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顺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在国门人上市了吗?

一、为什么叫十三行,吉祥的意头?那就从十三行开始吧。什么叫十三行?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初认识的人以为是“十三行(xing)”,或者叫“十三行(hang)”,外面的人以为是一条街道,读文学以为是一种文学体裁。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真迹,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至南宋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或者以为是十三个商行。没错,是商行,但并不具体指十三个商行,为什么不叫十一行、十五行,非要叫十三行?根据广州的民俗文化,13是个吉利的数字,现在广州的一些商号奠基日也有选择13日的,而且“十三”在广州话里与“食生”谐音,十三行专家章文钦教授就这个问题咨询了《广东十三行》的作者台湾的梁嘉彬老先生,得到的回复是“见解独特,查无实据”。关于这个有一个有趣的数数。请看大屏幕。这是广州荔湾区荔湾湖公园内海山仙馆。记得我们去开会的时候,这里即将举办成十三行史料陈列馆。地上就有各个商行的商号,有潘家的同文(孚)行、伍家的怡和行、卢家的广利行、梁家的天宝行、叶家的义成行等个九个商行行号,欸,人们就疑惑了,不是十三行,怎么才九个行,不对不对,一定搞错了。荔湾区骆副馆长告诉我们,在刻这些商行上去的时候就是考虑到十三行的问题,你刻个十三行个商行行号,人家就会说你,不对,不是这十三行,还有其他商行,多的时候六七十家,少的时候八家九家,你怎么能够妄下定论,所以干脆就让大家猜谜,数到九的时候,就有人问了。那么就是说,十三行,是一个活跃清代前中期一口通商对外贸易制度下的公行组织。以1757年建立公行开始算起,至1842年鸦片战争,存活了85年的广州十三行。实际上就是指这一时期的官商,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外贸商人。所不同的是,他具有官商性质,垄断了所有对外贸易的公行组织。当时还有一些散商和行外商人,这些是非主流的,我们讲的是主流。请看大屏幕。(播放“广州十三行映像”)二、到底有多少商行?对这个问题,我想我们没有讨论的必要,前面已说,数目是不定的。但商行是个怎么样的组织,商行的数目和兴衰却是为我们所感兴趣的。清朝外贸体系“十三行”在其百余年的持续阶段里,出现了许多不同名称,如洋货行、外洋行、洋行、洋商,十三行洋商等。后来的研究中也出现众多名称,如广州行商、广州十三行、广东十三行,广州外洋行,广州洋行,十三行、公行等等,为何出现如此众多的名称?这些都是有其历史根据和演变过程的,研究这些名称的同时也是研究十三行的内容和性质。广州十三行,主要是沿袭明朝市舶贸易体制时的惯称,称为“十三行。”[ 梁廷枬撰、袁钟仁校注:《粤海关志校注》卷二十五。]行商多时数十家,少时仅仅数家,如伍秉鉴的怡和行,商名浩官;卢继光的广利行,商名茂官;潘绍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谢有仁的东兴行,商名鳌官;梁亟禧的天宝行,商名经官;严启昌的兴泰行,商名孙青;潘文涛的中和行,商名明官;马佐良的顺泰行,商名秀官;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吴天垣的同顺行,商名爽官;易元昌的学泰行,商名昆官;罗福泰的东昌行,商名林官;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达官等[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除了商行之外,还设立总商制度。于各洋商中选派一二位身家殷实,居心诚笃者为总商,责令他们“总理洋行事务,率领各商与夷人交易货物,务照时价一律公平办理,不得任意高下,私相争揽,倘有阳奉阴违,总商据实禀究。”[《粤海关志》卷二十五,“嘉庆五年监督佶山奏言”。]后世研究中多以广州十三行、广东十三行命名。关于广州十三行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梁嘉彬,为世人所知的便是他的《广东十三行考》。这里讲点题外话,涉及十三行的起源问题。广州“十三行”之名最早起始于何时?这是自上世纪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最早提出的意见,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广州洋货商人组织公行的这一年,认为是广东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英国的摩斯、美国的亨特等西方学者主张这一说。后来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已指出此说的谬误,认为‘是年无非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组织(公行)之一年而已’”。梁嘉彬先生主张十三行创立于粤海关设立之前。梁嘉彬在所著《广东十三行考》(1937年南京国立编译馆初版)中,论证“粤海设关之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可确定已有十三行”,其主要依据是明末清初人屈大均的著作《广东新语》中收入的《广州竹枝词》,已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诗句,而“此书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前已行于世,故所述广东之事,当属其中年之所见闻”[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梁嘉彬又谓,“第当时行数实不过数家,而名曰十三行者,则或诚如《粤海关志》所云‘沿明之习’耳”,“有明一代,对外贸易盖以官设牙行为媒介;而牙行又以广东为盛,福、泉、徽商人皆争趋焉。万历以后,广东有所谓‘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举盘验纳税,是为‘十三行’之权舆”[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可见他实际上已将十三行创立的时间上推到了明代,但苦于尚无确凿的证据。邓端本在《广州十三行名称及起源考辨》一文中,结合澳门早期通商历史情况,指出屈大均《广州竹枝词》中“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诗句写的是澳门情况,“当时开洋的地方是在十字门,这十字门也就是澳门”。他进而断定:“清初澳门贸易是按照明朝的制度,在通商期间,必有牙行在主其事,而牙行在成立时,亦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再加上贸易额不断的增长,所以才有‘银钱堆满十三行’的吟咏。”