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6经济学热点问题的问题,选哪个呀

关于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日 09:15:3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卫兴华
  习近平同志在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习近平同志要求党政干部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是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因此,应有其学好用好的侧重点。学好是为了用好,将学到的经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事业,重在掌握和遵循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有多个层次的内容,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应掌握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掌握和遵循几个社会形态中存在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规律、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更要研究掌握和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有规律,这是掌握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主要方面,也要对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有一定了解。
  1.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
  我国是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的,在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曾经遭受到的一些挫折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既不能违反经济规律,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人为地拔高生产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国情,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以此在生产关系领域搞“不断革命”。其实,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又是波浪式推进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有加速的趋势。要重视生产力诸要素的各自作用和协同作用,劳动者的素质高低,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数量,管理水平的高低,自然力的应用程度,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状况等,都要使其处于最有利于发展的状态。当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产业革命来临之时,谁占据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会引领世界的新潮流。因此,政治经济学既要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盲点还很多,也要重视对怎样更好更快发展生产力的研究。但不是研究生产力的技术方面,而是研究生产力的社会方面,诸如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2.遵循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在马恩著作中,没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但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流通等概念。其实,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存在和不断发展,但当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只存在局部范围不规范的市场经济而不构成市场经济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是天生的市场经济,西方文献中把资本主义国家也称作市场经济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一致的和相互促进的。旧中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落后。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需要补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与商品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格运动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相联系而起作用。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与流通,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不能用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解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的决定作用是有边界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比如,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既有灵活性、效率性、择优性的优点,又有自发性、盲目性、投机性的缺点,它不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再比如,市场经济还会带来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的扩大和分配不公平,这一点在西方经济学中多有论述,如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提出:“在市场经济中,财富分配不平等远远大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法国学者皮凯蒂热销的《21世纪资本论》,用系统的统计数学分析,阐述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几百年发展中贫富分化的历史事实。正因如此,西方国家也强调国家干预和政府调节,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
  3.掌握和遵循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它会有哪些客观经济规律,目前的研究还很不够。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主张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左或右的错误,都与这一问题未很好地解决有关。脱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只能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是公有制没有错,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但为什么要搞公有制,服从于什么目的,长期以来并未完全讲清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做了回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着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消除贫富分化,走向共同富裕。但发展生产力,只是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条件,这就需要借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发达国家来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公有制社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相一致,有利于消除经济危机和经济震荡,快速发展生产力。就我国而言,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旧中国的多种私有制,解放了被“三座大山”压抑的生产力,使新中国的成就超过旧中国几百年。公有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私有制是做不到的。因此,坚持、发展和完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明确肯定了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和支柱,所以“必须搞好”。也只有“必须搞好”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要弄清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异同。在我国宪法中,这是作为两个并列的理论概念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不包括非公经济。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要弄清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异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经济只以公有制为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既要重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又要重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完善。需要将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标准统一起来。只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消灭剥削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会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搞贫穷的社会主义。反之,如果只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公有制为基础、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现象,同样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规定。近年来,有人混淆生产力决定论与生产力标准论的不同内涵,宣传唯生产力标准论和唯生产力论,忽视和否定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只能起背离社会主义原则的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应是生产重效率,分配重公平。在社会主义的分配和其他方面,应是效率与公平并重与统一。这也是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标准相统一的体现。
  应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原理。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原则是以按资(本)分配为核心的按要素所有权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我国当前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其原因有多方面,但根本原因是所有制结构变化中公有制比重的过分缩小。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途径,还在于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首先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资本统治和剥削雇佣劳动的阶级对立的关系,是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还要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部压力,促使资本家不断积累、扩大生产。这有三种作用:一是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二是推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三是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物质条件。
  要了解资本主义所有制产生和被取代的变革中“否定的否定”规律,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广大劳动者自有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又要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恢复由劳动者占有的所有制,不过不是回到原点,恢复个体劳动者的所有制,而是建立由联合起来的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会产生出否定自己的新经济因素。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股份制称作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极扬弃,是转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点。把工人合作社称作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扬弃。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因素更为发展与扩大,还出现了许多表现为新特点的新因素。这些新特点、新现象不是表示当代资本主义青春永驻,而是出现了更多的转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网站编辑:张利英 )知乎好问题 · 有什么经济学技巧可以用于日常购物?
知乎好问题 · 有什么经济学技巧可以用于日常购物?
本栏目每天收集热门且有价值的知乎好问题,点一点「问题直达」蓝字链接,读好久。
有什么经济学技巧可以用于日常购物?
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从来都不是理性的,商家们明白这一点,而且不断在利用顾客的不理性。
via 知友 @
自动驾驶能治首堵病吗?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城市的进化一定需要承担相应的代价,但是有问题就一定有解决的方法。
via 知友 @
有哪些比较好看的纪录片?
曾经我自以为很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中国,各个城市,各种民族风情,各种历史渊源,我都能如数家珍。但看了这六集纪录片之后,我陷入了自我沉思和自我否认。
via 知友 @
一个女生住青旅要注意些什么?
我是女生,独行经验 3 年,东南亚 + 欧洲 + 美国住过的青旅在 30 家以上,国内的青旅不多不少住过 5 家。看到这个问题,想到四个字:随心而行。
via 知友 @
HTML、CSS、JavaScript、PHP、 MySQL 的学习顺序是什么?
如果你有耐心坚持个一年以上的话, 我会推荐&HTML、CSS、JavaScript、PHP、 MySQL。
via 知友 @
这些问题,可还合胃口?喜欢的话,不妨收藏,择日慢慢享用:)
发表评论:
馆藏&29647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经济不好的时候,钱都去了哪里?
