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金融怎么样对客户的信息保密性做得怎么样?

订阅精彩内容
【互联网金融】重审互联网金融(二)
来源:新浪
 深度反思篇:中国式互联网金融错在哪
互联网金融是个好东西,但当互联网思维与金融在中国相遇时,却产生了奇怪的化学反应。我们试着以下列四个中国式互联网金融的典型案例作为解剖样本。
 样本一:余额宝
关键词:羊毛出在羊身上
余额宝的成功是互联网思维的胜利,但也正是互联网思维把余额宝推向了危险的悬崖:当不明真相的屌丝们把余额宝看成是无风险、高收益的理财神器时,就注定了余额宝“大到不能坏”的命运。当阿里的粉丝们误以为马云彻底改变了金融业时,其实余额宝只是重复了美国早已出现过的互联网货币基金而已。
事实上,余额宝并非其所宣传的那么安全,余额宝的背后暗藏着技术故障风险、规模过大风险、流动性风险、收益下滑风险、系统性风险(亏损风险)、内部管控风险、移动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等各种风险(详见《理财周刊》653期《你所不知道的余额宝风险》)。
余额宝的问题不单是在宣传时刻意隐瞒或忽略了上述种种风险,把余额宝包装成无风险、高收益投资神器,还在于其高收益最终还是会由消费者埋单!
淘宝当年以免费策略打败了最大竞争对手eBay易趣,随后又继续运用互联网狼性思维,以折扣、免费甚至倒贴钱的方式打压包括腾讯拍拍、百度有啊等在内的所有竞争对手。当淘宝和天猫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不二霸主后,我们在媒体和网络上听到更多的声音是淘宝中小卖家连绵不绝的抗议,从而说明今天的淘宝已不再是扶持年轻人创业的梦想基地。今天的阿里成了电子商务市场最大的赢家和吸金巨鳄,消费者在形成消费粘性后,不知不觉中每次网购都在给阿里上供现金。
当这种互联网思维进入到金融领域后,逻辑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过去货币基金所投资的短期票据和债券根本不足以支撑高达6%甚至7%的高额利息,把余额宝捧上高收益神坛的正是去年年中的银行“钱荒”。“钱荒”期间,市场资金利率一路飙升,余额宝便以协议存款的方式把投资者的钱借给银行。此时余额宝不但是银行的竞争者,更是银行融资的重要渠道,扮演着融资中介的身份。当越来越多的“宝宝”们把储户的资金以更高的成本重新回流到银行后,银行的融资结构改变了,即更多从市场而非储户获得资金。而银行正是以存贷差为生存之本,融资成本大幅提高后,一方面势必倒逼银行转变经营理念,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会让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比如最近不少银行纷纷停办首套房贷,如今5年期以上房贷基准利率为6.55%,而余额宝过去几个月年化收益率一直维持在6%以上,扣除经营成本后,银行若再发放打折首套房贷不是要“倒贴”了吗?失去房贷支持,让广大老百姓何以实现安居梦想?
更糟糕的是,大量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成本也将随之攀升,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会加剧企业经营困难,其结果不是企业倒闭、员工失业,就是企业不得不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在产品价格上,引发物价上涨。最终余额宝高收益背后的成本还是由广大消费者埋单。
 逻辑结论
无论是逻辑推演还是历史经验都证明,互联网思维主导下所有折扣、免费甚至倒贴钱的营销噱头都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结果是绝大部分竞争者死去,极少数活下来的行业霸主将会慢慢让消费者为这一切埋单……
原来并非万能的互联网创造了这么高的收益,原来余额宝也不得不遵守金融的基本规律,在银行资金面宽松后不得不面对收益率节节下降的现实。原来余额宝不是神器,互联网公司也不是神……
从消费者角度看,在“宝宝”们此起彼伏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中,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去研究和尝试这些“宝宝”后,自己究竟获得了多少真金白银的实惠呢?数据显示,余额宝户均规模只有7000元左右,算下来每天实际收益仅为1元左右。
错哪儿了:让百姓误以为“宝宝”们包赚不赔,毫无风险
 样本二:互联网金融补贴盛宴
关键词:赔本赚吆喝
2013年12月,由余额宝引发的互联网金融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诸多互联网公司以此为突破口,展开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赔钱赚吆喝式的营销大戏。先是百度“百发”再推8%产品,随后网易理财、天天基金网、数米基金网等也纷纷推出收益率超8%的货币基金营销补贴活动,其中网易“添金计划”补贴力度最大,预计投资者能拿到的年化收益率超10%!
