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业去创业

滴滴杜锦程:60万创业资金 滴滴如何走到今天
[摘要]滴滴最开始创业资金只有60万,3个月的时间加快开发,用最便宜的价格找来技术人员,买了一款软件,投入了20万。
腾讯科技讯(相欣)3月26日消息,在今天的2015中国上海汽车电子商务发展论坛上,滴滴打车副总裁杜锦程在演讲中表示,汽车前市场、中市场、后市场有大量的机会,包括P2P租车、智能汽车、交易的电商等等,各种各样的角色都在这个市场里寻找自己的起点和未来的机会。杜锦程还在演讲中回顾了滴滴打车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他表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离不开梦想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如此才能形成新的市场。回顾刚开始创办滴滴的那段日子,杜锦程说最开始创业资金只有60万,3个月的时间加快开发,用最便宜的价格找来技术人员,买了一款软件,投入了20万。但是那个时候非常艰难,一直做不起来。2012年的12月12日北京天降大雪,司机在路边找不到乘客,乘客也找不到司机,逼迫好多人不断滴滴的APP,就是为了坐上车。那天之后,一下订单数达到10万,同时那一个月拿到A轮300万美金的融资。以下为滴滴打车副总裁杜锦程演讲全文(腾讯科技整理):今天来到这个会场,一直在想,沟通什么样的话题会更加适合。因为我们是做互联网起家的,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本质和内核就是做互联网的。互联网,我们和在座各位有什么最相似的地方?和刚才几位嘉宾相比,我们有一个更年轻的历程,滴滴到现在才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和在座的各位有最相似的一个点是梦想,因为滴滴还在梦想当中,我们一直朝着自己的梦想在前行。而在座的各位企业,我相 信也是有梦想的企业。所以今天我们在一块儿来进行这次的交流。滴滴就是承载梦想的一个企业,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实是离不开整个人类的梦想不断的前行。梦想要和科技结合在一块儿,就会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机会。19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人想的是说,如果有永不熄灭的蜡烛该多好。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推动了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到 20世纪,人们在想说如果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该多好。空气动力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航空产业。如果能有持续不断奔跑的马该多好,我们今天谈的主题,汽车,就诞生了。各种角色在汽车市场中寻求机会今天我们站在互联网,突然间也发现了有两个惊人的相似点,第一个就是在整个出行的市场上,我们会看到,全球有大量的用户的不满意的点。大家都在困惑说,交通如此混乱,出行如此不便,有各种各样的诉求都在抱怨着整个交通体系。同样我们也会看到,在这个时代, 各种技术正在快速的出现。有互联网的,整体的,移动的技术,定位的技术,交互的技术,以及安全的技术,甚至人工智能的技术。每一个技术后面,当和需求结合的时候,其实就推动这个时代引出这样一个爆点。这个爆点后面我们会看到,汽车前市场、中市场和后市场有大量 的机会。所以无数的投资公司,我们这样的互联网人,以及大量的传统的企业的人,都在快速的进入这个市场。P2P租车,以及智能汽车,以及交易的电商,各种各样的角色都在这个市场里寻找自己的起点和未来的机会。那我们在想,滴滴起步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什么?我们到底想做什么?其实我们在想,什么是智能的互联网交通。我们一直在思考四个主体,第一个就是乘客,然后是车辆,然后是司机,然后是道路。所以滴滴一直认为现在的乘客的需求,其实和现状有巨大的不符。乘客最关心的是我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我不关心的是用什么方式、花什么样的代价,以及应该怎么去,这些路程上的很多东西都是乘客一直想减掉的。因为他认为在路上的这个过程,实际是他在体验、享受生活和工作的过程。而车辆最需要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用最匹配的 交通工具把乘客带过去。而司机想的是如何赚更多的钱,使工作和生活更平衡。交通道路来说,怎么样是不拥堵的,怎么样为人类的发展是 最好的,这是我们在想的。