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烟叶生产为使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稳定,增加烟农收入,对工业有何建议

让烟农收入多一点 生活好一点
贵州烟区促进烟农增收工作调查报告
吴清海 周杜浪 王雪
东方烟草报
  “烟变钱、烟变粮,卖完烤烟再赶场。”
  这是过去贵州农村广为传唱的民谣,是烟叶生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烟叶生产,饱含着汗水,蕴含着真情,也承载着希望。
  2013年以来,针对全国烟叶库存高位运行的严峻形势,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审时度势,“控制总量、稳定规模”成为近年来烟叶工作的主要任务。新形势下,实现烟农增收的着力点在哪里?增长点又在哪里?
  怀着让烟农收入多一点生活好一点的愿望,贵州烟区转变观念、转换方式、转型发展,在促进烟农增收工作中深入探索。
  促进烟农增收是调控烟叶计划、稳定烟农队伍、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的迫切需要
  “促进烟农增收”,简简单单六个字,其背后却含有深刻的意义:不仅是行业稳定发展的必然之策,更是行业践行“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2016年,贵州省种烟农户12.16万户,种植面积220.9万亩,户均种植面积18.20亩,预计收入6.3万元,较2015年增加0.4万元。
  烟叶稳,则行业稳。
  贵州作为全国第二大烟区,受国家局调控政策及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年来烟叶产量持续下降。2016年,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计划从2013年的693.8万担减少到577.3万担,减幅达16.8%。
  在不断压缩烟叶生产规模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增加烟农收入,才有利于烟叶生产调控和稳定烟农队伍。
  在规模调控初期,增加种植计划成为烟农的强烈愿望。因为他们已经在烟叶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不差钱”成了种烟大户的口头禅。
  经过烟草部门耐心解读政策,尤其是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烟农增收以后,贵州烟区烟农的心逐渐稳了。
  “虽然我种的烟少了,但通过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烟叶质量提高很多,种烟的收入并没有减少。另外,我也可以通过合作社提供服务,赚取服务费用。”毕节市纳雍县寨乐乡双山村烟农李寿伦说。
  今年,贵州省局(公司)印发了贵州省2016年烟农增收指标体系,制定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明确在烟叶生产中坚持一条主线,即以稳定增加烟农收入为主线,坚持以现代烟草农业为抓手,以烟农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适度规模种植为基础和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多元增收,确定了“户均收入6万元以上、亩均用工减少2个以上、亩均收入增长8%以上、多元经营户均增收800元以上”的工作目标。
  为探索出最佳的烟农增收路子,贵州省局(公司)以基地单元为载体,在9个市(州)、33个县、35个基地单元开展助农增收试点。为推动工作落实,贵州省局(公司)建立了产区烟农增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管理,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对标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在对贵州的调研中我们不难看出,促进烟农增收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的背后,是产业发展、管理提升和产业扶贫整个系统的支撑。
  石门乡,位于贵州与云南交界处,距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140多公里,距云南省昭通市38公里,是威宁最边远、贫困的一个乡镇,全乡14个村均是贫困村。
  贵州省局(公司)从去年开始挂点帮扶石门乡,在烟叶生产计划逐年递减的背景下,今年针对石门乡新增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42万元,安排种植计划8040亩、1.62万担,较去年分别增加了4188亩、0.81万担。
  以石门乡贫困农户王国华为例,通过市、县烟草部门计划倾斜、对口帮扶等,他的种烟面积逐年增加,种植水平提高,收入逐年增多。他去年种烟12亩,今年又种了17亩,预计种烟纯收入将达到3万元左右,基本实现脱贫。
  在贵州烟区,通过种植烤烟脱贫的例子比比皆是。促进烟农增收,除了有利于稳定行业发展基础外,在贵州,更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之一。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内陆省份。贫困,是历史留给贵州的一份“负遗产”,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贵州脱贫攻坚绕不开的难题。2015年年底,贵州全省尚有贫困人口493万人。
  贵州省种烟的贫困县有35个,种烟的贫困农户2153户,占全省烟农数量的2%。
  虽然绝大多数烟农实现了脱贫致富,但贵州烟草商业系统依然针对这剩下的2%,因户施策,实现精准扶贫。
