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触底 ktv,服务业行吗?

中国经济触底企稳了吗?三大隐忧两个判断|中国经济|触底|企稳_新浪新闻
中国经济触底企稳了吗?三大隐忧两个判断
原标题:中国经济触底企稳了吗?三大隐忧两个判断
作者:&陈季冰& &来源:公号“冰川思想库”
  当前的宏观经济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L型”的企稳正在确立;第二,旧的模式依然是支撑当前经济的主要力量,有些领域的失衡甚至还在进一步加剧,新的增长点也在出现。
  上周二公布的8月份经济数据让许多人稍稍松了一口气,可以心情比较轻松地过一个中秋小长假。
  这不仅大大缓解了全球的担忧,也降低了中国决策者通过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可能性。这一点或许是最令人欣慰的,因为它会进一步吹大本来已经过热的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泡沫,并加剧产能过剩和高负债问题。
  需求改善
  8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这是衡量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制造业状况的关键指标——同比增长6.3%,增速为过去半年来最快;而衡量国内需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得更快,增幅高达10.6%,在7月份的10.2%基础上继续加快;与此同时,今年1—8月份,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8.1%,与1—7月份的增速相同。
今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这一系列数据不仅都好于上月,也均明显强于分析师们的预期。这似乎表明,上半年创纪录的信贷投放和基础设施投资等“稳增长”措施取得了效果,中国经济在宏观面上已经实现触底企稳,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减小。
  相对来说,海关总署在前一周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更让人眼前一亮。
  8月份中国以美元计的出口总值同比下跌2.8%,但跌幅比7月份的4.4%明显收窄;而以美元计的进口总值则在7月份暴跌12.5%之后,已反弹至增长1.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2014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进口增长。
  两者也都好于预期,市场原本预计8月中国出口和进口会分别下滑4%和5.4%。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正在企稳改善,而国内需求开始强劲回暖。
  这一趋势也得到了更早前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印证。
8月份官方制造业PMI指数。
  国家统计局在9月初公布的8月官方PMI上升至50.4,重回50的荣枯临界点上方,远高于49.8的分析师预测中值。其中大型企业PMI为51.8,上升0.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8.9,与上月持平,仍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4,回升0.5个百分点,但仍位于收缩区间。此前的7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9.9。
  不过,独立的财新Markit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与乐观的官方数据有所背离。它的8月终值为50,恰好落在50的荣枯分界线上,低于7月份的50.6。表明制造业在7月短暂恢复扩张后未能延续改善的趋势。
  通胀健康
  通胀状况呈现出一种尤其令人满意的态势,这对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月份,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虽然下降0.8%,但降幅已收窄至2012年4月以来最小,并且已是连续第8个月上行。分析人士现在普遍认为,这可能是年内低点,预计接下来将继续小幅回升,年内有望结束长达4年度的负增长,由负转正。这是一种健康的趋势,表明随着需求的回升,中国制造业的状况正在好转,我们或许不必对经济前景过于悲观。
  虽然8月PPI跌幅收窄幅度超预期与黑色金属、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密切相关,但综合考虑此前公布的PMI、进出口等一系列数据,企业微观层面的需求改善可能仍是主要动力。
  与之相比,8月,衡量实际通胀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涨幅低于7月份的1.8%,也比市场预期中值低了0.4个百分点。这种PPI趋势上升而CPI趋势下降的反向走势是难得出现的好现象,因为它显示需求在回暖,同时又无物价上涨过快之虞。
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由于CPI指数目前仍低远于政府今年3%的预定目标,因而给货币政策留出了更大的空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中国央行自去年10月以来已有近1年未有降息;自今年3月以来也有半年未下调过存款准备金率。
  这是因为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经济放缓有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需要;但另一方面,虽然通胀压力没有表现在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上,但却因产能过剩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等原因,反映为房价持续上涨和其他资产泡沫;此外,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还有可能对本已存在显著贬值压力的人民币汇率造成更大的下跌风险,进而引发资本外流的恶性循环。
