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中国劳动力供给现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pdf怎么写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我国劳动者过度动和劳动力闲置的成因与对策分析.pdf2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80 &&
我国劳动者过度动和劳动力闲置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独创性声明 本天声臻耩莹交抟学使论文是奉A在等辫撵导下送行辨礴窥工棒蠢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际了文中特剐加以标注和数谢的地方辨, 论文审苓毽窘藏毽A爨经发表袋撰写避翡蓊究盛莱,瓷幂龟禽建获猎 圣妻窘[三至妻坠堡羟叁堂 或其他擞育机构的学位戏证书q●…叫。 。―‘o――。…¨-‘-?___Ⅷ__^??_――_x―_H_―― o_-__―_―_一…~…v 嚣捷臻避黪越褥。毒我~嚣王稼匏霹卷辩奉疆究掰彀静经藏瑟献垮毫袭 论文中作了明礴的说明游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蹙论文终耆龛全7瓣兰!兰!:垄:量矍星叁整 肖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觌庭.育祝保留并向冒家有关酆l"J或机构送 突-l仑文的复翻辞期磁淼。允垮论文被套鼹鞍谐溅。本人授投 三l生|:§墨趟受墨整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娥部分 内窑绽入有关数据麾进撑检索,可以采用彩印、缩印或捆撼等复制手段
缳存、整编学使论文. t保密的学位论文农解密詹灞用本授权书 煳雠者懿鸠狱导师签gf删弓
签字8搦:疹垂每,勰t嚣一 签字Et裙:护6笨≠i弼:一毯
喾垃论文据毒擎娥詹去襄: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躯袭: 我鼍劳动者过睦劳动辆劳动力闶置的戒盈与对策分辑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居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两种奇怪的社会现象:一部分劳动者
过度劳动,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出现过劳死;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劳动者却由于各种
原因游离于劳动市场之外,形成劳动力闲置。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包括劳动力商 品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资本积累与相对人口过剩等理论,结合西方经济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的特点、现状及其成因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的特点、现状及其成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当代中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pdf5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当代中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内蒙古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当代中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 姓名:张文瀚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刘文霞 座机电话号码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劳动是人生幸福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学校里学生的劳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创造物质
财富的劳动,而是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为主的教育活动,回
归劳动的本然追求,通过劳动教育,实施有效的“教劳”结合,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正是立足这样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针对目前我国青少年
劳动教育的种种问题,以本体论、价值论为指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
观察、访谈的方法,主要从四大方面即引言、问题、原因、对策,比
较全面的分析了目前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现状,引言部分立足于劳
动教育的本体追求,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论述了对青少年进行劳动
教育的重要意义;问题部分主要站在理论概括的角度,从六个方面分
析了目前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劳动教育“边缘化”、
劳动教育“狭隘化"、劳动教育“片面化"、劳动教育“功利化"、劳动
教育“个人化"、劳动教育“形式化"。原因部分主要针对青少年劳动
教育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比较全面的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学
校教育中缺乏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其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既有
观念的问题,也有制度的问题;既有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有社会
文化及其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有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惯
性冲击是问题的主要核心和症结。接着,文章在对策部分,主要针对
劳动教育问题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现在正在浏览:
长沙市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
08:46:34 & 作者:本站编辑 & 来源: 本站原创 &
浏览次数: &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研究劳动力资源,掌握劳动力资源的构成及发展变动情况,找出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落实十八大精神,完善就业政策,发挥政府促进就业、引导实现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拥有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水平和健康状况)总和的劳动适龄人口。我国目前关于劳动力资源的定义是: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以及在劳动年龄以外实际常年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总和,这个定义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年龄,二是劳动能力。一般来说,人口的自然年龄是确定人口是否具备劳动能力的最主要的标志,可以根据人的自然年龄(即劳动年龄)来确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我国通常将劳动年龄界限确定为16-59岁。就业人口是指16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是劳动力资源研究的重要范畴。劳动力资源代表的是劳动能力的储备和供给状况,就业人口代表的是劳动能力的实现情况。本文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年人口普查资料,从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两个角度对长沙市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长沙市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及特点,并提出促进就业的建议。
一、长沙市劳动力资源现状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长沙市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劳动年龄人口)为506.2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71.9%,其中男性256.05万人,占50.6%;女性250.19万人,占49.4%。
1、劳动力资源的区域分布情况
从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看,浏阳市最多,86.05万人;其次是宁乡县,74.19万人;第三是长沙县,71.42万人;岳麓区、雨花区、开福区、芙蓉区、望城县、天心区人数分别为62.74万人、55.03万人、42.75万人、40.71万人、36.68万人、36.67万人。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劳动年龄人口地域分布
