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的经济社会因素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人力资源习题及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人文地理试卷(答案)137_满分试卷答案-蓝动资料库
杂文 最近更新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137_满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一、 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 社会性、 区域性 、 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自然因素:⑴气候 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⑵地形 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⑶土壤 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⑷水体 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⑸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3.伊斯兰教的分布概况。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东南亚、中亚和南欧,其中伊拉克和伊朗为什叶派,其他地区为逊尼派,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是印度尼西亚五、论述题(20分)请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谈谈你如何认识农业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农业的形成,农业所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用,还有剩余的可供储存,是人们可以过着食物供应稳定的生活。另外,农业生产的粮食都需要加工、煮熟才能食用。这对于人的肠胃来说,既便于食物的消化,也便于营养的吸收。这对于成人的身体健康,寿命延长大有好处,同时,对婴儿的成长与发育也有利。因此,农业的出现使人口增长速度比过去大大加快。随着农业在世界范围的扩散,人口的普遍增长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可能。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特异:1、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地迁移,而农业生活则需要定居;2、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在一起。因此,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促进了村落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了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产品出现了一定的剩余(超过生存的必须量),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而从事其他工作,社会化分工逐渐发展,劳动成果的交换就产生了,从而为维持秩序的一切——法律、宗教、国家等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就很自然地成为现实,人类文化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文明阶段。《人文地理学》试卷(B)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A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D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C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D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C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源地是——A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D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方方言是——B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简单的是——D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A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 、 区域性 、 综合性 )。2.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心脏地带”学说。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4.关于农业的起源有(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两种主要学说。5.最重要的文化景观是( ),包括( )和( )两个基本类型。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1.文化的扩展扩散。文化的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创造者和拥有者(居民、主人)与周围的人群交流,使其占据的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突出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根据扩散的机制可以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2.民族的特征。一般而言,一个人群共同体能否确认为一个民族,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a、共同的语言 b、共同的地域 c、共同的经济生活 d、共同的心理素质3.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五、论述题(20分)你如何理解“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批判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不能把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那就陷入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但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发现,&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的更替,相对不变的地理环境不能说明显著变动的社会生活。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人文地理学》试题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1、古代地理学发轫于 (1) ,在公元前3世纪以古希腊学者 (2) 合成“地理学”一词为标志。2、古罗马著名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著作《地理学》对当时西方人所了解的区域进行了描述,被认为开辟了西方区域人文地理的先声,他区分了区域 (3) 和 (4) 及其最基本的特点。3、近代地理学思想的开创者亚历山大?冯?洪堡对地理学贡献巨大,他提出了 (5) 、区域原则及地理学 (6) 的传统方法。4、司马迁的在 (7) 中系统地概括了当时全国各经济区的经济地理概况,反映了各经济区最本质、最重要的地理特点和在全国的地位。并进行了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认为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5、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 (8) 和 (9) 的总和。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主要有两个,即 (10) 和 (11) 。7、世界三大宗教是指 (12) 、(13) 和 (14) 。8、伊斯兰教的圣地有 (15) 和 (16) 两个 。9、美国近代地理学者查德?哈特向于1939写成了 (17) 一书,系统的总结了近代地理学思想和理论。被认为是地理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0、旅游交通的空间层次可分为 (18) 、 (19) 、 (20) 。二、不定向选择题(每题2分,共5题)1、西方区域学派的创始人一般被认为是( )A 赫特纳 B 奥托·施吕特尔 C 卡尔·苏尔 D 巴罗斯(H H Barrows) E 哈特向2、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几个方面来实现的。A 光照强度 B 气温 C 风向 D 降雨 E 风力3、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如中国南北方饮食差异较大,一般地一个北方人可能具有以下几个饮食习惯( )A 主食爱吃面 B 主食爱吃米 C 口味偏咸 D 口味偏甜 E 吃醋较多4、佛教的标记是( )A 法轮 B 新月 C “万字”符 D 十字架 E 太极八卦图5、假定某国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是1200万人,那么按照城市等级规模法则,可以估计在本国城镇等级体系中第4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接近( )A 1000万 B 800万 C 300万 D 600万 E 500万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8题)民族宗教 逆城市化 或然论 它力型城市化文化史层说 总和生育率 宴享说 旅游资源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5题)1、分析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2、简述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特征。3、分析影响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的因素。