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真正的德系品牌,远离暴利,理智虚影消费.请各位

追溯进口车暴力的根源 暴利达车价三倍!【图】_中国汽车消费网
热门城市:
您现在的位置: >
追溯进口车暴力的根源 暴利达车价三倍!
  近日,进口车价暴利成为热议的焦点,有数据称,进口车的暴利已达到车价的二到三倍。而同时有消息,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已介入被称为&车价全球最贵&的国内汽车行业。
  而日前,记者也跟踪了一位朋友的买车经历。令人吃惊的是,在4S店卖200万的车,他却花90万元就买到了。他是怎样做到的?省下的110万元,莫非就是传说中总代理商的暴利?这事勾引起了编辑探究的兴趣。
200万的车 90万拿下
  &我正在去车管所上牌的路上。90万不到,而同样的车在4S店要近200万呢&&&电话里,听得出他对自己选择的得意。
原来,他选的是宝马的某款高端SUV车,小众车型。记者了解到,这款车本地的品牌4S店每年能有几辆供应,指导价在200万元左右,目前因为车市淡季,价格优惠到8.4折左右,折算下来最低市场价170万元&&一个已经让经销商亏损10多万元的价格。
朋友最后选择的是这款车的美规版本(所谓美规车,就是美国标准的车,中国车商直接从美国车商那里进货,经过海关等正规渠道进入,可以在中国正规上牌)。市场价90万元左右。&我做了大量功课。这是慎重的选择。&朋友告诉记者,奔驰、宝马的SUV车型,生产厂家都设在美国,因此无论是中规版还是美规版,都是同一个厂家甚至可能是同一条流水线下来的,中间只有一些细小的差别。由于美国对于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其品质至少不会比中规车差,甚至相比中规版车型,还有更多个性化配置可以选装,而且目前经销商承诺跟4S店一样负责保修。&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关键是价格,相比之下便宜了100万,可以再买一辆了啊!&朋友说。
  110万差价& 哪里去了
  美规车在车市中一直不是主流,但其与中规车的价格差距却真实存在。上文提到的个性车的差价令人咋舌,市场上的畅销车型,也有着不小的差价。如保时捷混合动力卡宴,4S店指导价143万~154万元,美规车仅售110万元,差价30多万元;宝马X5,4S店卖90.1万~101万元,美规车卖70.8万元,差价20万元&&这是为什么?
&因为美规车规避了汽车品牌的中国总代理。&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中国的进口车主要通过天津、大连两个港口报关,无论是中规车还是美规车,出厂价格应该是一样的;一样需要运输成本,一样按照排量征收消费税,因此到报关这个环节,价格基本上相差不大,但到消费者手里却价格悬殊,4S店摆明了亏钱卖车,那100多万到哪里去了?很大部分进了中国总代理的口袋。&
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按照我国税率,进口汽车需要缴纳三种税,即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粗略计算,3.0排量的车型综合税费相当于到岸车价的近70%;3.5排量车型税费则要达97%;而4.0以上排量车型的综合税费则高达146%。
以路虎车型为例,在美国市场,路虎揽胜售价为9.5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8.51万元。该车如果以美国售价进口到中国国内,加上税费,整车价格107万元人民币左右。但事实上,国内该车的整体价格超过249万元人民币。如果以法拉利这样的超豪华车型来算,其价格差异高达5倍以上。
业内人士表示,按常规来说,一辆市场价100万的车,中国总代理可以赚走30万元。而同样的车型,美国一级代理商每辆车只赚美元。
总代理垄断& 进口车中国市场大赚
  编辑无意中获得这样一份选装配置表&&
某热门车型,车价90万元。但许多配置需要另外加钱:黑色金属漆,加价17200元;车顶行李轨,加价9800元;19英寸品牌车轮,加价3万元;电动座椅,加价18900元;全景天窗,加价7100元&&一款新车摆在面前,你可能没看出车里多了什么配置,但配置的钱却让人心痛&&足足加装了18万元,而且出厂就加装了,没有任何商量余地,90万价格的裸车,你几乎没有机会等到。
&厂家有足够强势的话语权。消费者只有被迫接受。&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中国&入世&以后,进口车关税从80%降到25%,曾一度高达10万元的进口车许可证取消了,人民币不断升值。如此多的利好条件,消费者却难以享受到进口车价格下降的好处。其中,除了高关税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厂商垄断价格以牟取暴利。