大家都说近几年生意不好做,前几年那么多资金都流去哪了?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中国的三架马车,经济不好可以理解为:国家印钱速度慢了、人民不敢消费了、外国人太穷了。钱少是流动性差了,人们消费和投资的信心弱了,换句话说,如果钱还是那么多,你家销售上不去,就像同样多的水,流的快在你家流两圈,慢流半圈,就是这个意思。当然钱跑到别家也是可能的,这个就涉及企业家创新了。其实很多公司都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崛起的,如戴尔。要把危机变成机会!另外我想补充一点题外话,除了前面说的宏观经济的三架马车以外,国内经济有一个特殊方面,就是寻租经济,如果你家生意不好了,看看是不是和那谁谁关系不行了,或者谁谁下来了
经济不好的时候可以理解信用萎缩。也就是钱回到最开始的地方,回到债权人手里。我感觉知乎大神有必要开题或者专栏普及下钱和财富什么的到底是什么……最近老看见这种题呢
说到三驾马车,出口方面,现在很多东部沿海企业关门倒闭,除开国外市场萎缩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当劳动生产率增速低于劳动力成本增速时,企业的经营绩效明显会下降,企业负担加重。不可否认,房价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资上涨。消费方面,国家一直在强调拉动内需就可以看出消费有多么不给力了。说到底,还是老百姓没钱消费。如果政府少收点税,多留点利润给企业,让企业再回报给员工,员工拿钱买产品,企业继续生产产品满足需求,并获得丰厚的收益,这将形成良性循环。三驾马车里消费应当是主力。投资方面,政府投资多在基础建设,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但结果是产能过剩的行业继续产能过剩。而社会上的资金又多投入虚拟经济,如前几年火热的房地产。王福重老师说资金是个水性杨花的东西,实在深表赞同!因为实体经济越来越不行了,所以资金都流出来了,炒房炒黄金炒货币,连比特币这样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也有人炒……只能说,大家现在都明显带有投机色彩,都不耐心了,都不相信了。如果能建立起群众的信心,相信资金还是会去往有价值的地方。这就要看政府怎么做了。
平安藏古董,乱世藏黄金。资本都是风险厌恶的。
看了前面几人的回答,感觉都没有回答楼主的问题,所谓的文不对题是也。楼主很清楚的写出了自己家的“营业额减少了一半”这个关键问题,但是之前的大牛们可能都忽略了这个而大谈特谈经济运行中宏观层面上的money去了哪里。当然啦,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宏观层面来的,但是主要还是从微观层面说起吧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概念,就是经济运行中货币的作用,即楼主所说的“money",假设哈,当楼主有一块钱时会选择干什么呢,存起来?OK,存起来这一块钱就进入了银行(假设存进银行不是余额宝哦亲~),银行拿着这一块钱干嘛呢,他是这么想的:“这钱还要付利息的,我银行可不是冤大头,刚好这里有公司要盖工地,拿去给他投资吧~不过,中央银行好烦,怕我还不起,要交一毛钱给他作为风控。”于是剩下的九毛钱就拿去盖工地了,工地的工人需要工资啊,这九毛钱中五毛钱又发下来当工资了,工人需要买东西啊,于是跑到楼主所在的营业部买吃的喝的用的,五毛钱中的一毛钱又到了楼主手上~~诶,发现了是吧,楼主自己的一块钱中的一毛钱迅速回到了自己手上,加上存款,居然有了一块一毛钱的巨款啊,鼓掌~
恩,这么说来,经济运行好的时候,有好多个工地要建,楼主所花的好多个一块钱就有好多个一毛钱要回到楼主手上,甚至别人花的一块钱中的一毛钱也要到楼主手上,楼主是否觉得赶紧国家多建几个工地和项目吧,自己钱才能多啊是吧。
上述讲的,实质上就是之前大家说的投资、消费对于经济的作用,这里限于篇幅原因没法详细介绍清楚出口的影响,那我们就假设我们所处的经济没有出口吧,地球都是村嘛,出个什么口。(这里用的是经济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假设分析法,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
综上,我们知道了经济运行好的时候,作为个人,我们手中钱多可以去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又带动其他人消费我们的产品,我们手中就有了很多的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那么说,微观层面的累加带来宏观层面的效应,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较多的投资拉动较多的消费,较多的消费又拉动较多的投资(至于是先有投资还是消费这种鸡蛋相生的问题,我想说,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二者相互促进,经济不断繁荣,直到达到顶点,什么是顶点呢,简单说,没钱投了。(所以08年世界金融危机,国家赶紧投下4万亿刺激计划,就是央行加印钞票发送到经济中,各种投资计划只要你敢找银行,银行就敢给你贷,那个时候要随便抵押点东西贷几十万买套房,现在少说也是少奋斗二十年啊,额,扯远了~)
发现再讲下去就要开专题讲经济趋势了,那么回到楼主的问题来,接着讲下半部分,钱都去哪了?还是回到之前的例子来,中国就这么大,该建的地方都建满了,那么我们认为投资的工地开始减少了,银行没那么多地方投资了,投资地方减少了,好多工人们也下岗待业了,没钱了,楼主发现来自家营业部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每次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于是拉住一个人问:你们干哈呢最近。那人答道:没地方搬砖了啊,手头拮据啊。就这样渐渐地,楼主收到的money越来越少,银行存款也拿出来置办了好些其他东西,每个月开始入不敷出,只能感叹一声:前几年那么多钱都去哪了。
无数的楼主汇集起来,就形成宏观效应,宏观层面而言,投资与消费的减少,使得经济低迷,前几年加印的钱散播于经济中没有使用(这是使用频率低引起的假象,好像钱减少了一样)
楼主的问题我就解答这么多吧,最近看legal high,比较啰嗦,其他常识性东西等有空再码字吧。
看到这个问题,联想到最近的经济形势,”不良媒体”新华网,有过一篇文章,大意是目前来看实体不挣钱,金融却挣得大头。基本符合当前形势,任何经济都有部分棘轮效应,从四万亿投资到现在,泡沫也确实存在,越来越多的人从实业抽资,投资金融,只能越来越危险。对普通民众来说,没有好的办法,重要的是开源,而非节流。
来个公式如何?PQ=MV商品价格水平*商品数量=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 ,就是大家对货币流通量的直观感受了。经济形势不好,货币流通速度变慢了,就会感觉钱少了。
我们知道,有时政府会手痒,不小心制造一些虚高的需求。例如,动画业,用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引诱了一大帮企业进入。那么多人都进去了,大家就以为需求很大。后来,你发现,你做的动画,原来只能面向小孩子。哇靠,这个市场,瞬间就缩水了(从全年龄变成小孩子)。。。而由于政府一系列误导,大量企业涌进这个行业,那就变成了动画供过于求结果,必然是动画公司,死伤无数。那么问题来了,除了这些死掉的企业外,我们还损失了什么?要知道,政府的补贴,不可能无中生有的。。。政府财政的来源,要不就是税收,要不就是卖地。所以你应该明白,要补贴那么多动画公司,税收和房价,会如何变化?问题又来了。我丈母娘说,你不买房,就别想娶我女儿。另外,我父母也不容易,得寄些钱回去。但是,现在房价涨了,抽税的方式,也越来越有创意了。。。我。。。如何敢/能去消费?最可恨的是,那些动画企业做了一堆2B动画,然后死了一大半。嗯。。。他们对国家经济,是有一些贡献,吧?用经济学理论归纳一下:市场有自己的需求信号(通过价格),引导人民进行生产,如果供过于求,市场马上反应为价格下跌,人民会马上减少生产。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往往会扭曲这个信号,误导生产行为,且由于政府制造的幻觉,生产者错了也不会马上知道,知道的时候,为时太晚。同时,政府要实行宏观调控,必然要从消费者手中抽取部分资金,美其名曰财富重分配。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钱,要不人民存起来不敢消费(要买房啊亲),要不去了政府手里。要不,用来生产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打完收工!期望我能看到明天的太阳,阿门。