[ 邓端本:《广州十三行名称及起源考辨》,甄人、饶展雄主编《广州史志研究》,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三、十三行活化石——十三行遗址自古广州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其港口文化灿烂的其中一点表现就是大量的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贸易额度都很大。。与此同时,广州也出现了专供外国人居住贸易的地方。根据英国驻广州第一任领事李太郭绘制的十三行地理简图可看出(1843年十三行夷馆的具体位置(如图))。其时十三行南临珠江河道,北以十三行街为界,西起丹麦行、西班牙行、法国行,中间依次有广源行、宝顺行、帝国行、老英行、巴斯行,一直到西边的荷兰行、小溪行、查甸行为止。清代的十三行区范围为北以十三行街为界,南以珠江为界,东以西濠为界,西以联兴街为界,四至整然。[ 曾昭璇、曾新、曾宪珊:《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历史地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十三行沧桑》,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在今天看来,广州十三行的地理位置大概是西起沙基,东到西濠,南临珠江沿岸,北面以十三行街为街。但是当年十三行的街区里的夷馆现已无存。少部分商馆已经变成了街道,还有一些街改为了路。十三行夷馆随着几次大火付诸一炬,但十三行外围行商经营的行号和街道名称尚有部分保留下来。广州文化公园内部分隙地为当年夷馆间的靖远街、同文街遗址,汉城景区为当年夷馆前的美国花园遗址。不少地名仍保留完好,如以行命名的围巾行、床单行;以行商商号命名的怡和街,清为怡和大街,即伍家怡和行故址所在;普安街,清代为卢广利行;宝顺大街,清代为天宝行、同顺两行,故名,此外还有荳栏东街、仁安街、普源街;有当年十三夷馆周围道路至今保存以形成规模的,如十三行路、杉木栏路等。有诸如靖远街,同兴街、德兴大街、联兴大街等有些只是改为路,或是只保留部分地段。十三行的地名资源可以被有效使用,它是十三行历史的见证,是再现商业贸易的繁荣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最有力的声音。这些沉淀厚重商业历史的街名亦是其十三行文化资源中最具韵味的一项。讲到这里插一点题外话。十三行路是可谓命运多舛,经历了一段从辉煌到废墟的不平常历史。这个清政府曾经的外贸中心,1856年,英军一把大火,将包括各行栈在内的9000多间房屋烧毁,而英美法等商馆也被中国军民乘夜烧毁。在此地居住了35年的美国人亨特形容说,大火过后,甚至找不到两块叠在一起的石头!还有传闻,说大火之后,融化的银元在水沟里结成了一段长达一两里路的银条,富庶至此!四、清末中国当之无愧的首富伍秉鉴作为中国一口通商口岸,这里汇聚来自西方的众多国家在这里贸易,也吸引了国内各个地方的商人到广州,许多行商通过垄断,迅速积累财富,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可以说,行商在当时,比任何晋商、徽商都要富有。我们知道,现在全世界的首富是墨西哥的电信行业大王卡洛斯-斯利姆及其家族净资产740亿美元,华人首富香港长江集团的李嘉诚213亿美元。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中国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刘瑾、宋子文和伍秉鉴。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产生了多少富家一方的行商巨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伍秉鉴。垄断清朝海上外贸,广州十三行成为暴富群体。光绪十年(1884),奉旨办理广东海防的彭玉麟说:“咸丰以前,各口均未通商,外洋商贩,悉聚于广州一口。当时操奇计赢,坐拥厚赀者,比屋相望。如十三家洋行,独操利权,丰享豫大,尤天下所艳称。”伍秉鉴也可算得上是“富二代”了。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十三行商这么多行,只有伍秉鉴一人具有现代投资意识。他大概是全中国第一个搞投资公司的人。他投资美国的股票,而且还投资美国的铁路,包括投资了密歇根中央铁路、密苏里河铁路。同时还投阿尔巴尼、波士顿的矿产。铁路、矿产、炒股票他都干,而且就在美国干,这么一个有国际化思维的商人在中国是少见。而且在那个时代还知道跑去美国炒股票是很高的,他聪明得很,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好炒,他跑到美国炒股票。一百多年前的人都知道中国炒股票是不好炒的,现在也差不多。为什么亚马逊、当当网、优酷网这些响亮品牌公司要跑到美国去上市而不是在中国上市?就在昨日,我看到一条新闻,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凤凰网、土豆网、淘米网、迅雷分别将于5月4日、5日、11日、12日以及五月的中下旬在美国上市。中国股市是不是存在着问题以至于这么多大公司跑到美国去上市,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伍秉鉴到底有多少财富?此为他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这里我先讲一个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在当时外商中广为流传,这使得他成为中国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征。伍秉鉴这个惊人的举动,让伍浩官的豪爽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当然,伍家所积累的财富也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但这笔数字并不确切,因为行商生意并不是伍家唯一生命线,他早已把生意做到了美国。就是其他行商也是富可敌国。咸丰十年,法国一家杂志说同孚行的商人潘正炜有1亿法郎,这已经比当时欧洲很多国家的国王还要富有。在美国历史上,曾有一位留下八位数遗产的“千万富翁”,他就是1848年去世的当年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阿千万”死的时候,遗产估计有万美元。而阿斯特混成美国首富,靠的就是和当时的大清朝做买卖。他其中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就是当时富可敌国的伍秉鉴。为什么十三行以失败告终,而伍秉鉴像大多数行商一样最终落得个抄家败亡的地步呢?郎咸平讲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十三行如果合作起来,可以和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东印度公司简单地讲,就是英国的十三行,东印度公司结为一体之后拥有极大的资本,因此才可以成为英国军事统治的马前卒。清朝为什么不把十三行合并起来也成立一个东印度公司与之抗衡呢?”是的,为什么清朝不把十三行合并起来也成立一个东印度公司与之抗衡呢?