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创业板 两次定增,两次失败的王兴,究竟是兴还是不兴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他是英雄人物,也是悲情人物,王兴的“兴与不兴”
他是英雄人物,也是悲情人物,王兴的“兴与不兴”
19:23| 发布者:
简介: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悲剧人物——西西弗斯,他足智多谋,却受到诸神的惩罚,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每次快到山顶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悲剧人物——西西弗斯,他足智多谋,却受到诸神的惩罚,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每次快到山顶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又重新推。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悲壮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消耗殆尽。这是一个英雄人物,也是一个悲情人物。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如此的循环往复,总让人想起美团网的王兴,两次创业、两次失败,而第三次创办的美团,近期则不断受到央视的曝光,指其成为了无证、假冒和虚拟餐厅的聚集地——他令人感慨的“努力”,到底是“兴还是不兴”?王兴之“兴”:前半场都踩在节点王兴在互联网圈内,个性平平、不善言谈。据说,有一次一群创业者在海南聚会,游艇开到海中。众人正在议论,是否可以游泳?但大家均在犹豫,因为没带泳裤,你看我、我看你。忽然只听扑通一声,循声望去,王兴已跳入水中。熟悉王兴的人,都知道他素来随心而动、难以驾驭,这也许是王兴每次都陷于困境的原因之一。当初他创建的校内、海内、饭否,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前半场都算悉数跑赢。比如2005年,扎克伯格刚在哈佛大学宿舍里搭建了Facebook,王兴在几个月后就推出了SNS人人网;2007年5月,Twitter刚在美国问世,他就创建了饭否。尽管王兴的两个网站,都已消失于江湖,但亮相之初的校内、饭否都曾风光一时。纵观王兴的前两次创业,始终逃不开失败的魔咒。正如投资圈里流传的一句话:王兴始终在创业,从来不承认失败。再看王兴的第三次创业——美团,依然沿袭了他前场用力过猛、后劲不足的节奏。靠着庞大廉价的地推部队,美团抢占了团购、外卖、电影等在三、四线城市的细分市场。王兴的“不兴”:踩不稳的下半场在新一代互联网大佬中,王兴和庄辰超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南方人,都是精英,多次创业,一个清华,一个北大,均出生于1976年。两人的互联网思维相近,甚至连喜欢的书籍都相同。在公开场合,王兴和庄辰超都曾经重点推荐过《资源革命》一书。王兴和庄辰超,都是天生的创业者,智商超高,善于高瞻远瞩的人,但跑不赢下半场的原因何在?这大概是性格使然。正当猫眼所向披靡之际,王兴骨子里的犹豫不决,令其把高频的电影业务卖给了光线传媒,这次断臂求生,是王兴的情怀向资本妥协的结果。而这一“不果断”的场景,在历次创业中也曾经多次出现。有人推算过,当初王兴在饭否如果发展顺利的话,如今至少也有100亿市值。看似激进,实则保守;看似刚猛,实则犹豫,庄辰超本人也承认过自己的这一缺点。虽然每次前半场都踩到了,但结局的“踩不稳”却是致命的。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并有海外学习经验的王兴善于把握商机——照搬海外热门商业模式,这是王兴三次创业的共同点。2005年,王兴创办人人网,照搬美国成立才一年多的Facebook,虽然Facebook已经探路,但缺乏商业运营经验的王兴败在了资金链断裂上,成立不到一年的人人网被迫卖给了陈一舟。2007年,王兴东山再起,比照国外红一时的Twitter,创办了饭否网,是中国最早的微博网站。正当饭否日渐步入正轨开始有收入的时候,饭否上的言论不当被关。作为一家具有媒体属性的言论平台,却不知道控制风险,王兴的单纯、自我可见一斑。他一向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不拘小节,比如穿皮鞋不穿袜子,见记者带着奇怪的头巾,不懂圆融变通,饭否被封杀后,有人问他何时能重启,他就说:“关键取决于我能如何改变自己”。而在王兴的好友程苓峰眼中,王兴就是个很难改变的轴人。王兴性格中的“轴”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变通和对政治的敏感,简直天壤之别,结果也不可同日而语,如今,Facebook的市值超过3500亿美金,而王兴只能东山再起。