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美国金融海啸与我何干咋回事

气候问题为什么又被称为气候政治
世界气候峰会刚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结束.地球变暖的代价,雪灾、台风、暴雨、干旱……各种各样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究竟该怎样由地球上的60亿人分担?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新书《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旨在从政治的角度,试图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吉登斯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主张的“第三条道路”影响尤其深远,被誉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气候变化的政治》这本书,主要阐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内容涉及气候变化、风险与危机,绿色运动及其未来,国际谈判、欧盟与碳市场,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学等.书中指出,气候变化会对每个国家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人的利益都与气候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遏止这种气候变化的趋势.&&全书一开篇,吉登斯便以一种灰暗的笔调,表明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这是一本有关梦魇、灾难和梦想的著作……”这些灾难和梦魇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结果上.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见、不直接,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计划中,很少被纳入短期考虑的范围.问题是,一旦当气候变化的后果变得严重、可见和具体,我们就不再有行动的余地了,一切都太晚了.这种现象在书中被称为“吉登斯悖论”,悲哀的是,我们就被这种悖论包围着.&&但吉登斯认为,问题并不主要存在每个个人身上.恰恰相反,政府和政治家应该对这种现状负主要责任.他认为,我们现在缺乏一种关于气候变化的有效的政治,不仅缺乏成熟的政治理论,也缺乏成功的政治实践.本书正是试图在现有的各种制度的框架内,提供一套新的政治思维,以帮助政府应对和处理气候变化.所以,这是一本关于气候变化的政治,而非气候变化本身的书.&&吉登斯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建议.首先,要将气候变化纳入日常生活;其次,要避免政治上的两极化,即支持与反对的严重对立;再次,要给企业、消费者和政治领导人以激励,并做出行动导向和创新性方面的努力;最后,要将气候变化纳入地缘政治格局.建议虽好,但怎样实施,却是摆在世人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对于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国,当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吉登斯认为,是高度工业化国家首先向大气层注入了大部分排放物,导致了全球性危机.所以,工业大国必须承担起控制排放物的第一位责任.它们必须带头降低排放,走向一种低碳经济并实施一系列足以把这些变化整合进去的社会改革.&&在探讨气候变化的同时,吉登斯还充分肯定发展权.“大国需要减排,发展中国家可以放缓,因为首先要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气候问题.当然,吉登斯特别提到了中国,中国治理气候变化的决策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央政府的“政治整合”和“经济整合”在上令下达的过程中,往往经过层层官僚制的过滤,再次被简化为GDP崇拜.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哥本哈根:气候政治的新起点&日,哥本哈根寒气袭人.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第15次缔约方大会,拉开序幕.会场内,人头涌涌,气氛沸腾.会场外,一群身穿醒目红装、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竖立起两米高的绿色CHINA(中国)充气英文字体.他们是来自中国各地环保组织的青年代表.初生之犊,自信的眼神盖不住腼腆的心情,他们要向世界展示CHINA新的含义:&C&为气候/碳,H为人类未来,I为国际社会,N为各国各民族,&A为行动.哥本哈根,会否开启绿色中国的新时代?&&此活动为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中国民间环保NGO策划.适逢大会开幕式结束,各国与会代表纷纷驻足观看,各地媒体蜂拥而至,捕捉这个意外亮点.&&&&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一刻钟前,在大会开幕式上,笔者(王之佳)拜访了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感叹艰苦复杂的气候谈判白了他的头.一般情况下,部长级官员只会出席会议后期的高级别谈判,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7日就到会,可见中国政府对此之重视.&&与此同时,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在媒体答问大会上,为谈判定调,语气坚定地说:“哥本哈根大会是拯救人类于气候灾难的最后一次机会.”