  8月通胀数据反映出来的趋势大大减缓了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压力,这对经济宏观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正面价值。
  三大隐忧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着三大的隐忧。
  首先,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的决策者一直试图引导经济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国内消费。然而,短期内为了稳增长,今年中国加大了基建支出,从而引发经济“走老路”的担心。
  因为目前的经济企稳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市场迅速回升来实现的,这导致了两个后果:
  第一,产能过剩、资产泡沫和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全行业的利润同比下降0.1%,而第一季度利润同比增长6.3%,2015年增长2.4%。不过,随着各银行加快资产减记,银行不良贷款增长有所放缓。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率在6月底为1.75%,与三个月前持平,而工行的不良率从三个月前的1.66%降至1.55%。
  第二,中国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大。受营改增政策性减收效应显现以及同比高基数等影响,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下滑至1.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87亿元,同比增幅则从上月的低点大幅回升至10.3%。财政部表示,未来几月财政收入形势仍不容乐观,未来几个月收支压力增大。
  其次,即便仅就投资而言,也存在着诸多不平衡。
  尽管8月投资企稳,但仍处于16年以来的低点,且疯狂的房地产是其中的主要力量。
  此外,今年前8个月,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1.4%,民间投资增幅跌落至2.1%的历史低点。民间投资增速的持续下滑表明,经济越来越呈现政府主导趋势。
  第三,从外部市场环境来看,人民币贬值预期依然存在。
  中国央行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外汇总储备滑落至3.185万亿美元,创2011年12月以来新低,比7月份减少158.9亿美元。虽说这一下降并未超出近期波动确立的变化区间,与去年底、今年初那波令全球市场紧张不安的人民币汇率动荡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
  好在商务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增长4.5%。其中8月FDI同比增长5.7%,呈现加快趋势。显示外资并未明显看衰中国经济,而且服务业吸收外资保持增长,高技术服务业等服务领域增幅明显。1—8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0%,占总量的70.7%。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猛增98.2%。吸引外资领域的变化,有助于中国经济未来的转型。
  总的来说,当前的宏观经济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第一,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L型”的企稳正在确立;
  第二,旧的模式依然是支撑当前经济的主要力量,有些领域的失衡甚至还在进一步加剧,新的增长点也在出现。
  但不管怎么说,相对于上半年,趋势正在朝积极的方向转变,虽然力量很弱。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题记  本文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在10月28日召开的“创新城市生态发展与区域创新2016新都论坛”上的发言实录。  姚洋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有结构性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因素,正如人会发烧感冒一样——经济下行,就是要把落后产能淘汰掉;光有“双创”还不够,中国还要发挥东西部经济差距带来的增长潜力;发展是为了(),只有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他们才更愿意为生态建设付费。  姚洋:很高兴来参加今年的新都论坛,新都这个名字取得非常新,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这里来开生态研讨会,我觉得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刚才主持人也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在这里讨论生态问题,是因为有过去30年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才能够坐下来享受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下面从我们经济增长的阶段来谈下一步增长的动力。  