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东印度公司邮编是不是英国的?

东印度公司:英国如何靠它征服世界?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第1页 :基本信息
  [日] 浅田实 著
  顾姗姗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6 年11月
  作者简介
  浅田实,1933年生,日本京都人,文学博士、英国近代史专家,曾任富士大学教授,现为创价大学文学部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商I革命と|インドQ易』(《商业革命与东印度贸易》,法律文化社)、『イギリス|インド会社とインド成り金』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暴发户》,ミネルヴァ),译作有F. J. Fisher著的『一六、七世oの英国Ug』(《16~17世纪的英国经济》,未来社)等。
  译者简介
  顾姗姗,东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日本神田外语大学,兼任早稻田大学日本古典籍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内容简介
  本书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较为完整和细致地勾勒了它从起步到发展至顶峰,再到成为殖民地统治代理机构的转变,最后逐渐瓦解的全过程。&全书共11章,首先介绍了不断崛起的诸国东印度公司,其次叙述了胡椒、肉桂等香料及棉织物的进口与销售,进而分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融资形式、组织架构、商品构成等,随后介绍了南海公司及其引起的金融危机,以及此后东印度公司的业务变化,最后述及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变化及其瓦解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脱工业化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重新回顾商业资本家的发展历程显得尤为必要,从这一点来看,本书对于现代商业经济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编辑推荐
  在欧洲历史上一共出现过多个被简称为东印度公司的企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是其一。它是一个股份公司,依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的皇家特许状,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垄断了东印度贸易。随时间的变迁,英国东印度公司还进一步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浅田实的这本书,对诸东印度公司的缘起、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争夺,特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崛起、发展与衰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浅田实的论述重点。他对围绕英国东印度公司崛起、发展过程中的英国的经济、外交政策,对东印度公司崛起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政商人物,以及对东印度公司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系等都有论述。
  【正文试读】
  南海之繁荣与恐慌
  投机操作的开始
  在上议院通过《南海计划法案》一周后的日,计划负责人约翰?布朗特(John Blunt)发布了将出售2万股南海公司股票的公告。南海计划虽然原本是一项以股票换国债的计划,但在其实行之前,公司首先展开的是以现金购买股票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价格至少会一直高于当前价格的前提下,进入了面向大众的销售。虽然按照每股(面值为100镑)300镑的价格出售,但在几小时之内就创下了总计22500股的销售成绩,比预计多售出2500股。
  由此大获激励的南海公司,于4月30日继续出售了1万股股票;接着,股价被定在每股400镑的价位上;紧接着,又有500股售出。人们对南海公司的期待值不断高涨,策划者约翰?布朗特的人气也直线上升。
  南海公司和南海计划,都是在获取政府多项巨大特权的前提下启动的。甚至还有这样的传闻:政府与西班牙签订协约返还了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而作为返还条件,政府所获得的位于南美洲秘鲁的金山,则打算交付给南海公司管理。
(责任编辑:宋晨希)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三)
公司的建立与性质
与荷兰的竞争 1600——1688