  贵州各烟叶产区主动对接当地扶贫办,根据精准扶贫要求,建立种烟贫困农户档案,按照“一户一档、一户一策”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和年度目标任务,通过种植计划向贫困农户倾斜,帮助贫困烟农争取相关扶贫政策、信贷支持和贴息政策等,助力贫困烟农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关注贫困烟农,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引导烟农参与生产务工、专业化服务、多元化经营,确保实现2153户贫困烟农三年内全面稳定脱贫。”贵州省局(公司)局长、总经理陈卫东说。
  促进烟农增收,烟叶生产仍是当前的主要渠道。
  从产业扶贫的角度,贵州烟区打出“组合拳”,通过集约生产、提质增效、减工降本等措施促进烟农增收。
  ——提升户均规模是增加户均收入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在收购计划、种植面积调减的情况下,贵州烟区结合山区特点,按照“小集中、大串联”珍珠项链式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理念,不断优化布局。今年,全省集中连片种植率达到85%。
  贵州烟区采取烟农自行流转、镇村统一流转、合作社集中流转三种方式,推进基本烟田流转,提升户均规模。
  同时,贵州烟区通过职业烟农评定、教育培训、分类管理和差异化服务,培育职业烟农1万余名,户均种植面积30亩左右,户均收入10万元左右。
  通过这些措施和努力,在种植面积同比减少16.04万亩的情况下,今年,全省户均规模达到18.20亩,预计户均收入可达6.3万元以上,较去年提高0.4万元。
  ——扎实推进省工技术应用、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服务,通过减工降本促进烟农增收。
  全面推行一穴一粒、精量播种,井窖移栽、小苗深栽等技术,减少育苗剪叶、移栽环节用工。通过高起垄、深栽烟,减少培土上厢用工。
  持续推进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全省土地整理环节机械化作业率已达80%以上。今年,贵州烟区重点推进移栽、田间管理环节的机械化,仅推广机械打井一项,每亩就减工0.4个。
  在专业化服务上,以机耕手、分级能手和专业烘烤师为重点,建设专业化服务队伍,全省共培养3000名机耕手、3000名分级能手和8000名专业烘烤师。全省在实现育苗、分级、自制有机肥100%专业化的基础上,今年重点突破专业化机耕、移栽、烘烤,优化专业分级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推进机械化、工序化、一体化。
  全省亩均生产用工在去年22.6个的基础上,预计可减少2~2.5个,亩均用工可减至20个左右,用工成本降低200元左右。
  ——通过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减少烟叶损失,提高亩均收益,促进烟农增收。
  贵州烟区狠抓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突破,优化品种布局,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减少化肥用量。
  着力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组织124个基地单元与工业企业制定生产技术方案,按方案开展对标生产、对标检查,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和提高生产整体水平促增收。
  “通过完善烟农增收工作机制,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生产水平、单产水平和质量水平,预计可实现‘亩均收入增加8%以上、达到3300元以上’的目标。”贵州省局(公司)烟叶处处长陈风雷说。
  转换单一的生产品类、服务内容、设施利用和生产技术指导
  目前,贵州烟叶种植规模增长空间有限,烟叶收购价格持续提高空间有限,烟叶市场需求空间有限。
  促进烟农增收,不能只走烟叶生产一条路。
  以前谈烟农增收,多从如何提高烟叶质量、搞好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等方面考虑。现在,贵州烟草商业系统的观念在转变,思路在打开,依托于烟草农业的多元化经营正在进行。
  经过多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目前,贵州拥有750多万亩基本烟田、356万平方米育苗棚、15.34万座密集烤房。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构建以烟为主的复合型、规模化多元产业体系帮助烟农增收,是近年来贵州烟草人思考最多的问题。
  2015年,遵义尚嵇惠利合作社在烟草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与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利用冬闲烟地种植1360亩雪里红,亩均产值1600元左右,除去劳动成本投入300元,烟农亩均利润1300元左右。老干妈公司提供物资、种子、技术,并负责产品收购,合作社组织生产和产销对接,计划今年再种植3400亩,并提前预订了明年4000亩的种植计划。
  “以前,我在冬天一般是种点萝卜、白菜,长起来后扯来喂猪。去年合作社来找我,在收完烟后种了十多亩雪里红,赚了一万多块钱。前几天,他们又来找我,和我签了15亩的合同,我负责种,他们包销。”尚嵇烟农姚仁铭说道。
  遵义正安县黑木耳种植基地的合作社理事长何兴玉告诉记者,合作社集中流转了1000多亩地,每年有四五百亩要轮作。以前都是租给当地农户种玉米、蔬菜等,还要贴本才租得出去。
  “去年,县农办、烟草部门牵线,合作社引进专业木耳种植经销公司,利用轮作烟地种木耳,亩产值6万元左右,除去成本,亩利润约2万元。合作社与木耳公司按2∶8分成,去年种了186亩,分得利润70多万元,其中40余万元返给了单元内678户烟农,户均仅此一项返利收入约580元。”何兴玉说。
  利用整治好的基本烟田,转换单一的生产品类,让烟田不只种烟,这种探索目前在遵义、毕节、贵阳等地实现了全面开花。烟药套作、烟蒜(大葱)轮作、种草养畜、种绿色花生、种特色灵芝等,只要市场需要,他们都在尝试。
