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价格如此便宜、农民都不种麦子了!可是中国有很多地方连温饱 小康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样的发展令人堪忧!

查看: 17234|回复: 19
来自手机客户端
现在新麦上市,正是农民高兴的时候,但今年因为价格问题农民弟兄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国家出台小麦最低保护价是每斤1、18元,而现在有的收粮点才收1、03分每斤。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谷贱伤农,不要打击农民弟兄种粮的积极性!
来自手机客户端
不知能不能引起关注!
这就是咱农民的无奈
来自手机客户端
二十年前,小麦的价格在一元左右,今天小麦的价格仅仅一元多一点,房价涨了近十多倍,工资涨了十多倍,无语,,,,,
主要是考虑征地的时候,征地补偿的依据是 土地年产值的n倍,如果年产值增加10%征地费用会上升10个百分点
土地年产值控制住一定的范围内有利于征地和土地流转,我猜的
如果小麦价格由1元也像房价一样上涨10倍,那征地的时候原来要5万一亩现在就是50万一亩,经济不能持续发展
我只能说农民太苦了,你说的1.03我是看不见了,我家是江苏扬州宝应的,刚收的小麦,在田头就卖了,一口价0.55元每斤,5亩田,卖了1600元,收割机费用700元(有倒伏),你给农民算算,种子、话费、农药、人工,农民还需要种田不?我回乡下去帮主父母农忙,听到最多的都说,你们城里上班的一个抵我们农村种地的20个人的收入,我也是醉了,不敢说国家的政策,只是希望制定政策的人多去农村走走,听听农民的声音。。。。。。。。。。。。。。。。。。
主要是考虑征地的时候,征地补偿的依据是 土地年产值的n倍,如果年产值增加10%征地费用会上升10个百分点
来自手机客户端
好脾气好心情 发表于
主要是考虑征地的时候,征地补偿的依据是 土地年产值的n倍,如果年产值增加10%征地费用会上升10个百分点 ...
看破不说破
各地粮库粮所干什么吃的,国家应该以保护价收购。
看破不说破
只能怨中国农民的效率低,进口的小麦,都算上其他费用,到国内才不到2000每吨,还是最好的小麦,便宜的都有,国内的至少的2100以上,还是大众麦,低几百块钱。市场决定了中国小麦不赚钱,没有政府的定价,小麦的价格还的低,和国外进口小麦持平的。二亩三亩的效率,和几千上万亩的效率,都是几个人管理,出来的价格能一样吗
二十年前,小麦的价格在一元左右,今天小麦的价格仅仅一元多一点,房价涨了近十多倍,工资涨了十多倍,无语,,,,,
各地粮库粮所干什么吃的,国家应该以保护价收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蛋蛋姐这种如花似玉的美少女
就开始被大家叫“胖蛋”了
我哪里胖呀,我只不过喜欢吃
打卤面,大馒头,拉条子,芝麻烧饼
水晶虾饺,香菇烧麦,蟹黄包.......
哦,对了,还有月饼,五仁的除外
不过长辈总是会聊起当年
全中国大部分人都吃不饱饭的时候
中国一直是人口大国
但是却没有能轻易养活同胞的耕地面积
所以在中国近代发生了多次的大饥荒
年华北四省区大饥荒:死1000多万人,灾民3000万(一说5000万)。
年北方八省大饥荒:死1300多万人。难民估计达五千万左右。
1931年饥荒:长江年发生水灾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两次水灾死人都超过14万人,1931年灾民1亿人,水灾后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300万人;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饿死过600万人。
1936年-1937年川甘大饥荒:成都盆地各县外都是灾区,受灾大约3700余万人。
1942年中原大饥荒: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
1943年广东大饥荒,300万人冻饿而亡。
1945年东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东、浙江、福建、山西、广东、安徽、广西等省灾民达一千九百万人。
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
年全国大饥荒:这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很可能超过三千万,相当于二战中国死亡人数!被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
就在这种“路有饿死骨”的环境下
李振声出生在了山东淄博的一个农村里
饥饿,就是他对于童年唯一的记忆
年少的他从来没有想过
在后来的日子里
他成功让中国的小麦增产超过150亿斤
被誉为小麦界的袁隆平
获得了国家最高级别的科学奖
因为科研能力被任命副省长却推辞
让中国人能自己能养活了自己
成功打脸了美国科学家的嘲讽
也让蛋蛋姐能幸福的吃到这些美食
不过那年16岁的李振声
因为家里实在已无法负担他的口粮
只身来到济南打工
他看到在山东农学院
于是就毅然报考了农学院的农业系
在这里遇到了他的恩师
原燕山大学的沈寿铨教授
沈寿铨教授让李振声明白了
乡亲一直挨饿就是因为小麦的品质低下
当他把学校培育的优质种子带回家乡后
让家乡贫瘠的土地上第一次
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
所以李振声从这时开始立志
要投身于优质小麦的育种工作中去
大学毕业后
被分配在了中科院工作
本来在中科院工作顺风顺水
李振声只要在这里安稳的工作下去
就能步步高升走上人生
但是在1956年
我国爆发了
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灾害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染病植株在叶片上会出现鲜黄色条状的孢子堆,破裂后会产生锈褐色的粉状物,最终导致小麦大面积死亡。
感染小麦条锈病麦田
李振声看到了祖国再一次
就要陷入饥荒的危险中去
所以他决定放弃中科院的安稳工作
离开了繁华的北京城和舒适的办公室
来到了小麦条锈病的重灾区
荒凉的西北小镇陕西杨凌
在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开始了小麦育种的研究
25岁的李振声带着满腔热血
觉得自己肯定可以培育出新品种的抗病小麦
但是现实却是给了李振声当头一棒
通过研究之后他发现了
条锈病病菌变异的速度非常快
平均每5年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小种
而小麦的育种过程却需要8年
自己辛辛苦苦培育出的小麦
依旧被条锈病折磨的如同枯草
研究所的其他同事都觉得
培育出能抗病的小麦就是
但是李振声并没有就此放弃
他发现了经常作为牧草的
完全不会感染条锈病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他心头
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小麦中
这个困扰中国7亿农民的问题就解决了
作为牧草的偃麦草
偃麦草和小麦是“远亲”
连花期都不在一个时期
为了让偃麦草的花期提前
李振声每天起早贪黑
没日没夜的在农田里工作
不断用人造光催熟偃麦草
硬生生把偃麦草的花期提前了两个月
成功和小麦进行了授粉
可是困难才刚刚开始
尽管对成千上万
小花进行了授粉
可是李振声也只获得了几粒种子
而就这几颗种子还有一部分不能发芽
这些种子要不像骡子一样不育
要不就是后代失去小麦特征
越来越接近草
而李振声就这样每天都奔波在农田中
一干就是8年
8年的时间都可以让一个婴儿
成长为一个结实的少年了
也让李振声从意气风发的青年
走入了日渐沧桑的中年
但是在他的田里
李振声却还是没有培育出
理想中完美的小麦
1964年的夏天
组织上已经开始批评李振声
说他的项目“严重脱离实际生产”
能不能继续研究
就要看现在这一田的小麦
眼看自己8年来的心血就要泡汤
李振声心急如焚
偏偏不巧的是
就在小麦成熟前
迎来了延绵40天的阴雨天气
而在6月14日这一天
却又突然烈日当头
李振声试验田里
几乎所有的
都完全脱水
干青的小麦
李振声一遍又一遍地在田中搜寻
就在已经绝望的时候
猛然发现还有一株结出了饱满的种子
这就是他苦苦寻找的理想后代
后来这株小麦被称作“小偃55~6”
不仅成功让项目继续下去
还解了当时祖国粮食的燃眉之急
李振声也因为对粮食生产的贡献
而躲过了“文革”被批斗的命运
但是李振声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
他依旧每天都亲自下田
仔细观察每一株小麦的情况
试验田熟悉到
不需要翻看记录就能说清每个材料的位置
每日千篇一律地观察筛选
李振声一干就是20年
培育出了抗病强耐旱耐高温的
优良小麦品种“小偃6号”
“小偃6号”不仅完美地抗病虫害
而且亩产量以及质量都极其出色
在黄淮流域大面积种植