经济不好的时候,没有好的投资手段,人钱都搁手里啊。国内不好,可以往国外投嘛。自由市场钱都是逐利而走,别的市场更好,钱当然在国内呆不住啦。
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贵金属市场、债券市场资金流入。另外题主所说,钱都去哪儿啦?这是资金的流动性受限,银行银根紧缩,流通量便下降。扩展阅读:《乱世华尔街》作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如果要你评述一个经济学理论,你会选哪个?_百度知道行为经济学(经济学下属学科)_百度百科
?经济学下属学科
行为经济学
(经济学下属学科)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行为经济学概述
行为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不是新学,只不过,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几十年。
期间的获奖者,至少有三位被视为“行为经济学家”——阿克劳夫、史密斯、,以及至少有一位被视为是“家”的行为经济学家——麦克法顿。
狭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广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把五类要素引入经济分析框架:⑴“认知不协调-C-D gap”;⑵“身份-社会地位”;⑶“人格-情绪定势”;⑷“个性-偏好演化”;⑸情境理性与局部知识。
(上图所示,是麦克法顿在2000年诺贝尔演说中对行为经济学与之间异同的不完整的一个概括)
行为经济学人物
2002年是个标志。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下称卡勒曼)和经济学家Vernon L. Smith分享了该年的纪念阿芙莱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这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心理学家,也是第二次颁给没受过正儿八经经济学训练的学者。(上一次给了数学家纳什了,参见电影“”)
Daniel Kahneman
从得奖那天开始,(Behavioral science)正式走入大众视野里。多年来被经济学家们讽刺挖苦嘲笑的行为学及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也结合经济学的内容,摇身一变成为行为经济学,并逐渐在世界上最好的经济系(比如哈佛的经济系)成为博士项目的基础课程之一(以前就是宏加计量经济学)。五年过去了,行为经济学(含相关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成果直接辐射到各商业分支功能如金融,营销和会计等方面的研究。
行为经济学开始用人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决策例子作为实验内容,直接挑战传统经济学的几个关键假设。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下面就逐一介绍一下关键理论和关键人物。
说到行为经济学,不能不提两个人,一个是上面提到的卡勒曼(Daniel Kahneman),还有一个是他的老乡亲(都是犹太人)(Amos Tversky)。卡勒曼和阿莫斯是老校友(希伯来大学的本科)和老战友(据说两人一起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扛过枪),两人最后都在的心理学系教书,又成为老同事。
和两人合作了几十年,发了多篇文章,包括让卡勒曼得奖的那篇(1979年的Econometrica)。但为什么阿莫斯没得奖呢?阿莫斯没得奖主要是他于1996年就去世了,比一比熬到80岁总算得奖的科斯(张五常言必称的那位,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日病逝,享年102岁)和84岁得到通知才走人的(奖都没领就去世了),真是天嫉英才呀。
三号人物泰勒, Richard Thaler, 1945年生人。看看行为学这几个牛人,一号人物卡勒曼已经获奖了,二号人物阿莫斯已经过世了,三号老瑞应该也能获个奖吧。
和卡勒曼、阿莫斯不同,泰勒是正儿八经的经济学博士出身(‘74 Rochester)。但是他毕业后转身就挖起传统经济学的墙角 (主要是挖微观经济学啦。已经被Lucas他们在6,70年代挖塌了)。三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挖得是不亦乐乎,终于把自己挖成了一代宗师:泰勒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创始人。
泰勒是禀赋作用提出人之一,前景理论他也有点小贡献,但是这些成就还不足以让他列为三号人物。泰勒的贡献在于,他于80年代初创立了能和前景理论媲美的mental accounting 理论,即理论(以下简称心帐理论)
俗话说,人人心里都有一本帐。泰勒说,不然,人人心里都有几本帐。此乃是心帐理论的核心。
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
行为经济学的八大原理
(Prospect Theory),是(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Amos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所有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著作,都绕不开这个理论。
曾有一位著名的财经编辑问过卡尼曼,为什么将他们的理论称为“前景理论”,卡尼曼说:“我们只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大家记住它。”
也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预期理论”或“展望理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卡勒曼是在原有传统经济学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的基础上完善,并阐释其无法解释的现象。
在《》一书中,作者孙惟微将前景理论归纳为5句话:
1、“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
3、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4、很多人都买过彩票,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5、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行为经济学确定效应
所谓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就是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见好就收”,用一句话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正所谓落袋为安。
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一定能赚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A。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这时会跳出来批判:选择A是错的,因为4000,期望值要大于30000。
这个实验结果是对“原理1”的印证: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卡尼曼和基称为“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确定效应”表现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有强烈的获利了结倾向,喜欢将正在赚钱的股票卖出。
投资时,多数人的表现是“赔则拖,赢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种“卖出效应”,也就是投资者卖出获利的股票的意向,要远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的意向。这与“对则持,错即改”的投资核心理念。
行为经济学反射效应
面对两种损害,你是会选择躲避呢,还是勇往直前?