为什么世界首富会成为绝唱?为什么行商的下场绝大多数都是抄家、下狱、充军?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1,行商制度。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实行了闭关政策。闭关政策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方面。对外贸易的行商制度是闭关政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行商制度是清政府利用行商垄断对外贸易的制度,它经历了产生、完善到没落的过程。为了消弭行商之间的竞争,加强对对外贸易的垄断,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十一月二十六日,广州各家洋行行商组织了“公行” 。在这天,行商们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大家共于神前饮血为盟,订立规约,相互遵守。翌年,由于外国商人的反对,即被废止。“公行”的成立,有利于加强对西欧各国贸易业务的垄断经营。就在成立“公行”的过程中,行商经营的业务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张。他们除了评估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和承揽进出口货税之外,还代外商收购丝茶,以供出口;对外商的进口货物“代为运往各省发卖”的同时,他们还要充当外国商人的“保商”。据美国商人亨特记载:“洋船或其代理商如违犯通商章程,均由行商负责。官方认为行商能够并应当管理驻广州商馆的洋人与泊在黄埔的船只。行商有‘保证’他们守法的责任。因此,和每只洋船一样,每一外侨自登岸之时起,必须有其‘保护人’,于是行商便成为‘保商’了。据美国商人亨特记载:“洋船或其代理商如违犯通商章程,均由行商负责。官方认为行商能够并应当管理驻广州商馆的洋人与泊在黄埔的船只。行商有‘保证’他们守法的责任。因此,和每只洋船一样,每一外侨自登岸之时起,必须有其‘保护人’,于是行商便成为‘保商’了。我们的保商是(伍)浩官,当然他还担保了别人。由于这种关系,我们戏称他为我们的‘教父’。[W. C Hunter, the ‘Fan-Kwae at canton. 转引自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同时,在行商中还出现了“总商”。“总商”是行商的首领,由资本雄厚,居心公正的行商担任。嘉庆十八年(1813),正式批准“总商”的设置,“着照该监督所请,准于各洋商中身家殷实,居心诚笃者,选派一二人,令其总办洋商事务,率领众商,公平整顿。其所选总商,先行报部存案”[《粤海关志]。至此,行商制度已趋于完善,堪称严密。在这一制度下行商成为清政府统制对外贸易的工具。他们操垄断经营对外贸易的权力,经营进出口货物的贸易,同时又代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对外商进行严格的管制,成为亦官亦商的特权商人。商人组织的职责行商要为清政府承担种种义务。行商承担的第一项义务是负责为清政府征收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行商承担的第二项义务是负责管理来华的外国商人。行商承担的第三项义务是受清政府之命,办理同外国商人各种涉外事务。清朝政府是通过以官制商、以商治夷的目的和手段来管理对外贸易的。商人容易进入公行组织,但不容易退。“嗣后如遇选充新商,责命通关总散各商公司慎选殷实公正之人,联名结保,专案咨部备查。倘所举不实,或有亏欠饷项事情,着落原保商赔缴,其因事革退者,亦随时咨部注销。每年满关后,仍将商名造册,随同各册档送部查考,以昭慎重”。潘有度一度推掉总商的名头,甚至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退商。当时潘有度与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号称“广州四大富豪”,潘有度更列富商之首。后因营商环境恶劣,朝廷苛敛勒索加,1808年潘家以10万银两贿赂海关获准退商,1815年被迫复商,同文行更名为同孚行。1820年底,潘有度病故,潘氏无人愿接掌第三代行商大旗,最后由有度四子潘正炜接任,不久同孚行停办。潘有度说过一句话“宁为一只狗,不为行商首”。作为行商,他们享受了垄断特权,为他们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优惠,但是,同样负有连带责任,而作为行商的首领,需要周旋于政府与外商,同时还要约束其他行商的非法行为,确实是压力很大。2,苛捐杂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推行行商制度,是为了保证关税征收的稳定,增加其财政收入。粤海关历年税收尽管数目不等,却是一笔颇为可观的税款进项。对清代皇室来说,其经济意义就更为重要。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查阅一下当时海关税收报告,就可一目了然。据历史档案记载:道光十九年(1839),粤海关共征银1,448,558两。移交广东布政司藩库所谓正额银40,000两,铜斤水脚银3,564两,两项合计43,564两,仅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其次,留作海关之用的被称为“通关经费、养廉、工食及熔销折耗等银”共47,285两,仅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其余百分之九十四的银数中,有1,002,909两解户部,355,000两解内务府,专供皇室使用。据计算,解内务府的银两占粤海关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四。内务府从对外贸易关税收入中获得355,000两白银,这在内务府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清政府实行行商制度,除了政治目的之外,亦有搜刮财富,充实帑银的意图。这个经济上的目的,是不容忽视的。有一句话说:“天子南库”,与十三行有关。天子南库的意思是天子在他的疆土的南边设了一个小金库,这个小金库就是内务府了。内务府每年占粤海关税收的百分之二十四,而粤海关税收却占了全国税收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甚至更多,可见皇帝通过十三行获得的金银财富也是非常丰厚的。同时,行商制度还能保证清皇室满足对海外奢侈品的贪婪要求。清代行商制度规定:行商必须每年向皇室“贡银”与“贡物”。行商每年要代广东巡抚、粤海关监督采办钟表洋货,作为“贡品”,呈献皇室,所需费用全部由行商“赔垫”。“从前广东巡抚及粤海关监督,每年呈进贡品,俱令洋商采办对象,赔垫价值,积习相沿,商人遂形苦累。”乾隆五十五年谕令:“严饬该督抚等,嗣后不准呈进钟表洋货等物,并严禁地方官向商人垫买物件,以杜弊端……嗣后该监督亦不准备物呈进。”三十年后,嘉庆二十五年(1820)又恢复呈进“贡品”,“毕献方物,若一概停止,究于体制未协,且无以申芹献之忱;所有方物,仍照旧例呈进。