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商业内参 下载怎么被注销了?当时可以交了钱订阅的!!

李翔商业内参去哪里购买,多少钱
21:27:35 发布说:
[角色:管理员/等级:我是传奇/发帖数:4373/积分:40113/经验值:36619] [ &|& ]
李翔商业内参去哪里购买,多少钱李翔商业内参去哪里购买《李翔商业内参》由资深媒体人李翔打造,之前一段时间已在罗辑思维的得到App上挂出,今天正式上线推广,定价为199元/年。被打上了“马云推荐”的标签,它的订阅量的确不错,截至今天下午2点,《李翔商业内参》的订阅数已破1万,订阅额超200万。李翔为什么要“卖内容”对于《李翔商业内参》正式上线首日的订量,圈内有人嫉妒,有人羡慕。借了罗辑思维的平台,又有马云的推荐助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件事之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前提还是李翔的内容能力。李翔是中国最好的商业记者之一,采访过几乎所有中国商业世界的知名人物:从第一代企业家如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到互联网一代如马云、丁磊、田溯宁、曹国伟;再到最近几年新晋的互联网创业明星如王兴、程维、张旭豪。外界有非常可观的评价:他总是能在这些企业家生命中的关键时刻,以恰当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从业12年,他曾是多家知名报纸杂志的主管编辑,先后担任过《经济观察报》主笔兼总编辑助理、《彭博商业周刊》副主编、《时尚先生esquire》执行主编及《财经天下》周刊主编兼出版人。资深媒体人内容创业的很多,身价上亿的也不少,卖广告搞电商的都不在少数,但直接“卖内容”却是罕见的。为什么李翔会和罗辑思维合作付费内容?内容如何定价?新榜:您之前有在罗辑思维上写到,“我做过杂志,创过刊,不止一次改过版,但都没有做《李翔商业内参》这个产品给我冲击这么大。”这个大的冲击是指哪些?李翔:以前我一直在做报纸、做杂志。那时候,只要认真地学习,基本能看到一个清晰的路径。杂志有上百年历史,相当于有清晰地地图供你参考。举个例子,在《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创刊的时候,我们做标题都要数字数,多少个字美观,都能从美国版找到好的模本。对于我本人而言,我之前不写博客,不怎么发微博,也没有开微信公众号,我的从业经验也几乎和互联网没什么直接的关联,离用户太远了。坦白说以前我没有什么用户感觉,不太知道用户想要什么,接受什么,自己能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当然,意识上很接受互联网的思维,但是做出来的动作却可能是走样的。这是我受到的比较大的冲击。新榜:《李翔商业内参》这款商业内容产品有哪些特征?李翔:我跟罗胖商定的这款内容产品,它具备5个特征。它必须帮助用户节省时间。因为注意力会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帮助用户节省时间,也是提供价值。它必须是高频的,也就是每日更新。因为商业世界变化太快。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又是需要即时反馈的。它必须是有用的,因此我们费尽心思去想各种使用场景,哪些内容可能被写入 PPT,有哪些内容是可以在开会时随口引用的,还有哪些内容是真的可以带来商业洞察的。它必须是高质量的、高水准的。这一点,我过去十多年的经验可以用得上。它是人格化的,因此是我个人人格背书的。所有的内容,每一段文字,我一个字一个字敲在电脑上,然后,用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团队每个人看过去。我们引入了一个极简原则,来警醒自己提高标准:If it isn’t a clear yes,then it’s a clear no;如果不是确定的“是”,那就是确定的“不”。总之,它是以用户为核心,而且是服务姿态。这也是为什么要把 slogan 定为“你的私家商业知识秘书”。秘书就是服务姿态的,有求必应的,保证质量和需求得到满足的。新榜:给内容定价本身就是相对较复杂的事情,你们为什么把《李翔商业内参》定价199元?李翔:罗辑思维一直就在卖书、卖产品,经验非常丰富,定价这块,罗辑思维的意见占主导。新榜:为什么会选择与罗辑思维合作,并选择在得到App上做内容服务产品?李翔:真爱啊!我和罗辑思维之前就有过合作,觉得彼此都比较靠谱,这是基础。另外可能有3方面原因吧,1. 罗振宇肯定是认为我愿意拥抱互联网,愿意接受改变和调整,2. 我算是经验相对丰富的做内容的人,3. 我还愿意继续做内容。当然中间也会有一些协商的过程。