当一个人在面对两种都损失的抉择时,会激起他的冒险精神。在确定的坏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这叫“反射效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一定会赔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投票结果是,只有少数人情愿“花钱消灾”选择A,大部分人愿意和命运抗一抗,选择B。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会跳出来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选B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风险要大于-30000元。
现实是,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也就是说,处于损失预期时,大多数人变得甘冒风险。卡尼曼和基称为“”(reflectioneffect)。
“反射效应”是非理性的,表现在股市上就是喜欢将赔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下去。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行为经济学损失规避
如何理解“损失规避”?用一句话,就是“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前景理论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发现之一是:当我们做有关收益和有关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的不对称性。对此,就连传统经济学的坚定捍卫者 ,也不得不承认:“增加100元收入所带来的效用,小于失去100元所带来的效用。”
这其实是前景理论的第3个原理,即“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一个赌局验证了这一论断。
假设有这样一个,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元,输了失去50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
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你会选择参与这个赌局吗?
但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损失规避效应解释,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50000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50000元的快乐。
由于人们对损失要比对相同数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账户有涨有跌,人们也会更加频繁地为每日的损失而痛苦,最终将股票抛掉。
一般人因为这种“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会放弃本可以获利的投资。
行为经济学迷恋小概率
买彩票是赌自己会走运,买保险是赌自己会倒霉。这是两种很少发生的事件,但人们却十分热衷。前景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特现象,即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何谓小概率事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馅饼,这就是个小概率事件。
掉的是馅饼固然好,但如果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呢?当然也属于小概率事件。
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
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事实上,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
同时,很多人都买过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人们的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下去的。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类对风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个人可以是风险喜好者,同时又是风险厌恶者。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小概率事件的另一个名字叫运气。侥幸,就是企求好运,邀天之幸。孔子很反感这种事,他说:“小人行险以侥幸。”认为孔子是个“”,他借之口评价孔子:“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对小概率事件的迷恋,连圣人也不能免俗。
前景理论指出,在风险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时,我们是风险的厌恶者,但涉及损失时,我们却是风险喜好者。
但涉及小概率事件时,风险偏好又会发生离奇的转变。所以,人们并不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情况下非常乐意赌一把。
归根结底,人们真正憎恨的是损失,而不是风险。
这种损失厌恶而不是风险厌恶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见到。比如,我们持有一只股票,在高点没有抛出,然后一路下跌,进入了彻彻底底的下降通道,这时的明智之举应是抛出该股票,而交易费用与预期的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持有现金,还会不会买这只股票?你很可能不会再买吧,那为什么不能卖掉它买别的更好的股票呢?也许,卖了它后损失就成了“事实”吧。
行为经济学参照依赖
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
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卡尼曼的这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
事实上,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多是来自同侪间的嫉妒和攀比。
我们对得与失的判断,是来自比较。
嫉妒总是来自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会被人嫉妒,除非对方也是皇帝。对此,美国作家早有妙论:“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一年多赚1000块,你就算是有钱人了。”
传统经济学认为金钱的效用是绝对的,行为经济学则告诉我们,金钱的效用是相对的。这就是财富与幸福之间的悖论。
到底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你收入20万元,该高兴还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奋斗目标是10万元,你也许会感到愉快;假如目标是100万元,你会不会有点失落呢?
所谓的损失和获得,一定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卡尼曼称为“参照依赖”(Reference Dependence)。
老张最幸福的时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做“”的时候,虽然自己的村镇已经改造成了城市,拆迁补贴也让自己成为了“百万元户”,但他感觉没有当年兴奋,因为邻里都是“百万元户”了。
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不难明白,我们就不再进行烦琐的论证了 得与失都是比较出来的结果。
的(Preference theory)假设,人的选择与参照点无关。行为经济学则证实,人们的偏好会受到单独评判、联合评判、交替对比及语意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参照依赖理论: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
一般人对一个决策结果的评价,是通过计算该结果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变化而完成的。人们看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看最终结果与参照点之间的差额。
一样东西可以说成是“得”,也可以说成是“失”,这取决于参照点的不同。非理性的得失感受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影响。
行为经济学基本结论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行为经济学局限性
尽管前景理论与原有的经典模型&&相比,可以阐释更多现象,但仍无法解释随机优势(Stochastic dominance)等现象。之后,为改善前景理论,和分别被提出,用以解决随机优势等现象。等级依赖效用理论也适用于解释连续性和无限性的结果(例如,结果为任意实数)。
行为经济学相关研究
卡勒曼和绝对不是一对人在战斗,同期有几个经济学异己份子也在琢磨类似的问题。后期人们发现,他们的研究基本上都能统一到前景理论下来。
Framing effect:
这个词比较难翻译,行为经济学、决策学和心理学中一般翻译为框架效应或框定效应。
很多人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为了表示对卡勒曼和阿莫斯的尊敬,还是用他们的例子。
美国被干惨了,600人生命处于威胁之中。美国总统小布什面临这样一个难题:
实施方案甲,这样200人能得救。
实施方案乙,这样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救出全部600人,三分之二的机会失败(600人全完蛋)。
您认为小布什该选啥?
对于一个不回避风险活追逐风险的人,甲,乙方案差不多。但是俺们知道人民不喜欢风险,所以大多数人选方案甲。您也是吧。
同样的问题,换个表述方式:
美国被干惨了,600人生命处于威胁之中。美国总统面临这样一个难题:
实施方案丙,这样400人完蛋。
实施方案丁,这样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没人完蛋,三分之二的机会600人全完蛋。
同样的问题,怎么选啥?结果这次是大多数人选丁。真诚希望小布什不要给饶糊涂了。
前景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种现象:框架效应改变了参照点,这样第一种表述给人是赢的感觉,当然大家选择肯定的赢。第二种表述给人是损失的感觉,当然大家选择是尽可能的回避损失,赌他娘的一把了。
再来一个例子。买机票,票面250块,如果您有托运行李,请加十块。或者说,票面260块,如果您没有托运行李,我们给您10块的折扣。那种您觉得更爽?当然是第二种了。第一种让您觉得这10块钱是个损失,多不爽?这框架效应的效果您明白了吧?