按照《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不得预测基金的证券投资业绩,不得违规承诺收益或承担损失,不得夸大或者片面宣传基金;基金销售机构不得采取抽奖、回扣或者送实物、保险、基金份额等方式销售基金,不得以低于成本的销售费用销售基金。证监会还专门表示,互联网基金销售业务也应该遵守上述规定。可见网易理财、天天基金网和数米基金网都已触及红线,涉嫌违规销售。
与其他几家企业相比,由于去年10月百度理财平台上线并首次推出“百发”时曾高调宣称“年化收益率达8%、保本保收益”,受到证监会干预,此后百度理财虽然在宣传上依然高举高打,但在具体的投资收益问题上却打起太极拳。 在产品结构上,百度也打了一记“擦边球”,避开货币基金,特地度身定做了一个1个月理财债券,但百度的这种做法其实比其他几家违规企业有着更大的金融破坏力。原本银行和货币基金间是一对一的协议存款买卖关系,但百度却把协议存款这种高资金门槛的“批发品”通过散户团购的方式分拆零售。假如今后大量中介网站也以发行理财产品的名义,再通过基金等产品的通道,直接进行变相的非法集资,参与其中的银行就相当于将其部分吸储的功能外包出去,变相进行高息揽存。这可如何了得!
此外,当时网易还推出了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6%,再补贴1%的国华瑞华3号保险理财产品,也是高打高举无风险和保本保底的旗号。今年2月,支付宝也推出了一款被外界称为“余额宝二代”的“四不像”产品:一方面,它所有的宣传页面上都挂着“理财产品”的名号,实际上却是卖着珠江人寿的“汇赢一号”元宵节特供版万能险,投资者买到后才发现其实是一款投资基建和房地产项目的类信托产品。更让人揪心的是,许多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这其中的内幕,而支付宝宣传页面上只是高高挂着“马上加薪7%”、“锁定一年7%收益率、保本保底”等宣传字句,而实际上它所保的“底”并非7%的预期收益,而是2.5%的年收益。
如此包装营销,如此赔本推广,让许多缺乏金融投资专业知识的老百姓误以为从互联网大佬那里买的理财产品都包赚不赔。可一旦风险降临,谁来负责?谁来兜底?谁来面对汹涌愤怒的民意?有了上述先例,今后互联网平台间收益战、补贴战、营销战会更加激烈,10%、12%甚至更高的收益都敢承诺!不拼服务,不拼体验,到最后只拼收益的话,无论对互联网公司还是基金公司,都是不可持续的营销“鸦片”。
互联网金融营销盛宴给投资者灌输了极其错误的理财观。因为货币基金本质上并非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持续、稳定的超高收益而承担较低风险,而是一种现金管理工具,投资者本就不应仅仅以收益高低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说到底,互联网公司惯用的以烧钱博眼球的运作方式,与传统金融所秉承的扎实、稳健、审慎的经营理念完全相反。金融在本质上是对风险的经营和定价,强调不亏钱才可能赚钱,而互联网思维却信奉先烧钱把对手逼死,再慢慢赚钱。这种理念上的根本冲突如同一把双刃剑,一面刺激着传统金融企业自我革新,另一面却严重违背了金融风险管理规则,暗藏着行业失序、风险失控的巨大破坏力。
错哪儿了:一味强调收益率,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样本三:P2P
关键词:民无信不立
两年前投资P2P,别人会说你真时髦;一年前投资P2P,别人会说你有眼光;今天投资P2P,意味着你很可能一只脚已踏入了投资“坟墓”。
早在一年多前,就爆出过P2P平台倒闭事件,而P2P平台的集中倒闭风潮则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今年春节后,网上流传着一份2013年至今P2P跑路名单的帖子,名单中指名道姓地列举了85家跑路或倒闭的P2P平台,而平台的倒闭原因几乎都是逾期提现引发投资者恐慌,进而加速资金出逃并引发资金链断裂。
由于监管缺位,目前国内到底有多少P2P平台没人能给出确切数字,业内预计至少在千家以上。由此看来,85家倒闭P2P只是行业冰山一角,今年必定将会有数量更多的P2P平台走向“坟墓”。而它们的墓志铭不是写着“诈骗”就是“资金链断裂”。
许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P2P这种最富有互联网精神的金融创新产物,到了中国却走样成为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的代名词呢?
