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分析 刘洁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Item Details
书目相关信息
F321.42/16
保存本阅览室(209室)
人文社科区(E2-1室)
人文社科区(E2-1室)
图书馆公告——201420152014116202142186.11323435.528.516271553.0357.16.871995421828.36047513914139(4.5)68.3%87.5%87.1%24.1%100201423%5()
”416803115250272300022342186.1162108013080%110241216220001.2‰11.2554504111000/234521234567380% 12345123455003030001++234135-50212013201412402”0
无相关信息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
日07:27&&&来源: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依托,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发展提高阶段,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为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国农业产业化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大部分企业经营方式粗放,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龙头企业结构不合理,加工企业多、流通企业少,初级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企业少;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融资难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目前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推进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创新。允许农民通过土地租赁、入股等形式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二是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公益性为主,涵盖投入、研发、推广等领域,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体系。三是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服务组织,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实行利润返还等,建立健全风险保障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方式。四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鼓励信贷资金向农业流动,支持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引导工商企业、外资、民间资本等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承包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方向发展、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方向发展。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鼓励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农业企业。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特点,建设一批国家级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构建定位布局科学、互相衔接补充、运转高效顺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三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程,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总的方向是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重点是强化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建设。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关键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等,切实改善生产设施条件。二是推动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标准化管理,加强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示范基地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物流信息、品牌推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改善金融服务,拓宽资金渠道,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
(执笔:王雅芹&&李素玲&&严颖颖)
《 人民日报 》( 日 16 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朱书缘)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耿小坡瓜菜专业合作社崛起的启示
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耿小坡瓜菜专业合作社成功运作的阐述,指出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成立和运作时需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作者单位:
阜南县农业技术技术推广中心,安徽阜南,236300
安徽省阜南县植保站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草厂街1号 邮编:100035
电话:010-
传真:010-
首页 & 体制文稿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
&&&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中央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构想,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这个战略构想进行了总体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于破解农业发展压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农业经营方式面临诸多新挑战,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凸显,离构建&四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还有很大差距,面临诸多的新情况、新挑战。
(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是激发农村改革&制度红利&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是现代化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既可以挖掘农业内部发展的潜能,摆脱单纯依靠&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的传统发展模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可以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农业的反哺带动作用,积极释放强农惠农政策的红利;既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又可以积极破解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是我国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早已不满足于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微薄收获,转而进入城市,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农民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其中外出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到1.6336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在家务农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不同程度地呈现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不少地方还出现了撂荒。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已经降到26.6%,农业收入对不少农户而言正在变成&副业&。出去的不愿回乡干农业,留下的不安心搞农业,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这对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提出了挑战,&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正是破解种地困局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是提高我国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的迫切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需要相适应的经营方式,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对经营方式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经营方式面临诸多新挑战,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是突出表现。农业经营规模小,地块细碎分散,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足,普遍存在着经济实力弱、经营规模小、服务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社会化水平不高,集体经济实力弱,缺乏服务能力,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服务机制不健全。我国分散的小农经营规模不经济的现状,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局限性已越来越明显,严重限制了农业技术的革新,阻碍农业现代化,难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成为市场农业发展的瓶颈,迫切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制。
(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优化组合的内在要求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各类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如何吸引拥有关键性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到农业产业中来,保障农村要素市场公平交换流动,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成为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的持久动力。顺应这些新变化,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配臵,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优化组合,发挥人力、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的整体效益。从根本上讲,必须加快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劳动力流转市场、金融市场等三大要素市场,才能真正收获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革的红利。
(五)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是我国农业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以上,有效利用率只有40%多,而先进国家达到70%多;我国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30%-40%之间,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两倍多,农业生态坏境恶化的势头十分明显。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必须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的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转变;切实推进农业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和投入的使用效率,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永续发展。
二、创新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的新形势,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政策,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农业产业链利润分割的能力,不断强化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实现基础,不断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和制度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定基础,改革完善。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对双层经营体制内部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生产经营形式进行改革和完善。要加强对企业租赁经营农户承包地的规范和管理,从源头抑制土地&非粮化&、&非农化&行为。
&&坚持尊重农民,以人为本。要深刻认识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尊重农民意愿,从各地实际出发,不搞行政强制。把农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首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关键在于发展包含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坚持四化同步,集约高效。要抓住城镇化加速推进和稳步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机遇,通过土地流转、产城融合和相关制度创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农业产业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三)总体思路 要正确处理好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关系,在保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农民专业合作机制的集成创新,形成集约化的家庭生产经营与产业化的合作服务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 这一新型双层经营体制中,集约化家庭生产经营就是要致力于克服原有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家庭经营数量庞大、规模细小、生产粗放的缺陷;产业化合作服务经营就是要致力于克服原有集体统一经营服务乏力,产业化经营利益矛盾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弱小单薄的缺陷,把统一经营层次中的村集体基础服务、产业化经营服务、专业合作服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的优点加以叠加,从而切实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的根本问题,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 具体来说,要着重在&五化&上下功夫,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农业产业链利润分割的能力,为我国农业更好地实现价值链升级创造条件。