用得到App上线内容,具体原因我不清楚,因为选择跟他合作后,我就没再去想这些事情。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支付、销售等其他流程的问题。我记得以前问过罗振宇,为什么要做App,当时他回答的意思大概是,微信现有的功能无法满足他更大的商业梦想。我们当时其实都很看好超级App――微信,都很愿意继续在微信上做事情。其实我内容做完之后,对后续的没有特别关心,非常倚仗于罗辑思维。而且,在整个产品规划、内容生产以及产品发布的过程中,罗辑思维给我的帮助是很大的。新榜:要做付费内容,您觉得需要具备哪些硬件条件和资源?李翔:我比较欣赏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我觉得电影就是最典型的。我的一个好朋友,之前土豆的创始人王微出来做动画电影了,他跟我说过,在土豆的时候有时候会比较痛苦,这种痛苦是广告的盈利模式带来的。现在他出来了,电影做得好,观众买票去看,这个盈利模式就很直接。我觉得他的状态现在特别好,而且他也很享受做得事情。现在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也在向用户付费上转。爱奇艺、优酷土豆在会员制方面都做得挺好。新榜:你们觉得哪些类型的内容适合做付费阅读?你们是怎样看待低成本地提供商业知识服务这件事的?李翔:电影很适合,文字领域的话,我听说,华尔街日报的付费做得挺好,数字版权的收入超过了广告。硅谷的一家内容创业公司Information是做付费的。创始团队也是从华尔街日报出来的。低成本是指用户能够低成本地获取商业知识服务。柳青讲过,以往只有像她这样的投资银行家才能享受专车服务,但是互联网让普通人也都可以享受到专车服务,而不用再去雇佣个司机,买辆豪车,还得交很多停车费。是这个意义上的低成本。相较于传统的渠道来说,现在我们做的内容,压缩了流程,渠道很方便,用户能够高效率地获取高质量的内容。李翔商业内参去哪里购买,多少钱罗辑思维为什么要“卖内容”《李翔商业内参》的背后是李翔和罗辑思维的团队,那么罗辑思维为什么要做付费?下文节选自插坐学院的创始人何川的“思考”――一、内容产品的设计能力罗辑思维团队有极强的能力,将内容创业者原本积累的优质”内容能力“变成具有付费价值的”内容产品,而这恰恰是最难的(所以李翔的内容积累是必要条件,但罗辑思维对内容付费的理解,是充分条件)。这需要从用户体验、用户预期以及规模化生产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所以,罗振宇和李翔掰扯了半年时间,才把这个产品推出来。当然,这背后一定包含了大量的对内容产品化的思考与打磨,也一定包含了大量的李翔不太有信心以及罗振宇充满了信心。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罗振宇一直在强调这一点:付费内容的本质是知识服务。什么是服务?服务就是你李翔能够看到的商业资讯,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但你李翔思考的比较深刻、提炼的比较简单、更新的比较稳定,这些是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愿意花钱买的是你李翔的思考、提纯、更新等服务,而不单单是内容本身。更不是简单的资讯消息。很多内容创业者可能终其一生都不服气,罗辑思维有什么了不起的,罗振宇还讲错了不少东西,但这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还是罗辑思维团队,对于用户需求的把握,进而把内容做成标准化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在我看来,这又包含两方面:1.用户预期管理。2.产品价值边界。具体我就不展开了,毕竟这是一篇免费文章。二、规模付费的渠道能力罗辑思维有730万用户从未花钱推广而来的用户,忠诚度和购买力都相对较高,这是信心的根本。很多内容创业者不是没有能力卖,而是没有能力卖到一个自己理想的数字,犹豫不决,错过最佳时机。拿《李翔商业内参》为例,不出意外,这个产品有机会冲到2000万订阅额,甚至更高。利润是多少?我想最保守估计,李翔一年拿到800~1000万,还是有机会的。一个媒体人,不靠广告,只靠自己日常的认知盈余变现,这样的数据非常体面,也充满了安全感。总之,在我看来,大多数内容创业者还是应该感谢罗振宇的,这位老兄靠每天60秒的语音,以及身体力行,把内容付费嚷嚷成了现实,市场成熟了,大家也能分到更多的红利。所以,别再嫉妒人家啦,也别再那么不接地气啦,好好琢磨用户需求,以及如何围绕用户需求设计内容产品吧。签名:最好的网上微商货源首选平台。站长QQ。
微信公众服务号:微店货源
搜索:微店货源(在微信“查找公众号”下,搜索:微店货源 就可)马云力荐的《李翔商业内参》,推付费阅读行得通么?