所以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智能交通可能是把这四者有机结合,提供更好的解决的一套方案。滴滴是怎么诞生的从这个点出发,我们回顾一下两年前的滴滴是怎么诞生的。说实话,很多人说,滴滴打车为什么成立的时候是2012年,为什么选择2012 年,为什么没有选择其它的创始年?2012年互联网最核心的关键词是什么?当时最热的关键词是团购,2011年的时候是千团大战的高峰,全国团购电商总数达到5000多家。2012年两个创始人在路边的烤串摊上说想要创业,但是我们看了很多,不知道要做什么。两个创始人说一定要找人们有需求的东西。两个人吃烤串、喝酒,那天发现,吃完烤串打不到车。两个人说,干脆我们做打车。6月6号,成立了。3个月的时间加快开发,用最便宜的价格找来技术人员,买了一款软件,投入了20万。因为创业资金只有60万,这个软件应该不错。最后是4个手机的乘客端加4个手机的司机端,只能叫通一次。我们一直致力于线下推广,一直致力于用户知晓,但是那个时候非常艰难,一直起不来。滴滴又是一家幸运的公司,2012年的12月12日及这个日子很难忘。突然北京天降大雪,司机在路边找不到乘客,乘客也找不到司机,逼迫好多人不断下载滴滴的APP,就是为了坐上车。那天之后,一下订单数达到10万,同时那一个月拿到A轮300万美金的融资。有了钱,就要做点事。所以滴滴接下来一年,大力提高产品体验。叫不到车的年代,司机说骗流量的那个时候,我们投入产品,10月份 做到占有率达到59.4%,全国第一,员工数量也在急剧提升。到了2014年,著名的一大波开始了,就是红包那一波。这一波真的很大,由阿里和腾讯背书,那个市场如此疯狂,记忆犹新。日均订单最高的时候突破了530万,那个历程总是疯狂的让人难忘的。但是这之后我们就发现,其实最重要的不是靠别人,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我们必 须要做自己的产品,我们必须要想想未来的路在哪里。8月份,专车开始上线,到了12月份我们首次获得了当时互联网最大的一笔单笔融资,7亿美金一轮的战略投资。翻开新的一年,1月27号滴滴企业版上线,2015年,美好的日子,滴滴和快的完美联姻,进行了战略合并。这就是滴滴的历程。那么滴滴 ,当时我们起步的时候到底在承载人们什么样的梦想或者什么样的需求?滴滴又是怎么抓住的?说白了,就是一串的问题,创始人就是打不到车,然后发现很多人有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于是第一波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让人家打到车。这里面,技术上,为什么说梦想和技术结合才能造就一家公司,这个时候马上要去做的事情就是让互联网的交互技术、定位技术快速连接,人,乘客和司机之间需求,双方的信息对等。然后接下来滴滴又继续向前行,在我们做完打车以后突然发现,用户又提出一个新的困难点以及不满意点,就是他觉得这个车坐得不舒服。具体的不舒服是,没有更多的车可以选择,没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选择。而且你能不能有更好的出行的体验?这么多用户我们去看,发现有50%左右的用户都在提这个问题。那滴滴要做的就是,你有这个问题,我们就来解决吧。于是我们在后端做车辆识别技术、司机筛选,做更精确的定位,然后去提升服务,匹配车辆,做定价,玩算法,一系列技术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加上去,还要完成支付。这个时候我们的产品叫做滴滴专车。滴滴打车带来了哪些改变?两年过去了,我们一回首说,这家公司到底,我们当时走的路对不对?后面我们又做了一次数据的分析,我们也访问了相关的乘客、司机,国家的政府工作人员,然后我们看到到底对乘客来说滴滴帮他们解决了什么。实际上滴滴打车帮助乘客把平均等车的时候缩减了20倍, 然后我们又改变了人对车等待的场景,62%的人从路边招车等车的过程,变成了在家、在咖啡馆、在办公室。我们把打车成功率利用3倍,现在是90%。乘客开心了,司机呢?现在司机增加收入大概10%到30%,其实他这样的定位和快速的连接,实际让司机有更充足的休息时间。司机是交份子钱,他想休息,但是跑不到那个量每天就会亏损。所以大概估到自己能完成的量以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减少疲劳驾驶对提高安全性又是有帮助的。还减少司机的空驶,减少油耗,空驶也在下降。 滴滴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什么?我们让全国有三百个城市都体验到我们的这样的服务。我们有一亿的网民下载了滴滴的APP端,曾经叫过和使用过滴滴。我们有数百万的司机现在正在用着滴滴软件在响应诉求。同样,对社会我们可能在排放尾气方面来说,减少车辆的无效行驶,对环保对我们的基建来说,也带来了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接下来还能做什么?