我们知道中国现在经济增长在减速,但是我们要把减速的原因分析一下,否则的话,我们会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会出现误差,因为现在整个市场和社会弥漫着一股对中国经济判断比较悲观的看法,我个人觉得这种悲观的看法是没有多少基础的。  因为我觉得经济增长的减速,尽管有结构性原因,比方说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需求的下降,我们中国自己结构的调整,比如我们工业增长减速,多少服务业上来了,这个是会让我们经济增长减速。  但是即使给定这个,也不能说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像国外的经济学家说一下子降到3%、4%,我们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经历一个经济周期,中国经济像世界各个经济体一样,有经济周期,像人一样,会发烧感冒。发烧感冒就要清除体内的病毒,经济下行,我们就要把落后的产能和生产力淘汰掉。  从92年开始,我们大概有两个大周期,四个小周期,每个小周期时间大概是七年,92到97我们高速增长,98到2013我们进入下行期,从04到12,这是我们比较长的增长期,这次增长期用超长来说都是不够,这八年到十年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的增长可以说是超超长的。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出口的增长从01年到08年短短七年间翻了五番,这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而且我们是一个大国,总觉得我们的增长速度下降,我们的参照系是那十年,那十年太快了,所以下来以后大家感觉心气不高。进入13年之后,我们开始进入景气下降期。  如果说是七年一个周期的话,恐怕我们的经济下行基本上已经触底了,这是大概的一个图,左手边是经济增长率情况,右手边是投资率情况,大家看到很明显有这个周期性的。  如果和上一个周期相比,特别是投资这块,我们看到很明显,如果投资增速下降到10%左右应该是触底了。所以去年、今年增速已经触底,随着十九大召开这个东风,我们经济会很快复苏。  下一步的增长潜力在哪里呢?我们如何来准备下一轮的经济增长呢?当然总理提出来双创、创新创业,我觉得这非常正确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这么一个阶段,不能靠外延式扩张来推动经济整体的增长,但是大家要注意,如果光搞双创是不够的。  我们现在的收入水平相当于日本70年代中期的水平,我们处的经济阶段也跟日本是一样的,日本在70年代以前也是靠出口这样一种发展战略,到了70年代、80年代才开始创新,到80年代末像我们今天一样——像有些人说的,美国朋友说在20年间中国第一,在80年代末的时候,哈佛大学一个汉学家说日本第一,已经要赶超美国了,日本70年代和80年代增长速度平均只有3.5%,所以只搞双创是不够的,供给侧改革也很重要,  但是供给侧改革至少短期内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说的,消化过剩产能、降杠杆,是调节生产的措施,并不能持续的给经济增长带来长远的增长潜力。还有说我们搞服务业,搞国内需求行不行,服务业当然很重要,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要靠服务业支撑6.5%以上的经济增长是有难度的。没有一个国家能靠服务业维持那么高的增长。  我这里要告诉大家,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的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即使是生活在中国,有时候也不能理解中国到底有多大,如果我做跟欧洲做一个比方,我想大家对中国之大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国土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的国土面积,中国的人口相当于欧洲的2.6倍,我们国家内部的差异化,实际上跟欧洲是差不多的。  比如说南部欧洲,几个语言,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相互之间是听得懂的,但是让我听四川话可以,听广东话是一句听不懂,我们经济差异也非常大,上海人均收入大概是贵州的四倍,上海的人均收入现在已经接近两万美元了,跟世界最高收入的差距实际上还没有和贵州的差距那么大。  中国的发展是从沿海开始,我们现在向内陆推移,这里有巨大的潜能,我们看一下中西部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现在东部的人均收入是中西部的1.8倍,实际上这个差距还在拉大,这个是我们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的潜力所在。  从产业结构来看,也是非常明显,也是我今天要说的核心问题。第一产业占比东部地区已经是5%,这已经是发达国家水平,中西部地区在10%以上,差距在20年左右;再看城市化率,差距更大,东部地区接近70%,中部和西部地区只有50%,差了20个点,这个点也在15年到20年期间。从区域平衡来说,这是个问题。但是从我们增长潜力来说,又是我们的潜力所在。  我们有地理差距是意味着我们国内有潜力,通过上一轮过程,我们跟世界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在国内要缩小中西部和沿海的差距,这样会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持续的增长。  我个人判断到2049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大概能接近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稳步地进入高收入的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光靠东部是不行的,东部的经济增长肯定要减速,需要我们中西部要加力,这个潜力在哪里呢?我觉得还是我们过去所做的城市化。很多人一听城市化就头大,你是不是要搞大城市啊?