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理学名词解释大全上,如何解释"为什么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下列法与社会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是法的基础,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纸上的法"以"活法"为基础B科技进步对于以良知 正义为裁判基础的司法活动影响较大C在发展水平上,法与道德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且在发展水平上互为标志和说明D法律只规范和关注人们外在行为,不过问人的内心活动;而宗教既规范人的外部行为也规范人的内心活动
A和C不解释了,就是法与社会和法与道德的表述.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对法律和司法都有帮助,如果说是根本影响那就错了.D前面是对的,因为“思想犯”不为罪.后面一句错了.宗教与法的区别就是法有普遍性对人和行为都是.宗教只对特定人和事由约束力且无国家强制力.“规范人的内心活动”连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都不能规范人的内心活动,宗教应当是影响人的内心活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与法理学相关的法规
市场、法律与伦理道德——市场经济秩序中法律的角色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到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这个问题已引起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众所共识的是: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保障;法制建设是连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纽带,属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的建设,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要以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要求为指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然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历史地一致的,也有难以消解的内在矛盾。“效率与公平”、“竞争信仰与人道互助”等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律背反式的难题,都反映了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之间的价值张力和功能差异,为我们的法制建设提出了不可回避的两难选择。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期,进一步审视和深入思考市场、法律与伦理道德之间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关系问题,正确认识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承当的角色,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二律背反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在市场经济社会这个问题更是思想家们所关切的一个重大社会主题。
??市场经济的形上基础是“经济人”假说。经济人是有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他的活动目的是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活动原则是客观和理性化的经济规律,试图以较小的努力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道德领域的人性假说是“伦理人”,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要寻求生存价值和意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友爱、归宿感等等社会性的需要,有对知识、理想、美的追求和满足。
??经济人和伦理人分别把人性拉向了利己和利他的两极。这两种假说都有其现实基础。人首先是一种经济性存在。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无疑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而人要存在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衣、食、住等所需要的资料。个人的物质利益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基于这一认识,在统计学的意义上概括出人在市场中的行为规律:人们总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行动,进而从分析学的角度抽象出影响行为的特定因素,就构成了经济人的基本规定性:理性自利。他的价值准则是“经济原则”,追求利益、效率与自由。伦理人的抽象也源于人的生存活动。人们的利益、需要和能力状况的共同性,是相互之间价值冲突的根源,也是存在着共同基本价值的客观基础。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了
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人所特有的意识活动又力求超越自身和现实的存在状态,超脱于现世和功利之外,指向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因而人作为伦理性存在,少不了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其活动准则是“道德原则”,以正义、公平与平等为价值取向。
??着眼于“经济人”的抽象,市场经济实际上是通过个人的普遍自利行为来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增长的。黑格尔把这种人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规定为恶。历史地看,它最终带来的是社会的善,起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然而,从道德体系的立场看,具有历史杠杆作用的贪欲和统治欲,并不能改变其恶的道德品性。法的价值体系中,“效率与公平”、“利益与正义”、“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即由此而来。
??利益是市场的驱动机制,法律要为市场服务,首先要确认和保护经济人对自我利益的关心和追求,明确地设定权利义务,最大限度地保障自由、安全的商品交换和市场交易。另一方面法律还要解决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价值判断问题,体现一定的经济伦理和环境伦理,使经济行为具有社会合理性。但在具体场合,“义”和“利”两种价值往往不能兼顾。在法制实践中,法律总要在“义与利”、“人的效用价值与人的人道价值”之间作出选择。我们认为,市场经济秩序中的法的价值取向应当是“经济原则”,理由如下:
??第一,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杠杆作用。在思想家们对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辩护中,放眼于宏观的历史视野,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理解人的自利行为更具合理性和解释力。黑格尔曾用他的思辩语言指出,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之所以成为恶,是主观个体性与客观普遍性相分离的结果,它只是主观意识中的恶,在现实性上它具有普遍性,是历史进步的动力。用恩格斯的说法就是,“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也指出:“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最有利于生产、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李嘉图是完全正确的”。“如果像李嘉图的感伤主义的反对者们那样,断言生产本身不是目的本身,那就是忘记了,为生产而生