按照我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进口车销售需获得厂家授权,而各汽车企业在华设立的投资公司,即是该品牌进口车在中国的总经销商。&他们由此实现了对进口车资源、渠道及定价的全面垄断,作为进口车经营链条的全面掌控者,他们为自己预留了最丰厚的利润。&
以2012年进口车销量增速排名第一的捷豹路虎为例,其全年共卖出7.33万辆车,毛利润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华尔街日报》日前披露,以宝马和奔驰为首的德系高端汽车生产商,可以从每辆出口到中国的汽车上最高盈利3万欧元,是其在本土及欧洲市场所获利润的10倍。
暴利骂名下& 经销商艰难求生存
  可是,在暴利的浪潮席卷下,多数的车商日子却越来越难过。
&宝马5系,连年底返利算上,经销商也就只有7个百分点的空间,现在价格早就让到了12个百分点;7系更离谱,12个百分点的空间,目前让利幅度高达22个百分点!唯一还能赚千把块的X3,一年的供应量不到20辆。&某宝马4S店负责人向编辑诉苦说,之所以一直硬撑着,全指望维修了。
奔驰车商更是度日维艰,&C级车,含税返利才8个百分点,但目前市场优惠已经下到了20多个百分点,亏大了&&&一位经销商表示,没有办法,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厂家的销售任务,第二年才有可能分配到热门车源,去年有些奔驰4S店的销售额亏损高达1亿~2亿元。
有人说,4S连锁是一种垄断背景下的逻辑。经销商自从削尖脑袋获得品牌授权之后,就等于把身家性命交给了汽车厂商。虽然在店面产权上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不菲的建设投资,高昂的运营成本都是经销商自己掏腰包,但在真正的定价环节却没有话语权。
汽车厂商通过授权控制、供给分配、销售目标、综合考评等手段对经销商生杀予夺。在汽车厂商眼中,经销商只是个打工仔。
记牢三招少挨宰
  &在一定程度上看,进口车总经销商就像是被中国富裕群体宠坏的孩子。&业内人士感慨。
如果你愿意当冤大头,如果你家里不差钱,那么下面这段文字你可以无视。
中国消费者,如何做到少挨宰?记者昨天采访了几位从事了多年进口车销售的业内人士,为追求实惠的消费者支招。
一,选3.0排量以下的车型。消费税调整后,3.5以上排量,特别是4.0以上排量的车型消费税大幅上升,甚至高达40%。相比之下,3.0以下排量的车型消费税有所下调,税费负担少。
二,中高级车选销量大的大众型车,豪华车选择常规的高端品牌,这些品牌车型要冲份额,定价不会高得离谱。
三,对加价车型和总代理强势的品牌说&不&。
当然,如果你愿意尝试,也可以试着去了解下美规车,因为价格实在优惠许多。
部分车型国内外价格对比表(单位:人民币万元)
19.98~31.58
<font color="#ff~22.35
17.98~32.98
<font color="#ff~16.93
<font color="#ff
宝马328Li (国产)
<font color="#ff
38.3~74.26
<font color="#ff~34.85
82.7~133.9
<font color="#ff~37.05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使用账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苹果产品介绍】_苹果原创文章_Apple晒单_第6页_什么值得买
当前位置:
09-26 13:55
09-24 21:05
09-24 18:00
09-24 13:01
09-23 17:02
09-23 11:57
09-23 11:31
09-23 10:32
09-22 17:06
09-22 16:56
09-22 14:00
09-22 13:30
09-22 12:53
09-22 11:04
09-21 17:11
09-21 16:41
09-21 15:11
09-21 13:58
09-21 13:30
09-21 09:00
用户名/邮箱
两周内免登录忘记密码?关于品牌的思考
品牌与生活不经意的,“品牌”这个东西已经渗透的我们生活的中每个角落,可以说,只要有商品交易的行为发生,只要有社会活动发生,品牌都会参与其中。孩子还没有出生,去哪个哪个医院检查,请哪个大夫检查,这是品牌;孩子出生了,买什么样的尿布、什么样的婴儿用品、什么样的牛奶,涉及到品牌;上幼儿园了,家长或多或少要考虑品牌;刚刚开始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家长可以已经开始考虑将来要让孩子上哪个好的初中,以便考上个好的高中,进而能够上个好的大学,这里“好的”依旧是品牌。等到像我等这样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食其力了以后,小的买什么样的方便面、榨菜、豆腐乳、牙刷、牙膏,大的买“大件”商品、汽车、住房,更是不停地在与品牌打交道。我相信,橄榄城的邻居们,绝大多数在作认购决定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融科置地”,“联想电脑”,甚至于“沃尔玛超市”的影响。