人口数(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
占全市比重(%)
占总人口比重(%)
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看,市区比重明显高于县区。市区比重为76.9%,其中岳麓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分别为78.2%、77.7%、77.2%、76.0%、75.4%;县区比重为68.0%,其中长沙县、望城县、浏阳市、宁乡县分别为72.9%、70.0%、67.3%、63.6%。
2、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构成情况
从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组(5年为一组)构成看,20-24岁组最多,占17.8%;其次是40-44岁组,占13.7%;34-39岁组、45-49岁组、25-29岁组、30-34岁组占比都超过了10%,分别为11.9%、11.9%、11.4%、10.0%;55-59岁组、50-54岁组、16-19岁组占比都在10%以下,分别为8.2%、7.6%、7.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2010年劳动力资源年龄构成
年龄组(岁)
劳动年龄人口(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
年龄组占比(%)
年龄组占比(%)
从就业人口年龄组构成看,40-44岁组最多,占17.3%;其次是35-39岁组,占15.2%;第三是45-49岁组,占14.2%;其他年龄组分别为25-29岁组占13.3%、30-34岁组占12.4%、20-24岁组占12.1%、50-54岁组占7.4%、55-59岁组占6.6%、16-19岁组占1.6%。
3、劳动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
根据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测算,2010年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1年。从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看,初中最多,占40.3%;大学(包括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下同)第二,占25.4%;高中占22.1%;小学占11.9%,未上过学的占0.3%。具体数据见表3。
表3:2010年劳动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
受教育程度
劳动年龄人口构成(%)
就业人口构成(%)
根据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测算,2010年长沙市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从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看,初中最多,占44.6%;高中第二,占20.0%;大学占19.7%;小学占%15.5;未上过学的占0.2%。
二、长沙市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1、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从增速看,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总人口增长速度。1982年至1990年,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65.20万,增长22.89%,年均增长率2.61%,比总人口年均增长率1.69%高0.92个百分点;1990年至2000年,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74.30万,增长21.22%,年均增长率1.94%,比总人口年均增长率1.12%高0.82个百分点;2000年至2010年,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81.84万,增长19.28%,年均增长率1.78%,比总人口年均增长率1.38%高0.40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4。
表4:长沙市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情况
总人口增长量(万人)
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量(万人)
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
从总量上看,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劳动年龄人口284.9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9.3%;1990年劳动年龄人口350.1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3.8%;2000年劳动年龄人口424.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1%;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506.2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71.9%。具体数据见表5。
表5: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动情况
总人口数(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数(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劳动年龄人口的性别比趋向平衡
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性别构成中,男性的比例一直高于女性,但两者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并趋向平衡。男性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56.1%下降到%,下降了5.5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的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由下降到,下降了25.4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6。
表6: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性别构成
性别构成(%)
(女性为100)
3、劳动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从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看,大学及以上人口比例大幅提高。2010年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含大专,下同)文化程度的占25.4%,比2000年的11.2%提高了14.1个百分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2.8%,比2000年的22.1%下降了0.7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3%,比2000年的45.7%下降了5.4个百分点;具有小学及以下(包括未上过学)文化程度的占12.2%,比2000年的20.3%下降了8.1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7。
表7: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占比
&&&&&&&&&&&&&& &&&&&&&&&&&&&&&&&&&&&&&&单位:%
受教育程度
增减百分点
1、大学及以上
4、小学及以下
从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都有提高。2010年长沙市的就业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9.7%,比2000年的9.1%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0%,比2000年的16.4%提高了3.6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6%,比2000年的43.2%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5.7%,比2000年的31.3下降了15.6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8。
&&&&&&&&&&&&&&&&&&&&&&&&&&&&&&&&&&&&&& 表8:长沙市就业人口按受教育程度占比&& &单位:%&&&&&&&&& &&&&&&&&&&&&&&&&&&&&&&&&&&&&&&&&&&&&
受教育程度
增减百分点
1、大学及以上
4、小学及以下
4、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
