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先20万该买房子还是创业先创业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年轻人,到底是先买房还是先创业?
  明明可以买房致富,却非要装逼创业!这是近年来深圳痛点的一个直观对比。近日,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与深圳商报社举办专题报告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临时党委书记唐杰对年轻人到底是先买房还是先创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深圳的人均GDP在中国遥遥领先,房价也很高。深圳的年轻人是先买房还是先创业?
  唐杰:政府和市场很难清晰地划一个边界。当产业政策走到公共政策以后,政府的行为是提供公共产品,比如医疗、教育等。住房是个公共产品,它不是纯粹的私有产权。我给大家分析一下我对深圳的房价是怎么看的,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讲一个最简单的概念,房价是不能按绝对价算的,按绝对价深圳均价6 万元,重庆均价1万元,你说深圳房价便宜还是重庆便宜,按我说重庆房价比深圳贵。
  房价是需求和供给的反映,需求是人均密度,一个城市的人均密度乘上一个城市的人均GDP。按这个计算,中国的几大城市中,重庆人均密度最低,深圳最高,深圳的需求最大,重庆还只算了江北和涪陵,重庆的需求是深圳的六分之一。
  再看供给,供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就是按投资率来看。深圳1块钱GDP中只有20%是投资,就算把深圳房地产投资比例提高到60%,也才有12%的供给。
  再看看纽约的情况。纽约市长管的纽约只有780平方公里,纽约市长管的人口只有780万人,每平方公里1万人。纽约每天活动的人是2000万,有1200万人是白天来工作晚上回家了,回新泽西了。这里面存在一个等式,是高房价低通勤成本,等于低房价+高通勤成本。你住在新泽西,每天花五个小时上下班,美国平均家庭四口一家,住在新泽西大房子,蓝天白云,教育也比纽约好,医疗不比纽约差,为什么不住在新泽西?
  这在深圳能实现吗?有人说深圳应该把惠州划进来,现在看起来不需要划,惠州、东莞变成新泽西就可以了。怎么变?现在正在变,现在看卖房广告中推介深圳东、深圳北,深圳东就是惠州,深圳北就是东莞。东莞松山湖的房价已经过两万元了,深圳东的房价也是一年翻一番。
  其实这就是市场化,未来我们的改革就要打破行政限制,能让老百姓跨区域居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一件事,周边区域能具备和深圳一样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市场化的过程会打破我们现在传统行政体制下城市之间的壁垒。假如这样的话,去选择先创业还是先买房这个问题就会简单很多。
  未来,中国企业家的成功主要是靠创新,创造新的市场。因为市场已经接近均衡,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模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如果不能发现和创造新的市场,不能创造新的产品,企业是没有出路的。
  真正的增长方式转型需要创新型企业家的出现,这些创新型企业家的出现需要大的制度性变革,需要监管有新的思维、新的思路。
  马洪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经济学家,也是我国研究咨询事业的开创者。他生前担任中国社科院院长,并创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晚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助民办的国家级大型研究咨询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2011年11月,综合开发研究院成立了马洪基金会。成立以来,马洪基金会建立了由民间智者和民间智库为政府工作献计献策的平台,邀请深圳市各领域行业专家和社会贤达成立了“深圳智库百人会”,并开展“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金秤砣奖民间评议活动”。
  2015年下半年以来,马洪基金会和深圳商报社连续举办多场“问势系列理事专题报告会”,在深圳掀起一场思想的风暴,成为新的高端论坛响亮品牌。马洪基金会与深圳商报希望通过一场场思想盛宴,为各界提供接触最新理论进展及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最权威分析的机会,为深圳人提供丰富的思想氧分。
  钱楼事 ∣深圳楼市全知道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不到30万积蓄新婚小两口 先买房还是先创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个疑问,杂糅了多元的因素:财务、梦想、婚姻、事业、职业以及个人角色定位……其实,人生从来都是选择题,而且从来都不是单选题。从资产的角度,房产的增值空间虽然在缩小,但是保值性不容置疑,最重要的是——买房没有所谓的最佳时机。
