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用不同的美国与中国价值观对比,但不还是一样的发展

中国经济超过美国不重要?那就谈谈20年后的其他方面
中国经济超过美国不重要?那就谈谈20年后的其他方面
近年来,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道路似乎越走越难,而一个崛起中的中国正在不断赶上。中国到底会不会超越美国?何时能超越美国?成为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疑问。在最近的一次“源”俱乐部的活动上,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钱军教授和著名财经媒体人秦朔就“中国能否在20年内全面赶超美国”这一话题展开公开辩论,钱军认为中国可以“赶超”,秦朔则持反方态度。
钱军教授(右)和秦朔在辩论中
辩论结束后,秦朔先生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三次刊文,分经济、法治和综合等几个部分,详细论述了其在这次辩论中的观点。
作为反方,秦朔先生对于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并不存在异议,但他认为“规模意义上接近或超过美国”并不重要,他提出在衡量一个经济体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制度包括文化等等方面,这个差距还非常大。
就秦朔先生的观点,观察者专门采访了持正方观点的钱军教授,教授详细描述了双方此次辩论的背景,从经济、价值观、增长源动力、人才和创新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针对秦朔先生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回应,观察者网在此刊登。
钱军教授 经济 体量
其实“中国20年能不能全面赶超美国”这个题目是我想的。为什么我要定在20年,还是有点原因的。首先从经济体量开始算,按照官方汇率折算,中国的GDP(美元计算)现在是美国的70%不到,但官方汇率肯定是低估了中国的经济体量,这一点是毫无疑问。另外一种算法就是购买力平价(PPP),这个数字世行和IMF的稍微有点区别,但两个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都已经在2015年与美国持平了。
中国每一年的增长率都比美国要快,而美国危机以后的长期增长率很可能在3%以下。如果以世行2014年底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和美国打平为基准,再往前看,只要中国的平均年增长率是美国的两倍或更高(也就是说中国年增长率是6%或更高,而美国年增长率在3%或者更低)的话,到2035年中国的经济体量,按照PPP计算,就是美国的2倍了。
不过经济总量以平价购买力计算也有点争议,有人说可能高估了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会高估呢?比如实际通胀率以及某些行业的成本被低估等等。我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认为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值比官方汇率计算的GDP更精确的描述了中国的体量。即使现在中国经济总量还不如美国,那差距应该也是非常小的。总而言之,20年内中国的体量是美国的2倍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体量只是一个方面,其他比如人均GDP的差距还很大。我说的全面赶超,包括经济增长的质量,领先世界的创新技术和创新性的企业等都要赶上美国,而人均收入也要大大缩小差距。这就是我说中国20年能全面超过美国的背景。 人均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再看别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人均GDP。在研究全世界富裕程度时,我和我的合作者往往都剔除那些很小的,城市性的国家。美国目前在大国里面排在人均GDP的第一位,而新加坡、卡塔尔这类国家虽然人均GDP更高,和中国与美国都不可比。微小国的经济结构非常简单,往往就一个产业,像卡塔尔就一个(石油),新加坡可能有两个,一个金融一个旅游。这样的单一的小经济体发展比较容易。而中国、美国、印度这种国家不好弄,国土大、复杂,而且地域差异非常大,这样的国家要全面发展是不容易的。
目前如果按照官方汇率,中国还比较低,8000美元,美国人均GDP是5.5万美元,双方差距还很大。如果用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大概是14000美元,全球排名在79到85位,应该说刚刚跨入中等收入国家,按此计算中国的人均GDP大概是美国们的1/4(PPP计算方法以美元为基准,所以美国的PPP值不变)。从20年的跨度来看,如果中国的人均GDP相对美国翻一番,也就是说20年后中国的人均达到美国的一半,而中国的总量至少是美国的2倍,如果能到这样的人均水平,中国绝对就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了。
再用韩国为例子,二战后的1950年韩国的人均GDP是非洲水平,也就是处在世界最穷国家之列,60年过后,以购买力平价计算,韩国的人均GDP已经和法国一样了,它用60年从最穷国家跨入到最富国家的行列。这也应该是我们中国下一步发展的目标: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跨入世界富裕国家之林。
