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人的小镇中心有一亩多的闲置战争游戏 空地一体战交通便利,由于修建商业门面资金

首页上一页
13-08-26 11:37&&
&&&&&&呵呵,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啊!(人民日报:地方债都转化成资产、不可能爆发危机)人民日报:地方债都转化成资产不可能爆发危机日04:30
-人民日报我有话说(4770人参与)  【相关专栏】中国过往债务模式惯坏了地方政府  中国政府不是为了消费而发债,而是一般都用于投资,债务最终都转化成了资产。如果把这些负债和对应的资产联系起来看,那么有相当多的负债是还得起的。但是,我们必须针对地方债进行体制机制和监管框架方面的调整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地方债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大挑战。而且,国外也非常关注我国会不会发生债务危机。近期,审计署开始对地方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这有助于了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系统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非常符合社会期待。  虽然中国地方债务规模还有待于进一步摸查。但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现在没有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近年来,多国爆发出地方债务危机或者主权债务危机,使得国际上对于债务问题格外敏感。但是,我们要清楚,中国的地方债和国外的政府债务的确有所区别。  区别在于中国政府不是为了消费而发债。很多发生政府债务危机的国家,他们发债多数是为了支付公务员工资、养老金等开支,钱借来就花掉,不产生经济效益,属于消费型债务。  目前中国政府发债,一般都用于投资,属于建设型债务,比如修高铁、高速公路、水利设施,债务最终都转化成了资产。如果把中国这些负债和对应的资产联系起来看,那么有相当多的负债是还得起的。  建设型的债务和消费型的债务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中国现在没有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但是,地方债问题的确是很大的挑战。如果任其泛滥发展,也有可能酿成大祸。我们必须针对地方债进行体制机制和监管框架方面的调整。  当前地方债涉及几个大问题。第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没有划清。地方债发行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地方政府角色越位,政府做了一些本不属于政府干的事。  第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责任对应关系失衡。地方政府干的事多,收的钱少,这当中就存在巨大的缺口。地方政府要么能把事权放掉,要么在财权分配上获得更多倾斜,否则很难抑制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发债的冲动。  第三是金融功能和财政功能没有分清。地方上,财政的事情和金融的事情,常常混杂在一起。其实,必须要区别开来,该财政的事,用财政的钱,该金融的事,用金融的钱。  未来,如果我们能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各自责任的边界、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的边界,那么,很好地解决地方债问题是可以期待的。  本期合作:《央视财经评论》
13-08-26 11:42
国家统计局: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和更明显的企稳迹象时间:日10:32:31中财网  2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召开新闻发布会,盛来运表示:“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和更明显的企稳迹象;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也有一些改善;中国的政策微调增强了企业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中国能够实现今年经济增长(7.5%)的预期目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可控范围内;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证.券.时.报.网大盘今日又抽风?·原创:computer-2610:56只看楼主(-1)淘股论坛浏览/回复302/9复制分享·出什么事情了?直接暴力推,
都过4.2了。不惜一切代价?··原创:computer-2611:00只看该作者(-1)·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新闻发布会: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和更明显的企稳迹象;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也有一些改善;中国的政策微调增强了企业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中国能够实现今年经济增长(7.5%)的预期目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可控范围内;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口活,没有实际意义。··原创:computer-2611:04只看该作者(-1)·中国国家统计局:担忧特定行业的PMI数据波动性太大,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因此停止发布特定行业的PMI数据。这是什么意思?要隐身后台处理?还是难言之隐,一删了之?··原创:雨润斜阳1:06只看该作者(-1)·2000点空头力量来自唱空中国的JY之嘴,现在都被抓了,多空力量失衡,大盘自然要涨了。··原创:computer-2611:08只看该作者(-1)·拉加德呼吁全球携手应对新兴市场危机已做好提供援助准备。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改善?··原创:computer-2611:13只看该作者(-1)·记者从中央纪委获悉,
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春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新华网)
13-08-26 12:57
消息称下半年新一轮投资悄然启动总体规模万亿级时间:日10:18:10中财网  导读:  消息称下半年新一轮投资启动总体规模万亿级  144地级市规划建200余新城新区国际化大都市规划频现  人民日报:地方债都转化成了资产不可能爆发危机
13-08-26 13:08
以为老百姓完全不懂债券包装成衍生品是咋回事。
13-08-26 13:12
能自圆其说吗?能?为什么还要“但是~~~~~~”?投资性最终转化为资产,就没有危机了?太可笑了!4万亿不都是投资铁公基?不是转化为资产了?岂不是万无一失了?
13-08-26 13:15
即便是投资转化为所谓资产,关键还要看效益!没有效益的甚至是负效益的资产,资产又有何用?那些御用经济学者还真能胡编滥造!