从原理上说,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高效和透明,因此P2P网贷的出现本就是为了跨过银行等多余环节,甩开了银行这一食利环节后,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投资收益大幅提升。因此P2P本质上是为金融脱媒而生,即借款人在平台上发布借款标书,说明自己的借款用途和信用状况,投资人觉得合适,就通过银行直接把钱打入借款人账户,这种一对一资金来往模式法律关系非常明确,投资风险自担。一方面平台无需承担风险,实现了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投资者也无需承担平台老板携款跑路的风险。这才符合互联网精神。欧美国家的P2P几乎都是这种模式。
可到了中国,仅有拍拍贷等极个别P2P平台还在坚持这种模式,绝大部分平台都提供了本金甚至利息担保,资金也并非直接打入借款人账户,而是由平台经手。如此一来,P2P平台实际上还是承担着与银行相同的资金匹配和风险管理的职能,并通过资金期限错配等手段来获利。
问题在于,中国的P2P平台虽然做着与银行或小贷公司相似的生意,但P2P平台的监管却远不如银行那么严格,也不用受资本金严格约束,而它给出的投融资利息又比银行高得多,在急功近利、野蛮生长的互联网思维驱使下,P2P自然成了缺乏风控能力的高风险行业。可见今天中国的P2P干着的是比传统金融机构更激进的监管套利买卖,早已不复互联网金融的真谛。
P2P在中国的质变,一方面与监管缺位有关,另一方面与开设P2P公司的成本低、圈钱快等特性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完善脱不了干系。这些客观条件给不法分子借P2P平台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提供了温床,也使得那些通过P2P平台恶意骗贷者的违法成本低廉。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在中国古代,“信”一直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价值观,儒家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五常”之一。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没有诚信将难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将垮掉。道家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教训,法家也有“言必行,行必果”的说法,可见诚信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个正常社会应形成诚信者得利受宠、行事方便,失信者受损遭弃、寸步难行的环境。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今天的中国却难现诚信风气。在失信者得利、诚心者失利的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消失殆尽。若平台不给担保,投资者就不敢把钱借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借款人的失信行为,又给平台的风控和经营造成了巨大压力,使得所谓的担保只是一层“安慰剂”般的浮云,最终将中国式P2P推向了恶性循环。
错哪儿了: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样本四:打车神器
关键词:打车赚钱 天理不容
与上述样本相比,腾讯和阿里分别借滴滴与快的这两款打车软件来争夺移动支付市场的行为,其恶劣影响已超越了金融领域,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我们不禁要问,市场营销怎么能以破坏社会公平为代价?怎么能以危害道路安全为代价?怎么能以侵害他人正常的出行权为代价呢?
打车软件好不好?符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时代潮流?符不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符不符合的哥的利益?答案都是肯定的。但用贴钱的方式来推广打车软件的做法却难言正确,这种“赔钱赚吆喝”的行为不但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更彻底违背了人类社会赖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法则。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技术如何进步,在人类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后,人类社会总有一些基本法则需要所有人遵守。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如吃饭要付钱,打车要买单,这是最朴素的道理。然而互联网企业却整天号召大家快来白吃白喝占便宜,享受服务的乘客不但一分钱没花,反而还能赚钱!在一次又一次的贴钱营销活动中,消费者心中的贪念被一次又一次激发出来,并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公平不重要,秩序不重要,道德不重要,重要的是贪便宜,抢红包,而出租车司机在这种贪念的诱惑下,则敢于将社会伦理道德乃至规章制度完全践踏在脚下,不但敢于拒载,还会对眼前站在风雨中挥着手苦苦哀求的白发老者熟视无睹……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心,太可怕了!
毛主席有名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昨天你为了商业目的,无视社会秩序和道德底线,一味激发人性贪念和恶意,制造社会分裂和价值观的沦丧,等到几个亿烧得差不多了,今天就立刻覆手为雨,改打温情牌,一边捧出自己父母的苦口婆心,一边高呼停止恶性竞争,共同商量对策。我们不禁要问,你当初的豪言壮语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敢继续把“好事”做到底呢?这到底是弘扬了互联网精神还是践踏了互联网精神呢?