接下来,滴滴走到这一天,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又从数据上看,人们用滴滴到底在干什么?之前我们想他们为什么要用,接下来我们想,现状已经有数据了,我们看看他们在干什么,我们看到很多都是和个人出行相关的诉求。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些诉求当中,有接近50%以上的需求是另外一端,那就是企业的需求。人很多时候用车都是有企业属性的人在用车,那么当这个需求出现的时候,我们又想到了说, 难不成还有一个新的市场在后面等着?于是我们就去研究这个市场,我们去看说汽车用车的场景有哪些。满足这些用车需求的到底有哪些市 场和供应商。于是我们看到,汽车的用车核心的就是两种,一种是企业自己购车,一种是租赁用车。分析以后发现,其实最早是没有租赁用车的,1.0 时代的时候企业最核心的是自己购置车辆,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成本高。不管是购置成本还是养护成本,还是它的用车成本都很高。因为你买了一辆车所有的时间和司机所有的时间,但是使用却不能够全时间在上面,因为你最核心的创造价值的不是在车上,而是到达目的地之后创 造的价值。这样有一定会有大量的时间是空置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新的市场就出现了,也就是汽车2.0市场,租赁市场开始了。租赁市场细切,使得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可以按日租、月租甚至年租,有半日的,有各种车型可以满足。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市场,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和个人还是用滴滴?我们重新进行了考虑,我们发现有三个东西是现在的租赁市场仍然没有做好的。第一,时间切片仍然很粗犷,最少切到半天。能不能切到一个小时、五分钟这样细的密度?第二,灵活性仍然不够灵活,不能实现各种时间节点上的无缝对接。第三,成本上还可以下降,这样的成本对企业来说还不够低。我们认为我们可能赶上了一个时机,能做整个汽车用车的3.0。这就是滴滴在今年发布的滴滴企业版。其实它的最核心点,第一是帮企业叫车,第二是让企业能够用好车,第三是做企业最关注的事,管好车。其实要把三者之间进行无缝连接并且打通,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用户最核心的需求。我们需要给企业提供的是整体的解决方案,不是要做一辆车、两辆车,因为每家企业我们只要碰到的时候他都告诉我们说,这个事情我们早就想做了,但是没人能把它做好。因为第一点,企业管车这个事,这个市场上利润不是很高,第二它的门槛又很低,随便一个 车头就可以服务一家企业。你说互联网进来,你的优势在哪里?所以这个市场一直处于一个高度需求,但是没有人整合的这么一个阶段。滴滴就在想,干脆我们这样来做吧。我们能不能这样想,首先从车型上全面满足企业的需求。第二,从时间上全面的体会、贴合企业的 需求。第三,我们从用车的场景上去把它做成更加定制化的方式,然后我们把这三者进行重新的排列和组合,能不能再加上一个强大的后台 管理体系,帮助企业,一是用好车,二是管好车,三是推动他们自身的管理和业务的发展。这就是滴滴企业版又往前推进一步。然后我们把企业版推出去以后,我们也在验证我们的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我们做了一个极简的东西扔出去试一下,一扔出去,好多公司就有反馈了。这是其中一个案子,代表了需求在里面。我们有个客户是律所,我们想的是叫车人帮乘车人付费,但是人家不是这样玩的。我去接客户,他的费用我来付,我的成本其实这样更划算,于是他就改变了他的业务,不是我要改变他,是我提供了一种服务,他就改变了。我们的客户普华永道拿到这个的时候,他说这个东西太好了。我们当时说,为什么?他说我们普华永道的合作方很多是外国人,而且普华永道最贵的是人力成本。外国人来中国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他和出租车司机沟通不了,付款搞不清楚,然后每次我们不让人去 ,老外就会和司机有争执,一个电话打回来,客户受到伤害。派人去送,成本很高,主要是派出去的人太贵。普华永道说,这个就很好,有什么事都是我来解决,他只要到达就行了。然后我发现,原来接送客户还有这么多的场景这么多的需求,会促使我们把这个产品做得更好。这是我们在接送客户上会看到的。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公司,一家做教育培训的,说再提个要求,你们的还不够好。我们做教育培训的,主要是接送小孩到我们这个英语学校来培训 。你能不能更进一步说,时间不是我们定的,能不能他们的家长定,点到我们的学校就行了,到这里我就付费,这样行不行?我们当时一想 ,客户总是有无穷多的需求,关键在于我们的技术,以及我们的产品能不能满足他。