  毕节市局(公司)系统思考,探索出“畜牧—沼气—烟草”三位一体的循环模式——一种全新的拓展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我种了8亩烤烟,一年有3万多的收入。烟地还可以种草,用来喂4头牛,一年又有万把块钱的收入。沼气可以用来点灯、生火做饭,产生的沼渣又可以拿来栽烟用,给我们节省了肥料节省了钱。”威宁县秀水乡烟农马永富这样介绍他所感受到的循环农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毕节市局(公司)采取农作物与烟草轮作、牧草与烟草间作的方式,建设现代化养殖场,以牧草喂养牲畜,建设大型沼气池,利用牲畜粪便生产沼气,沼气用于发电解决农户照明问题,沼渣、沼液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秸秆加工成固体燃料和有机肥,创造出了“农产品生产—作物秸秆—畜牧养殖—三沼工程—沼气利用—绿色有机肥—农业生产”主要循环链条,带动烟农实现稳步增收、生态发展。
  该项目共建设了500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500立方米中型沼气池、鲜烟叶无害化处理工场各1个,预计每年可出栏肉牛1000头,排放沼渣原料612吨。沼气池产生的沼渣运送到鲜烟叶无害化处理工场,通过生物发酵,可加工有机肥约730吨,能满足3000亩左右生态烟叶种植需要。
  烤房里只能烤烟叶?育苗大棚里只能育烟苗?过去这些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贵州烟区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
  毕节是贵州的主要烟叶产区之一。毕节市局(公司)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全力做好设施综合利用,实行多种经营,实现烟农增收。
  ——烘烤房生出“金蛋蛋”。毕节现有烟叶烘烤房4万多间,总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每年有半年左右的时间闲置。经过专家论证,烘烤房的闲置期正好处于双孢蘑菇市场空档期。2016年,全市规划利用烤房5400座,预计生产食用菌3240吨,产值2592万元,合作社赢利和烟农收入各540万元。到2019年,毕节预计将有36000座烤房种上双孢菇,将为合作社带来1.72亿元产值。
  “2016年,合作社准备利用172座烤房进行双孢菇示范种植,预计产值111.42万元,今年的总效益在16.83万元左右。”黔西县林泉烟农专业合作社执行经理常凯说。
  ——育苗棚种下“银果果”。毕节适合综合利用的大棚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今年烟叶育苗结束后,毕节烟草在各县区开展了大棚种植。七星关区今年在6个乡镇利用40272平方米种植西红柿、黄瓜、西瓜等大棚蔬菜水果;黔西县在2个乡镇利用27092平方米种植辣椒、晚熟西红柿等大棚蔬菜;威宁县在5个乡镇利用40720平方米种植万寿菊、大白菜、辣椒等大棚花卉和蔬菜……这些“银果果”已成为烟农增收的“钱串串”。
  “我们镇有13个烤烟育苗大棚,面积16000余平方米,目前已种植蔬菜、茄子、黄瓜等多个品种,每个大棚可增收1万余元。通过测算,每一位参加大棚种植的贫困户可增收8000余元,有效解决了13户贫困户的生活生产困难,为精准脱贫、同步小康打下坚实基础。”七星关区田坝桥镇党委书记肖庆团说。
  遵义是贵州另一个主要烟叶产区。今年,在遵义播州、湄潭、凤冈、绥阳等离市区较近的育苗工场,合作社通过与花卉、食品公司等合作,订单种植了菊花、西瓜、香菇、时令蔬菜等,预计产值可达240万元,合作社净收益75万元。在播州区乐山烘烤工场,合作社利用因计划调减而空置的密集烤房,培育了茶树菇2万袋,可实现利润1.8万元。
  从2005年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开始,贵州烟草商业系统投入大量资金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仅“十二五”期间,就累计投入80.6亿元建设烟水工程,受益农田面积168.3万亩,建设密集烤房9.37万座,建成机耕路7979公里,配置农机具6.4万台,建成育苗大棚365万平方米,完成土地整理14.6万亩。
  过去,这些设施每年有不少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不仅不能产生效益,还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进行保养。
  现在,通过对烟基设施开展综合利用,让烟基设施持续发挥作用,为烟农创造更大的收益,促进烟农增收,潜力仍然非常巨大。
  开展多元化经营,合作社是主体,烟草公司主要提供服务。
  贵州烟草商业系统的做法是,既要引导合作社和烟农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为其提供技术、渠道、专业化等服务,又不能大包大揽。
  多年来,烟草部门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研攻关,在肥、药、种、绿色生产等方面有大量的技术储备,不仅能用于烟叶生产,也可以使触角延伸,为大农业服务。
  “我们有一大批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人员,建了4个科技园、10个示范园,这几年实施良好农业规范,也熟悉绿色产品生产的一些要求。我们技术中心还配套建有农残检测室,可以检测100多种农药。而且我们有机肥资源丰富、绿色防控体系已建立起来,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品牌,完全没问题。”谈到帮助合作社生产绿色有机产品,遵义市局(公司)局长、经理丁伟说。
  在科研工作中,各地烟草部门还加强与科研院校、社会公司的合作,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同样可以为合作社开展多元化经营提供助力。