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80年,GDP不到美国的10%,花了不到35年现在是跟美国一样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的经济发展奇迹。如果再花20年我们体量是美国的2倍、人均是它的一半,我觉得这将同样是非常伟大的20年的发展。这也就是我提出20年全面赶超美国的背景。 价值观 个人与团队
应该说美国是西方欧洲文明的延续,一帮在英国在欧洲大陆混不下去的人跑到美国去造了个国家。它的价值观是西方文明的衍生,大致来讲是一样的,说白了就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强调个人的价值,价值最大化。这几百年来这个核心价值观确实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发现新大陆、工业化革命,经济增长、个人财富增长等等,当然也有保障个人权利方面的进步。我不觉得这个有什么错,但是现在中国的发展也好,美国的发展也好,都是要融入全球发展,因为全球资源共享,大家都分不开。
而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现阶段的大局面是人多资源少;我们可能可以跑到火星造个新家,但更现实的发展还是在地球上。这跟西方文明萌芽和繁荣的几百年不一样——那时地球上有几乎无尽的资源可以开发,所以自我利益最大化可以让个人、团体和国家迅速积累财富。现在全世界发展的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共享,这是受资源限制所决定的,不可能说一个国家、一个团体能够把资源独吞掉。
既然要共享,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怎么讲呢,很多方面吧,核心之一是我们的文化比较重团体,也讲究为了团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在美国和中国都有这个说法,就是努力工作能够改变人生。 而两个国家都有很多谈论财富不均的情况。作为一个金融经济学的教授,我不觉得财富分配是最核心的问题:如秦朔所言,在美国很多富豪——像比尔·盖茨、巴菲特、小扎等等,都把自己创造的绝大部分财富捐给社会;而很多美国人常说个人挣的钱交给政府管理效率很低。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机会,只要绝大多数人能够通过教育和努力工作改变人生,那么多劳多得不但不是财富分配不公,反而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是美国为什么比欧洲出的富豪多,经济发展更好的重要原因。总的来讲中国人是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改变人生的,当然全社会还是应该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美两国关键的区别是团体精神和个人牺牲精神。我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多年,我觉得他们过度宣扬个人权利,而共享和牺牲在价值观里讲的不够。我们不是说一定要某些人去牺牲生命,但是价值观里面,不应该只有绝对的平等和绝对的权利,事实上做不到绝对的平等和随时随地维护与生俱来的权利。 从这一点上讲,我觉得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更适合现阶段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 政治正确背后的问题
讲到美国,我在跟秦朔的辩论中列举三个人:一个是民歌手Johnny Cash、一个是苹果公司创始人Steve Jobs,还有一个是喜剧演员Bob Hope。美国人自己说,最近15年这三个名人去世,各自带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现金财富(Cash)、工作(Job)和希望(Hope)。财富是指美国中产阶级财富积累停滞,而相对于顶层而言广大中下层家庭的财富占比缩小;工作是指金融危机以后,很多蓝领甚至一些白领的工作没有回来;而财富和工作的缺失让人们看不到希望。
为什么这次美国大选这么多人选丑闻不断的特朗普当总统,为什么英国会脱欧,实际上里面同一个核心是:很多中产阶级包括蓝领和白领,尤其是中老年的白人,对现实不满,对现有制度和政府不满,他们觉得从全球化里面不但没有拿到什么,而且还失去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人不爽的时候,不太会先责备自己,而是先责备别人,他们会理解为全球化、贸易以及移民政策把他们的工作,把他们能够获取的财富拿走了。这是一个西方国家的普遍问题,也是关系到全球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再说一个问题,在美国讲权利,保护弱势全体,但因为没有绝对的平等,你强调了某些人的权利,同时就会伤害另外一批人的权利。举个例子,美国现在照顾少数族裔的最重要的一项政策是给这些人群教育的机会,最明显的体现是公立大学在招生的时候不能只看成绩,其实就是要招一些成绩相对差一点的少数族裔。但是亚裔都不是照顾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亚裔在名校里的学生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人口的比例,所以不在照顾对象。在这类政策的影响下,亚裔的学生要进名校,不管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成绩和考试分数上面要远远高于所有别的族裔,比白人要高,比其他少数族裔就不知道要高多少了,你觉得这公平吗?我作为一个亚裔孩子的父亲,而且我以后说不定也要把我孩子送到美国去读大学,我觉得很不平等。
