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常州gdp含金量量低在哪

2014年全国GDP含金量排名:西部四省区进前十
2015年2月,《中国经济周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通过统计全国31个省份公布的2014年的最新经济数据,计算得出2014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并采访专家学者对排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GDP含金量排名最高为云南省。
原标题: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上海北京广东跌出前三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2014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
【封面故事】GDP含金量哪个省份更高
沪京粤跌出前三 第一梯队多被中西部省份占据
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有何变化?不同区域的居民幸福感又有何不同?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说,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没有GDP,一定不会幸福。
据《中国经济周刊》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统计,31个省份在2015年地方两会上公布的2014年的GDP数据中,有24个省份GDP过万亿元。
以最能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人均GDP角度考察,31个省份中,有天津、北京、上海等9个省份的人均GDP过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的分类标准,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已经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
GDP衡量的是一国或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GDP收入将分配给企业、政府和居民。居民收入则衡量在创造GDP过程中,居民所能分得的收入。微观经济学理论表明,居民幸福感会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截至日,经《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中国经济研究院统计发现,累计有20个省份的统计部门权威发布了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让中国居民人均收入情况得到更全面的展现。
在这20个省份中,浙江以32658元位列201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榜榜首。
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比值,被权威专家认为更能用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自2009年起,《中国经济周刊》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已连续6年发布根据各省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数据计算出的比值,并将这一比值视作GDP含金量(即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又被称作&幸福指数&)。
正是由于今年有了官方权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今年的GDP含金量榜单与往年大不一样。2014年的全国GDP含金量平均值为0.431,创历年最高值。较2009年的0.3856增长了11.8%,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成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应有之义。
&GDP含金量&的排名反映了民众分享GDP蛋糕的大与小,也为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发展观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2014年31省份GDP含金量大排名
2015年2月,《中国经济周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通过统计全国31个省份公布的2014年的最新经济数据,计算得出2014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并采访专家学者对排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依次为:云南、安徽、江西、山西、广西、贵州、上海、四川、浙江、海南、甘肃、黑龙江、湖南、河南、河北、广东、北京、湖北、重庆、宁夏、西藏、福建、青海、新疆、辽宁、吉林、山东、陕西、江苏、内蒙古、天津。
其中云南等12个省份位居GDP含金量的全国平均数之上。
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将表格中的省份分为三个梯队进行了解读。
第一梯队(全国平均数之前)有13个省份:云南、安徽、江西、山西、广西、贵州、上海、四川、浙江、海南、甘肃、黑龙江。
第二梯队有9个省份:湖南、河南、河北、广东、北京、湖北、重庆、宁夏、西藏、福建。
第三梯队有9个省份:青海、新疆、辽宁、吉林、山东、陕西、江苏、内蒙古、天津。
沪京粤跌出前三 第一梯队多被中西部省份占据
跟GDP含金量直接相关的首要指标就是居民收入。从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榜单看,排在前三位的是:上海、北京、浙江。尽管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是含金量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其高低排名不等于GDP含金量排名,但鉴于自2011年以来,上海、北京、广东已经连续三年位居GDP含金量排行榜前三,且位次无变化,故研究人员起初认为如果不出意外,上海、北京应该依然会是2014年GDP含金量榜单的领头羊。
但是,2014年的排名甫一问世,接受采访的几位专家都甚感意外:沪京粤竟然不在第一梯度之列。上海虽然在第一梯队,却从首位跌到了第7位;北京更是从第二跌到了第17位。2014年的前三名被云南、安徽、江西取而代之:一个西部省份,两个中部省份。
然而这三个中西部省份也并非&无名之辈&。自2010年以来的GDP含金量排名中,3省份均位列前十。
整体看排在第一梯队的13个省份,中、西、东部省份平分秋色。中部占5个席位: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南;西部占5个席位: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广西;东部占3个席位:上海、浙江、海南。中西部加起来共10个省份。
研究审视第一梯队省份的相关数据,会发现西部地区这样一个特点:不论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GDP,都呈现低水平发展。特别是甘肃和贵州,作为中国贫困省份的典型,甘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倒数第二,为11782.78元;贵州全国倒数第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71.00元。
