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新建房子村委会贫困证明样本收三千块钱一户

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_百度知道[经济杂谈]房子背后的经济学
这里是天涯经济论坛,我刚刚到这里的时候,认为大家来到这里,既然是对经济有兴趣,那么多少是“懂点”经济学的。到现在,我的感觉变了,我倒是认为,经济学虽然是“显学”了,但愿意认真学习学好经济学的人却不是特别多。我对经济学也不是“专家”。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是知道的,坦白的讲,在天涯经济论坛中,和经济学原理南辕北辙的文章确实不少见。所以我写了这个帖子,希望通过讨论现在的热点问题,就是房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经济学”。期待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好了,书归正传。先说个现实,“抽象”一个“现实”,和大家共同思考;背景;在一个中心城市里,房子的价格是一万块钱一个平米,大家都争着买。离这个中心城市一百五十公里以外的农村,房子的价格是一百块钱一个平米,但却很少有人去买。这里的问题;你认为是城市里的房子贵,还是农村的房子贵?为什么?换一个角度讲,为什么城市里的房子价格要比农村房子的价格高一百倍,但仍然有人去买?为什么农村的房子价格低很多很多仍然少人问津?如果让你在购买者的角度上来分析,你认为哪个贵?你如何解释这种城里房子价格和农村房子价格相差甚远的原因?
继续,很好。
我不知道大家如何理解和解释这种在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不过我可以试着用经济学原理,站在购买者的角度,分析一下一万块钱一个平米的中心城市的房子,和一百块钱一个平米的农村的房子相比,到底哪个贵。我们站在“理性人”的立场上,解释一下为什么大家都去抢着买哪个一万块钱一个平米的房子,而不去买一百块钱一个平米的农村房子。从经济学角度讲,如果一个东西大家抢着买,最大的可能性是这个东西很“便宜”,如果“太贵了”,自然也就没人买了。也就是说,中心城市里的房子,虽然价格是一万块钱一个平米,但仍然是便宜的,而农村的房子,虽然只有一百块钱一个平米的价格,但仍然是“贵”的。这好像看上去很奇怪,但仍然符合经济学原理。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讲,一个商品的价格应该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也就是说,房子贵不贵,不应该是中心城市里的房子和农村的房子相比,而应该是和自身的内在价值相比。这个内在价值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在出售者角度上的价值,一个是在购买者角度上的价值。我们说在购买者角度上来看,中心城市里的房子一万块钱一个平米贵不贵?农村的房子一百块钱一个平米便宜不便宜。作为购买者很容易得出结论,中心城市的房子虽然一万块钱一个平米,但不贵,所以大家都去抢,而农村一个平米的房子虽然只要一百块钱,但却非常贵,所以大家都不要。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可以用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原理来说明和解释这个现象。我们知道,购买者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其付出的成本是“放弃了的东西”。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选择鱼时,熊掌就是成本,选择熊掌时,鱼就是成本。这个“机会成本”决定了购买者对被购买的东西价值和价格的认定。那么,很显然,如果购买者购买农村的房子,在付出一百块钱一个平米的货币之外,还付出了很多很多的“机会成本”,比如放弃了中心城市里的工作“机会”,高质量的受教育的“机会”,就医的“机会”,购物的“机会”等等等等。这些机会成本决定了购买者购买农村的房子,其实是非常昂贵的。所以农村的房子也就没人要了,很多农村都是“空心村”了,很多人宁愿在大城市里“漂”,也不愿意回农村老家去,原因都在于如果你选择了农村,相当于付出了沉重的“机会成本”。这个选择代价太昂贵了,所以农村的房子虽然价格很便宜,但却没人要。而城里的房子,显然就没有这些问题,对于城里房子的购买者,意味着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未来收入,更好的教育、医疗等等。相对而言,购买城里的房子,购买者只付出了一万块钱一个平米的货币,没有付出很多的“机会成本”,所以反倒是城里的房子更便宜。