【导读】鱼和熊掌能否兼得?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但更多的时候,我的问题是:鱼和熊掌为什么不能兼得?我们为什么要为自己设置这样的选择?当买房和创业成为两难选择时,是我们自己失去了分析和规划,其实存款不会带来安全感,有规划的生活才会。
前两天看了篇日志,有个MM说自己和男友买房的困惑,虽然问题是“买不买房”,但其实令她犹豫的核心问题是:买房还是创业?就像鱼和熊掌。
原文在这里:求助,要不要买房呢
我总结了一下她的家庭资产现状:
资产状况:
工资收入:男主:7000元/月,女主:/月,取中值7500元
存款:16万(四年存款),预计礼金收入:12万
理财需求:
购买78平小两居,39万,月供3800
——从理财规划的角度讲,这个需求很容易实现:首付只有11w缺口,作为短期负债来说,压力很小(如果是借款的话,相当于家庭月收入的8倍),而且还款压力也不大,是月收入的27%,这是非常良性的负债。尤其是主人公还不到30岁(工作四年,估计是27岁左右)——远没到他们的收入高峰期。所以,困扰她的似乎是一个很清晰的选择:
首付缺的11w,可以找父母或者是亲朋借款,按照他们之前的存款速度,三年可以还清这笔欠款。有人说借钱不易,我的解决思路是按照对应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还款,利息也就5~6k,而且是双赢,借款的亲朋取得收益、贷款人得到房子。因为房产的增值空间更大,试想一下180w的资产(拿首付39万倒推,猜想这是他们第一套房,所以总价180w;如果是,首付30%就应该是130w的总价)一年增值元很容易。
当然,这只是数字的游戏。买不买房除了财务问题,还关系到人生。其实这位MM更深层的问题是他们的未来。
进一步的规划:
1. 买房后将房子租出去收租金(1800元/月),房贷压力降到2000左右,两人选更合适的地点再租房子(租金低于1800/月)
2. 男主打算辞职创业
3. 女主面临职业转换期(且性格谨慎,没存款就没有安全感)
所以,那篇日志其实不是问买不买房。而是,先买房还是先创业?先家庭还是先事业?
这个疑问,杂糅了多元的因素:财务、梦想、婚姻、事业、职业以及个人角色定位……其实,人生从来都是选择题,而且从来都不是单选题。
先买房还是先创业?
我只按自己的理解来说,也许不是最好的建议。但是,哪里会有100%尽如人意的解决方案呢?
我的答案是先买房。
从钱上看,首付缺口已经很小,而且月供压力也并不大,即使只有一人还贷也基本保持在月收入的50%左右。对30岁左右的人来说,这样的负担并不重。从我的理解说,也许他们双方的父母都只有50多岁甚至还没退休,普遍有存款的一代人,出借给孩子们11w元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压力。
从婚姻的角度看,有共同资产的婚姻信任感更强、关系更稳固,或者说,双方的安全感都会更高一点。何况男女主人公已经一起存钱四年了——本身已经是处于默认婚姻状态中。
从事业的角度,创业也许需要钱,也许不用,如果你们一起存的钱是为了创业而存的,就不要挪作他用,如果不是,创业的那个人做出这样的决策时,一定应该有相关的对策。或者说,选择题变成了:没钱你现在创不创业?
从资产的角度,房产的增值空间虽然在缩小,但是保值性不容置疑,最重要的是——买房没有所谓的最佳时机。
我不知道别人的生活什么样,至少我自己从工作第一天到现在三十多岁了都时时处在“没什么钱”的状态中。以前4000元月薪的时候,觉得一个月存500元和买件撑场面的衣服比起来,后者更重要;没几年,收入到了过去的2~3倍,花销却膨胀了不止3倍,那时候稍有些存款全靠年底奖金。直到我和先生决定买房子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们的实际支付能力有多少:最后,我们用上年的年终奖+投资账户里的全部资产+2张信用卡+12w亲友借款+8w婚礼礼金凑足了全部首付款。在之后的2个月里,把两个人的工资都用于偿还信用卡(50多天的免息期真的有用啊),期间还找朋友拆借了些几千元的小钱。那真是狼狈的三个月。再之后,10个月后,我们用提取的公积金偿还了亲友借款。当然,这笔钱是我事先算好的,借钱之前也表达了会偿还8%左右的年息。
其实,买房的压力远小于我的预估,我以为至少有一年半都要致力于还钱,但其实,真正身无分文的日子就只有最初的三个月。而且,利用这次机会,我们两人基本把散落在外的友情借款全部收回了。
说说个人的感受:
——在30岁之前,我一直坚持不买房或者晚买房,是因为买房会把流动性搞得很狼狈:30岁座右的职人会遇到很多机会,新的事业选择也好、创业机会也好、投资机会也好……突然就此起彼伏出现在眼前,如果失去了流动性,也可能跟这些机会擦肩而过。但其实,我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但只有3个月。
——我不喜欢高负债率。但在那之后,我们生活迅速走向正常,而我需要偿还的资金,其实都已经变成长期借款:礼金有50%是提前支付的、50%是未来2~3年才支付的,中国的人情本质上就是大伙儿凑钱帮忙的模式;亲友借款用公积金足以偿还,虽然有10个月的利息,但也得以多10个月的积累;房贷是公积金全额贷款,所以被压缩到家庭收入的20%以下。
——当然,我也有放弃的东西:因为不愿意提高贷款比例、不愿意使用混合贷,只考虑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限额,所以我放弃了更大的户型和更好的楼层(最后选择了11层,事实上,高层15层以上会更舒适但是总价会高6~8w,性价比低很多)。也没办法考虑位置更好的二手房。
想创业怎么办?