产无非就是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当然,指出自利行为的历史合理性,并不意味着放弃道德评价,而是旨在说明,不能仅仅从道德立场出发来评价、取舍历史,历史本身就是在矛盾中前进的。
??第二,在本体意义上,市场、法律与伦理道德具有内生关系。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法律和伦理道德的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和交换关系。市场经济自身的运作逻辑将会产生出适合于其自身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这就是市场的规则效应和道德效应。比之于“道德”原则,“经济”原则有首要意义。
??对市场经济而言,经济人具有即存有即活动的性质。但市场经济秩序与法律制度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它所需要的法律恰恰是在经济人的行为性向中生成的。因为,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性。要成功地进行交换,商品所有者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所以一个人真正的利益最大化是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的福利改善;由于任何人都会抵制别人有损于自己的行为,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就只能形成对所有人都有利的行为规范或制度”?。就经验来看,通过欺诈而致富的人毕竟是少数。实际交易中,除了欺骗和暴力的情形,几乎每一桩交易的达成都是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以互利的结果而告终。也就是说多数人都能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合法地赚钱,获取相对最大的收益。
??伦理道德受传统、习惯、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在一些经济学家和道德思想家看来,强势的道德是由人的生存发展实践强有力地创生出来的。市场经济是培育现代文明意识的基地,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的文明,不可能是现代文明。首先,作为“过程”的市场本身即具有伦理性。
??等价交换构成了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伦理的基础。在人们的交往活动实践中孕育了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最终确立独立个体的主体性伦理。
??并通过权利平等、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道义规范,形成一定的经济秩序。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一种伦理的目的,也是道义之所在。生产的繁荣能够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是达到新质的道德的一个必要环节。中国古代名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的论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都从不同角度道出了这一事实。
??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是统一的、一致的,这种统一通过局部的、阶段性的矛盾和对抗而实现。然而,市场自身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矛盾。一如经济学家们所指出的,“市场是无心的,没有头脑,它从不会思考,不顾及什么”,“因而不能指望市场自身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它带来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更不能指望市场自身来纠正这种不平等”?。市场的这种缺陷是法律和道德存在的基本理由。作为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机制,法律和道德在市场经济秩序的功能都有其独立品格。
??在市场竞争中,经济人行为是市场主体安身立命之本。任何人若要实现其经济利益,就得服从市场法则。但是,“经济”原则无限伸展到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将会造就一个精神迷失、魂如飘絮的物质世界。因此,必须扼制经济人自利行为的负面效应。这里,道德的作用和力量在于,它在终极意义上规定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市场“心”和“脑”。
??由于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关系的复杂化,使得道德要依靠制度化、程序化的装置才能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运作方式以制度伦理为主。这使法律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维护市场经济规则,创造市场经济运行的良好社会环境,否则,消除经济人的活动,无异于从根本上取消市场经济的运作。同时,法律还要对经济规范进行制约调节,扼制住个人的自利行为转化为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侵害,使之具有社会合理性。
??然而,法律的作用方式,在直接意义上是对人性的外在钳制,而不是内在规约。对于那些无形的社会责任,常常束手无策。人的道德自律则能够为法的有效实施提供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强化法律的作用,并深入市场过程中法律无法涉足的经济人行为的边缘领域,约束经济人的消极行为。如市场经济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现象,虽未违法,但法律并不提倡,这就要通过培育和增强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靠道德的“内在约束”来解决。
??可见,在功能层面市场、法律和伦理道德之间既有关联性和统一性的一面,亦有分化与分离的一面。市场机制的出发点是人的基本需要,以明确的功利原则和利害计算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法律是一种高度规范性的行为指引方式,它以利益为基础,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具有简单、高效率的特点。所谓“简单”,是因为法律调整对象是显明的意志行为,而不是隐秘的内心世界;它以利益为杠杆来调整关系,安排行为,而非系于教条的精神刺激。所谓“
??高效率”是指它是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和实施的,因而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干涉社会生活的效力大、速度快。道德立足于人类生活的精神根基,渗透到人的情感世界,作用效果稳定、持久,覆盖面广。如果说法律主要是来自国家的有组织力量,道德则是一种源于社会的自发性力量。它以其高度的弹性和灵活性弥补了法律的刚性之不足,但也因此而缺乏普遍有效性。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二律背反,或者是因为人们单纯关注道德的政治功能,或者是由于市场自身的道德失落。于前一种情况,我们要在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提炼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对后一种情况,我们也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程中疏解市场经济造就的“万花筒式的”现实和“物性化的”心灵。尽管市场没有“心”和“脑”,但最终还必须依托市场的力量消解精神和物质的失衡,创设一个祥和乐利的价值世界。因此,市场经济秩序中,法律的角色应当定位于建立以个体利益为核心的经济动力结构。只有这样市场才能获得一种持久、强大的动力机制,并以此推动市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与社会主义法的保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一致,与我国大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加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一致,也符合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原理。