13-08-26 13:17
其实秘密就在于地价。
13-08-26 20:43
人民日报:某省招商团在香港一顿早餐人均1000元时间:日07:54:33中财网  各地政府赴港招商,是地方展示形象的窗口,推动合作的平台,对加强联络、引进外资、提升形象、发展经济,功不可没。但是,一些内地赴港招商团的奢侈之风不减,亟须狠刹。  今年5月一个月,香港迎来6个省级招商团;6月,又有3个省级招商团赴港。此外,还有一些地、县级政府招商团。这些招商活动,一般包括启动仪式、集中签约、大型宴会等环节,都在香港顶级酒店和会场举行,耗资不菲。一个香港酒店业从业人士说,香港几家最高档的酒店,如金钟香格里拉、万豪和湾仔君悦,都是招商团最喜欢入住的酒店。这些酒店的普通标准间,都要2000元左右一晚。  今年5月,某省招商团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早餐会。一位参会的香港企业家透露,参加者共约40人,花费约4万元,人均1000元。这位身为亿万富豪的企业家,宴会结束后特地向服务员要了账单,看后不禁感慨:“一顿早餐花1000元,我不掏钱都觉得心疼。”  记者随后致电香格里拉酒店,询问早餐会报价。答复是容纳40人的华山厅,一小时早餐会最低消费30000元,另加10%服务费。租用投影仪、无线麦克风都要另收费用。  一些香港企业家说,常常是宴会进行不到一半,桌子就已经空了一半。“服务员还在不停上菜,最后都是原样收走。”一位经常协助内地招商团组织活动的公关公司员工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社会地位的嘉宾都很忙,一晚要赶好几个场子,为了“给面子”才答应出席晚宴,只好坐一下就走。  招商的“门面功夫”还有不少。比如,各个招商团比拼出席活动官员的级别,比拼出席人数多寡,拉人头,导致参加宴会的人员良莠不齐。  记者采访了多位香港企业家,他们表示,不会因为招商团不住5星级酒店,选择下榻3星、4星级酒店甚至普通商务快捷酒店,就看不起内地的政府和企业,就认为内地招商没诚意,不会因为没有租用最顶级的会议厅,就认为投资环境差。“政府招商,还是简朴为佳。”□.尹.世.昌 .人.民.日.报
13-08-27 00:25
:不良贷款余额增34%作者:处镜如初处镜如初:光大银行业绩符合预期6月钱荒的始作俑者光大银行公布业绩,股东净利润149.17亿元,同比增长15.5%,与预测的150亿元几乎一致;营业收入337.82亿元,与预测的338亿完全重合。除了个人存款达到3642亿元,占存款比例达到23.4%,比年初22%的比例提高1.4个百分点,显得有所进步之外。光大银行更多指标,显示基本面出明显的短板。一、存款出现环比负增长。6月底存款15547亿元,比3月底15576亿元减少29亿元,存款成本达到2.41%,和
同样高企不下,净息差仅2.23%,负债端薄弱拖累息差可见一斑。二、不良生成仍较高。6月底不良贷款余额88.4亿元,加核销13.5亿元,比年初的76.1亿元,半年净增26亿元,增长34%。在逾期贷款上,由年初的170亿元增加到217亿元,逾期不良比达到2.46倍,加核销,实际增加61亿元,增长36%。三、拨备提取不足。半的减值拨备金提取仅22.5亿元,难抵不良及逾期贷款的生成。拨贷比由年初的2.53%下降到2.34%。综合其营业收入增长11%和股东净利润增长15.5%差异情况,可以判断光大银行在为其H股上市在报表上所作出的努力,这是预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附表光大银行预测与公布偏差对照表明镜台:兴业通过不同久期的配置,基本抹平了同业资产和负债的头寸缺口。对光大来说,近3000亿的同业资产负债缺口,怎么玩?@Mario
13-08-27 10:37
不良贷款座次重排:兴业不良率最低华夏增加额最少8:42来源:中国证券报·字体:大中小··打印此页··关闭·去年增势迅猛的不良贷款,让今年整个银行业开始惴惴不安,对股份制银行更是如此。不过令人略感欣慰的是,从截至8月25日公布半年报的几家股份制银行来看,即便毫无例外的不良贷款“双升”,但其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仍然控制在1%。而且,几家银行的座次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将截至8月25日公布的五家股份制银行中报与去年年底的数据对比来看,不良贷款余额的前三位排名未变,依次为招行、
则以76.25亿元的余额,超越
,升至第四位,与第三位的平安银行也仅差0.12亿元。不仅如此,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仍处于五家银行中的最低值,但是不良贷款率的增长却是最快的一家。  招行超越浦发  居不良贷款余额增长首位  已经公布的中报显示,五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毫无例外的“双升”。而截止到2012年年底,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还是维持了下降的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招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9.25亿元,比年初增加32.31亿元。无论数额还是增加值都位于这五家银行的首位。而去年年底,浦发银行还以比2011年底增加31.1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3.42%的成绩占据增长榜的首位。今年上半年,浦发银行的不良贷款也出现“双升”。数据显示,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该行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12.58亿元,比2012年年底增加23.18亿元。  平安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76.37亿元,较年初增加7.71亿元,在五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长排名中居第四位,仅比华夏银行多增了0.45亿元。  截至6月末,兴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6.25亿元,较年初增加23.39亿元,增幅为44%,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仅低于