让人口都集中到一个城市里头?不是这样的,城市化是区域性的城市化;建立城市化区域,比如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地区、地区,这里会聚集很多人口,如果把全国人口60%集中在这些区域,我们的经济发展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老在谈东北发展问题,其实思考一下,发展为了什么?发展是为了土地还是为了老百姓?显然是为了老百姓。换位思考之后,我们发现有了新的启示。  这里给大家看一下国际经验,很多人说这个城市不能做得太大,不能把人口集中起来,我们应该有适度的城市规模。你对数画一下就是直线,横轴是城市人口的对数,基本上是一个均匀分布,而不会集中在中间,如果说有适度的城市规模,就会集中在中间。  这说明世界的情况都是城市有大有小,就是让人口集中到少数的区域。美国西海岸人口是极其稀少的,就是因为人口高度的集中;而日本呢,这个地理来说是一个小国,面积很小,但是人口还是非常集中,大东京地区集中了很多人口,大阪地区集中了很多人口,这两个地区人口加起来超过了整个日本的60%,离开了这两个地区没有多少人口,山清水秀,这就是世界城市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今天的主题是生态经济,我也稍微说一下城市化和生态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因为大家一提城市化就害怕,交通拥堵、污染等等,我想说城市化和生态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不矛盾。  城市化最大的好处是集约化,是巨大的集约节约。北京的生活成本那么高,有时候坐地铁,地铁挤得一塌糊涂,我们很多到北京去工作的外来人口,必须住在五环以外甚至六环以外,上班单程要两个小时,可是大家还愿意在北京发展,就是集聚效应,要在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好处。  人口集中,像日本一样,留下大片的青山绿水,没有必要遍地搞工业,工业是有污染的。也没有必要遍地搞农业,我们国家最大的污染是农业,江河湖海都被农业污染了,我们应该集约化来生产。这样一来,如果我们人口都集中,留下了青山绿水,城市的生态建设也会促进经济增长,当然这要达到一定的阶段,就像新都区似的,搞生态经济其实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收入的过程,搞生态也是一个提高福利的过程。  另外,城市居民对生态要求就更高,因为支付意愿更高。我们政府搞生态是要花钱的,为什么老百姓愿意呢?因为老百姓觉得这个环境对他是有价值的,只有集中之后,老百姓收入提高之后,才能感觉到这个环境对他们是有价值的。  最后,我们在城市里头搞生态文明建设,其实成本会更低的,分散的话成本会更高。回过头来说,今天我们在新都这样一个古老的城市来谈中国增长的新动力,来谈我们的生态文明,新都真正的“新”就体现在引领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谢谢大家。 
欲知更多股市机会,速速关注微信号:股市机会情报(thsjihui)
责任编辑:xws
回复0条,有0人参与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炒股必备&同花顺财经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小议人民日报《经济有很大可能一两年内成功触底》_时寒冰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662贴子:
小议人民日报《经济有很大可能一两年内成功触底》
今年是决胜阶段和“”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今年5月,“权威人士”接受专访,给出判断称,“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那么,在经历了6年多的增速放缓后,当前我国经济处于“L型走势”的什么位置?8月15日,《 人民日报 》刊出副理事长的文章,指出中国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有很大可能在一两年内成功触底。全文如下:  原标题:经济有很大可能一两年内成功触底  加快创新发展,正确认识形势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  当前,我国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底”在何处?从高速增长回落后前景如何?这是我们在“”时期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直观地看是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背后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体制政策的系统性转换;从长期增长过程看是增长阶段的转换,可称之为“转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长的平衡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平衡。这一平衡的实现,将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从需求侧看,高投资要触底;二是从供给侧看,去产能要到位;三是从中长期看,新动能要形成。  在经历了6年多的增速放缓后,上述3个条件逐步形成。促成高投资的三大需求,即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出口正在趋于稳定;去产能有所进展,开始反转回升;尽管新增长动能在规模上还无法完全对冲旧动能的下降,但在提高增长质量效益、扩展发展空间上呈现好的势头。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非常接近底部,正处在压力和困难较大、同时已看到转型成功曙光的时候。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经济有很大可能性在今后一两年成功触底。