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谁挣钱了经济泡沫是怎么回事

对不起,您要浏览的网页可能被删除,重命名或者暂时不可用 - 365淘房“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化原因再探
日13:13&&来源:
在“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进口成本显著下降,由此导致日本国内通胀率非常稳定,甚至一度接近于零。
原标题:“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化原因再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奇渊在《日本学刊》2015年第1期发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化原因再探――基于泰勒规则的日德比较分析》(全文约1.7万字)。
徐奇渊认为,关于1985年“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国内有不少误解,认为其是日本经济泡沫化的直接原因,但通过比较1985年之后日本、德国的经济,以及其政策背景,基于著名的货币政策规则――泰勒规则,分析两国货币政策的实际宽松程度发现:1987~1989年的大部分时间当中,日本的利率水平是过低的,最严重时低于理想的利率水平1%左右,而同一时期德国的利率水平,则没有出现持续的过紧或过松。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当时日本货币政策的出台背景,其经验教训可资中国借鉴。
徐奇渊在文章中指出,在1969年至1978年,以及1985年至1987年,日元对美元汇率经历了两轮大幅升值,升值幅度均超过了40%,其中,1985年“广场协议”以及随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至今令人谈虎色变,并引之为“升值恐惧论”之经典依据。2015年是“广场协议”30周年,对于这一历史变迁的准确理解,对当前中国的经济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前,一些学术界观点认为: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导致日本经济急速衰退和长期萧条的直接原因;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端根源则是日元长期升值预期及其所导致的国内、国际投机资金疯狂炒作;而日元长期升值预期的根源,正是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
然而,事实上,“广场协议”的升值“黑名单”中还有德国马克,在20世纪70年代的那一轮大幅升值当中,德国马克亦赫然在列。就升值幅度而言,德国马克与日元也是不相上下,堪称比翼齐飞。但众所周知的是,此后两国的经济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考虑到德国对资本项目开放的时间和进程安排远远早于日本,因此,前述观点对德国和日本的情况,似乎难以同时自圆其说。
一些严肃的研究者试图对这个问题给出解释,提出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例如快速增长的银行信贷以及过低的银行贷款利率,才是日本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真正原因。同样大幅升值的德国马克,在极其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之下,并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这说明,汇率升值至少不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充分条件。此外,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日本财政、货币政策的表现仍然令人失望,如果当时采取得力的财政、货币政策,则后果也是完全可以改写的。例如,日元对美元升值在1995年达到顶峰,而同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回升到了1.5%,并且在1996年一度强劲反弹至5.3%。因此,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的长期经济衰退,与汇率升值也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讨论这样几个问题:(1)“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和德国的经济状况的比较,并借此分析当时日本和德国的经济政策背景及其不同效果。由于两国同样经历本币大幅升值,而经济状况颇有不同,因此比较起来是颇有意义的。(2)日本资产价格为什么会产生泡沫,而德国的情况相对稳定?面临相似汇率波动的两个国家,其货币政策有什么样的差异?基于泰勒规则分析两国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并进行对比。(3)日本选择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原因及可供中国参考的经验教训。
一、1985年至1990年日德经济比较
1985年9月,西方五国达成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广场协议”。协议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对美元升值。事实上,从1985年9月至1990年12月,两者分别对美元升值了43.5%和47.5%。同样经历了大幅升值,日本和德国经济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
(一)稳健的经济增长掩盖了日本结构调整的滞后
在“广场协议”之后的几年中,德国的出口贸易仍然维持了强劲的增长趋势,1986年至1990年间,平均年增长率接近17%。而同期的日本出口年均增速约为4%,增速相对较为缓慢。面临本身对美元的相似升值幅度,德国出口贸易之所以表现更为强劲,与其贸易方向多元化有重要关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贸易方向(DOT)数据显示,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出口贸易中,美国占比仅在8%左右,欧共体内部国家较多,占比达到70%左右,而德国与这些欧洲的贸易伙伴之间的汇率,多处于欧洲货币体系(EMS)的安排之下,有着较为稳定的关系。与之相反,日本的出口贸易中,有30%~40%集中于美国市场。因此,相同幅度的本币对美元升值,日元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更大。考虑到出口金额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日本在这一时期的实际出口增长将更为有限,两国出口增速的差距将是被低估的。