另一个例子,把赢和损失推广到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上。比如说,有种火腿打标签,25%肥肉,或者75%的瘦肉。其实一样,但是大家喜欢后者更多一些。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大家不喜欢负面的表述方式。所以说话要注意表达方式,好话要好说,坏话也要好说。
行为经济学人生态度
有人一方面回避风险,同时一方面追逐风险。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这个现象。比如说,很多人都买保险,虽然发生不幸是小概率事件,大家还是想回避这个风险。另一方面,这些人还买彩票赌马拽老虎机。虽然赢钱也是小概率事件,您老的钱十之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肯定是扔水里了,但是大家这时候还就是想冒这个风险。等应用前景理论总结出四种人生态度:
1.面对大概率的盈利(比较A.60%赢1000块和B.稳拿500块),风险回避。
2.面对小概率的损失(比较A.1%损失10000块和B.花200块买保险),风险回避。
3.面对小概率的盈利(比较A.花2块去赌0.001%概率赢10000块和B.啥也不干),风险追逐。
4.面对大概率的损失(比较A.90%概率损失100块,10%概率回本和B.坐等损失80块),风险追逐。
还有几个有趣的相关研究,给一一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研究的结论都可以用前景理论的损失回避来解释。
Endowment effect
Endowment这个词,有人翻译成禀赋,就是完全属于您的东西。行为学上的endowment,简单的说,指的是您口袋里的两个小钱,或者家里办公室里破铜烂铁。相对的,Endowment effect就是这回事,您如果一开始手里拿的是钱,那么你买别人的东西时,别人的东西在你眼里就是破铜烂铁;如果您一开始手里拿的是货想换别人的钱,那货在您自己眼里就不是破铜烂铁(哪怕它是),而是珍贵的好宝贝。当然,人们总是想低买高卖,不过当这个因素排除后,这种效果仍然存在,按俺们老祖宗的话说,这就是鄙帚四个大字。
卡勒曼在UBC的时候,和 SFU的Jack 还有Chicago的Richard Thaler(后面要介绍的,乃三号人物),找了几十个加拿大的大学生(UBC和SFU的)做实验。他们用咖啡杯子(mugs)和巧克力看人们对咖啡杯子(或巧克力)的出价是否跟他们拥有这个咖啡杯子有关。当控制住低买高卖的因素后,他们发现,如果有此杯在手,你对杯子的价值评估的确高一些。
Endowment effect被正统的经济学家们猛烈攻击。因为经济学认为,在有充分替代产品的情况下,人愿意为买一个东东付出的价钱(willingness to pay, WTP)应该等于为卖同样一个东东付出的价钱 (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注意,这只是在有充分替代产品的情况下,在产品不可替代时,WTP<WTA。有几个经济学家们不服气,后来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在向实验参加者强调咖啡杯子(或巧克力)外面多得是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找到endowment effect。
Satus quo bias
Satus quo bias由Bill Samuelson和 Richard Zeckhauser最先提出。他们发现人总是偏爱现状,不太爱改变,要变也往贴近现状变。俺偷个懒,举个Wiki上的例子吧。
说是90年代初,New Jersey 和 Pennsylvania 要改革汽车保险,给保民们两个选择,A.贵的,但是赔偿高,权利多,B.便宜的,赔偿低,权利有限。两州给保民的这两个选择内容都差不多。在 New Jersey,原来大家就是买的贵的那种(default),结果改革后,75% 保民选了贵的。在 Pennsylvania,便宜的那种是default,所以改革后大部分人选的还是便宜的那种。
前景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些效果。因为东西的售出,现状的改变都意味着自己的“失”,先不管“得”的多少,这“失”本身就很让人不爽。根据前景理论,人们憎恶“失”并回避损失,这样就导致相应的结果了。
(注:这些结果也不排除其他的解释)
Sunk-cost effect
Sunk-cost effect俺意译为回本作用。先介绍一下Sunk cost,中文翻译为,就是花出的钱泼出的水,指是没任何捞回本钱指望的东西,钱,时间。这样,从理性的角度,沉积成本不影响你的决策,该咋样就咋样。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知道赚一元比赚八毛要多,知道要在有限的时空和腰包里做让自己最爽的事。但是呀,在这沉积成本面前,不知多少人原形毕露。记得一个例子是某年的入学招待会,入场当然是个人掏腰包而且价格不菲,结果是人人,从不喝酒的学生那天都干掉好几杯。
老规矩,您先回答个问题。
,天降大雪,开车去危险,走路嫌路远,打的去没车。您再给个您一定去看的概率(0到100)吧。
如果您的答案对A/B 都差不多,恭喜您,您是真正的理性人,看问题直奔核心。实际结果是大部分人都认为在B情况下自己去看的概率高于在A情况下。票钱越高,去看的概率越大。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追女孩子。您老花了不少时间金钱和精力,最后泡上了,要更进一步了(结婚)。您的结婚选择和您花了多少时间金钱和精力没多大关系。(可以返还的贵重礼物当然不在此类)换句话说,您(或者她)决定结婚或者分手不取决于过去发生的这些费用,而取决于其他因素。但是俺们常常听到看到这样的对白:“小w,放手吧,她不适合你。”“狗日的,俺们谈了八年呀!我为她花了好几万,我不能就这样让她离开!”这样的对话,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讨厌的,卡勒曼他们想听到的。
又有多少人发现自己买了舍不得的吃的菜象龙虾啥的坏了,毅然倒掉的?过食伤胃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又有几个人吃自助餐是吃饱刚刚好就买单走人的?多少人出国留学读书毕业后发现自己专业难找工作能够毅然转行的? 还有,多少人 开车时走错路能马上掉头的(当然是合乎交规的)?很多人都一会后才不情愿的采取行动。
回本作用杀伤力最大的战场是金融股票市场了。说一小点吧。股票证券以及各种金融产品的交易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采用止损策略,反而执意要弥补无可弥补的损失的话,最终的结果就糟的不能再糟了。从的里森到中国航油的陈久霖,同样的开端,同样的轨迹,同样的结局。普通小股民也跑不掉。当股票狂跌时惜售,心里指望哪天能涨回来,结果被牢牢套住,还安慰自己,账面损失不大。这回本作用就是一把不见血的刀,干掉了多少!