我们坚信:真正的互联网精神是开放与平等,而不是共享、免费甚至给消费者倒贴钱。
错哪儿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海外经验篇:美版“余额宝”缘何黯然消失
较早关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朋友可能都还记得10年前的景象:在那个支付宝刚呱呱坠地,腾讯还未上市,百度也只是一家搜索网站的时代,来自美国的eBay以1.5亿美元收购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EachNet(易趣),强势推出联名B2C网站eBay易趣,成为国内电子商务领域的翘楚。eBay易趣与正在上升期的本土企业淘宝,以及两家公司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贝宝与支付宝)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尽管面对当时堪称逆天的淘宝免费策略,高洋上的eBay和贝宝最终在中国市场不敌土豪阿里,但贝宝曾经在美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兴衰往事却值得我们借鉴和警醒。
  贝宝的来龙去脉
贝宝(PayPal)是一家总部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市的网络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允许在以电子邮箱来标识身份的用户之间转移资金,避免了传统的邮寄支票或者汇款的方法。贝宝也和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合作,成为它们的货款支付方式之一,但是用这种支付方式转账时,贝宝收取一定数额的手续费。
1998年12月诞生后,贝宝于2000年起陆续扩充业务,包括与其他国家推出业务及加入美元以外的货币单位。2002年10月,全球最大拍卖网站eBay以15亿美元收购贝宝,此后贝宝便成为了eBay最主要的支付途径。
在金融监管较健全,互联网发展也较发达的美国市场,早在上一轮互联网泡沫的巅峰期,1999年,贝宝就率先插足货币市场基金,为用户提供回报率较高的储蓄存款服务。
  美版“余额宝”兴起背景
说起货币市场基金的来源,还得追溯到1971年美国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诞生时的背景。
美国Q法规规定,银行不可向活期存款发放利息,同时银行其他类型账户利率也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以防银行为争夺存款而发起恶性竞争。为吸引客户,可以支付利息的货币基金便作为存款账户的近似替代品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此后,货币基金一直都是银行存款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美国互联网经济最繁荣的那段岁月,当贝宝发现自己手上已积攒了大量客户资源,而贝宝作为支付平台,也已一只脚迈入金融业的时候,贝宝的高层便有了和今天BAT老板们相同的想法:既然我已经拥有了这些现成资源,为什么我不能再进一步深入金融业掘金呢?
为了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空间,也为了更多的服务和吸引消费者,贝宝便开始为客户建立储蓄账户,涉足货币基金市场。按照约定,只要客户同意,任何客户在贝宝支付账户(类似支付宝)上的余额都可以投入到这一储蓄账户(类似余额宝)并获得货币基金投资带来的利息。
借着当时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东风,也由于这种互联网型货币市场基金卓有成效地降低了渠道和管理费用,大额申赎请求对基金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大为减少,于是在2000年,贝宝储蓄账户的年回报率竟然高达5.56%,远高于当时美国一般银行储蓄存款的回报率。使得贝宝版货币市场基金在刚推出后的那段岁月里,风光无限,火爆异常。
虽然贝宝货币基金回报率较高,但和今天的余额宝一样,一经推出后,其安全性就一直受到外界质疑。因为说到底贝宝不是银行,因此没有美国联邦政府的保险。如果该货币市场基金出现问题,客户的储蓄资金无法获得赔偿保障。
美版“余额宝”何以衰亡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贝宝版货币基金之所以那么吸引人,关键在于它为客户提供了一种非常便利的高回报投资方式。这类货币基金的风光能持续多久,关键就在基金的赚钱效应能持续多久。
然而正所谓花无百日红,贝宝版货币基金的辉煌转瞬即逝。随着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市场流动性冻结,美国投资者信心跌到谷底,美联储也一再降息刺激经济。面对突如其来的系统性风险,2001年起,贝宝版货币基金的收益就迅速走上了下坡路:2001年全年收益仅为2000年一半,只有2.86%,2002年进一步下降到1.85%,2003年为1.16%,2004年为1.37%……与银行的储蓄账户回报率相差无几。但贝宝版货币基金并没有就此消失,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兴起,美国经济逐渐复苏,2005年贝宝版货币基金的回报率反弹到3.27%,2006年进一步上升为4%,2007年重新站上了“5”字头。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贝宝版货币基金准备重新迎接辉煌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两房”危机和雷曼倒闭事件迅速将危机推向全球,从而引发持续多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美国市场上,无论是股票、债券、房地产、共同基金还是401K养老金账户,统统亏损连连,小小的贝宝版货币基金更如同沧海一粟般处于风雨飘摇中,根本无力改变自身命运。