2010年,王兴再次创业,参照的对象是美国的团购鼻祖高朋。与前两次相比,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王兴给自己设立一个巨大的挑战——人才管理。此前,作为技术出身的王兴,靠技术创业,管理着小团队,而团购则意味着管理成千上万的地面部队。很多人赞赏美团强大的执行力,但问题是,管理那么多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毫无疑问美团扩展速度惊人,但这种扩张靠的是人海战术,带来的是管理成本的急剧上升以及管理人才的储备不足。对政策嗅觉不灵敏的王兴,在管理上同样有其和年龄不相符的幼稚。美团人力架构更换频繁,据悉高管团甚至3-4个月就换一次人。曾经王兴重金从挖来的沈丽也已辞职,地推头号功臣干嘉伟被边缘化。如今,美团各个业务条线都缺乏大将。而公关、法律、营销等方面人才更是奇缺。这种人员架构的不断调整也从侧面反映出王兴对美团的“犹疑”。以团购起家的美团正在竭力“去团购化”,与其说,王兴提出美团要进入互联网的下半场,不如说是王兴对美团放任。团购作为美团发展的根基,可谓“成也团购,败也团购”。当年美团从“百团大战”中突围,一举站在020的风口,王兴再次引领创业风潮,并站在一个万亿市场的浪尖。但团购在商业模式上的本质缺陷,让美团如陷泥淖,如今更是骑虎难下。据悉,美团在团购的补贴高达3亿元,而培养出的海量客户却毫无忠诚度而言。一边是低价至上的无忠诚度的消费者,一边是话语权越来越多的店家,因为很多饭店根本不愁客源,而且有几家合作平台,为什么非美团不可呢?这就导致美团两面夹击,只有降低佣金甚至倒贴饭店。而美团又没有核心技术,能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人的需求(吃饭、美容、看电影)不可能被无线放大,无法刺激更大的需求。美团存在的尴尬境地日显,盈利更无从谈起。从团购鼻祖高朋一落千丈的市值可以看出团购惨淡得似乎没有未来。所以,美团将重心转入到外卖,而外卖还未完成原始的烧钱圈地时,美团最近又陷入了外卖食品安全的旋涡,食品药品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再次踩到监管红线的王兴是否能全身而退,保全美团外卖业务,尚存疑。美团之殇那么问题来了,美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美团内部的高管曾自嘲称:美团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会烧钱补贴。没错,美团至今融资到G轮,融资额粗略估计超过50亿美金。美团烧钱的逻辑在团购、外卖和电影票业务中都取得暂时领先,但同样烧钱的逻辑却在酒店和外卖市场接连败北,与资源相对集中、在线化程度高和产品标准化的电影发行不同,酒店和外卖共同的特点是:在线化程度低,资源分散,产品种类更复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这就意味着在酒店和外卖领域不是砸钱就能砸出一个市场份额的,而是要注重其背后的技术和服务,这非一日之功。即使现在美团每月在酒店和外卖市场上补贴超过2亿元,仍举步维艰。其实,早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前,熊猫资本的合伙人李论就预言:美团当死。他认为和大众点评“在一起”或许是美团最好的出路了。但与大众点评合并半年多后,双方模式差别反而越来越大,人员更加臃肿。这使美团陷入了一个悖论,号称互联网公司的美团却越来越背离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提升效率,而只是简单的扩大规模。殊不知,单纯依赖人海战术的美团,由于客单价极低,在下半场已很难有制胜的法宝。技术出身的王兴,为什么不通过技术来提升人的效率反而被人海所累?这是王兴需要反思的。而更需要反思的是,2016年美团最大的压力来自上市,现今的美团为什么依然困囿于资金链断裂的魔咒?小聪明有余,机变不足,狠劲不足,这是王兴西西弗斯式的悲哀。悲观地说,王兴身上似乎有一种“失败者基因”。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似乎不存在“大器晚成”一说。不过,王兴依然豪言美团在“2020年达到10000亿规模的目标。”余音绕耳的今日,似有英雄末路的悲怆。王兴之“兴”,究竟是兴还是不兴?本文为转载,转载请注意真实来源&&&&
刚表态过的朋友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89871',
container: s,
size: '270,30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89872',
container: s,
size: '270,30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89873',
container: s,
size: '270,300',
display: 'inlay-fix'
关于我们什么是威腾网?