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长沙市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也逐步优化。全市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形成了三、一、二结构。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为34.2%,比2000年的42.6下降了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为22.7%,比2000年的25.1%下降2.4个百分点;在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较快,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为43.1%,比2000年的32.3上升10.8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9。
表9:长沙市就业人员产业构成情况
&&&&&&&&&&&&&&&&&&&&&&&&&&&&&&&&& &&&&&&&&&&&&&&&&&&&&&&&单位:%
就业人口产业构成的优化,也体现在职业构成中。从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来看,2010年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员占33.8%,比2000年下降了19.6个百分点;从事商业、服务业人员占27.0%,比2000年上升了12.7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11.5%,比2000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等其他人员占27.7%,比2000年上升了3.4个百分点。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变化,反映了随着就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人口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具体数据见表10。
表10:长沙市就业人口按职业分组情况
&&&&&&&&&&&&&&&&&&&&&&&&&&&&&&&&&&&&&&&&&&&&&&&&&&&&&&& &&&&&&&&&&&&&单位:%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2、专业技术人员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4、商业、服务业人员
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7、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三、长沙市劳动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就业人口比(就业人口/劳动力资源)呈下降趋势
根据人口普查的结果,1990年、2000年、2010年长沙市就业人口比分别为73.5%、60.5%、58.5%,就业人口比呈下降趋势。从分年龄组看,与1990年相比,2000年各年龄组就业人口比都明显下降;与2000年相比,岁和50岁以上人口的就业人口比继续下降,25-49岁人口的就业人口比虽然有所上升,但仍然无法改变全市就业人口比整体下降的趋势。具体数据见表11。
表11:长沙市各年龄组就业人口比
&&&&&&&&&&&&&&&&&&&&& &&&&&&&&&&&&&&&&&&&&&&&&&&&&&&&&&单位:%
年龄组(岁)
造成就业人口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快于就业岗位增长速度,致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程度提高,机械化生产对劳动力的排斥也加大了就业压力,部分劳动力就业困难,特别是对高年龄组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二是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低年龄组人口更多地选择在校学习,而不是就业,直接导致就业人口比下降。1990年、2000年、岁组(高中阶段)就业人口比分别为63.6%、27.7%、15.7%;20-24岁组(大学阶段)就业人口比分别为83.0%、54.5%、49.0%,就业人口比明显下降。
2、就业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步走高,并呈现高龄化趋势
历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占比变动情况,体现了长沙就业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走高。2000年与1990年相比,29岁以下各年龄组比重都在下降,30岁以上各年龄组比重基本上都在上升,总体上升16.7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0年相比,39岁以下各年龄组比重都在下降,40岁以上各年龄组比重基本上都在上升,总体上升9.7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12)。长沙市就业人口呈现出了高龄化趋势。40岁及以上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1990年为30.3%,2000年上升到38.3%,2010年上升到48.0%,接近就业人口的一半;60岁及以上就业人口点全部就业人口比重,1990年为3.5%,2000年上升到4.7%,2010年上升到4.9%。
表12:长沙市就业人口占比的年龄构成(%)
年龄组(岁)
通过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主体以10年为周期,向&高龄&方向平滑推移。从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组构成的&峰值&(最大值)看,1990年峰值是18.4%,对应的年龄组为20-24岁;2000年峰值是17.9%,对应的年龄组是30-34岁;2010年峰值是16.4%,对应的年龄组是40-44岁。各次普查的&峰值&在逐步降低,与其他年龄组的差距逐步缩小,年龄向后推移10年。
就业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走高,是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向高龄&推移&的体现。从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组构成看,1990年占比最大的是18.7%,对应的年龄组为20-24岁;2000年占比最大的是16.0%,对应的年龄组是30-34岁;2010年占比最大的是13.7%(排除因高校扩招而产生绝对影响的20-24岁组),对应的年龄组是40-44岁。
表13:长沙市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构成(%)
年龄组(岁)
3、劳动力资源中教育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差异
劳动力资源中,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体现在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从理论上讲,两者的结构应该是统一的、同步的。但实际情况是两者不同步,呈现了较大的差异,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就业人口。2010年劳动力资源受教育程度资料(表3)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5.4%,高中及以下人口占比为74.6%;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9.7,高中及以下人口占比为80.3%。两者的结构差异达到5.7个百分点。根据长沙市人力和社会局保障局发布的一项企业用工调查结果,2012年企业用工的学历要求明显低于企业就业人员的学历现状。大专以上学历比重,用工需求是40.0%,就业人员是55.9%;高中及以下学历比重,用工需求是60.0%,就业人员是45.1%。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存在教育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差异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一是教育事业注重人们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引导性、超前性。二是教育与企业的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教育只注重自身的发展,忽视了企业的现实需求。三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造成了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情况,择业时或者面临就业困难,或者降低要求,高学历人员从事相对低学历要求的工作。
4、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依然严重
农业人口是长沙劳动力资源的主力军。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人口的劳动参与程度高。2010年农业人口的就业人口比是63.7%,非农业人口的就业人口比是49.0%。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在2010年的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0.6%,非农业人口占29.4%,其中60岁以上的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4.5%,非农业人口只占5.5%。