2008年,贝宝版货币基金年回报率下降到2.61%。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向纵深发酵,其收益率更是下降到0.23%,投资者纷纷赎回基金,规模的锐减进一步打压了贝宝收益率,而收益率的进一步下滑则又引发赎回雪球效应。在这样的世道下艰难维持1年多后,2011年贝宝只能宣布结束贝宝储蓄账户运作,贝宝版货币市场基金寿终正寝,贝宝公司的业务从在线投资理财重新收缩回在线支付的老本行。贝宝的声明也很实诚,表示这是由于市场情况和货币市场基金的金融优势不复存在。换句话说,既然没有了赚钱效应,就只好歇业。
 货币基金并非投资神器
美版“余额宝”的兴衰往事只是美国货币基金市场过去10多年发展的缩影。美国曾有近千家机构推出过货币市场基金,但到了2011年,只剩下600多家继续开展这一业务。货币基金生存艰难的重要原因是它的投资范围受到较大限制,只能投资短期票据、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面对包括银行高息存款在内的各种理财产品的强大竞争,很难取得很高的收益率。另一方面,由于定位于现金管理工具,因此基金公司很难从中提取较高的管理费用,其经营成本又很难降低。尽管去年年末余额宝规模已突破2500亿元,但天弘基金去年却亏损244万元,足见货币基金是“只赚规模难赚钱”的产品。而一旦股市向好,赚钱效应又会使投资者蜂拥把资金从货币基金中抽离。从2009年至2011年,美国投资者从货币基金撤资达1.1万亿美元,可谓釜底抽薪。如今余额宝收益已跌回“5”时代,假如今后各大银行进一步推出高息理财产品相抗衡,亦或者股市重新走牛,余额宝今日的风光还能持续多久,着实难料。
说到底,在美国这样一个金融业高度发达、高度市场化、监管高度严格的市场环境中,互联网企业很难找到监管套利空间,美国互联网企业面对的传统金融企业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也绝非中国可比,因此美国金融业并没有出现过所谓“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哪怕像贝宝这样的在线支付巨头,虽经10余年苦心经营,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最终依然无力与实力雄厚的银行业相抗衡。
由此可见,一边是监管层正在自上而下快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另一边是余额宝们自下而上倒逼银行业加速自身革新,沉睡中的中国银行业正在被迅速激醒,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迎接挑战。美国往事无疑对今天的中国具有强烈的启示意义。
 哲学思辨篇:道德天理岂能罔顾
互联网金融的横冲直撞不但搅动了金融市场不得安宁,甚至连“人心”也因此变得浮躁不堪:午餐可以免费吃、坐出租车可以反过来赚钱……天底下的这些“好事”正激发着人性的贪念和恶意,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际关系。
除了制度因素外,中国式互联网思维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上奏效,与中国人当前的群体心理和社会风气也有一定内在关联。然而,那些违背了社会运行基本法则、违背了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怪现象”,终究是要被市场和生活的双重检验给淘汰的。
监管套利礼崩乐坏
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几大乱象都源于一时监管缺失带来的套利。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监管空白难以马上跟上,不少相关企业都有点打着创新旗号、趁着还没人管就能“为所欲为”的味道。然而,制度的滞后性并不能成为肆意搅乱市场的理由,这样一种礼崩乐坏的现象无疑是一些人“趁乱打劫”造成的。
都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也正是一个新旧交替、方生方死的时代。当时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面对这个乱世,如何从动荡不堪之中解脱出来。所以孔子号召大家“复周礼”,希望通过礼乐之制来治国和教化。今天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也恰有几分礼崩乐坏的意味,市场趁着制度不全来套利、老百姓又靠着行业竞争和漏洞来“贪便宜”,一层层逐利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扰乱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就说最热门的打车软件,如今弄得上下班高峰在路上打不到空车、玩不来App 的老人也打不到空车;出租车司机则在车内“安装”了三四台手机,用两套账号来回运用打车软件多次“返现”——而后我们才有了高峰时间不得使用打车软件的规定。静心反思,如此热火朝天的现象真的合适吗?