号,腾讯办了一场会,很多企业的创新的企业家都来参与这场盛会。当时,腾讯是我们的投资方,讲到一个很关键的点。第一,腾讯大本营在深圳不在北京,开会的地点在北京。说能不能同一时间给我们叫几十辆车,同时这些车的服务标准要整齐划一,要全面调度。这样保证到会的嘉宾,都是重量级嘉宾,能够做好服务的工作。当时说滴滴你们能做吗?我们硬着头皮说,这事应该能做,我们车很多 。然后就开始做技术突破,加班两个星期做这个事。然后同时一下子调了43辆的黑色奥迪,要求司机,通过广播告诉司机,如果你接到这个 单,必须穿衬衣、白手套,必须有什么样的宣传页,必须带什么样的纯净水。我们做得比腾讯的期望高一点点,腾讯当时在想,因为要开这场会 ,接待人员说这43辆车,分配客户和车之间需要人不断的去跟他们沟通说,你坐哪辆车,出场的时候,43辆车停在那里,怎么知道谁对谁?滴滴做了一个,把车和人连起来,把手机号和车辆配置出来,我们让双方都知道对方在哪里。滴滴上有一个功能是可以语音沟通也可以 写文字,直接告诉他我在几号停车位,用户直接就可以很快的找到自己的部分。然后我们发现,原来会议停车也是很有意义的,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要我们去解决。完会议用车,还能做什么?说实话,我们找了更多的公司去沟通说还有什么。有一家公司的CFO,说还能做什么,你把贴票给我解决就行了。我们财务人员最讨厌的就是贴票。我们跑到腾讯去问,贴票是大问题吗?腾讯说当然,雇两百人的外包团队就做这个事。然后我们说 ,这是企业的核心诉求吗?问了一系列的财务的人,都说这是核心的诉求。对财务人员有用,对员工有用吗?再问员工,居然有员工告诉我 们说,我们在做互联网的团队里面,很多人就直接跳起来说,我们都恨不得每人出20块钱专门找人来贴票。财务说左侧留下1厘米,我们留下 2厘米,还说不对,重新贴。这样变态的要求我们早就忍受不住了。那么我们就来解决贴票吧,于是我们就开始做贴票的设计。还有更多的场景,更复杂的场景。单一场景之后还有复杂的场景如何解决, 如何去配置。那么对滴滴来说,就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始终认为,沿着客户的需求往前走,我们每一步可能都能走得更加的稳健。我们在企业那边一直在听,他们总是告诉我们,能不能更省钱,车能不能更快,能不能更灵活,能不能有更全面的车辆,能不能把服务 做得比任何一家公司都好,这就是他们的诉求他们的心声。那么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要满足这些,如果科技和技术跟不上,一切都是 空谈最核心的,第一是我们云服务的能力,第二是大数据的计算能力,第三是要做强大的诚信体系,第四是做评价的机制。滴滴要在其中起到相对应的价值,让平台上和平台下,让我们为之服务的用户都能够得到满意。核心竞争力:梦想与技术的结合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离不开我们今天讲梦想和技术要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新的市场。强大的技术是滴滴一直在思考的。我们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找了现在的CTO,来的时候我们的创始人问他,搞定这个东西多少人?当时产品大拿说,二十人足以。今天这句话被打成一个条子贴在滴滴的进门墙上,成为经典话语。为什么?你知道今天滴滴有多少技术人员?滴滴现在有接近两千技术人员。二十个人足以,二十个人就是不断的宕机、宕机,还是宕机。所以技术是滴滴最核心最核心的竞争力,后面我们真的发现,现在滴滴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有技术?每天有十亿次的计算量,这应该在汽车产业里面,结合互联网来看,是很高的计算量。第二每天有10个TB的数据,可以把北京的交通地图,行驶的路线每天都可以画一次。第三要做到99%的可用性,这个挑战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大家都说是以技术起家的互联网企业,我就是百度出来的。百度是静态搜索, 就是我现在搜你,更形象的有点像打50米的定点打靶,我瞄准、检索,最后给你。滴滴是说你运动着打飞碟,乘客在移动各种车在跑,怎么匹配?如果不能算好他一定能来他就会爽约,就会拒载,每个环节做不好,体验感就极差。所以在动态算法当中是很难的,要算需求。于是我们找到,要算这个东西,从交通大学去找,没有找到能把这个事算出来的人。最后是从九泉卫星基地去找了一个科学家,专门算 弹道的,宇宙飞船打上去以后弹道怎么走,找到最牛的,看他能不能算。就是解决这样的技术。然后要保持我们的自动响应,作为互联网公司,不能做太重的东西,要自动分析响应拆分。滴滴之前认为说我们是做服务的公司,后来我们明白了,其实我们是做技术的公司,看人数就知道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最后讲一下,滴滴现在还属于比较热门的企业,各行各业对滴滴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望。我更正一下刚才主持人李斌说的一点,滴滴不发红包了。其实早在一个星期以前,滴滴的乘车起步价已经全面免费了,现在坐车大家体验到的,应该是出租车还便宜。最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希望和大家以及我们的社会一起前行,能够真正找我们心中的梦,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honestsun]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创业公司如何招到前10个员工--百度百家