一款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创业产品“《李翔商业内参》”,今天通过“得到”平台开始接受付费订阅,年费为199元。“中国最好的商业记者之一李翔历时半年打造”、“马云是第一号用户”、“罗胖参与”等标签,使得这款定位为付费阅读的内容产品,让公众充满想像。
按照已公开的内容,《李翔商业内参》用户群体定位为企业家、创业者,及对商业世界感兴趣的人。有底气推付费阅读,主要有以下优势:
1.它不单纯提供信息,它提供独家视角,提供深度解读。
2.它不试图保持中立,它给出个人判断,甚至给出建议。
3.它是根据你的应用场景打造的,特点就是有用。你做PPT的时候需要金句,聊天的时候需要谈资,做判断的时候需要行内人的洞察和记者圈的小道消息,这个产品全都能提供。
4.用每天5毛钱的价格,你就可以雇佣一支高素质的内容团队为你做私家商业秘书。
作为有着12年媒体经历的资深媒体人,李翔采访过几乎所有中国商业世界的知名人物。用李翔名字作为信用背书的这款产品,无论是内容定位还是商业模式,听上去都非常不错。截至今晚21:00,仅“得到”平台显示,已有12604名用户进行了订阅,营收达250余万元。
《李翔商业内参》订阅数据的漂亮背后,依然难阻一些业内人士对基于内容的付费阅读模式能否持久的担忧。在此之前,国内一些平台也曾推出过付费阅读,比如徐达内小报等,最后多以各种原因停止运行。《李翔商业内参》推出的付费阅读,会成为眼下内容创业的商业模式么?这种模式,在中国到底行不行得通?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弄清楚内容的价值是什么?其次,用户付费的动力是什么?搞清楚这两点,答案相对就比较清楚了。
我们来看《李翔商业内参》宣称产品将具有的5个优势特征:
1,它必须帮助用户节省时间。
2,它必须是高频的,也就是每日更新。
3,它必须是有用的。
4,它必须是高质量的、高水准的。
5,它是人格化的。
从内容价值上来看,《李翔商业内参》定位是帮助用户以较低的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式,获取更高质量的内容,成为用户的“私家商业知识秘书”。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李翔商业内参》如果想解决用户付费的动力,至少还应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如何保证《李翔商业内参》的内容不被抄袭。
众所周知,版权保护眼下在许多平台上,都是一个难题。在一个随时可以复制、截图的时代,付阅用户如果进行抄袭传播,必将对其他付费用户产生影响。对此,《李翔商业内参》将采取何种方式来保证,只有订阅用户才能看到平台的内容。
第二,内容如何长期保持高质量、高水准。
按照已发布的订阅须知,《李翔商业内参》每周更新6期。在内容质量把控上,凭借李翔十多年的从业经历,用户完全可以放心。就连马云在一段60秒的力荐李翔语音中都说:“我很喜欢和李翔聊天,他没有那么多的先入为主,也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断。”
但问题是,每周6期的稿件、一年52周无间断更新的稿件,不大可能全部由李翔一个人来主笔,更多还是由李翔团队合力完成。其他人员的内容水准,是否能完全达到李翔的标准,存在未知。
眼下以名人命名的自媒体,比如秦朔朋友圈、吴晓波频道等,早已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他人员撰写的稿件,显然无法期期做到与秦朔、吴晓波同一个水准。
要知道,用户愿意付费阅读,核心的原因就是其内容的实用稀缺性,无可替代等吸引力。
第三,人格化与付费阅读的冲突。
无论是现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赞赏”,还是付费阅读,本质上都是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人格化。《李翔商业内参》主要特征之一是要人格化。也就是说,这个产品今后要贴上李翔的标签。按李翔的话说,是要用他一辈子的人品和信用来背书的,这也是李翔开始一直拒绝用名字做产品名称的原因。可以肯定,今天一万多名订阅用户,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李翔的个人品牌去付费的,真正因为产品去付费的,又有多少?
