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美国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策退出对中国有多大影响

沈建光:中国如何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中受益
沈建光:中国如何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中受益
来源:你我贷
伴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越加明朗,美联储量化放松政策的退出也基本确认。但受此影响,近一个阶段全球资本动荡加剧,资金撤离东南亚国家回流美国迹象明显,印尼、印度成为重灾区,大幅下滑,且股市与债市面临抛售,市场恐慌这是否是新一轮亚洲金融危机的前兆?与普遍悲观的预期有异,笔者认为情况或许没有如此糟糕。反而笔者认为,美国经济回暖有利于全球复苏,量化放松退出也有助于缓解早前过于担忧的储备资产安全问题,中国或许能从量化放松退出中受益。当然,短期资本波动在所难免,但考虑到当前发展中国家基本面比1997年金融危机之时已有明确改善,预计不会出现太大风波。而从长远来看,要想最大限度减少外部冲击,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亚洲国家,持续推进经济改革以释放自身增长潜力仍是不二选择。美国经济回暖本质上有益于全球经济复苏毫无疑问,由于五年来美国不遗余力的坚持财政和货币的刺激,政府负债100%GDP及两轮量化放松后还继续实施了“扭曲操作”及“无限量放松”的抗危机举措,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十分坚实。具体来看,经济增长方面,近日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BEA)修订后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为2.8%,比早前数据向上修正了0.6个百分点,显示自去年以来,美国经济不仅有所复苏,且态势相当强劲。就业方面,7月失业率降至7.4%,创2008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而美国房地产市场作为危机的“俑者”也逐渐回暖,使得本轮经济复苏看起来更加稳固。而受经济增长向好,且失业率下降的影响,美联储量化放松退出也已提上日程。从近日公布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来看,尽管所有FOMC成员均认为缩减量化宽松措施(QE)规模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但部分官员表示缩减QE规模的时机即将到来。市场普遍判断美联储最早或于今年9月便减少原每月850亿的债券购买计划,且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在2014年中期结束。当然,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转好的不止是美国,经济摆脱衰退,显然是更大的惊喜。特别是,受益于德法的良好表现,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3%,为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从而结束了欧元区成立以来历时最长的经济衰退。而9月底的德国大选中,预计默克尔获得连任的可能性较大,这对强化欧元区经济前景是个利好。但欧元区就业问题仍旧严峻,6月月欧元区失业人数仍创下历史新高至12.1%,值得警惕。而日本方面,受安倍经济学的影响,日本经济与企业信心也有所提振,除个人消费外,由于日元贬值、股价走高,企业收益改善,二季度企业设备转为同比增长,7月失业率也有所降低。另外,近日日本央行对这对国内经济形势的评估从“持续缓慢复苏”上调为“已缓慢复苏”,显示该国经济已重回复苏轨道,这对长期饱受通缩的国家而言带来了新的希望。总之,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形势转好,特别是美国复苏态势稳定是个积极迹象。而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经济复苏与量化放松退出提上日程也应该从积极方面解读。一方面,这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外部环境与恢复出口。数据显示,7月中国出口已由负转正。8月官方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是今年4月以来首次回升至临界点以上。同时,8月集装箱运输高频数据显示在欧美主要经济体经济改善的推动下,欧洲航线、北美航线均环比有所提高。笔者预计,在海外经济转好、早前国内促进贸易便利化、保证进出口稳定等措施陆续落实之下,下半年中国出口有望延续反弹局面而另一方面,美国量化放松退出也有助于缓解对中国储备资产安全的担忧。毕竟当前中国3.5万亿的巨额储备中,有七成左右是美元资产,早前美元贬值不可避免的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缩水,同时,也为配置外汇储备资产增加了难度。例如,尽管当前中国已拥有1.3万亿美国国债,但鉴于外汇储备不断攀高,中国不得不继续增持美债,遭到了市场的质疑,而这其实透漏出的是中国的尴尬处境。从这个层面来讲,美国货币政策回归谨慎,对中国是有利的。资金撤出新兴市场,短期冲击在所难免当然,最近一个阶段,亚太区资金撤离,金融市场遭受重创,与美联储量化放松退出的基本确认大有关联。而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近期亚洲市场震荡也是对早前过热市场的一种回调。毕竟早前全球对亚洲国家经济普遍持有乐观预期,大量资金流入不仅刺激了个人消费与投资,也导致各国工资、股市、资产大幅上涨。但本轮资金撤离是否预示着全面的金融崩盘,亚洲新兴国家会重蹈1997年金融危机的覆辙?在笔者看来,这种恐慌情绪有些过度,虽然当前与97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包括均在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的国际背景下,资金从东南亚撤出,但当前情势明显要好于1997年。