网站地图快速找到你想要的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王兴的“兴与不兴”
  郝亚洲
  神话中有一个悲剧人物&&西西弗斯,他足智多谋,却受到诸神的惩罚,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每次快到山顶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又重新推。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悲壮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消耗殆尽。
  这是一个英雄人物,也是一个悲情人物。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如此的循环往复,总让人想起美团网的王兴,两次创业、两次失败,而第三次创办的美团,近期则不断受到央视的曝光,指其成为了无证、假冒和虚拟餐厅的聚集地&&他令人感慨的&努力&,到底是&兴还是不兴&?
  王兴之&兴&:前半场都踩在节点
  王兴在互联网圈内,个性平平、不善言谈。
  据说,有一次一群创业者在海南聚会,游艇开到海中。众人正在议论,是否可以游泳?但大家均在犹豫,因为没带泳裤,你看我、我看你。忽然只听扑通一声,循声望去,王兴已跳入水中。
  熟悉王兴的人,都知道他素来随心而动、难以驾驭,这也许是王兴每次都陷于困境的原因之一。
  当初他创建的校内、海内、饭否,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前半场都算悉数跑赢。比如2005年,扎克伯格刚在哈佛大学宿舍里搭建了Facebook,王兴在几个月后就推出了SNS人人网;2007年5月,Twitter刚在问世,他就创建了饭否。
  尽管王兴的两个网站,都已消失于江湖,但亮相之初的校内、饭否都曾风光一时。纵观王兴的前两次创业,始终逃不开失败的魔咒。正如投资圈里流传的一句话:王兴始终在创业,从来不承认失败。
  再看王兴的第三次创业&&美团,依然沿袭了他前场用力过猛、后劲不足的节奏。靠着庞大廉价的地推部队,美团抢占了团购、外卖、电影等在三、四线城市的细分市场。
  王兴的&不兴&:踩不稳的下半场
  在新一代互联网大佬中,王兴和庄辰超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人都是南方人,都是精英,多次创业,一个清华,一个北大,均出生于1976年。两人的互联网思维相近,甚至连喜欢的书籍都相同。在公开场合,王兴和庄辰超都曾经重点推荐过《资源革命》一书。
  王兴和庄辰超,都是天生的创业者,智商超高,善于高瞻远瞩的人,但跑不赢下半场的原因何在?这大概是性格使然。
  正当猫眼所向披靡之际,王兴骨子里的犹豫不决,令其把高频的电影业务卖给了腾讯的微票,这次断臂求生,是王兴的情怀向资本妥协的结果。而这一&不果断&的场景,在历次创业中也曾经多次出现。有人推算过,当初王兴在饭否如果发展顺利的话,如今至少也有100亿市值。
  看似激进,实则保守;看似刚猛,实则犹豫,庄辰超本人也承认过自己的这一缺点。
  虽然每次前半场都踩到了,但结局的&踩不稳&却是致命的。
  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并有海外学习经验的王兴善于把握商机&&照搬海外热门商业模式,这是王兴三次创业的共同点。
  2005年,王兴创办人人网,照搬美国成立才一年多的Facebook,虽然Facebook已经探路,但缺乏商业运营经验的王兴败在了资金链断裂上,成立不到一年的人人网被迫卖给了陈一舟。
  2007年,王兴东山再起,比照国外红极一时的Twitter,创办了饭否网,是最早的微博网站。正当饭否日渐步入正轨开始有收入的时候,饭否上的言论不当被关。作为一家具有媒体属性的言论平台,却不知道控制风险,王兴的单纯、自我可见一斑。他一向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不拘小节,比如穿皮鞋不穿袜子,见记者带着奇怪的头巾,不懂圆融变通,饭否被封杀后,有人问他何时能重启,他就说:&关键取决于我能如何改变自己&。而在王兴的好友程苓峰眼中,王兴就是个很难改变的轴人。
  王兴性格中的&轴&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变通和对政治的敏感,简直天壤之别,结果也不可同日而语,如今,Facebook的市值超过3500万美金,而王兴只能东山再起。