农村都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的民谣
此外“小偃6号”还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
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
目前其衍生品种已达53个
累计推广面积3亿亩以上
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由小偃麦衍生出的品种“高原 333”
至今仍保持着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
这时的李振声因为巨大的贡献
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同时在培育小麦的过程中
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
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
让中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了世界领先地位
小麦蓝粒单体系统这项国际首创成果得到美国遗传学会主席、小麦染色体工程研究的奠基人E.R.Sears的高度评价。他亲自推荐李振声的论文在Z.Pflanzenzüchtung发表,并支持在中国召开“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1986年,西安),李振声因为对小麦染色体工程的卓越贡献,他作为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主持了
李振声拿奖拿到手软
而且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小麦研究
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按照我国的传统
上级组织看到了李振声的能力
希望他能够担任陕西省副省长一职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
李振声却婉言谢绝了
放弃了成为高官的机会
因为他知道
麦田虽然不是属于他的
但是他却属于麦田
只有在黄土地上
自己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他希望一辈子待在麦田上
继续自己的研究
九十年代初
已经年过六旬
李振声退居二线
可是他还是不愿意享清福
在昌平平西府建立了一个新的育种基地
没有卫生间、没有围墙,连路都不通
李振声就带个饭盒带个草帽
在田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而就在这几年之后
一位美国的农业专家莱斯特·布朗
撰写了一篇名为《
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
他认为到2030年全世界的粮食加起来
都不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恰好这时候中国粮食出现了5年减产
产量甚至倒退回了上世纪的水平
李振声默默的在这期间
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并以一介高龄还为之努力
仅仅十年后,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上
李振声用一个又一个的数据
直接打脸美国专家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2007年,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同时获得500万的奖金
以表彰他在小麦远缘杂交
以及小麦磷、氮高效利用育种研究的贡献
这是我国这一领域的最高奖项
评选十分严格
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
在此之前获奖的只有袁隆平、吴文俊等
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
而且获奖者能同时获得
500万的高额奖金
但是李振声却说:
荣誉归于集体,这次奖金也应归于集体,我已向单位说好,这次奖金全部捐给单位,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助经济困难的学生一臂之力。
经常有人把李振声和袁隆平比较
虽然二者都获得了最高奖
但是李振声的名气却远远不如袁隆平
但是李振声对此却毫不在乎
“没有必要做这个比较,有人说‘南袁北李’,我们一个搞水稻,一个搞小麦,都是为了培育粮食新品种努力,只要培育出好品种,农民增收了,我就幸福。”
而直到现在
李振声先生还依旧心系祖国
为了农民的问题不停地忙碌着
当初吃不上饭的贫苦辍学少年
如今已是功成名就
但是家中阳台上还是种着小麦
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参考资料:
1.《当代“后稷”:专访最高科技奖得主李振声院士 》
2.《李振声院士:华罗庚先生教会我如何学习 》
李振声: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
后台回复“小麦”,观看李振声和他的农业强国梦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我们马上要众筹一款
可以智能飞行的四驱车啦!
这是一款可DIY可编程的
迷你四旋翼无人机
配套系统而有趣的教学视频
举办一场酷玩游戏
带你回到小时候
如果你对我们的新飞机感兴趣
或者想参与酷玩周末的活动
请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
关注活动专属服务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知乎问题:为什么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以后谁来当农民?该问题已被关闭
知乎问题:为什么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以后谁来当农民?该问题已被关闭
转载者写在前面的话:中国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农业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这些就是根本问题,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国农村多大,农村人口多少?粮食需求大不大?。这不是一句工业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或者化肥生产多了就能提高农业产量就能解决的。工业怎么发展?大鸣大放?那么多的人所需要的粮食又应该从何而来?在不能让老百姓减少在食和住的基本需求方面所需要的成本的情况下,想要刺激内需让老百姓掏钱出来消费繁荣工业等于天方夜谭。为什么近代的联合省,英国都是先发展农业之后工业才开始发展,经济才开始繁荣?就连美国在工业大发展的前提也是南方的棉花种植业能为北方所用以及中部的大平原上的农业大开发。可见在没有发展农业的前提下想要发展工业有多难。而且如果中国不能解决农业和农民的问题,那么动摇的将会是共产党政权的基础和根本。要知道中国解放军的基层士兵主要来自于哪里?如果不能让他们满意,那么三股势力都无法做到的让中国颜色革命或者混乱分裂的妄想就会被他们变为现实。思想教育做得再好,洗脑洗的再彻底,只要一接触到现实,那也是徒劳无功。
周晓农,知乎种田人
先说两个例子,湖北大冶农民侯安杰,租地1.96万亩,主种粮食,号称湖北粮王,还有其他经济作物,年净挣400万,京山农民刘若峥,租地1290亩,主种粮食,也有其他经济作物,年净挣100多万元。能种两季的都种两季,提高复种指数。
两人的亩均收益,似乎很不一致,这是为什么?两人都曾和我交往过一段时间,侯安杰始终不愿透露他的收支账,400万元,是有关方面的一个就低的框算数,而刘若峥则给我提供了他的收入明细账,算下来就是100多万元。另外,候安杰的土地量大,要再转租给他人种,他人只负责田间管理,候安杰负责机耕机插机收服务,他的收入,是扣除了转租者收入后的收入,刘若峥也用机械化,雇工加自己种,开支相对少。总收入不如侯安杰,亩均收入就高一些了。
两人的收入都不错,原因在于种地多。最近的情况是,有媒体连续报道了江西一些地方争着租田种的情况,导致租金猛涨,由100元、200元、300元乃至400元一亩,都有人租,到400元的租金,每亩一季还能挣个二百来元。无论是侯安杰、刘若峥,还是江西的租田户,都是种田大户。
如果说,农村想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这些人却恨不得种得越多越好?