。2012年度兴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2.86亿元,较期初增加15.71亿元,增长数值在招行、浦发和平安之后。兴业银行表示,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受宏观经济影响或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偿债能力下降。该行关注类贷款余额77.13亿元,较期初增加9.05亿元;但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由2012年末的8.28%上升至26.72%。  华夏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一直在股份制银行中处于低位,截至6月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0.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26亿元。  平安不良贷款率增长居末位  华夏未能免于“双升”  截止到今年6月底,五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平安银行0.97%,华夏银行0.91%,招商银行0.71%,浦发银行0.67%,兴业银行0.57%。这一排名与年初数据相同,但是从不良率的上升幅度来看,兴业银行以0.14个百分点占据增长榜第一位,招行、浦发、华夏、平安分别以0.1%、0.09%、0.03%和0.02%增长率紧随其后。  值得关注的是,平安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0.97%,较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较2013年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而截止到去年年底,平安银行以0.42%的增幅位列不良贷款率增幅榜首位;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0.88%,比2011年年末还下降0.04个百分点,是当时为数不多不良贷款率下降的银行之一。  不良贷款增长放缓  逾期贷款隐患未除  中国银监会日前公布了2013年上半年的银行业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利润为7531亿元,同比增长13.8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395亿元,连续七个季度反弹,并且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17个季度的新高。  分机构来看,二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254亿元,环比增长13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56亿元,环比增长60亿元;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6亿元,环比增长42亿元;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25亿元,环比增长13亿元;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3亿元,环比微增1亿元。  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依然维持在0.96%,与一季度末持平;贷款损失15781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411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92.5%,较一季度末增长0.55个百分点。  监管部门认为,当前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困难加重、小微企业信贷质量下降,以及部分地区民间借贷风险持续向银行体系传递等。  
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2013年在宏观经济趋稳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将趋缓,房地产和平台贷款将是决定商业银行中长期资产质量走势的关键因素。特定行业尤其是钢贸、光伏和航运等行业仍可能推动不良资产反弹,将成为商业银行短期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由于上述高风险行业贷款在总体贷款中占比较低,对银行业的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内。  但是,迅速增长的逾期贷款却让人难以放心。平安银行逾期贷款增速最快,二季度关注类贷款环比增长58%,逾期贷款也较年初增长42%,90天以上逾期的增幅则高达57%。此外,截止到6月末,浦发银行逾期贷款较年初上升47%;兴业银行较年初上升48%。  招商银行逾期贷款总额最高,截至6月末,逾期贷款294.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0.97亿元,占比1.41%,较年初上升0.29个百分点;华夏银行6月末逾期贷款余额123.08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59%,比上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