此外,企业投资大项目通常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而常常被回本作用给抓住。有好多研究关于企业投资决策失误的,都是项目开始后发现不对头,但是只能追加投资硬着头皮走到黑了。比如说协和号飞机,开始研究后就发现商业化成本太高,但是没办法,最后飞机还是上天了。
回本作用对少数从钓鱼工程中得利的人那简直是福音:这世界上还真有送了一次钱再送一次的“好人”。
个人的回本作用可以用loss aversion 来解释,前面有过解释,这里就不多说了.咱中国人还要另外加上一个反对浪费的理由。企业的回本作用可以用个人问责制度来解释。当决策者面对沉积成本决定撤出时,这就清清楚楚的意味着损失,那么决策者必须为此负责。但是,如果追加投资,嘿嘿,头儿,胜负未定呀,俺们一直在努力。这样决策者还能撑上一阵,也许有翻本的机会也未可知。(当然最后是企业倒了大霉)。
行为经济学心帐理论
在非正式介绍心帐理论之前,先看看斯诶勒举的两个例子。
斯诶勒说他有个朋友,是金融教授,平时自称非常理性,某天斯诶勒问他如何应付生活中的小灾小难,他说他每年一开头就给慈善机构象United Way啥的设个捐钱额度,比如说,5000块。然后每当生活中出了岔子纰漏碰上要出血的倒霉事儿,比如说吃张罚单啥的,就从这额度里面扣钱。年底还剩多少钱就捐多少钱。他觉得这个办法棒极了。(我也觉得是个好办法)
斯诶勒也举了个自己的例子。说某年和夫人被邀请去瑞士讲学,随后就在那里自费逛了一周。那时候瑞士法郎坚挺得不行,幸好讲学有笔报酬,可以用来支付旅游费用,所以两口子玩得很开心。斯诶勒接着说,假设他是去纽约讲学,收到同样一笔数的报酬,然后再到玩一周,肯定没有前面那种情况爽。
以此为例,斯诶勒给出了心理帐户的定义。心理帐户是人们用来管理,描述和追踪自己各项经济活动开支的一个系统。研究心帐理论是为了更好的描述,预测和解释人的决策和行为,以此来解释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人的反常活动(Anomalies)。
象国内的会计从业要考试上岗学习一套会计体系一样,心理帐户也有一个体系,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评估,归帐和平帐。评估就是事前事后评价某笔经济活动的损益情况。这是老套路了,但斯诶勒加了个交易效用。意思是说,您买东西不仅看这东西好坏,价格平贵,也看这买东西的过程爽不爽。归帐就是把各项经济活动归到各帐户中。人们经常常使用的支出帐户有食品,日杂,休闲等,收入帐户有工资收入,意外收入(windfall)等。平帐就是计算各帐户的开支和收入以及最终结果,以此作为以后决策的依据。
回到上面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预先建立虚拟的应付帐来报销随后的损失,这样当然是很爽,因为给人的感觉是慈善机构在替自己的倒霉事买单。第二个例子说明专款要专用,一个经济活动(纽约讲学)的收入帐转另一个经济活动(瑞士旅游)的开支帐是很不爽的(不可转移性,non-fungibility),但是一个经济活动(瑞士讲学和旅游,被看作是一个经济活动)内部的收入开支进行平帐操作就没有问题。
心帐理论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即使自称理性的人学了这心帐理论后,评估任何经济活动都,生怕犯了不理性的错误。不信,您看看下面两个关于评估购物的问题:
问题一。说是您想买个夹克和帽子。您来到商店A,夹克125块,帽子10块。售货员(很明显,厂家的),说商店B(离商店A开车20分钟)的夹克正在搞活动,只要120块钱。帽子还是一样的价。请给出您转到商店B买东西的概率(0-100%)。
问题二。您想买个鼠标和打印机。您来到商店A,鼠标10块,打印机125块。售货员说商店B(离商店A开车20分钟)的鼠标正在搞活动,半价,只要5块钱。但打印机还是一样的价。请给出您转到商店B买东西的概率(0-100%)。
您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真的是一样的吗?
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是,人们对两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一样的。让W作为您的财富,W*=W-135+G 作为您买了这两样东西后的新的财富,G是这两样东西带给您的效用(用钱衡量了)。那么去商店A还是去商店B就是在 (W* + 5块) 和 (W* + 20分钟开车)之间做选择了,经济学认为,这个选择在问题一里和在问题二里是一样的。
但是,行为学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大不一样的:在问题二里选择去商店B的人比问题一里多得多。大多数人认为,为125块钱的东西省个5块开车20分钟实在不值得,但是10块钱的东西能省一半就应该去。所以,就这个问题而言,人们做决策时不是仅仅看看省了多少钱(经济学认为人们是这样的),更多的是看看这钱是在什么背景,什么情况下省的。这就和前景理论挂上了勾,因为前景理论的第一句话,决定损益的参考点,实质就是考虑经济活动的背景。
用数学来表示省钱的效用或爽值(表示为U )。经济学认为两个问题下都为 U⑸。但是斯诶勒认为不是。对问题一为U(-120)- U(-125), 对问题二为 U(-5)-U(-10),并且,U(-120)- U(-125) < U(-5)-U(-10)。
和心帐理论紧密联系的是心理预算(mental budgeting),这里就不多说了。下篇直接介绍心帐理论的最重要的四个结论。
行为经济学四大结论
心帐理论(Mental accounting)的四个结论是关于如何合并(把多个经济活动整合成一个帐户)和单列(把一个或多个经济活动分解成多个帐户)心理帐户的。合并让人们在痛苦和损失时好受很多,单列使得人们在不增加好处的情况下更爽。
下面就逐一介绍这四个结论吧。
第一结论:
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均涉及到收益/甜头/好处,尽可能的单列他们。
实验例子:老牛中了一个75块的足球彩票。
老朱中了个50的足球彩票,和一个25块的福利彩票。
他俩谁更爽?
大部分人都说老朱爽。
解释:斯诶勒往心帐理论里加入了交易效用,即每个经济活动本身带来的效用(可正可负)。单列后的涉及盈利的多个经济活动提供了多个正的交易效用,中两次奖当然比中一次爽了。还记得前景理论吧,前景理论也可解释结论一:根据S曲线,因为收益的效用是边际递减的,所以 U(A)+U(B) > U(A+B)。
生活应用:没听说过谁把所有的圣诞礼物放一个盒子里的,大家是能包几个盒子就包几个。
商业应用:企业做广告,特别是面向家庭主妇的电视广告,那种让您限时拨打800电话,购物免费送东西的,一般都送您几件便宜货,而不是一件贵的东西。
第二结论:
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开支/损失//灾难,尽可能的合并他们。
实验例子:老牛某日倒车撞了保险杆,修理费用1400块;那天还超速吃了罚单,120块;乱停车吃了罚单,40块。
老朱倒车撞了保险杆,修车费用1600块。
他俩谁更不爽?