事实上,《李翔商业内参》高度人格化后,完全是可以通过现有的“赞赏”方式,直接从粉丝中变现。人格化越高,基于感情的因素,粉丝“赞赏”自然就会越高。既然能通过赞赏获得收益,那么再推付费阅读的意义又在哪里?
最后,付费用户群体有多大。
《李翔商业内参》用户群体,定位为企业家、创业者,及对商业世界感兴趣的人。从群体划分上来说,这是一个高素质的人群,具有很高的附加值。
显然,这个垂直细分的群体并不是一个海量的用户。那么对《李翔商业内参》来说,可以直接转化而来用户群体有多大,将直接决定这个平台未来可以估算的商业价值。如果用户存在边界,单就付费阅读商业模式来说,最后成为独角兽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虽然,付费阅读在不少人看来是大势所趋。但在一个仍习惯免费阅读的时代,《李翔商业内参》要想成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云力荐的《李翔商业内参》推自媒体付费阅,让36ke,创业帮,制造微报,创业者这些免费内参情何以堪;  互联网人的朋友圈,昨天应该被《马云力荐:把时间分配到真正重要和真正有趣的事情上》刷屏了。  文章的核心是罗辑思维《李翔商业内参》这款内容服务产品。  我很喜欢和李翔聊天,他没有那么多的先入为主,也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断,我会关注李翔的新媒体产品《李翔商业内参》  这是马云对该产品的评价,截止《李翔商业参见》上线到到现在已经有了两万多的订阅,按照 199 元的定价,已经有了近 500 万流水,仅仅用了近两天时间。  那这种知识性服务会成为自媒体变现的新方式么?  从逻辑上是说的通的,这样类似的服务其实在培训届已经非常流行了,只不过参考书和新东方出来的段子手老师,解决的是报考信息不对称,教的是解题的套路,用户是存在这样的需求的。  但不一样的是,学生是付费习惯最好的用户,但自媒体们面对的是已经习惯免费阅读的用户,上面逻辑成立的需求会大于糟糕的付费习惯么?  罗 振宇和马东能将的知识产品卖出去,模式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其品牌背书。如果《李翔商业内参》没有马云力荐,会有多少人买?罗振宇和李翔强调的 内容产品化的设计,可能真的不如马云爸爸的一句我看好你,在罗辑思维得到这款产品中,跟《李翔商业内参》摆在同样推荐位置的《樊登速读》,同样的价格,只有400多的订阅。还有微公众平台下的各大免费新媒体商业内参:36ke,创业帮,制造微报,创业者、黑马等等,他们都积累了数十年的行业干货,具备较多的行业精英,并且是免费的,  为何截止《李翔商业参见》上线到到现在已经有了两万多的订阅,仅仅用了近两天时间就500万的流水? 朋友圈购买过该付费阅读的企业中高层朋友认为,闲来体验一下来打发时间还可以,有时间还是多读读那些花了10年心血的干货吧,去制造微报、创业帮这些传统的免费商业媒体去看,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省钱,好奇心过后,为啥还会为小李续费?  由此可见,很多人出于马云推荐的好奇的心态购买的动机可能是这500万流水的根基,如果质量上不去,可能又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概念,现在在干货都免费的信息时代’自媒体去谈内容服务变现有些太早,用36ke上的一篇文章的说法,去分答上爆爆料说不定都赚的更多。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翔商业内参订阅ap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