事实上,&过去一年,以美国为首的伞型集团、欧盟、以及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等南北阵营、三股力量,合纵连横,施尽浑身解数,在2050年的长远减排目标、发达国家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如何符合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准则,以及发达国家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助资金和技术转移等问题上,争持较劲.有媒体形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二战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国际谈判.&&会前,中国政府亦一改过去在气候问题上被动挨打的局面,不单积极主动地开展与欧盟、美国等关键力量的双边气候外交,并且主动出击,尝试引导国际舆论,例如于2009年11月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重申中国的减排政策.于大会开幕前10天,中央更高调地宣布了新的减排目标,提出在2020年将单位GDP碳强度比2005年基准减少40%~45%的目标.中国政府的减排立场,可说是鹤立于发展中国家,其实质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不亚于欧盟与美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赢得不少国际掌声.&&&&&美国怪罪中国&&中国代表团在会议初期,破天荒地每天举行媒体见面会,主动解答媒体疑问,宣传中国立场,底气十足,从容应战.但美国显然也是处心积累,有备而来.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于9日抵达会场,一改之前访华的温和态度,马上拉开战幔,措词强硬,炮口对准中国,表示“美国的经已放缓,排放真正急剧增长的国家反倒是中国”,因此“真正的问题是中国”.而对于美国的挑衅,气候大使于庆泰回击说,美国需要三省吾身,重新检视其谈判立场.双方往来叫阵,国际媒体则高调报道,中方越反击越陷足于美国精心设计的泥潭,会前极力营造的积极负责的形象,瞬间被转化为阻挠谈判的气候罪人,形势急转直下.&&其后,国务卿希拉里抛出资金牌,大放烟幕,提出富国于2020年为穷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1000亿美元援助,但条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减排,并向国际社会保证其执行之透明度.美国其实只是开出空头支票,千亿美元如何筹集等细节完全欠奉,根本没有承诺会出资多少,分明是个圈套,目的是转移视线,将矛头直刺中国最致命的弱点:透明度.中方理应早有预料,可惜官方的套路回应,抱守主权论述,表示方案不可接受,在国际社会前显得苍白无力,自说自话.美方偷袭得手,再下一城,中方被动牵制,阵脚终被打乱,谈判也胶着不前.&&其实美国亦是内外交困,基于国内保守力量反对,气候政策寸步难行,连温和的能源法案在国会也再三折腾,赴哥本哈根之前,只能虚张声势,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实质只是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左右,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至少减排40%的目标,差之千里.华府深知在哥本哈根难有作为,只望继续以“怪罪中国”的策略,混淆视听,推卸责任.事实上,美国超低的减排目标,欠缺诚意的谈判态度,对多边国际协商规则的藐视,才是哥本哈根谈判的根本障碍.中国本来准备充足,以为万事俱备,但毕竟并非如西方政客般老谋深算,整日与媒体周旋,将民意把玩得炉火纯青,在美式政治权谋和媒体伎俩下,高下立见,尽吃眼前亏.&&12月18日,各国首脑在会上分别发言,据当时在场的环保NGO绿色和平谈判代表李雁描述,温总理的措词出乎意料地强硬,说不管这次会议是否成功,中国自己定下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不以任何其他国家的意志为转移.据称后来外交部散发的正式讲稿上,并没有这句话,显然,中国被惹怒了.李雁观察到,温总理在讲话时语带愤慨,而其后奥巴马的发言,与讲稿也有出入,火药味更浓,直接把某些国家的资料透明度与世界减排目标和气候资金并列来谈,暗示中国不接受信息公开是谈判裹足不前的主要障碍.&&对于中美剑拔弩张的公开对峙,李雁等NGO观察者心知不妙.据说,当日下午,当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基础四国首长在密会商谈时,奥巴马不请自来,并径自坐下,跟4位新兴经济国家的领导人直接斡旋.几个小时后,奥巴马乘坐空军一号飞回白宫,上机前,他“巧合”地赶上CNN的直播,宣布他与主要发展中国家达成了共识.众多欧盟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看到电视直播,才惊讶原来会议经已“达成共识”.&&没有参与磋商的国家,对于五国在最后一刻抛出协议草案,当然觉得不是味儿.这份五国草案,相较早前由28国拟定的版本更空洞软弱,不单没有发达国家的整体减排数字,欠缺具体的应对资金和技术转移安排,连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也取消了,甚至于2011年底达成具约束力协议的文字也删去了.至此,哥本哈根败局已定,全面的气候协议终成泡影.&&连夜开会后,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主席、苏丹代表于深宵召见记者,宣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会接受这份强加的协议,直指这是“史上最糟”的气候协议,是迫使非洲国家走向末路的“死亡条约”.备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穷国,更是声泪俱下,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受全球海平面上升而面临亡国,其谈判代表指:“主席先生,我们的未来,并不待价而沽.很抱歉告诉你,我们无法接受这项协议.”换来全场掌声雷动.欧盟也宣布维持减排两成之目标,部分国家推动减排三成之努力告吹.大会最后只是礼貌地表示“知悉”该协议,并没有提交正式表决.哥本哈根世纪会议最终在错愕、沮丧、愤怒和茫然的情绪中,仓皇谢幕.