这还用说吗?当然是老牛更不爽了。
解释:心帐理论还是用交易效用解释。单列后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多个负的交易效用(倒多次霉当然比倒一次更不爽了)。前景理论也可解释。因为损失的效用也是边际递减的,所以 U(-A)+U(-B) < U(-A-B)。
生活应用:出了很多倒霉事千万不要跟领导/老婆一一汇报,报个总数就行了。领导/老婆嘛,掌握大方向管理大问题,小小细节就不要麻烦她了。
商业应用:您车上的option(选件)就是这么卖给您的。有经验的常常报一个加了option的总价格,而不是单独强调某一个option的价格,让您觉得和base model一比,总开支没加多少。
推广开来,当企业销售昂贵的东西的时候,尽可能的创造选件(options)并把它们卖给顾客(当鞋店里有人向你推销鞋油的时候,您买的那双鞋多半在200块以上),嘟嘟嘟嘟,顾客在心帐理论第二结论的重火力下纷纷倒下。
第三结论:
如果有某个经济活动涉及到开支/损失,找个另外有收益的经济活动并且收益超过前述损失的,合并他们。
实验例子:老牛等老板发奖金,自己估计是300块。奖金到手,哦耶,果然是300块。但是一周后HR打电话说奖金发错了,要老牛退回50块。
老朱也等老板发奖金,自己估计也是300块。但是一周后,奖金到手只有250块。
他俩谁更不爽?
大多数人认为这次还是老牛更不爽(又是老牛!)
解释:同第二结论。
生活应用:对领导/老婆,那肯定是错误的(并有生命危险);报喜也报忧,您能做得更好。在此提醒广大中老年男网友:好事喜事不要轻易报给领导。要攒起来等坏事出现的时候再一起合并上报。同时也提醒少数青少年朋友,坏事不要急于坦白给您的父母,等好事出现时一起合并再报。什么?找不到好事?你完了!
商业应用:从收入中扣除开支比直接让人承担开支更好受一些。这广泛应用于从月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来支付各种商业保险和分期付款(当然,分期付款还有另外的机制起作用,有时间细谈。)
第四结论:
如果有某个经济活动涉及到大笔开支/损失,同时有某个经济活动减少了一点该损失,把该经济活动单列出来。
第四结论又叫(silver lining)结论。
实验例子:老牛炒股某日损失了4900块。
老朱炒股某日损失5000块。但是回家的路上他拣到了100块钱。
他俩谁更不爽?
怎么还是老牛?(原因:心帐理论没有掌握好。)
解释:参照前景理论的S曲线。
生活应用:要善于在逆境绝境完全损失中寻找闪光点,哪怕就是一点,也要给找出来。
商业应用:Mail-in Rebate。买大件,先付钱,回头再给您退点钱,高兴吧?(Rebate的另外的机制是,最多一半的人真的去申请rebate)。
心帐理论的四个结论说完了。您看了是不是,或是恍然大悟?对您的生活有用就行。
行为经济学赌客信条
行为经济学基本信息
作者:孙惟微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本
所属分类: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原理与理论
定价:¥35.0元
行为经济学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耐读的行为经济学读本。对于希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一般读者,如果去读卡尼曼和史密斯的原著和论文,实在是太难了,即使是一些介绍行为经济学的著作也难以读下去。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地读完这本《赌客信条》,因为它不是一本介绍行为经济学的纯理论或学术著作,它汇总了诸多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有趣案例,也正是这些有趣的案例,把复杂的行为经济学概念和理论阐述得深入浅出,使它兼备了畅销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行为经济学内容简介
如果你需要阅读一本耐读、有趣、思想深刻的行为经济学读物,那么本书正是最理想的选择。
作者从商业、生活、处事、投资等角度将行为经济学讲述得深入浅出。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语言生动活泼,善于比喻和设问,能够把深奥的理论分析得鞭辟入里、引人入胜。
行为经济学堪称真正的“经世之学”,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投资、理财、购物、决策,甚至人生规划、政策制定都要用到它。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关键原则,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人生是相当有益的。
取势、、优术。
行为经济学作者简介
孙惟微,独立经济学者,策略顾问。研究范围涉及商业模式优化、、、未来学、竞争策略等。
行为经济学内容选读
这是一个“伪理论”横行的世界。
你或许听说过所谓的“”理论,说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实验,把一只青蛙投进盛满沸水的锅里,结果那只倒霉的青蛙就像被电击似的跳了出来。接着,这些特别变态科学家又把它放进常温的水里,慢慢地加热,那只青蛙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了。
但有好事者,真的拿青蛙去做了这实验:把青蛙丢开水里的时候,青蛙一下去就翻肚皮死翘翘了,而先把青蛙放在冷水慢慢烧,那水温度一变化,那青蛙跳的比谁都快。
也许是青蛙品种不一样吧,对这个理论的真伪,我们倒不必太较真。因为它很迎合国人千百年来“,不可怀也”的集体无意识,基本危害不大。
这个理论比喻生动,寓意“积极”,这成为它广为流传的一个潜关键因素。
一种理论的流行,往往不是由于它的正确性,而是由于它的形象性、趣味性。
比如“墨菲定律”说,凡可能出错,一定会出错。“长裙理论”说,经济景气和女士的裙摆长度成反比。这些理论明显有恶搞的成分,但却因为有趣,被作为谈资流传,我们可以也就罢了。
但有些“伪理论”却假冒真理,流毒天下。
的流行,一方面是出版商运作的结果,一方面是它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比喻合我们大脑化简的需要, 但如果真的长尾理论去指导事业,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针对流毒甚广的长尾理论(长伪理论),《赌客信条》提出了“双尾理论”,还原了“幂率”的本来面目,并解释了当前全世界都存在的两极分化,中产沦陷现象。
自古以来,人类就善于归纳。可以说,人脑就是一台渴望解释的机器。假如有一些现象无法解释,人脑就会随便找一条理论苟且解释一下。这就为形形色色“伪理论”提供了沃土。
在《赌客信条》中批判了各种伪理论,以及被滥用、误用到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然科学理论。
在畅销书《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元教授根据“中值回归”举了一个例子:某企业的业务员绩效忽高忽低,老板的奖励几乎没什么用处。奚恺元教授总结说,这是“中值回归”在起作用。
《赌客信条》则指出,奚恺元教授其实是将在自然界普遍适用的“中值回归”生搬硬套到了社会领域。并怀疑奚恺元所举的例子根本就是闭门造车杜撰的。
另一个被滥用到社会生活领域的自然法则是“”,作者甚至怀疑的“活力曲线”根本就是以科学的名义装神弄鬼。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作者将自然法则比作“天之道”,社会法则()比作“人之道”,告诉我们千万不可混淆了两套法则。[1]
行为经济学图书目录
第1章 前景理论——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10亿美金一下,你愿意吗
抵御资金缩水,你会买楼吗
你是个“见好就收”的人吗?