但是,两国的经济增长态势与出口部门的相对情况完全不同。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为4.4%,而德国为2.7%。由于GDP原始数据为本国货币衡量,因此与汇率升值并无直接关系。这里似乎显示出一个矛盾:出口贸易增长相对疲弱的日本,却经历了更加繁荣的经济增长。由于总需求由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两部分构成,因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样一个结论: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向内部需求导向转变。
(责编:刘戈、陈建军)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化原因再探_日本频道_新华网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化原因再探
 来源: 新华网日本频道
【字号 】【】【】【】
新华网日本频道北京1月20日电 题:“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化原因再探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徐奇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本网特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奇渊在《日本学刊》2015年第1期发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化原因再探——基于泰勒规则的日德比较分析》(全文约1.7万字)。
徐奇渊认为,关于1985年“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国内有不少误解,认为其是日本经济泡沫化的直接原因,但通过比较1985年之后日本、德国的经济,以及其政策背景,基于著名的货币政策规则——泰勒规则,分析两国货币政策的实际宽松程度发现:1987~1989年的大部分时间当中,日本的利率水平是过低的,最严重时低于理想的利率水平1%左右,而同一时期德国的利率水平,则没有出现持续的过紧或过松。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当时日本货币政策的出台背景,其经验教训可资中国借鉴。
徐奇渊在文章中指出,在1969年至1978年,以及1985年至1987年,日元对美元汇率经历了两轮大幅升值,升值幅度均超过了40%,其中,1985年“广场协议”以及随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至今令人谈虎色变,并引之为“升值恐惧论”之经典依据。2015年是“广场协议”30周年,对于这一历史变迁的准确理解,对当前中国的经济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前,一些学术界观点认为: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导致日本经济急速衰退和长期萧条的直接原因;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端根源则是日元长期升值预期及其所导致的国内、国际投机资金疯狂炒作;而日元长期升值预期的根源,正是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
然而,事实上,“广场协议”的升值“黑名单”中还有德国马克,在20世纪70年代的那一轮大幅升值当中,德国马克亦赫然在列。就升值幅度而言,德国马克与日元也是不相上下,堪称比翼齐飞。但众所周知的是,此后两国的经济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考虑到德国对资本项目开放的时间和进程安排远远早于日本,因此,前述观点对德国和日本的情况,似乎难以同时自圆其说。
一些严肃的研究者试图对这个问题给出解释,提出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例如快速增长的银行信贷以及过低的银行贷款利率,才是日本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真正原因。同样大幅升值的德国马克,在极其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之下,并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这说明,汇率升值至少不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充分条件。此外,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日本财政、货币政策的表现仍然令人失望,如果当时采取得力的财政、货币政策,则后果也是完全可以改写的。例如,日元对美元升值在1995年达到顶峰,而同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回升到了1.5%,并且在1996年一度强劲反弹至5.3%。因此,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的长期经济衰退,与汇率升值也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讨论这样几个问题:(1)“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和德国的经济状况的比较,并借此分析当时日本和德国的经济政策背景及其不同效果。由于两国同样经历本币大幅升值,而经济状况颇有不同,因此比较起来是颇有意义的。(2)日本资产价格为什么会产生泡沫,而德国的情况相对稳定?面临相似汇率波动的两个国家,其货币政策有什么样的差异?基于泰勒规则分析两国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并进行对比。(3)日本选择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原因及可供中国参考的经验教训。
一、1985年至1990年日德经济比较
1985年9月,西方五国达成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广场协议”。协议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对美元升值。事实上,从1985年9月至1990年12月,两者分别对美元升值了43.5%和47.5%。同样经历了大幅升值,日本和德国经济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
(一)稳健的经济增长掩盖了日本结构调整的滞后
