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地达到规模经济的好处户有什么好处

耕地成本高、资金周转难、人工费用涨,在粮价下行背景下――
规模种植户感到“压力山大”
■ 本报记者 喻寒松  主粮市场全面回落,对农户种植收益的影响日渐加大。在市场需求不振的同时,以粮食种植为主业的规模种植户还承受着土地成本、资金周转等经营难题。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规模种植户步履日益维艰,隐含的风险也显露出来。无奈面对粮价下行  涡阳县陈大镇孙老家村的孙子福自2009年开始承包土地从事小麦和玉米的规模种植,流转面积从起初的600亩扩大到如今的1600亩。 “现在经纪人玉米到户收购价只有0.7―0.75元/斤,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3元/斤。 ”孙子福颇为懊恼的对记者说,虽然玉米单产增加到1000斤,但在当前的玉米行情下,每亩减收百元基本成定局。即使这样,孙子富还舍不得出售辛苦劳作收获的玉米,“去年这个时候,我的玉米已全部卖掉了,但现在还没有把新玉米脱粒,想看看行情再作打算。 ”他思忖到,下一年度,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或已成为不得不的选择。  据天长市家庭农场协会姜金富调查,今年当地杂交稻普遍普遍丰产,规模种植户杂交稻亩产基本都在1000斤以上,但现在市场收购价已经掉到1.20元/斤。农户已经出现卖粮难的困境,种植大户平均每亩减少100元以上。“现在已经出现种粮大户们减少流转规模和退出水稻种植领域的趋势。 ”土地流转费持续升  望江县鸦滩镇三联村民兴种植合作社的鲁毛头原先在外打工,2000年回到家乡开始承包耕地种植麦稻,从最初的20亩田起步,如今耕地面积已扩增到1000亩以上。 “现在土地流转费用太高了。 ”他告诉记者,刚开始租地时,耕地流转费只要220元/亩,现在好的地块的流转费以在600元/亩以上,他的1000亩水稻田的平均租金约450元/亩。鲁毛头颇为纠结,“虽然地租一直在涨,稻谷收购价也不如以前,但我们不种地又干什么呢? ”  不仅鲁毛头感受到土地流转费上涨给经营带来的压力,面对主粮市场萎靡不振的现状,孙子富颇为担忧地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农资价格增长幅度并不很大,但土地流转费上扬的幅度就高了。 2009年以前,年土地租赁费还维持在500元/亩,现在已经涨到了800元/亩,上涨幅度高达60%。  据省物价局有关人士介绍,近10年来,我省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呈逐年上升趋势,10年间流转地价格从每亩32.5元上涨到每亩214.4元,相当于翻了近7倍。短期融资难解决  在很多地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机具、农业保险保单、农业附属设施、土地流转承包合同都不能作为抵押,很难与银行对接。舒城县种植大户葛义学也时常碰到资金难题,他告诉记者,种植水稻每亩需投入农资费用300元,农机费用250元,人工费用150元和土地流转费用400元,每亩合计投入1100元,他的1400亩耕地的投入高达154万元。但自有资金只能满足一半的需求,民间借贷成为融资主渠道,以月息10%计算,贷款70万元,每月需支付利息70000元。一旦碰到粮食减产,高额的融资成本就可能压垮规模种植户。  怀远县白莲坡镇姚山村的巨银宝也时时感受到短期周转资金紧张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我每年需在夏收和秋收前半个月支付土地流转费,再加上各种物化和人工投入,年资金需求量在200万元以上。现在除了自有资金外,每年还要从银行贷款50万元左右。 ”他向记者介绍,现在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很大,用大型农机具和仓储设施到银行贷款,只能按照原值一半进行抵押。碰到收益好的年份还好,但今年大豆、玉米和小麦价格下行,经营压力陡增。 “虽然现在规模种地风险也越来越大了,但地还是要种的。我只有与租给我地的农户商量,看把能否把地租由800元/亩下调到700元/亩。 ”他告诉记者。人工成本趋增  无为县泉塘镇罗山村的朱为山自1988年就开始承包附近一农场的1500亩耕地种植粳稻和糯稻,如今他的稻谷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现在最让朱为山难心的是,农村劳动力价格不仅年年涨,而且人也越来越难找。他告诉记者,从最近几年看,人工费用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幅。前两年平均劳动力工费只要70―80元/日。现在在收割季节,每日人工费用飙升到120元以上。  据省物价局长期跟踪调查发现,由于劳动日工价和雇工工价的提高,人工成本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在2012年时我省晚籼稻种植户每亩需投入人工成本323.89元/亩,到2014年,晚籼稻种植户的人工成本上涨到422.3元/亩。三年间人工投入年递增幅度32.8元/亩。农村人口大量进城,未来到底谁来种地!-百家号
摘要:&&&&农村人口进城了——城镇化率超56%,大量新市民由离开村庄的农民转移而来;  农村土地流转了——全国三分之一农地由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流转后经营;  农业机
& & & & 农村人口进城了——城镇化率超56%,大量新市民由离开村庄的农民转移而来;  农村土地流转了——全国三分之一农地由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流转后经营;  农业机器换人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超62%,一些发达地区提出“用机器换人”;  基础设施厉害了——全国半数农田有效灌溉、五分之一是高标准农田;  服务组织兴起了——“你的田我来种”,喷药、施肥、锄草、收获一揽子由专人管;  ……  未来,谁来更好地满足中国人的饭碗?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巨大,一些趋势性现象纷纷出现。如何让家庭农场主放心经营?上海松江区叶榭镇农民沈忠良,2007年承包了146亩土地,成为全区第一批家庭农场主。家庭农场刚成立时,只能依靠外来农机耕作,时间不确定,价格悬殊,服务没保障,经常误了农时。沈忠良咬咬牙,买了镇上第一台大型收割机,派上了大用场。但是,家家户户都要用农机,却不是每个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都有实力买农机。沈忠良看到这里面需求很大,于是2015年联合4户有农机的农户组建了农机互助点,与周边农场签订服务协议,实现了“农机定人,服务定户,小机家庭化,大机互助化”。而沈忠良自己种了200亩水稻,还为周边1000多亩地提供农机服务。