4、分析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5、什么是集市及其特征?五、论述题(16分)举例分析如何评价一国政府的质量?1、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各种人文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2、宗教地理学:研究不同宗教的区域分布、宗教的源地、教义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对社会影响的科学。3、政治地理学:研究地表各种政治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政治地域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4、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趣味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5、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6、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7、文化景观(人文景观):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或者: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被称为文化景观8、文化区: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分布的范围。或者说,根据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异所划分的地域单元。9、形式文化区(均质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地域单元。10、功能文化区(异质文化区):按行政或某种职能划分的文化区被称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感知文化区):是由于宣传或人类活动的原因,群众感到实际存在的文化区。11、文化决定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该理论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相反,过分强调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色彩。12、文化适应:是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13、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企业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14、工业地区:是由两个以上的工业枢纽,聚集在几千到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15、工业枢纽:由若干工业区和众多的工业点所组成的工业地域单元。在地域上多表现为区位条件优越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面积几十到上百平方公里。16、工业地带:是由重要交通干线连接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工业枢纽等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系统。在地域上往往表现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城市带。17、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18、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19、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20、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1、人口容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22、适度人口容量:是指在人口生态系统的现状水平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23、人口构成: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24、人口自然结构:是指人口各自然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种族构成、人口性别构成和人口年龄构成。25、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26、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27、亚洲地理人种:又称蒙古地里人种。它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28、旅游系统:是指由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系统。29、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可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离开住所出外旅游或游览,即为旅游,也称观光。**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被称为旅游业。**旅游客源地:是生产游客的地域,即达到一定规模的比较集中的游客的来源地。**旅游目的地:是指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30、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31、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结构被称为政治空间结构。32、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33、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地理单元和政治地理要素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被称为政治地理过程。它包括: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化等方面34、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个功能分区在城市地域上的排列与组合状况。 35、城市地域形态:是指城市的平面轮廓形状。如:团块状、狭长型、组合型、一城多镇等。36、城市等级规模法则:又称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其涵义是: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为居第一位的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人口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依次类推,其公式为Pr=P1/q?r***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的、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不同职能类型的一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有机整体。37、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38、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39、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轮):是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和他的学生白吕纳创立的一种人地关系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人类如何利用地理环境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41、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43、种族多元论:(以魏敦瑞为代表)认为不同种族源于不同的祖先,非洲、欧洲、亚洲都是种族的发源地,多个种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质而并提出了人类有四个进化中心。(1)、北京周口店猿人进化为黄种人;(2)、印尼爪哇猿人进化为棕种人;(3)、赞比亚布罗肯山人进化为黑种人;(4)、西亚猿人进化为白种人。44、传染扩散:又称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45、国家: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具有一定的统治权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的社会实体。46、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47、地利人种:在相当于亚洲的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离所形成的在体制、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48、意境地图(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人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49、国家权力: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他的能力。有称综合国力或国力。51 隔坨:是指一民族受某种压力和歧视而居住在市区内的民族聚居区,已含贬义,特别是有色人种聚居区。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他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洪堡近代时期(19世纪、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对地理学赋予真正科学基础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 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Carl Ritter,)柏林大学教授——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人,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洪堡德和李特尔是地理学的先驱。