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0.6%,按产业结构分,第一产业只容纳了34.2%的就业人口。这两个反差较大的数据突出表明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严重。一是农村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二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容纳不了农村劳动力,多余的劳动力必须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大部分农业人口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较低、城市人口不愿从事的体力工作,并且到达法定退休年龄60岁后,许多农村老年人口,仍然不得不继续从事这类体力工作以维持生计。由于受经济、文化、地理条件限制,农村人口就业困难多,压力大,特别是不能在家门口就业,必须离家外出务工。2010年,长沙市共有16岁以上人口602.33万人,据测算,全市352万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249万,其中约66万农业人口离家在外工作,占到农业就业人口的26.5%。
四、促进长沙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近年来,长沙市就业形势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局面,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用工需求相对较多,但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供给丰富,就业压力一直较大,大学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普遍感觉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民工荒&时有发生。据媒体报导,&高级木工、油漆工5000元无人问,文案专员月薪2200元挤破头&,突出反映了劳动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的状况。针对长沙市劳资力资源和就业现状,围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
根据经济学理论,就业是经济增长的衍生需求,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就业弹性趋于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大力发展就业弹性较高的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是长沙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服务业具有就业弹性大的特点,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就业。当前,在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时,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以&就业优先&为指导,大力发展服务业。一是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提高就业容量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增长的持续推动能力,立足长远,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要支持和引导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和引导劳动者进入生活性服务行业。三是要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和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方向。
(二)实施城镇化战略,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今年以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要实施城镇化,&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长沙农村人口多,每年要转移大量劳动力,就业压力非常大。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城市发展多元化的方针,发挥大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实现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优化就业结构。一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引导调整乡镇企业结构,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扩大农村特色产业经济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将产业链逐步向下延伸,鼓励投资项目向小城镇倾斜,带动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使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要发挥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的辐射作用。支持兴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零售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运输、仓储、贸易、信息和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三是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注重培育经济和就业的共同增长点,在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过程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努力在同量资金、技术装备条件下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四是要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要注意发挥建筑业等就业弹性系数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带动建材、家电、家具等相关行业对就业增长的需求。五是要促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在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失去了生活来源。同时,大量的农村老年人,缺乏社会保障。2010年60岁以上的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4.5%。农村居民到了退休年龄仍然继续工作,是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所迫,不工作就没有生活来源。以这两类人群作为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重点实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老有所养。
(三)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指导作用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作为&组织者&通过&计划&、&安排&实现劳动者就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要转变职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充分就业。一是要掌握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供求信息。这些信息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有非常大的价值,但收集难度大,不是企业行为可以完成的。政府部门要通过制度设计收集双方的信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覆盖全市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求职人员,全方位收集供求双方的信息,建立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动态库,适时进行更新维护。对用工需求的技术等级要求、职业(工种)进行细化分类,准确把握劳动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动态。二是要进一步畅通劳动力资源供需双方信息沟通的渠道。信息不畅通是当前劳动力市场最大的障碍,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一边是劳动者四处求职,双方的信息未能充分沟通。目前,我市尚未建立对全市各类招聘信息网站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机制,存在信息不全、交流渠道不畅通的难题。政府要着力推进建设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整合各类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构成等宏观综合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供求双方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信息平台对用人单位、劳动者和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提供信息指导。三是要规范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各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交流的主要平台,集中了大量单位和求职者信息,节约了求职成本,有效地促进了就业。政府要规范各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对用人单位信息的整合和归类,分行业、分工种安排组织专场招聘会,提前发布专场信息,提高招聘效率。