  以毕节为例,为解决烟农在双孢蘑菇种植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今年3月,毕节市局(公司)启动了由市局(公司)、毕节灵丰复肥有限公司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三方共同建设“应用微生物研发推广中心”的工作,积极开展食用菌生产、新型有机肥生产、绿色防控、土壤培育、农民经合组织建设等领域的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试验示范、管理实践、人才培养和交流方面的合作。
  此外,烟草公司在专业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样可以应用到多元化经营当中。
  遵义烟草依托卷烟新商盟系统,建立“烟农优品”电商平台。卷烟零售客户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全市各合作社的多元化产品及特点,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下单订购;合作社接到订单后可以组织社会物流配送到卷烟零售终端,拓宽了合作社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过去是‘种出来容易、卖出去难’,我们的产品只能就地销售或与附近的超市、机关、学校对接销售。现在基本实现了种得出、卖得掉。”鸭枫合作社理事长杨建池说。
  除了在合作社和科研单位、社会公司、电商平台等之间“穿针引线”之外,烟草部门的作用更多地应体现在“统领全局”上,避免合作社盲目开展多元化经营,一哄而上,损害烟农利益。
  贵州烟区一些单位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探索解决的方法。
  遵义市局(公司)坚持多元化经营和烤烟主业同规划、同安排、同落实,以基地单元为单位,指导合作社按照“13345”模式开展多元化经营。即围绕创建“科泰绿康”1个中高端品牌,坚持“合作社+电商平台”“合作社+企业订单”“合作社+市场订单”3种经营组织方式,完善大宗订单、就近零售、电商营销3个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合作社电商中心、电访中心、培训中心、党建中心4个服务功能支撑,依托育苗工场、烘烤工场、有机肥堆制场、废弃地膜回收场和基本烟地5个资源,切实抓好多元化增收规划。
  贵阳市局(公司)启动“金叶星火”烟农增收行动计划,并于“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提升烟农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率》课题研究,致力于建立有利于烟农增收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制。
  在多元化经营上,贵阳市局(公司)认为,多元化经营涉及环节多、范围广,各单位(部门)要积极引导、主动参与,认真做好烟地轮作、烟地接茬规划,认真做好育苗大棚、烤房、农业机械合理利用规划,认真做好多种经营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烟农增收行动计划规划,依据规划细分项目,按照项目管理方式落实责任,分步实施,最终形成烟农增收行动计划产业发展体系。
  向科技创新、绿色生态、打造品牌、全产业链转型
  无论是烟叶生产,还是“全面开花”的多元化经营,都属于传统农业范畴。而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烟叶生产对科技、绿色的要求及需求越来越高,多元化经营项目同样必须具备自身的特色,具有不可复制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实现促进烟农增收的目的。
  向科技创新、绿色生态转型,贵州烟区在烟叶生产上已做了大量工作。
  在贵州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全省“一纵一横一环”科技创新立体网络已然织就:贵州省局(公司)以从省到县的科技创新、应用、推广体系为纵线,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的合作创新平台为横线,在一纵一横基础上,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全程贯通、循环推进的创新体系。
  同时,利用烟科所“改所建院”的时机,不断提升科研装备水平、人才队伍水平和管理水平,烟草分子遗传重点实验室和两个市级技术中心获国家局认定。“十二五”期间,各单位获得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97项,国家授权专利268件。
  基因组、中间香型特色烟叶研究等重大专项和山区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创新探索取得重大突破。井窖式移栽、自制有机肥、散叶烘烤等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其中,井窖式移栽技术形成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
  这些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运用推广,极大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率,烟叶生产亩均用工从2008年的30个减少到现在的21.5个。
  既保生态,又见效益。贵州省局(公司)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守护住了高原的青山绿水,也提高了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2012年起,贵州省局(公司)在全省推广烟蚜茧蜂防治技术,建立起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增色。
  在贵阳开阳,烟蚜茧蜂的全面推广使烟农普遍受益,烟叶农药使用量减少50%,既降本又环保。这项技术的推广不仅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还让各级烟叶工作者和烟农树立起生物防治的理念,强化了生态保护意识。