??法制建设的“经济原则”取向并不是要否弃道德评价。那些违背基本人道准则的道德恶行,不会因为它们在历史领域里的必要性而改变其道德品性。道德合理性的意义在于,人类社会需要通过自我批判、自我改造才能前进。因此,法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时,应当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合乎人类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指向终极的道德的善;二是市场主体的自利行为,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也应当具有道德合理性,而不能一味地用历史合理性标准取代善恶的道德评价。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法制建设应当立足于现实,向前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中,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要求:培育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文明意识;弘扬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基于人类共同点的普遍价值;淘拣并转换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洗礼的道德观念。法的作用应当着重于“内引”,而不仅仅是提供强制力的保障,即应当以人们共同活动和交往的社会关系结构、活动方式所提出的规则性要求为基础,通过社会交往实践的规则训练与信念操练,培育相应的伦理道德。在内容上,应当遵循可加以普遍化原则,通过法律的统一性去引导和规范具有“普遍性”的伦理价值,而更高的伦理价值追求只能通过道德自律来实现。其方式主要是立基于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思想道德的基本伦理精神,使基本道德要求以权利形态表现出来,将道德主体行为的“应当”领域,留给自律的道德本身。2014届法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 中国论文援助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
2014届法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论文援助中心 发布者:lw911 阅读:
法理学部分
1.民主法制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司法制度建设
2.信访制度的法社会学研究
3.农村土地制度的法社会学研究
4.中国农村的法律控制与社会控制
5.《乡土中国》中的法律思想研究
6.乡村治理与现代法治
7.电影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从某部电影展开
(如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寻枪、马背上的法庭)
8.作为法律的文学:从某部文学作品展开
(如论语、毛选、老三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9.弥散于日常生活的制度:从&&切入(如人情面子、称呼等)
10.苏力的学术贡献及不足(或其他有重要影响的法学理论家)
11.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问题研究
12.冲突与和谐&&法律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13.中国官民矛盾对法律实施的影响
14.试评最高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
15.新形势下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16.&人肉搜索&中的公民权利保护
17.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前瞻
18.中国慈善立法与慈善事业的发展
19.黑社会对中国基层政权的侵蚀
20.制度缺陷在中国社会腐败中的表现
21.中国离法治究竟有多远&&从制度批判到文化批判
22.法治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3.民主与法治的一般关系考察
24.民本与民主的一般关系考察
25.从国家预算的分配看农民权利的保障
26.中国公民的结社权保障状况
27.NGO组织在中国发展的制度空间
28.法治进程中的中国政体转型
29.信访制度在中国法治中的价值定位
30.业主委员会制度研究
31.直接选举在人大制度中的应用
32.乡镇长直选违宪判断下的基层民主发展
33.武汉市地方性法规制定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4.和平崛起中的中国法理学问题
35.法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36.法科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培养目标选择
37.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
38.中南法学在中部发挥影响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39.法律与幸福
40.试论法律人的担当
41.&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法理学思索&&与邓正来教授商榷
42.苏力《认真对待人治》一文的得失评析
43.再评&权利本位观&&&以张文显教授的学说观点为主线
44.再评&义务先定论&&&以张恒山教授的观点为思考基础
45.对当前中国&法律人性化&主张的再反思
46.当代中国&扫黄打非&政策的法理学分析
47.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严打&政策的法理学思考
48.当代中国&打黑行动&的法理学思考&&以重庆打黑为例
49.从收容审查制度的废除看中国行政法治的改革与完善
50.近三十年来中国法治理念的重大变化与发展
51.论立法的公众参与和精英参与&&民意与立法关系再思考
52.司法独立如何面对媒体审判&&民意与司法关系再反思
53.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歧视&及其法律对策
54.&执法为民&的法理学研究
55.&同命不同价&案件的法理学反思
56.几起冤案的法理分析&&以佘祥林案、杜培武案为考察基础
57.宁夏&王斌余杀人案&的法理分析
58.北京&崔英杰杀人案&及其审判过程的法理思考
59.南京&彭宇撞人案&的法理思考
60.武汉&性骚扰案&的法理学分析
61.广州&孙志刚之死&与普通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
62.富勒&洞穴疑案&的法律难题及其意义
63.&欧盟一体化&的法理难题与意义分析&&基于法律全球化 理论的考察
64.试论法律的事实性与有效性
65.现代法律的特征新论
66.法与&交往理性&关系论
67.法律的双重透视: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
68.法的有效性、正当性与合理性
69.&法学方法论&与&法律方法&之辨析
70.试论司法裁决的有效性(合理性)
71.论&合法性&与&合法律性&
72.&马锡五审判模式&的省思
73.&商议式司法&何以可能?