去年他们净收入20多万元,一点不比外出打工差。在松江,土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后,还要通过民主评定和村民代表投票同意,才能经营家庭农场,这确保了把土地交给有能力的务农人。为了鼓励家庭农场发展,稻麦良种由区里统一供种,粮食收割、烘干、出售享受一条龙服务。松江区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提供农资配送和稻米加工服务。为了让流出土地的农户不担心基本生活,区里每年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每月150元的退地养老补助金。另一方面,为了让家庭农场主们安心务农,上海市正在研究家庭农场主参加城镇职业保险的政策,全市3000多户家庭农场主都将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尽管如此,沈忠良还是有担心。“希望国家能对土地经营权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或法律保护。”他说,“只有经营权稳定,才敢放心投入,才能踏踏实实搞好生产。”平等保护:流转来的经营权得到农补“增量倾斜”沈忠良对土地的经营权,来源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在坚持“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中国的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正在实现“三权分置”。目前,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4.6亿亩。2.3亿农户中约30%的农户已流转了土地,东部发达省份这一比例更高、超过半数。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者的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三权分置”实现了村集体、承包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对土地权利的共享,既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农户增加财产收入,也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规模效益。沈忠良的希望有望实现。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强调,在保护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平等保护经营主体以流转合同取得土地经营权。有关部门正在进行的农业补贴改革,基本原则是“存量调整、增量倾斜”。存量指已经给到农民口袋里的钱不会减少但会优化,而增量则是向新的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引导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除了像沈忠良这样的家庭农场外,“新农人”群体还有农民合作社和“公司+农户”方式的龙头企业等。这些新型主体,可能是未来中国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据农业部统计,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已超350万户,经营耕地面积3.5亿多亩。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数量已经超过270万家。不流转也能规模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组织应运而生河南商水县许寨村农民刘国富,平时在建筑队干活,闲时也种种地。当地的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他提供托管服务,这让他很省力省心。今年刘国富在托管“菜单式”服务中选了小麦耕种、打药、收割等服务,小麦收获后送到家,实现了他“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的愿望。目前,这个合作社托管服务面积有12000多亩,辐射带动了周边3个乡镇3000多农户。这种方式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同时,实现了农业规模经营,不仅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也使合作社获得了很大收益。四川崇州、江苏射阳……一大批专业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队涌现,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由村组统一组织破除田埂,以打桩等形式确定界址,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实现有组织的连片种植,再由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进农业生产联耕联种、联管联营。“一种规模化是经营主体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还有一种就是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两种方式同样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说。至于土地是否流转、哪种经营方式在什么地方最适合,陈锡文认为必须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来观察,现在还是探索阶段,最终要经过实践检验、符合市场规律,要让农民自己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来源:新华社,作者:董峻。 & 版权归作者所有&>&&>& > 正文
贺雪峰:小农农户是今后农村种地主力
作者:贺雪峰
发布时间:
来源:贺雪峰的博客
字体:&&&|&&&&|&&
在现在和未来二十年,农业经营的主体依然是两亿多小农农户,他们才是农业的根本。把这个根本放一边不提,而盲目地支持大学生投身职业农民、讲资本下乡、资本经营是本末倒置的。
  编者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今后谁来种地&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近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当前我国土地耕种情况如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能否化解无人种地之困境?如何处理城镇化与确保农业后继有人的矛盾?就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贺雪峰教授。以下是访谈实录。