他们从凌乱无序的地理事实中开辟出一条新途径。洪堡德注重生物和地形,可说是自然地理的开山祖师;李特尔强调人文现象,可说是区域地理的开创者。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人类生态论: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 适应论: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适应论”不仅用来概括自然环境对人群活动的“控制”,也包括人群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生产关系决定论:在人地关系研究中,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忽视生产力的作用,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唯意志论:过分强调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动作用。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已大大减弱甚至微不足道。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胜利使他们陶醉,忘掉了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忘掉了自然可能产生反作用和报复。二元论:是人地关系研究中否定或贬低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一派观点。反对地理学的一元论,主张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也就是只研究自然环境,而人类活动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反对地理学的人文方向,反对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因果关系的研究,人地关系研究被彻底抛弃。 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环境伦理—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也称生态伦理)就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对传统人地关系思想中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反思。走出只关心一个物种——人 的传统伦理学,提倡还要关心地球上千百万物种、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大自然; 其理论上要求确立其它生物和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实践上要求保护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人地协调论: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协调论认为:在人地作用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使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谐一致,人类必须通过约束自身的行为取得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间的协调。人地相关论:又称或然论、可能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既不突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的重要性,也不夸大人在人地相互作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强调人与地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其作用的对等性。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整合。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分子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人文地理试卷(答案)137_地理试题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文化适应 :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同化,分离,融合,微小化。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谱系分类法: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种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详略不等的语言分类表。其分类等级体系是:语系、语族、语支、语种等。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直觉判断、地理优选和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心理图谱:是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象。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产品是作为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俄罗斯、马西等。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地理人种。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民族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民俗: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俗、习尚。语言及其相关概念语言: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地理学是研究语言变化的地理形式,即研究语言的地区分布,语言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收集语言资料、编制语言地图等的方法,表示各种不同语言分布上的特点,探讨语言对民族、社会发展的意义。语言本质特征:(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3)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4)语言是符号系统;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说英语有3、7亿人,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超过10亿人。起源于5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带来盎格鲁—萨克逊语,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使其成为全民语言,保留大量法语和拉丁语词汇。作母语的国家: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汉语:使用人数达10亿以上。方言:同一语言衍变而成的地方变体,具有地方特点,是某一地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中心,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基础;(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3)湘方言:以长沙为代表;(4)粤方言:以广东话为代表;(5)闽方言:福州话、厦门话;(6)赣方言:南昌话;(7)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散。世界语言谱系:(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2)语族:二级单位,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群。(3)语支:同一语言中最小的语言群,(4)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世界共有12个语系40多个语族。世界语言分布:(1)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斯拉夫语、印欧—伊朗语;(2)汉—藏语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日语、朝鲜语、越南语;(3)闪—含语系:阿拉伯语、希伯来语;(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5)非洲语言:尼日利亚—刚果语系、科依桑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6)马来—波利尼西来语系;(7)其它难以确定:美洲印第安语、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地著语言。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语言扩散及其结果:(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美洲;(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满族、美洲后来移民;(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芬兰的瑞典语,日本语在台湾和朝鲜。(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新疆的锡伯语;(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英国的英语、客家方言。(6)多语言国家的出现:加拿大双语(魁北克的法语,其他为英语)、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共存。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与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1)汉字:从大汶口原始文字算起,有5000年历史,汉字字形为方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全世界有1/4居民使用。(2)阿拉伯文字:前身是那巴泰文字,3世纪出现阿拉伯词语,4世纪起开始用来表达阿拉伯语,世界有10%居民使用。