具体来看,一方面,与1997年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不同,当前东南亚各国大多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而这意味着一旦外部压力积聚便能够直接在货币贬值中体现出来,早前货币大幅贬值便是最直接的反应,而这恰恰降低了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另一方面,当前南亚与东南亚各国基本面整体上看比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稳健。外汇储备方面,如今各国外汇储备普遍增长,为抵御危机创造了条件。例如,当时风暴眼的泰国的外汇储备仅为371亿美元,如今已经提高到如今的1652亿美元,占GDP比重也从20%提高到了47%。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占GDP比重甚至更高,达到90%、48%。虽然印度外汇储备占GDP比重不高,如今仅为16%,但从总体规模来看,当前其262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量仍是较大的数字。相对来讲,印尼、泰国外汇储备积累要少些,占GDP比重分别为12%、10%。经常项目方面,如今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经常项目实现顺差,去年经常项目占GDP比重分别为0.7%、2.9%、6.4%、7.4%,而上述国家在1997年金融危机前皆为逆差。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和印尼的情况确实有所恶化。从通胀来看,相比于早前金融危机之前,大部分国家通胀有所改善,印度、越南当前情况相对较令人担忧。具体来看,危机前印尼、菲律宾、泰国通胀率分别为8%、7%、5.7%,今均回落至4%左右,甚至更低。马来西亚的通胀水平要更低一些。但印度与越南的通胀不容乐观,二者目前通胀均超过9%,甚至比危机前的通胀更加恶化。债务方面,印尼债务情况明显好转,由危机前三年平均95%下降到如今24%。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整体债务情况还算稳健,债务占GDP比重低于国际60%水平线。唯有印度情况值得警惕,债务占GDP比重高于国际60%警戒线。另外,早前危机之所以大范围蔓延与当时外债占比较高密切相关。而如今虽然部分国家债务水平不降反升,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但考虑到大多数债务以本币计价,与上轮危机相比,降低了危机急速传导的可能。总之,在笔者看来,当前亚洲各国基本面情况与抵御危机能力整体上要好于1997年,不宜过度悲观。当然,考虑到美国QE退出的临近,且资本撤离新兴市场的过程远未结束,脆弱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还将面临考验。短期冲击反映了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相对于东南亚国家的动荡而言,本轮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这与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稳增长政策以及积极推动改革大有关联,也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具体来看,本轮危机之所以印度、印尼受到重大冲击,与其过去几年改革滞后密不可分。以印度为例,前几年由于资金充裕以及投资者对于基本面的乐观预期,大量资金流入。而在资金助长的繁荣之下,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改革步伐有所放缓。例如,上文提到,印度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基本面相对较差,特别是经常项目恶化、政府补贴大幅增加,通胀快速上扬,显示其经济结构矛盾较为突出,而这也为看空情绪创造了条件。相对而言,虽然中国也出现了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的迹象,但由于中国中国经济基本面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包括工业利润恢复、PMI全面上升、工业产品价格回暖等,以及中国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较为坚定,如放开户籍、推行城镇化、设立上海自贸区等等,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可以看到,本次危机中,中国所受到的冲击在新兴市场国家中是最低的,近两个月FDI同比增速较快便是佐证。数据显示,7月中国FDI同比增24.13%,创28个月新高,而此前6月为同比上升20.12%。如此看来,笔者认为,应该全面看待美国量化放松政策退出对中国的影响,不宜过度悲观。从整体而言,外在经济环境好转,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对于中国来讲是无疑是有利的。而从短期来看,尽管资金存在撤离趋势,但基本面向好趋势有助于回击悲观情绪。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态势已经基本确定,预计伴随着稳增长政策的落实以及外部环境的持续改善,未来投资与出口会支持四季度中国经济反弹,并达到全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而从长远来看,要想最大限度减少外部冲击的影响,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亚洲国家,持续推进经济改革以释放自身增长潜力仍是不二选择。沈建光为瑞穗证
相关最新文章
汇率(CentralRate)中心汇率定义中心汇率也称“外汇平价”。两个或两个以...
汇率(BuyingRate)买入汇率概述外汇是一种特殊金融商品。银行经营处外汇买...
汇率(MailTransferRate,M/TRate)信汇汇率概述信汇汇率:即...
汇率弹性出口汇率弹性是指一国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该商品汇率(价格)变化反应的灵...
汇率联动机制概述[1]2利率汇率联动机制过程分析[2]3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影响因素...