13-08-27 10:38
珠海三灶镇楼市崩盘:百万富翁炒地炒成成清洁工时间:日05:33:55中财网摄影:南都记者陈坤荣□.杨.亮 .南.方.都.市.报
13-08-27 10:48
谈谈我所经历的英国金融危机·转帖:不错0:28只看楼主(-1)淘股论坛浏览/回复37/0复制分享·楼主:Lemontea1232011时间:7:52:00欧美的金融危机应该发生在07,08年,但是作为身在英国一小P民,在危机爆发之时真的没感受到什么。  先说失业吧,LG博士毕业,正是07年中找到第一份工作。08年中我找到第一份会计工作时,那个前任中国女孩也刚跳槽到一家英国公司。  再说房价,因为之前一直想攒钱上学,LG也刚找到工作,所以根本没有考虑过买房的问题。只是08年到一位朋友家去作客,觉得他家房子不错才聊起来,他06年买的房12万英镑,据说这两年涨了不少。  然后到了09年初,有一天老公回家说他老板建议可以考虑看看房子,我们这才留意起房价,并开始联系中介看房。看得第一套房要价11万英镑,已经挂牌一年多了,最初要价是13.5万英镑.因为房主不愿降价,一直卖不出去。通过查看历史纪录,发现旁边一邻居在07年房价最高点时却实卖了13.5万。在后这套房在10年底以9.9万英镑卖出。  我们最后在09年六月以10.5万镑买下了另一套被银行接管的房子,而这套房子正好是我之前提到的那个朋友的邻居,一模一样的户型,08年初的时候这条街刚卖出一套13.5万的。  我从这时才开始留意英国的房价,也才知道LG的老板的哥哥姐姐都是在美国投行工作的,好像是高盛吧。而他老板在08年把自己四年前买的8万英镑的两房联排以近12万高位脱手,两年后在另一好区购入一3房大house。英国购房信息非常透明,在最大的购房网站rightmove可以轻松查到过去10年所有卖出房屋的真实售价。所以一旦危机开始,在房价上的反应也是立杆见影的。从之后的信息可以看出,在08年卖出其实是非常惊险的逃脱了被套。09年初房价虽然没跌到底,但是有朋友拿到了非常好的房贷利率,大概只有2.3%年利,相当低。09年6月房价基本上到底,主要是因为有大量被银行收购的房子以低价卖出去。之后就是长长的滞胀阶段,一直不上不下,持续了有4年,直到今年6月才又重新看涨。 因为房价合适,我们11年底又购入一套出租房,8.8万,说来也巧,就在我们看的第一套房对面,也是同样户型,之前房主07年买入时12.5万。  我们07年底结的婚,按国内说法是实实在在的刚需,但我很庆幸在09年才买房,虽然其间租房也经历了种种不便。所以我并不赞成只要是刚需就不用管房价高低,长期看房子总是涨的说法。至少5,6年是涨不回来的,而且更不用说在房价合适时投资第二,第三套房了。英国失业人数增加大概也是09,10年开始增加的。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3岁入学的小孩明显增加。朋友住学校隔壁,她女儿竟然没申请到三岁入学的名额。还有带女儿去图书馆参加活动,次次爆满,还都是拉着大的2岁,怀着小的。英国人都喜欢连着生两三个,等孩子大了再去工作,反正经济也不好。当然它的福利制度也是很好的,生孩子时虽然失业了,只要之前工作够26周,就可以有9个月带薪假期,只是薪水低些,只有500镑每月,大概5000Rmb.从怀孕开始定期检查到孩子出生完全免费。小孩子出生后到16岁每月80镑补助,至少奶粉,尿不湿是够用的,16岁前看病买药也完全免费。
13-08-27 10:50
如果前几年你贷款买了房子,是负债,后来房价上涨,你还了贷款,房子不仅成了资产,还赚了一大笔财富呢!
13-08-27 11:17
地方债务偿债压力大多地酝酿上调基准地价8:25来源:中国证券报·字体:大中小··打印此页··关闭·中国证券报记者26日获悉,随着土地征收成本提高,近期多个地方政府酝酿上调基准地价。此举可能抬高未来土地出让底价,进而为地价上涨提供动力。基准地价是指,对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不同用途进行评估,并由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确定的平均价格。土地出让底价往往以基准地价为基础,根据土地的使用年限、地块大小、形状、容积率、微观区位等因素,综合评估而确定。通常而言,基准地价越高,土地出让底价就有可能抬升。调整基准地价的权限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近年来,随着土地征收和一级开发成本不断提高,各地已多次上调基准地价,部分城市上调幅度甚至超过50%。以北京为例,基准地价按照土地用途分为商业、综合、居住和工业四类,并由城区至郊区划分为十个级别。其中,商业用途的最高一级价格已接近10000元/建筑平方米,综合、居住用地最高价格也接近上述水平。地方债务偿债压力是提高基准地价的重要原因。从今年起,各地进入地方债务偿债高峰期,其中相当规模债务需用土地收入偿还。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自然希望土地以更高价格出让。提高基准地价,无疑有助于抬升土地出让底价。国土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1.7万亿元,增幅达77.3%,其