第一梯队中除了上海和浙江两个发达省份外,其余11省份,人均GDP都在15000元左右,远低于排在第二、第三梯队的北京、天津、广东等人均GDP达到3万元、甚至4万元以上的省份。
针对今年的榜单中不少中西部省份跃居第一梯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解释道,第一梯队中部分低发展水平地区上榜,跟地方政府在发展中,注重把大量的转移支付用于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有关。而由于这些地区整体的人均GDP 较低,因此表现在数据上,GDP含金量的排名就很高。
从GDP含金量的计算公式上分析也可发现,GDP含金量排名之所以会得到提升,是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虽然,第一梯队的GDP增速并不高,但是因为将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民生,在分母(人均GDP不变的情况下),分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加大,使得GDP含金量的比值增大。
众所周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我国广泛适用,是平衡各地财政收支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发展。中央财政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框架内,专门设立对应转移支付项目,逐年加大对这些地区补助力度,帮助其加快发展。
特别是2013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的转移支付力度的明确要求。遵照这一要求,2014年中央财政上述各项转移支付又有明显增加。
财政部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中央对边境地区转移支付120亿元,民族地区520亿元。云南、贵州、广西、甘肃等第一梯队省份均在上述转移支付之列。尽管这些资金总量不大,但是截至2013年底,云南、贵州、广西、甘肃四省份总人口之和也不过才1.5亿人,这些转移支付对提升人均收入效果明显。
此外,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云南、贵州等省份公共财政支出的重中之重。2015年的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资料显示,近年来,云南省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占到财政支出总额的70%以上。贵州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贵州省九项重点民生类支出合计2301.01亿元,增长14.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
不过,虽然将钱用于民生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但是,各地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单纯依靠转移支付保持&GDP含金量&的高分值,并不具有持久性。袁钢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贫困地区收入分配的比例高并不见得是好事,如果发展的绝对水平很低,被迫进行多分配,表面上能够缓解当前的贫困和痛苦,但是增长将出现不可持续性或者没有发展后劲,这不利于未来发展,从而也将导致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专家为何最看好第二梯队:名次虽低,但&兼顾发展与消费,分配比例更合理&
相对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10个省份阵容颇为强大。榜单显示,第二梯队东部省份有4个:北京、广东、福建、河北;中部省份有3个: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省份有3个:重庆、西藏、宁夏。北京和广东这些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标准的省份,出现在了这个中间梯队中,让人甚感&意外&。
但这个第二梯队,袁钢明最为看好,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北京和广东处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两边都兼顾的第二梯队中,说明这两个地方既注重投资和发展,又使得消费能够保持在高水平上,虽然收入分配(占人均GDP)比例有点偏低,但这可能是更合理的一种状态。&
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北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料显示,2013年北京服务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是76.9%,2014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7.9%,服务型经济特征更加明显,而且都是以高端服务业为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根据中国经济研究院的计算,北京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665.29元,人均GDP达到元 ,均位居全国第二位。
广东省也不例外。广东省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在许多经济指标上都列各省份第一位。GDP从1989年至2014年连续25年居全国第一。其中进出口总额年均占全国约1/4,累计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约1/4。也因如此,北京、广东这两个经济发达省市,在《中国经济周刊》发布的2011年到2013年的GDP含金量排名中,都稳坐第二、第三把交椅。
然而,2014年北京、广东两地的GDP含金量却未达到预想的状态,这是否意味着:这两个省市人均生活水准仍有待提高?
其实不尽然。清华大学教授袁钢明的解释切中要害,&在一个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收入分配提得太高,GDP含金量的数值大,就会把整个经济压垮。反过来,在发展的中期,如果既注重分配比例,GDP含金量的数值大小适中,分配比例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同时还注重发展,这种情况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也说明北京、广东的发展最为合理。&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天晚上,窝点都会开总结会,一二三线分别召开,对于骗术比较‘高明’的录音还会分享学习,同时也会分析没有诈骗成功的案例;对于连续多天没有诈骗成...
据国家发改委10月31日公布的10月全国小型农产品价格数据,10月份大蒜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分别同比上涨90%和67.9%,李朴民指出,国家发改委已将小宗农...
每日经济新闻
继青藏铁路诞生后,我国“第二条天路”川藏铁路起于四川成都,经康定,在岗托跨金沙江后进入西藏自治区。拉林段率先破土动工,其中有9个大站,即贡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年9月在蒙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海南、甘肃、青海、新疆等14个省级电网启动输配电价改革试点。2017年将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财政部刚刚调整了部分处室机构设置,最受关注的点在于,未来财政部税政司将单独设立个人所得税处。按照新的安排...