  2010年,王兴再次创业,参照的对象是美国的团购鼻祖高朋。与前两次相比,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王兴给自己设立一个巨大的挑战&&人才管理。此前,作为技术出身的王兴,靠技术创业,管理着小团队,而团购则意味着管理成千上万的地面部队。
  很多人赞赏美团强大的执行力,但问题是,管理那么多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毫无疑问美团扩展速度惊人,但这种扩张靠的是人海战术,带来的是管理成本的急剧上升以及管理人才的储备不足。
  对政策嗅觉不灵敏的王兴,在管理上同样有其和年龄不相符的幼稚。美团人力架构更换频繁,据悉高管团甚至3-4个月就换一次人。曾经王兴重金从百度挖来的沈丽也已辞职,地推头号功臣干嘉伟被边缘化。如今,美团各个业务条线都缺乏大将。而公关、法律、营销等方面人才更是奇缺。这种人员架构的不断调整也从侧面反映出王兴对美团的&犹疑&。
  以团购起家的美团正在竭力&去团购化&,与其说,王兴提出美团要进入互联网的下半场,不如说是王兴对美团放任。
  团购作为美团发展的根基,可谓&成也团购,败也团购&。
  当年美团从&百团大战&中突围,一举站在020的风口,王兴再次引领创业风潮,并站在一个万亿市场的浪尖。
  但团购在商业模式上的本质缺陷,让美团如陷泥淖,如今更是骑虎难下。据悉,美团在团购的补贴高达3亿元,而培养出的海量客户却毫无忠诚度而言。
  一边是低价至上的无忠诚度的消费者,一边是话语权越来越多的店家,因为很多饭店根本不愁客源,而且有几家合作平台,为什么非美团不可呢?这就导致美团两面夹击,只有降低佣金甚至倒贴饭店。而美团又没有核心技术,能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人的需求(吃饭、美容、看电影)不可能被无线放大,无法刺激更大的需求。美团存在的尴尬境地日显,盈利更无从谈起。从团购鼻祖高朋一落千丈的市值可以看出团购惨淡得似乎没有未来。
  所以,美团将重心转入到外卖,而外卖还未完成原始的烧钱圈地时,美团最近又陷入了外卖食品安全的旋涡,食品药品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再次踩到监管红线的王兴是否能全身而退,保全美团外卖业务,尚存疑。
  美团之殇
  那么问题来了,美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美团内部的高管曾自嘲称:美团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会烧钱补贴。没错,美团至今融资到G轮,融资额粗略估计超过50亿美金。
  美团烧钱的逻辑在团购、外卖和电影票业务中都取得暂时领先,但同样烧钱的逻辑却在酒店和外卖市场接连败北,与资源相对集中、在线化程度高和产品标准化的电影发行不同,酒店和外卖共同的特点是:在线化程度低,资源分散,产品种类更复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这就意味着在酒店和外卖领域不是砸钱就能砸出一个市场份额的,而是要注重其背后的技术和服务,这非一日之功。即使现在美团每月在酒店和外卖市场上补贴超过2亿元,仍举步维艰。
  其实,早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前,熊猫资本的合伙人李论就预言:美团当死。他认为和大众点评&在一起&或许是美团最好的出路了。
  但与大众点评合并半年多后,双方模式差别反而越来越大,人员更加臃肿。
  这使美团陷入了一个悖论,号称互联网公司的美团却越来越背离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提升效率,而只是简单的扩大规模。殊不知,单纯依赖人海战术的美团,由于客单价极低,在下半场已很难有制胜的法宝。
  技术出身的王兴,为什么不通过技术来提升人的效率反而被人海所累?这是王兴需要反思的。
  而更需要反思的是,2016年美团最大的压力来自上市,现今的美团为什么依然困囿于资金链断裂的魔咒?
  小聪明有余,机变不足,狠劲不足,这是王兴西西弗斯式的悲哀。
  悲观地说,王兴身上似乎有一种&失败者基因&。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似乎不存在&大器晚成&一说。不过,王兴依然豪言美团在&2020年达到10000亿规模的目标。&余音绕耳的今日,似有英雄末路的悲怆。
  王兴之&兴&,究竟是兴还是不兴?