品牌的历史
如果有人认为,只有我们消费能力到了一定的水平以后才会与品牌大交道,品牌是近代、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品牌不仅仅存在于商品经济中,更不时近代才产生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品牌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在中国,怎么说也应该有4000年的历史了。
相信三国演义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尤其里面刘关张三位的事情更是耳熟能详。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这三个人和“品牌”这个东西关系可是密切的很哩。
首先说刘备。作为出身低微(织席贩履)的一方诸侯/军阀,刘备在很长的时间里面不得志,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也没有很强的力量,但是他能够经历了很多危难而不垮,最终成为三分天下的一员,除了其他的诸多重要原因以外,他给自己贴的品牌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品牌就是“大汉皇叔”,在那个年代,皇室代表着正统,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个品牌追随他的。
结下来说说关羽。关君侯出名,那时因为人家温酒斩华雄、斩颜良、铢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都是人家一刀一刀砍出来的,并没有依靠什么特别外界的名声或者称谓来给自己“贴牌”。反过来,关羽本身就是一个品牌,他反过来成就了一个并不很特别的爵位。大家想一想三国里面关羽在战场上的样子:胯下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背后一杆大道旗,上书“汉寿亭侯”,中间一个斗大的“关”字...
...呵呵,不管是小说原著,还是袁阔成先生的评书,这样的描写反复出现过多次。以至于几乎每个听过、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汉寿亭侯”是关羽。
实际上,按照汉代的爵位规则,“亭候”,并不时一个特别了不起的爵位,那个时期很多人都有爵位,像张辽什么名将都曾被封过“亭侯”,有人后来还有比“亭侯”更高的爵位。可是,这些爵位和其主人能让大家关联起来的少之又少,除了罗先生、袁先生没有帮他们卖劲宣传以外,其他“亭侯”所附着的人没有“寿亭侯”附着的人出名也是很主要的原因。从这个角度上面讲,“关羽牌的亭侯”就比其他亭侯更出名,是全国的“知名品牌”。
三兄弟中最小的张飞,也和品牌有很密切的关系,不过我想把他留待下文在讨论。
把人、爵位直接和品牌相联系可能会让很多人一时不容易接受,那我们还是看看古代商品/物品中的品牌吧:宣德炉,是很著名的香炉;宋汝窑,烧出来的瓷器很值钱;妃子笑,是杨玉环很喜欢吃的那种荔枝;岳家军,是岳武穆率领的部队。还有什么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这些都是古代著名的品牌。等到了近代,狗不理、十八街、杨柳青、瑞蚨祥、同仁堂、东来顺、全聚德、都一处,更是大家张口就来的品牌。
所以说,品牌这东西,古已有之,既不是舶来品,更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才有的。
品牌的传播与树立
作为一个品牌,尤其是一个知名的品牌,他的传播和树立对于品牌的拥有者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多数情况下,品牌的最初是其拥有者自己命名,可能是自己起的名字,也可能是有其他方法搞来的(比如刘备)。另外,还有的是大人物命名的,比如“都一处”;有的是长时间大家冠与的,如宣纸。
有了名字以后,品牌要想提高自己的价值,就要经过传播的过程,最终实现树立的目的。
在现代,品牌传播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在古代的可能就要花更多的时间,靠名人、靠商品的质量、高经营者的信用来推动传播了。不管怎样,只有被很多人知道了以后,品牌这个东西才真的有了意义。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那也是因为你在巷子口挂了幌子,或者你的酒味道实在是大...