  今年,贵州全省已有170万亩烟田应用该技术,占总面积的80%。全省累计释放烟蚜茧蜂超过55亿头,释放烟蚜茧蜂后的烟地虫害数量明显少于未释放的烟地,防治效果达75%。
  在遵义市湄潭县兴乐烟草科技园,成捆的废弃地膜在这里变废为宝,成为一个个崭新的育苗托盘。这是遵义市局(公司)为实施清洁生产而开展的探索。
  近年来,地膜在烤烟、辣椒、蔬菜等作物种植上的使用量逐年加大,且使用后的地膜易破碎、回收难、不降解,长期使用容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土地板结。为引导农民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强化他们回收废弃地膜的意愿,遵义市局(公司)鼓励烟农自行回收废弃地膜,由合作社统一调运到加工厂生产加工,循环利用。同时,通过补贴政策调动烟农回收废弃地膜的积极性。
  如今,遵义市已规划建设废弃地膜加工场7个,利用闲置站点、库房等设立241个废弃地膜回收站,建立了“户清除、点集中、社收集、场加工”的回收利用模式。烟农清除、合作社回收烟田废弃地膜,每亩补贴50元。
  根据生产测算,每回收9吨废弃地膜可加工成1吨塑料颗粒,每吨颗粒可注塑生产烟用育苗托盘1400个,成本分别为5.6元/个、4.8元/个,按市场价6.5元/个测算,利润分别为1275元、2345元。
  探索有机肥自制加工是贵州烟草商业企业向科技创新、绿色生态转型的又一举措。近年来,贵州烟区利用丰富的秸秆、酒糟等原料,由合作社加工生产自制有机肥,形成了“订单化组织、工场化生产、标准化堆制、专业化配送”的运行模式。
  遵义全市38个合作社今年自制有机肥5.92万吨,供应5.66万吨,烟田亩均施用达100公斤,有机质逐步恢复到以往施用500公斤农家肥、15公斤饼肥时的水平,亩均化肥用量也减少了10公斤,土壤得到有效改良,烟叶品质不断提升,合作社还可获利30~50元/吨。
  今年,遵义市播州区7个合作社在烟草公司的引导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程度,共同筹资建设了一个年产3万吨的积制场,吨均成本645元,按700元/吨供应烟农2万吨,按900元/吨供应大农业1万吨,预计全年可实现利润约365万元。
  在遵义市湄潭县抄乐乡群丰村,当地烟农利用1800亩轮作烟田种植水稻,按照有机生产理念进行管理,每亩可产出325公斤大米,每公斤按5.6元出售给当地知名企业。该企业将烟田里种出的大米装进贴有自己品牌的袋子里,在市场上就可以高价出售。
  虽然当地烟农从中得到了比以往种普通水稻更多的收益,但最大的利益却由这家企业收入囊中。
  为什么?
  因为企业有知名品牌!
  品牌能够创造价值。有人说,不创建品牌就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走上创建品牌之路,就像汽车开上了高速公路,随之而来的品牌力量能让企业飞速向前。
  目前,贵州各烟区都在探索多元化经营。他们利用育苗大棚种植蔬菜、水果、花卉,利用烤房生产菌菇,利用闲置烟田种植油菜、牧草、有机稻米、特色糯玉米等,已经取得较为良好的收益。
  但品牌仍是各地开展多元化经营的短板,品牌缺失无法为烟农带来更大的收益。
  此外,如何更好地规划多元化经营,避免各地一哄而上,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也需要全省通盘考虑,结合各地的客观实际,组织适销对路、独具特色的生产。
  有些人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无论开展哪种多元化经营,现在毕竟是试点阶段,没有大范围铺开。假若哪天全面推进,去哪里寻找市场?产品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都需要提前思考。
  对烟草部门而言,如何实现烟叶产业与大农业协调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贵州全省4000多名烟技员在多元化经营中的作用?这些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对于如何让基层烟草员工、合作社、职业烟农和专业服务能手等更好更及时地掌握烟叶生产、农机操作维护、绿色农产品种植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要求,贵州烟草人做出了一些探索。
  遵义市局(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邵宇告诉记者,今年他们与郑州烟草培训中心开展合作,依托中国烟草网络学院网上教学平台,开发了遵义烟草金叶网络教学平台,同时还开发了手机端掌上学习平台,烟农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安装这个软件,打开软件就能进行学习。
  “我们优化制作了包括烟叶主推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与认证、合作社管理、农机操作与维护等方面的培训课件20多个,这些课件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很受基层烟草员工、烟农欢迎。接下来,我们还要制作更多课件,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邵宇说。
  随着烟叶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各地多元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如何实现促进烟农增收工作向全产业链转型,是国家局副局长杨培森调研时对贵州提出的另一个重大课题。
  向全产业链转型,就要充分发挥卷烟信息系统和访销配送网络的优势,发挥终端渠道的优势,建立农工商一体的发展模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资源利用起来、把烤房利用起来、把访销配送体系资源利用起来、把烟技员队伍利用起来、把科研队伍利用起来、把市场终端利用起来,对烟农提供全方位的、高附加值的服务。
  “促进烟农增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统筹规划烟叶生产和多元化经营,进一步完善烟农增收工作机制,保证烟农持续增收,实现烟农全面脱贫,努力推动烟区同步小康。”陈卫东说。