  &无人种地&之说有失偏颇
  认识&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讲。
  第一个层面是从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来看,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说当前农村&十室九空&,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因此没人种地。即使有人种地的地方,也主要是老人在种。所以,媒体的诸多报道营造出一种当前中国农村好像真的&无人种地&的感觉。
  但我们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在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是深入到基层农村去调研的,据我们调研情况显示,&谁来种地&根本不是问题。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中国9亿多农民户籍人口,有两亿多进城务工经商,留在农村的接近7亿,具有农业生产能力的劳动力和半劳动力数量也有3亿-4亿人。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说无人种地是不可信的。相反,当前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还有大量的农民可以种地,还需要种地,而且需要依赖种地维持生存。 所以,我个人觉得,&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之所以看起来那么严峻,很大程度是媒体片面报道所致。
  所谓无人种地的情况一般都发生在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的地方。这些地区往往是高寒山区,本来就应该退耕还林。事实上,那些土地肥沃的地方,争着种地的现象是大多数,即使部分农民自己不种,将土地出租出去给其他农民种,租金也都不低。调研这么多年,并未看到无人种田、肥沃农田真的被荒弃的现象。
  至于媒体报道的&老人种地&这个问题,所谓老人也主要是40-65岁为主。在今天农业高度机器化、不特别依靠体力的情况下,调研结果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完全可以胜任种地这个工作,而且往往由于其善于精耕细作,产量比规模经营要高。而这部分农民进城很难,打工没有优势,种田对这部分农民而言,才是赖以生存的基础。
  资本下乡是与农民争利
  当前农业占GDP比例不超过10%,是相对固定的,这部分GDP担负着9亿农民生存的巨大责任,农民需要通过农业GDP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如果土地向资本经营、规模经营流转的话,客观上会占用和分享农民既有的农业GDP,剩余的GDP在这群庞大的农民群体再分享的话,对于农民而言,得到的就会更少。所以如果政策支持土地流转、支持资本下乡的话,即便是对资本有利,对农业有利,但对近7亿的农民是不利的。而且,从我调研情况来看,资本下乡种粮食没有成功的,没有高产的,没有赚钱的。
  此外,小农经营与资本下乡的规模经营还有一个重大差异,即小农经营一般是精耕细作,主要靠劳动投入。资本下乡的规模经营,因为已经将农业劳动者与农业劳动对象之间的利益联系割断,而农业生产环境几乎无法监督,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规模经营必以资本密集来代替劳动密集,从而导致不仅是对劳动的排斥,而且带来对环境的破坏。所以限制资本下乡既是要维护农民权益,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农民进城失败后可返乡是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贫民窟的重要原因
  城镇化要吸收哪部分农民进城?哪部分农民应该留下来,以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我想这个过程,应该是农民自发选择、市场自发淘汰的过程。 一部分有能力,适合去城市发展的,就城镇化。目前为止,这部分群体以年轻一代的农民为主。但不是所有年轻时候进城的农民都有能力在城市立足,这部分人进城失败以后,还可以回的来。这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很大的一个区别。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农民进城了,最后发现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时,因为土地、宅基地都已经基本转让出去了,想回却回不去了,因此往往容易变为城市中的难民和贫民群体。而中国不同,这部分无法留在城市的农民群体完全可以返乡,返乡之后,同样可以通过种地维持一个基本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强于城市的贫困生活。
  当前中国农村中的农民家庭,一般都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一家两代,既务农又务工,获得务农和务工的两笔收入,从而可以维持相对较高的生活质量。如果没有务农机会,中老年父母随子女进城,在目前农民工有限的工资收入下面,他们不可能在城市获得体面生活的基本收入与就业条件。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农民全家进城,在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要远低于目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生活质量。
  在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进城农民都很难在城市获得稳定就业和有保障的收入,农民进城往往是与城市贫民窟的扩大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与制度和政策无关,而只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为所有进城人口提供体面生活的收入保障。中国之所以没有大规模贫民窟,是因为中国还有广阔农村地带,农民可以从农业中获取收入,尤其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使在城市无就业优势的中老年农民仍然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收入。且进城失败的农民可以随时返回农村生活。进城成功,有了稳定就业和有保障收入,农民可以在城市体面生活下去,可以安居乐业,当然好。若达不到?那不要紧,那就返乡,因为返乡可以务农,可以在村庄这个稳定的有预期的熟人社会生活。返乡的基本人权,使中国至今避免了城市出现大规模贫民窟。
