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友邦保险充裕未来「充裕未来2」保证收益率提高了多少?

友邦保险刷新香港IPO纪录_财经频道_新华网
友邦保险刷新香港IPO纪录
日 09:51:20
【字号 】【】【】【】
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亚洲人寿保险公司友邦保险日前宣布,其在香港的IPO首发价定在每股19.68港元,位于指导价格区间的上限。按此计算,友邦保险此次IPO的融资规模将至少达到178亿美元,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IPO。
由于友邦保险以招股价上限19.68港元定价,并已行使20%的发售量调整权,令其全球发售股份总数增加至70.3亿股,集资额已达到1383.29亿港元,成功刷新工行2006年集资1249.4亿港元纪录。
此外,根据友邦保险的公告,如果承销商使超额配售权即“绿鞋”机制,发售股份总数将再增加15%至80.8亿股,集资总额也将增至1590.78亿港元(约205亿美元)。所有资金将由友邦保险母公司AIG用于向美国财政部偿还1800亿美元的救助贷款,AIG持有友邦保险的股份将降至32.9%,但仍保持大股东身份。招股书显示,AIG已承诺在上市后一年内,不改变其控股股东身份。按计划,友邦保险将于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开始进行买卖,股份代号为1299。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AIG曾试图以355亿美元的价格将友邦保险出售给英国保诚,但因最终价格谈不拢而作罢。按照现在的IPO发行价计算,友邦保险的市值约为306亿美元,并没有达到当时的出售价水平,但略高于保诚修改过的报价。
据悉,友邦保险在亚太区内扎根超过90年,是区内最大的人寿保险机构之一,拥有超过2300万份有效个人保单及1000万名团体保单成员。集团业务覆盖15个市场,并在其中6个市场中占据领导地位,员工人数逾24000名。友邦保险亦是中国最大的外资人寿保险公司(以2009年寿险保费计)。集团专属营销队伍逾30万人(于2009年占香港及新加坡市场的总营销员数超过25%)。
截至日,友邦保险总资产达957.38亿美元、股东应占总权益达165.47亿美元,内涵价值达219.78亿美元。在2009年财政年度,友邦保险的营运溢利及营运溢利率分别为17.81亿美元及15.3%。截至日的6个月,营运溢利及营运溢利率分别为11.34亿美元及18.8%。
光大控股针对友邦保险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友邦是亚太区内寿险业的领导者,建议投资者认购并做中长线投资。
光大控股在研究报告中表示,友邦有望受惠于未来亚太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亚太区多个保险市场的渗透率及人均保费持续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保险公司仍不普及,加上友邦的估值便宜,建议投资者认购后做长线投资。光大控股引述瑞士再保险公司西格玛的报告,预计友邦于2009年至2014年期间,亚太区寿险保费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2.3%。
国元香港的研究报告认为,背靠中国庞大的寿险市场,覆盖亚太主要国家与地区是友邦保险的一大亮点,目前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市场份额虽然仅为1%,但已是国内最大的外资及合资寿险公司,而中国市场巨大的基数将有力地推动公司的收入。
) 【字号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给孩子买香港保险,该选哪一种?