(3)希腊文字: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末—9世纪初,即腓尼基繁荣时期。(4)拉丁(罗马)文字:产生于公元前8—7世纪,起源于希腊文字。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字母共有70多种宗教及其相关概念宗教:即以神说教,上行下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意识中关于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的一种歪曲和荒诞的反映,是把人间力量幻想为上帝、神祗、精灵等超人间的力量的实体而加以信仰和崇拜。宗教地理学:研究宗教的产生、传播和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宗教分类:(1)起源和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2)依流传范围: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3)崇拜神灵的数量与变化:一神论、二神论、多神论。世界主要民族宗教:(1)犹太教:远祖生活在阿拉伯半岛,摩西被认为是创始人,严奉一神,《圣经》,二战遭希特勒屠杀,周六为安息日,禁忌有水中无鳞动物不可吃,地上不爬不吃、动物中只吃既分蹄又倒嚼的种类。全球共有1500万人,美国有600万人,以色列有300万,欧洲有400万。(2)印度教:信仰者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BC2000吠陀教,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分为三个流派是毗湿奴教、湿婆教、性力教,主要教节有湿婆节、好利节、乘东节。(3)道教:中国本土宗教,崇拜鬼神,求仙并追求长生不老,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学理论。另一思想为天道相承、因果相报。(4)儒教:以孔子为崇拜对象,经典有四书、五经,祭天地、拜孔子,敬祖先,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神道教: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后神道教居于国教地位,二战后实行政教分离,成为民间宗教。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古迦毗罗卫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教义有无常、无我、苦、惑、业,最高境界为涅盘槃。教徒约2、5亿,传入我国的称北乘佛教,在西藏称喇嘛教。(2)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等,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圣经有旧约全书、新约全书。教徒约10亿。(3)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教义有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大约公元7世纪前后,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我国,称穆斯林,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布在西北、西南。宗教传播:移民、传播、领土竞争、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1)神权政治:宗教成为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2)政府与宗教:宗教为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工具,受到政府的保护;(3)民族与宗教: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宗教组织: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务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宗教仪式的参与,而且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天主教的组织称为教会,是严密,佛教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传播多数在征服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宗教风俗与禁忌: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印度教禁吃牛肉,基督教周六、周日休息,犹太教早婚多子,天主教不允许堕胎,伊斯兰教世界妇女禁止在宗教生活外,不许读书、经商、参加清真寺活动。宗教景观:(1)基督教堂:教堂是神的住所,圣坛是举行重要宗教仪式的场所,A、罗马式(巴西利卡):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B、拜占庭式: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C、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形、飞券、修长的立柱。(2)伊斯兰清真寺:使用巴西利卡式,形如我国的四合院。(3)佛教寺庙:如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缅甸仰光大金塔,我国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1)影响其源地:宗教是对地理环境的歪曲的反映;(2)影响其起源;(3)影响其礼仪;(4)影响其习俗;(5)影响宗教节日;(6)影响其传播。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生态环境;(2)影响地域文化;(3)影响政治地图;(4)影响人文景观;(5)影响人口的增长、分布及迁移;(6)影响区域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7)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功能。宗教的建筑意义:(1)宗教建筑的结构与形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现了不同的建筑思想灵魂和理想景观;(2)宗教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振形成有机整体;(3)宗教建筑对一般建筑的引导作用;(4)宗教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我国宗教发展特点:(1)传统宗教延绵不断;(2)多样性与包容—消化吸收能力;(3)统治阶级始终支配宗教;(4)三重结构的交叉与脱节;(5)现实性与功利性。 现状:(1)宗教整体发展加快,尤其是个别宗教,且宗教影响在上升,(2)各大宗教在努力适应社会主义,促进两个文明发展;(3)在转轨时期宗教领域有一些混乱现象;(4)境外敌对势力加强宗教渗透;(5)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突出;(6)邪教和迷信活动及各种伪科学影响正常宗教。重要简答题: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环境变化而发展,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两者的演化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实现的;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法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生物特性取代救生物特性,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中实现的,新文化取代旧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2. 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农业革命之前:高---高---极地;农业革命后:高---高---较低;工业革命后:高---低---较高:后工业革命时期:低---低—低。3. 民族与种族的区别:A.民族根据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指标划分;B.种族是从生物学角度划分。4.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A.对经济的影响:积极:接待国接待游客,可以增加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国内回笼货币,加速资金回转,可稳定物价安定民心;扩大就业途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对外开放;消极:容易导致物价上涨,产业结构发生不正常变化;过分以来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B.对文化的影响:积极:为民间交往提供条件;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推动科学文化的交流,加速人类文明进程;师范作用对文化有积极影响;消极:对当地居民在道德上带来影响;激发当地居民矛盾;旅游 被改头换面成为赚钱的商品;C.对环境的影响:积极:不仅通过自然活动来刺激和促进环境保护,还可以提供经济手段促进保护措施的施行;消极:带来旅游污染;其发展会加速旅游资源的破坏和耗损。5.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总体上看是分布不平衡,表现在:A.趋中纬性: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20度~60度N区域;B. 趋低平性:占世界面积的百分之37的低地平原。居住百分之80的人口;C. 趋海性:海岸以内200千米范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D. 趋温湿性;E. 趋水源特性;F.向工农业带集中;G.向城市集中;H.向发展中国家集中;I.沿交通线集中:J.人口向旧大陆集中。6. 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最显著的特征: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性。7.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第一:自然因素:气候,海拔高度(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第二: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第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第四: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因素。