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三亚地形测绘单位单位的地址

李登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青纱万顷济天下――李登海和他的玉米王国
人民网  
青纱万顷济天下
  5月21日,海南三亚,登海种业育种基地。
  清晨6点,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已扎进青纱帐。玉米叶亲着脸,玉米秸拉着手,他的眉眼里都是笑:“一拱玉米地,全身都舒坦!”
  农民出身的李登海“拱”了37年玉米地,“拱”出了六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个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他的种子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增产1000多亿公斤,增效1000多亿元!
  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当代发明家”等荣誉称号,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他们以自己的创新,使我国拥有了解决粮食安全的农业核心技术。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豪情满怀:“下半生再为国家贡献一个1000亿!”
  “我希望能不断创新,超过别人!”
  种子的力量
  2005年10月,李登海以1402.86公斤的亩产,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最高纪录。
  而1096.29公斤的原纪录,同样是他创造的!
  用中国人选育的种子创造纪录,是李登海的不懈追求,“我希望能不断创新,超过别人!”
  1972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到老家――莱州市后邓家村。在村农科队期间,一则材料深深震撼了他:美国先锋种业春玉米亩产1250公斤!
  在青纱帐下徘徊,在黄土地里沉思。无数次对比实验中,李登海发现了高产的秘密――种子!
  他为此兴奋,又为此沮丧:一无育种知识,二无参考资料,何谈赶超?
  但创新的理念像一团火苗,在李登海心中伺机萌发。
  1974年,李登海被推荐到莱阳农学院深造。老师刘恩训被他夜以继日的痴狂劲头感动了,送给他20粒珍贵的杂交品种“XL80”。此后,玉米育种家于伊又给他拨亮了明灯:“现在的玉米是平展型的。要高产,就要培育一种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玉米”。
  刘恩训的种子、于伊的点拨,点燃了李登海心中的火苗。他从“XL80”中分离出的2000多个株系中,选择了最理想的“掖107”进行重点稳定,并采用割雌穗苞叶加人工辅助授粉技术,解决了雌雄花期不遇的致命缺陷。
  为加快育种速度,李登海奔赴海南,进行加代繁殖。
  1979年,他用“掖107”作母本育出“掖单2号”,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新纪录,率先开创了紧凑型玉米这一中国玉米高产研究的方向!
  此后,824.9、953、962……中国夏玉米亩产纪录屡被刷新。
  1989年10月,李登海以“掖单13号”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全国玉米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魏义章赞叹:我看到了玉米王国中的珠穆朗玛峰!
  如今,李登海向“珠穆朗玛峰”攀登的能力更强了:登海种业年科研投入达1500多万元,具备了5至10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的年创新能力。当今世界,只有美国先锋堪与登海比肩!
  “我要把根扎到广袤的田野里!”
  生命的思考
  “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这首《三百六十五里路》,是李登海最喜欢的歌,“为了理想去奋斗,再难再苦也值!”
  育种、播种,是李登海的理想。他37年寒来暑往书写的奋斗史,正是中国高产玉米良种的成长史、推广史。
  按常规,选育一个新品种,需要六七年时间。候鸟般穿梭在鲁琼两地的李登海,没有节假日、周末和8小时工作制,通过加代育种,两三年就育出一个品种,硬是将30年“拉”成100年。
  日,突如其来的狂风挟着冰雹,把一年的育种希望打得粉碎。李登海欲哭无泪,在纸上写下“胆裂心碎”四个字。接着,他又写下“明年再干!”
  常年紫外线辐射,超负荷脑力、体力劳动……给李登海带来多种疾病。1986年,他又患上美尼尔氏综合症,但他不顾病痛,硬是让人搀扶着,熬了8天8夜赶到海南。
  天灾、疾病,泯灭不了李登海的熊熊激情。他愈挫弥坚,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育出100多个玉米杂交品种,48个通过审定,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38项植物新品种权。
  “好种子播下去,才有生命!”在李登海心目中,种子的推广就是他生命的延伸,“我要把根扎到广袤田野里!”
  从1985年创建我国第一个民办农业试验站,直至今天的登海种业,李登海始终坚持科研、生产、推广一体运作,“从育种时,就想着播种”。
  为培育适合不同区域的新品种,李登海在全国设立了32个试验站。他选育的自交系,被国内科研院校和育种单位无偿采用,形成了遍布全国的衍生系及200多个杂交品种。
  从1990年开始,紧凑型玉米杂交品种在全国迅速推广。从渤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天涯海角到白山黑水,李登海的种子遍撒神州大地,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全国1/3强。
  莱州农科院院长王继明说,李登海出差,“最美的就是看到自己的玉米。‘这片是,那片也是!’乐得像个孩子。”
  说到玉米和孩子,李登海笑逐颜开:“我家小孙子是第3代人了,我的玉米,都91代了!这都是我生命的延续!”