你会为了避免小损失,而冒大风险吗?
得到100元的快乐,能抵消失去100元的痛苦吗?
天上掉馅饼,你会接吗?
人类从不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
强调双赢,促进合作
让“试行办法”成为正式策略
延伸阅读:
第2章 参照依赖
——独立评判与联合评判
参透得与失
参照点(参照系)
参照值影响风险偏好
陪衬品只是“药引子”
在星巴克要买小杯咖啡
延伸阅读: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第3章 锚定效应
——难以觉察的参照值
“维多利亚的秘密”的秘密
硬塞给你的“锚定点”
随机数字也会影响你
常识的陷阱
订婚戒指的预算
利用“锚定效应”操纵谈判
杀价的艺术
“”有时是无奈之举
“地王”是楼市之锚
第4章 心理账户
——金钱的感情色彩
你的“左口袋”是满的吗?
你会给钱贴 “标签”吗
“飞机撒钱” 可以刺激消费吗
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越有钱,越吗
小处精明,大处浪费
心理账户的利与弊
你有划分“心理账户”的倾向吗
延伸阅读:泰勒:行为经济学的精髓是什么
第5章 赌场原理
——透视庄家恒赢之玄机
输了5元,还是2.62亿元?
“庄家的钱”效应
沉没成本谬误
承认失败方可终止失败
预设输赢的上限
小赌也要讲究“心理卫生”
你会利用“心理账户”吗
为什么“久赌神仙输”
第6章 小数法则
——无视先验概率
小刀锯大树
“”的数理支持
无视样本大小
做生意,一定要懂得大数法则
股神大哥的预测模式
连抛100下硬币,会一直出正面吗
延伸阅读:与大数法则
第7章 懊悔理论
——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
楼市暴涨,你舍得将房子卖掉吗?
外重者内拙
行动的懊悔VS.忽视的懊悔
行动不如不动
当房子成为负资产,你会懊悔吗
“羊群效应”与“天塌砸大家”
追求自豪的“卖出效应”
让蹩脚的交易员放弃头寸,比让他们离婚还难
第8章 理性
——多重选择下的冲突
令人迷惑的选择
单一的选择
理性的,太理性的
冲突下的选择
当机器人有了感情
好花堪折须适时
决断力崩溃
延伸阅读:神经经济学简介
第9章 跨时抉择
——及时行乐与渐入佳境
“”与“近渴”
社会贴现率:,你现在会怎样?
跨期抉择:先吃好葡萄,还是坏葡萄?
时间偏好:享受当下与享受未来
传统贴现效用理论
“”VS“”
鲁文斯坦的新贴现理论
未来损益贴现率
抉择取决于人的先前的期望
景气指数与投资储蓄
消费愉悦VS支付痛楚
支付的痛感,决定了你是“” 还是 “”
延伸阅读:鲁文斯坦:和败家子是天生一对
第10章 过度自信
——认知自大与错误研判
自负的创业者
傻瓜力量大
你自信过头吗
一届长达31年的奥运会
灾难的根源
省小钱,费大事
过度自信导致交易频繁
本能地寻求规律
无厘头的理论
解释的冲动
高手,就是对自己诚实的人
第11章 幸福哲学
——快乐的量化与优化
回到边沁时代
幸福微积分
泰勒四原则——如何让自己更快乐
于人,宜点滴渐进
长痛不如短痛
先报喜,后报忧
重大利好可以“冲喜”
宁送“鸡首”,不送“牛后”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送他想要的,却不想说的
两好选一好,不如没得选
好消息应当提前宣布
延伸阅读:国民幸福指数
第12章 九重幻象
——警惕思维的陷阱
幸存者谬误
暴得大名,妄功
吃到的葡萄格外甜
选择你爱的,你将更爱你选择的
坦然接受不一致性
沉默的证据
偏见的形成
利用偏见:安慰剂效应
死一个人是悲剧,死千万人是统计数字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出的一道题
我们都是概率盲
患癌症的真正概率为多少?
第13章 对抗诸神
——风险探索简史
天才们的激情赌局
期望值理论
期望值理论的不足
边际效用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
延伸阅读:贝努利与圣彼得堡悖论
第14章均值回归
——“天之道”与“人之道”
高尔顿的豌豆实验
的后代会有多高?
淹三年,旱三年,不淹不旱又三年
均值回归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均值”什么时候能“回归”
预测“均值”是场游戏
何必削足适履
不要将均值回归巫术化
延伸阅读:高尔顿和他的优生理论
第15章钟形曲线
——“中庸先生”与“极端先生”
“数学王子”与钟形曲线
数学不会错,但数学会被用错
将军里面挑瘸子
分清“中庸先生”与“极端先生”
钟形乌托邦
中国会出现人口超亿的都市吗
“中庸先生”起作用的职业
“极端先生”起作用的职业
你具备成为“超级巨星”的条件吗
延伸阅读:胜者通吃的社会
第16章 双尾时代
——从“”到“双尾”
捡芝麻,还是捡西瓜?
“长尾”是另一种幂率曲线
M型社会:中产的沦陷
用蓝海战略创造“准奢华品”
普通人如何在“双尾时代”求存
延伸阅读:上下分流的时代/
.行为经济学.2008[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管理经济学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