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ofo和mobike量能背后的秘密.mobi价值在哪

共享经济:ofo和mobike背后的价值在哪?
互联网行业总体分析
阅读数:361
阅读数:361
互联网的创业项目第一步是满足的用户需求,用户存在有痛点场景。然后这个产品在所在的领域可以有长足成长的空间。且团队靠谱,那么有投资者出现应该不在话下。
但是这个互联网寒冬的时期,唯一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出租自行车行业的盈利点在哪里?它的商业模式又是什么?可以这样吸引数千万美金的投资。
所以作者基于十一个方面出发,研究这个项目。
1、产品解决需求
出租自行车的行业解决用户的痛点很明显,就是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可是最后一公里会碰到哪些问题?第一,公交车和地铁离家1公里到3公里之间的,打车有些贵。走路有点远的距离。而这些基本都是黑车所在的核心覆盖区域。其实你会发现,这些需求和滴滴专车的需求方式切合点十分相似。而通过便宜低价的租赁自行车可以解决这部分痛点需求。第二,上班和下班的地方不远。在1公里到8公里之间。在大城市中,上下班高峰中不愿意与别人挤公交和地铁的人,这样的可以租赁自行车可以上下班。而且花费时间也和坐公交时间差不多。第三,周末的时候,需要超市买菜,或者需要去下馆子。发现距离又是不近不远的地方。所以可以选择单车骑过去。所以以上三个场景是最频繁发生的。就是产品需要连接用户与场景的地方。
2、智能硬件方向
再说智能硬件方向,这个会是近几年的大趋势。很多智能出行的自行车已经在市面上售卖了。而出行行业的智能自行车都会渐渐被升级取代。换来的是更好的体验。但是其中在速度方面却不是速度升级方向。比如现有的助动车、摩托车等等。所以在自行车硬件发展是更重视健康、方便等维度进行思考。而车辆的升级和iPhone手机的硬件升级一样,会成为将来一个必要的产品迭代点。如果要成为盈利点的话,就要引入会员这种方式,但这是后话了。
3、租赁方式
租赁方式是押金299元,每小时1元钱的方式。这种方式,保证了自行车的一部分成本的问题。这里说成本问题,不单只是车辆本身的问题。比如在运输车辆上产生的费用,制造费用,人工成本费用,人员维护费用,车辆折损费用,车辆维护费用,车辆维修费用等等。这些费用至少会在一辆车上千元的费用。还不包含公司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费用。而租赁方式,并不是很多媒体口中的共享经济。而是一种B2C的租赁方式。
4、面向用户
回到上面的话题,从产品连接用户和需求产生的三个场景中,其中用户比较多的是平民化的用户。这类用户和打车的用户很类似。这是滴滴投资的一个原因。但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打车的用户多以女性为主。一些是不会开车,一些是懒得走路。第二,骑车这件事上,是比较费力气。从这点上,女性用户会少很多。会以比较屌丝的用户为主。所以用户切合点上可能也会有不符合情况存在。从作者从路上观察看,确实男生骑车会多一些。
5、成长方向趋势
在成长方向上说,日均100万订单的数据确实很迷人。但是以1元价值来看,这个数据意义可能有待考量了。不过人数多,确实是很好的数据点。而平台成长性上,以更多的屌丝用户作为入口。对于C端用户涉及面非常广。但是国民素质这个东西有很大的考验。市场教育方面也需要付出很强大的代价。用户成长性达到千万级用户应该不是问题。所以在订单和用户都不是很大问题情况下,就是商业模式。这个就好像现在的滴滴一样,值得思考。
6、投资的缘由
滴滴投资ofo的原因,在企业愿景上来说,肯定是一致的。解决出行行业的痛点。也是滴滴作为出行平台投资和合作的必要前景。哪怕是企业巴士这样的赔钱的出行方式,滴滴也是做了。虽然情况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成长潜力,相信很多小的投资者还是会被信服的。再者,这个投资,会进一步把滴滴上市的市值给拉高,具有很大发展的空间讲故事。所以从投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滴滴这次投资的原因。
7、商业模式和盈利点
前面说到成本问题,确实是很大亏本买卖。也有很多朋友做了很多猜想的盈利模式。但这些能不能成为核心商业模式还有待考证。光凭租赁本身其实很难做到盈利。首先,客单价低。第二,传统行业中没有尝试的,说明极有可能无法盈利。第三,智能自行车并不像智能人工汽车或者电动汽车让人着迷。所以赢利点肯定无法在租赁本身展开。所以作者接下去从会员价值、广告、金融、数据上入手,分析单车租赁的商业模式。
8、会员价值
随着前面说到的智能硬件升级,把自行车划分等级。然后价格上,服务体验上去分层。这样就可以把会员价值给做出来。这样的会员价值服务,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盈利点。不过价值有多大,就要看产品能不能进入百万级别的用户量。
9、广告价值
广告价值在于自行车本身。把广告融入自行车,但是这本身有个矛盾点,对于自身品牌宣传不好。但是长期来说,对于这个流动广告模式,效果不会很差。就跟公交车和站台广告类似。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盈利点。