  “下半生再为国家贡献一个1000亿!”
  国家的召唤
  5月18日,登海种业莱州第16试验场。
  “这就是创造新纪录的超级玉米”,李登海站在田头,抚摸着玉米叶算账,“阵风11级不倒,亩产1200公斤左右。种上它,咱农民得增收多少啊!国家得增产多少啊!”
  为农民、为国家,已内化为李登海血液中的信念和责任。
  李登海与共和国同龄,农历生日9月28日,阳历11月18日,但他喜欢在国庆节过生日,“个人和国家相连,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在我国,玉米占总耕地面积的1/5,占粮食总产量的24%。中国又是世界最大的种子消费国,潜在市场400亿元,占世界的12%。种子,被称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
  1996年,美国先锋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合作目标,锁定为登海种业。30年的目标、现在的对手,不远万里来找自己,李登海很是高兴。
  但李登海很快就不高兴了:先锋公司提出要控股60%。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李登海坚持:“中方必须控股!”
  先锋表示,只要让他们控股,其他条件全答应,但李登海不答应。先锋让步,提出双方各占50%,李登海还是不答应。
  6年谈判,李登海坚如磐石:“种子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我方必须控股!”最终,先锋种业俯首称臣。2002年11月,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中方占51%股份。
  “从海南回来,俩人带着种子分别走,就怕种子丢了”,妻子张永慧说,“种子就是登海的命”。
  李登海点头:正是这一粒粒种子,让他感觉像玉米扎根在大地,与国家血脉相连。
  张永慧列出一张春节时李登海在海南育种的时间表:6时至9时,下地; 10时至14时,下地;15时至21时,下地。这样的春节,李登海在海南度过了30个。他很自豪:“为国家守在这里!值得骄傲!”
  30年前,李登海就拖着儿子“拱玉米地”。现在,儿子成了公司科研骨干,他又把小孙子抱到田里,“长大了也拱玉米地!”
  光阴荏苒。李登海的紧凑型玉米已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李登海豪情不减:“下半生再为国家贡献一个1000亿!”
  李登海胸有成竹:他的超级玉米,平均亩产可提高150公斤。每年推广1000万亩,我国玉米年产量就增加15亿公斤,相当于为国家新增150万亩耕地!
  微风轻拂,青纱起舞。
  种子、生命、国家,组成李登海的人生轨迹。在这个人生轨迹上,三个1000亿,成为他人生的三个里程碑。
  在登海种业的青纱帐边,也巍然屹立着三座石雕的里程碑,上面铭刻着李登海对国家的承诺:
  “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探索!”(滕岳杨松涛)
责任编辑:周军
李登海简历
李登海,莱州人,1949年生。1966年初中毕业后回到农村。
1970年开始研究玉米育种近40年。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李登海事迹
?选育出较好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00多个
?连续7次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记录
?2次创造和刷新了世界夏玉米的高产记录
?创立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选育“掖单”、“登海”系列玉米杂交种
?在全国累计推广8.8亿亩
?最大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3以上 []
&| &&| &&| &&| &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李登海小传 作文
随着登海种业在中小板的上市,李登海,这位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杂交玉米之父”第一次被资本市场衡量出身价,并以超过11亿的纸上财富,超过袁隆平。作为中小板和询价发行以来的第一高价发行股,登海种业上市后最高攀至25.76元,全天成交均价24.36元,收盘23.91元。仅以收盘价计算,李登海的纸上财富已达到11.84亿元。李登海一向低调,似乎少有人知,但提起他培育的“掖单”系列高产玉米种子,却是家喻户晓。3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3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这些新品种获得了大面积的推广,最多时推广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李登海曾调侃自己的工作是当全国人民的“厨师”:“中国人多地少,要实现农民的增收,就要靠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拿出最好的农作物品种。”一粒金玉米的发芽路1949年11月出生的李登海的人生与玉米是不可分割的,他研制出来的杂交玉米品种让玉米的产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玉米也成就了李登海人生的辉煌。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养育他的故土山东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当时农民们经常感叹说:“大粒的(玉米)打不过小粒的(小麦)!”1973年,李登海的夏播玉米亩产达到620公斤,全县为之震动,他也跨进了莱阳农业学校(现莱阳农学院)的大门。在莱阳农学院,李登海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刘恩训教授。搞遗传育种的刘教授把他从大洋彼岸带回的20粒美国杂交种和若干育种材料送给了李登海。从1985年4月创办起我国第一个农业民办科研单位——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到后来的登海种业顺利上市,李登海经历了整整20个年头。由科研人员到首富科学家登海种业正是李登海以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的身份创建并逐步成长起来的。据介绍,1985年4月,李登海创办起一个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的我国第一个农业民办科研单位———莱州市玉米研究所。1993年5月升格为莱州市农业科学院,下设4个研究所和一个负责推广经营的远征种子公司。1998年,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成立,莱州市农科院以所属远征种子公司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8.86%,李登海以实物资产出资3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1.14%。