我不是美国公民,但是现在很多美国的华人和亚裔,在这一点上是支持共和党的,包括特朗普接下来要提名的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因为共和党认为不应该有这种所谓的招生政策中的‘平衡’,放低标准来招某个族裔的学生就是不对的。所以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如果过度地去强调平等,到最后就没有所谓的平等。我们只能说,最大可能地保证每个人的基本的权利和基本的机会,这是社会和政府的职责。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福利问题,很多美国人到最后不用工作,按照家里的人口数量,就可以领多份福利,这也是个社会问题。中国也要注意这一点,一方面要保证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但是提供福利的同时要有个激励机制,就是努力工作改变人生,只要有工作机会并且努力工作,温饱应该不成问题,而且有发展的机会,这个我们要保证。但不是说你一生下来,社会或者政府要养你一辈子。这在美国是个很大的问题,欧洲就更不用说了,一个移民问题,一个福利问题,是制约和阻碍很多欧洲国家的发展,而且目前来看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增长的源动力 内需
很多人问我,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逝去的20年”的覆辙。我认为我们跟日本不一样,我们增长的源动力来自于内需,具体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亿万中国老百姓要过上更富裕更好的日子。改革开放30年完成的伟大业绩就是让3亿到6亿人脱贫,接下来的30年如果这中间很多人的人均收入再翻个番,我们就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服务只要是满足这几亿人消费方面的需求,中国的经济就可以持续高增长,这个就是所谓的内需拉动的发展。这一点上我们相对印度、俄罗斯等其他新兴经济体也是有优势的:印度的制造业规模很小,因为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构架没搭起来,而俄罗斯的经济非常单一,连很多日常用品也必须依靠进口。我们有非常完整的制造业,也有足够多的服务业,而且发展的非常快。
自从英国脱欧以后,尤其现在特朗普即将上台后,美国以及整个发达世界对我国的出口是不利的。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今后三五年的贸易环境可能不会那么好。但这也是个机会,让我们的经济更快转型成为内需,尤其消费、服务业和科技拉动。短期内出口虽然还很重要,但我们已经不依赖出口拉动增长了。所以我不同意中国会走日本的路,因为日本必须靠出口,而且它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基本无解(外来移民非常少,也很难融入日本社会),而我们可以完全可以靠自己。
反观美国,已经老大自居多年,所谓大美国主义的经济含义就是美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别国照搬其经验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它内生的创新动力可能是有限的。而中国仍然处于高速发展和变化之中,可以借鉴美国和别的很多国家的经验,最终可以追上去并且赶超。 制度评估
经济制度也好,政治制度也好,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很重要,一个是调动资源,其实就是资源的配置;第二个是人,如何把人的资源用好。衡量一个制度的好坏的关键是能否把最合适的人选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而不应该只是看如何把人与岗位匹配的过程;简单来说,结果比过程更重要。人才与岗位匹配好了,要有个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光和热,同时要有个监督机制。如果这些都做好了,这就是个好制度。如此说来,我们已经走了跟美国不一样的路,接下去我们还会继续走跟美国不一样的路。
从资源调配来看,我们的机制肯定是有优于美国的方面的。美国现行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府不作为,两党均衡而政党可以被持极端意见的官员绑架,导致政府什么也做不了。几年前美国政府由于无法达成债务水平的协议就关门了,导致全世界的债务以及金融市场陷入混乱和僵局。在一个负责任、很有效的政府机制下是不应该产生这种问题的,而且全世界都知道不是美国政府没钱或者不能借钱,是制度问题导致了政府无所作为。现在特朗普上台的同时,共和党也控制了国会两院,这给政府推进总统的政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让我们拭目以待美国接下来会有哪些政策出台并执行。
反观我国,很多时候以政府为核心可以统筹和调动资源去做一些事。如果调动的资源去做的事情是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和民生的,比如说高铁、航天、基础建设、基础到高等教育等等,这些都会有效的长久推动经济增长。
这里我要多说几句。 我们目前的经济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是政府可以做并做得很好的,另外一方面是市场可以做得更好的。在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时谈不上什么市场,所以市场的作用也比较小,政府靠调配资源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现在很多市场已经建立起来了,在经济中的作用应该越来越重要。从这点来看,不管从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还是从制度的评估,我们还是可以从美国那里学到很多,而美国经济最核心的就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合理的市场机制。这个市场体系包括资源市场,资本市场,也包括人才市场;同时,建立好了市场之后,尊重市场。