热线电话(服务时间 09 : 00 - 21 : 00 )
Copyright (C) 2015 你我贷()  版权所有;杜绝借款犯罪,倡导合法借贷,信守借款合约
关注你我贷官方微信专家: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中国有多大影响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精彩图片推荐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局出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政府长期国债。这意味着美国在短期内开动印钞机印制如此巨量美元纸币投入流动市场。一石激起千重浪,美国此举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震撼与反响。
  一把双刃剑
  美联储此举的中心考量是重振疲软的美国经济,扭转其在世界经济中愈益下降的颓势。
  美国经济在危机中遭到重创。进入2010年后,它虽已摆脱衰退,但起色不大。振衰起弊,重现美国经济扩张荣景,一改其在世界经济中不断下滑的劣势,不仅攸关美国的国计民生及其世界龙头老大地位,还攸关奥巴马实现连任的目标,是奥巴马政府的核心战略与头等要务。实施“量化宽松”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战略。具体而言,此举是为应对和解决美国经济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以推动其强势复苏。
  其一,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美国失业率之高居于发达国家前列,连续18个月在9.6%的高位徘徊,失业人数多达1500万,其中40%是失业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这不但制约经济增长,还加剧本已十分严重的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是美国社会一个突出的不稳定因素。奥巴马政府推出“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就是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缓解高失业压力。
  其二,扩大出口,降低不断增高的外贸逆差。
  长期以来,美国实行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社会形成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怪象。危机表明仅靠内需拉动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因此,奥巴马政府作出了实行经济模式转型的决策,即从内需独轮拉动型转为内需与出口双轮拉动型,大力促进出口,并制定了五年内将出口翻一番的计划。美联储决定大发美钞,就是要推动美元大幅贬值,以提升美国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加外贸出口。
  其三,减轻高额债务。
  美国高消费、寅吃卯粮的结果是美国财政入不敷出,举债度日,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连年飙升,2010年分别达1.5万亿美元和14万亿美元,分别占GDP的10%和93%。政府每年仅付利息就要支出数千亿美元。美国搞“量化宽松”的初衷之一就是以此促使美元大幅贬值来稀释其所欠庞大外债。以它目前所欠14万亿美元外债计算,美元每贬值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它可以少还1400亿美元的债务。同时,美国此举还可以在无形中为它增添巨量财富。这次它开动印钞机印制6000亿美元纸币,相当于它可以无偿占有相当于中国全年生产总值1/5或东盟10国全年生产总量1/2的他国财富。这是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实质与要害所在。
  美联储把“量化宽松”当作提振美国经济的“终南捷径”。从短期看,此举的确可以收到“利多”之效。其中包括为美国增加财富;提升美国股市股价,使美国人迅速增加2万亿美元资产;可以使其出口增幅比往年提高一倍以上,达到约20%。经济学家估计,美联储此举可能使美国的GDP增加0.4%。
  然而,“量化宽松”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多”的一面,也有“害多”的一面。从长远看,这对美国弊多利少,甚至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一,美联储此举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作用有限。殊不知造成美国通缩即经济疲弱的症结不在缺钱,而在于其经济深层次结构恶化,金融机制失灵和极端自由主义模式的弊端。美国政府不在这些要害问题上“动手术”,而一味增投货币,对其经济只能产生一时的激励效果而不会有长远功效,还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第二,严重削弱美元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金融危机也是美元危机,启动了国际社会改革美元本位制国际金融体系进程,强烈冲击美元的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美联储这次推出“量化宽松”弊政使趋于衰弱的美元雪上加霜。各国为防范美元大幅贬值导致本国所持美元资产大幅缩水,强化实行外汇储备和国际金融投资多元化,不再仅靠美元和美国一颗大树。更重要的是,现在各国要求改革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呼声进一步高涨。
  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但影响本国,还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即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美国此举会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新的震荡,埋下二次危机诱因。近两年来,各国不断投入巨资救市,使国际资本市场出现资金过剩现象。美国增发巨额美钞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国际金融资本市场钱多为患,热钱泛滥,这难免会引起资产泡沫和金融市场动荡。有的学者因而认为美国此举可能成为新一轮危机的“前奏”。
  其次,推高全球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通膨率。在危机中,各国推出巨量资金救市并取得成效,先后走出了经济危机和衰退,但也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甚至严重的通膨问题。美国此举则给全球多数国家通胀上升势头火上浇油。
  最后,给许多国家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美国推行“量化宽松”,大幅贬值美元,使各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贬值缩水。从G20多伦多峰会到2010年11月中旬的4个多月内,美元贬值4%,仅各国所持14万亿美元国债就损失5600亿美元,同时,美国此举还推高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价,对那些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出口和整个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一大对美出口国及债权国,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针对目标及其负面“溢出效应”的主要承受者。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美元资产严重缩水。现在中国外汇储备超过2.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储备约占70%,中国购买美国国债超过9000亿美元。美国出台“量化宽松”举措使美元大幅贬值,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损失严重。从2010年6月至11月上旬,美元对人民币贬值3%,使中国外储和所持美国国债分别损失546亿美元和270亿美元。
  二是冲击中国外贸出口。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一个百分点,中国的外贸出口将下降0.2%至0.3%。这使中国进出口增速失衡加剧,出口增速远低于进口增速,外贸顺差趋于缩小。
  三是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美国此举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受输入性通胀影响,本来就较高的中国通胀率在2010年11月以后进一步升高。同时,中国支付进口的费用也显著增加。如因国际油价上涨,中国今后每年进口石油需多支出几十亿美元。
  四是承受更多国际热钱流入的风险。专家估计,美国这次增发的6000亿美元中的40%将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大量涌入的热钱将加剧中国资本市场资产的泡沫化,给中国经济留下恶果和隐患。
  毋庸讳言,美国此举在中国的影响不完全是负面的,客观上也存在有利的方面。其一,缓解了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二,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责任编辑:姜炯)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化宽松政策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