说到名人,现代的品牌推广也把其作为一个特别有效的途径配合广告来完成。在电视上面,没有都有各式各样的“名人”在向我们推销形形色色的商品:濮存昕告诉你商务通手机很牛x,巩俐说巴黎欧莱雅的化妆品“你值得拥有”,赵本山说蚁力神“谁用谁知道”。可以说,这些名人在品牌的传播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比如我知道的三个人分别因为刘德华、张曼玉和关之琳做广告的原因,购买了爱立信T29/39系列的手机。
所谓三人成虎,在品牌传播方面也是这样。很多人,很多名人说好,慢慢的,大家也就都认为好了。比如上文咱们没有说的张飞:长坂坡前,曹丞相记起关羽在白马坡时曾说的一段话“我不行,我三弟张飞张翼德,跨下乌骓马、手持蛇矛枪,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翻掌观纹”,于是因为关羽的传播,因为曹操的传播,尽管当时三将军还没有什么真正大的战功,但是仍旧喝退了曹操的百万雄兵,这个就是品牌传播的后果。
品牌与质量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经历传播而树立起来的品牌,尤其知名的品牌,往往就被视作“高质量”的事物。而且一旦这个观念深入人心以后,品牌当初的来历,品牌局部的不足,都可能被品牌的光环而掩盖。
比如同样是“个体经营的饭店”,“都一处”起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打烊比较晚的一次被皇帝给碰巧遇到了,皇帝题的“都一处”三个字也不见得是说这个饭店是京城的No.1,只是说晚上只有这一家开张罢了,但是品牌经过传播,树立起来以后,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这个名字的实际来历,坚决地把其视作一流的饭庄了。
张飞也一样,真的打起来,不管他多么勇猛,也不可能真正低档曹操的百万雄师的,他的“质量”,远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好。但是,他的品牌树立起来了,也就有人信了。
当然了,无论品牌的来历如何,不管是皇帝老子命名的,还是因为皇帝他小老婆爱吃着东西,抑或在国外注册以后拿回来宣传的,如果品牌的拥有者仅仅依靠“传播”这个单一手段,品牌是不能真正被树立的。正如赵本山所说的“别看广告,看疗效”。
人家都一处,原来王记酒铺的东西就不赖(否则皇帝就不会高兴得题字了),出名以后想必又作了很多的努力,把个烧卖做的鲜香味美,这才在京城确立了自己名牌的地位。同样的,三百多年来,同仁堂人严格遵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在经营过程中坚持“德、诚、信”的优良传统,这才创造出了许多让人放心的精品良药,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能够穿越三百年历史而依然熠熠生辉。
“捍山易,撼岳家军难”,这个名头可不是派几个情报人员跑到敌人那里传播一下就能树立起来的,这是人家岳元帅带领子弟兵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名声。
当然,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难免有出现质量瑕疵、甚至于另局部各地大为光火的情况。但是,对于很多大品牌来说,这些局部的问题,不大会对其造成多大影响。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当大品牌牛起来的时候,店大欺客也就有可能发生了。
记得当初我的第买第一个摩托手机的时候,就大户上当,那时候网上到处说这个L2K的软件的设计者根本就没有用过手机,把个软件设计的极度难用。但不管大家么恶评如潮,似乎丝毫没有影响人家跨国大公司在中国疯狂捞钱。一款V3手机居然能够从8000的高价开卖,一直卖到1千出头,各种消费情况的人都赚个遍。连我这个当初下决心不在买其手机的人都在爱立信手机罢工之后再次调入摩托品牌的陷阱。当然了,我这里丝毫没有贬低摩托的意思,平心而论,其手机的质量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巨牛气的品牌,绝对不会因为咱们这些普通的消费个体对质量的不满而受到什么影响。
所以,俺认为大的品牌是和质量是有一定的正比关系的。比如,在中国销售的德国车比日本车和韩国车性能更好、安全系数更高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曾见过两起和北京现代出租车有关的车祸,一起是追尾富康,另外一起是被QQ追尾,两起车祸中居然都是北京现代出租车损伤严重。最近还在新闻中看到关于北京现代因为汽车质量问题败诉的事情。另外,广本、天籁整车断裂的事情在国内也发生过很多起吧。当然了,日本车并不是见得真的就完全不如德国车,造成这么大差别的原因可能在于日本人在中国大陆造车有点太不厚道了。我经常和周围的朋友“吹牛”:别看价格差不多,用我家领导的一气大众的车和你们的车一对一相撞,你们肯定撞不过我们。若是再用严密一点话来表明我的观点,就是国内制造的德系车比国内制造的日系车质量好,在我心目中的品牌形象也更好一些。
不过,作为消费者,大家还是不要迷信这个比例关系的好,上周在上海不就检查出好多的国际的牛x品牌(好像包括阿玛尼)的服装质量合格率仅为百分之五十几么。
还有,选择大品牌的同时,就要有心理准备遇到“店大欺客”的现象,就要想好遇到“不洗泥的萝卜”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当“萝卜”比较贵的时候,更要慎重了。
品牌与商品方向
这个主题是我后来加上的,就不打算展开了。
多数的大品牌在做大自己的主业以后,都开始向横向发展。有很多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所以,有人会因为喜欢某个牌子而采用“Total
Solution”。而我则是比较喜欢认定这个牌子“起家”之处,或者最著名的方向。比如,我不会买万宝龙的手表,也不想买海尔的电视,Burbery的风衣是不错的,但衬衫就算了...