每日经济新闻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Copyright (C) 2016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北京: 010-, 上海: 021-, 广州: 020-, 深圳: 9, 成都: 028-||||||||||||||
当前位置:&&
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出炉:上海居首江苏山东偏低
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出炉:上海居首江苏山东偏低
2014年初,中国经济研究院通过统计全国31个省份公布的2013年的最新经济数据,以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提供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计算公式(&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为基础,计算得出《2013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
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浙江、云南、江西、安徽、海南、重庆、山西、福建、黑龙江、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天津、辽宁、河南、甘肃、河北、宁夏、吉林、山东、陕西、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认为,&GDP含金量&与&人性化的GDP&、&幸福指数&、&幸福感&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
据悉,河南2013年GDP为32155.86亿元,在全国排第五名。
已有人评论 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
热门资讯榜
热门调查榜
近年来,汽车金融服务市场主体纷纷布局汽车金融领域...您当前位置:
2014年31省GDP含金量排名:山西排第四
WWW.  日 08:17:11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新华网
专家为何最看好第二梯队:名次虽低,但“兼顾发展与消费,分配比例更合理”
相对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10个省份阵容颇为强大。榜单显示,第二梯队东部省份有4个:北京、广东、福建、河北;中部省份有3个: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省份有3个:重庆、西藏、宁夏。北京和广东这些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标准的省份,出现在了这个中间梯队中,让人甚感“意外”。
但这个第二梯队,袁钢明最为看好,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北京和广东处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两边都兼顾的第二梯队中,说明这两个地方既注重投资和发展,又使得消费能够保持在高水平上,虽然收入分配(占人均GDP)比例有点偏低,但这可能是更合理的一种状态。”
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北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料显示,2013年北京服务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是76.9%,2014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7.9%,服务型经济特征更加明显,而且都是以高端服务业为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根据中国经济研究院的计算,北京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665.29元,人均GDP达到元 ,均位居全国第二位。
广东省也不例外。广东省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在许多经济指标上都列各省份第一位。GDP从1989年至2014年连续25年居全国第一。其中进出口总额年均占全国约1/4,累计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约1/4。也因如此,北京、广东这两个经济发达省市,在《中国经济周刊》发布的2011年到2013年的GDP含金量排名中,都稳坐第二、第三把交椅。
然而,2014年北京、广东两地的GDP含金量却未达到预想的状态,这是否意味着:这两个省市人均生活水准仍有待提高?
其实不尽然。清华大学教授袁钢明的解释切中要害,“在一个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收入分配提得太高,GDP含金量的数值大,就会把整个经济压垮。反过来,在发展的中期,如果既注重分配比例,GDP含金量的数值大小适中,分配比例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同时还注重发展,这种情况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也说明北京、广东的发展最为合理。”
第三梯队:山东、江苏和天津GDP含金量低 专家建议加大民生投入
在第三梯队有两个现象较为突出:一是这个梯队不仅有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比如青海、新疆,也有近年来发展比较好的省份,比如山东、江苏、天津、内蒙古、辽宁、陕西等。二是不同区域之间的GDP含金量差异大,有4个富裕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而经济欠发达省份青海、新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5万元徘徊。总体看,在第三梯队中,富裕省份占大多数。
但是,江苏、山东这两个2014年GDP排名第三、第四位的经济大省,在当年GDP含金量的排名中,却位居榜单的倒数第三位和倒数第五位。
这并非偶然。历年GDP含金量榜单显示,江苏、山东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的GDP含金量排名中均位列最后十名,2011年、2013年,也排在最后15名。
天津的排名也好不到哪儿去。年连续两年的GDP含金量排名中,天津也在最后10名之列。但是,在2014年下降最快,成了倒数第一。
对这种现象,袁钢明将其解读为这一榜单中的部分人均GDP水平较高的省份 “因为整体收入水平改善了,轻视了居民收入水平”。
但是这种情况也跟经济发展存在的波动性周期有关,“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以后,也就是社会矛盾开始化解之时,政府就会扩大项目投资,然后减少收入,这是一个阶段性周期性的变化——一段时间注重民生和收入,一段时间注重投资。这种周期性变化在最后一个梯队特别明显。”袁钢明说。
有专家认为这种情况类似于国际上一些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专家分析认为,这些国家达到了一定的高速发展水平后,就会头脑发热,把很多资金投资到一些大规模的项目上,主要原因就是认为居民收入已经达到了温饱的水平。