&&中国在会前一直希望扮演积极的角色,可是在会议期间面临空前压力,且战且退,最终被迫入穷巷,腹背受敌,一方面被部分发展中国家批评;那边厢,美国的蓄意挑拨,尤其是临阵抛出中国必须增加透明度,以换取援助穷国的戏法,充分利用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隙缝,分化而治之.至此,美国成功将中国推在镁光灯下,成为哥本哈根败局的替罪羊.12月20日,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在《卫报》发表文章,指责中国“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外交部也只能以官话回复记者提问,乏力反击.对中国而言,哥本哈根可算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外交滑铁卢.&&&&&哥本哈根启示&&&哥本哈根虽然溃败,但气候变化的威胁,并未因此而消散.讽刺的是,奥马巴飞抵华府,马上遇到大风雪,欧洲各国,亦受暴风雪吹袭,造成至少80人死亡.气候似乎也在报复控诉.在后哥本哈根的时代,全球联手应对气候危机,更显迫切.中国必须认真总结哥本哈根经验,检讨不足,以准备来年的气候谈判,尤其是一年后于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第16次缔约方大会.&&无论如何,对中国而言,哥本哈根都是气候政治的新起点.首先,中国一直坚守的发展中国家立场,日后会面对更大的内外压力.中国的经济成就,尤其是经历2009年金融海啸的大浪淘沙后,一跃成为美国最大债主,其反弹之强劲,傲视全球.中国虽然一直拒绝掉入美国的G2双雄论述,强调多极合作,互惠共赢,但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欧美强国逐渐拉近,却是不争事实.欧美民众,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所折射而认识的中国,科技先进,建筑超前,更是与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相悖.美国政客,正是抓住了这种群众心理,加以渲染.&&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阵营中,中国亦是高处不胜寒.这次会议上,77国集团的分裂公开化,源于发展中国家这顶帽子,经已掩盖不住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而且,气候变化对各国的威胁程度不一,首当其冲面临亡国的岛国如图瓦卢和马尔代夫,当然是热窝上的蚂蚁,深受冰川融化威胁的高山国家,如拉美的玻利维亚,则对排放大国日益怨愤.&&去年2月份在联合国全球环境部长会议上,尼泊尔的环境部长就曾亲口跟笔者说,他对中美之间的气候外交深感不安,担心中国不会坚守穷国小国的利益.在未来的气候谈判中,中国需要重新审视一贯的发展中国家立场,开创更切合实际的谈判基点,否则一身两头,内外交困,两边失义.&&其次,中国根据《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坚持发达国家由于历史责任,应带头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哥本哈根,这项原则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公然漠视,提出不分南北的单轨制减排,迫使中国高调捍卫责任有所区别的双轨制.哥本哈根要讨论的,只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即2020年前的减排目标和行动,其实大家心里有数,将来关于第三承诺期、即2020年后的减排协定时,中国也难以再以发展中国家自居,继续不用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绝对量化减排.中国充其量是以时间换空间,早晚需要修改立场.&&这次哥本哈根大会,各地媒体全程追踪报道,中国媒体亦不遑多让,引起社会的热切关注.全球化时代的电子媒体,无远弗届,美国气候特使先声夺人,就是利用媒体打口水战,引君入瓮,将中国锁在被动的回应澄清上,使中方只能否认,不能正名.奥巴马通过CNN宣布与中国等达成共识,抢占诠释权,在民众面前邀功.美国在舆论上逃之夭夭,实是媒体策略运用成功所至.反观中方,虽然在媒体沟通上有所突破,每天主动召开记者答问会,但积习难洗,整体策略仍然因循呆板,遇到逆境时只会重复官腔.更主动、更透明的信息公开,更灵活的新闻发布,似乎是必走之路.&&中国NGO和青年志愿者首次集体亮相国际气候大会,象征了气候变化这个议题在中国的社会化.中国政府过去基本上包揽了气候政治,今后应该更为开放,更积极地鼓励国内的民间力量关注气候变化,并支持他们作出切实行动应对,推动低碳生活.中国代表团亦应考虑与国际环保组织更紧密合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协同推动全球的减排协议.&&最后,中国的新兴企业家群体,在哥本哈根亦是初登气候舞台,学习其他国家的参与经验.好利来的罗红、万科的王石、万通的冯仑,都被联合国环境署邀请乘坐气候列车到哥本哈根,同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理事的十多名企业家,参加了“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并发表宣言,展示中国企业家承担气候责任的意志.如何借助民间力量,与商界联手,亦是哥本哈根之后,中国政府急须考虑的新课题.&&在通往哥本哈根之路上,中国政府显然明白到,积极减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利多于弊,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必然.自“十一五”规划,政府就将单位GDP能耗减少20%设定成地方一把手政绩考核之一,全力推动节能减排.2020年碳强度削减四成以上的目标,如无意外,亦会按比例列入“十二五”规划中.随着国内新能源的飞速发展,老旧产能的淘汰,中国有能力在2040&年甚至2030年让碳排封顶.温总理月前提出的新一轮刺激经济方案,点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就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电动汽车三项低碳产业.