在一系列有利因素的诱导下——宗教冲突基本平息,议会与王权的争斗尚未激化,西班牙的海上霸权逐渐动摇,加上商人们口袋里还多出了一笔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得的第一桶金——英国东印度公司呼之欲出。
1600年,在伦敦有一群商人筹集了3万英镑,准备“组织一场前往东印度和其他岛屿国家……的旅行”。1600年9月,伊丽莎白一世向“远赴东印度做贸易的伦敦商人公司”授予15年的东印度贸易垄断权;次年,一支由四艘船组成的船队开往苏门答腊岛。这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正式建立。
自建立伊始,我们就看到,这是一家国家许可的垄断公司。由于在当时,远赴印度是一项大规模、高风险的冒险事业,而公司这一组织形式有是分摊风险的良好方法,故而对东印度的贸易是以公司的形式出现的。同时,为确保公司可以汇集全部的国内投资,公司需要国家许可的垄断权,这一垄断许可本身,又坚定了投资人的信心,因其确保了公司可以独享市场份额。再从政府的角度看,这就像是政府把自己的海外扩张项目承包了出去,减少运营陈本不说,更转嫁了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毕竟“大英帝国殖民地受到攻击”与“东印度公司仓库被打劫”听上去有一定区别),因为本属于国家行为的海外扩张被私有化了,变成了私人行为。总之,政府把垄断权交给东印度公司,公司则承担风险并将部分利益上缴政府,以换取许可延期。至此,本段以风险转嫁的概念为核心,解释了东印度公司何以以国家许可垄断公司的面貌出现:向印度的海外扩张是一项风险高到政府也不愿承担的事业。这是十分自然的,公司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分摊风险。历史后续的进展也表明:当这一风险降低之时,也就是东印度公司的结束之日。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初期主要业务是进口东南亚的香料和印度的织物,为了业务的顺利开展,它必须要处理的是与贸易伙伴:莫卧尔帝国,以及竞争对手:荷兰人与葡萄牙人的关系。
对于前者,英国东印度公司处理得不错。莫卧尔帝国在当时控制印度70%的地区,经济繁荣富庶,产值约占世界的24%,而英国只占3%。1608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苏拉特建立了第一个持久性的贸易据点。在1612年的武装冲突中战胜了葡萄牙人,这让他们获得了莫卧尔皇帝的青睐,1615年托马斯·罗尔爵士访问印度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受到了合法的保护,并拥有定居和建立工厂(这里工厂指仓库)的权利。即使是这样,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仍须向莫卧尔官员行贿,与莫卧尔王朝签订复杂的合约。不过总而言之,与莫卧尔帝国打交道的过程是平稳的。
这一时期,在东印度,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对手是荷属东印度公司。虽说荷属东印度公司迟至1602年才建立,比英国晚,但荷兰商人在亚洲扎根的时间要更长久,同时荷属东印度公司也有更先进的管理体制,所以在初期,市场份额主要在荷兰人的手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挤占体现两方面:一是在货源上,英国商人会抢走荷兰商人的一部分香料,而第二点,也更为重要,就是对香料需求的上升导致当地香料产量增加,更大的进口喝死也只会导致香料价格的下跌。一方面,英国会分走一块蛋糕,另一方面,在英国的争夺下,蛋糕本身也缩小了,而香料贸易这块蛋糕是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基础,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挤占最终引发了冲突。
先是在殖民地发后暴力事件,1651年英国又通过了《航海法》,其中宣称来自英格兰殖民地的商品理应由英格兰船只运送,这显然触犯了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利益,所以在1652年,冲突演变为战争,史称为英荷战争。在年,英国与荷兰发生三次战争,英国第一场胜,但最后荷兰凭借雄厚的金融实力占了上风,总体上英国失败。
这与英国国内的政治混乱互为表里,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但旋即被战争拖入破产的边缘,1671年查理二世被迫延期偿付一些政府债务,这也成为了1688年光荣革命的诱因之一。
这场战争的原因十分清晰,纯粹是商业利益,这是一场商业战争。在此必须提出一个问题:一国政府,是否能以本国私人公司的商业利益为由发动战争?我认为谋求私利的战争不可能是正义的。但当时英荷两国毫不犹豫地选择开启战端,这至少表明:东印度公司的“私人”性质是值得怀疑的。
实际上,欧洲各国都已看出,这些所谓的私人公司背后代表的都是国家利益,战争只是让这一事实暴露出来。这次战争也显露出,一个纯粹的商业组织是无法独立完成对东印度的扩张的,对此的解决方案是:1670年查理二世宣布,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简单地说,东印度公司被允许改造为一个小型的政府。