粤海关监督遵奉行知,准进朝珠、钟表、镶嵌挂屏、盆景、花瓶、珐琅器皿、雕牙器皿、伽楠香手串、玻璃镜、日晷、千里镜、洋镜”。此外,行商还有向皇上“贡银”的义务,“查向来备贡银五万五千两,系于乾隆五十一年间该商等感戴,情殷投效,具呈吁捐,每年解缴备用”。同此,使清朝统治者获得了经济上的实惠和满足了其对海外奢侈品的贪欲。台湾学者陈国栋根据官方档案统计:1773年到1835年,十三行总共捐献了五百零八万五千两,而这仅仅是见诸史册的记录罢了。这又要说回现代,我们知道前几天还在说一个富豪,陈光标,被称为首善,慈善捐款,而陈光标也获得政府给的一个职衔,叫全国政协。清代前中期的全国政协这些就是这些人了,(幻灯片转回十三行行商图片)。我们知道清代商人还有一个雅称,叫红顶商人。比如大家熟知的胡雪岩。当确切地说,红顶商人的帽子在清代只送出两顶,一顶是胡雪岩,一顶是广东的一名商人,但绝不是行商。行商戴的是绿帽子,绿宝石,蓝宝石而已,最多就是伍秉鉴的三品。而且有职无衔,这个捐输而获得的官职并不能庇佑他们,最终落得抄家、下狱的败亡命运。许多人只知道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但是并不大了解这里面的内幕。行商是作为中间从中斡旋的。也是这次鸦片战争惨败中受打击最大的一方。鸦丅片战争之前,西方帝国主义与中国的鸦丅片贸易已经非常猖狂,伍家尽管不敢公开做鸦片生意,但私下里却保护鸦片船只。1821年,清政府曾以伍秉鉴纵容外国船只夹带鸦丅片为由,摘去其三品顶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政府内部投降派占据了主要地位,伍家在众多政治活动中充当了主要角色:两广总督琦善在和义律的谈判中,都是带着伍家父子一道前律:1841年3月,清政府与英方达成停战协议,也是由美国领事馆与伍秉鉴作为中间人;5月,英军围困广州,奕山派广州知府与伍崇曜前住英军兵营,签订城下之盟,赔款600万元,为此后英军在江南一带扩大侵略提供了充足经费,也成为《南京条约》的前奏;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前,清政府派伍秉鉴或其子弟前往南京和侵略者斡旋,结果,伍崇曜等人还未到达南京时,投降派便已签订了《南京条约》,行商的特许身份就此取消,伍家也从封建官商转而成为中国第一代买办商人。1843年,清政府勒令旧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外商债务300万元,伍家承担其中的100万元。在不断地逼迫下,伍秉鉴终于忍无可忍,旧病复发,于9月病逝于广州。3,债务危机在一口通商的时代,皇帝对西洋奢侈品有着很大需求,为了给皇上献礼,十三行的商人经常自掏腰包,苦不堪言。当时,十三行的商人还经常接到名目繁多的捐款,义捐成了索捐、逼捐,如果不捐就是为富不仁、有负皇恩。最让十三行的商人难以忍受的是,朝廷在债务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若是外商欠行商的债务,朝廷不闻不问;若是行商欠外商的债务,朝廷首先对行商抄家入官,用来还外债,倘若资不抵债,则要公行全体成员负担债务,维持天朝体面。清代前期广州中西贸易中,由于通过买卖货物的普通贸易过程资金的周转而借贷,由于外商贪图高利而作的放款,使得行商对外贸易中出现了行欠,或叫商欠。商欠是贸易过程中最正常不过的经济问题。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盘剥压榨,对行商的限制和对外商的无为,商欠成为外商对行商致命的蚕食方式,成为贸易过程中存在的纠结和毒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针对“乾隆朝外洋通商案”的教训,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约束外商五条例,第三条:内地商人借领外夷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 梁廷枏:《粤海关志》,“夷商三”,袁钟仁校注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为了加紧对开放的广州口岸进行控制,清政府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其中第三条:禁止内地商人向外商借资本,禁止外商雇请汉人役使。不久,清政府又向外商颁布九条禁令,其中第三条讲到“公行不得欠外商债务”。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两广总督李鸿宾、粤海关监督中祥奏请防夷章程八条,其中第六条:借贷夷商银两,应杜拖欠弊端也。[ 梁廷枏:《粤海关志》,“夷商三”,袁钟仁校注本。]不管清政府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不但没有限制外商的借贷行为,反而束缚了行商追回商欠的法律途径。大部分行商因拖欠巨款而周转不灵,最终以倒闭收场,其下场亦相当悲惨。清统治者为顾脸面,丝毫不理会行行商难处,横加指责,竭力撇清行商与外商债务关系,诚如对吴昭平欠款案的处理,乾隆皇帝直接下旨给粤海关监督:“行商吴昭平揭买夷商货价久未清还,情殊可恶,应照拟发谴。所欠银两,虽将估变家产余银先给夷商收领,不敷之数各商分限代还清。但内地商人拖欠夷商银两,若不即为清欠,转致贻笑外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军机处录副奏折,两广总督福康安关于审议广州十三行洋商拖欠英商货银的奏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8月版。]仅仅因为怕贻笑于外夷,而使得众多行商因拖欠夷款而破产,甚至被抄家流放。当然,行商的破产还有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官吏苛敛勒索。笔者根据材料粗略制成一张行商负债情况表[ 根据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关系史》、章文钦《清代前期广州中西贸易中的商欠问题》、李国荣、林伟森主编《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马士著《中华对外关系史》等书粗略统计。](见下页)。行商的破产大体上主要集中在十三行后期,行商因负债而遭遇悲惨经历。4,遗产稀释伍怡和在报纸上、电视上、小说上,都经常讲他是世界首富。我们在章文钦教授提供的十三行伍怡和的分家产契约看到。这一个分家产契约是道光六年,也就是1826年的时候议定的。到1834年,也就是道光十四年的时候,他宣布说,他拥有两千六百万元的家产。这两千六百万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按当时的银元来折算银两,一个银元大概是零点七二两,所以他就是有一千八百七十万两银子。这一千八百七十万两银子是一个什么概念?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一年是四千万,所以他这个家产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一年的一半,应该说也是很厉害了。所以马士,外国的中国学权威马士就说,这是世界最大的一笔商业财产。