10、与金融连接点
利用大量租车押金的抵押时间差,利用资金在金融行业进行投资盈利。这种方式的盈利点不会成为主要方式,但是与不同的金融产品组合,还是具有一定想象空间。
11、数据潜在作用
数据上,根据用户所有的行车轨迹和用户资料相匹配,在空间上与各种商超进行数据聚合。可以形成本地O2O的数据服务,推销用户想要的商品。而在时间上,掌握用户的行车时间,分析交通情况,合理分配车辆及用户行为习惯。推送用户想要的做事情,加以数据广告进行合理购买行为匹配。
以上4点盈利模式来看,会员模式最为简单快捷。广告价值基于产品量级,进行必要换取公司持续运营应收。而与金融链接会做,但会不是核心。而真正的核心,还是在于数据潜在作用。
对于这些说辞,作者这是单方面猜测,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
我要发言:条
你的评论将被整理到个人中心的“我的评论”中。
长度为6-12【起点精选】共享经济:ofo和mobike背后的价值在哪? - 简书
<div class="fixed-btn note-fixed-download" data-toggle="popover" data-placement="left" data-html="true" data-trigger="hover" data-content=''>
写了493231字,被357人关注,获得了399个喜欢
【起点精选】共享经济:ofo和mobike背后的价值在哪?
互联网的创业项目第一步是满足的用户需求,用户存在有痛点场景。然后这个产品在所在的领域可以有长足成长的空间。且团队靠谱,那么有投资者出现应该不在话下。但是这个互联网寒冬的时期,唯一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出租自行车行业的盈利点在哪里?它的商业模式又是什么?可以这样吸引数千万美金的投资。所以作者基于十一个方面出发,研究这个项目。1. 产品解决需求出租自行车的行业解决用户的痛点很明显,就是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可是最后一公里会碰到哪些问题?第一,公交车和地铁离家1公里到3公里之间的,打车有些贵。走路有点远的距离。而这些基本都是黑车所在的核心覆盖区域。其实你会发现,这些需求和滴滴专车的需求方式切合点十分相似。而通过便宜低价的租赁自行车可以解决这部分痛点需求。第二,上班和下班的地方不远。在1公里到8公里之间。在大城市中,上下班高峰中不愿意与别人挤公交和地铁的人,这样的可以租赁自行车可以上下班。而且花费时间也和坐公交时间差不多。第三,周末的时候,需要超市买菜,或者需要去下馆子。发现距离又是不近不远的地方。所以可以选择单车骑过去。所以以上三个场景是最频繁发生的。就是产品需要连接用户与场景的地方。2. 智能硬件方向再说智能硬件方向,这个会是近几年的大趋势。很多智能出行的自行车已经在市面上售卖了,而出行行业的智能自行车都会渐渐被升级取代,换来的是更好的体验。但是其中在速度方面却不是速度升级方向。比如现有的助动车、摩托车等等,所以在自行车硬件发展是更重视健康、方便等维度进行思考。而车辆的升级和iPhone手机的硬件升级一样,会成为将来一个必要的产品迭代点。如果要成为盈利点的话,就要引入会员这种方式,但这是后话了。3. 租赁方式租赁方式是押金299元,每小时1元钱的方式。这种方式,保证了自行车的一部分成本的问题。这里说成本问题,不单只是车辆本身的问题。比如在运输车辆上产生的费用、制造费用、人工成本费用、人员维护费用、车辆折损费用、车辆维护费用、车辆维修费用等等。这些费用至少会在一辆车上千元的费用。还不包含公司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费用。而租赁方式,并不是很多媒体口中的共享经济。而是一种B2C的租赁方式。4. 面向用户回到上面的话题,从产品连接用户和需求产生的三个场景中,其中用户比较多的是平民化的用户。这类用户和打车的用户很类似。这是滴滴投资的一个原因。但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打车的用户多以女性为主。一些是不会开车,一些是懒得走路。第二,骑车这件事上,是比较费力气。从这点上,女性用户会少很多。会以比较屌丝的用户为主。所以用户切合点上可能也会有不符合情况存在。从作者从路上观察看,确实男生骑车会多一些。5. 成长方向趋势在成长方向上说,日均100万订单的数据确实很迷人。但是以1元价值来看,这个数据意义可能有待考量了。不过人数多,确实是很好的数据点。而平台成长性上,以更多的屌丝用户作为入口,对于C端用户涉及面非常广。但是国民素质这个东西有很大的考验。市场教育方面也需要付出很强大的代价。用户成长性达到千万级用户应该不是问题。所以在订单和用户都不是很大问题情况下,就是商业模式。这个就好像现在的滴滴一样,值得思考。6. 投资的缘由滴滴投资ofo的原因,在企业愿景上来说,肯定是一致的:解决出行行业的痛点。也是滴滴作为出行平台投资和合作的必要前景。哪怕是企业巴士这样的赔钱的出行方式,滴滴也是做了,虽然情况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成长潜力,相信很多小的投资者还是会被信服的。再者,这个投资,会进一步把滴滴上市的市值给拉高,具有很大发展的空间讲故事。