创业需要综合支持。毋庸置疑。家人的力量是最关键的。
以前说过,我见过很多优秀的创业者,他们的个人能力至少是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都是令人钦佩的,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也都是有很大概率成功的创业项目,但是时间成本却很少在考量范畴内。
还是说例子吧。
我的一位朋友,28岁时年薪已近百万,而且是十年前的薪酬水平,30岁的时候果断创业,不用找投资人,他和一个朋友共同出资300w搞了个网站,开始做他们认为很有市场的事。
该怎么评价他的事业呢?就像2000年创办了一家大众点评——大众点评创立于2003年,到2006年融资市场复苏时才获得红杉资本首轮100万美金的投资。也就是说,如果是在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那年创办,直到2006年才能获得首轮投资,团队要独自支撑多一倍的时间。
事实上,包括创始人、投资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他们知道市场机会所在,但没人能预测机会什么时候来,大家所能做的就是做好一切准备,等待机会。
我的那位朋友什么样?他们的办公场所从写字楼搬到居民楼最后搬到郊区厂房,最初的一年经常是花几十万买了个教训,等真正走上正轨时最初的钱早已花光,只能四处融资。金领创业只是承受力比别人强,不代表成功概率高。
可对于创始人的家庭而言,怎么办?直到成功那天才娶妻生子?买房置业?赡养父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的朋友换普桑、他的合伙人卖掉了一套房……你不知道哪天会成功,有时候看起来触手可及但真正触碰到却要走很远。与工作相比,创业不只要激情和付出,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锤炼。
我的建议是:
第一,把创业和生活分开。创业是你事业、职业上的打拼,创成了未必有大富大贵,创不长也不要让家庭付出太多,只有把“沉没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才是真的成功。
第二,能屈能伸、别丢了“手艺”。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永远别忘,哪怕你富甲一方又或者勤勤恳恳一个岗位30年。
很多优秀的青年,创业时还年轻,如果继续职场之路会有很大上升空间,但选择了自己闯天下,须知,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是一样的,你要保证自己创业久了仍能回到职场,一要心态平和、二要不忘“手艺”。
不要因为付出的几年青春岁月就死抱着梦想不撒手;不要被别人叫了几年“某总”就放不下身段儿去求职;不要拿创业当借口让家人没好日子过。
最后,作为创业者的家庭成员,做好筹划,想想如果未来2~3年他都不能为家庭带来贡献的话,你怎么办?鱼和熊掌完全可以同时得到,问题是,放一起好吃吗?
存款不会带来安全感,有规划的生活才会。(来源:她理财网作者:karin的笔记)
[责任编辑:zhangyw]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94353
播放数:124395
播放数:173975
播放数:82180
48小时点击排行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先买房还是先创业?
【导读】鱼和熊掌能否兼得?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但更多的时候,我的问题是:鱼和熊掌为什么不能兼得?我们为什么要为自己设置这样的选择?当买房和创业成为两难选择时,是我们自己失去了分析和规划,其实存款不会带来安全感,有规划的生活才会。
前两天看了篇日志,有个MM说自己和男友买房的困惑,虽然问题是&买不买房&,但其实令她犹豫的核心问题是:买房还是创业?就像鱼和熊掌。
原文在这里:求助,要不要买房呢
我总结了一下她的家庭资产现状:
资产状况:
工资收入:男主:7000元/月,女主:/月,取中值7500元
存款:16万(四年存款),预计礼金收入:12万
理财需求:
购买78平小两居,首付39万,月供3800
&&从理财规划的角度讲,这个需求很容易实现:首付只有11w缺口,作为短期负债来说,压力很小(如果是借款的话,相当于家庭月收入的8倍),而且还款压力也不大,是月收入的27%,这是非常良性的负债。尤其是主人公还不到30岁(工作四年,估计是27岁左右)&&远没到他们的收入高峰期。所以,困扰她的似乎是一个很清晰的选择:
首付缺的11w,可以找父母或者是亲朋借款,按照他们之前的存款速度,三年可以还清这笔欠款。有人说借钱不易,我的解决思路是按照对应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还款,利息也就5~6k,而且是双赢,借款的亲朋取得收益、贷款人得到房子。因为房产的增值空间更大,试想一下180w的资产(拿首付39万倒推,猜想这是他们第一套房,所以总价180w;如果是二手房,首付30%就应该是130w的总价)一年增值元很容易。
当然,这只是数字的游戏。买不买房除了财务问题,还关系到人生。其实这位MM更深层的问题是他们的未来。
进一步的规划:
1. 买房后将房子租出去收租金(1800元/月),房贷压力降到2000左右,两人选更合适的地点再租房子(租金低于1800/月)
2. 男主打算辞职创业
3. 女主面临职业转换期(且性格谨慎,没存款就没有安全感)
所以,那篇日志其实不是问买不买房。而是,先买房还是先创业?先家庭还是先事业?