这是因为,当一个农民只种一亩田时,即使种两季,也仅够养活自己。一亩田,种水稻,亩产千斤每斤以一元算,是1000元。一般计算,一个农民一年的自用粮是800斤(除自食外,还要喂鸡、鸭等),可出售200斤,收入是200元。种一亩田的成本,如种子、水费、化肥、农药等的成本大体是400元,不够,就还要加上一季越冬作物,如油菜,净收入大体是三、四百元,再用这个钱去贴补水稻投入,最多还有点盐巴酱油钱。所以,只有一亩地时,两季的产出,仅能养命,要想再有其他支出,就没钱了。这一亩田,只能算口粮田。如果再增加一亩田,农民就不需要再扣自用粮,全部用于出售,扣除几百元的成本投入,净收入就有了七八百元。再增加的田,可以称为商品粮田,越多收入越好。这是一个粗账,大体可让人看出端倪。
在中国,按户籍人口算,农村有9亿多人,现在,公布的农村耕地有18.2亿亩,农村人均有两亩地,看起来似乎可以,但中国的田土,大体有三分之二算中低产田土。刚才我们算的是好田好土的账,而中低产田土,有投入,也达不到这样的收益。另外,两亩地,如果一个人种,纯人工,一年田间的净工作时间,也就二十来天。这就是农村富余劳力多,都窝在农村,日子过得艰难的原因所在。
最近公布的数据说,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有2.5亿人,是不是农村就没人种地了呢?总体上不是,据我在农村了解,现在一户人家,种上10多亩地或20来亩地的人家比较普遍。比如一家人,如举家进城,地就流转出来了,或者儿子姑娘进城了,由父母亲种,50岁左右,甚至60岁以上,种上个10亩地,根本没问题。
另外,不要说平原,就是在山区,机械操作,也在大量使用,微耕机,微型插秧机、收割机,比人工的效率提高10倍左右,农忙时节,离家不远的农民工,还会回家干上几天农活,普遍的缺劳力情况并不存在。
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地越少越没人愿种,多了才有人想种;越是没人种田,就越是有人想种田。中国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转移,农民只会永远受穷。现在农民的转移,还没有完全到位。说起来,按常住人口算,城乡人口各占一半。实际上,由于转移的农民要真正成为市民还很难,还只能叫半市民化。由于是半市民化,在乡的农民,还要养老人、带进城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小孩,实际上再想有更多的农民进城,已不太现实,处于胶着状态。
城里人总以为农民不会盘算,总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农民,其实对自己的事,没有人比农民自己更清楚,农民家中,有几个在家,有几个外出,在现行政策下,什么样的做法,最有利于自己,农民会安排得比我们设想的好。现在,总算有这么多农民出来挣收开眼界了,又惊呼农村没人种田了,莫非想把农民逼回农村去不成。
问题中的说法,是一些人和一些媒体的说法,最近还有15名院士上书,说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要防止农村无人种地的问题,以其身份的显著性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如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讨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假如,我们认可在乡农户,一户种上15亩田左右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15亩地,按现在的耕种技术,一个劳力花上3个月的净工作时间就够了,15亩地的产出,一年净收益有1万多元,加上农村生活成本低,以在田间的净工作时间算,收益不会低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乡农民的其他时间,还可以喂猪、做点小生意,这些账,农民自己在家庭分工中,都是盘算好的。
中国农村仍然在发生变化,不少地方,有代耕代种合作社、有“土地银行”,一些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家庭,把地存入土地银行,由代耕代种合作社种,或者到农忙回不了家时,打个手机,请合作社代劳的事也不少。中国农村,人与土地资源,还会产生些什么样的组合方式,需要再观察。现在确实有些地方土地撂荒了,这是调整中必然会发生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答案下面的讨论:问:
中国人地关系过分紧张的情况下,一户15亩地太难了,多余的劳动力如何转移出去困难太大,「民工潮」虽然带来了城市的发展,但是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并没有受益,在没有解决如何转移,如何保证转移后农民生活的前提下,谈15亩这个数字不现实;另外,中国农民有很明显的心理特点是希望能给自己留退路,纵使外出务工,也想家里有地,心中有底,我不知道您关于「种上10多亩地或20来亩地的人家比较普遍」的说法来自哪里,温铁军做过土地流转实验,效果不理想,我记得好像是不到1%,因为我只是看书了解,具体情况不能肯定,所以这里有疑问,您能解答一下吗?最后一点就是农民土地保障,现在土地归集体,在很多城市周边土地正想建筑用地转变,但产权的两权合一又为不少经济学家诟病,认为不适合中国,在xxx等人的论述中均看到这些,您的观点呢?
一、关于15亩或20亩,是我在湖北农村部分平原县进村入户调查的。土地流转数绝对不止1%。有个县是50亩以上的流转(据说,上级是这么安排的)才列入统计,我在这个县了解到的部分数字(50亩以上的),还超过了这个数字,还不要说50亩以下的。他们承认工作不细。当前农村这方面的情况,并没有人做过细的工作。
二、农地转移为建设用途,主要是城郊结合部。越往远处,转移越少。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转移为建设用途,是分享城市化的利益,不代表多数农民分享。
三、关于两权合一问题,估计这里指的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合一。这个问题复杂。首先,城市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吸纳农民工能力的不确定,决定了农村依然要充当城市用工的蓄水池,金融危机发生时,约有2000万农民工返乡,在城里一时找不到工作,回乡土地流转了,惹出了不少土地纠纷。其二、如果土地两权合一,真正能享受到土地升值好处的,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其三、由于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原因,现在中国农民的地,并非交易所得,而是一个集体分配的结果,其性质究竟该怎么定,也比较难办。
四、如果从促进农村力的发展出发,我个人一直觉得,有几点必须做到:1、城市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吸纳农民,并且消除半城市化现象,此事,有点遥遥无期;2、如果大批农民真正的彻底地脱离农村,农村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才有前提;3、农村的土地进行公司化、合作化经营,才有可能用最少的人,取得最佳的效益,由于这一点也很难做到,目前中国农产品,比如油菜籽、黄豆等,已经被国外质优价廉的产品冲击得非常厉害了。
五、农村的问题,或者说进一步改革,已经胶着了很长时间了。有些政策,现在考虑到农村的稳定,是不得已而为之,例如承包权的固化,谁要流转土地,就要向原承包人交租金,我在答题中已经说到了,最高的已经达到每亩400元,这样又会增加承租人的成本。还有各种种粮补贴,高的,每亩已达160元,大量的情况是,原承包人得补贴,承租人种粮没补贴。
六、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农业未来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记得当年加入世贸,其中难点之一就是农产品进口的开放度,好像是给了5年的缓冲时间,结果还是进展不大。
问:我家是农民,家乡那边确实是“越来越少人想要种地”,因为1.丘陵地区,田地较碎(既指这些田这里一块那里一块,也指面积很少甚至只有常见的8人饭桌那么大,南方的那种梯田多有这样的特点:碎、狭长),很难做到大规模的机械耕种与收割 2.适用于这种田地的传统方法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学了 3.少量的耕种基本上是满足自给自足而已,但比较累,种子、化肥、农药等等也不便宜。总的说来,在这样的地区各地有“性价比”越来越低的趋势。 很多年轻人选择出去闯,年轻的劳动力少,山区大量的耕地被荒芜或者退耕还林。
中国农村情况差异化很大,山区和平原,是两回事。但是,现在适宜山区的农业机械不少,技术没什么难题。山区农民转移出来了,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但是,山区还有许多留守户,由于农民工的半城市化,他们还没有条件带走老人和小孩。关于山区、丘陵、平原,未来的情况,可能会是区域分工,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在山区,过去,外出打工的农民,还能挣些钱回乡建房,现在不少农民告诉我,孩子们出去打工,能自己够用就不错了,没什么钱带回来,城市生活成本高,同时,现在的年青人进城,也还需要有些生活享受。但是,由于腾出了一些土地,不在家吃饭,又缓解了山区农村的生存压力。再说一句,中国农村或者说“三农”问题,非常复杂,每一个方面延伸开来,都可以说一堆话。知乎上关心的人不太多。真正要解决三农问题,要靠城市的发展。就农村抓农村,是不行的。只是可怜了农民兄弟,他们对国家支持太多,获益太少。
种15亩地,和在城市打工,即使收入相当,哪种生活更舒服?哪种更有前途?