  (作者系财经作家、青年学者、《管理学人》创始人)
责编:张阳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郝亚洲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悲剧人物——西西弗斯,他足智多谋,却受到诸神的惩罚,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每次快到山顶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又重新推。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悲壮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消耗殆尽。
这是一个英雄人物,也是一个悲情人物。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如此的循环往复,总让人想起美团网的王兴,两次创业、两次失败,而第三次创办的美团,近期则不断受到央视的曝光,指其成为了无证、假冒和虚拟餐厅的聚集地——他令人感慨的“努力”,到底是“兴还是不兴”?
王兴之“兴”:前半场都踩在节点
王兴在互联网圈内,个性平平、不善言谈。
据说,有一次一群创业者在海南聚会,游艇开到海中。众人正在议论,是否可以游泳?但大家均在犹豫,因为没带泳裤,你看我、我看你。忽然只听扑通一声,循声望去,王兴已跳入水中。
熟悉王兴的人,都知道他素来随心而动、难以驾驭,这也许是王兴每次都陷于困境的原因之一。
当初他创建的校内、海内、饭否,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前半场都算悉数跑赢。比如2005年,扎克伯格刚在哈佛大学宿舍里搭建了Facebook,王兴在几个月后就推出了SNS人人网;2007年5月,Twitter刚在美国问世,他就创建了饭否。
尽管王兴的两个网站,都已消失于江湖,但亮相之初的校内、饭否都曾风光一时。纵观王兴的前两次创业,始终逃不开失败的魔咒。正如投资圈里流传的一句话:王兴始终在创业,从来不承认失败。
再看王兴的第三次创业——美团,依然沿袭了他前场用力过猛、后劲不足的节奏。靠着庞大廉价的地推部队,美团抢占了团购、外卖、电影等在三、四线城市的细分市场。
王兴的“不兴”:踩不稳的下半场
在新一代互联网大佬中,王兴和庄辰超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人都是南方人,都是精英,多次创业,一个清华,一个北大,均出生于1976年。两人的互联网思维相近,甚至连喜欢的书籍都相同。在公开场合,王兴和庄辰超都曾经重点推荐过《资源革命》一书。
王兴和庄辰超,都是天生的创业者,智商超高,善于高瞻远瞩的人,但跑不赢下半场的原因何在?这大概是性格使然。
正当猫眼所向披靡之际,王兴骨子里的犹豫不决,令其把高频的电影业务卖给了光线传媒,这次断臂求生,是王兴的情怀向资本妥协的结果。而这一“不果断”的场景,在历次创业中也曾经多次出现。有人推算过,当初王兴在饭否如果发展顺利的话,如今至少也有100亿市值。
看似激进,实则保守;看似刚猛,实则犹豫,庄辰超本人也承认过自己的这一缺点。
虽然每次前半场都踩到了,但结局的“踩不稳”却是致命的。
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并有海外学习经验的王兴善于把握商机——照搬海外热门商业模式,这是王兴三次创业的共同点。
2005年,王兴创办人人网,照搬美国成立才一年多的Facebook,虽然Facebook已经探路,但缺乏商业运营经验的王兴败在了资金链断裂上,成立不到一年的人人网被迫卖给了陈一舟。
2007年,王兴东山再起,比照国外红极一时的Twitter,创办了饭否网,是中国最早的微博网站。正当饭否日渐步入正轨开始有收入的时候,饭否上的言论不当被关。作为一家具有媒体属性的言论平台,却不知道控制风险,王兴的单纯、自我可见一斑。他一向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不拘小节,比如穿皮鞋不穿袜子,见记者带着奇怪的头巾,不懂圆融变通,饭否被封杀后,有人问他何时能重启,他就说:“关键取决于我能如何改变自己”。而在王兴的好友程苓峰眼中,王兴就是个很难改变的轴人。