这个疑问,杂糅了多元的因素:财务、梦想、婚姻、事业、职业以及个人角色定位&&其实,人生从来都是选择题,而且从来都不是单选题。
先买房还是先创业?
我只按自己的理解来说,也许不是最好的建议。但是,哪里会有100%尽如人意的解决方案呢?
我的答案是先买房。
从钱上看,首付缺口已经很小,而且月供压力也并不大,即使只有一人还贷也基本保持在月收入的50%左右。对30岁左右的人来说,这样的负担并不重。从我的理解说,也许他们双方的父母都只有50多岁甚至还没退休,普遍有存款的一代人,出借给孩子们11w元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压力。
从婚姻的角度看,有共同资产的婚姻信任感更强、关系更稳固,或者说,双方的安全感都会更高一点。何况男女主人公已经一起存钱四年了&&本身已经是处于默认婚姻状态中。
从事业的角度,创业也许需要钱,也许不用,如果你们一起存的钱是为了创业而存的,就不要挪作他用,如果不是,创业的那个人做出这样的决策时,一定应该有相关的对策。或者说,选择题变成了:没钱你现在创不创业?
从资产的角度,房产的增值空间虽然在缩小,但是保值性不容置疑,最重要的是&&买房没有所谓的最佳时机。
我不知道别人的生活什么样,至少我自己从工作第一天到现在三十多岁了都时时处在&没什么钱&的状态中。以前4000元月薪的时候,觉得一个月存500元和买件撑场面的衣服比起来,后者更重要;没几年,收入到了过去的2~3倍,花销却膨胀了不止3倍,那时候稍有些存款全靠年底奖金。直到我和先生决定买房子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们的实际支付能力有多少:最后,我们用上年的年终奖+投资账户里的全部资产+2张信用卡+12w亲友借款+8w婚礼礼金凑足了全部首付款。在之后的2个月里,把两个人的工资都用于偿还信用卡(50多天的免息期真的有用啊),期间还找朋友拆借了些几千元的小钱。那真是狼狈的三个月。再之后,10个月后,我们用提取的公积金偿还了亲友借款。当然,这笔钱是我事先算好的,借钱之前也表达了会偿还8%左右的年息。
其实,买房的压力远小于我的预估,我以为至少有一年半都要致力于还钱,但其实,真正身无分文的日子就只有最初的三个月。而且,利用这次机会,我们两人基本把散落在外的友情借款全部收回了。
说说个人的感受:
&&在30岁之前,我一直坚持不买房或者晚买房,是因为买房会把流动性搞得很狼狈:30岁座右的职人会遇到很多机会,新的事业选择也好、创业机会也好、投资机会也好&&突然就此起彼伏出现在眼前,如果失去了流动性,也可能跟这些机会擦肩而过。但其实,我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但只有3个月。
&&我不喜欢高负债率。但在那之后,我们生活迅速走向正常,而我需要偿还的资金,其实都已经变成长期借款:礼金有50%是提前支付的、50%是未来2~3年才支付的,中国的人情本质上就是大伙儿凑钱帮忙的模式;亲友借款用公积金足以偿还,虽然有10个月的利息,但也得以多10个月的积累;房贷是公积金全额贷款,所以被压缩到家庭收入的20%以下。
&&当然,我也有放弃的东西:因为不愿意提高贷款比例、不愿意使用混合贷,只考虑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限额,所以我放弃了更大的户型和更好的楼层(最后选择了11层,事实上,高层15层以上会更舒适但是总价会高6~8w,性价比低很多)。也没办法考虑位置更好的二手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金露]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到底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