对于习惯农村生活方式的人来说,特别是上了点岁数的,他们习惯农村的生活。最早组织农民工出来,安排进厂,受不了那种严格的上下班制,很快返乡的也不少。这种事,不好简单说,谁更舒服。在江汉平原,我了解了一些种15亩田的农户,加上喂猪家禽等还做点小生意,年收入有5万元左右。这还得看农民怎么当了。如果农村的面貌彻底变化,种田的农民,也会换代的,不会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民了。
问:按照这些说来,是否只要我们一直只能在地球上发展,科技没有更突破性的进展,这个问题就一直无解吗?
答:人类到其他星球生存,现在只能是一种想象。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会形成一个什么格局,能否使人与资源的优化组合更合理,也只能再看。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在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下,主要还是从求稳的方面考虑的,我觉得,不能说这种考虑不对,但当前农村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这个矛盾,恰恰制约和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
仅以机械化的耕种为例,新式农机具存在大量的窝工现象。
另外,农作物的单产是有极限的,潜力最大的是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光能、肥料、种子等各方面的配合,有一个最佳临界点。超过了,要再增加会很难,超过了,会产生投入大于收益,收益为零,甚至破坏生产条件。在我看来,目前,农业生产,固然还有科技问题,但在人多土地少的情况下,更大的问题的是,发展空间受限。
问:我是农村小孩,陕西关中这边人均1亩五分地好像,一般般情况下一户也就是7、8亩地,自己的加上承包的,沿河的沙地便宜会有人有几十亩地。但是一般情况下,一年两料庄稼,一料的话小麦和玉米亩产也就1000左右斤,买不了多钱。又加上肥料、耕种、灌溉等,确实没有多少收入,在外边,做小工,一个月都可以赚3000多块。肯出力气的人,确实觉得种地是划不来的。特别是年轻人。
旁人回答:
小麦或玉米亩产1000斤可以卖多少钱呢?我这里的小麦至少都是1块以上一斤的,那一亩收入至少是1000元,几十亩的话也有几万元了,除去肥料、灌溉成本,比00减去在外租房、吃饭、交通能少多少呢?当然,如果只有几亩地的话确实收入很少,但想来若有几十亩,收入应与外出打工相当吧?诚问!
我所在的农村,就在湖北大冶,与侯安杰是一个镇。我这里的水田,解放以前是片湖,后来围湖造田,人为造出的耕地,所以应该算是产量不错。现在我们这边耕地的现状很奇怪,40岁以下的人,都在打工,也不是外出务工,就在本地,一天80到300不等,150每天的居多,包括男人,也包括妇女。按理说,这种情况下,耕地的人应该越来越少,做一个月的钱就够买一年的粮食了,但是,真正租出去的田地,十分之一都没有,或许更少,具体不清楚,根据收割的时候,哪些田是机器收割估计出来的。因为种田是时段性的,忙的时候也就那么几天,而在本地务工,自由性很大,所以耕地流失的情况就很少见,在大冶农村,这种务工模式很普遍。
还有另外一个极端,80%--90%的田都出租出去,仅留几块菜地。大冶是一个矿冶资源性的城市,矿产的储量是比较大的,一部分乡镇勘探出新的矿产,铁矿,金矿,采矿,还有其延伸性的上游或下游行业,周边服务业,就会成为主要收入。相比较,一个是年收入才几千,另一个是年收入几十万,几千万的,一点耕地根本算不了什么。大冶资产过亿的矿老板大部分都是农村的,敢闯先富。所以,在一些村子,也出现了一些“鬼村”,只有几个老人,都在十几里之隔的市区买房买店,脱离了传统的农村。吐槽一下,大冶这么个不知道几线的县级市,一般的房子每平米都在5000左右,一片一片的楼盘,质量再垃圾都卖的出去,宝马奔驰满街跑。
在大冶农村,还有一种情况,是传统的耕地流失,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没人耕种。大冶有个地方叫殷祖,是革命老区,丘陵地带,一度偏僻,穷,改革开放后以仿古建筑出名,遍布全国各地。整村整村的,外出从事古建,无人耕种的田地都出租。就前两个月,新闻报道,有殷祖本地的年轻白领,辞职回乡租田种的。顺便说一句,古建也很赚钱,不管是老板还是普通工人,一般的工人工资都是6000起,熟练师傅按万算。所以,就那么一个偏僻的只有一条半街的小镇,光今年年初,就有将近十个商品房在建,大量的年轻人都从山上下来,在镇里买了房子,田地就更没有人种了。
总的说来,越来越少人种田,起码在大冶,是普遍现象,农村90后的年轻人,都是没下过田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没有谁规定,住在农村的人就必须种田,养活那些城市里的人,每个地方的人都应该有选择他想要的生活方式的权利,市场经济才是合适的,某一天,种田比打工更赚钱的时候,自然有更多的农民去种田。某一天,当农民不是一个群体,一个阶级,只是单纯的一个职业的时候,自然会有人种田的。
xx是大冶市人,去过大冶和大箕铺镇。大冶是我国青铜发祥地,著名工矿区,大冶一名即因冶炼而来。境内有著名的铜绿山厂古矿遗址。现在的资源,已经走向枯竭。
大冶属山地、丘陵与平原相间之地,既有矿区,又有农区,还是劲牌酒的产地。这些条件,使大冶农村分工分业的状况,较之一般的县为突出,农村有钱的比较多。侯安杰属在种田方面突出的例子。
正是由于分工分业突出,一部分田地,至今还没人种。侯安杰租种的田地,记得还包括了毗邻阳新县的一部分。他租地讲究效益,需要连片,适宜机耕机收,需要有一定的水利条件。达不到这些条件的,就不租了。有一些地,可以投入不大,就能实现较好水利条件的,侯安杰就自己修建了。至今还撂荒的地,总有这样或那样一些原因,不适宜规模化种植。
由此看来,即使是像大冶这种农村分工分业突出的地方,人与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资源的组合,仍处于调整期,还将在人们的自主选择中,进一步调整。
的文章写得挺专业的,数据什么的都有,但是我感觉您可能不是农村出身或自己真种过地。xxx的回答的情形和我家里的情形差不多,我家那是一口人一亩二分地。在我了解到的农村朋友告诉我的家里的地的情况,大多是一口人1到2亩,我媳妇家那里由于有个大水库,她家一口人还不到一亩。像大冶这样的矿区,应该不算中国典型的靠耕地生存的,靠矿更易生存而且能致富,谁还会种地。我觉得这不是典型的中国农村情况,毕竟大多数地区是没有矿或其它经济作物的。其实不种地仅仅是因为有其它出路,而其它出路比种地出产更高。前些年我家那边也都出去打工不种地,很多地都荒了,但近几年地又都种起来,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回去种地了,而是所有的地都用起来了。主要原因是,大家开始种药材,收入还是不错的,不比打工差,所以就地又都被种了。