但是财产稀释,对于财富的集中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中国人最喜生多孩子,每一个孩子将获得父辈的遗产。遗产传给下辈时,通过抓阄的方式,让其中的一个继承商行行号,例如伍怡和分家协议,由伍秉鉴第三子伍崇曜继承,“自分之后,所有怡和行一切唐番买卖,以及税饷,客账,永归三房独立肩承。日后盈亏,概与长、二、四各房子孙无涉,无得藉口饷课,牵连波累。其长、二、四各房分得财产,亦归各房自己管理,将来或有厚薄不齐,亦与三房怡和行无涉,毋得藉称行务财产,别生枝节,致有烦言。”五、十三行物质遗产与文化价值1,商馆与园林建筑商馆区西自沙基,东至仁济,南起珠江,北临下九西来初地,共35万方米。内巷道纵横交错,商行、仓库、码头林立。商馆在外观建筑、室内装饰及生活方式上都带有异域风情,商馆区内人群熙熙攘攘,各国国旗每日在商馆广场前升起,这里俨然是世界一个商务机构的博览会。木板平顶型的中国行号与拱形廊柱式的西洋楼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中西合璧的人文景观。商馆南临珠江水道,北靠十三行街,整个馆分别被中国街和新荳栏街划成三部。这座长方形的十三行区内各个商馆分布从西到东依次排开,西起丹麦馆、西班牙馆、法兰西馆、过中国街便是美国馆、帝国馆、瑞典馆,隔新荳栏街向东有英国馆、荷兰馆。商馆前林荫夹道,茂林修竹,水面舟楫往来穿梭,好不热闹。真个“艇集珠江大码头,开街筑路建新楼”。这个中外贸易的集散地、西人在华活动主要场所和中西文化交汇点的“商馆区”及其建筑,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为广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积累宝贵的资源。海山仙馆-行商园林海山仙馆是晚清时期岭南第一名园,馆内景观规模居岭南私家园林之冠。水波荡漾,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三山鹿洞,回廊客舍,酒会书楼。因园门有“海上神山,仙人旧馆”对联,故名“海山仙馆。”馆内场景绝佳:园中有山,松柏苍郁,拾级而登,曲折迂逥,苍岩翠岫;山旁有池,隆冬不涸,微波荡漾;池旁有堂,回廊曲径,雕花栏杆,仙山琼阁,人为之醉。小桥水榭,轩窗四开,一望空碧;花园四处,遍种荔枝,緑阴处处,丹荔垂垂,高阁层楼,曲房密室,掩映在緑树丛中,仿如世外桃源,人间之仙境。海山仙馆:水广为足,好景天然保藏;轩窗四开,山水廊庑逥缭;岭南绝色,红荔绿荷浓荫;佳果良禽,妙有江烟水意;藏古辑今,崇文好艺乐技;广纳西艺,首开时代风气。海山仙馆不但以优美的园林胜景名闻遐迩,而且以丰富的书画、碑帖、古籍和器物收藏而引人入胜。“水木别成村,有四壁图书,一庭风月;楼台浑似画,是洞天海岳,福地瑯环”。2,外销画、风土人情画与进出口货物。这座城市,扎根大陆又面向海洋,它始终恪守大陆的传统,又始终抑制不了对大海的冲动。作为这座城市的商人,身上又何尝不是融合了这两种文化的交织。行商从不掩饰身上十足的洋味,更不会褪去流淌于血液的中国本色。如果说十三行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那么行商则是洋人认识中国风俗的镜子。行商的生活所体现出的中西文化的交汇,行商的经商理念和文化观念,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商人群体是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行商的研究和深入挖掘必将是长期而持久的工作。如果说行商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那么商贸货物则是这桥梁中的基石、纽带中的丝线。引领西方饮食革命和时尚的茶叶、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广彩瓷、装饰着中国的花鸟与人物外销画、欧美人为之痴迷而竞相收藏的丝绸、深厚皇家垂爱而不惜代价采办的西洋钟表、鼻烟、玻璃器、金银器、毛织品等。念往昔,旌旗辗动,商馆林立,黄埔江边,百舸争流,雪白雪白的银子筑起商业帝国的梦想;说那时,青花白瓷,武夷绿茶,人参貂皮,香料肉桂,整箱整箱的商货换来天子南库的辉煌。(外销画)中国曾以国画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在18、19世纪时,出现了一种融合中西的绘画艺术。它是一种由中国人采用西方的绘画颜料、画笔和绘画形式所作的,带有风俗、风景写生和纪念旅游性质的商品绘画,大多出售给当时来华的外国人,它就是外销画或叫外销西画。它迅速吸引人们的眼光,尤其是得到西方顾客的青睐,它生动地记录了广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该时期广州外销艺术品的繁荣状况和当时的工艺水平以及中西方审美情趣的交融与差异,更为研究经济史和社会史以及十三行史提供了珍贵资料。诸如画于1795年“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油画,乾隆年间,紫檀牙雕“广州十三行图”插屏,是写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集中体现。3,十三行资源合理开发,促成广州高品位旅游景点广州既是一个历史名城,又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广州众多旅游景点中也不乏知名度高的,观赏性强的,但高品位的旅游文化景点为数不多。而十三行是广州城市的月亮,弥足珍贵的资源,它有着美学性、综合性、地域性、稀缺性等旅游特征。世人对十三行旅游资源的评价甚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十三行的地位显赫。“明末清初,禁葡人入省,止令商人载货下澳;又荷兰之入贡者,亦只令在广州舶所馆内贸易。”[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清代一口通商造就了十三行的垄断地位,也为十三行的繁荣提供政治保障,十三行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第二,十三行在国际上还有相当的名声,时有国际友人为睹十三行之风采而来。第三,十三行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十三行是我国海交史、外贸史、社会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历史街区、经济制度和社会实体,蕴藏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故事。”[杨宏烈编《广州泛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开发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版。]十三行历史地段小街小巷继承了当年的建筑风格,结合古老的西关大屋、码头、商铺等城市建筑,书写了十三行历史地段的繁华与沧桑。第四,十三行开发具有可行性。首先十三行遗址、十三行路等原有历史遗迹还存在。其次荔枝湾涌的成功实践为十三行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总而言之,在科学和合理的开发计划下,十三行一定能够为广州高品位的旅游文化资源。