王兴性格中的“轴”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变通和对政治的敏感,简直天壤之别,结果也不可同日而语,如今,Facebook的市值超过3500亿美金,而王兴只能东山再起。
2010年,王兴再次创业,参照的对象是美国的团购鼻祖高朋。与前两次相比,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王兴给自己设立一个巨大的挑战——人才管理。此前,作为技术出身的王兴,靠技术创业,管理着小团队,而团购则意味着管理成千上万的地面部队。
很多人赞赏美团强大的执行力,但问题是,管理那么多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毫无疑问美团扩展速度惊人,但这种扩张靠的是人海战术,带来的是管理成本的急剧上升以及管理人才的储备不足。
对政策嗅觉不灵敏的王兴,在管理上同样有其和年龄不相符的幼稚。美团人力架构更换频繁,据悉高管团甚至3-4个月就换一次人。曾经王兴重金从百度挖来的沈丽也已辞职,地推头号功臣干嘉伟被边缘化。如今,美团各个业务条线都缺乏大将。而公关、法律、营销等方面人才更是奇缺。这种人员架构的不断调整也从侧面反映出王兴对美团的“犹疑”。
以团购起家的美团正在竭力“去团购化”,与其说,王兴提出美团要进入互联网的下半场,不如说是王兴对美团放任。
团购作为美团发展的根基,可谓“成也团购,败也团购”。
当年美团从“百团大战”中突围,一举站在020的风口,王兴再次引领创业风潮,并站在一个万亿市场的浪尖。
但团购在商业模式上的本质缺陷,让美团如陷泥淖,如今更是骑虎难下。据悉,美团在团购的补贴高达3亿元,而培养出的海量客户却毫无忠诚度而言。
一边是低价至上的无忠诚度的消费者,一边是话语权越来越多的店家,因为很多饭店根本不愁客源,而且有几家合作平台,为什么非美团不可呢?这就导致美团两面夹击,只有降低佣金甚至倒贴饭店。而美团又没有核心技术,能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人的需求(吃饭、美容、看电影)不可能被无线放大,无法刺激更大的需求。美团存在的尴尬境地日显,盈利更无从谈起。从团购鼻祖高朋一落千丈的市值可以看出团购惨淡得似乎没有未来。
所以,美团将重心转入到外卖,而外卖还未完成原始的烧钱圈地时,美团最近又陷入了外卖食品安全的旋涡,食品药品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再次踩到监管红线的王兴是否能全身而退,保全美团外卖业务,尚存疑。
那么问题来了,美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美团内部的高管曾自嘲称:美团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会烧钱补贴。没错,美团至今融资到G轮,融资额粗略估计超过50亿美金。
美团烧钱的逻辑在团购、外卖和电影票业务中都取得暂时领先,但同样烧钱的逻辑却在酒店和外卖市场接连败北,与资源相对集中、在线化程度高和产品标准化的电影发行不同,酒店和外卖共同的特点是:在线化程度低,资源分散,产品种类更复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这就意味着在酒店和外卖领域不是砸钱就能砸出一个市场份额的,而是要注重其背后的技术和服务,这非一日之功。即使现在美团每月在酒店和外卖市场上补贴超过2亿元,仍举步维艰。
其实,早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前,熊猫资本的合伙人李论就预言:美团当死。他认为和大众点评“在一起”或许是美团最好的出路了。
但与大众点评合并半年多后,双方模式差别反而越来越大,人员更加臃肿。
这使美团陷入了一个悖论,号称互联网公司的美团却越来越背离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提升效率,而只是简单的扩大规模。殊不知,单纯依赖人海战术的美团,由于客单价极低,在下半场已很难有制胜的法宝。
技术出身的王兴,为什么不通过技术来提升人的效率反而被人海所累?这是王兴需要反思的。
而更需要反思的是,2016年美团最大的压力来自上市,现今的美团为什么依然困囿于资金链断裂的魔咒?