  据香港保险行业协会工作人员透露:国内正迎来新一轮生育潮,很多刚刚当上父母的爸爸妈妈都想给孩子在香港买份保险。但对于选择重疾险还是储蓄分红险?香港哪家公司产品更合适?大都比较茫然。
  近期,香港保险行业协会以保诚、友邦、安盛、宏利四大保险公司的数据为依据,深入对比保障杠杆倍数、分红额度等主要指标,给宝宝挑选一个最安全的保险箱。
  “给孩子买的第一份保险应该是重大疾病保险。”香港保险行业协会的分析师如此建议。保障杠杆倍数(即保额除以总保费支出)是衡量一款保险产品性价比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一般香港儿童重疾险的杠杆倍数为7倍。
  香港保险行业协会对比了保诚“挚为您”、友邦“泰然安心保”、安盛“康采”、宏利“乐享人生”四只保险产品,选取的保险对象为1岁的宝宝,缴纳保费700美元/年,10年缴费,总保费约4.37万美元计算。
  首先看保证可赔付保额,即不计算因红利产生形成的保额增长部分。比较来看,前10年保证可赔付保额倍数最高的是安盛“康采”,在投保后的10年内免费增加35%的保额,杠杆率达到7.786倍,而保诚“挚为您”投保后的10年内也免费增加35%保额,杠杆率有7.425倍,而10年之后,安盛“康采”的重疾杠杆率也达到6.28倍。不过,友邦“泰然安心保”杠杆率一直为6.611倍,在10年后的保障倍数较高。
  其次是拉长时间看保单红利增长形成总保额增长的杠杆倍数对比。在四家公司产品中,优势最明显的是保诚,从第15个年度开始总保额全面超过其他公司,第15年时其保障倍数为7.4倍,友邦、安盛、宏利产品的倍数依次为6.86倍、6.37倍、4.79倍。第25年时,保诚“挚为您”的保障杠杆达到9.22倍,友邦、安盛、宏利产品的倍数依次为7.35倍、6.62倍、5.52倍。
  香港保险行业协会也提醒:需要注意的是,红利增长会随着保险公司投资水平的不同而浮动。
  当然,保障杠杆倍数只能作为产品对比的一个方面,产品保障范围的明细条款也非常重要。在对比其他方面时,主要需注意三点:可保障有多少种疾病?理赔的宽松程度有多高?获得赔付有哪些除外条款?
  香港保险行业协会介绍:在上述4家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产品中,在覆盖病种方面,均覆盖50种以上重大疾病。在保单红利增长上不具有优势的安盛“康采”,保障范围中附加了早期重疾保障内容,在50多种危疾保障之外还保障50多种早期危疾;宏利“乐享人生”虽然在保证可赔付保额和保额增长上均不具有优势,但该险种包含了住院医疗费用预支的内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保单签发日起90天内被诊断出上述疾病或者疾病征兆的不会得到保障;一般战争、暴乱等因素所导致的伤病或者自杀也都不受保障。而且香港保险一般只认可内地三甲医院出具的证明。
  香港保险行业协会还提醒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
  第一,可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安排缴费年限。若家庭资产量较大,不妨缴费年限短一些。因为缴费期越短,所缴纳的总保费越少。一般而言,香港重疾险的缴纳年限可选择5年、10年、15年、20年等,投资者可自由选择。
  第二,香港保单一般有三种货币,美元、港币、人民币(6.1, 0.03%),美元及港币占绝大部分。分析师建议使用美元作为保单货币,一是因为美元保单的保费会稍低于港币保单,二是因为美元保单在保险公司安排投资时,可投资所有美元资产,港币保单只能投资港币资产,过去20年,美元保单的收益率一直远超港币保单。
  此外,投保人对于保险产品的理解、个人家庭资产及需求方向各有不同,选择的险种也会有所区别,投保前一定要多和香港保险行业协会的分析师沟通,对产品进行多维度的对比,选择最适合自身需求的品种。
  “如需投保儿童储蓄分红险,资金需求是关键。”香港保险行业协会如是说。为孩子储蓄教育金是几乎所有父母都必须尽早考虑的问题,甚至比儿童重疾险更受重视。需要购买香港儿童储蓄型分红险的投资者要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否每年都有保证派发的红利?二,投保人投入的资金何时可以取出使用?
  是否保证派发红利?