4,广州十三行凸显广州商业精神与岭南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农轻商”一直是主流思想,但是由于岭南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所以在岭南有着区别于中原的特点,那就是“重商性”。岭南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商品贸易十分发达。广州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有着宏厚岭南文化资源的大城市。十三行文化自然是这岭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广州人的精神是一种革新、创新、朴实、诚信的精神。广州十三行中的行商集中体现广州人的精神。“行商在所有交易中,是笃守信用、忠实可靠的,他们遵守合约,慷慨大方。”[ (美)亨特著 冯树铁、沈正邦译《广州“番鬼”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总而言之,广州十三行这一旅游资源开发成功,便是向全世界展示出岭南独有的文化底蕴。十三行商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嘉庆十九年(1814)广利行卢文举于家乡新会城内建紫水义学,并捐田二顷二十亩作为学田,以供掌教修脯生童膏火各项之需凹。乾隆二十年(1755)诸行商捐办越华书院;嘉庆十五年(1811),行商伍恰和、卢广利、潘能敬堂、谢东裕、刘东生、梁天宝、关福隆、李万源、叶大观堂、潘丽泉、麦同泰、黎西城等捐出西关下九铺绣衣坊公产房屋,兴办文澜书院。潘仕成于嘉庆二十二年“独力捐修”广州贡院,道光二十三年(1843)将京师宣武门外上斜街旧宅,捐为阖邑会馆,粤籍赴京省试之士子与乡绅作栖憩及以文会友之所,又与邑人捐银二千六百余而,除修葺外,余存生息,为日后修理之需。在图书出版方面,十三行的作用也非常突出。如伍崇曜搜集图书藏于广州城西白鹅潭所筑粤雅堂曾,并编有《远爱楼书目》传世。岭南学者谭莹,主理编校汇刻之书如下:《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粤雅堂丛书》、《舆地纪胜》等。清代文献学家刘锦藻评其功谓于中国文化巨矣,于乡邦文献之心香所熟,良可宝也。谭氏学问兼为校勘鼬大家,固为古今所推道,名列朴学一派。而伍氏有力刊布古书,不借重费,延请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盖“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雷。故伍氏虽不自著书,而其汇刻丛刊,其书可决五百年不泯,而伍氏亦随之不朽矣。由潘仕成汇辑的《海山仙馆丛书》是清代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间,广州海山仙馆刊刻的一套别具特色的丛书。该丛书收载自唐宋至明清著作凡56种,内容除中国传统的文史典籍外,还特别收入多种中外有关数学、地理、医学和火器制造的著述,在清代私人刊刻的丛书中独树一帜,为清代广州私刻丛书的代表作之一。5,十三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商贸往来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十三行行商作为清政府与西方人联系的纽带,在长期的涉外活动中,成为认识和吸纳西方科技文化的先行者,催生许多文化交流的成果。(1).创造“广东英语”,造就翻译人才。外国商人来到中国,不通中国的语言。如何谈生意、做买卖,成为十三行首要解决的问题。善于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开阔视野和务实精神的十三行商人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了中英混杂的语言——广东英语。这是一种“没有句法、也没有逻辑联系的语言”。只有一个包括几百个外语单词的词汇表,中国人使用它们时是依照中国文法来排列的,发音方法也是中国式的。十三行的通事和买办就是用这种独特的交际媒介,与洋人做成一笔又一笔的生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涉外问题。当时还有一本名叫《鬼话》的广东英语小册子,它“常见于仆役、苦力和店铺主的手上”,美国人亨特称赞著作此书的中国人“独具匠心,应该使他名垂千占”。十三行行商自觉地学习、掌握外国的语言文字,一些行商还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商打交道。早期行商首领潘振承“通外国语言文字,至昌宋、瑞典,贩运丝茶,往返数次”,洋行还设有从事外语翻译的专业人员。林则徐在粤任职期间,开办译馆,翻译西方著作。这些翻译人才中有4名表现出色,其中就有2名来自十三行,一个是洋行商人译员梁进德,另一个是洋行里的英文教师林亚适。(2).吸纳西方绘画艺术,成就广彩与外销画。18世纪的欧洲沉醉于占老的东方文化,追求一种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又不失欧洲品格的装饰艺术。行商们把欧洲绘画的素描乎法和透视技巧,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章法和技巧,成功地制造了融会中西风格、闻名世界的广彩瓷和外销画。(3).推广“种牛痘术”,引入西医技术。19世纪前后,西方的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西医通过贸易活动进入了广州十三行,先进的西方医学传入了中国。1805年(嘉庆十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皮尔逊在广州为儿童接种牛痘,“十二个月间,种痘之小孩约有数千”够。亦有本地人到来学习种痘之法。传到邻近省份。同年,他写了《种痘奇方详悉》一书,第一次把西方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医术介绍到中国。十三行行商郑崇谦将它翻译成中文,命名为《种痘奇书》,并予以出版。1810年(嘉庆十五年),“番商刺佛复由小昌宋载十小儿传其种至。洋行商人伍敦元、潘有度、卢观恒,合捐数千金于洋行会馆,属邱、谭二人传种之……”。在行商的积极推广下,愿意接受种牛痘的人越来越多,在广州开中国种牛痘防天花的先河。继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皮尔逊传种牛痘术于广州之后,1835年(道光十五年),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来到广州,得到行商伍秉鉴等的支持,租得十三行内的新豆栏街一部分房屋,创办了眼科医局,时称“新豆栏医局”,这是广州最早的眼科医院。(4).使用西方汇票。十三行的行商在长期的涉外活动中,了解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情形,无形中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商业管理方法和手段。