小聪明有余,机变不足,狠劲不足,这是王兴西西弗斯式的悲哀。
悲观地说,王兴身上似乎有一种“失败者基因”。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似乎不存在“大器晚成”一说。不过,王兴依然豪言美团在“2020年达到10000亿规模的目标。”余音绕耳的今日,似有英雄末路的悲怆。
王兴之“兴”,究竟是兴还是不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创业没有一帆风顺,十位大佬创业失败经验盘点
&&&&&&字号
创业之路上,哪个人没有栽过跟头呢?就连马云、周鸿t、刘强东……这些互联网大佬也都经历过血的教训,不过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的跌倒就一蹶不振,而是从失败中总结吸取了不少创业的经验和教训,并重新振作起来。或许正是曾经经过的这些历练,才使得这些互联网大佬有如今的成就,而这些经验之谈对于现在的创业者而言也更加的弥足珍贵。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市值1825亿美元)
【失败经历】1994年,马云创立第一个机构:海博翻译社。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马云独自背起麻袋去义乌,摆小摊养活翻译社。
1995年,马云意外在西雅图接触到互联网,他认定了互联网是未来的方向。回国后马云和妻子、朋友筹集2万人民币创立了海博网络,并且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但是和杭州电信合作后,双方产生分歧,让马云决定放弃网站。
1997年底,马云受邀担任中国外经贸部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总经理,开始接触到外经贸业务,马云做B2B网站的想法开始逐步成熟。1999年,35岁的马云决心南归杭州创业,开始自己的又一个创业公司――阿里巴巴。
【失败感悟】在马云看来,企业成功的经验各有各的不同,但失败的教训是相似的。“我最大的心得就是思考别人怎么失败的,哪些错误是人们一定要犯的。”马云表示,做企业着实不易,“95%的企业都倒下了”,避免犯倒下的人犯的错误,“把错误变成营养”,就能成为那幸存的5%。
周鸿t(360创始人,市值64亿美金)
【失败经历】在做360之前,周鸿t曾做过一个搜索引擎叫3721,而百度也推出了类似服务。双方竞争十分激烈。周鸿t在3721的客户端中加入了一个模块,专门用来删除百度的客户端,而这个模块自身是无法删除的。这让周鸿t戴上了“流氓软件之父”的帽子。
后来,周鸿t觉得百度的搜索模式比自己的更好,而且当时互联网行业低迷,所以他在自己市场占有率占优势的情况下,把3721卖给了雅虎,导致搜索这块10亿美金的市场最后被百度占领。
【失败感悟】对于这些过往经历,周鸿t称:“大家做事情不要只盯对手,一定要盯住用户需求,而且一定要坚持,不要轻易说放弃。”
雷军(小米创始人,现估值450亿美元)
【失败经历】在大学时,雷军读了一本讲述盖茨、乔布斯早年创业传奇的书《硅谷之火》,对他有极大触动――“我深深地被乔布斯的故事所吸引。在武汉电子一条街打拼一段时间后,自我感觉良好,就开始做梦:梦想写一套软件运行在全世界的每台电脑上,梦想创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
于是,他在大四和三位朋友创办了三色公司。可惜的是,这家公司半年就被迫解散了。
【失败感悟】对此,雷军有三点反思:一是要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二是要有前瞻的市场意识;三是要有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
刘强东(京东创始人,市值403亿美金)
【失败经历】刘强东大学毕业后盘下了中关村附近的一个饭馆。以前,饭馆里面的店员薪水很低,住地下室,平时只吃剩饭剩菜,老板亲自把控资金;刘强东接手后,涨了工资,改善了住宿环境,给店员吃香的喝辣的,采购和收银也放手让他们去做。这个带着理想主义创业的年轻人,把信任和管理混为一谈,遭遇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挫折。由于管理松散,员工总是变着法子侵吞店里的钱,所以没用一年,原本盈利的饭店,赔光了他的投入。
【失败感悟】刘强东由此得到的教训是:对员工一定要信任,但信任不等于没有管理。
张小龙(微信之父、腾讯副总裁)
【失败经历】曾开发的Foxmail。
张小龙开发的Foxmail曾拥有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周鸿t说,当年的Foxmail没有商业模式,所以他经常批驳张小龙,说要加广告,要盈利,但张小龙却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啦。
后来,Foxmail成了张小龙的大包袱,每天会有无数的人催他往前跑,但知名度和用户量并没有给他带来收益。
一年后,张小龙将Foxmail 出售给了一家并不知名的互联网公司。
【失败感悟】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创始人都说:我们现在不需要考虑钱,有了用户之后,自然会找到盈利点。但张小龙的经历告诉我们:创业前,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是极其重要的。
吴欣鸿(美图秀秀创始人,估值30亿美金)
【失败经历】1999年的时候,上高中的吴欣鸿看到了一则新闻:一个叫做“”的域名,在美国卖了750万美元。于是便从家里借了1万元钱,开始投资域名。凭借这个投资,他赚到了一些钱,并结识了后来的投资人蔡文胜。
2002年,已经辍学在家的吴欣鸿发现了一个好域名: ,于是他准备山寨腾讯,通过会员费来收钱,即你只有是付费会员的时候,才能获得对方的线上联系方式。
在做了两年之后,520积累了几十万付费会员,但由于产品和运营都跟不上,所以大多数会员仅付费一个月就停止使用了。所以,吴欣鸿被迫关掉520,将这个域名卖掉。
【失败感悟】回顾这段经历,吴欣鸿说有两个教训:
一、逆向创业,即通过一个好域名来成立一家公司,完全不靠谱。
二、更重要的是,自己很宅,当时不善交际,不知道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又何谈做交友网站呢?