所以从投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滴滴这次投资的原因。7. 商业模式和盈利点前面说到成本问题,确实是很大亏本买卖。也有很多朋友做了很多猜想的盈利模式,但这些能不能成为核心商业模式还有待考证,光凭租赁本身其实很难做到盈利。首先,客单价低。第二,传统行业中没有尝试的,说明极有可能无法盈利。第三,智能自行车并不像智能人工汽车或者电动汽车让人着迷。所以赢利点肯定无法在租赁本身展开。所以作者接下去从会员价值、广告、金融、数据上入手,分析单车租赁的商业模式。8. 会员价值随着前面说到的智能硬件升级,把自行车划分等级;然后价格上,服务体验上去分层,这样就可以把会员价值给做出来。这样的会员价值服务,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盈利点。不过价值有多大,就要看产品能不能进入百万级别的用户量。9. 广告价值广告价值在于自行车本身。把广告融入自行车,但是这本身有个矛盾点,对于自身品牌宣传不好。但是长期来说,对于这个流动广告模式,效果不会很差。就跟公交车和站台广告类似。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盈利点。10. 与金融连接点利用大量租车押金的抵押时间差,利用资金在金融行业进行投资盈利。这种方式的盈利点不会成为主要方式,但是与不同的金融产品组合,还是具有一定想象空间。11. 数据潜在作用数据上,根据用户所有的行车轨迹和用户资料相匹配,在空间上与各种商超进行数据聚合。可以形成本地O2O的数据服务,推销用户想要的商品。而在时间上,掌握用户的行车时间,分析交通情况,合理分配车辆及用户行为习惯。推送用户想要的做事情,加以数据广告进行合理购买行为匹配。以上4点盈利模式来看,会员模式最为简单快捷。广告价值基于产品量级,进行必要换取公司持续运营应收。而与金融链接会做,但会不是核心。而真正的核心,还是在于数据潜在作用。对于这些说辞,作者这是单方面猜测,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作者介绍晓翼,微信公众号:上海人在北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于电商、O2O的产品经理。会IOS开发、会P图、会运营的逗比一个。常关注社交、旅行类产品。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只收录精华文章,至少能让别人从你的标题看出内文想说什么。
· 19150人关注
关注互联网产品管理,分享产品设计、视觉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运营经验,交流用户体验心得尽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百科全书》。http:/...
· 865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锋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共享单车符合互联网+概念,属于“共享经济+智能硬件”的结合点,作为一名智能硬件从业者,作者想从智能硬件产品角度分析下市面上主流的共享单车。
如果你嫌以往的橙色摩拜太重了,那可以试试“摩拜轻骑”。
摩拜和ofo正在上演你一轮我一轮的融资好戏,真的不要太嗨。
滴滴还是出手了,选的是ofo,不是mobike。
不管滴滴把打车这件事变得多容易多便捷,都不能让本来因为价格而选择其他出行方式的人来选择打车。
过去几年,全国一二线城市开始引入公共自行车,希望以此解决汽车、地铁和公交都无法覆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令人失望是,这样的项目并不成功。
摩拜单车很火,然而总被一起比较的ofo是个怎样的运营现状呢?
ofo和mobike可能会因为滴滴的进入而成为“昙花一现级”的公司。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以方便用邮箱登录经检测你所在的网络可能存在爬虫,因资源限制,我们只能拒绝你的请求。
如果你是推酷的用户,可以以继续访问使用。
如有疑问,可将IP信息发送到
请求解封。共享单车刷屏之后,我却没了停车位|界面新闻oJMedia
今年10月上演的单车围城,让北京被ofo和mobike的共享单车刷了屏。骑行朋友李某感慨,他再也不用为他停放在地铁口的2000多块的单车会不会被偷提心吊胆了,他们那一伙人现在都改骑mobike单车去地铁站口。地铁口那一片区域停车区域已经被一片橙色和黄色&霸占&,mobike的荧光橙与ofo的亮黄交映,地铁口的停车区色彩斑斓。现在他唯一担心的可能是回家时不一定还有mobike单车在等他。
历史的发展总是让人不禁唏嘘,发达城市正在慢慢重新回归单车时代。据调查报告显示,1986年,63%的北京人将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到了2012年,这个比例下降到14%。在曾经的某个相亲节目中,有位女嘉宾这样说过,&我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大抵她不会想到,时至今天,共享单车还能发展得如此辉煌。
你的朋友圈被共享单车刷了屏?