创业公司如何招到前10个员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一家创业公司的前 10 名员工,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命运。所以当我在组建团队时,我意识到我不是在招募前 10 个人,而是前 100 个人,甚至是前 1000 个人。这篇文章就是旨在解答这个问题:「一家初创公司,如何找到前 10 个人」。
确定公司的使命和目标:顶尖人才都是为了梦想而战的人,简单秀高薪和期权是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牛人,所以在一开始就要确定一家公司的使命,这样才能找到你真正想要和需要的人,GreatMindThinksAlike。当时我提出的使命就是「希望有一天,App接入支付,就像大厦接入电力一样简单、方便、和温暖」。
想清楚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前10个人」:这个casebycase每家都不一样,关键是要提前思考清楚,我当初的期望:绝顶聪明,性格桀骜不驯,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渴望有所作为,团队观念强烈,梦想驱动而不是利益驱动。现在回想起来好像都还都蛮符合的。
做好预留1/3的时间和精力找人的准备:当你希望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寻找一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对于一家初创公司,用人的成本是比时间和机会成本更加高昂的。方向错了可以改,工期紧了可以赶,但人错了就全错了。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快20人了,我依旧保持每天3-4个小时在寻找人才上。
什么样的创始人比较有吸引力:A+ 的人总是喜欢跟 A+ 的人一起工作,所以自身积累非常重要,很多年轻的创业者总是把创业的热情误认为是一种创业的能力,而忽略了自身提高,这是很危险的。一般来说,名校经历 + 职业亮点 + 行业积淀 + 人格魅力都会是加分项。
什么渠道招募人才最靠谱:答案很简单,自身圈子的一度二度人脉之内的推荐和自荐是最靠谱的,这些人基本和你在一个层次,经历和眼界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更容易沟通和互相理解,早期的信任门槛比较低。还有一点是,对于提供优秀推荐的人要有相应的推荐奖励,这样才可以常态化。然后是一些高质量的开发者社区也不错,例如V2EX,可以偶尔遇到一些神人。
JD怎么写:一开始的JD只要有大概的方向就好,不要有太多细节和限制,诸如学历、工作经历、技能等待,当你遇到了真正的人才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门槛是多么的多余。当时我写的第一篇JD一共有6个职位,分别是产品/MindReader,工程/CodingMaster,设计/ZenArtist,市场/PathBreaker,营销/GrowthHacker,自定义/Mavericks。就这么多。
面试问什么问题:这个职位的核心技能问题一定要问,但不要侧重内容,而是思考力和思维方式。然后就是一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个人爱好的考察,可以从多个方面观察一个人是否合适这个团队。不过有3个问题是每次面试结束之前我必问的:「你为什么来」(了解动机),「你打算什么时候走」(了解职业规划),「如果只给你一半的工资,怎样你才会留下来」(了解除了钱他还想要什么)。
最健康和合理的薪酬结构:过分的压低薪水抬高期权的价值,在特别早期是没有意义的。创业是用现实的方法来实现梦想的过程,而不是用梦想的方法来实现现实的过程。所以当时我给出的是:略低于市场价的薪水 + 丰厚的期权。当然也有少数人特别看中期权而不在乎薪水,那当然是最大的幸福了,可遇不可求。
相信直觉:招募人才不是科学,更像艺术。如果对于某人的录取很犹豫时,那你的直觉往往是正确的。