  储蓄型分红险均为终身寿险,包含两种功能,一是根据保单运作情况,给予投保人一定的现金分红或增值分红;二是受保人身故时可获得身故赔偿。如果寿险保额较低,储蓄分红功能相应较强;如寿险保额较高,储蓄分红功能相应会被削弱。如果为孩子选择储蓄分红险,前者更为合适,后者则适合以成人为受保人、满足身故后财富传承需求。
  香港保险行业协会选取案例以0岁宝宝为受保人,每年投入1545美元,约1万元人民币,10年缴费,对比香港保诚“隽升”和友邦“爱无忧”两类身故保额较低、储蓄分红功能较强的险种。具体来看,友邦“爱无忧”从宝宝5岁开始,无论运作情况如何,每年可保证分红286美元,在第5、8、11、14、17岁还可额外多派发477美元。如果初期可选择不取出保证派发分红,可按照年化4%的年息滚存生息。
  保诚“隽升”计划书中并没有保证派发红利的安排。不过,投保人可选择在某个或某些时点取出一部分红利。启元财富投资分析总监汪鹏表示,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虽然有些保险保证的红利较高,但往往无保证红利派发的保险后期金额较高。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可选择有确定性红利的保险产品。
  红利和年龄段相关
  购买儿童分红险,还有弄清楚哪些是适合孩子18岁使用的创业金,哪些适合养老。
  同样以上述两款保险为例,如果投保儿童要在18岁时使用教育金,假设之前一直未取过红利,保诚隽升可取出5641美元,而友邦可取出的红利包含两部分,一是一直未取出的保证红利及其滚存的利息,约8417美元;二是保证红利之外的保单红利3250美元,合计11667美元。
  到投保人55岁时,同样假设未曾取过红利,保诚可以获得175363美元,而友邦可以取出的是113782美元,两者差异很大。
  如果确实是为了孩子教育金,可以选择在18岁至20岁给予红利有优势的产品,如是养老保险或重视孩子较长生命周期内的年金需求,则可选择30岁之后有优势的品种。
  大人养老金也可以孩子为受保人
  一些爸爸妈妈在考虑给孩子配置教育创业金的同时,也在考虑给自己配置养老金。虽然是两种不同的需求,但不必要分别为孩子和大人购买2份储蓄分红保单,只需以孩子为受保人购买1份储蓄分红保单,即可满足这一需求,且性价比更高。
  以友邦“爱无忧”为例,每年投入5204美元,缴费10年,如以宝宝为受保人第五年开始到100岁,每年派发981美元;如以大人为受保人,第五年开始到100岁,每年派发915美元。
  从各年度可取出红利数据对比也显示,以宝宝和大人为受保人,在第18个保单年度可分别获得红利39993美元和38489美元;在第21个保单年度,可分别获得红利52823美元和50920美元。
  从这些对比可以看出,以宝宝为受保人,保证派发红利及可取红利的对比均具有较高优势。一份储蓄分红型的终身寿险,在投保后的18至30年,红利可用作孩子的教育金、创业金;在第30至50年,用作父母的退休养老金;在投保后60年,用作孩子的退休养老金;最后,在孩子年老身故后,获得一笔身故赔偿金,继续传承。因为跨期较长,投资者最好选择成立时间更长的保险公司。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第09版:保险
国际金融报
往期回顾 &
香港保险缘何走俏
国际金融报
  柏可林 摄
  价格低、收益高、可避税避债……香港保险产品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也许这些产品并不适合你,因为潜在风险较大,请仔细思量!     内地居民可以去香港买保险吗?买哪种比较合算?怎么买?  根据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保险业监理处数据:2013年我国香港地区保险毛保费总额为2907亿港元,其中“内地客”购买的保单保费为149亿港元,占2013年全年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923亿元的16.1%,较2012年增加50%,显示出内地人赴港投保的热情。而仅2014年上半年,内地人赴港就买下6.4万余份新保单,贡献保费101亿港元,占香港上半年新保单保费的18.4%,再创新高。  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到香港新买的保单费总额达211亿港元,预计全年将超过300亿港元。而2010年,内地访客到香港新买的保单费总额仅为44亿港元。5年来这一数字激增近6倍。  这说明,“内地客”不仅可在香港买保险,而且成了香港保险业的重要客源。那么,问题来了。香港保险为什么如此受内地居民的欢迎?与内地保险产品相比,香港保险具备哪些优势?又有哪些风险?  价格低成最大动因  随着赴港旅游、购买奢侈品的热度逐渐褪去,香港保险成了内地居民购物清单上的“新宠”。