九月开始,共享单车的两大领头势力ofo和mobike开始大规模扩张,先是mobike走出根据地上海,北上入京、南下入广;随后ofo走出盘踞多时的校园市场,正式在校园外与mobike亮剑交锋。外形独特的mobike,因为吸引了众多上班族、大学生、骑行爱好者,成功占领了朋友圈; ofo则因为主打大学生市场和低成本运营订单数迅速从日单200发展到日单30万。
李某表示,mobike刚刚登陆北京他就迅速被圈粉。作为骑行爱好者,他是偏向mobike的。除了更有格调,再加上mobike配有GPS,通过软件就能寻找到单车;相比之下,ofo只能通过盲找。但是就目前的市场看,ofo单车的数量更加庞大。
据共享单车平台公开数据显示,在京沪城市投放之前,ofo在全国高校已有8万辆自行车;而mobike在4个月前的数量是3万辆,未来在北京还要投放几十万台自行车。如此发展速度自然离不开巨额资本的注入,ofo近一年来已快速完成了五轮融资,最近一次1.3亿美元的融资更是拉来了小米、顺为,滴滴及其相关投资机构集体入伙;mobike一方也不甘示弱,除了紧锣密鼓的融资,还拉来了腾讯和美团创始人王兴入股。乍一看资本实力,似乎势均力敌。
滴滴的崛起案例在前,打出共享经济的&出行的最后三公里&俨然成了资本市场眼中的&唐僧肉&,投资者纷纷跟风入局。但是现在的mobike与ofo之争是否让你想到了滴滴和Uber?最终滴滴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眼看就要登上网约车王座却被新政来了个腰斩。试想一下现在的ofo与mobike是不是像极了新政之前野蛮生长的的滴滴?在它们决出胜负之前会不会先等来新政的&特殊照顾&?这些未知变数都将影响共享单车的未来。
共享单车这块&唐僧肉&有那么好吗?
最近有朋友和我抱怨,&我的车没地方放了!公司楼下自行车停放处已经被ofo和mobike&霸占&,他每天骑行上班后总要找很长时间的空位停车。&显然共享单车在方便一部人的同时,也给另一部分人造成了困扰。ofo和mobike在闲置时大部分只能搁置在人行道上,还有一部分会占用绿地及私人用地。共享单车出行本身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原本骑行一族正常的停车需求也需要得到满足,这两者对于公共资源的需求存在着明显冲突,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合理的分配公共资源。目前,国内没有具体的自行车服务规划政策,而各平台对于占用公共资源一事也并没有更良好的举措。快速扩张之后的平台管理措施不到位,加上公共资源的紧张,可以想见长此下去,共享单车等来的会是如滴滴一般的未来。
除了并不明朗的政策,有专业人士对共享单车的模式也表示怀疑,&共享单车怎么盈利?之前美国花旗银行投资推出花旗单车,由于高昂的维护和修理成本,每年亏损数百万美元。&回到国内,以中国运营最为成功的杭州公共自行车为例,2015年是它最接近盈亏平衡点的一年,收入依靠广告和向其他城市输出系统,亏损减小到500万元。截至2015年底,杭州市政府用8年时间投建了3500多个停车点、8.4万辆车,补贴了数亿元。 ofo和mobike准备烧多少钱?李某给我算了一笔账,按照mobike一台3000元的成本,一辆车每天使用5次,每次1块钱,每年有效骑行时间300天,排除人为损坏,一年下来,一辆摩拜单车的收入是1500元,一台mobike预计2年才能回收成本,这笔买卖似乎并不划算。他当然欢迎mobike的到来,但更怕mobike匆匆而去。
共享单车疯狂融资的背后,是人们对低碳、健康出行的美好愿景,但是滴滴的警示在前,如何让共享单车的辉煌不成为短短的昙花一现?很多时候,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健康活下去。
微信ID:Home-technology
更多专业报道,请前往各App商店搜索下载&界面新闻&,或
0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诚信的背后 mobi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