8.适度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落是制定,区域规划 和城市规划 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有重要意义;适度人口制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的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对于发展中国家,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重要意义,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使人口的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9.世界语言分类法:谱系分类法:有:语系.语族.语支.语种;A.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B.语族:分类的二级单位,同一语族的语言尽管可能处于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但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属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群;语支: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D.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10.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机制及其地域结构的基本模型:(一).动力机制:动力分两个方面:即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a.集聚力,其有二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措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导致人们的心理作用;b .离散力,也有两个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是经济方面,由于原来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该地区的高地价,高工资,高消费,给中心地区造成高的成本与负担;第二:是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落,后来空出来的富有阶级居住区被低收入的人所填补。(二).模型:有三种:A.同心圆模型;该模型分5个同心圆地带: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第二带是过度带;第三带是工人家庭带;第四带是中产阶级住宅带;第五带是通勤带;B.扇型模型:这是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城市中住房租金等级既不是按方块街区分布的,也不是按照同心圆分布的,而是扇型或者锲型,不成圆形;C.多核模型:他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撕和侮慢于于1945年提出的,他们发现美国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其范围,并出现新的郊区没有自己的核心,与老的核心相比,新的核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出现多核心的城市。11.国家权力要素:(一)领土空间:a.地理位置:首先是海陆山河分布;其次是交通地理位置;第三就是国防地理位置;b .领土面积;(二).自然资源;(三).人口规模.(四)经济水平;五).军事力量.;(六)科学技术;(七)国民士气;(八)政府的质量:政治性质,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次要简答题或填空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阶段性;社会性。3.文化结构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4.文化区类型及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区别与联系:形式文化区不受外部作用而形成的,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受到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的影响;两者区内功能有着显著差异;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差异在与其即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区别在于,其区内缺点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5.文化扩散的类型:A.扩散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接触扩散;B.迁移扩散。6.人口迁移的形式:A.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地区间的迁移,城乡间的迁移,城市间的迁移;主要空间去向;B.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7.人口迁移的机制:(原因):A .根本原因:人地关系不协调;B.外部因素: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治,文化教育,宗教活动。8.中国人口转变的模式: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状况,可以分为6个阶段:加速增长阶段;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减速增长阶段;波动增长阶段;持续增长阶段。9.人口因素的两重性(两个基本特征):生产者;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10. 种族划分的标志: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形,血型,指纹。11.世界地理人种分为: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阴电人种;印度人种;澳大利亚人种。12.民族形成的三个阶段:氏族---部落----民族。13.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14.世界民族人口1亿人的有: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15.民俗的特点:A.内涵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B.外延特征:承传性,变异性。16.民俗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精神民俗,口承语言民俗。17.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18. 语言传播的特性:外延性;连续性;层次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19.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地理集团的影响;行政区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20.文字的本质特征:是语言的发展,使语言反映的文化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21. 地名景观的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22. 民族宗教划分:依照宗教起源和演化阶段可以分为: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依照流传范围可分为: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依照崇拜神灵的数量可分为:一神教,二神教,多神教。23. 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播,领土竞争,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24. 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25. 三大宗教分布区:佛教:东亚,东南亚;基督教:欧洲大部分国家;伊斯兰教:亚洲,非洲,欧洲,美洲。26. 村落的形态:第一:一般类型的乡村:密集型弄错聚落;分散型农村聚落;半聚集型农村村落;第二:活动型村落;第三:特殊类型:美国单位型,集体农场型,经营性农场。27. 旅游构成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28. 旅游动机类型:田中喜一分类法: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麦金托十分类法: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的动机,交际的动机,地位与声望的动机。29. 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影响个人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性别,年龄及其身体状况,经济能力及闲暇时间,心理因素;影响个人产生旅游动机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因素。30. 旅游资源的特征: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和区域性;在时间上具有变化性;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认知性和非旅游的功能性。31. 目前常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综合性评价。32. 政治地理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扩张;政治整合;政治分离;主权的变化。33. 国家的基本特征:拥有确定的领土;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拥有主权。34. 领土的形状类型:穿孔型;紧实型;分离型;延伸型;狭长型。
不够精彩 ?0
CopyRight&2006-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经济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