原因很简单:费率低(费率=保险费/保险金额)。通俗地说,香港保险产品的价格更低,保额更高。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赴港购买保险的‘热度’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与内地同类产品相比,香港保险产品费率低,一方面有人民币与港元之间的汇率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香港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相对更便宜。同样的保障内容,在香港购买的保费要比在内地购买的保费低20%-30%。”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国际金融报》记者找到了一家在上海“代销”香港保险的中介——上海新宏巨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理财顾问Iris提供了一份香港与内地重疾分红险保单费率对比表。  以香港友邦保险进泰安心保与内地华夏保险常青树终身健康两款产品为例:均按照7岁幼童投保,前者保额100万元,年缴费13504.4元,缴费18年;后者保额仅20万元,年缴费10846.23元,缴费20年。  当然,除了最敏感的价格因素,保障范围也是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记者了解到,香港地区保障型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通常都比较宽泛,有利于被保险人和投保人利益。  以重疾险为例,目前,内地重疾类产品保障病种多为致命性疾病,且并不保障早期重疾(如原位癌,早期发现的话治愈率较高)。换言之,国内保险保障条例生效时,往往可能意味着投保人生命已经受到重大威胁。而香港重疾险除了保障更多的重疾病种外,也普遍覆盖轻疾和个别儿童疾病,而且对于早期出现的重疾症状也会做出赔偿。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大部分重疾险采用首次重疾赔偿保险主额100%的赔偿方法。也就是说,一旦被保险公司认定触发重疾赔偿条件,则保险公司会将主险金额一次性全额退给投保人。然而,有些重疾的医疗过程十分漫长,且具有反复性,一次性赔款额可能覆盖首次重疾费用,但后续的治疗过程却并不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  相反,香港的重疾险产品多数承认多次赔偿,并设定最高赔偿额为保障合同的数倍(300%-700%)。换言之,香港重疾产品的理论保障额度可能远远超过投保人实际缴纳的保费。  “其实,这两年内地居民购买比较多的就是香港的重疾险产品。”太阳国际金融集团是香港一家独立理财顾问公司,公司理财顾问Caroline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除保障条款外,香港与内地最大的不同是,香港的重疾险产品保额有分红。”  Caroline举例说:投保人20岁时在香港购买一份保额100万元的重疾险产品,保额每年会递增,目的是抵御通货膨胀;相比之下,投保人在内地购买的重疾险产品,保额始终是100万元。  “除此之外,在内地投保高保额的保单,体检、财务审查等因素较为严格,投保人想要购买一份超过百万元保额的保单,并非易事。”Iris告诉记者,“但香港地区保单的保额设置都较高,投保数百万元保额的保单较常见,这也是吸引高收入人群赴港投保的一大原因。”  另据Iris提供的香港与内地重疾分红险保单费率对比表:前者65万美元的免体检额,后者的免体检额为90万元人民币。  收益高是最佳诱因  除了价格,投资收益高是香港保险的又一大“诱惑”。  Caroline告诉记者:“最近,长期储蓄类产品越来越受到内地居民的欢迎。购买这一类产品,其实是客户进行的一笔长期投资。”  “目前,香港保险机构给出的长期储蓄类产品的投资收益在6%-8%。”Iris告诉记者,“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有关规定,这个收益率每年可以上下浮动2%。”  同样是长期储蓄类产品,为什么内地保险公司的收益率就要低于香港呢?  庹国柱分析说:“在储蓄型保险的收益率方面,由于我国香港地区险资具有更广泛的投资渠道,因此获得高收益的几率也相对较大。除此之外,内地保险机构的投资水平不够高,也是限制投资收益的主要原因。”  在Caroline看来:“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最大的不同是产品的投资标的。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保险公司把客户的钱收集起来去做投资,投资的是全球市场的产品,包括全球房地产、股票、债券等。