&&种种迹象,表明政府明确意识到减排这个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国家的任务是引导市场尽快地适应这个潮流,在政策上面配套,使企业能够尽快地占有先机,带领我国的绿色发展,并且走在国际前沿.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保障.事实上,一些前瞻远见的中国企业,已经不动声息走在低碳革命的前沿.上海正在兴建发展中国家中的第一个海上风电场,而美国第二大风电场使用的设备,亦是中国制造的.&&面对30年来放任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恶化,为了保持中国企业的环球竞争力,基于人类的共同利益,无论哥本哈根成败得失,中国都必须努力减排,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这是毫无悬念的.哥本哈根没有完成任务,达成全面的国际协议,但也算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分水从这个新起点,政府、企业、民间社会必须肩负责任,同舟共济,积极面对,加快走向绿色的、低碳的未来.&&(卢思骋,资深环保人士.王之佳,原任国家环保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现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司级协调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金融海啸催动中美“气候变化”_新闻中心_新浪网
金融海啸催动中美“气候变化”
  奥巴马开始4天的首次访华之旅 外媒评论认为 美国将与中国构筑“新型合作关系”
  金融海啸催动中美“气候变化”
  据新华社电,中国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亚洲之行逗留时间最长的一站。15日23时15分,奥巴马乘坐的“空军一号”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正式展开4天3夜的访华之旅。
  有分析指出,访华无疑是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最实质性的部分,“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经济复苏,如果美中两国不进行合作,那么要在重要问题上取得成果都很困难。”奥巴马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强调了此次访华的意义。
  《今日美国》认为,金融危机让中美两国走得更近了,外界期待,奥巴马能在小布什提出的“利益攸关者”基础上,再次将中美关系提升一个高度。
  新型合作
  欢迎中国作为大国的到来
  奥巴马的中国行,无一例外地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一个新起点。《联合早报》评论认为:“奥巴马此次访华,中美两国极为重视,甚至把这次访问看作中美两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奥巴马11月访华,将带来一个对华关系的新概念――“战略保证”。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不久前发表题为《本届美国政府关于美中关系的设想》,解释了这一概念:美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国的到来。
  日本《读卖新闻》刊发一篇题为《奥巴马出访亚洲的重头戏是中国》的文章,文章说,在此次亚洲之行中,奥巴马把重点放在与中国构筑“新型合作关系”上。
  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杰弗里?巴德指出:“与历届美国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在发展美中关系方面起步是顺利的。”他强调:“在气候变化、能源、朝核、伊朗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局势等课题上,离开中国的合作就不能取得成果。”
  日本《朝日新闻》也报道说,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的目的是加强“美中合作”和“日美同盟”。从白宫公布的日程来看,奥巴马政府推行了重视在日中两国间保持平衡的战略。
  胡奥会晤
  不谈实质性问题不行
  根据白宫透露的行程,奥巴马将于16日晚抵达北京,17日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而奥巴马访华的重头戏,就是与胡锦涛会谈。
  中美领导人将在中国的首都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两国元首将在会谈后共同见记者。白宫发言人曾透露,奥巴马与中国领导人的晤谈将集中在安全、防核扩散、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等地区和全球问题上。
  奥巴马和胡锦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经有过两次面谈经历,通过三次电话。单就交流频率而言,远高于此前两国领导人的交往。
  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分析,奥巴马履任后,两国首脑的交流频繁程度是史上罕见的。近期中美两国在经贸、执法、反恐等领域多有务实合作,而在朝核问题、伊朗问题和南亚国际事务方面,也始终保持磋商。
  周文重说:“中美之间的利益交融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中美之间的互利合作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关系事关人类和平,也事关两国共同利益。“两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聚到一起,不谈实质性问题不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这样表示,他说,美国现在和未来的利益,都取决于良好的中美关系。
  经济暖风