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城里的房子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带来未来更高的收入,这个更高的收入是由选择城里的房子带来的。如果你选择农村的房子,农村的就业机会虽然也很多,但收入却很低。我们听说过的那些富豪,一般来讲都不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成为富豪的。这里就出现一个“贴现”的问题,比如张三买了城里的房子,然后收入是八千块钱一个月,李四买了农村的房子,然后收入是三千块钱一个月,那么相对而言,张三的收入比李四每个月要高五千元。这个高出来的“五千元”和张三买了城里的房子之间有密切关系,自然应该对城里的房子的现值进行“贴现”。我们假设这个城里的房子总面积是一百平米,那么每个月就相当于每个平米变得便宜了,每过一个月一个平米50元,每年变便宜600元,十年六千,二十年后就成了负数了,也就是说,如果张三连续居住在城里二十年,其房子的投入相对而言已经收回来了,再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我们简单的讲,相当于这个城里的房子已经开始为张三带来利润了。这些投入的货币成本既然能在未来收回且带来利润,既然能在“未来”和“预期”中实现这些东西,那么就应该对现在的房子进行“贴现”。现在张三付出的一万块钱一个平米中,包括了未来收入增加带来的收益对现在的投资的贴现。而李四在农村,未来的收入没有提高,自然也就没有“贴现”,只有“折旧”了。再一个方面,居住在中心城市中,意味着自己手中的货币可以随时“变现”。也就是说,在中心城市中,货币更有流通性,更容易买到你想要的东西。货币或者说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能自由变现,变成现实的财富,变成你想买到的物品或者劳务,纸币才有价值。李四买了农村的房子,其拥有的货币在未来相对流动性很差。比如李四的家人病了,想购买高质量的医务劳动来解决生病问题,但在农村是购买不到这个高质量的医务劳动的。只有跑一百五十公里到城里去才行,这对李四来讲成本可能就太高了,等你跑到城里,可能病人已经耽误了。等你跑到城里去,终于“变现”了,可能购买到的物品和劳务对你而言已经没那么需要了。这也就是限制了李四的货币“变现”。相应的,李四购买的这个房子,就需要对李四未来货币流动性差带来的成本进行“折现”,这个“折现”就是对李四未来货币流动性差的补偿。这样考虑的话,李四购买的农村一百块钱的房子,考虑“折现”后,其实连一块钱可能都不值!结果就是如果李四用一百块钱一个平米的货币购买这个农村的房子,其实是“上当受骗”了。在农村,有很多人的房子其实相对而言是没有多少成本的。祖传老宅子,根本就不需要考虑成本了,但仍然有很多人放弃了这个“祖传老宅子”,到中心城市去“漂”。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的房子,限定了货币持有者的货币变现能力,增加了货币流通的成本,考虑这个成本后,货币持有者发现住在农村是“赔钱”的。所以才在农村出现了这么多空心村。
如果一个人,我们说王五,王五在农村挣了大钱,然后他第一个想法是干什么?我可以告诉大家,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搬家到城里去”。为什么?为什么农村的人挣了钱都到城里买房子?都搬家到城里去了?原因就是因为农村货币变现太差了。王五拥有的货币越多,其变现,或者其流通的成本也就越高,如果在农村流动性这么差的情况下,王五会付出很大的成本来维护其货币的流动性。其实王五不惜“血本”来到城里买房子,目的就是减少自己货币的变现成本,让自己的货币“真正的有价值”起来。就是城里的房子不能带来其他收益,只要能让其货币流通变现的成本降下来,王五也就达到目的了,对王五而言也就是正收益了。正是因为城里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货币流动性,所以农村的人都往城里跑,反过来往农村去的人就很少很少。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城里的房子虽然一万块钱一个平米,但其实是很便宜的,农村的房子虽然一百块钱一个平米,价格低一百倍,但却是很贵很贵的。
我在上面讲了房子的“未来”“预期”带来的收入提高,以及货币流通性对房子价格与价值的影响。那么我再说第二个问题。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大家共同思考。我们知道楼市崩盘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日本的楼市崩盘,美国的次贷危机等等。那么问题是;你认为是楼市崩盘造成了经济下滑,还是经济下滑的“预期”造成了楼市崩盘?为什么?如何理解和解释?