74.程序主义法律观及其价值
75.司法审查的路径与方法
76.执法理论的局限及其拓展
77.《不按&法理&出牌的高院院长》一文的法理评析
78.&躲猫猫&事件的法理分析
79.法律行为理论的法哲学建构
80.主观权利论
81.&权利体系&的重构
82.人权研究范式的转换
83.从法律看道德&&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演进与重建
84.试论法律的语用分析法
85.法律推理、法律论证与法律解释的关系论
86.&法律商谈理论&及其本土意义
87.从法的范式演变看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88.论法律职业
89.论公民知情权
90.论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91.论执法权
92.中国基层执法制度及其完善
93.论公民安全权
94.论律师公信力
95.论中国法律解释制度
96.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国家法
97.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法制
98.论中国法学教育制度(或论中国法学教育制度利与弊)
99.&&关于&潜规则&的法律评析
100.论&情&、&理&、&法&
101.论法律思维
102.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之差异
103.法在政治文明中的作用
104.论程序的意义
105.论司法的中立性
106.论中国社会传统的法律意识
107.论现代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
108.法的效力与社会经济状况之关系
109.&司法解释&法律效力的法理分析
110.论中国法理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论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关系
112.论法律监督的重要性及有效的法律监督
113.论立法的民主性
114.论分权与制衡
115.论公民社会的权力观
116.论权利的基础或根据
117.论法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18.现代社会的法治与古代法家倡导之法治辨析
119.见义勇为事件的法理学分析
120.见死不救事件的法理学分析
121.拾金不昧事件的法理学分析
122.安乐死立法的法理学研究
123.钉子户事件的法理学分析
124.罗彩霞事件的法理学分析
125.习水嫖宿幼女案的法理学分析
126.许霆案的法理学分析
127.躲猫猫事件的法理学分析
128.哈特法律思想研究
129.德沃金法律思想研究
130.罗尔斯法律思想研究
131.拉兹法律思想研究
132.波斯纳法律思想研究
133.博庞德法律思想研究登海默法律思想研究
134.霍姆斯法律思想研究
135.萨维尼法律思想研究
136.黑格尔法律思想研究
137.富勒法律思想研究
138.哈贝马斯法律思想研究
139.奥斯丁法律思想研究
140.某某法律名著的读书报告
141.&&&某某英文法律原著或某篇英文法律文章的读书报告
142.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研究
143.法律关系的法理学研究
144.法律关系主体的法理学研究
145.法律关系客体的法理学研究
146.权利冲突研究
147.法律职业化与司法改革
148.关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研究
149.论中国农民的法律地位
150.两大法系的比较及其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151.判例法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研究
152.论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
153.论自由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54.论腐败行为的法律控制
155.自然法思想评析
156.浅析刘涌二审判决的司法公正问题
157.功利主义法学研究
158.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基础
159.我国&上访&存在原因透析及出路之探索
160.权利冲突引发的法理思考&&浅析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
161.论法律与文明
162.论法律与人的需要
163.论法律与生活
164.论权利的区分
165.论权利的保护
166.对权利的再分析
167.对人权内涵与外延的再考察
168.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再分析
169.论权利与权力的平衡态
170.论法律与政府
171.论法律与公共管理
172.论法律与社会激励机制
173.论法律与社会约束机制
174.论法律与公共服务的生产
175.论法律与公共服务的分配
176.论法律与权力
177.论法律与纠纷
178.论法律与合作
179.论法律与人类的组织化
180.论法律生成的理性过程
181.论权利的确认过程
182.论义务的确认过程
183.论权力的确认过程
184.论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现实认识&阶段
185.论制度形成过程中的&规律认识&阶段