(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按照长沙市&十二五&规划,我市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经逐步显现。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职业培训,要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出的迫切要求。要立足于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和长远规划,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培训,逐步消除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差异,既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又不造成教育&浪费&。一是要建立一批职业培训学校。提高教育培训的水平,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把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基础,把技能培养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统筹规划职业院校的规模和专业设置,构建从初级到高端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大量培养机械制造加工工人、工程技术人员、餐饮服务人员、购销人员等专业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二是培育产业园区培训基地。推行产业园区职业培训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我市产业园区的集中性优势,培育一批职业培训基地。引导各类型的培训机构驻入园区,并对入驻的培训机构给予收费、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把工业园区建成我市的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基地。三是要加强企校联合,推行&三方合作&的培训模式。推行&企业提供岗位、培训机构开设课程、政府进行补贴&的培训模式,促使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力量都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来。引导大型企业与职业学校进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实行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循环进行的培训方式,由企业提供具有较长工作经验的技师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既有效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解决培训学校普遍存在的操作场地不够,操作设备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五)长远规划,避免长沙劳动力资源不足
长沙市劳动力资源高龄化趋势明显,并且这种趋势仍将进一步强化。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长沙市6-15岁人口61.00万,50-59岁人口80.21万,在不考虑外来人口补充和人口死亡减少的情况下,10年后,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将大大超过进入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19万多,占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3.8%,长沙可能逐步面临劳动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我市必须长远规划,大量引进人才,特别是年轻的人才,开发本地劳动力资源,稳定长沙劳动力资源的年龄结构。一是引进优秀高端人才。政府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帮助企业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根据长沙经济发展产业规划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尤其是产业&缺口&人才。每年到全国&985&、&211&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到长沙就业,选拔一批优秀人才进行专业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储备人才。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带动长沙劳动力资源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促进长沙高校大学生在长沙就业。2010年长沙劳动力资源中,劳动年龄人口中20-24岁的占17.8%,就业人口中20-24岁的占11.5%,两者有6.3个百分点的差距,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高校的在校学生不是就业人口。2010年,长沙有在校大学生50.8万人,毕业生人数14.1万人。长沙的高校中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只要有效实现这部分劳动力在长沙就业,就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要积极促进用人单位与高校建立战略联盟和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高校、学生的交流与宣传,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长沙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等信息,落实企业见习补贴、一次性补贴、小微企业社保补贴等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鼓励大学生留在长沙创业,将长沙的大学生留在长沙。三是避免劳动力资源外流。长沙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市、外省就业。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长沙市户籍人口中在市外务工人员有17万。据调查,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更愿意在自己家门口工作。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掌握外出务工劳动者的数量和技能等信息,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平台,做好基础工作,为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信息,鼓励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避免劳动力资源外流。
-长沙市政府机关网站-
长沙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市国土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
市规划管理局
市政务服务中心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市知识产权局
市地方税务局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市国家保密局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长沙市动物防疫监督站
-省内市州统计网站-
长沙统计信息网
株洲统计信息网
湘潭统计信息网
岳阳统计信息网
益阳统计信息网
郴州统计信息网
娄底统计信息网
邵阳统计信息网
永州统计信息网
湘西统计信息网
张家界统计信息网
衡阳统计信息网
常德统计信息网
怀化统计信息网
-区县(市)统计网站-
芙蓉区统计局
天心区统计局
岳麓区统计局
开福区统计局
雨花区统计局
长沙县统计局
望城区统计局
浏阳市统计局
电话:0 传真:1
Powered by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 湘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劳动力供给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