首先来讲,大家也都知道,在经济学分析时,有一个很常出现的问题,或者叫困难,或者叫“最常见的错误”,或者叫做“最容易产生的争论”。就是如何判断“因果关系”。我记得那个流传很广的昆曼经济学原理上举了个例子说这个问题,大意是说其实是犯罪率高了然后才有警察数量的增加,而不是因为警察数量增加了,然后才造成犯罪率升高。在经济学中,因为这个“因果关系”的判断,引起的争论很多很多,或者说,对上面那个问题,在经济学上有两个答案同时存在。第一个答案就是“房地产泡沫”论,就是因为房地产出现泡沫了,然后泡沫崩溃造成经济下滑,这里的结论就是说楼市崩盘是经济下滑的原因,经济下滑是“结果”。另一个答案,另一个不同的答案是“房地产先行指标说”,这个答案认为是因为大家预期经济要下滑了,房子的“贴现”没有那么高了,所以楼市才崩盘了。也就是说,楼市崩盘不是经济下滑的原因,而是“先行指标”。就像股市下滑不是经济崩溃的原因,而是经济要出问题的“晴雨表”一样。经济下滑的责任不能让楼市崩盘来承担,就像经济下行了,不能责怪股票指数不涨一样。这个还的解释一下,因为这个现在不是大家接触到的主流,大家往往听说的都是楼市崩盘为因,经济下滑为果的“泡沫说”,而对“先行指标说”不太熟悉。比如一个人,我们还是叫他张三,现在为什么原因一万块钱一个平米买城里的房子?原因中有很多是“预期”,预期其买了这个房子,未来会给他带来很多的收益,然后这个张三才会买,对不对?如果张三预期未来经济下滑,工作收入下降,那他还对这个一万块钱一个平米的房子感兴趣吗?显然不会了。投资和投机,都是“炒预期”。都是预期如何如何才有“投资和投机”。如果大家预期将来经济要下滑,要萧条了,股市能好起来吗?经济下滑,股市却节节高升,岂不是奇怪恨了?同样的,如果经济要下滑了。张三在城里找不到很好的收入机会了,或者张三的货币在城里一样“流动不起来”了。那么张三还能接受一万块钱一个平米的房价吗?我们在上面说张三在城里,每个月相对李四而言,收入高五千,如果这个收入不再是高五千,而是张三预期只能高两千了,张三还会对现在这个一万块钱一个平米的房子“贴现”那么多吗?如果没了这个“贴现”,房价还会是“一万块钱一个平米”吗?恐怕降到六千块钱一个平米都没人要了。原来一万块钱一个平米,大家抢,现在六千块钱一个平米没人要了,是不是就是楼市崩盘了?折价百分之四十还卖不掉,岂不就是楼市崩盘了?!这两个答案,都有道理,都有很多支持者,往往谁也说服不了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来争论去,到底谁更有理?我也不知道。我是个折中派,我认为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互为因果而形成循环。因为大家预期经济要下滑了,所以楼市崩盘了,因为楼市崩盘了,所以经济“预言实现”真的下滑了,因为经济真的下滑了,所以楼市更加“崩盘”,然后经济进一步下滑,如此循环,直到这个循环中的某个因素被打破,比如大家认为经济见底要复苏了,于是房地产现行复苏,然后这个复苏的房地产再带动经济更快复苏,经济更快的复苏,又带来了对房子预期信心的增加,然后房地产更加活跃,经济更快复苏。这又是另一个循环,这个循环直到其中一个因素被打破,比如欧债危机,出口受阻,经济下行,然后对房子的预期下降,楼市崩盘,经济进一步下行等等。反正经济就是在这种复苏、然后繁荣、然后下行、然后衰退、然后萧条、然后见底、然后复苏、然后繁荣这样的循环中不停的变动的。人们对房子的信心,也是不断的变动的,从绝望到亢奋,反复循环。房地产业也是不停的这样循环,从萧条到“泡沫”,不停的这样循环。这种循环就是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性。没有不见底的萧条,也没有无尽头的繁荣。经济虽然总体上是不断向前向上的,但只有在波动中 才有平衡可言。