陈欧(聚美优品创始人,市值24亿美元)
【失败经历】在南洋理工大学读书时,陈欧凭着一台电脑,搭建起了一款在线游戏平台GG,并邀请到了两位顶级魔兽高手,WCG冠军和ESWC冠军进行巅峰对决。这为他赢得了第一批用户。
但随着用户量的增加,没有资金储备的陈欧日渐窘迫,能拉到的赞助杯水车薪,投资人对他不屑一顾,这让GG的发展举步维艰。
而这时,陈欧要去斯坦福读MBA,于是他便引入一位职业经理人打理公司,并出让了部分股权。随后,这位职业经理人引入其他天使投资人,通过运作,使陈欧手里的股权只剩30%多,失去了对公司的掌控,最终被排挤出公司。
第二次创业,陈欧在国内成立了一家游戏公司,模仿美国的商业模式,在社交游戏中内置广告。但是由于国内市场与美国差别较大,这个公司很快也破产了。
【失败感悟】这两次失败的创业经历让陈欧有了两个收获:一是公司需要有健康的股权组织构架;二是照搬国外模式行不通。
甄荣辉(前程无忧创始人,市值20亿美金)
【失败经历】甄荣辉在创业前是一名咨询顾问,年薪百万元。在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他想做“亿万富翁”,于是兼职做了一个声音传递邮件的系统,还投资了磁性材料。但这两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
【失败感悟】在总结教训时,他说:创业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必须全职去做;创业不能只从产品出发,有了好产品不意味着就有了客户,客户需要完整的服务,创业需要从产品导向转为客户导向。
王兴(美团网创始人,估值70亿美金)
【失败经历】2003年冬天,在美国读博士的王兴回国创业。在经历了几次失败的项目之后,王兴发现学生之间的熟人社交是一个可以切入的点,于是便着手打造校内网。
当时在北京,去火车站坐车很麻烦,所以放寒假期间,王兴在清华、北大、人大发起了一个注册校内网即可免费乘大巴去火车站的活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凑足50人便发车。为了凑人数,学生到处拉老乡注册,等于在为网站做宣传。这个活动为校内网拉来了8000个种子用户。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资本方不看好这个项目,最后资金链断裂,内部团队产生分歧,王兴只能被迫将其出售。
【失败感悟】这个项目的失败,给了王兴如下启发:第一,创业团队必须分工明确,CEO必须从公司事务中解放出来,关注业界、时代、社会的发展潮流;第二,应该尽早接触资本,放低姿态,做出妥协;第三,必须和信任的人一起创业,这样才能在低潮期依然团结一致。
陈一舟(千橡互动创始人,后更名人人,市值11亿美金)
【失败经历】当年,还在斯坦福求学的陈一舟等人根据当时美国流行的几个社区网站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结合体,取名ChinaRen。但硅谷没人愿意投资他们的项目,最后在斯坦福的同学那里“众筹”了20万美元。
1999年3月,他们回国注册公司,在得到了高盛投资之后,很快推出ChinaRen社区,并获得了千万美元的新融资。之后,ChinaRen开始疯狂烧钱砸广告。
开始时,陈一舟他们觉得害怕,但投资人说没关系,烧完了还会有投资,不烧就没办法上市。但很快,2000年美国股灾,资本进入寒冬。于是,原本支持烧钱的投资人态度大变,明确告诉陈一舟,不会再有新的投资,赶快把公司卖掉。陈一舟只好把ChinaRen 社区卖给了搜狐。
【失败感悟】其实,这个案例与校内网有相似之处:创业,需要对现有的资本合理利用,最好有自己的造血能力,这样才能在资本寒冬时度过危机。
(综编自新华网、插坐学院)
(责编:张文晖、刘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兴创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