  “救市”是大势所趋
  除了政治领域,经贸和环境保护也可能列入讨论。
  此前不久,中美间出现了不少贸易摩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提醒,对于这一现象,应当予以警惕。外界此前猜测,奥巴马在这一时机访华,与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不无关系,这两个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如何携手共抗“海啸”,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或有可能为中美贸易吹起暖风。
  从行程上看,奥巴马似乎也有类似意图,他明天安排的美商早餐会,应有“鼓舞士气”之意。美国中国问题专家鲍瑞则分析,奥巴马在会谈中将会重点论及“双赢”,并强调双方在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的可能性,这也是奥巴马寄托了“救市”希望的新兴产业领域。至于双方可能出现分歧的议题,则可能被低调处理。《商业周刊》认为,奥巴马恐怕不敢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压。作为美国的头号债主,中国很大程度上支撑着美国1.42万亿美元的赤字财政。此外,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中国的支持对美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对话青年
  中美是伙伴 也是对手
  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今天将在上海与中国青年进行交流,其中15分钟用来演讲,另外一个小时用来回答复旦、同济大学学生的提问。
  BBC报道说,新华网已通过网络预先征集中国各地网民对奥巴马的提问,目前已征集到有效提问近3000条。这些提问涉及面广,从贸易争端到政治、军事,甚至包括婚姻、家庭和篮球运动等问题,其中也不乏尖锐的提问。
  对于中美关系,有网民直截了当地问道:“美国是什么?中国的朋友还是敌人?”
  对于这个问题,BBC引用奥巴马的话分析说,中美之间既是重要伙伴,也是竞争对手。中美在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全球问题上必须合作,同时在商贸关系上进行良性竞争,即符合国际规则的竞争。
  同时,法新社文章指出,奥巴马在上海与青年人对话是意味深长的,奥巴马在青年人中有着很好的影响力,他是很多人的偶像,在他到访前,奥巴马的蜡像已经成为上海青年合影的最佳选择了。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文章分析说,由于美中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中国的青年人,因而他要特别关注他面对的听众。如果他能在中国年轻人当中保持人气,那么他在中国的影响就具有很大潜力。
  中国的外交专家也认为,奥巴马是想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尽可能地提高美国的形象。
  凸显人情
  安排两位华人部长随行
  与两国首脑会谈话题的“实质性”相比,奥巴马的其他行程则尽可能的“软”,除了与中国青年交流外,还将在北京参观故宫、长城。
  美方对“人情”同样重视。除了国务卿希拉里,奥巴马此行还专程安排了两位华人部长随行,尽管不久前这两位部长已先后访华。
  美国驻华大使馆甚至还在奥巴马访华前夕开通了中文博客,以及注册内地最大的社交网站“开心网”。其中一篇“官员日志”写道:“美国新总统在任期内这么快访华,这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重要作用的一个强烈信号。”
  本版文/记者李莎王燕杨铮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用空格间隔多个标签,如:小说 文学 余秋雨
保存至书单:
创建新书单
文献所属馆:
昆明理工大学
点击封面可以查看电子书
限定所在馆:
所有所在馆
昆明理工大学
限定所在馆藏地点:
所有所在馆藏地点
限定馆藏状态:
所有馆藏状态
|01593nam0 2200301
|□a978-7-□dCNY32.80□-
em y0chiy0150
101|0 |□achi
|□aCN□b110000
200|1 |□a揭秘华尔街金融海啸□AJie Mi Hua Er Jie-
| Jin Rong Hai Xiao□f陈柳钦编著□FChe-
|n Liu Qin Bian Zhu
|□a北京□c中国纺织出版社□d2009.1
|□a266页□c插图, 表格□d24cm
|□a封面英文题名:Show-down Wall Street-
| Financial Tsunami
|□a本书末有参考文献:第265页。
|□a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在击倒华尔街五大投资银-
|行之后,迅速蔓延,已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随着危机的日-
|益深化,这场危机正在威胁着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
|化的今天,美国穷人超前住房,竟然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股市暴跌、-
|货币贬值、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这其中财富和风险是怎样转移与-
|重新分配的?且看本书专家为我们深入剖析,指点迷津。-
|□a读者对象:本书适合于广大读者。
510|1 |□aShow-down Wall Street Financ-
|ial Tsunami□zeng
606|0 |□a金融危机□y世界
|□aF831.59□v4
701| 0|□a陈柳钦□AChen Liu Qin□4编著
801| 0|□aCN□b昆明新知图书城□c
801| 2|□aCN□bKMLG□c
|□alh□fF831.59/8
|□Ixz01□i:00:55□Gxz0-
|1□g:01:23美国金融创新基础理论残缺与时点价值科学发现--《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8年
美国金融创新基础理论残缺与时点价值科学发现