再说两句,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投资和消费。如果一个经济行为,属于消费,比如买个面包自己吃掉,这里面没有多少“预期”可言,当然了,买个面包吃掉也有“预期”,正是因为预期买个面包吃掉可以填饱肚子(有正收益),同时这个面包质量可靠,不会让自己闹肚子(没有巨大风险),然后大家才会去买这个面包吃掉。但这种预期更多的是在“生理和心理学”上,而不是在“经济学”上,在经济学上,这个行为叫做消费,这个“面包”属于消费品,没有多大的“投资”价值。在经济学上,凡是有“预期”价值的东西,才有“投资和投机”,比如一个人买了很多面包,目的不是自己吃掉,而是把这些面包“储藏”起来,等到“面包”短缺时,再拿出来卖了,从货币到货币,从货币到更多的货币,这才是投资或者投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东西是无法完全区分为消费和投资的。同一个事物。在一个方面是“消费”,在另一个方面可能就是“投资”了。房子就是两重属性的物品,既有消费属性,也有投资属性。我们上面说过了,对于居住者张三而言,虽然张三没有把这个城里的房子卖了换成货币,但其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等等都带来了“货币”,故而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在消费房子的同时,也属于投资房子。张三购买这个一万块钱一个平米的城里的房子,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投资”。张三在购买这个一万块钱一个平米的房子的时候,在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的时候,当然是预期未来是“美好”的。如果张三预期未来是“很悲催”的,那他也就不会在做这个投资了。预期就“赔钱”的投资,没有人会去做的。只有预期未来能得到更多的“货币”,或者叫做“利润”,或者叫做“正收益”,才可能有投资和投机。另一个方面,所谓的“预期”,其影响无所不在。我们除了预期收益外,还会预期风险,如果风险太大了,就是有收益,我们往往也不会去做,这个不单单是投资,而且消费也是这样。比如一个人可能很饿了,但他买到的面包是“发霉变质”了的,虽然消费掉这个面包能解决饥饿问题,但却会带来“拉肚子”的风险,这个时候,这个人恐怕也不会去吃这个面包的。虽然能带来收益,但风险太大了,不值得为了这个收益而冒“拉肚子”的风险。在“拉肚子”的风险面前,“填饱肚子”已经不重要的。另外,投资和投机都是正常的经济学行为,都是正常的人类社会行为。没有市场经济以前,就有投资和投机了。那个传说和西施有一腿的朱陶工就知道投资和投机的要诀,“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并且因此而暴富。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也在其著作中,讲到过一个哲学家在橄榄油丰收以前,先低价租下全部榨油机,然后再在橄榄油丰收以后,用高价把这些榨油机租出去,从而“投机倒把”而获利的故事。我曾经看过一个生物学小文章还讲到动物的投机行为。可以说,至少对于人类而言,投资和投机行为历史悠久,基本上和人类本身的历史一样长。投资和投机不是“恶势力”,而是一种正常的经济学现象。没有投资和投机,现代这么大的经济总量,这么多、这么复杂的经济行为根本无法想象。投资和投机也是一种“劳动”,是一种为个人和社会增添财富的劳动。农民辛苦种地当然可敬,但投资和投机者也一样有价值。我们中国的传统是要“面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投机倒把的都是“势利小人”。好像“投资和投机”先天就是有罪的。其实不是这样,投资和投机都是正常现象,都是值得尊重的。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你认为房子这种物品的两重属性能分开吗?一个人购买房子,能不能只是消费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为什么?如何理解?如果能分开,应该从哪里着手?