在现阶段和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仍然可以做很多事,但现在政府要继续做的事应该是市场尚未建立或者市场不能做好调配的事,这些方面我们有很多很好的经验,我相信会继续做的很好。另一方面,但凡市场能够做的事情,政府的作用就应该从弱化到退出。在这些领域,政府的工作是制定好法律法规,然后做好裁判就行。一场足球比赛之所以让人赏心悦目,不仅球员踢得好,裁判也要好,而裁判好的一个标志是整场球结束后观众并不知道谁是裁判。所以这里我要强调一下,中国如果能把包括资源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完善并尊重市场,做到这两点可以极大的增加我们赶超美国的可能性。
最近经济学家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产业政策。对一个学习研究美国金融体系出身,同时关注研究中国金融和经济的学者来说,我觉得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第一,市场不能做好的产业,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可以有正面效应的。基建、航天高科技等需要大量长期风险投资的行业,这些行业完全靠市场,哪怕有最发达的美国市场也不能完全搞定,当然可以依靠政府的计划、统筹和资源调配来推动发展。这些行业中的国企可以继续起到带头作用。像环保和大健康,这些行业也可以有一个产业政策,但执行中的一些事,比如工厂的污染指标或者配额,通过由市场为主体的交易来做到总量的逐渐减少,会是一个更合理的发展方向。
第二,目前和今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的消费服务行业以及很多转型升级后的制造业,我们应该着手培养市场体系和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各种不利条件下(比如从正规融资渠道的融资成本很高)已经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社会提供了大多数的就业机会。如果我们扶持和推动市场,有效的市场体系就会把更多资源调配给民营企业,这将让他们如虎添翼。在这些行业里就用不着自上而下的产业政策,有了也不会有太多用处。
十八大的核心是要让市场起到调配资源的核心作用,所以我们扶持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并尊重市场。同时历清政府职能,该退出的退出,该管的管该投资的投;市场能调控的让市场来,市场失效了政府再干预直至修改规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制度的优势。 创新和人才 技术和研发正在迎头赶上
我们现在常说,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或者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不能只靠廉价产品和规模,要靠创新和人才。我相信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全面赶超美国。 我认为创新有两个很不同的方面,说得形象一点,一方面是高铁、航天,另一方面是阿里和腾讯。上面说过,像高铁、航天这一类需要大规模长期投资的,政府的投入是很重要的,而这方面我们相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都是有绝对优势的,包括基础研究的投入。所以今后20年中国一定会出多个物理化学医学的诺奖获得者,这里包括海外的(中国出生受过国内教育的)华人,他们可以是MIT和斯坦福的教授,也可以是我们的海外院士,以不同方式给国家出力,把这些华人算进去,肯定会有多个。而且现在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资量是很大的,这个也非常重要。
我10月初带领学院高管项目同学在美国学习期间,听到奥巴马说2030年美国人要登上火星。我不是个科学家,所以说出来的话可能很幼稚,但我觉得中国可以跟美国一拼,说不定我们中国宇航员先登上火星,种点中国菜过中国人的生活。现在美国搞航天政府没钱,很多事是私人企业在做,类似特斯拉创始人MUSK(他也不是美国出生的)这样的企业家的确很牛,但我觉得这个行业光靠私人企业是不够的。这些领域我觉得是应该投入的,不光是一个面子工程,航天技术、高铁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力,而且这些技术可以民用化。
另外一个方面也很重要,应该来说对我们人均收入相对美国翻番的目标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批能够真正在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而且这些企业是能够服务大众,带动一大批别的企业的标杆型企业,最好的例子就是阿里和腾讯。这两个公司最近的市值(分别在美国和香港上市)都超过了中石油,成为市值最大的中国企业。阿里和腾讯的成长还是挺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像马云和马化腾这样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用美国人的语言来说,他们都不是出身于所谓的名门望族,公司成功以前他们就是很普通的中国人。但事实上他们很聪明,也很有胆识,抓住机会再创造机会,结果他们的公司现在成了国际互联网的龙头企业。