&&集约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支持农户增加科技和装备投入,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规模化: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重在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组织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尽快成为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社会化: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以农业公共服务组织为依托,以合作组织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体化: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促进龙头企业的集聚和集中,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改革创新的重点任务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旨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充分发挥其制度优越性,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改善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农业发展潜力。
(一)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强土地流转服务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首先要明确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的农户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里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和基础地位,应坚持把农户家庭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形式,探索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从当前来看,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加快推进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民承包地&身份信息&,赋予农民土地承包权有效的法律保障。
2、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 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要求,抓住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遇,因势利导地加快承包农地经营使用权&自愿、依法、有偿&流转,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承包地优先向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中,实现从小规模的粗放型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的集约化家庭经营转变,使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层次。
3、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鼓励转入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与转出土地的农户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办法,稳定土地流转关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应鼓励工商企业和资本以股份方式与农民合作,防止其对农业劳动力的过度排斥,使农民土地承包权切实做到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及经济利益。
4、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问题 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要尽可能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村庄废弃地、&四荒地&等非耕地资源,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对于土地规模经营,若没有可以利用的非耕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定比例的耕地用于建设生产性设施,如粮食仓库、烘干机房等。探索仓库租赁或粮食银行等模式,解决种粮大户的储粮问题。对于畜禽规模饲养,在严格执行相关政策的同时,也要考虑实际需要并结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解决一些不破坏土壤耕作层的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问题。
(二)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1、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发展 要立足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育一批骨干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要采取奖励补助、加强培训、引导相关支持倾斜等多种办法,提高其经营能力和经营素质。建议国家出台培育扶持种粮大户考核办法,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细则。要建立有利于种粮大户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促进种粮大户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尽快出台种粮大户专门扶持政策。
2、支持发展家庭农场
一要尽快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鼓励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以林权出资成立公司。二要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应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倾斜的要求,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降低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三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针对家庭农场建立流转土地抵押信贷机制,明晰农用地产权、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3、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一是在抓好现有扶持政策贯彻落实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二是积极争取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的服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或开展内部资金互助活动,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三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
4、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向集团式扩张。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加强产业链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向上下游拓展。引导龙头企业把原料基地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环节,创建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养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三)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1、大幅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进入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使农民更好地分享农业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增值收益。坚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源整合和强化财政投入的引导功能并重,以支持合作社示范项目和鼓励合作社联合、合作为重点,优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实现四大转变,增强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力,强化对区域农业产业链的整合能力。
2、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增强引领带动能力 加强对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协会的支持,鼓励其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推进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加强行业产销平台建设,消除行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带动行业品牌建设和品牌运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鼓励行业协会同地方政府合作,协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行业协会加强公益性服务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档升级。
3、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参与或创办产业联盟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其他产业化组织之间,通过加强联合和合作等方式,组建区域性产业联盟,发起或参与创建跨区域乃至全国性的产业联盟,大力支持产业联盟健康运行、规范运作,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能力。
4、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改变与农户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投资入股、承贷承还、融资担保等多种形式,与农户或合作社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加快建立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对农民按交易额分配盈余。
(四)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增强集体服务功能 1、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稳步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臵、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2、加强以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的资产运营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资金、资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强化财务公开工作;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会计委托代理制。 3、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 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发展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更好地为家庭经营服务。
(五)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 要真正做到公益性机构全覆盖、有保障,细化职能,落实责任,同时完善工作考评机制,关键是使农民的意见充分体现在考评结果中。此外,要重视农业科研院校的作用,完善职务评聘、工作考核等激励机制,建立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教学人员向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 2、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分类引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协会,关键是加大扶持力度,不仅包括项目、资金、信贷上的支持,还要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向其提供技术指导。对于农村经纪人、专业服务公司,关键是要规范其服务行为,取得农民的认可。对龙头企业,关键是引导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够分享经营收益。 3、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农机作业、种子种苗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沼气统一管护等的专业服务。二是发展农产品现代营销服务,促进超市、企业与基地、合作社及农户的有效对接。三是发展农业信息服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四是发展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业。
(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满足各类经营和服务主体融资需求
1、加强各类金融机构支农力度
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技改创新、新产品研发等。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订单农业贷款模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积极争取各类银行开展农业产业化金融创新的试点试验。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2、健全抵押担保机制 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鼓励各地通过整合支农资金等方式,建立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用于建设担保机构的国有资本金,或通过委托现有担保机构运营,专项用于开展涉农担保业务。鼓励担保机构设立涉农担保分支机构或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组建农业担保公司。要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依法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采矿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收益和粮食直补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开发符合水利项目特点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
3、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成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资本运营,资产重组、兼并等方式,开展对农业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掘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争取向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推荐。优先将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对条件成熟的优先列为年度企业上市重点推进和培育目标。鼓励支持已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增发、配股和发行公司债等形式实现再融资。指导龙头企业利用融资租赁工具,促进融资结构多元化。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鼓励信托公司针对经济效益良好的农业项目发行信托产品。
4、稳步推进政策性保险 逐步扩大保险品种和试点范围,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协同推进、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继续开展&信贷+保险&试点,不断调整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房、农机具和农产品质量保险,提高财政对新型经营主体购买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在农机、渔业互助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业保险,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针对当地规模较大或符合政策扶持方向的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保险并给予保费补贴。适应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需要尽快开展有中央财政补贴的设施农业保险试点。(作者系经济体制综合研究室副主任 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京 ICP 备号
Institute of Economic System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迅速提高英语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