而内地保险公司主要投资于境内产品,投资标的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全球的投资风险更小,收益更加稳定,因为投资标的的分散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这就是所谓的‘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大多是美元保单。”Iris告诉记者,“一些中、高净值客户可以将这类长期储蓄产品作为外汇投资的一种方式。目前,内地银行提供的美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2.4%-2.6%,与上述储蓄类保险产品存在较大差距。”  Iris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提供了一份香港友邦“充裕未来”保险计划书,按每年缴费2万美元,缴费10年,每年的收益率在6.7%(上下浮动2%),20年后保单现金价值473086美元(红利及分红部分为非保证)。  Caroline进一步分析说:“这款产品的投资方式和很多内地的储蓄方式不同,采用的分红方式是英式分红,英式分红就是保险公司每年都会有分红给到客户,而这些分红在第二年会和客户的本金一起继续用于投资。这也是为什么这类型的产品时间越长,回报率越高,就相当于一个雪球效应,到后期雪球滚得越大,回报就更高。”  Iris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证实:“我手上有不少客户都是基于美元投资的考虑,购买了上述长期储蓄类产品。一些高净值客户往往会一次缴费5万-10万美元。不过,这一情况在今年2月4日之后发生了改变。”  根据Iris的介绍,日,多家香港保险公司收到监管文件,要求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保险,每人每年不能高于5万美元。  对此,Caroline告诉记者:“这是银联的要求,境外投保单次刷卡不得超5000美元。近期人民币浮动较大,预期下跌可能性较大,境内资金出逃太多。加上来香港购买金融产品的内地居民越来越多,除了保险还包括基金和债券投资,这些产品大多是美元计算,国家为了限制资金流出,就对刷卡金额做了限制。”  “目前,市场对美元的升值预期比较明确,从分散风险的角度考虑,可以通过购买这一类美元保单进行长期投资。”庹国柱坦言,“无论从投资收益、多元化理财,都不失为一项不错的选择。但是,没有必要过分担忧人民币贬值。”  避税避债功能凸显  香港保险产品作为成熟的国际化产品,另一个吸引客户,尤其是高净值客户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其健全的保障和较高的分红,而是作为一种稳妥的资产转移媒介,其具备法律所承认的避税避债合法性。  Iris给《国际金融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家上市公司老板在购买了一份高额保险,受益人是其家属,但在保单存续期间,公司破产,要求其资产抵押,这份保险也被作为抵押标的。类似的事情在香港不可能发生,保单能够发挥一定的避税避债。”  根据香港法律182章《已婚者地位条例》13条《为配偶或子女利益购买保险》,在香港购买人寿保单(含储蓄类寿险)并规定受益人为受保人偶或子女的(须设立一项以受益人为指向的信托),该保单不构成受保人的部分产业或受其债务所规限。换言之,在香港保险产品的避债功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日起香港废除遗产税,在此之前,保险还具备明显的避税功能,深受高净值客户人群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净值客户增长迅猛。截至2014年底,我国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数达到104万,可投资资产高达112万亿元。而国内遗产税的制定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从其他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来看,遗产税的出台是主流趋势,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避税手段中,保险的避税功能相对更受到法律认可,且更加容易可行,不会涉及较为复杂或引发纠纷的条件。从国际水平参考,香港在废除遗产税之前,征收的遗产税额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其高度发达的保险避税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其实,我们一般不建议内地居民全部购买香港的保险产品。”