品牌与价格
在购买商品的时候,除了商品的质量以外,我们多数人最关注的可能就是商品的价格,“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由于质量往往和价格是成正比的,多数品牌又和质量成正比,因此我们可以不太严密的推出:品牌档次和价格水平成正比的结论来。或者说,在品牌这个东西面前,“物美价廉”几乎是不可能的。
稍微分析一下,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
1. 品牌的推广费用
上文我们讨论过,品牌是需要依靠各种传播手段来树立的。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传播的手法和费用,在定价的时候,这些费用几乎毫无例外的被转嫁到了购买者的身上。越牛的品牌,越需要高额的传播费用,在商品价格中相关费用的。
2. 高质量的成本
如果你认可我说的好的品牌和自身(或者被声名、或者被认为)的质量相对好一些,那么就要看到,人家早出高质量的东西成本也是相对高一些的。举例来说,国贸中心的很多饭店(指国贸自己开的而不是出租商铺后别人开的)的价格相对来说是很高的,除了人家要赚暴利意外,我的一个国贸的客户告诉我,这些饭店可以做到让卫生、防疫等部门在任何时候抽查都符合标准。为了做到这一点,成本当然高了。
3. 品牌其他的费用
大的品牌一般都不会随便找个地方来销售的,名牌商品往往都会在专卖店、精品物啥的地方来卖,一方面让你觉得这些东西高档,另外一方面,好的购物环境也会满足购物者其他方面的心理诉求。而实际上,这些都是要增加成本的。
4. 品牌的竞争情况
很多人会说竞争将导致价格下跌。但事实上并不时这样。小品牌在没有其他更有效的竞争手段的时候,可能会采用低价的策略。但是“大”的品牌可能会反其道行之。“涨价”实际上也是个不错的竞争手段,但是这个是那些比较牛的品牌才玩得起的。比如劳力士手表,除了劳力士意外,还有一个“帝舵”的牌子可能知道的人就少一些了。实际上,帝舵是劳力士的副牌,其价格比劳力士稍微便宜一些。尽管我不是手表的行家,我还是觉得实际上这两个牌子的东西在性能上没啥特别大的差异,起码和价格的差别不成比例。人家就是用两个牌子,不同定位、不同价格来竞争。现在国内的汽车市场,都说竞争激烈,好像也没有发生过降声一片的事情,不同的品牌通过有目的上下调整价格,最终实现商品的价格的布局。
很小的时候,咱们就学过,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候,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倾倒到大海里面,也不降价销售,是吧?
品牌的真实性
我要说的品牌真实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家常见的假冒他人品牌,另一种情况是对品牌做虚假的附加说明。
先说说假冒他人品牌的情况。这个比较容易明白,说白了,就是“假冒商品”。尽管“假冒伪劣”经常作为一个词来被使用,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这样。很多的假冒商品的质量并不见得就差,只不过自己没有别人的品牌知名,不仅卖不上好价格,可能完成销售件数都会成问题。例如国内很多为国际名牌服装、皮鞋代工的工厂,他们自己品牌的东西和国际品牌的东西质量几乎是一样的,自己的不好卖,有人就只好冒充别人的。
至于真正的“假冒伪劣”产品,就彻头彻尾都是垃圾了。
另外一种假冒品牌的情况是其品牌内容“不是其声名的那样”,举例来说,以前广东的那个啥“丹麦的音响”、去年国内的那个啥地板、前一段上海查处的啥“英国皇家内衣”,还有曾经在北京比较著名的“普尔斯玛特”,都是属于宣称自己很牛,自己是国际知名品牌、或者和知名品牌有啥关系、或者在国外的啥个地方有生产基地,结果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这些品牌,也属于真实性有问题的品牌。
由于第二种真实性有问题的品牌往往包装的很“象那么一回事儿”,所以我们很难辨别,以至于还真有把自己做起来的。比如一个比较著名的女装、晚装的牌子“宝x”,呵呵,现在在国贸地下商城看不到了吧,据说是因为其也属于国人在境外注册个商标就在国内经营的,被国贸的黄小姐给“赶”出去了。这事情,“胜者王侯、败者寇”,人家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名气,已经很多人认这个牌子了,所以可以在东方新天地开阿,可以在当代、双安开阿。现在,说不定人家真的到国外开店了,也说不定呢。
说道品牌,不能不提一下品牌中的极为特别一类:奢侈品牌。
普通的钢笔多少钱?几十块钱、几百块钱?万宝龙动辄几千。
普通的钱包多少钱?几十块钱、一两百块钱?Dunhil要两三千吧。