我有一个做投行的朋友,不是中国人,他跟我说,做投行的一定要盯住互联网行业,因为现在未来几十年能带来最多投行业务的就是这个行业。他问我,全世界能够数得上号的大规模的互联网企业,你能说出几家?然后他说你想过之后,是不是全球数得上号的互联网企业只在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我点点头,还真想不出一个日本或德国很牛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和阿里的很多技术绝对不输给美国的龙头公司,而且在越来越多的方面领先于美国。
从阿里、腾讯这样的在技术和规模上丝毫不亚于美国最领先的企业中,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这样的企业成长中的关键不是靠政府给资源或政策,也不是靠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和产品,而是有远见有胆识的创始人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抓住机会,用国际化的专业知识和经营模式长大的。归根结底,他们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是自下而上,依靠市场化的机制做大做强的。也就是说,我们是不能靠一个政府产业政策造出另外的阿里和腾讯的,不管制定政策的人多么智慧。道理很简单,这样的创新型企业以前没见过,没见过就不可能自上而下设计,制造出来。政府可以做的,是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人才环境,扶持市场和民营企业的环境,才会有更多的阿里和腾讯。两个月前我有幸跟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华人大咖物理学家交谈,他提到即使是做基础研究,也需要给包括在大学的人才创造很宽松的环境。不能说给一个科学家制定一个计划,他就能研究出能够拿诺奖的成果。很多时候灵感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想别的事的时候激发出来的。
在辩论中秦朔说中国是一个研发大国,但不是强国。对此我的看法是,很多方面我们还是有差距,但只要我们以比美国高很多的速度增长,就能赶上。同样是专利,中国最近的增长率是非常高的,接下来会越来越多。印度的专利数量也很多,但是还是缺乏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投入。只要我们有上面提到的两方面的因素,我觉得我们在科创上全面赶上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抢人才很重要
最后再讲讲人才,以前有个说法,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亏了,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跑到美国读个博士,工作后就在美国定居。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问题。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确实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工作,为美国经济做贡献,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会回国来创业,只要他们回来创业,我觉得最后中国还是赢家。因为回国创业可以把美国的学习工作经验带回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财富。
所以人才政策就非常重要。美国现在一流大学读理工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里面,应该2/3或者更多的学生不是生在美国的,很多是中国学生。说到吸引人才,秦朔在辩论中讲到,北上广深四座城市,海外移民很少,北京跟上海只有1%的海外移民,而硅谷的新创公司,至少有44%的移民。 我觉得中国其实不用去挖空心思抢外国人才,只要给从中国出去的能人创造好的条件,吸引他们回国,我们能赶超美国需要的人才就足够了。 就拿我大学本科同系的在美国做过金融管理教授的几个人做例子吧。跟我同班的金李原来在哈佛商学院做金融教授,现在北大光华做教授;长我们一级的曾鸣和陈龙先在欧洲和美国的名校做教授,回国后在长江做教授,现在都在阿里担任高管。他们都在为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和太太朱蕾在美国学习工作20多年后,全家都搬回来了,两个人都在高金任教。国外的工作稳定,生活舒适,但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在国内可以更好的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价值,只要国内的环境合适,很多人都会有落叶归根的感觉,先回来看看,然后回来更多次,呆更长的时间。
从中国出去的大量人才,只要离开美国或者别的国家,应该首选就是中国,去新加坡日本不能像国内那样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只要有足够好的机会,再加上合适的生活环境,他们会首选中国的。 当然北上广深,我在别的场合也讲过,现在的一个问题是生活成本比较高,尤其房地产价格已经高过发达国家很多大城市了。从这点看,像杭州这样的城市,房价比上海低,生活环境好,还有阿里这样的核心企业,是绝对有竞争力的。
