的公司。为什么?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医疗遇到互联网的时候很多内在的东西是有矛盾的,商业逻辑是有矛盾的。
互联网的特征非常简单,海量、高频,第二低成本复制,我有三千万用户我再复制一个用户,边际成本是零,所以互联网永远都是这么一条曲线。但是在医疗行业走不通了,因为医疗是个性化和属地化的,我在北京看什么医生,我是长个痘问诊,你给我的回答不标准,我这个痘是独一无二的痘,我需要非常个性化的治疗,就打破了互联网世界最原本一个假定,就是我们要标准化复制,我当一个医疗的产品有了三千万用户的时候,我再复制一个用户,成本很高,所以很难诞生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在一些领域会有这样一些公司出来,所谓轻问诊,比如皮肤科,头脑发烧这种可能用人工智能,能够提供一些标准化的回答还能接受,但是一旦涉及到重度的医疗就没有办法诞生像聚美的公司。我们平时讲互联网的时候,发现打破互联网都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边界,但在医药领域发现不一样,我们是一个四元结构,还有两个代理人,一个保险,这个结构变得很复杂。为什么医药行业挺难诞生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也很难诞生像东方财富、乐视网这样的明星公司。
好处是什么,真正做到重度医疗领域的话,你会发现很容易找到区域性的龙头,可能其他的互联网都是赢者通吃,但在医疗领域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切入,而且糖尿病一个很大的领域,上海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福建又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每个公司都可以在属地成为一个属地化的龙头,所以中间的机会是蛮大的。这个也是我们今年发布多个新医疗中间七大领域,第一个讲的流通行业、区域信息化、药店、器械龙头、传统医院、体验,第七个讲讲第三方临检的春天,每一个类型中间我们发现它的商业模式是非常有意思的,确实带来资本市场很大一个股票的机会,但是因为时间的问题,我没有办法进行一个详细的赘述,大家可以去翻一翻我们的报告,也可以直接跟我们团队的成员联系,这个是未来医疗中间很大的发展方向。
总结而言,医药行业个股的机会非常丰富,第二个选择产业趋势向上的公司,大量的商业模式,可以讲很多故事,因为我们团队在这个领域研究非常多,我们去过二十多家上市公司讲过这个话题,去过红杉,去过阿里,讲过这个领域研究的新思路和传统企业有一些碰撞,觉得非常有意思。第四个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医药,创新的领域是不可小视的。最后做一个广告,我们团队是目前资本市场最大的卖方研究团队,而且我们团队是传统的医药研究非常深,包括王微在器械,周信在生物医药的研究,还有制剂出口方面的研究,包括我们两个新同事在新的医疗服务方面的研究,都是非常强的,也欢迎大家随时跟我们团队联系。我希望我们团队能够给大家最优质的服务,谢谢大家。下面一位有请朱老师讲一下通信行业的研究方法。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通证券官网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