再写一段。我不知道我上面提出的问题大家是如何认识的,包括前面我提出的问题大家如何认识,我也不知道。如果我自问自答的话,我是认为房子的两重属性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房子不可能只有消费属性而没有投资属性。一个人买房子,一定有两个考虑同时存在,第一个是房子可以居住,另一个是居住在这个房子里,未来一定是“美好”的。前者属于消费,后者属于投资,只有这两个条件都满足时,这个人才会去买这个房子,才会居住在这个房子里。如果一个房子可以居住,但未来却很“悲催”,就像现在农村的房子,未来是“赔钱”的,你越居住的时间长,“赔钱”赔的越多。这种房子一定是没人要的。农村的房子为什么没人要?为什么大家都往城里“挤破头”?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其实大家想一想,现在农村的“空心村”里,居住的最多的人是什么人?我说是老年人,这个大家能理解吧?老年人为什么会居住在“空心村”中?因为老年人没有“预期”了,没有“未来”了。老年人的预期和未来,说的不好听但很现实的话,叫做“就剩下火葬场”了。而为什么年轻人都往城里跑?当然是因为年轻人有“预期”和“未来”,往城里跑,在城里拼抢“一万块钱一个平米”的房子,就是为了未来的预期。为了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其实这是一种权利,这是一种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属于“天赋人权”,是人权中最基本的部分。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里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城里的房子实在是太便宜了,“买到就是赚到”,买到就意味着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可以说,这种为未来的投资或者投机,已经不是“投资和投机”了。已经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先知先觉”了。只要是个人,不傻不呆。就知道“北上广深”比“老少边穷”强多了。疯抢中心城市里的房子,以为自己的未来投资,这都不需要“动脑筋”来“脑力劳动了”。大家能理解这个吗?这种情况下,甚至“傻子”都知道如何做才能得利的情况下,已经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公平问题”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天赋人权!不可剥夺。所以有了“楼市调控”,楼市调控就是在“傻子”都知道“城里的房子便宜”这种背景下出来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该如何做,结果就是让投资房子这种追求幸福的权利成了“稀缺资源”。不管是一万一个平米,还是五万一个平米,只要买到,考虑预期和未来,就是赚到了。所以中国搞了“楼市调控”,楼市调控说白了就是“认房又认贷”。只要你买过房子,或者买房子贷过款。也就意味着你已经享受过一次“买到就是赚到”的“稀缺资源”了。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已经给过你,满足了你追求幸福的权利了,给过你享受“不用动脑筋就能挣钱”的便宜机会了。剩下的机会,应该由哪些还没有享受这种“买到就是赚到”的追求幸福的权利的人来享受了。其实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搞到今天,已经搞得“五花八门”,甚至“鸡飞狗跳”了。但我觉得这里边对人权,对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尊重还是要给予肯定的。虽然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如果能有一个尊重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在里边,那这个调控就是“正义”的。就是社会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可惜的是现在的楼市调控,很多地方,很大程度是对后来者的“歧视”和“不公平”。现在特别是“外地人”,买房子受到很多限制,这种限制,其实就是对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的限制。楼市调控,让很多本来可以在城市里买房子的人,买不到或者买不起房子了。这些人失去了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翻身”和“追求幸福”的机会,这种调控,恐怕还是有“既得利益者”在锁定“利润”的嫌疑的。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属于城市和工业文明的,农村和农耕文明本身就意味着在未来是“悲惨”的。美国发达吧?美国的农业从业者,一户农民耕种一两千亩耕地,在我们看来,是“大地主”了,可是美国政府仍然要给农民高额的补贴。在未来,工业文明必将战胜和同化农耕文明,工业和服务业必然越来越优于农业,这种情况下,谁先在农耕劳作中“逃脱”出来,谁就占有了“先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谁能先进入“城市”,买到城市里的房子居住,谁就先“发达”。(然后“先发达”的人搞楼市调控,阻止后来者来竞争,从而锁定利润)这种事情说白了都不需要“经济学”,学习点历史知识就知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未来工业文明还有无限活力的时代,买城里的房子就是“改变命运”,就是更好的分享人类飞速发展的利润,更好的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硕果。也是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好途径。楼市调控,如果是为了公平的提供“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机会,那么大家应该支持。如果是打压了大家追求幸福的权利,自然大家也就会反对了。脱离个人立场,不考虑自己的立场,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现在的楼市调控是没有多大道理的,因为其在追求公平的“分蛋糕”的时候,追求到了公平还是没有追求到公平很可疑,同时又把“蛋糕”变得太小了。从经济学原理来讲,任何一个追求公平的措施,都会把“蛋糕”变小,这个没问题,公平也是需要成本的。这里的问题是成本有多大,和收益相比值得吗?