  农民进城是缓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过快地把农民推进城市,就业会很难,农民自身也将无法获得体面安居的生活。即使勉强留在城市,其生活水准将远远低于其在农村种地带来的生活水平。
  &中农&是今后中国农业社会的中坚力量
  如此一来,能进城的进城,进城失败的返乡种地。在农业高度机械化的情况下,返乡的这部分农民其实很容易学会种地,这个群体的数量现在要以亿来计。此外,还有部分农民因为父母有病、或者其他家庭条件等多种因素,无法进城而一直留在村庄。此时,进城的部分农民的土地就可以租给仍然务农或者返乡务农的农民,那对这部分农民而言,就可以聚集较多的土地来种植收益,有助于其生活水准的提高。
  这部分农民的收入在村庄,社会关系在村庄,再加上年轻力壮,还维持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就成了农村的中坚力量,我称之为&中农&。这部分农民的利益与村内事务密切相关,因此对村内事务有着最为真切的关怀。他们是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最热心的倡导者,是村庄人情最热情的参与者,是农业新技术、耕作新方法最主动的采用者,是村庄社会秩序最有力的维护者。且他们因为年轻和有经济实力,而有做成这些事情的能力。也正是这个&中农&阶层,成为了村组干部最为重要的担当者和后备人选,成为农技推广的&带头人&,成为社会治安的&线人&,成为农村文化的&中心户&,并成为党在农村基层最有力可靠的支持者。最终,他们会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骨干。
  从我们调查来看,这部分农民目前占10%-20%的比例,并且仍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再加上当前的老人农业,已经构成了当前农业社会中一个相当稳定的群体。这就是当前农村人财物外流的情况下,农村仍然保持了秩序的重要原因。所以当前没必要专门制定一些政策去支持资本下乡、土地流转。当前的农业体系仍然保持着非常大的活力,还可以延续,这个体系自身可以保证该进城的进城,该留乡的留乡,能够维持粮食强大的生产能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要轻易否定当前中国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小农农户才是农业稳定的根本
  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都是为了提高土地产出,但是从粮食产出本身来讲,规模经营不如小农经营更有效率,集约经营千万不能搞成资本经营。因为第一,我们的七亿农民,三亿农业劳动力,还要依托农业、土地获得就业和收入。第二,集约经营,最终从粮食来讲,小农基础上的精耕细作有巨大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亩产产出能力很高。从这个意义讲,在农民没办法大规模集体转出的情况下,会产生资本排斥劳动的问题。相反的,政府给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工作要抓紧。当前,我国在两亿多户小农农业的产种环节的服务能力是不够的,我们怎样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解决农民在产种环节的诸多困难应该是未来政府支持农业的发力点。
  政府必须要搞清楚是支持谁。政府要支持的是要依靠农业就业的小农,而不是支持资本和农业大户,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站在最大多数农民的这边。但据我多年地方调研情况来看,现在地方政府多数都支持到资本和大户上了,对小农没有支持。因此,未来政府要尤其重视个体农户生产环节中的的困难,对农民在灌溉、种植、自耕道的建设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支持。
  此外,国家财政还应支持基层农业的技术推广。与其提供政策去支持高校学生投身做职业农民,不如支持农业院校学生去一线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支持和社会化服务支持。在现在和未来二十年,农业经营的主体依然是两亿多小农农户,他们才是农业的根本。把这个根本放一边不提,而盲目地支持大学生投身职业农民、讲资本下乡、资本经营是本末倒置的。
  金融渗透农业会提高农民和农业风险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将建立适合农业特点的金融体系。我认为,一般的小农农户并不需要金融来保障生产。只有现代农业,即资本进入农业,渴望通过农业赚大钱时,才需要资本入驻,进而需要相应的金融产品。
  今天,农业主要分两种,一是大众农产品,基本上投入产出很清楚,不需要金融。一类是经济农业,如蔬菜,品种多,保鲜能力差,价格波动大。这些产品有个特点是风险大,收益也大,这个时候需要金融来兜底。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经济农业或收益很大,或血本无归。因此,农民是种大宗农产品还是高风险的经济作物,就需要平衡。目前,当大多数人种经济作物想赚大钱时,经济作物就会供过于求,最后种经济作物的人转向种粮食,转向稳健。最终经济作物和粮食之间就有收益和风险的平衡。现在如果提供几种金融产品,鼓励农民贷款去种经济作物,就会提高农业本身和农民自身的风险,因此我觉得农业不需要特别的金融支持。
  现在农产品的供给是过剩的,其中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从这个层面来看,目前已经有足够的耕地、人力、资金等投入,问题在于市场需求不够。今天的农业产出能力极强,不需要金融投资农业,农业是需求弹性非常小的行业。如此,在农业总体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就要注意,农业投入越大对农民越不利。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谈及&谁来种地&的末了,提到&于此同时,也要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在我看来,这才是今后中国农业发力的重点所在。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软件市场规模达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