当然,无论是经济市场还是社会生活,中国式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也与整个大环境密不可分。“先秦儒家并不指望和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贤口中的君子,”复旦大学中国哲学教授白彤东指出,“但许多制度及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去做好。”加快监管、完善制度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但另一方面,监管套利从来就不该被推崇,而良好的行业风气、个人道德才是我们需要去追求、去维系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该因为现在没人管、没法管,就变得忘乎所以。
承诺保底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这四个字也可谓是当下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参与者的真实写照,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各个领域风生水起,在“贪欲”的驱使下催生了许多雷人现象,公开承诺保底收益就是其中的典型。
按资深财经评论员李光一的看法,“互联网金融”的叫法本身就很值得推敲。虽然那些被包装过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本质仍然是基金这样的传统金融产品,却能纷纷承诺出本来无法保证的8%、10%甚至更高的保底收益,这无疑是十分可笑的。长远来看,这些虚张声势的承诺无非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承诺缩水,无法兑现;要么就索性运营失败,携款跑路了。
自古以来,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就有着关于“义”和“利”的辩证观念。按照古人的看法,仁义和利益常常会是一对矛盾体,并非说人就不能追求“利”,但凡事应有取舍。孟子就认为:凡事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
虽然市场经济的行为应当交由市场去检验,但违反基本的社会道德、为人准则的做法,无疑也经不住整个人类社会考验。即使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不把自己定位为“善人”,但再怎么创新也不可能脱离这些基本的规律和底线。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也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新发展、新技术,是好事,但好事也能变成坏事。“互联网金融是‘器’,守诚信是‘道’。”胡守钧说,“我们不排斥新东西,但必须用之有‘道’。”
盲目创新过犹不及
“我们犯了创新幼稚病。”李光一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的互联网金融有点过于理想化。许多我们当下所接触的互联网金融都来源于国外的成熟体系和经验,可这些本该行之有效的做法为何到了国内就乱象丛生呢?李光一认为,在金融市场上比我们发达、比我们更“贪”的美国都没有出现类似乱象,正说明我们将“创新”这一行为套上了太多的光环。“明明本质上还在传统金融的此岸,却觉得自己已到达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彼岸。”李光一边说边摇头,“这不是幼稚是什么?”
以P2P 为例,原本仅仅作为中介撮合交易的网上平台,却因为中国式市场的诸多原因,从而盲目地进行本土化转型。通过所谓的担保公司、资金池、借款人资金审核等等,P2P 平台纷纷向投资者作出了风险控制、投资保障、收益保底等承诺。然而,频频出现的跑路潮、倒闭潮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孔子曾言“过犹不及”,这是我国传统文化里中庸思想的方法论。中庸强调要防止“过”和“不及”,因为“过”和“不及”是中的两极表现,从两边破坏了中,破坏了事物的平衡。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创新与否、风险多少、力所能及或力所不能及,该怎样就是怎样。不能说因为有着“新就是好”这样的想法,就把一切的革命、倒逼都做得“过”了,一旦过了头,物极必反,变成了如今的野蛮生长。
 野蛮竞争阴阳失衡
其实,从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中,我们也能看到野蛮生长、恶性竞争所带来的问题。《周易》中也强调阴阳平衡,“一阴一阳谓之道”。而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却有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凶残,无数大佬试图从传统金融的框架下杀出重围,不但要把框架外的其他突围者都挤下河,最好连传统金融业也能一并杀退,自此一家独大。
可从根本上看,互联网金融创新最值得推崇的一点就在于其对传统金融业内容的补充和转型推动,而非取代。既然是对原有体系在新方向、新发展上的探求,为何又希望自己从被限制和被垄断的一方,变为垄断和控制别人的一方呢?正是这种野心使得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大量类似免费午餐、打车赚钱这样的怪现象。
“我们的生活已经被资本原则所渗透,甚至侵犯。”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郁喆隽就指出,如今人的日常生活、娱乐已变得很不纯粹,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看似不花钱,实则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广告、点击率等方式让别人挣钱。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烧钱行为无疑就是在抢夺市场份额,企业间互相掐架、老百姓参与其中,但最终究竟几人获益尚未可知。
归根到底,妄图打破一切传统取而代之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用黑格尔的话说,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其自我的否定。互联网金融革命到最后,谁敢保证不会革到自己头上呢?
关注官方微信、微博获取更多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安金融企业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