全员参与:面试过程全员参与,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票否决权,让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控制「跟谁一起工作」。这样做也可以让面试的人感到未来的主人翁意识。
快速决定:优秀的人才本质上都是「卖方市场」,如果觉得合适就不要顾虑太多,害怕求贤若渴的急迫降低了自己的面子这种思想更是没有必要。
果断放弃:所有CEO的难题「无法下决心让一个过了巅峰期的明星投手下场休息」。这句话对于找人和用人都很适用,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如何让心仪的人TakeOffer:真诚,坦诚,时运。这个真的很难说,有时候也要相信一下天意的
阅读:139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穿越是很爽爆的一件事,因为到了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居于一个完全陌...
娱乐资本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创业者如何去判别和抓住创业机会
> 创业者如何去判别和抓住创业机会
创业者如何去判别和抓住创业机会
来源:大学生创业网
  个人投资创业要善于抓住好机会,把握住了每个稍纵即逝的投资创业机会,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怎样发现创业的机会。新兴行业发展的空间大,环境的变化,会给各行各业带来良机,人们透过这些变化,就会发现新的前景。
  创业机会以不同形式出现。虽然以前的研究中,焦点多集中在产品的市场机会上,但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也存在机会,如新的原材料的发现等。许多好的商业机会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对于&一个有准备的头脑&的一种&回报&。在机会识别阶段,创业者需要弄清楚机会在哪里和怎样去寻找。现有的市场机会
  对创业者来说,在现有的市场中发现创业机会,是很自然和较经济的选择。一方面,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真实地感觉到市场机会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总有尚未全部满足的需求,在现有市场中创业,能减少机会的搜寻成本,降低创业风险,有利于成功创业。现有的创业机会存在于:不完全竞争下的市场空隙、规模经济下的市场空间、企业集群下的市场空缺等。
  不完全竞争下的市场空隙。不完全竞争理论或不完全市场理论认为,企业之间或者产业内部的不完全竞争状态,导致市场存在各种现实需求,大企业不可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必然使中小企业具有市场生存空间。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互补,满足市场上不同的需求。大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市场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是大中小企业并存的理由,细分市场以及系列化生产使得小企业的存在更有价值。
  规模经济下的市场空间。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无论任何行业都存在企业的最佳规模或者最适度规模的问题,超越这个规模,必然带来效率低下和管理成本的提升。产业不同,企业所需要的最经济、最优成本的规模也不同,企业从事的不同行业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大小企业最终要适应这一规律,发展适合自身的产业。
  企业集群下的市场空缺。企业集群主要指地方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结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内中小企业彼此间发展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依靠不竭的创新能力保持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潜在的市场机会
  潜在的创业机会来自于新科技应用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等。成功的创业者能敏锐地感知社会大众的需求变化,并能够从中捕捉市场机会。
  机会青睐于特定创业者
  理论界与实践界都一直试图回答:为什么是有些人而不是另外的人看到一个机会?这些看到了机会的创业者有什么独特之处?普遍而言,下面的几类因素,被认为是这些人具备的一些特征:
  第一是先前经验。在特定产业中的先前经验有助于创业者识别机会。有调查发现,70%左右的创业机会,其实是在复制或修改以前的想法或创意,而不是全新创业机会的发现。
  第二是专业知识。拥有在某个领域更多专业知识的人,会比其他人对该领域内的机会更具警觉性与敏感性。例如:一位计算机工程师,就比一位律师对计算机产业内的机会和需求更为警觉与敏感。
  第三是社会关系网络。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机会识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通常情况下,建立了大量社会与专家联系网络的人,会比那些拥有少量网络的人容易得到更多机会。
  第四是创造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机会识别实际上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不断反复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许多产品、服务和业务的形成过程中,甚至在许多有趣的商业传奇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有关创造性思维的影子。
  尽管上述特征并非导致创业成功的必然,但具备了这些特征,往往较其他创业者具有更多的优势,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先有创意,再谈机会
  创业因机会而存在,而机会是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纽约大学柯兹纳教授认为机会就是未明确的市场需求或未充分使用的资源或能力。机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甚至瞬间即逝,一旦被别人把握住也就不存在了。而机会又总是存在的,一种需求被得到满足,另一种需求又会产生;一类机会消失了,另一类机会又会产生。大多数机会都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去发现和挖掘。如果显而易见,总会有人开发,有利因素很快就不存在了。
  对机会的识别源自创意的产生,而创意是具有创业指向同时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在创意没有产生之前,机会的存在与否意义并不大。有价值潜力的创意一般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独特、新颖,难于模仿。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意的新颖性可以是新的技术和新的解决方案,可以是差异化的解决办法,也可以是更好的措施。另外,新颖性还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领先性。不少创业者在选择创业机会时,关注国家政策优先支持的领域就是在寻找领先性的项目。不具有新颖性的想法不仅将来不会吸引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创业者本人都不会有激励作用。新颖性还可以加大模仿的难度。
  是不是机会,先做市场测试
  创业者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是,自己认为好的,则一厢情愿地断定顾客也应该认为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己所欲施于人&也不一定能奏效。如何确定顾客的偏好,通常可以采用市场测试的方法,将产品或服务拿到真实的市场中进行检验。市场测试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市场调查,是创业者必须读的必修课程。市场测试与市场调查不完全相同,询问一个消费者是否想购买和这位消费者实际是否购买很多时候是两回事。雀巢咖啡为打开中国市场,选择一些城市向住户投递小袋包装咖啡就是一种市场测试。
  那么都从哪些方面来识别创业机会呢?
  一、变化就是机会
  环境的变化,会给各行各业带来良机,人们透过这些变化,就会发现新的前景。
  变化可以包括:(1)产业结构的变化;(2)科技进步;(3)通信革新;(4)政府放松管制;(5)经济信息化、服务化;(6)价值观与生活形态化;(7)人口结构变化。以人口因素变化为例,可以举出以下一些机会:
  a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用品;
  b为独生子女服务的业务项目;
  c为年轻女性和上班女性提供的用品;
下页更精彩:1
创业者如何去判别和抓住创业机会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薪过万十大冷门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