根据地方政府的公开数据,山东、江苏月的投资额就超过2万亿元;辽宁、湖南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甚至超过一半。
事实上,在山东、天津等省份,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快于居民收入已屡见不鲜。2014年天津市的GDP增长10%,政府财政收入2390亿元,增长15%;而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7%和10.8%,远低于财政收入增速。
山东省的情况同样如此,2014年GDP 增速为8.7%,财政收入增长10.2%;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仍低于GDP和财政收入增速。2014年陕西省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共计1889.98亿元,同比增长13.63%;而同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仅为10.2%。这些都拖累了GDP含金量。
对比历届榜单,GDP含金量排名后5位的省份中,陕西、内蒙古这两个中西部省份的排名,已经连续4年没有动过了,分别位居倒数第4位和第2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西部地区投资很大,也许每年都会新增一个大的投资项目,但这个项目不一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尽管GDP增加了,意味着分母上的人均GDP增加了,但是分子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未显著增加,这样GDP含金量就不会高。
第三梯队如何提高GDP含金量?长期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向第三梯队的省份提出建议,“第三梯度的中西部省份,在关注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而东部的那些富裕省份,还是应该拿出更多的利益投入到民生和公共服务中。”
[] [] []
[责任编辑:哪个省的GDP含金量最高
日 09:15:4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冯蕾 孙五岳
  图表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截至目前,共计有26个省(区、市)公布了当地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各地GDP同比增长速度均快于一季度。其中,重庆、贵州分别以11%和10.7%的增速继续位居前两位,天津以9.4%的增速入围前三。随着经济基数的增大,每增长一个点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和努力。当前,我们不仅要稳增长,更要追求GDP的含金量。
  26省区市增速快于一季度——GDP增速缓中趋稳
  【数据】从已公布数据的26省区市看,上半年GDP增长快于一季度。上半年GDP增速8%~9%一档,包括了江西9%,湖北8.7%,福建8.6%,安徽8.6%,湖南8.5%,江苏8.5%,浙江8.3%,四川8%,广西8%。7%~8%一档包括青海7.9%,山东7.8%,河南7.8%,广东7.7%,海南7.6%,陕西7.3%,北京7%,上海7%。除东北相关省份及河北经济增速低于7%的全国增速外,其余均超过全国平均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份的GDP增速均未达到年度增长目标。而今年上半年,在已经公布数据的26个省份中,7省份的经济增速已超过年度目标,4省份与之持平。从区域来看,除东北部分省份未公布数据外,东、中、西部出现趋稳向好迹象。处于经济前沿的东部地区增势良好,江苏、浙江、福建均保持了8%以上的增速;连续26年GDP总量居全国第一的广东省在上半年依然实现了7.7%的增速,在去年67792.24亿元GDP总量的基数上实现这样的增速实为不易。
  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表现十分抢眼——重庆、贵州,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高达11%和10.7%,居全国前二。重庆的GDP增长主要来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房地产行业回暖起到了重要作用。贵州主要受益于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及外贸回暖,上半年该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4%;进出口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15%转为增长59.6%。
  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的省份也呈现良好势头——湖北8.7%,湖南8.5%,江西9%,安徽8.6%,江苏8.5%,浙江8.3%。在各省练内功、加快转型的同时,受一带一路战略及自贸区改革的带动,相关省区市的增长表现出色,看江苏省各市数据:泰州上半年经济增速达9.9%,南京9.2%,常州9.1%,增长活力正在迸发。
  此外,身处京畿重地的河北也在艰难转型中实现突破。虽然在已公布的26个省(区、市)中排位靠后,但是该省已从去年一季度最低时的4.2%逐步加快到6.6%,不仅高于一季度,亦高于去年同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河北经济触底回升的重要原因。上半年,该省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相较一季度下降1.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京沪苏浙三产内部结构转变——GDP增长效率在提升
  【数据】京、沪上半年的增速与全国平均增速持平,在经济增长保持稳健的同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1%,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北京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增长较快,对上半年GDP的贡献率超过70%。
  2014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关系是9.2:42.6:48.2,这一比例关系与我国目前发展所处的阶段比较吻合。从上半年看,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49.5%。
  比较各地第三产业的增速,大多超过了同期GDP增速——上海第三产业增长10.2%,远高于第一产业的-8.1%和第二产业的1.9%,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10%以上的增速也使上海成为全国第三产业增速最快的地区。同样,北京三次产业的表现也呈同样趋势——第一产业增速大幅下降16.5%,第二产业增速4.3%,第三产业的增速却达到7.9%。天津第三产业增长也较为可观,上半年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9.6%的增幅高于第一产业的2%和第二产业的9.4%。