我是真真实实地种过几年地, 犁田、耙田、打田、插秧、耨秧、打秧青、收割、晒谷、碾米,还有打窝、点播玉米或育苗移栽等,主粮方面的全套,还种过菜等经济作物,还喂猪养牛,比之现在许多农村出身的童鞋,只是在农忙时帮帮家里,所干过的农活肯定要多。我离开农村后,还和数以千计的农民打过交道,不少成了朋友,有过深入交流。其实,后来所知的,对我关于农村的认识,要大于从前。
我想说的是,干过农活的,应该说还以此为业,干过全套,还当过家的,比没有过样干过的,体会会真切些。但对农村的认识,不一定非要当过农民,才能了解。只要身入、心入,认真调查考察一番,也能了解。讨论问题,要看说得是否有道理。
至于你及其他一些知友说的情况,有些我回应了,有些没有直接回应。这是因为,在知乎上,关于三农,我有过一些答题,还和一些知友互有评论,有些意思已反复说过。有兴趣可调阅的。
不知道为什么登录了电脑就点不开评论的js,没登录时还能打开的。。。总之临时用下手机。 想向周老师提下我的观点。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农村人进城务工,用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参考美国的地广人稀、大机械化作业,一个美国农民养活数百个美国人(具体数值不准确),我们正在在朝那个方向发展。 为此,四年前五月,我问过我三伯,我们用联合收割机吗?三伯回答我,大队有,一般是几家合起来租,我家尽量也不用,但那年忙不过来,就要用。老家苏南。可见机械化还不普及。 但是,四年前,美国已经在朝另一个方向发展,这个方向,叫绿色、有机、还是特殊培育已经忘了,但它的特点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对每一株作物进行管理,美国没有这么多人来做。 我当时就想,既然我们农业第一阶段的缺点,正好是人家第三阶段的需求,为什么我们不在相当地区跳过第二阶段,进行高级作物栽种的尝试呢?我们现在种桃子种葡萄,不还是每一颗果实都要去套袋子,这是机械化做不到的。 谢谢。
对于农民来说,是按当前的比较效益和自己的技术水平,来选择种什么不种什么的,同时还要受市场制约,如果跨度大,就做不到。在美国,如果是政府需要鼓励的纯生态农业,政府有补贴。下面,我提供几个近期的关于美国农业的报道链接。你看一下,或可有助于思考:
干完3500英亩农活,仅需四五个人
丰收之后不滞销的秘诀
名目不少,美国农业如何“补”
问:在相对来说偏僻的农村,山地较多,交通不便利,无法大面积用机械处理的地,用什么样得方法可以达到收入的最大化?或者说收入与劳动支出之比最大化?
这不太好说。一旦说到收入,关健在能否将产品变成商品:
一、交通不便利,可否通车,如能通,路面如何?好的路面,不好的路面,只能通马车的路面,只能通摩托的路面,或者只能靠人力搬运的路,运输成本会大不一样。设定你说的这个农村点位,距离好公路位置2公里以上,如果不通公路,发展商品生产基本无望。
二、山地,只要不是太陡峭,比如30度左右的坡度,不是乱石坡,地整理得好,例如进行坡改梯哪怕不够规整,都有山地耕作机可以耕种,但耕种成本会高一些。假如,周边地区的条件较好,种的是相似的农作物,那么这块山地的种植物会因成本高而减少收益。
三、客商收购农产品,通常是到山区集镇市场收购,这样的地方有批量,还可以货比三家,实现最低成本交易。集镇上的坐商,背后会有若干走乡串寨的二道贩子给他们供货,如果这个地方,交通不便到二道贩子都不愿去,那也难办的。
我不了解你所说的那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上面三点是一般情况下都应当考虑到的,供你参考。
李婷婷,大爱《百年孤独》。
我们家就是种地的,我不知道别的地方,但是我们那儿种地真的太辛苦,又挣不到钱。不管你怎么样辛苦付出,有可能下了一场冰雹,什么都没有了,或者好不容易等到收成了,没价格,赔钱卖是太正常的现象了,我上大二的时候,07年,我们家种的尖椒,我们一早上辛辛苦苦摘下了大概一百斤吧,因为那天收菜的来收甜椒的,我爸爸的意思是无所谓给点钱就行了,因为尖椒摘很辛苦,我们的手都被辣的很疼啊,我爸跟收菜的说,给十块钱你拿走吧,然后,我记得太清楚了,收菜的说,我给你十块钱自己倒了去吧。我当时就崩溃了,我爸都觉得无所谓,回去直接把地里的尖椒直接毁了。还有我们村里去年的葱,我们家倒是赔钱卖了,但是好多人就没办法啊,我邻居,觉得直接毁到地里很可惜,然后问我们村放羊的,让羊去吃吃算了,可是放羊的说还得排队,因为太多了。。。
我们家大概有三十亩地,我们自己的人口地只有十亩,我们家五口人啊,承包了别人家20多亩,就是租的啊,我爸妈非常能干,我们家还有一个农用车,然后在我们村里种地的里边是过的差不多比较好的,但是真的太辛苦了,农忙的时候我爸爸有时候可以三天不合眼,楼上有说每年在地里几个月就行了,可是我们家不是啊,过了正月初十就要去地里浇地什么的,有时候下雨了,还必须去地里放水,以免地势低的地方的庄稼被淹死,干旱的时候浇地要排队,经常是晚上半夜才轮到,不过轮到就高兴的不行。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因为撤销了很多学校,我们村里连学校都没有了,在家带留守儿童的老人好多也不得不在县城租房子,农忙的时候雇人非常难,有的活可以机械做,可是有的必须人做啊,比如卸菜啊。
也有可能是我们家孩子比较多,我们家三个孩子,现在弟弟还在上大学,如果一个的话可能会好点,但是我敢说好不到哪儿去,上面的补助一亩地一年给个十块五块的,不过现在不交农业税了,补助虽然少也给了。我和妹妹都大学毕业了,爸妈的意思就是,在外面起码旱涝保丰收啊,而且有多辛苦,没有三天不合眼吧,每天凌晨起床吧。不过我们家的生活现在已经慢慢好起来了。
我爸妈马上就五十了,地里的活我觉得都做不了,城市里的人五十岁就可以退休了,我也想我父母这样,晚年的时候在村里随便种点自己吃的,安度晚年农村还是比较好。
今天母亲节,辛苦的妈妈,节日快乐。
网友1的评论:农事活动,有强烈的季节性。如是种粮食,忙在两个“双抢”,春夏之交时的抢收抢种,秋末的抢收抢种。其他时间,事不多,可以干点其他事,增加收入。
从你的答题看,你家可能是种了不少蔬菜的,种蔬菜,比种粮食的事就要多得多,投入大些,收益也要高些。菜的生长周期短,至少可以种三季,而田间管理也复杂些。最怕的是卖不出去,一旦市场过剩或品种不对路,就糟了。时令鲜菜,一旦成熟,当采不采,几天就不鲜嫩了,采下来卖不出去,很快就腐烂。送人都没人要。如果你家的30亩地,全由你们自己干,还忙不过来,必须不时雇工。
你说你家一亩地只补助10多元钱,如果是粮地,肯定不止,你家是不是会种点油菜,这个好像有点补贴,但不多。
另外,你家那个地方,看来水利条件很差,水的问题不行,会增加不少事,要水时没水,就让人揪心了。
看来,你父母亲很能干,不然不会租地种菜,虽然遇上天灾、误季或品种不对路,会有些损失,但收益肯定不错,还有农用车,还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能做到这一步,算能手了。
我有一些农民朋友,还和农民一起生活过较长时间,和农民有感情,借此评论,向你辛劳的父母致敬了。
Zhou Tianzi,农业产业研究者+实践者
不要怕,聪明人会来种地的!