1688年发生的光荣革命影响深远,一方面在英国国内确立了议会主权,也由于奥兰治亲王的入主而结束了与荷兰的争端。荷兰商人也成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他们不可能与本国资本做对,所以在两个东印度公司之间达成贸易:印尼的香料贸易给荷兰,而印度织品贸易(在当时规模还不大)留给英国。这一交易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有利的,因为织物的需求弹性高于香料,所以不久之后前者的市场规模就超载了后者,它甚至在英国国内引发服饰革命。
在1688年这一节点上,可以看到,英国国内的政局终于稳定,英国东印度公司新获得了诸多权利,又得到了一个潜力无穷的市场,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现在人口不到4万的这座城市 曾经却控股了东印度公司-百家号
摘要:知道新西兰的人很多,但是知道“旧”西兰的人就少了。新西兰虽然属于英联邦国家,但第一个发现新西兰的却不是英国人,而是荷兰人。在“海上马车夫”的黄金时期,尼德兰有三个航海大省——南北荷兰二省和西兰省,就是
知道新西兰的人很多,但是知道“旧”西兰的人就少了。新西兰虽然属于英联邦国家,但第一个发现新西兰的却不是英国人,而是荷兰人。在“海上马车夫”的黄金时期,尼德兰有三个航海大省——南北荷兰二省和西兰省,就是现在荷兰靠着大西洋的“西3省”。1642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在远洋冒险中发现新西兰的西海岸区,以荷兰的西兰省命名这块土地为新西兰(NieuwZealand)。另一块大陆则被叫做新荷兰(Nieuw Holland)。但英国人接替了荷兰人,将两个地区开辟为殖民地后,为后者起了个新名字——澳大利亚。说完了“新”,再来说“旧”。西兰省位于荷兰和比利时之间,是荷兰著名的“岛”省,由一片破碎的群岛组成,岛被高速公路串联,实际上是一个大三角洲的地貌(斯海尔德河Scheldt入海口,亦有译作斯凯尔特河、施凯尔特河、些耳德河,取决于用的是德语、法语、荷兰语还是比利时的荷兰语)。人为的圩田使全省大部分地区低于海平面。岛的形状是自然与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火车从鹿特丹开出后,树林越来越少,芦苇荡越来越多,岸线越来越破碎,就知道,跨省了。1299年以前,西兰一直是尼德兰与佛拉芒争夺的地区,最后尼德兰获得了在西兰的伯爵的支配权。1432年它成为了低地国家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的领地。1477年哈布斯堡皇室通过联姻使十七省为其所有。在八十年战争中(即荷兰的新教战胜西班牙的那场战争),西兰支持乌特勒支联盟,成为独立了的荷兰联合共和国的一个省。1815年荷兰王国建立后,现代的西兰省基本行成。荷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12个重要的城市,西兰省的省会米德尔堡(Middelburg)也是其中之一。米德尔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世纪晚期或九世纪早期,是个抵抗维京人登陆的小堡垒。后来,10世纪时城市有了教堂,也是主教座堂,与乌德勒支的主教堂级别相同。12世纪的时候,米堡取得了自治权,成为了连接佛拉芒和英格兰的贸易中心。17世纪,在荷兰的黄金时期,米堡也控股了东印度公司并参与人口(你懂的)贸易。在日,像鹿特丹的遭遇一样,米堡也遭受了二战中最猛烈的一次轰炸,城市被炸平了1/3。不确定是法国的维希政府炸的还是纳粹“亲自”炸的。1944年,英军解放了米堡。而后米堡采用了较为保守的修复方式,所以现在还能看到旧城的状态。旧城的主体部分主要是17~18世纪的时候建成的,但市政厅显然要早——多么典型的火焰哥特式啊,一定是13~15世纪的。果真,从1452年开始建,建成的时候是1520年。这在欧洲古代地标建成史上算是相当高效的了。其实市政厅也是被炸之后修复的,但是,的确是依照原样的修复,没有擅自瞎改造。米堡的人口比较少,只有不到4万人——当然,荷兰的城市也小,省才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的大小,不过鹿特丹还是没人敢说“村”,毕竟炸平之后完全重建,还是有大城市的氛围的。既然是“村”,自然不要想着刺激性的娱乐活动。新城那边都有影院、博物馆等,旧城也有博物馆图书馆,不过通常情况下,周末最大的活动,是赶集。——对,赶集。不过不要以为是什么古着集市,卖小清新或者古董的器具的。荷兰人都现实,档次没有那么高,就是普通的摊点,不比什么北京的动批和上海的七浦路。一般春季渔汛的时候赶集比较有意思,买腌鲭鱼(Harring)吃。平时么?买买山寨的包啊,球衣啊,花啊,猪蹄啊什么的,100年前是什么样的生活,现在还是什么样子。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在亚洲地区集中力量侵略的地区是
女人别太假206
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那是中国正实行闭关锁国,侵略中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东印度公司邮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