186.论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价值选择&阶段
187.论法律与规律
188.论法律与理性
189.论法的神圣性
190.论法律与社会调控
191.论&恶法&与&善法&
192.对法律与统治阶级意志关系的再分析
193.论法的阶级倾向性
194.论法的地域倾向性
195.论法的性别倾向性
196.论法的倾向性
197.论法系的产生
198.论法系的融合
199.论人类法律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200.论社会关系的法律化
201.论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方法
202.论法律体系的构成
203.论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204.论对法的微观分析方法
205.论原则与规则的关系
206.论法律概念
207.论法典
208.论习惯法
209.论判例法
210.论不同法源之间效力范围的衔接技术
211.论法的传播
212.论裁判解释
213.论法律推理的内在证成与外在证成
214.论语义解释方法
215.论系统解释方法
216.论目的解释方法
217.论意图解释方法
218.论类比解释方法
219.论效应解释方法
220.论法律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221.论裁判解释与法官
222.论法律解释与法治
223.关于一次(或一组)立法实验的法理分析报告
224.关于一次(或一组)执法实验的法理分析报告
225.关于一次(或一组)诉讼实验的法理分析报告
226.关于一次(或一组)非讼实验的法理分析报告
227.关于一次(或一组)法律实效评价实验的法理分析报告
228.关于一次(或一组)证据科学实验的法理分析报告
229.关于一次(或一组)立法活动的调查报告
230.关于一次(或一组)立法活动的调查报告
231.关于一次(或一组)执法活动的调查报告
232.关于一次(或一组)诉讼活动的调查报告
233.关于一次(或一组)法律服务活动的调查报告
234.关于一次(或一组)法律监督活动的调查报告
235.关于一个领域守法或违法活动的调查报告
236.关于一个领域权利的区分与保护状况的调查报告
237.关于一个主题特定对象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238.关于一个群体的生活状况与法律关系的调查报告
239.关于一个法理学主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240.关于一个法理学主题的网络调查报告
241.关于一组案例的法理分析报告
242.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法制改革。
243.&制度悖论&分析。
244.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法律保护。
245.农民工权利的法律保障。
246.妇女权利的法律保障。
247.青少年权利的法律保障。
248.网民权利的法律保障。
249.艾滋病感染者权利的法律保障。
250.乙肝感染者权利的法律保障。
251.当代中国法理学教育的现状与出路。
252.论当代中国法理学课程体系改革。
253.试论法理学的教与学。
254.法律现象与法的系统辨析。
255.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学教育革新。
256.经济危机下法学教育革新。
257.论法科学生就业不景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258.论法学的通才教育。
259.经济分析法学:理论、方法及主张。
260.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的比较分析。
261.论自然法学的优长与局限。
262.论分析法学的优长与局限。
263.论社会学法学的优长与局限。
264.论网络的法律规制。
265.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266.论&人肉收索&的法律规制。
267.法与法律辨析。
268.法律规范作用与法律调控机制辨析。
269.论法律运行机制。
270.法为什么如此重要?
271.法律概念、法学概念与法的概念辨析。
272.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制现代化。
273.权利与利益辨析。
274.权利与权力辨析。
275.义务与责任辨析。
276.论个人理性与法律行为。
277.论有限理性与立法。
278.论法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79.论法的确定性。
280.论法的不确定性。
281.论法律程序的功能。
282.论法律程序的意义。
283.对美国(布什与戈尔)总统选举的法理学分析。
284.论警察权力的规制。
285.论警察权力的限度与权利的保障。
286.论信息公开环境下国家秘密的判定。
287.论全球化环境下中国法理学的国际化。
288.论全球化环境下中国法学的国际化。
289.论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公民知情权。
290.论法律权威。
291.论权力及其控制。
292.论法律责任的本质。
293.中国司法解释制度分析。
294.论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权限。
295.论法律与习惯。
296.公民权利的法经济学分析。
297.某一法律现象的法经济学分析。
298.试论法哲学的研究对象。
299.法哲学与法理学辨析。
300.法哲学与部门法哲学辨析。