【摘要】:正一、引言美国房屋按揭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美国消费膨胀引发了金融海啸,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引发了金融海啸,美国监管失控引发了金融海啸,美国评级失职引发了金融海啸,凡此种种,人们思考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金融海啸是美国人文制度的缺陷,是华尔街的精英们借助金融创新进行金融冒险,甚至有人直称货币战争的到来。
【作者单位】:
【分类号】:F837.12【正文快照】:
一、引盲美国房屋按揭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美国消费膨胀引发了金融海啸,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引发了金融海啸,美国监管失控引发了金融海啸.美国评级失职引发了金融海啸,凡此种种,人们思考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金融海啸是美国人文制度的缺陷,是华尔街的精英们借助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安南;李晨冈;;[J];特区经济;2009年05期
陈宝春;[J];经济师;2001年08期
崔光华;;[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5年04期
刘仁彪;[J];当代财经;1996年09期
徐维佳;;[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5期
李茂生,柏冬秀;[J];财贸经济;1991年12期
杜玮;黄儒靖;;[J];现代商业;2009年11期
陈军,陈金贤;[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年02期
周静;赵新军;;[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09期
徐进前;[J];金融科学;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安南;李晨冈;;[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王旭光;赵传河;孟宪林;张延雷;;[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张健;;[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马燕华;梁军;徐军;;[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淮安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二○○三年度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汇编[C];2003年
朱志斌;;[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聂峰;;[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方显仓;;[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刘群;;[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倪克勤;;[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
李炎;[N];国际金融报;2000年
蒋笃峰;[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贾晶晶;[N];中国企业报;2009年
魏淑君 通讯员
毛国华;[N];驻马店日报;2010年
吴海峰 通讯员
刘爱华;[N];金融时报;2010年
华夏银行北京分行
沈小平;[N];经济日报;2010年
叶青;[N];华夏时报;2011年
宇彤 宗月
默然;[N];扬州日报;2011年
唐曜华;[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胡嘉莉;[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伏安;[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张学波;[D];东华大学;2011年
段炜;[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何韵;[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吴云峰;[D];中南大学;2010年
李楠;[D];吉林大学;2011年
卢满生;[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齐鹰飞;[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潘方卉;[D];吉林大学;2012年
Mamudu D[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德权;[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冯健芬;[D];暨南大学;2003年
黄淑兰;[D];厦门大学;2006年
卢晓雯;[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彭慧娟;[D];东华大学;2011年
宋阳;[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刘光辉;[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胡敏;[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刘旦;[D];湘潭大学;2004年
王冬;[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金融海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