我朋友已经包了1700亩地,搞机械化,就种玉米,铁杆庄稼!
中国地并不缺,说缺地的人都是没好好找过!
当然这些地或多或少都有问题,但只要你投钱就可以解决!
我朋友一亩地上现金就投了1400块,收益今年因为是第一年估计勉强能打平。
但是给他三年时间,我绝对相信他能挑战吨良田,每亩产出达2500斤=2500元!
很简单,他自学成才,化肥专家+植物生长学专家+管理专家!
他在地上用大垄双行+地膜+滴灌+机械化+个人百万级投入!这是周边人做不到的,别人知道这样赚钱但用不起的做法!
根据评论补充一些东西+观点:
1)地在内蒙通辽,那边好好找地还是非常多的,很多有钱人都去那边上万亩的买10-20年,然后就把地荒着/随便找人种两下。
2)其实以后大面积种地的方向是去种农民种不起地或者用现在农民用不起的技术去种。
3)亩产2500斤是湿粮。。。人家旁边的田地亩产2500斤标准粮都做到了,那里是中国亩均玉米产量最高的地区。。。。
4)大宗农产品(玉米、水稻、大豆等)和蔬菜不一样,从来不愁卖和生产过剩,而且好储存。
5)关于转基因,我只能说这事很复杂,没法一刀切,杂交水稻也是转基因(在我的认识里,任何非天然搞出来的都是转基因),你吃的很多东西某种意义上没啥不是转基因的了。。。
杜杜,solar&lab.
种地这个事,可以参考美国,有个规模效应的问题,种的地的面积越多,越集中,越有利于管理,成本也就越低,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利润。但是现在农村面临的问题是,从改革开放包产到户起,在山东东部来说,每户人家的土地面积最多5、6亩,根本体现不出规模效应来,从种粮食的角度来说,在几年之前,还尚有提留等上缴负担,每亩地的每年盈利很少,几乎也就千余元,(种菜要多一下,但这个需要一定的投资,技术和设施)。但是另一方面,农村的商品市场并不稳定,就是说,农民靠种地能吃饱饭,但是很难达到致富的目的,而经营小商品的买卖等可以比单纯种地来钱更迅速更持久更有保证。但做小买卖毕竟不是上班,有各种保险之类的保证,虽然这使很多农民都提高了收入,并且这个收入相比种地收入还是多得多,但里面的不稳定性要求农民还要守住家里的几亩地来做口粮保险,因为如果单纯种粮食的话,每年并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样一来,小户人家不会轻易把家里的几亩地租出去,除了用来保底,另外也可以保证自己的口粮安全,因为毕竟现在食品安全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手里有地,起码自己可以保证一部分是安全的。这样的话,稍微密集的山东半岛农村就比较难将土地集中耕种管理,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但这是否是处于某一个发展的过程之中,还是一个稳定状态,这个还需要时间来判断。我的推测是,随着农村的开发逐渐迫近,一部分土地会逐渐被征用,另一部分土地会逐渐被出租,这里面的前提是,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使农民能够放心放开手里的保底的土地。
单纯从生活方式上来说,种地是件很美好的事情,自古晴耕雨读,男耕女织,好多作品都描述种地的悠闲和自由。就现在来说,如果一个人有点钱,有点时间,甚至有点想法,完全可以到农村租房租地种庄稼,你可以种玉米看看花费全方位的精力到底能产多少斤,也可以自个研究杂交品种,看看能种出来多少种颜色的玉米,甚至到了秋收的时候还可以邀请朋友过来品尝,玉米、花生、大豆,都是无公害的,因为你自己可以控制。但现实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广大的农民都忙于致富,不仅是要有房住,还要有车开,不仅要吃的跟城里人似的,还要攒够了钱来为以后做准备,医疗、养老等等。所以,这个问题探讨到最后,还是要讨论到社保上,单纯种地不可能让农民达到安心养老的水平,所以大家要使劲赚钱,都不知道赚多少才是保险,因为城里的住院医疗的费用多贵谁也不能预料,以后的物价多高谁也想象不到。现在的农民,我只从我们这来看的话,还是处在谋生这个阶段,赚钱以保证生命健康,有饭吃有钱看病。而至于再往上追求,美化环境了、看看书听听戏了、专心伺候庄稼了,都还达不到。只有每天能赚到钱才是心安的,这就是现在我们这农村的价值观,能赚到钱,手段不要过分,你就是榜样。农村需要好榜样:赚到钱、手段合法合理、有公益心,这就像以前的开明乡绅,现在这种人在农村很少很少……
勺子张,一个喜欢互联网的人!