中国再能把生活条件,包括医疗、教育、空气质量等再进一步提高,回来的人会更多。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也会来的,现在美国好多中上阶层的家庭的孩子学中文的很多,因为他们看到中国有机会。阿里和腾讯都是国际化的企业,全球招聘人才,我们高金现在学员教授也都是全球招聘录取。只要生活环境有保障,中国有机会,人才就会回来。
最后总结一句,以上都是本人个人观点,从几个方面讲述了为什么我觉得中国可以在20年内全面赶超美国,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国家的发展和富强要靠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在有效的机制下,我们的付出就不但会给我们个人创造财富和美好生活,同时也会让国家真正步入世界富强国家之林。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童士豪:在美国创业和在中国不一样--百度百家
童士豪:在美国创业和在中国不一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我们直接一点,Snapchat早期投资者是华裔,价格给得很低,创业者不清楚,接受后其它VC告诉他,你第一轮吃亏了。从那后,Snapchat在外面讲,从来不提这个投资者。在美国,对任何人想占便宜或他们认为是欺负创业者的事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独立、敏捷的中美科技观察,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作者 杨琳桦
GGV 纪源资本董事总经理童士豪的语速极快,昨日我们一小时的头脑风暴,落在 Word 上已快接近一万字。这是硅发布与硅谷顶级风投的第一次对话,话题核心为:“在美国创业和在中国有什么不同”。
作为硅谷沙丘路上的老牌风险投资机构, GGV 纪源资本专注投资美国和中国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创新和成长经济体。而因为曾重点投资中国公司小米,童士豪排名 2014 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 Top100 的第 69 位。
去年 8 月他离开启明创投,10 月加入 GGV 纪源资本。这也使纪源资本今年有三位合伙人入榜福布斯榜单,另两位分别是:重点投资世纪互联的李宏玮及重点投资 Square 的格伦.所罗门。
加入 GGV 纪源资本后,童士豪已投资两家和中国有关的硅谷快速成长公司 Wish 和 Flipboard。其中,Wish 昨日刚刚在旧金山披露这一轮融资,获 GGV 纪源资本等机构 5000 万美金投资,估值达到 4 亿美元。
童士豪还曾参与将前谷歌全球副总裁、Android 产品管理副总裁雨果.巴拉引进小米。为更方便移动阅读,我将硅发布与童士豪的头脑碰撞直接整理成为一篇文章,我们来看看童士豪的主要观点:
在中国创业比在美国苦得多
在硅谷第一是,投资条款对创业者非常有优势。
经过 Facebook 融资成功,很多年轻创业者的人开始自己做VC,这些人知道创业的痛苦,所以当他们有钱做 VC 后,给到创业者的投资条款非常宽松,很多国内或其它地方必须接受的投资约束条款,他们也都免掉。硅谷年轻企业家创业拿钱,其实要比在其它地方容易得多。
第二是,跳槽对创业者问题不大。硅谷很多工程师干一段时间例如 3 年换平台很常见,这个问题我们通常觉得北京很糟糕,其实硅谷更糟糕,企业家或早期核心团队在硅谷常常换公司是没有关系的。
第三大公司想买你的非常多。这也意味风投退出方式很多,所以你常常会听到美国创业者说,前面两个项目先做着卖掉,赚点钱,然后再去搞下一个大项目都行。
国内的话,现在基本天使投资人比以前多很多,但相对来讲大家还是希望公司能够上市,或者最起码,BAT 这些大家伙会看重战略投资,像美国创业者那样,一开始做项目就等着把东西卖给人家的机会很少。这是因为退出市场通过并购,在中国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第三个因素这两年也在变化。从并购发展角度,我认为优酷土豆合并及百度投资去哪儿,到后来百度收购 91助手,这三个和 GGV 纪源资本有关联的项目是比较重大的 Milestone。
之前,腾讯和阿里巴巴只是战略投资,并没有大规模收购,在 BAT 并购中还没激起大量行动,但这三个项目后,阿里开始有了比较大改变。当然阿里为自己 IPO 在移动产业链,海外市场都做了更广布局与收购。
腾讯投过一批电子商务公司,但大家都知道,腾讯支持电商只是给流量,并没办法让这些公司改变自己本质,激起他们的运作能力。我知道腾讯那时是希望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变成一个更大家伙,但没有一家包括易迅网,能够强到说把其它被投资公司组合起来,最后还是打包卖给了京东。
也就是说腾讯虽然有投资,但并没有让大家觉得说它是能够提供VC特别好的投资回报。而我刚才提到的三个战略投资或收购,都有让现有投资者有机会退出一部分,这是我说 “Milestone” 的意思。
中国创业者不愿卖公司因为创业难
你刚才提到,中国像 BAT 这些大家伙入股企业,通常会占股份 20%
多,这种情况美国少见,通常直接就是我把你买了。所以中国企业并购少的另一方面问题在这里:中国创业者大部分不希望把公司卖掉,很多是希望拿了你的资源
后,继续干。那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这个东西如果卖掉,他要继续做下一个大东西不容易。
事实上,你在中国还没有想到说任何一个创业者能够连续三次做不同项目,然后三次都能很好推出产品,并建立三个很大公司。在中国,你几乎想不到这样的例子。
周鸿祎把 3721 卖掉,然后奇虎算是第二个;雷军经历了金山、卓越,现在是小米。那除非他把小米卖掉,你可以说他是美国这样子有连续创业成功的人,但是他并不想把小米卖掉,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创业实在太辛苦,竞争太激烈,任何中国的创业一旦做了,都可能有同时十个人拿到钱和你做同样竞争,这个日子非常苦。我自己创业过我知道,