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伦敦汇票传入广州市场不久,曾踏足欧州、精通夷语的行商潘振承首先使用伦敦汇票,用以支付当年与伦敦商人的所有生丝货款,数额巨大。这种全凭信誉的支付手段,对于当时只知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中国商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潘振承所表现的兼容并包的开放意识与注重商品信息、推崇商业信用的超前理念,正是广州十三行在中西交流中孕育出的丰硕果实。六、十三行博物馆会比镇海楼更广州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最辉煌的历史,广州十三行及其文化是广州城市发展史、商业文化史上的一抹靓丽颜色。十三行是广州的世袭领地和拳头产品,作为广州城市居民,理应保存这份遗产。而保存遗产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立以广州十三行为主题的博物馆。多年来,几代学人尝试各种有关十三行的专题研究和资料收集,力求还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却难以磨灭辉煌业绩的帝国商行的面貌。然十三行进出口商品很多遗物都陈列在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瑞典国等博物馆中;成千上百的外销画被世人收藏。现存行商建筑园林遗址遗构包括木雕、碑刻等亟待收集研究;十三行景物景点画作需要相关技术,处理成一定图像模型。人们有一个夙愿,建成一座十三行博物馆,来收集、承载、研究十三行历史文化。那是一部广州商业文化史浓缩的结晶。这座博物馆,位于广州文化公园内,是收藏广州十三行历史相关文物,举办陈列展览、收藏保管、进行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十三行博物馆馆内展示所反映的将是17至19世纪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包括行商及私家园林、洋行商馆、进出口货物、医学、印刷、外销画、书籍等。这座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将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采用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互为补充的陈列体系。向广大观众揭示十三行的丰富文化内涵,凸出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海洋文明的凸出地位。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国门,将灿烂辉煌、光彩夺目的岭南文化呈现给世界各国人民。七、广州的荣耀中国的耻辱?——对十三行的反思很多人不愿意提及十三行,或者近代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是因为从全国大环境来讲,十三行是清代闭关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是天朝大国怀柔抚远的失败。鸦片战争的失败,某种程度上,行商也成为替罪羔羊,尤其是在鸦片贸易上的纠结。所以这代表中国的耻辱。对于广州来说,几千年商业文化不断发展,从未间断,而在十三行时期获得全面繁荣,成为国家一口通商口岸,承载和吸纳世界各地的财富与物产的运转,富可敌国,更集中体现了广州作为商业文化传统浓厚的城市的全面繁荣,这是广州的荣耀。在中国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广州十三行”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广州十三行”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广州十三行是广州商业精神和粤商文化的典型性代表,“千年商都”文化的核心之一。十三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放的人文意识和悠久的商贸传统,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商船来到这里,使其成了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汇点。广州十三行文化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中有重要的作用。十三行曾经蜚声海外,地位显赫,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它的兴衰引人深思。本文作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09级研究生 肖楚熊请您关注:“广府十三行”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信号:GF-shisanhang更多精彩内容与您分享,不容错过,敬请查看历史消息!我们重在分享,部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对原作者表示敬意,如有侵犯专版权请告知,将予以删除。直线电话:感恩您这一刻的陪伴,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有精彩,齐分享!广府十三行(GF-shisanhang)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img src="/Static/Img/loading.png" class="imglazy" data-original="/?url=/mmbiz_jpg/vPjSPQER1Aia5mxL9En1wVlFjZI0yibSf1kRfwuicH8HtK06Zqyr6FpvrScmtNQP6YWvzzysQ3yJzjVQghgKiaicwRw/0?wx_fmt=jpeg"
alt="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 title="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