Caroline告诉记者,“客观地讲,香港和内地的保险产品在不同方面有不同优势,客户还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比如,一般保障型产品、基本医疗保险,意外保险没有必要去香港买,因为这类产品在香港购买相对贵一些。”  那么,赴港购买保险是否还有什么潜在风险呢?  Iris强调:“所有合约必须去香港本地签约,内地客户需要到香港保险公司的认证处做认证,包括签署认证文件以及口头说明是否在香港签署所有文件。如果在内地签约,将被视为‘地下保单’,无效且不受法律保护。”  “此外,内地居民若想去香港投保,一定要找专业的保险中介仔细咨询;按照香港保险公司的操作流程,弄清付款方式、货币差异、术语、理赔范围和限制情况等,免得后悔。”Iris提醒,“目前,由于赴港购买保险的内地居民越来越多,前往香港时需要提前预约,更要避免在香港当地遭遇一些‘黑中介’、‘黄牛党’。”  除此之外,内地居民赴香港地区买保险,若是长期储蓄型的保单,且是以港元计价,那么汇率风险比较大。毕竟港元是与美元采用联系汇率直接挂钩,这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港元的贬值风险比较明显。但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再单向波动,转为更为市场化的“双向变动”,汇率风险的因素倒是小了不少。但人身险保单通常都是长期保单,甚至要保障终身,未来几十年的汇率变动真的很难说。  对于不愿意承担人民币汇率风险的人群,随着我国香港地区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的不断强化,近两年开始,香港保险公司也开始提供人民币计价的保单,若内地人士赴港购置保险,不妨问问能否选择采用人民币计价的保单,从而规避一定的汇兑损失风险。  再一个比较重要的事项,就是理赔可能遭遇的风险。比如,在香港买医疗险,一方面出险后的理赔手续较繁琐,另一方面涉及两地对医疗诊断、凭证的互认。内地居民购买香港地区的保险,若选择在内地就医,只有就医于香港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才能获赔。若在此范围外就医,香港保险公司是否会承认是个问题。为此,投保当时就该仔细看清保单中认可的内地医院名录清单。  庹国柱分析认为:“内地居民在与香港保险机构发生纠纷后,由于必须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可能导致理赔过程费时费力。而且,香港的律师等费用高昂,若陷入持久的纠纷或诉讼状态,花费可能会比较惊人。”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友邦保险:做“覆z下的完卵”有点难
E-mail推荐:&&
  一季度保费和和占比数据“双降”  一季度保费和和占比数据“双降”预示着,受母公司AIG破产牵连而卷入退保潮的友邦保险,前路并未因脱离AIG“单飞”而柳暗花明。  今年前两个月,友邦保险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1.8亿元,同比下降13.2%,外资寿险总保费的首把交椅被中意人寿取代,在上海市场,其前两个月的保费收入3.7亿元,同比下降7%,市场份额3.3%,而去年同期这一市场份额为4.5%。。  从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友邦中国区业务在今年1月份原保费收入有61724.53万元,占所有外资寿险的16.1%;但是这组数据在2008年1月份时为万元,占比为21.5%。也就是说,友邦保险中国区业务在今年初出现了保费和占比的“双降”。  做“覆z下的完卵”有点难  “您放心,AIA是独立法人企业,不会承担母公司的债务……”,“友邦已经从AIG集团独立,目前在华各分支机构资本金充裕,公司将正常运转并满足对保单持有人的承诺与责任……”。  从去年9月开始的AIG危机,友邦保险的管理人员和营销员又多了的一项为客户“解疑答惑”的任务。AIG倒下,促发了几乎每个友邦保险消费者对保单安全性的忧虑。“一旦AIG破产了,我在友邦买的保险怎么办?”。  今年3月初,AIG在纽约宣布:“将友邦定立为独立营运机构,友邦将被分置于特定目的投资机构之下。”&&&&&单飞后友邦保险有意识淡化AIG的背景,营销员在面对客户时反复强调与AIG已经“分道扬镳”,中国区保单完全不受影响;公司高层的名片上也有意识的去掉了“AIG”的公司标志,但一季度营业状况的低迷仍然表明,笼罩在友邦上空的阴霍并未散尽。  年初以来,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保监会力推险种回归保障。