网络责任编辑:
5月16日《学习时报》一版刊发本文。
本报国内统一刊号:CN37-0082 邮发代号:23-217 鲁ICP备号
《东方烟草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多云,最高气温21度。
新闻热线:8
当前位置:
全力开创我县烟叶产业发展新局面
——写在全县烟叶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 
11:55:00   作者:李家军 小范婷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12月9日,我县召开烟叶工作会议。会议认为,目前全国烟叶库存持续增加,总量控制压力增大,明年行业继续实行控规模、调计划政策,烟叶工作进入控制总量、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今后一段时间,我县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主动调整思路,顺应新形势、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进我县烟叶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要坚定发展信心,全力稳定产业规模
  稳定规模是当前全国烟叶生产的主要形势,也是宁乡烟叶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宁乡烟叶产业历经14年的艰辛发展,烟叶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全省第七发展到稳居全省第二,成为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第一选择。也正是由于我县的强势发展,才逐步获得了烟草行业、中烟企业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扶持,才具备了目前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如果我县不能稳定规模,计划就会调减,资源就会丧失,一旦再想做上来就会更加困难。我县只有保持规模稳定,才能为今后扩大规模、跨越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积蓄势能。产业规模由扩张向稳定转型发展,既符合宁乡烟叶生产实际,更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虽然今年的烟叶生产遭受重灾,烟农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但我们也要看到明年有利的发展政策。所以,明年将是宁乡烟叶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我县必须把稳定规模摆在烟叶工作的首要位置,才能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强。
  要着力转型发展,全力提升产业品质
  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质量的竞争。当前,烟叶生产正在从量的取胜向质的竞争转变,烟叶市场正在由卖方市场向工业买方市场快速逆转,烟叶计划正在由生产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烟叶质量已经成为提高种烟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已经成为增强烟叶市场竞争力、保持烟叶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县通过抓精益生产,烟叶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大屯营、喻家坳、偕乐桥等乡镇严格按照技术方案抓生产、抓管理,即使在今年这样的年成也实现了较大盈利,大屯营、道林、喻家坳等烤烟乡镇盈利户数达到90%以上。横市镇铁冲村烟农邓定武说&烟草公司需要什么烟,我就种什么烟&,也说明烟农意识到了烟叶生产要由过去的问产量和规模要效益向当前的问质量和市场要效益转变。但当前我县烟叶的总体品质离工业企业的要求还有距离,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产业生存的角度,引导烟农树立&好烟是种出来的&观念,把提质增效作为今后烟叶工作的关键和核心,把主要精力真正放到狠抓质量管理、提升烟叶品质上来,靠品质增加烟农收入,靠品质占领销售市场,靠品质打造烟叶品牌,靠品质争取发展计划。
  要突出合作经营,全力创新生产模式
  烟叶生产的高级模式就是要实现现代烟草农业,就是要实现组织模式的互惠互助、合作经营。目前我县烟叶生产环节主要依靠劳动力完成,规模的扩大必将导致单户劳动力不足、生产管理跟不上,随着比较效益的下降,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必将淘汰,适度规模必将成为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县对生产组织模式建设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实践已经证明,烟叶专业合作社在推动产业发展、提升烟叶质量、增加烟农收入、稳定烟农队伍等方面发挥出了显著作用,是当前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的有效创新和重要变革。明年,我们要进一步总结完善烟叶合作社生产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探索具有宁乡特色的组织模式和服务体系,实现生产模式逐步由一家一户单独、分散的粗放型向科学严密、互助合作型的方式转变,为培养和发展更多规模化种植的职业烟农提供坚实保障。
  要坚定目标,扎实做好2015年烟叶生产工作