在“广场协议”之后的几年中,德国的出口贸易仍然维持了强劲的增长趋势,1986年至1990年间,平均年增长率接近17%。而同期的日本出口年均增速约为4%,增速相对较为缓慢。面临本身对美元的相似升值幅度,德国出口贸易之所以表现更为强劲,与其贸易方向多元化有重要关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贸易方向(DOT)数据显示,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出口贸易中,美国占比仅在8%左右,欧共体内部国家较多,占比达到70%左右,而德国与这些欧洲的贸易伙伴之间的汇率,多处于欧洲货币体系(EMS)的安排之下,有着较为稳定的关系。与之相反,日本的出口贸易中,有30%~40%集中于美国市场。因此,相同幅度的本币对美元升值,日元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更大。考虑到出口金额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日本在这一时期的实际出口增长将更为有限,两国出口增速的差距将是被低估的。
但是,两国的经济增长态势与出口部门的相对情况完全不同。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为4.4%,而德国为2.7%。由于GDP原始数据为本国货币衡量,因此与汇率升值并无直接关系。这里似乎显示出一个矛盾:出口贸易增长相对疲弱的日本,却经历了更加繁荣的经济增长。由于总需求由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两部分构成,因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样一个结论: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向内部需求导向转变。
进一步分析,这一时期日本内部需求主要是由固定资产形成支撑的。1986~1990年的四年时间里,固定资产形成占GDP的比重上升了4.66%,而同期净出口的占比则下降了2.44%,私人消费需求占比也下降了1.31%,政府消费和存货投资的比重也略有下降。由于消费需求是较为稳定的,而投资需求具有更强的波动性。因此,当时日本经济的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外部需求导向向内部需求导向的转移,但是其可持续性以及稳定性方面,仍然是存在问题的。
从供给角度来看,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德国。同一时期,德国的服务业GDP占比提升超过了2%,而日本则不到1%;另一方面,德国的工业比重下降了1.7%,而日本则几乎没有变化。日本当时的经济企划厅提供的数据表明,同一时期的四年时间里,工业的各大分类行业当中,建筑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其四年间的增速达到54%。这与当时房地产价格迅猛上升,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有很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虽然80年代末的日本经济貌似降低了对外需的依赖,但是实际上经济结构在两个方面并未改善:(1)从需求面看,更加倚重投资需求,而作为国民经济稳定之源的消费需求占比下降,因此蕴含了未来经济更大的异动性。(2)从供给结构来看,由于汇率大幅升值,经济结构应该有适应性的调整,一般来说是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和工业比重的下降,德国的情况正是如此,而在日本,由于资产价格泡沫带动了一轮狂热的房地产投资,相关行业主导了资源的配置,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受到了阻碍。
(二)日本温和的通货膨胀和疯狂的资产价格
1981年,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和德国均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此后通胀率回落到2%左右的缓和状态。而在“广场协议”之后,两国通胀率继续回落,甚至出现了短暂的零通胀状态。其后几年,通胀率又有所回升,但都保持在3%以下的温和区间。从总体上看,“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一直维持在低通胀的区间。日本同期的通胀率,甚至在大部分时候都低于德国。1986年至1990年之间,日本的通胀率平均只有1.2%。其中有一些时段,日本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甚至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总之,从当时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日本经济确实处于稳定增长、低通胀的良性发展状态。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疑问:第一,在当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背景之下,通胀率何以如此稳定?第二,既然通胀率水平如此之低,那么扩张性货币政策又错在了哪里?第二个问题留待后文阐释,就第一个问题的原因则可以解释如下:(1)由于日元大幅升值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本身的波动,进口价格指数出现了连续多年的大幅度下降。根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进行分类计算,国际大宗商品在日本的进口商品中占40%~50%的比重。这与日本自身资源匮乏是相联系的。因此,进口价格指数与日本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进而通胀率是密切相关的。“广场协议”之后的1986年,进口价格指数一度下降35.8%。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变化率,也在一年的滞后期中几乎达到了零通胀的状态。(2)与此同时,高企的资产价格也并没有提高相关的服务价格。例如,房价的提高并没有带来租金的提高。因为投资者关心的是房价本身的上升,而并不关心通过房租获得收益。(3)从总体上来看,在扩张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大量的资金流向了金融市场,导致各种资产价格出现了泡沫。而与此同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却相对稳定。对于持续快速上涨的资产价格,日本各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但是当时大多数人仍然相信,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是与日本奇迹相匹配的,而世界其他金融市场的分析指标对日本难以适用。
疯狂的资产价格泡沫,被之后痛苦、无情的经济现实证明:其具有非常深远而恶劣的影响。当时大量的银行贷款是用预期升值的资产作为抵押品的,在资产价格不断上升的背景之下,这样做也被认为是安全的。而且,在资产价格上升的背景之下,企业的投资盈利、账面资产以及利润报表都是非常好看的,因此其信用评级等情况也会同时趋于乐观。然而,一旦资产价格转向下行,相关贷款的安全性均出现问题。结果是,从1992年3月到2001年3月期间,日本银行体系痛苦地清理掉了71.8万亿日元的不良贷款。即便如此,根据日本金融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8%。