先看一个新闻&2012年&河南农民每亩夏粮收益首次突破300元&/fortune//c_.htm
夏粮也就是冬小麦,从9月末到10月初完成播种,到第二年5月份完成收割,整整7个月时间,每亩收益为300,按照10亩地算,也就3000元,按照这样的收入,和不相等的物价上,种这2亩地真的划不来的!如果不是平时做建筑工的话,这点钱只够基本生活!新闻里说的很明白,500多元的投入,产出是800多元!耗费半年时间的!即使打工,一个月2000元,也有一万多元那!~但是,也不能说,都不喜欢种地!河南2012年夏粮产量637.2亿斤! 播种面积为8050万亩。还是有很多人在中的!毕竟,这是一个传统!!!~~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农村走到这个样子,政府是有很多责任的!如果国家想搞好这个问题,很简单,拿一些外汇储备,高价回收农作物,低价卖出,用国家资源返还补偿农民!当初,为了外汇卖粮食,现在是不是该用外汇补偿了!!~~~
许晓风,伯爵在天堂
关心农民,农民工,农村话题的,推荐一本书吧《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移史》,南都的,素材更多。
同时,据说他们一直没拉到赞助,支持一下吧。
----------------------------------------------------------------------------------------------------------
经济上的问题很多人都说了,我来说文化上的吧。其实有人已经说的很好了,我刚看到,深有同感。
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么就是朝着穷途末路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的诗意世界。
from 《南方周末》/content/75026
------------------------------ add---------------------------------------------
这么重要的问题,还是再加上我知道的一些信息吧。
1,中国最多的人是谁?是农民。所以,说到种田这种事情,千万不要想当然,或者以为自己是农村的就了解天下了。
以我的经历来说,我是苏北农村的,高中时开始接触苏中地区,从书上开始知道苏南,嫁给了浙西农村的,有来源于农村的朋友,比如云南农村,东北农村,河南农村,阿尔泰农村,广东农村的。
每次,大家说起农村,发现根本就不能用一个农村或者一个种地来形容。
以下,仅以苏北农村为准。
2,以最近两年来说在农村可以生活的很好,非常好。每亩田不论种与不种,国家补贴80块/亩。
3,生活在农村,物质并不比城里差。我还有同学定期来上海采购,比我去浦西的次数都多。
辛苦程度也不比城里高。如果只种田,大部分能实现机械化,农忙也就一年两季,每季2个月左右。最忙的时候也不过是我们一个紧急项目而已。
当然,辛苦和物质还是又关联的,只种田,肯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来上海购物肯定是不行的了。
从2010年开始,有人在我们那里大规模承办土地。就是说,如果你不愿意种田,把田给别人,你就可以像城里人享受低保一样,整天麻将萝卜白菜偶尔肉了。(我们村子的懒人就这样。)
4,我家的田没人种了,大家抢着要。
5,但是,再过几十年,不知道会怎么样。不是经济问题,不是文化问题,是能力问题。
从我看到的,1970年后出生的,小时候都是种田好手,但是长大后,留在农村的已经很少了;
1980年出生后的,小时候还是要下田的,已经没有人在农村的,即使在,也不是种田的了。
1990后出生的,小时候大概还跟大人到过农田,但是,基本上没有辛苦劳作过。
2000后出生的,从小生活在农村,但是其实从没有种田的概念,更不知辛苦为何。
再提供一个素材。我妹妹,80后,在家带孩子,做饭。自称全职妈妈。家里老人让她下田,她就很不开心:我是全职妈妈,带孩子不比你儿子工作轻松。再逼的紧了,就带着孩子回婆家。现在婆婆过世,遇上辛苦的田头劳作,就回家来让娘家妈妈帮忙。呵呵。
6,还是我说的那个文化问题。当种田以“落后”的概念进入所有孩子的视野后,但凡有一点点儿机会,谁还会愿意种田?谁还会愿意自己的孩子种田?
当然了,我也不杞人忧天,既然物质化,西方文明化是潮流,我家乡的人,农民,就像他们祖祖辈辈一样,会在这种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时势也会逼着国家,城市做出合适的选择。
--------------------------------------------------------------------------------------------------------------------------------------------
顺便鄙视一下那种农村人就应该留在农村的论调。鄙视一下想办法把农民留在农村的做法。鄙视一下农村孩子别去考什么大学,应该留在农村的提法...... 农村是乐土也好,田园也罢,喜欢的人你去你留下。农业是国之本?粮食是民之天?对,当然对,但是,如果以为这就是农民的责任,那么不种田的你是不是太过自私了?必须给农民一个可以进城的选择,进不进是他们的选择,留不留是他们的选择,城里人别帮他们决定。
sky,老婆的厨师兼保姆
楼上各位大拿谈了很多了,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在这里只强调一点:&并不是农村所有人都不想种地了。
题主描述的情况在我老家也很常见,80后一代很少有人留在农村种地了,当然实在找不到靠谱(比种地划算)工作的也有,但极少(全国百强县农村,工业,养殖业较发达)。但正如xx所说“地越少越没人愿种,多了才有人想种”,除了主流这部分年轻人,还有两部分人是愿意种地的:
a、很多四五十岁的人他们找不到靠谱的工作(好的工厂只招年轻人),只能从土地里赚生活,这群人是嫌手里的土地少,还会租点别人的地种。
b、有一些很“传统”的80后,他们会租大片儿的地,甚至长期包山,做地主。平时会雇几个“长工”干活,农忙时雇一群“短工”帮忙。
就目前我们老家的情况看,土地是稀缺资源,工厂在征地,政府也在征地,农民不是不想种地,而是土地太少了。
所以,目前不想种地的年轻人虽然有“吃不得苦”、“好面子”的因素,但种“小片”的地赚不过在工厂打工却是更实际的原因,毕竟,为了生活,苦和面子都不重要。
以上情况仅限于我家当地农村,或不具有普遍性。
许弎也,够!
因为收益太低。
就以我老家这里为例,离市区40分钟公交,每户按人头算,每人也就一亩地左右,每年一季冬小麦,一季水稻。普遍为四口之家,算四亩地好了(真心算多了,我家四口,只有三亩半耕地,这还包括爷爷奶奶摊在我爸和叔叔大爷的那部分),按目前高产的亩产700公斤(百度来的)算,小麦,水稻每年各收2800公斤,收购价基本在每公斤2元,不留口粮全部卖掉,一年11200元。
还没有排除种子化肥农药,以及所付出的人工。这一万多,包含了生养孩子,赡养老人,和维持正常家庭生活,还要留下积蓄,备不时之需。
最近几年,我们这的菜价基本和市里持平,当季和反季的都是,唯一区别就是,当季可以自己种。
如果只靠种地,温饱而已。如果只靠种地,送孩子出去上学都做不到,怎么改变孩子命运。靠土地挣钱的毕竟还算少数,大部分农村的生活还是很艰难
再有就是,很多农村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的未来是栓在土地上的。就像谁城里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出国一样。不希望孩子受苦,所以越来越多的父母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孩子外出求学或者打工。
北方,UI、Design、Film、Automobile
农民也好,城市居民也罢,都是最简单的,最底层的求生百姓!他们的一切以生存为先决。
现在的问题是,种地成本一路上升(种子、农药、肥料、水电等等),粮食价格的涨速却完全不抵成本上升,普通农民在田地里没有利润可得,甚至倒贴!你说还会有人种地吗?
不种地了,干什么?总要活吧,于是,农民们只能放下自己的的强项(生产资源),进城,用自己的弱项和城市人口抢夺资源!结果生存状况都不理想!