用地出让价款同比增幅超过90%。近期,土地市场交易旺盛,热点城市高价地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抬升了市场预期。事实上,在上调基准地价之前,很多城市就已经提高了土地的出让底价。专家认为,土地成本提高是大趋势,尤其在供应缺口较大的一线城市,土地价格具有更为充足的上涨动力。随着预期的抬升,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可能将频繁上调基准地价。(记者张敏)
13-08-28 09:15
贵阳地方债剧增楼市面临崩盘9:03来源:中国经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此页··关闭·  贵阳的债务压力有点大!  中国迅速攀升的地方政府债务一直以来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审计署于本月开始对地方债进行审计,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地方债一旦失控,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甚至造成金融动荡。  但在贵阳市,迅速攀升的地方债和不断增加的偿债压力,可能已经开始对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压力。  停工的高速路  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贵州省的首都。据《金融时报》报道称,由于资金不足,建筑工人工资长期被拖欠,一条尚未完工的高速公路被迫停工。该条高速公路的起点位于贵阳市中心,至今已停工一年多。  被拖欠工资的建筑工人发起了“罢工”,一位建筑工人透露,“我们用卡车堵住高速公路,直到他们把该付的工资付了”。  建筑工人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该条公路从贵阳市乌当区偏坡乡穿过,由于修路破坏了水管,当地居民从去年开始就失去了生活用水,只能从远处的山上取水。另外,由于政府停止给环卫工人发放薪水,街头的垃圾无人清理,堆积如山。  该条高速公路是由贵阳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修建的。贵阳城投集团是当地最大的政府融资平台,当地至少还有4个这样的政府融资平台,均是在2008年以后发起建立的。  报道称,如果不考虑政府融资平台,贵阳市政府债务约占当地GDP的17%;但如果算上政府融资平台,这一比例则达到了58%。类似于贵阳城投集团这样的融资平台所产生的债务,贵阳政府附有担保责任和偿还义务。  搜狐财经查询后发现,2012年,贵阳市GDP达到了1700.30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88.02亿元。按照占GDP58%的地方债总额计算,该市地方债务总计达986.17亿元,是当年财政收入的两倍多。  攀升的平台债  贵阳城投集团2012年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2012年底总负债达323.2亿元,比2011年底的279.1亿增加了44.1亿,增幅达13.64%。  尽管由于政府注入了大量的权益性土地资产,贵阳城投集团的总资产在同一时期从382.8亿猛增65.88%,达到635.0亿,并使其资产负债率从72.91%下降到了50.90%,但这并没有改善该公司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现金流量表显示,2012年度,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下降了0.32亿,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下降了40.98亿。该公司最终通过筹资活动产生的55.33亿的净现金流入,才在当年实现了正的现金流。  2012年,贵阳城投集团通过筹资活动取得了93.43亿的现金流入,其中有50.74亿元的借款,比上一年度的5.81亿增加了近8倍。  贵阳城投集团的很大一部分资产是土地,其大部分收入也依靠当地的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但贵阳市逐渐降温的房地产市场,则将使其偿债能力日趋恶化。大公国际分析称,2012年以来,“公司业务现金获取能力较低,经营性净现金流表现为净流出,对债务的保障能力持续下降”。  由于担心贵阳城投集团无法按时偿还利息,据《金融时报》报道称,国开行2012年一度拒绝向其发放新的贷款,直到该公司提供了足够的土地抵押。但贷款额还是从之前的20亿元削减到了10亿。  但对于贵阳城投集团来说,10亿元仍然不足以完成上述的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  尽管如此,这并不是眼下最值得贵阳城投集团担心的事情。该公司2012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2013年度面临着81.3亿元的流动负债偿债压力,比一年前增加了近一倍。在2013年第一季度后,这一数据增加到了82.7亿元,其中包括12.2亿的短期借款、43.4亿的应付账款和21亿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非流动负债。  崩盘的房地产?  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主要依靠当地的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但对于贵阳城投集团来说,贵阳市的土地出让收入很可能已经到了最高点。  贵阳市因其超级楼盘,曾引起全国舆论关注。