保障型险种一惯是友邦的优势产品,但在这样的“利好”下,友邦个险业务的市场份额仍不断在下滑。  据上海《解放日报》报道,友邦个险在上海的市场份额为12.28%,与国寿上海分公司仅有6个百分点的差距;而在今年1月、2月,友邦个险在上海的市场份额分别为9.52%和8.42%,和国寿上分的距离被拉大到10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友邦历来引以为傲的个险渠道“强势”不再。  回顾友邦保险以往的业绩,当年友邦在上海寿险市场上的份额一度占到90%,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有媒体报道,仅年4年时间,友邦在中国的寿险业务上就狂收4.5个亿,而当时上海市场每年的保费收入也不过10个亿。  前途定位不确定&业绩和军心都待稳定  3月底,在友邦保险宣布脱离美国国际集团(AIG)一个多月后,友邦保险主席兼CEO谢仕荣卸任。现任总裁及首席营运总监麦智信被委任为友邦保险总裁兼CEO。据称其“在亚洲地区人寿保险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4月中旬,友邦保险亦对营销员保障制度进行了全面修正新推出“新保险营销员保障制度”,以提高营销员的福利待遇。  友邦保险中国区的新任总裁陈荣声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友邦保险中国区在稳定营销员队伍和客户上花了很多心思。“客户的退保情况现在回到了比较正常的水平。1月份的数据,的确显示了我们在保费增长和外资保险市场份额上掉了很多,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友邦保险并没有推出和其他公司类似的‘开门红’业务,并且也没有推出其他公司热卖的短期、趸缴的产品。”  虽然友邦宣称在亚太地区的客户留存率超过99%,在品牌整合和资金问题也开始有所动作,但友邦的未来之路能否能走得顺利,大多数人仍在观望之中。  有消息称,在过去的两个月,友邦的高管或是中级管理人员频繁出现于各类“猎头”的花名册中;代理人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跳槽”,但每月新进的代理人规模也由此前的400人骤减至200人。此外,各类业绩指标已下调近一半,营销主管会三天两头跟踪了解营销员销售目标和实际完成情况,而据有的营销员表示,这类情况在之前是“主管根本不会操心的”。  事实上,友邦成立保险集团后,是出售资产还是独立上市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虽然有消息称香港上市的可能性较大,但至今没有可靠的时间表。  相关阅读:  在3月份最新公告中,AIG还首次表明了不排除IPO公开发售的股权出售策略。  3月3日,AIA原定于在香港举行的公开说明会,由于法律障碍而中途取消,目前来自投行的消息称,AIA将有可能在香港上市。  3月5日,香港野村证券一位高层告诉记者,AIA的现金流比较稳定,而且历史比较悠久,不排除IPO可能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温天纳也认为,公开发售股权可以利用市场公平地反映资产的价格,如果只是向有限的几家竞买者出售股权,价格可能会压低,显然IPO对AIA有利。  不过,标准普尔亚洲区保险评级资深董事黄如白告诉记者,目前还不能评判向特定对象出售和IPO两种方式中,哪一种对AIA最有利。  “如果购买者的评级高于AIA现有的评级,入股后将提高AIA的整体评级,否则就是降低AIA的评级,另一方面IPO也要看时机,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能否有一个理想的IPO价格。”黄如白告诉记者。  温天纳告诉记者,IPO的区域和资产包还没有最终确定,比如在香港上市,是只有AIA香港的资产还是重组后整个AIA集团的资产,如果是前者,虽然现在其在香港的市场份额很大,但未来的提升空间有限;如果是后者,则定价相对复杂。&
(责任编辑:朱瑶)
相关专题? ?
我要发表留言
匿名发表&&署名:&&&&&&&
&&&&&&&&&&&&&&&&&&&&&&&&&&&&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播客?视频
&&&资本市场热点追踪
&&&频道精选
???举报称领导"败类"是诽谤? 女副处服毒暴官场潜规则震惊!中央彻查粮库的真原因 邓亚萍首次亮相的得失
&&&彩信?手机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友邦保险充裕未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