  2015年全县烟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现代烟草农业理念,按照&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立足精益管理、转型发展,着力规模稳定、质量提升,打造特色品质、模式品牌,全面提升我县烟叶生产整体水平。
  总体目标是:全县种植烟叶7万亩,收购烟叶18万担。
  主要发展政策是:继续实行烟叶税收分成,烤烟按县财政25%、生产基金20%、乡镇35%、村20%的比例分配,晒烟按县财政25%、生产基金15%、乡镇35%、村25%的比例分配;设立烟叶生产目标考核奖,完成生产任务的乡镇,每担奖励9元。
  会议强调四个方面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抓好任务落实。县委、县政府下达种植7万亩,产烟18万担的生产任务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县里将继续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工作责任制,县级领导负责督促所联乡镇做好面积落实和备耕生产情况。各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烟叶工作第一责任人,要集中精力、靠前指挥,亲自组织协调,亲自安排部署,亲自检查落实;要建立面积落实目标考核机制,做到责任分解到人、计划细化到户、面积落实到丘;要做好对烟农的引导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烟叶产业独有的市场保障、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优势。
  强化精益管理,抓好烟叶质量。按照精益生产管理责任机制的要求,县烟草公司要根据种植面积配足技术力量,完善烟农辅导员管理考核体系;烟叶工作分管负责人和烟草站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落实生产技术要求,严把备耕生产关、大田管理关、优化结构关、成熟采摘关、科学调制关、分级纯度关和储存保管关,逐个环节落实到位;各乡镇要配齐调优并稳定好乡村专干队伍,打造好精益化生产示范区,培育好精益化生产示范户。在发展中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三不&政策,即不适宜的田、不适宜的人、不适宜发展的大户坚决不能发展,烤烟单户规模不得超过40亩;晒烟要立足乡域内发展,严禁到县域外、乡域外发展;严禁烟农私自留种育苗,采购外来品种育苗,烟农只能种植烤烟云烟87、云烟97、K326和晒黄烟&寸三皮&品种,种植其他品种的一律不予收购。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将围绕各重要生产环节开展专项考核,将阶段考核结果与阶段考核绩效奖金和乡镇工作经费挂钩,并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大田消毒、盖膜移栽、套餐供肥率、营养土数量、起垄、培土质量和分级纯度达不到标准的,将严格按照考核结果扣减相应的生产补贴。
  强化模式创新,抓好合作社建设。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对烟叶合作社建设的组织领导,按照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实体化经营的要求,进一步合理确定合作社服务规模、明确功能定位、改革扶持办法,争取明年每个乡镇都建立起1至2家紧密型生产服务合作社。各合作社要坚持综合服务导向,完善运作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开展多种经营,全面推广育苗大棚、密集式烤房等设施的综合利用,确保生产重点环节的全程专业服务、全面覆盖烟区、全体烟农受益,不断提高服务烟农、服务产业的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
  强化当前工作,抓好备耕生产。一是要抓紧做好备耕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抢抓季节、抢抓天气,做到早动手谋发展、早落实保发展、早备耕促发展,确保12月31日前面积落实、播种育苗、翻耕冻坯、开沟沥水、大田消毒、火土灰煨制等六个100%到位,扎实打牢明年烟叶移栽和品质提升的基础。近段,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将牵头组织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烟办、烟草公司对各乡镇生产备耕和任务落实情况进行每周专项督查,重点是&三看&:看面积落实是否到户到丘,看翻耕冻坯、中围沟开取是否到位,看农家肥、火土灰是否备齐备足,每周的督查结果将在县级媒体上开辟专栏进行滚动公布,请各乡镇抓好落实。二是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结算兑现的有关工作,做到不截留、不折扣,将政策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发展效果。三是县烟办、县烟草公司要加快推进烟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涉及乡镇要优化施工环境,确保项目明年3月份顺利竣工验收。
  会议典型发言
  大屯营镇
  2014年,大屯营镇种植烟叶10812.5亩,送售烟叶2.3万担,实现烟叶产值3048万元,烟农总收入3639万元,烟叶收购质量、进度、秩序均居全县前列。其优化结构验收合格率达98.9%,代表长沙市烟区迎接了省烟草公司的检查验收,得到了检查验收组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2015年,该镇的指导思想是:立足科技兴烟、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力抓好稳与控,着力提高质与量。计划种烟9200亩,送售烟叶27000担。该镇将认真抓好质量管理,落实烟叶生产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郁金烟叶专业合作社组织,强化烟基项目管护,推进土地整理项目,为将大屯营镇建设成为全县一流的现代烟草强镇而不懈奋斗!