这里所说的触底,不是说将会出现所谓的V型或U型反转,而是说增长速度不会继续下降而是稳住了,进入L型的下边,也就是进入一个速度适当、更具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中高速增长平台。从国际经验看,这个平台有可能稳定5到10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从而为我们实现到2020年的目标和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打下稳固基础。  质量追赶阶段需要更多依靠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约为8000美元,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我们要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大部分追赶应完成于中高速增长期。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数量追赶,那么,进入中高速增长期后则主要是质量追赶。  与数量追赶期相比,质量追赶期的一个特点是外在的变化趋缓、追赶难度加大,主要由过去的“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与数量追赶相比,质量追赶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一是纠正资源错配。目前在行业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生产率差异,表明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欠佳,其根源在于行政性垄断,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定价受阻。通过深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仍然会在传统产业释放出规模可观的需求,特别是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投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高生产率,增加收益,化解潜在风险。这也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潜力最大的领域。  二是激励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将带来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产业集中度的适当提高;将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中高级生产要素,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将从行业标准到工匠精神,全面推动精致生产的制度和文化建设。  三是加快创新发展。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区别在于:产业升级中的大多数内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我们也要跟着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追赶的含义;而创新则是从无到有,我们与发达国家大体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入质量追赶阶段后,创新是否足够活跃,特别是创新成功的概率是否足够高,成为能否实现质量追赶阶段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  加快创新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尊重创新规律基础上营造创新环境。在这方面,政府应更“聪明”地发挥作用,包括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为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激励;稳定企业家、科研人员的预期,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研发活动;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吸引创新要素聚集和优化配置;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相应改革教育和研发体制;深化金融改革,为创新提供全链条的金融支持;等等。  使资源更多地流向创新活动。尽管当前服务业所占比重已超过制造业,但制造业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创新活动的重心所在。必须牢固确立制造立国、实体经济为本、创新驱动的理念和政策导向。服务业中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等极易形成经济泡沫,吸引大量资源脱实向虚,削弱创新发展的能力,甚至导致金融和经济大幅波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必须高度警惕、及时抑制各种形态的经济泡沫,把资源尽量引导到有利于促进创新、提升要素生产率的领域。  鼓励各地开展创新竞争。创新要素是流动的,只有吸引到更多创新要素的地方,才会拥有更多创新成功的机会。所以,大量创新出现在创新型城市或区域创新中心。但是,创新型城市或区域创新中心并非人为指定的,而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地方竞争是我国以往发展的重要动力,新阶段应使改善创新环境成为地方竞争的新元素。应给地方和基层更大的创新试验空间,鼓励形成各有所长、特色鲜明的创新模式。
我突然被绊倒就发了个帖子
堂堂官媒居然说出这样的...
在权威面前,民意和法律...
你问我滋次不滋次,我当...