据报道,贵阳市共有4个建筑面积超过千万平方米的超级楼盘项目,其中包括总建筑面积达1830万平方米的花果园项目,总建筑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的“中铁·龙里生态城”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400万平方米的“中天·假日方舟”项目和总建筑面积达1600万平方米的“大川·白金城”项目。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主席杜猛评论称,“贵阳官方网站上已批的在建工程10000万多平方米,三口或四口之家可住500万人,而贵阳目前(城镇人口)仅340万人,这是地道的鬼城”。  著名财经评论人吴其伦则更加直接了当,“贵阳楼市会面临崩盘的命运,会出现大幅度下跌,跌幅最大可达30%至40%左右”。  无论如何,贵阳市都将面临着极大的偿债压力,但一旦楼市崩盘,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土地担保价值剧降,则将直接促使当地地方债违约,并给当地经济造成更大的影响。
13-08-28 11:29
日媒:“鬼城”迟早会在中国大规模出现日10:55环球时报我有话说(13人参与)  日媒:中国空房现象严重“鬼城化”加剧地方债务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商业报道网8月27日文章,原题:向“鬼城化”急速迈进的中国底特律市不久前宣布破产,对中国来说绝非与己无关。因为它们有共同点:“空房”“空地”不断增加。尽管中国内陆地区房地产开发热潮不减,但一些地方已开始步入发达国家的衰退之路。  中国早已摆脱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的窘境,如今人均居住面积达35平方米。由于到2050年中国总人口可能由目前的13.5亿减至13亿以下,专家称,按人口计算,届时中国人将“不缺房”。事实上,中国的空房现象正日趋严重。笔者乘车经过上海市曹杨路和镇坪路附近,无数高楼映入眼帘。笔者吃了一惊,不知为何要建这么多高楼。诚然,作为交通便利的国际都市,上海曾一度“房子建好就能卖掉”。不过,在曾有许多日系企业进驻的嘉定区,近年有不少企业迁出,已出现不少空置房屋。  上海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情况还不至于太糟。问题是全中国各地都在大肆开发商品房。地方政府通过向与之息息相关的建筑公司贷款和土地转让等方式主导着城市化,各地掀起场馆建设风潮……融资和投资带来的无节制开发造成中国目前的现状,“空房”现象加剧。  地方政府在“城市化”号令下,房地产开发不断推进,完全没有破产的风险意识,认为政府一定会出手应对,“地方城市不会破产”。可以预见,“鬼城”迟早会在中国大规模出现。且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开发时并未进行正确评估,许多地方出现不良债务,严重影响到地方经济。温州和
(6.89,-0.08,-1.15%)就因买家少出现建筑物空置的情况,令地方政府欠下巨额债务。(作者姬田小夏,丰豆译)
13-08-28 11:42
8家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利润增速放缓不良贷款上升日10:42大众证券报微博我有话说
13-08-28 11:52
.自贸区改革屁用没有·原创:艾古大士1:06只看楼主(-1)生活浏览/回复84/5复制分享·1、老早就有三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后来忌妒老外赚钱太多被取消了,美其名曰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近年外资大量撤退政府收租的生意(税收)不景气。现在再搞自贸区,把税收的优惠又还回来,难道外资因此又回来了?2、外资的进出,并不是因为区区一点税收优惠。一般来说,欧美资本盯着的都是暴利的生意,税多一点少点根本不是问题,就象中国很多暴利的生意完全不在乎高利贷的利息一样。如果外资盯着的就那点税收优惠,那老外早就饿死了。赚小钱做打火机生意,税少交一分都开心,那是咱们中国苦力干的。所以,你几时见过外资逃税的?它根本不在乎这点税。当然,如果能少缴点税,当然更好。这就导至保税区外的企业纷纷转移到保税区内。也就是说,自贸区的搞法,并不能新增外资投资,只能让本来已投资的外资挪个税收更优惠的地方而已。对整体经济的促进并没有什么效果。难怪上海一搞自贸区,别的地方政府就急了,纷纷推出自己的自贸区优惠方案。3、还有人说,自贸区的核心是金融开放。别扯了,再开放你还能允许外资自设赌场?只不过允许外资入场参赌而已。这对外资来说,有个屁的兴趣啊。美国金融业的强大,是在于他经营赌场的能力强大,你不能允许他自设赌场,只让他入场参赌挨宰,你当他跟你们这些赌徒一样傻啊?··原创:艾古大士1:12只看该作者(-1)·现在又是搞外企行贿调查,又是搞反垄断调查,明摆着要整治外企。这里一边整人,这里一边又说推出重大改革方案搞优惠政策让人来投资。出尔反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你让谁信你啊?谁又敢理你啊?··原创:小草尘土1:13只看该作者(-1)·顶大师!!!··原创:艾古大士1:18只看该作者(-1)·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行当,老外是不敢涉足的。老外经营的行当,全是优势显著,稳定无风险暴利。外资在中国是从来不逃税的,因为赚钱容易,觉得没必要。我觉得老外甚至避税都懒得避,嫌麻烦。不要以为是因为老外都是圣人素质高,国外老外逃税也很多。千方百计避税更不用说。··原创:艾古大士1:21只看该作者(-1)·大师炒股,从来就没问过券商交易手续费有多少优惠。因为无所谓,大师炒股,暴利嘛。象你们韭菜就不一样了,帐户天天转来转去,为了一丁点手续费的优惠,买菜都不够。原帖由三点在8:05发表上海自贸区原帖由三点在0:33发表上海本地股这些黑木耳又要狂吸股民钱财了!