  喻家坳乡
  2014年,喻家坳乡种植烟叶9878亩,清除病苗、三四类苗726亩,产烟17575担,实现烟叶总产值2334万元、烟农总收入2884万元,烟叶生产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2015年,该乡将攻坚克难、规模发展,谋求产业发展新跨越。该乡于11月8日率先召开了烟叶生产总结动员大会,兑现了2014年的各项考核奖励。会后各党政负责人又分村组织召开了烟农会议,对来年烟叶生产工作进行层层动员和发动。截止到12月7日,全乡已落实面积6500亩,翻耕1500亩。
  偕乐桥镇
  2014年,偕乐桥镇坚持&适度规模、精益管理、提质增效&的方针,牢固树立&生产服务收购,收购引导生产&的工作理念,形成了&种植专业化、技术精细化、管理责任化、烟农自愿化&的生产格局,加快成为全县高品质特色晒烟乡镇的步伐。今年全镇共种植烟叶3667亩,收购烟叶10521担,实现烟叶总产值1248万元,烟农总收入1525万元。
  2015年,该镇力争打造成为全县的优质晒黄烟生产基地,形成&烟农自愿、管理规范、质量至上&的生产格局,目前正全面分解落实年度工作任务,强化生产技术管理,将着力提升烟叶整体质量。同时加强科技示范户的指导与管理,构建科技示范户的帮带和培育机制,充分发挥示范户&示范一点,带动一片&的引导效应。
  喻家坳乡金醇烟叶专业合作社
  2014年,喻家坳乡金醇烟叶合作社紧紧围绕烟叶生产&精益管理年&主题活动,着力创新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模式,已连续五年获&省级示范社&、&烟农合作社建设优秀单位&等荣誉。今年该社入社成员475户,种植烟叶9878亩,成员送售烟叶1.75万担;实现烟农总收入2884万元,户均总收入6万余元,同时通过专业化服务、技术推广及设施综合利用实现产值712.78万元,盈利85.86万元。特别是利群烟叶免选项目顺利通过了浙江中烟公司原料部和生产技术部的抽检验收,该社组织的烟叶散叶入户分级工作得到了充分认可。
  下阶段,该社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服务队伍的业务培训。同时,重点加强对入社烟农队伍的业务指导,切实打牢生产技术基础。对2015年烟农进行定档分类,把新户、大户、素质偏低的烟农户纳入帮扶范围,实行层次管理、点对点帮扶。重点探索将&成熟采摘、分类编杆、散叶分级&三项工作作为整体统一纳入专业化服务的新模式,并协助烟办和烟草站做好来年烟叶分部位收购的准备工作。注重示范带动,重点建设好三民玉山示范片,发挥片区示范带动效应。
  横市镇铁冲村烟农邓定武
  作为烟农代表,横市镇铁冲村的烟农邓定武谈到种烟十二年来的体会和认识,感叹种烟虽然辛苦,但自己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从2002年开始至今,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亩逐步发展到20亩、40亩,年盈利从最初的3500元逐步上升到5万元、11万元。他今年种烟22亩,亩均产量317斤,送售烟叶6983斤,总收入达11万元,除去肥料、人工等成本费用后获纯利7万元。种烟已成为他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他始终认为烟叶产业是个好产业,将继续坚持种好烟叶。明年计划种植烟叶32亩,现已全部翻耕,力争实现盈利8至10万元的目标。
  大屯营镇梅湖村烟农侯庆辉
  侯庆辉发言的题目是《种得多不如种得好》。他是大屯营镇梅湖村的烟农,2006年开始种植烤烟,那年由于生产技术到位,亩产烟叶达300多斤,亩产值2400多元,20亩烟叶除去各项成本,亩平纯收入1200多元,是当时种粮效益的5倍多。以后种植规模从20亩逐年发展到了200多亩,但步子跨大了,效益并没有相应增加。所以他后来逐步又把规模调减下来。今年种烟148亩,亩均产量218斤,送售烟叶32664斤,总收入达50万元,除去肥料、人工等成本费用后盈利近8万元。通过对比这几年数据,总结生产管理上的得失,他发现稳定在50亩左右的规模,有利于保障效益最大化。
  2015年,侯庆辉考虑利用已有的3个烤房,种烟50亩左右,目标是实现纯利10万元。目前烟田租赁到位,翻耕基本完成,火土肥准备5000担,并安排专业化人员进行中棚育苗的前期准备和烟田中围沟的开取工作。他相信只要一步步扎实的按要求抓好生产,明年的效益会更好。
宁乡网(红网宁乡站)刊登的所有原创内容包括及不限于上传到相关新闻网站的文字、图像、视频等最终版权仍属于宁乡网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宁乡网》联系。未经授权许可,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持续稳定性考察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