后经增资,农科院的股份增加到了89.33%。日,排队近3年的登海种业在证监会发审委顺利过会。背景资料杂交玉米之父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氏,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一个就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在我国育种领域,也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杂交玉米之父”。据介绍,3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3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这些新品种获得了大面积的推广,最多时推广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1/3。日,是中国种业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李登海研究员主持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领导人亲自为之颁奖。这是紧凑型玉米推广以来获得的最高等级的科技奖励,也是对李登海30年来玉米育种工作的最大鼓励。李登海研究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全国人大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他在杂交玉米方面特别是在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尊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黄土地里抠出来的良种风靡世界的绿色革命实质上是种子革命,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出国内外领先的玉米良种,这是李登海对中国玉米高产发展道路的决定性贡献。李登海育成的第一个玉米良种是“掖单2号”,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经验收单产1553.2斤,首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全国推广近20年,至今仍保持每年100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20世纪80年代后期,李登海又育成了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亩产超吨粮的紧凑大穗型新一代玉米良种,其中掖单13号被全国16个省(市、区)审(认)定,创下全国年种植近5000万亩的纪录,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八五”、“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的主推品种。继“掖单”系列之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海又育成了抗病耐密、优势更强的登海1号、3号、9号等“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在省级和国家级区试中表现突出,通过审定后快速推向全国,成为跨世纪的主推品种。迄今,李登海亲手选育的40多个玉米良种的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以上,全国没有先例,世界也属罕见。凝结在这些丰硕成果之中的,是李登海3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李登海从小跟母亲熬过苦日子,靠母亲织鱼网、编草辫供他上小学、上中学。后来他当了莱州市后邓村农科队队长。那时他家乡多年沿袭种植的玉米“二马牙”、“小粒红”,亩产只有两三百斤,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的亩产已达两三千斤,这一差距深深刺痛了李登海的心。为尽快育出自己的玉米高产良种,他离别家乡亲人,一个人万里迢迢来到海南岛,搞起了玉米加代育种。在海南一个叫荔枝沟的偏僻小寨,李登海住一间背靠大山没有门板的小茅屋,穿一条成天汗津津的短裤,吃白己架火烧煮的画疙瘩,纵然潮湿、高温、蚊叮虫咬、瘴病煎熬,他仍潜心育种,矢志不渝。除了拼搏流汗,李登海的育种生涯还曾受到两次重大打击。一次是1985年初,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后农科队解体,原来的实验田、同伴和科研条件统统没有了,痴迷于玉米育种的他一下成了一只“孤雁”。另一次是1991年,李登海辛劳过度突发脑血管梗塞,生命垂危,在医院紧急抢救住院70多天。李登海抗住了厄运的打击。农科队解体不久,他毅然又从城里转回家乡,利用母亲的几亩口粮田和责任田继续钻研育种。随后他创办起生机无限的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实体——莱州市玉米研究所(1989年扩建成莱州市农业科学院)。熟悉他的科技工作者和农民都说:玉米就是李登海的魂,玉米就是李登海的命。虽历经坎坷,他仍坚忍不拔,“为国育种,冲向世界”的雄心始终没有泯灭。他最倾心的一句格言是:“谁能掌握种子,谁就能掌握世界。”科学家同行钦佩地称他的成果是“从黄土地里硬拱出来的”。在1995年以来农业部公布的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成果排名榜和育种单位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排名榜上,莱州市农科院都名列第一。突破高产极限创造世界纪录用自己培育的“掖单”系列玉米良种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最高决策层,以紧凑型取代平展型玉米,使20世纪末紧凑型玉米在中国种植比例迅速增长到80%以上,这是李登海对中国玉米事业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李登海由玉米株型改型研究入手,确立了紧凑型玉米的育种栽培方向。他提出的株型与杂种优势互补的论点,杂种优势与群体光能有机结合的论点,在育种理论上都是新的突破。他利用自己选育的“478”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表现出高光效株型茎叶夹角小、叶片挺直上冲的紧凑型玉米理想特征,其叶向值、消光系数、群体光合势、光合生产率等生理化指标更趋合理,实现了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经济系数和较高密度下单株粒重“四个突破”。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增加1000株到1500株。