301.论法理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
302.论法律解释的意义与界限。
303.论我国立法体制的完善。
304.论我国法律解释体制。
305.论我国立法体制的完善。
306.法制本土化的意义及困境。
307.论我国立法制度的完善。
308.论我国行政制度的完善。
309.论我国司法制度的完善。
310.论我国监察制度的完善。
311.人治与法治辨析。
312.人治与德治辨析。
313.法治的优长与局限。
314.人治的局限与优长。
315.论法治的理念。
316.法治与宪政辨析。
317.法治与民主辨析。
318.高考的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分析。
319.自主招生利弊的法理学分析。
320.&保研&利弊的法理学分析。
321.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法理学分析。
322.对某一案件的法理学分析。
323.论人权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24.论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325.试论最高人民法院。
326.中西方司法独立的比较分析。
327.对某一具体罪名的法理分析。
328.试论宪政共识及其意义。
329.习惯与习惯法辨析。
330.试论内在规则。
331.试论外在规则。
332.试论正式规则。
333.试论非正式规则。
334.论法治社会的道德定位。
335.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辨析。
336.论形式法治。
337.论实质法治。
338.试论&法不禁止即自由。&
339.试论&法不授权即禁止。&
340.试论权力的法律制约。
341.试论通过权力的宪政实现之路。
342.我国宪政实现的困境及其对策。
343.论法律协调。
344.论形式正义。
345.论实质正义。
346.论&恶法亦法&。
347.论&恶法非法&。
348.形式正义的意义与局限。
349.实质正义的意义与局限。
350.自由与权利辨析。
351.略论法治下的自由。
352.产权的法经济分析。
353.试论法治的实质。
354.法治与依法治国辨析。
355.法理学研究的经济学分析。
356.法理学学习的经济学分析。
357.法理学教学的经济学分析。
358.法理学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
359.法的性质:一个学科外的视角。
360.论作为公共产品的法。
361.论作为知识的法。
362.法与制度辨析。
363.论制度变迁。
364.论诱致性制度变迁。
365.论强制性制度变迁。
366.论制度变迁模式与政治稳定性。
367.法律体系、法律系统和法的系统辨析。
368.在的法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
369.试论法的禁止性。
370.试论法的一般性。
371.形式正义与程序正义辨析。
372.道德的调整的优势与劣势。
373.德治与道德作用辨析。
374.以德治国与德治辨析。
375.法律调整的局限性分析。
376.论法律机制的人性基础。
377.论德治的人性基础。
378.中国宪政实现的主要障碍分析。
379.论宪政的必要条件
380.论宪政的充分条件。
381.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辨析。
382.养犬规制的法理学分析。
383.律师职业伦理的冲突及其解决。
384.在严格规则和自由裁量之间。
385.保密法治模式与国家秘密判定。
386.从保密法制走向保密法治。
387.多元权力与法治的生成。
388.大一统权力与法治的难产。
389.中国法治的困境分析。
390.法制与法治辨析。
391.法的公正与效率的权衡。
392.论法的自由与秩序价值的一致与冲突。
393.论法的公平与效率价值的一致与冲突。
394.论法的自由与安全
395.权力分立的法治意义。
396.产权分立的法治意义。
397.知识分立的法治意义。
398.产权分立与自由。
399.知识分立与自由。
400.权力分立与自由。
401.宪政的共和主义基础。
402.民主与自由:权力的来源与限度。
403.权力的在先约束。
404.新政治经济学:法理学的他山之玉。
405.新制度经济学:法理学的他山之玉。
406.分配正义与交换正义。
407.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
408.&法理学帝国主义&的意义及局限。
409.对规则的选择与规则下的选择。
410.论规则与正义。
411.论法与商品经济。
412.论法与市场经济。
413.&10.28&弑师案的法理学分析。
414.杨佳袭警案的法理学思考。
415.大学师生关系规制的法理学分析。
416.中国社会&潜规则&的法理学分析。
417.论证券市场中的市场、政府和法律。
418.关于汶川地震的法理学思考。
419.法学学生就业现状的法理学思考。
420.对&躲猫猫&、&打酱油&等网络流行语的法理学思考
421.论言论自由与政治稳定。
422.论个人权利与结社自由。
423.论农民工权利保障与结社自由。
424.从央视对自身火灾报道看媒体监督的公正性。
425.从北京奥运看国家荣誉与公民权利。
426.对&夜总会两点关门&规定的法理学思考。
427.网络舆论监督的利弊分析。
428.转业军人与&转业&工人权利保障的法理学思考
429.论法律不等于伦理
&&相关论文
&&热门论文
&&推荐论文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论文援助中心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