  增长可喜,质量更关键。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成为各地产业发展特点,但我国产业结构方面的矛盾主要存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结构性矛盾表现为整体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国,但却是服务贸易逆差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事实。如何加快创新驱动,提高第三产业中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效率化的高端服务业比重是关键。
  部分地方已把目光瞄准高端服务业。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上半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成为全省服务业税收增长主力,增速分别达到35.8%和31.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税收同比增幅也超过两位数。”
  而从浙江看,上半年以电信、互联网及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文化服务业的增长成为新亮点——浙江省上半年文化服务出口达2241万美元,同比增长122.99%。其中,出口到美国占34.19%;出口至英国占12.25%;出口至日本占12.02%。从文化服务业出口额与目的地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和文化服务贸易品牌的形成,服务业孕育着巨大潜力。
  三大重点区域PM2.5下降——GDP单位能耗在降低
  【数据】从上半年看,三大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都实现大幅下降。其中,京津冀同比下降22.1%,长三角下降16.2%,珠三角下降20.5%,74个重点城市平均下降17.1%。不仅是PM2.5,PM10、SO2、NO2平均浓度也呈现明显下降态势。74个重点城市分别下降13.9%、19.4%、9.1%。
  空气质量是发展模式的映射。
  据环保部门统计,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晋、鲁、蒙、豫7省区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5.4%。而从全国看,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7.1%,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从上半年能耗数据观察,有“世界钢铁第一大省”之称的河北正在艰难转型。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而河北钢铁产量占中国的四分之一以上。2015年1月至4月该省PM2.5平均浓度同期下降了28.0%,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同比减少22天。
  这源自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积极变化——上半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5.4%,同时,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一季度“下降”1.1个百分点——不简单以GDP论英雄,注重质量、效率和集约增长,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化解过剩产能,“一增一降”体现了发展理念的转变。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财富》最新公布的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了106个;而亏损50强中,中国企业占比更高,共有14家企业上榜,其中包括中国铝业、鞍钢集团公司、开滦集团等等。从亏损榜单上可以看到,亏损企业仍主要集中在两大产能过剩行业——钢铁以及煤炭。面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和相关地方亟待破解的考题。
  仅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实际收入跑赢GDP——让GDP增长更公平
  【数据】从已公布数据的26个省区市看,扣除物价因素,只有12省区市的城镇居民收入跑赢了GDP,分别是上海、北京、辽宁、湖北、湖南、四川、陕西、云南、新疆、河北、宁夏、青海;江西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GDP持平。而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福建、山东、广西等省区市的城镇居民收入未跑赢GDP。
  从已公布数据的省区市看,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上海(26664元)、北京(26171元)、浙江(22640元)、江苏(19348元)、广东(18215元)。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看,超过8%的省份包括北京、浙江、天津、福建、湖北、四川、云南、新疆、江西、河北、贵州、宁夏、青海。西部地区收入增速较高,新疆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达14.5%,大大高于GDP增速。
  从全国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收入增速跑赢7%的GDP。尽管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跑赢了GDP,但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56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低于7%的GDP增速。在稳增长的同时,如何让更多人分享发展的蛋糕,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真正让百姓收获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
  展望下半年,观察经济先行指标,回暖迹象正在凸显——
  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看,6月份,PMI为50.2%,连续四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生产指数达近八个月的高点52.9,表明制造业生产增长保持平稳;新订单指数为50.1%,仍位于临界点上方,需求乏力的状况正在缓解。
  从反应国际贸易市场的先行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看,结束了2014年11月初以来的持续疲软态势,由7月2日的794点连续上涨12个交易日至7月20日的1067点,涨幅34.4%,创下年内最高水平;与今年2月18日创下的历史最低点509点相比,更是差别明显。中国市场回暖,成为航线运价走高的重要原因。
  细究各地增长背后的动因,可以看到,在迈向“双中高”的进程中,中国经济正在觅求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新契机。如何在稳增长的同时,提高GDP的含金量仍需深化改革、苦练内功。
( 网站编辑:张利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达国家人均gd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