在李登海“掖单13号”、“掖单12号”育成不久,我国著名的玉米专家佟屏亚、黄舜阶等就指出:李登海的良种为我国紧凑型玉米的利用展示了广阔前景。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玉米紧凑型观点同平展型观点僵持对立不下的时候,国家农业部依据李登海等科学家的卓越贡献,适时提出将全国玉米种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转移。日,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国玉米生产会议特意安排在莱州市召开,颇有现场会之意。李登海为确立紧凑型玉米新的主体地位不遗余力。他在原玉米研究所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创建起农科院,组织全国12个省市玉米主产区,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研究会,并聘请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发行影片《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具有崇高科学道德的李登海,每年都无偿将试验示范种子发送给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将自己的“478”等自交系无私提供给其他育种专家。全国许多地方利用“478”组配成的新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40多个通过审定。在中国,育种、栽培通常属于两个领域。李登海将两副重担一肩挑。他用自育的紧凑型玉米良种,配以精准栽培模式,突破了平展型玉米的高产极限,先后5次创下全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并一举创下亩产1096.29公斤的夏玉米世界单产最高纪录(平展型玉米单产最高700公斤左右)。全国玉米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魏义章在验收产量后激动地说:“我在这里看到了玉米王国的珠穆朗玛峰。”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凑型玉米在全国快步取代了平展型玉米,李登海也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植物生理和遗传育种科学家李振声,了解了李登海在紧凑型玉米的主导贡献地位后,在李登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证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才出会场,就到田间地头。十八大代表、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在家乡山东莱州短暂停留后,便奔赴千里之外的海南三亚,一头扎进南滨农场育种基地的高产玉米试验田。“落实十八大精神,就要在实践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展玉米育种。”李登海说。
  新华网山东频道12月3日电(记者邓卫华、成琳瑜)才出会场,就到田间地头。十八大代表、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在家乡山东莱州短暂停留后,便奔赴千里之外的海南三亚,一头扎进南滨农场育种基地的高产玉米试验田。“落实十八大精神,就要在实践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展玉米育种。”李登海说。
  眼下,我国北方还是寒冷的冬季,而在海南三亚却是炎热的“夏天”。在南滨农场育种基地,李登海头戴黎族三角帽、冒着高温在试验田指导工作人员育种,时不时与来自全国其他地方操着不同口音的育种人员打着招呼。
  “这些都是登海种业分布在全国32个科研机构的育种人员,这片试验田分属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等不同的产区,他们把各自研发的自交系拿到一起,在海南的科研平台上进行新的品种创新测交。”李登海说。
  在北方,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在海南一年则可种三季。从1978年开始,李登海每年冬天都要到海南三亚进行加代育种,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我们把原先7年到8年的育种时间,缩短到2年到3年,到现在已经进行了107代玉米育种的试验。”李登海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离开北京,李登海第一时间召开员工会议,传达党的十八大精神。在采访中,创新是李登海对记者提到最多的一个词。
  从亩产1096.29公斤的杂交种,到亩产1402.86公斤的新品种……在屡屡刷新玉米高产纪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突破和创新?李登海说,十八大提出的创新理念,为今后的育种事业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大会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李登海说:“报告中提出的四个创新,都在登海种业得到了体现。”
  “我们运用本地资源进行自交系的结合,是原始创新;将全国的32个研发单位自交系的选育,拿到海南科研平台进行创新测交,是集成创新。同时,我们引进国外新品种种质资源,再进行选择、消化、利用,还率先在全国和各地农科院校开展了协同创新合作。”
  李登海说,近年来,登海605、678、618等高产玉米新品种都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种质资源,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出来的。
  “原来的高产玉米抗倒伏能力差,我们培育的新品种将穗位降低到离地面20厘米的位置,就是新的创新突破。”
  李登海告诉记者,结合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以全球的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将是登海种业未来的发展定位。
  “我们要源源不断地创新出我国10个不同生态区、不同省份的玉米高产品种,力争到2015年,让全国各大种植区和主要省份,都用上高产玉米品种。让登海种业成长为能够担负起历史重任的‘民族种业’,为我国玉米的丰收高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完)
责任编辑:马震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亚事业单位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