【陆金所理财】赚钱 更赚到幸福人生
建议:和某社的报道要看,但要辨证地看;某报要在看完了宫斗连续剧后看,看完了还要回味宫斗连续剧、预测下期剧情发展。就像老色鬼,黑白电视满屏的雪花噪点都能判断出女主角是个美女。看法:这篇文章必须结合7月统计数据和9月大事来看,我个人认为:1。这篇文章传达出的信息还是相对积极的,是在紧迫的经济形势和巨大的外在压力下,上层声音或有可能相对统一,即接受阵痛、避免风险发展到不可控的思路;2。我认为货币政策将趋向稳健+灵活微调,降准降息等流动性广泛增发不会发生(MLF等定向工具除外);财政政策会偏向积极,从债务风险角度已意识到加杠杆向个人部门转移(如房贷)已近极限、副作用过大(如紧缩消费),会考虑中央赤字扩大、债务风险相对平均化。3。从债务角度看,个人认为会小心翼翼地依次捅破一些以释放压力。中央和地方不太会广泛地为僵尸国企债务兜底(虽然中央可扩大赤字,但还有太多地方需要用钱,事实上已没有无限扩张的空间),债转股未必会广泛适用于僵尸国企。由于压力向银行转移,可能会减少房地产贷款(包括面向开发商和购房者)、再推包处理,买单主体背后可能是国家。4。从资产角度看,似乎不希望扩大泡沫,甚至不排除依序缩小一点泡沫。然而这几乎是不可驾御的,上(包括房地产),多数人已成惊弓之鸟(请相信,也有闭上眼睛的无条件乐观派),甚至不要说谨慎缩水,一旦感觉到无法继续吹下去的时候就会有人夺路而逃。今秋风大浪高,顺序上可能先从股票开始。5。从地域上看,深圳、上海、杭州、武汉等地看好,东南沿海和中部先行城市看好。将至,摊平地理、政府资源”撒胡椒面&却被一并风吹浪打去,还不如先保住几个经济发展和税收贡献的“鱼米之乡&,今后尚有力再图全面提高。6。从产业角度看,国进民退的形势我想不会扭转,接下来可能会推进国企分红补充国家财政(任何经济及政策分析都要考虑到国家财政收入,虽然一时可扩大赤字但并非长久之道亦非毫无限制,国家财政可能适度缩表但必须有保证,否则体制乱套),但部分领域内有限程度向民企开放(比如参股不控股)是可能的,着眼点在于引资+换脑(本质上给民企指的路还是创新、服务业增收等国企不擅长领域),比如我个人认为的落后病根不是靠输血而是换脑,引进发达地区民企和治理体制相对规范的国企可以导入新鲜模式或充当搅屎棍的作用,最终裁决权还在上面,但这方面可能会有新的政策鼓励但推进成果存疑。7。从中远期看,房产持有税、农村体制改革可能会推进;7。假设以及万一、一旦从CZB、FGW、GZW开始反对FB,我的分析把握就更大一点了。
先给楼主赞一个!其他几点都认同。关于第七点,我认为“有偿续期”的可能性比“持有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炒房成为新动能
就资产泡沫这个该何去何从,就够头疼的了,泡沫不破的话,生产不赚钱,消费乏力,靠什么把经济拉起来?
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除了经济就一无所有的问题。
顾首顾尾,最后一事无成,轰然倒塌。
为什么又是成功触底?感觉还很光荣似的
现在还早。2020年再看吧。
领先的留学申请机构
郎教授在演讲时说中国经济每年探底百分之三,完全探底需要30年,
最大的不确定性在外部。如果外部没有进行干扰,内部“走钢丝”还可以走下去,四到五年以后走到平地上去。还是得等11月8号的选举结果出来。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别议,要不扣上妄议政府罪就不合适了,凡是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都自己清楚怎么回事就行了
谢谢认真学渣兄关爱提醒!本人在时吧的发言纯不成熟观点的自我记录与吧内朋友交流,谢绝转载!谢谢!
中国的经济如同吸大烟,为了那点飘飘欲仙的幻境而不惜倾家荡产地投入。
如果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后果就是环境资源高速消耗,遍地残山剩水,民无立足之地。如果经济下滑,后果是失业破产加剧,民依然无法存活。 用各种不良的体制来统治一个大国,左右都是灾难性的。
中国经济最大的可能性,是在一瞬间轰然倒塌
人民币一旦加入SDR()将拉开大贬值序幕,那时候贬值得要多惨有多惨,估计1:20挡不住
您倒是说一下万一没有触底成功呢?再说触底还有成功的吗?TG也是玩文字游戏登峰造极了。
没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连跌倒都是成功的趴下?中国将成为最大赢家。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下行对银行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