width="210" height="105">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之“前世”:茶叶贸易、瓷器贸易、丝绸贸易,“中国制造”影响世界!在广州荔湾,有一座岭南祠堂你是明星塑造过无数完美角色作为子女,你的角色可能演绎得略有遗憾你是老板缔造过无数商业奇迹作为子女,你的事业可这是2011年《信息时报》的一篇采访报道.记者:卢小狼】2011年春节过后,发现一些曾经离开广州到外地去发展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农业社会发展不出建立在制度上的商业文明,当时的社会根本没有能力提供这样的法律支持。行商有可能是最了解西方的一大洋网讯(记者胡曼 通讯员穗宣)近日,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新型城市化发展系列文件之一的《关于培育世界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茶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广东有独特的茶文化;制瓷图题材外销画局部在各种拍卖会以及西方博物馆当中,经常会看到清代外销画的身影。这些风格鲜明的绘画当初是为了皇帝的利益在鸦片,官吏灰色收入在鸦片,部分农民的生计在鸦片,你说,怎么禁?禁烟不仅是个道德问题,当财税的三分  
众所周知,当今全球最强大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肇始于公元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由此引衰:代清朝缴纳巨额赔款榨干行商老本鸦片战争是导致十三行破产的导火索。1840年6月,英国东方远征军到达珠江口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国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一袭旗袍,一杯浸心茶。云想衣裳,花想容。一个温暖的午后,一段旗袍的魅韵味,一杯心灵养生茶。
茶道对中国茶市场而言,这位即将到来的入侵者,究竟是一条鲶鱼,还是一条食人鱼?还是由市场和消费者来揭晓结果。行走在街头,有些事儿你早已习惯,但却从来不知道为啥!就好像▼小超市的计算器上竟然粘了个硬币!理发店门口老有三让员工持续跟随,可是很多老板却始终没有搞明白!!!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用人和留人确实是最让管理者们头疼的事,也正是这两件事左右着企业的命运。一曲经典歌曲《偏偏喜欢你》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当她用古筝演绎出来时,你是否领略到别一番味道...广州十三行是一段独特的历史,代表着中国近代史的辉煌。以十三行牙商为代表的粤商精神形成了广府文化的核心!果敢、诚信、务实、包容是“十三行”牙商精神的核心。广州十三行是一段独特的历史,代表着中国近代史的辉煌。以十三行牙商为代表的粤商精神形成了广府文化的核心!为什么一个老板再难,也不会轻言放弃?而一个员工做得不顺就想逃走?45度做人人活在世上,要俯下身子,正视前方的路,以谦虚的态度,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既不要因为一时的
陶瓷从唐朝以来便作为特产随丝绸输往国外,而随着东方新航路的发现,又于明代远渡重洋到达西方,并在清代达1.小王一出,基本上都会被大王拍死。说明老大在,老二最好不要发话!2.没有一张大牌开路,再顺的小牌都出不去。聊聊陶瓷贵在哪???为什么叫十三行,吉祥的意头?到底有多少商行?十三行活化石——十三行遗址现今如何?十三行博物馆比镇海楼更广州,十三行物质遗产与文化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清末中国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又为何成为流星。对十三行的反思——广州的荣耀中国的耻辱?“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一口通商”时期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商行的总称。今天,小编就带您走入中国海关博物又是月圆之时,我们开始期待一起团聚、赏灯品茶,膝下畅谈的时光了。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礼尚往来更是一种礼节丝路股份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发战略、促进及推动经贸发展。其核心团队曾参与策划执行的项目:2006年“哥德堡号”重返中国大型活动、2009年“亚洲之路“活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丝瓷茶香巡展等等。  代表着岭南深厚文化记忆的十三行落户文化公园!预计下半年与市民见面,街坊们期待吗? 来源:广州日报十三行博1. 乌龟在地上是跑不过兔子,可乌龟在水里永远比兔子游的快。——不要放错自己的位置。2. 乌鸦学老鹰去抓羊,中华文明的几千年,造就各种各样的……奇葩,不光行为上的,思想上的,甚至还有姓氏上的。有网友归纳了TOP25最9月1日起,新广告法将正式施行。据网友透露,新广告法上线后,极限用语的处罚由原来的退一赔三变更为罚款二十万元9月1日起,新广告法将正式施行。一、新《广告法》十大亮点 1、充实和细化广告内容准则。2、明确虚假广告的定义在女人的旧梦里,永远有一种如丝如缕、割舍不断的旗袍情结。它矜持、内敛地潜藏在心底深处,像雨巷里的一抹哀愁,像一、第一个1、不与私欲太重的人合作,因为他们看不见别人的付出,只在意自己的得失与结果。2、不与没有使命感的人《CMMO》:本届峰会参会企业家多达四百多位,定位理论和品类战略为什么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张云:定位理论在中国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腾讯内部关于微信的分享会上说过:“打通、整合,这是大公司经常喜欢提的一个东西。我们都知道几【文:令狐冲动】“我们不是提供服务的咖啡公司,而是提供咖啡的服务公司。”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这样形容星巴克。星【导读】我们逐个分析这样先假定公式,营业额(增变量)=访客数(增变量)x转化率(常量)x客单价(常量)这样营一、传统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互联网转型?答:首先国家在转型、经济在转型、市场在转型,这一切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企业“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以下是周鸿祎在北京“移动互联网时GF-shisanhang广州的十三行,广州的一口通商&海丝之路,名扬于天下!为了传承十三行牙商精神,擦亮广府文化的金字招牌,以“发掘岭南历史、传承广府文化、弘扬牙商精神、保护传统工艺”的宗旨,通过整合全国优质资源,合力打造新的十三行文化产业。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F-shisanhang广州的十三行,广州的一口通商&海丝之路,名扬于天下!为了传承十三行牙商精神,擦亮广府文化的金字招牌,以“发掘岭南历史、传承广府文化、弘扬牙商精神、保护传统工艺”的宗旨,通过整合全国优质资源,合力打造新的十三行文化产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云控股的上市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