13-08-28 15:01
时间:日12:00:11中财网导读:  政治局高度评价自贸区建设天津有望接力上海获批  上海自贸区概念火爆改革红利有望持续释放  巩胜利:上海自贸试验区担负着艰巨历史使命  上海自贸区暂停&外资三法&离TPP更近一步  桂浩明:上海自贸区题材能走多远看实质性政策落实  上海自贸区概念扩散游资再炒地图  沪自贸区概念股爆发三行业尽享制度红利  三条主线淘金自贸区概念股  自贸区炒作蔓延至厦门港概念股走强(附股)  天津促进东疆保税港尽快向自贸港区转型荐3股
13-08-29 08:09
地方政府买外资产业链:每100万美元外资售17万人民币时间:日04:30:12中财网  揭秘地方政府“买外资”产业链每100万美元“外资”售价17万元人民币  在全民招商的浪潮下,层层摊派的引资任务激发了基层官员的“创造力”,某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一条“买外资”产业链。  据记者了解,东部某省的城市近几年就上演过每100万美元“外资”售价17万元人民币的戏码。通过与中介合谋注册“外资公司”让钱空转一圈,地方政绩耀眼,中介乐得赚钱,留下的却是一本财政烂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该省地方官员告诉本报记者:“任务太重,压力太大,比如说市政府分配给每个县1亿美元(指标),县里再摊派给镇上,10个乡镇每个1500万,层层加码。(买外资的事)大家都知道,上面也晓得,但是各种原因,任务还是不断摊派下来。”  利用中介“空转外资”  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龚震近日就其完成的一份外资利用情况调研与本报记者进行了交流,他的调研揭开了东部某省城市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  媒体公开资料显示,年该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5.47亿美元、10.5亿美元和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1%、92.2%和54.1%,增幅连续三年全省第一。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9%,增幅全省第二,虽未实现“四连冠”的年初目标,但总量仍居区域第一。  但龚震的调研显示,该市的数据是掺水数据。几年来,该市所属各县(区)乡(镇)都在花钱“买外资”。行情是,每100万美元“外资”售价17万元人民币。  具体方法是,通过广东一带专业做外资买卖的中介机构,由它们借用香港或台湾地区人士的身份证件注册外资公司。公司成立后,从境外汇入美元,又以购买设备等名义,将钱转入“中介”指定的账户。作为回报,每“投资”一定量的美元,中介将获得相应的地方财政奖励。  但事实上,这些企业纯属子虚乌有,遇到检查时,找家经营范围类似的企业,挂个铜牌来应付。  当地政府网站报道,2012年该市各县(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均超过2亿美元。但龚震实地调查的某县的情况却是,2012年县里下达给每个乡镇2000万美元的外资到账任务,一些乡镇去年一个外资项目也没引进,全县总计完成不到3000万美元,完成率不足15%,其余都是花钱买来的。  龚震表示,该市这股利用外资的浮夸潮兴盛于2010年,当年几近翻番的增长任务激发了重压下基层官员的“创造力”。保守估计,当年至少5亿美元的到账外资是买来的,该市为买外资一年的花销至少是8500万元。  在2012年的严峻形势下,该市虽然丢掉了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全省第一的桂冠,但30.9%的增幅仍是不低。按照当地一些长期负责引资工作的基层党政主要负责人分析,保守估计全市全年至少近半的外资需要靠“买”才能“实际利用”,那么2012年该市可能花费了至少1.8亿元的资金才买来总量区域第一的佳绩。  基于政绩考核“买外资”的钱,当然只能政府出,但为掩人耳目,该市做法是,先将财政资金转入各县(区)乡(镇)自办的“国企”,再由“国企”以隐蔽科目向“外资中介”支付。县(区)财政勉强能够承担得起这些“中介费”,一些财力较差的乡镇只能向县财政借钱“买外资”。  “买外资”也令一些乡镇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去年该市乡镇一级普遍是1000万~2000万美元的到账外资任务,今年仍被要求有5%左右的增幅。该市一些山区乡镇一年的可用财力还不到300万元,仅“买外资”一项就够呛。  前述该省地方官员的说法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情况,他对本报记者表示,买外资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任务还是不断摊派下来。  “外资买卖”遍地开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香港籍企业家也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买外资”产业链的一些内幕。该企业家原是内地籍,从事外贸行业20余年,所投资的产业分布多地,熟知相关细节。  这位企业家表示,各地政府对外的招商引资压力巨大,为了完成任务,几乎不择手段,于是,相应的“市场服务”应运而生,一些机构专门提供外资注册,向地方政府收取费用。近些年来,地方政府“买外资”的综合成本水涨船高,从当年的每百万美元注册资本4万~6万元人民币,到如今很多地方已经达到了每百万美元注册资本30万~40万元人民币。  据他了解,很多地方都在这样做,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到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都有。