我在新加坡、香港和中国都干过 Start
Up,我可以明确说,这是非常痛苦的,后来公司都卖掉没赚什么钱,但整个过程融了很多钱,然后发现这个压力实在巨大,而且你必须非常接地气,做很多是你根
本不想做而且很琐碎的事。
其实好项目在中国,要融到资金不难,难的在于创业本身在中国是一件很难的事,拿钱和创业是两回事。
中国年轻创业者难有机会
创始团队成熟度角度,中美之间原来有差异,但现在也没有,甚至说,现在美国的创业者
比以前更年轻了。其实美国很多人对创业游戏规则也不了解,大学刚出来就去融资,你说他们能很懂吗?也不是很懂,所以这不是问题,过两三年,他们就懂了。但
有一个现象的确是存在的,那就是要做成功,美国创业者可以比较年轻,但中国创业者年轻要干成,非常难。
中国是个江湖,你做得好,会有太多人打击你,攻击你。你没有朋友罩着,很难去做,除非你做的东西,别人看不上不想做。中国这几年比较年轻的创业者,我觉得算做得不错的,我自己能想到的就是 36氪。
其它,我还真想不到有什么特别年轻,做得特别好的,但这是因为媒体的特殊性,很多人不想做媒体,因为通常来说媒体的盘子小。只有盘子太小的东西,中
国的年轻创业者才能比较做得起来。而那些大家伙,你去看团购也好,电商也好,或者移动游戏也好,先做起来的,都是已经有过经验的。
你提到的打车软件“快的”创始人也是一个例子。他很年轻,但后来也是找了职业经理人,然后又卖给快的,因为自己做下去真的不容易。而且你要去融钱时,投资者想这是要打“车地战”的。
你想你这么小,你能够摆得平那么多不同的销售老大吗?那不是很有信心,大家就不敢投你。你看包括王兴这十年的创业经历是非常坎坷的,他是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年轻创业者里的佼佼者,但他也曾经过很多痛苦。
美国创业者强势,敢于列黑名单
你讲到另一个现象,中国创业者通常一下会出让很多股份,然后融很多钱,但在美国不是这样,更按项目阶段性出让股份和融资。这背后原因,其实是美国创业者很强势。
因为在美国,像 Facebook、LinkedIn、PayPal 成功后,很多之前的创业者变成 VC,他们之间传话传得很快,如果你这样子对创业者,你是要被封杀的;或者你要是出太狠的价格,你会怎么怎么样等。
我们直接一点,像 Snapchat 早期投资者之一给的价格很低,那个时候创业者并不是很清楚,然后就接受,之后其它 VC 告诉他,你第一轮吃亏了。从那后,Snapchat 在外面讲,从来都不会提这个投资者。
所以在美国,如果被认为想占创业者便宜是一个极其严重的行为,是会被抵制的。红杉可能还有机会搏一搏,但连他们也在 Facebook 这项目上收到 Sean Parker 的抵制。
那时红杉本来有机会可以投的,Sean Parker 加入 Facebook
后,就告诉扎克伯格说你去红杉要晚到半小时,然后穿睡衣去,然后比个中指就走掉。这个事情是发生过的,所以在那边,那些创业者会一起合作,去讲哪些 VC
你不能去找他,他们是会列“黑名单”的。
中国的情况,因为早一批做天使的人还是第一代创始人,他们自己痛苦过,所以在做其它事情时,会有类似价值观,那我接受过嘛,你也得接受,这是行规。不过这里最主要原因还是:在美国创业机会多,天使基金多,你要是对创业者太 Tough,你在投资和创业界的圈子会受影响。
这个过程怎么说,我觉得,还是和中美之间文化差异有关系。比如我从美国东部往西部走,我会明确发现,就是你越往西走,就是越自由,它的价值观就是:“人可以改变一切。”
那种感觉很强烈,就是你们不应该欺负我。我是最重要的,你要是欺负我的话,那其它创业者也会这样子对你。但在中国不是这样,它可能会变成另一种情况:老大说话了,你就必须站着听,直到你变成下一个老大为止。
当然,中国创业者自己也有原因。中国人比较希望绑资源,有一个老大,他有过成功经验,那你就认了,你不确定是否还能得到其它机遇。而且有个老大帮你背书,下一个人投你的可能性比较高,也比较快,所以你愿意出让更多股份。
但我认为这个情况不会持久。它会改变,只是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我觉得像有“ i 黑马成长营”、“中欧新生代创业领袖成长营”等这种创业者多维度交流是非常好的事,它能让创业者彼此更有信心,成熟度会有提升。
那如果今天的中国创业者 Fight 一下?好。Fight
一下,今天要是王兴再创业,他就会有很多谈判空间,就是说你要成功过,你就会好很多。雷军要做小米第一轮融资时,它的价格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所以这个在
中国,还是人家认不认你有过成功经验。这个方面,硅谷较有市场环境让年轻创业者发挥。
美国早期投资看什么
美国有看重不同阶段的投资者,天使那轮,他会看重你这个想法是不是好,然后有一点是国内不知道的,那就是美国在天使阶段很看重你是不是名校出来,非常非常看重。
你斯坦福、哈佛出来,想法又不错,很多人都会愿意投你,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让哈佛、斯坦福帮他们去做删选: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有才华等等,他们更愿意赌这些人。
中国对美国有一些误解和幻想,比如认为在美国,创业项目的 Idea 越不靠谱越多风投追捧,这是绝对错误的。他们很在乎的其实就只有一点,那就是你是不是名校出身。你一个不是名校出来的人,哪怕是一个一样的想法,能够拿到钱?我有巨大的怀疑。
这是一般国内没有注意到的事。想法他们也会去关注,可更关注的还是人。那怎么看人?不难,看你是否名校出来,你在名校教授对你评价如何,成绩如何,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拿过奖等。
具体到我自己怎么看“人”,这个话题其实和很多人聊过,但是每个人都喜欢听另一个人的想法。你要是看雷军或几个天使投资者,大家看人方法其实有共同点:企图心、学习心和执行力,这三个一定跑不了。