除了金融体系的不良贷款之外,资产价格泡沫及其破灭还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害。首先,资产价格泡沫时期,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整个经济更富有短期的投机性,缺乏长期经营的耐心,不利于技术创新以及研发等活动的开展。1985年,日本的土地投资仅为6000亿日元,而在1990年的高峰期,则达到了3.5万亿日元。而且,投资来源中还包括了制造业中各个行业的企业参与。其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市场盈利预期恶化,还包括政府对低效企业的支持和补贴因素,都使得日本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有明显的下降。有研究表明,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衰退,几乎完全可以由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来解释。具体地,在1983~1991年和1991~2000年这两个时段中,GDP平均增长率由3.6%下降至0.5%,降幅为3.1%;而同期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达到3.4%,此外资本贡献了正的1.4%,劳动力因素的贡献为负的1.3%。可见,人口因素的负贡献并不是决定性的,资本因素甚至起到了正面的作用,真正对经济衰退具有解释力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而这些,正是与资产泡沫的膨胀与破灭,以及政府不当的干预有关。
(三)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的货币政策开始明显趋于宽松化。其中,日本的M2增速在1987~1989年连续保持了两位数;德国的M2增速虽也有所上升,但始终谨慎地控制在个位数。不过,在贴现率方面,德国和日本的政策区别并不那么明显:“广场协议”之后,德国和日本在1987年都将其调低至2.5%的水平。之后,对通胀嗅觉灵敏的德国央行又迅速将贴现率调升至6%的水平,而日本央行在这方面则稍有滞后。如果单纯从贴现率的调整来看,日本货币政策的相对宽松程度并不明显。因此,考察当时日本货币政策是否处于宽松状态及其宽松的程度,还需要将其置于泰勒规则的框架下,综合考量经济增长、物价等因素再做判断。
延伸阅读:
) 【字号 】【】【】北大经济研究所所长
门户网址: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均由雎国余本人或助理发表
评价信息evaluation
讲师搜索Lecturer search
客服电话tel
400-626-1104
同领域讲师recommend
战略管理 领导力 职业素养 职业品牌策划人 企业定位、战略规划、品牌管理 战略管理 领导力 市场营销 战略管理 销售管理
企业家创业导师 广告管理、广告策划、企业策划 高级咨询师 战略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项目管理
您的位置:
> 日本经济泡沫是前因后果
日本经济泡沫是前因后果
16:51:07 作者:雎国余 浏览次数:102
就日本的经济政策来看,日本巨大的泡沫经济的产生并非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安倍晋三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导致了这样一个巨大的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经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出口能力和商品制造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日本企业的产品可以说是席卷世界,其结果导致了与美国和欧洲产生贸易摩擦。这样的摩擦在1985年到达了顶峰,当时日本受到了很强的来自欧美的压力,他们要求日本更多地拉动内需,不要放任出口进一步增强。贸易摩擦倒逼很多政策出台,日本政府迫于压力放宽了金融政策,降低了利息,从而造成国内资产泡沫的产生,拉高了日元。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从根本上是源于这种政策。从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到1990年的5年之间,市场上供应的大量资金流向了两个领域:一个是房地产市场,一个是股票市场。我到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1989年的最后一天,日经指数闭市时为38915点,而昨天(6月24日)的日经指数为14000多点。由此可见,当时资产泡沫吹高到了什么程度。泡沫形成后,其造成了极大的财富分配不公:持有资产、借贷的人,其财富不断增长。反之,则非常痛苦。日本政府认为这种情况会造成社会不公,因此完全否定了此前的政策,而选择了突然把泡沫戳破。正是这个过程造成了经济长时间的停滞。首先,吹泡沫的过程是错误的;其次,突然戳破泡沫也是错误的。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就日本的房地产价格而言,跌掉50%都是算少的,还有许多价格跌至原先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当时,对于日本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泡沫经济中许多个人和企业负了很多债,进行了很多融资,因此有很多个人和企业破产。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并没有很多实际的体验。因为并非很多人都买了大量房产和股票,有许多人感觉经济好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实际的生活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这在日本也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现象。日本经济从二战后到现在,经历了三个转折点,也是三个最大的错误:一是广场协议;二是强行硬着陆、戳破泡沫的过程;三是在泡沫崩溃之后,日本政府通过不间断的、各种各样的基建、投资和国家主导的财政行为维持经济,导致日本政府的负债率是全世界发达国家里最高的,接近300%。所以,日本经济泡沫的最大因素是政府经济政策决策问题
版权声明:此信息是由网站注册讲师发布,并不代表中国讲师网支持或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及所有权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关注微信公众号supplierchanne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80年代泡沫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