更夸张的,上万块钱的爱玛仕丝巾、几万块钱的LV背包、几十万的卡地亚手表,上千万的迈巴赫汽车、几千万的私人游艇,这些都是奢侈品。
就我个人看来奢侈品牌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首先,当然是价格贵,那是相当的贵。
其次,多数的奢侈品的确做到了质量优异。按照我的理解,很多的奢侈品牌是在不考虑成本和效率的制造高质量商品。反正所有的花费最终总会有人来买单。
第三,奢侈品很会研究消费者心理。没有几个买东西的人希望看到自己买到手的东西迅速的贬值,所以很多奢侈品牌会用“限量发行”之类的手法来满足购买者在这方面的期望。并且往往在销售一段时候之后开始涨价。
第四,一部分人对于奢侈品牌的追求在于奢侈品给他带来的附加的、面子上的感受。所以LV在他的一些系列的产品上面画满了LV的Logo(这些系列的产品也是被假冒最多的,理由很简单),这些包包会让你远隔几百米都能知道那是一个LV的包。
第五,国外的奢侈品牌之所以在中国大陆卖的非常贵,除了有人“只买贵的”以外,还包括了关税、商品税、奢侈品税、货币汇率等因素。想一想,人家每个月赚5千欧元的人都认为200欧元的钥匙包是奢侈品,那3000人民币的钥匙包对于月收入5000人民币的人来说,就不仅是奢侈品了,简直是“败家”了。
最后,关于奢侈品,我还想说一句,如果你想买的东西比较多,或者总价比较高,还是去香港或欧美买吧,那里真的很便宜。不过,别相信什么“圣诞购物”之类宣传,西方人的圣诞都休假了,购物的都是咱们这些东方人,那个时候价格不时最低的。美国的感恩节前后价格非常低,
香港嘛,好像以前是一月中旬先后价格最低,但最近日期不是很好捉摸,经常提前。
消费能力与消费观念
品牌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与质量成正比,于此同时也会和价格成正比的。所以片面的追求品牌不时一个理智的消费行为。
要知道,使用者和品牌是互动的。一方面,这个东西是否真的很值,真的很适合你。另一方,你是否真的很适合这个品牌呢?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在拥挤的地铁或者公共汽车上,经常看到有身背LV背包的身影。不排除,这里面有人的背包是真的。可是在到处都是假货的情况下,你背着几万块钱的包来挤公车,难道有人会相信他是真的么。
所以,我认为,对于咱们这些普通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个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出发,在品牌、性能、价格等诸多方面寻求一个平衡。那些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也要买上一件自己想要的“大品牌”商品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当然了,如果你实在是喜欢一些与自己不是很合适的“大品牌”或者“奢侈品牌”的东西,我建议或者买个真的、但不张扬的系列的东东(LV的东西里很多都没有夸张地Logo),或者干脆去万通、秀水看看,那里可是有很多假冒但不伪劣的东西的。
装修中的品牌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咱们的装修上吧。在这里大家以前讨论了很多的品牌,尤其是那些集采的品牌,很多都是非常牛的品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品牌被刻意的关注了,装修的方向可能就会迷失了。如果本来想要非常简约的风格,就不要考虑蜜蜂的古典风格瓷砖;如果不用实木地板,除了安信意外还有很多其他品牌可以选择...
我觉得,最明显的就是大门了,在这里,大家谁的最多的仿佛就是“烂炖”和霍曼了。我相信,质优价好的门还有很多吧。
当然,在装修中我也被各种品牌晃得花了眼,不知不觉中,已经花了不少钱来买“大品牌”的东西,也参加很多的集采活动。这里有自己的原因,有邻居们的原因,也有一些论坛的原因。呵呵,完全放弃对品牌的追求看来是不可能了,不过还是给自己泼一盆冷水吧---------把握好自己的预算,咱可不能用个“没底的匣子”来装钱啊,更不能在装修中因为品牌而“烧钱”。
哎,归根结底,品牌把我害得很惨,打开我的摄影包,那些原厂的镜头真的就比副厂的好的了不得么?我的水平真的到了那个地步么?没办法,都是品牌惹的祸。
品牌绝对不是万能的,但是对于我自己,以及这里的大多数朋友来说,没有品牌是否也是“万万不能”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智向左疯狂向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