“企图心”就是他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做大,做完全。这是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会逼迫他去改用户体验去改产品,逼迫他不得不去把用户伺候好。这个企图心
非常重要。在国内常常看得到这种情况,什么都“差不多就可以了”,这样的团队,我认为比较难做成卓越的企业。在硅谷这个企图心是
Passion,也就是热情或执着。
那第二个条件是OK,你有这个心,但是你学习能力不强,你也很难做得好,因为学习能力就是,你不断要对新的事情有看法,你是要有一定反应的。像腾讯
这么大的公司,如果不是张小龙有这个企图心和学习能力,也做不出微信,张小龙第一次提要做微信被马化腾否决了,但是张小龙企图心很强,那么这个事情就变得
不一样了,几个月后第二次再提出就被通过了。
第三个要素就是你的执行能力,你有再大企图心,你再会学习,你无法带团队无法把事情最后做出来,也没用。
那怎么知道这三个是可以的?我自己的经验是,当你作为 VC
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时,你去找创业者聊,你发现他在和你讲的事情,他其实早就有想法了,而且想得比你还要深;而如果你跟他讲的事情,他起先没有想到,但等
后来他再来和你聊,你发现他想的比你还要更多了,这就说明,这个人的学习能力跟企图心都是存在的。
执行能力的话,看团队之前开发过啥产品,如果没做成功为什么?相处久了,一个产品迭代开发速度快不快,最容易看出这个团队执行能力有多强。至于其它
能否做大,有没有被大家伙攻击,或者有没有被其它融钱融得更快的对手打压等等,那些事是你无法控制的,但是我刚才讲的方式,你和团队相处一两个月,你基本
能够去判断这个团队执行力是不是有机会。
美国投资模式的盲点
美国这种早期投资模式也有盲点,就是精英的人做事情,他很难去伺候好屌丝的需求,这是一定的。大部分斯坦福、哈佛出来的人,都是中产阶级的人,包括扎克伯格,所以你要他去做个产品,让屌丝去掏钱付费,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美国人不在乎屌丝用户,他服务的是大城市,那些他们认为比较主流的人,而且美国的成功经验是品牌很重要,一旦到了屌丝那个层次,品牌就毁掉了,美国是这种思维方式。
他没见过小米是怎么起来的,没见过淘宝怎么起来,淘宝一开始卖东西都是假货,和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美国人不这么想事情。另外第三世界国家,没那么多哈佛、斯坦福出来的精英,没那么多能够做出来的产品让主流用户去买。
实际上,整个第三世界国家来讲,屌丝用户数量远远超过城市精英用户,现在全球都用 Facebook、Linkedin 或 Twitter,其实是因为美国人对此认同了,而不是这个东西真正打动了屌丝用户的需求,这两者是有差别的。
这些也都决定,美国的投资者做投资会有一定盲点,因为它看到的公司成长经验,跟中国公司不一样。那如果这两种公司都要争取海外市场的话,我觉得中国一些模式其实更适合开发中国家,但美国团队或者美国的 VC ,不一定能看得懂这一点。
中国的人口密集、交通还在逐渐改善,互联网快速崛起,很多传统的沟通方式会被互联网代替等。这一系列的这种机会,美国已经经历过,我认为美国在绝对
创新方面,也就是大家完全没见过的模式方面,类似 Facebook、Twitter 或 LinkedIn
等,他们会很占优势,但要做成那种电子商务购物,或者娱乐游戏,买卖虚拟产品等,老实说,中国有很多商业模式更适合开发中国家,在很多开发者国家中很具优
势。但中国的问题是,中国的团队还不够国际化。
那反过来做,把中国的模式搬到美国怎么样呢?有的也可以,因为美国也有屌丝用户。中国对屌丝用户打法是很清楚的,模型也很明确,只是需要美国当地团
队执行。事实上我在 GGV 纪源美国的第一个投资,就是要把淘宝跟 eBay 中国上的大卖家带到海外去,这涉及我刚做的投资 Wish,它属于
CBT 跨国际电商行业。
eBay 是家老公司,它的估值最近五年翻了两三倍,主要是没人和它在跨境业务领域竞争,所以 Wish 竞争对手实际上不是淘宝,而是
eBay。淘宝也看到这个机会,他们在美国新成立了一个网站 11main ,目前看起来比较高大上,和 Wish
不一样。所以淘宝在这块是有企图心的。我看到的情况是,真的这个行业美国竞争太少,但我会发现说,在中国的竞争是太激烈太残酷。
另外,很多中国打法在开发中国家也是可行的,而且是,没人做没人竞争。这就意味,你做的产品就算很差,也有很多人会买,因为你是屌丝用户的话,全球和中国一样,就是他线下能选择的不多。
开发中国家,你的店就不够多,你的店不够多,你的 SKU
就不够多。通常,他们的电商选择就只有亚马逊,这是远远不够的。亚马逊用户体验不错,但也不是最打动人心,比如它的搜索还是 1.0 做法,而从
到现在,瀑布流“发现”的模式是越来越受欢迎,越年轻的用户越会喜欢。我觉得跨境电商方面,中国再大,人口是全球的七分之一,那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再大,海
外电商市场是中国的两、三倍总有吧。
童士豪投资项目一览表: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未经作者授权或注明硅发布官方微信号Guifabucom,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实施转载。
阅读:1215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1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恒大收购万科股票的目的何在,记者采访多位资深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和美国人价值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