现在70%多的90后的农村孩子,他们虽然是农村户口,但其实他们和农业已经没有什么关联了,他们基本已经不会种地了!现在这些孩子宁可在城市的最下层艰难的混迹,也不愿回到他们的土地上。
至于前面说的那些什么粮王呀……那些人其实是商人,他们不是纯粹的农民,他们解决不了中国人民生存所需的粮食问题!而中国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广大在田地里耕种的基层农民!没有了在最基层耕种的农民提供生存资源,中国的十几亿人口一定会出问题。
现在最关键的是,国家在这问题上除了要给优惠政策,还要管理好,就是要有好的导向,这个导向很重要,有了这个正确且坚定的导向,其它衍生问题也都有了解决的方案。
首先,建设合理的安全的向内通道,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廉价的、安全的生产资料,只要农民能安心种地,在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的同时,他们能生活的很美满,富裕,农民就不会离开土地,就能安心种地,这个部分良性循环了,一切的安定就有了前提;
接下来,建设合理,快捷的向外通道,将农民生产的生活资料平价,稳定的输入城市,物质丰富,价格自然降低,这样,城市也安定了!
农村稳定,繁荣了,人们一定会返回或坚守土地;城市的压力也会减小!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都会上升!国家和社会只能向上稳步提升,说不定还高速呢。
这里面有个重点,就是那两条通到,确定这两条通道的最终收益人必须是农民,而不是商人,这一点必须认真落到实处,越轨的必须严肃打击!否则它就纯粹成了商人牟利的通道了!(尤其是这点,本来就说的容易,做的难!何况还有人搅和、甚至阻挠!)
但现在问题是,国家给了好的政策,但导向和管理却偏了,甚至错了!结果,利益全被中间环节攫取了!而农民没有得到实惠。如此下去,恶果早晚会显现的!——牢记一点,我们的国家有14亿人口!
陈奂生,暂时没什么经验。
也算是在政府农业部门工作过的小年青一枚,来谈谈从政府方面看到的农村种地的问题。
现实是这样:
虽然国家现在良咱补贴,种地的补贴,农业机械的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但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是,农民还是少了,尤其是在那种以梯田为主,体力需求比较大,机械化难度比较大的农村。
题目中问题的原因是这样:没有人种地。看了包括周老师在内的很多人的答案,发现大家都是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去分析 的无人各地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各地明明有收入啊,而且还可以致富,为什么会没有人种呢?有的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并不是从利益最大化去选择的。举个例子,贩毒的收入很高吧,但有多少人选择去贩毒呢?种地可以致富,但种地很辛苦,而且农村的生活很寂寞,各地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所以很多年轻人是不会选择去种地的。现在农村里仅留的还在种地的是以下一类人:45岁以上(基本外出打工被拒绝,不大好找工作的年龄)的妇女或者老年人。因为45岁以上的男性,在农村还 是很有体力劳动能力的,所以还是会外出找一些农民工伯事情来做。年青人更是不用说了,除了读书,全部外出。种地是一件有收入,但入不敷出的事情。这个入不敷出是指的体力的上劳动强度太大,程序上的烦琐。种地相对打工来说是一件比较操心的事情。举例:农民工在工地上打工,体力劳动,看起来很累,但他一天只工作十来个小时,不用操心做饭,睡觉 ,明天干什么等琐事。这样的人工作起来更省心,而且一天还有100-200块收入。而种地呢?可能会致富,但每天的琐事会让人感觉很忙,而且效益不大。这样推论,那怎么样才能又让农民轻松又能在种田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呢,这样不就可以让人更多的种地了么?方法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这个方法是政府一直在做的,但从个人工作经验来看,做得并不好。那就是农业产业化,这个起源于山东潍坊,提出的影响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概念。他的本义是什么呢?引用百度百科:中文名称:农业产业化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定义: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这是农村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思路,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争论,但比以前的小农经济和集体公社式的思路要进步许多。但很抱歉的是,现在在基层 的农业产业化中,有很多做的很差。由政府主导的发展思路,不可避免的受到政绩观的影响,五年一换届,新领导新思路,新领导新产业,这对于 工业和城市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于农业来说是致使一击。仔细想一下,五年,农业能成什么样子?产业能成型么?根本不可能。所以,现在我所看到的农业产业的方式是:今年蔬菜,过两年换个领导,种核桃吧,再换个领导,茶叶比较好。结果就是:地还是那块地,但如跑马灯似的换了好我个品种后,还是种回了以前的粮食。而所谓的农业龙头企业,厂没办,事没做,划了地,开发了房产。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周期长,收益大,社会效益更大的东西,但在这个所谓的人心的浮躁的社会,有人能坚持十年如一日,为这个产业托付终身么?
谈到农业产业化到目前的一些不好的地方 ,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农村种地的人少,因为政府的导向不是正确,导致农村经济没有往合适的方向发展,因而没有吸引农村的年青人。
4.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种地呢?还得提到两个实体要素:土地和金融。前者目前已在破冰:农村土地承包权转让,这种方式可以让那些想在农村发展的农民拥有更多土地,让土地集约使用。这样,其他人给包田户打工,而包田户虽然只有一个人在种田,但他可能比以前一个村的人种田还种得多,还种得成功 。后者目前还是有点空白,农村金融不盘活,农民的发展思路没有金融支持是很难做好的。这个方面,现在国家也在探索,比如国家扶贫办在几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开展的的扶贫互助合作社,让农民之间可以小额拆借,这样也有利于整合社会资金,发挥金融的作用。有待探索。
5、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缺乏也让人无法立足。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真不是一般的寂寞,无聊。年青人,很少有人能呆下去的。所以,只好离开。
题外话:如果你是一个致力于产业发展,想用青春去换取财富,而又没有太多投资的话,农村太适合你了,因为,农业产业的现状是:门槛低,投资少,投资周期长,收益期长,但不是太多。但我相信农业是最纯洁的产业,适合修行。
以上文字纯手打。
金钢,广告民工,专注社会化媒体N+1年。
可以参考浙江农村模式呀!具体的说应该是浙北: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这里的农村几乎没人种地,当然很多老人因为习惯劳动了,闲不下来,会在自己的自留地上种一些蔬菜水果什么自己吃。
很多人都是把地承包给外地人,这样就会有几百亩地给外地人种植,而当地人收取一定的租金或者其他。
那么当地人都干嘛了呢?这或许有赖于浙江强大的县域经济以及本身浓厚的经商意识,浙江县域经济最大的特色就是块状发展,如众所周知的嘉兴皮革,绍兴轻纺,当然其他地区还有雨伞,领带,钮扣什么的,所以当地人都在干嘛呢,很明显,当地人都在做生意,忙着开厂,或者在某个厂里担当一定的职位。
有位知友说:浙江农村就像美国中产一样,在郊区住着别墅,平时开自家车去市区。确实在浙北农村大抵如此,但我跟美国中产比还是有点差距的,呵呵。。。
所以我觉得浙江农村模式可以借鉴呀,要知道浙江农民的人均收入一直是全国第一位的,但是他们并不种田,同时浙江的粮食产量也不低。
更多精彩答案,尽在知乎问题:为什么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以后谁来当农民?
知乎链接:/question/
发表评论:
馆藏&1868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武孩子温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