而从事这个行业的中介机构也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些是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边缘性金融机构,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完成虚假注资、周转。  浙江某县级市此前的一份政协提案,也表现出当地对外资问题的痛苦心态。该提案指出,对官员的外资考核,迫使当地靠工业土地出让搭配“外资”任务,并作为土地摘牌的前置条件。  提案称,该市乡镇及开发区工业用地出让基本上形成这样的规矩:每亩土地搭配10万~20万美元外资。所以市内企业要买土地须先去境外注册公司,然后通过地下钱庄将境内人民币换成境外外币打进来,算是外资引进,可谓“劳民伤财”。据估计该市这样的“假外资”占一半以上,相信全国各地情况也差不多。  该提案还提及,当地外经贸局及乡镇或开发区按每百万美元引进给予企业4万~6万元奖励作为补偿。企业苦不堪言:通过地下钱庄换外汇带来风险和损失,境外注册公司带来费用和麻烦,成立合资企业规模做大以后想上市产生障碍,而企业外资要退出又带来诸多麻烦。该提案最后建议各级政府取消对下级部门外资引进指标考核。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对外资统计的监管正在收紧。例如,江苏省商务厅下发的《外商投资实际到账统计工作指引》(2013年),对实际到账外资的统计工作作了更严格的要求。  新的统计指引要求各地商务部门对上报的项目的真实性和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负责确认,除了采用与外管局一对一确认和人工比对的程序外,还要求各地商务部门在每月上报实际到账外资数据时,须同时报送由各市商务部门分管领导签字和加盖单位印章的“项目和实际到账数据真实性承诺函”。此外,还在原来要提交的所有证明材料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实收资本印花税凭证”和“当期缴纳社保凭证”两项证明材料。  但监管收紧的效果究竟如何,尚待观察。正如上述香港籍企业家表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监管总体上在推进,但绕开监管的方法也很多。他认为,根源并不在商务部门的监管,而在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在竞争压力下,没有哪个地方主要领导敢让自己辖区的外资数据降下来,而这也是上下皆知外资造假却没有一个人敢捅破的根本原因。(.第.一.财.经.日.报.王.培.霖) 中财网
13-08-29 08:09
外媒:房产调控权限已上升到中央层面要等三中全会后时间:日07:39:47中财网+  导读:  发改委:房价反弹压力大房产税改革试点将扩大  日媒:中国人均住房35㎡&鬼城&将大规模出现  郎咸平:鬼城频频曝光中国经济遭遇大麻烦  人民日报:地方拍脑袋造新城一到晚上便成为鬼城
13-08-29 08:34
原帖由随猫咪咪屠龙在3:08发表以为老百姓完全不懂债券包装成衍生品是咋回事。
13-08-29 08:38
13-08-29 14:54
萧条迷茫笼罩曹妃甸一个小开发区动辄负债几十亿日07:28《中国企业家》杂志 我有话说(400人参与)  ·推荐阅读·曹妃甸背负巨额利息:睁开眼闭上眼几千万就没了
13-08-29 22:18
.··转贴不错1:48只看该作者(-1)·印度《经济时报》8月29日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说,没错,第二场亚洲金融危机正在酝酿中,这场危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将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分几个阶段展开,而资金流动性的每一次收紧都会引发一场新的金融风暴,印度政府目前采取的应对措施都无法阻止风暴的来临。英国《卫报》8月26日文章说,印度这些年来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由负债推动的消费和投资热潮基础上的,由此造成的企业和家庭过度负债加剧了印度经济的问题。
13-08-29 22:24
.大规模推广自贸区,对很多中小上市公司是灭顶之灾·原创:福清步行者2:17只看楼主(-1)淘股论坛浏览/回复38/1复制分享·当所有人都在欢呼新的改革,可以堪比当年的深圳特区,很多地方都恨不得一拥而上,到处都是自贸区,难道大家看到的都是机会,却没有看到其实是把双刃剑不从金融方面上谈论,这个方面我不懂,着方面的最大的教训就是九十年代墨西哥加入北美自贸区后发生的事,我只从简单的问题上谈谈自贸区最简单的就是进口的东西便宜了,但是现在中国的小微公司创业公司真的可以在质量上跟进口的东西相提并论了吗,我看其实不然,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产品有市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价格,虽然质量比不上进口,但是在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有市场,有市场就有了发展的前途,但是如果自贸区大量成立,价格优势缩小了,国产品市场是在缩小了,可以说自贸区可以倒逼国内企业产业升级,但是升级的毕竟是少数,被逼死的也会很多可以预见,如果短期内大量自贸区出现,那么创业板
很多公司业绩会下滑,因为在质量还跟外国的无法相提并论情况下,原来靠价格的优势却被缩小,等待的就是市场在减少,业绩下滑··原创:福清步行者2:21只看该作者(-1)·国货和进口的质量比,很多人都心知肚明,现在国产品靠的是价格如果这个优势缩小,对很多公司来说,说好听是倒逼升级,说的不好听,
首页上一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方的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