投资和投机也是一种“劳动”
说到楼市调控,现在是个热门话题,争论也很多,支持调控的,反对调控的,“调和”调控的人都有很多很多。很显然,我是对现在的楼市调控不感冒的。我觉得判断是非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判断楼市调控是否“正确”的办法不是没有。只是“拿不出手”。我的意见是如果我们能拿出数据来,这个数据也不难拿。把数据统计一下,看一看从比如2000年开始,老百姓的人均居住面积每年增加多少。比如说每年增加百分之十,那么我们再看看调控以后,老百姓的人均居住面积每年增加多少。如果调控后,老百姓的人均居住面积原来每年增加十个点,现在增加十五个点了,那么调控当然是很好的,促进了老百姓住房的改善。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如果原来本来每年老百姓的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十个点,你一调控,结果成了五个点,那也就是说因为你的调控,老百姓该得“十”的只得了“五”,等于把老百姓的实惠“调控”掉了一半!那么你这个调控干什么用的?为了让老百姓吃亏吗?另一个方面,如果原来老百姓的人均居住面积,比如说是X,然后住房面积的中位数是Y。Y减去X显然就代表老百姓在人均居住面积上的“贫富差距”。如果调控是缩小了Y减轻X的数值,也就是缩小了老百姓在住房问题上的“贫富差距”,那么也行,没有效益有公平也行。如果现在的调控,不单单降低了老百姓人均居住面积的增长率,还扩大了中位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差距,岂不是等于说你的调控既让老百姓吃亏,还在制造更多更大的“贫富差距”吗?要是这样,你调控它干什么?“忽悠老百姓玩”有意思吗?呵呵呵,我说的这个数据,我想大家不难看懂,而且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这个数据是个“铁证”,如果你能拿出来这个数据,那么争论也就没有这么多了,事实胜于雄辩!呵呵呵呵,其实像我这样笨的人都想得到的东西,某些人,比如住建部的官员会想不到?呵呵呵呵,当然不可能,他们肯定早想到了!这里的关键是想到了但“拿不出手”,这个数据本身对他们是“小儿科”,但如果这个数据拿出来了,“调控的理由”,或者调控的“遮羞布”马上就崩溃了。众所周知,楼市调控以来,房子的交易日渐“惨淡”。价格掉下来没掉下来我不知道,但成交量一定是掉下来了,这个“成交量掉下来了”作为“成绩”在“天天讲”,大家都知道。在这种成交量掉下来,保障房和经适房又没跟上来的情况下,老百姓的人均居住面积增长率一定是受损了,对不对?另一个方面,因为现在的楼市调控管不着有钱人,他们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楼市调控,如果他们要贷款,也有的是办法,比如手下有企业的,完全可以走企业来贷款。所以楼市调控是调控不着有钱人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稍微想一想都知道人均居住面积的中位数和平均数之间,差距肯定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那些支持楼市调控的人“主动”拿出来这些数据,我们都能想到老百姓肯定是在楼市调控中吃亏了。这种让老百姓吃亏的调控,我们要它干什么?有人可能说了,楼市调控挤出来了原来的“黑屋”,就是空置房,让空置房进入了“使用”,所以可能交易量没上去,但使用的房子增加了,空置的房子减少了,所以也可能是人均住房面积在正常甚至更多的增长。呵呵呵呵,这是胡说了。空置房或者说“投资投机房”的所有者总不会白送给别人吧?总的有个“交易”在里边吧?这个“交易”也要算成交量吧?如果成交量都萎缩成“惨淡”了,那要是这些空置房还能利用起来,你是不是说这些投资投机者突然“立地成佛”,拿房子做慈善了?你睡醒了吗?我们可以明确的讲,现在的楼市调控牺牲了老百姓人均居住面积的增长率,扩大了在住房上的“贫富差距”。毫无意义,属于“瞎胡闹”。
上面说了楼市调控,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经济学核心问题,我想请大家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就是,“市场先生”是不是永远正确的?市场会不会“失灵”?如果市场失灵了,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你认为有什么人,或者机构,或者组织,或者“有关部门”能比“市场先生”更高明吗?为什么?
我还是自问自答了。“市场先生”是不是永远正确?我的答案是;当然了,市场先生永远都是正确的,“市场先生”不可能犯错误。为什么?因为市场先生是“客体”,不是“主体”,只有我们人类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符合“客体”的“客观性”而出现错误,不存在“客体”错了还是没错的问题。客观性的“客体”是没有正误之分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或者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一等于二是“客观”的“客体”,不以我们人类的意志而改变。你喜欢不喜欢她,一加一都等于二。如果你那天突然发现早晨的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了,只能是你迷失方向感了,而不可能是太阳“错”了。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这种客体。作为客体的“市场先生”,永远也没有犯错误这么一个说法。坚持这一点,不单单是坚持经济学原理的需要,也是科学素养的需要。市场会不会失灵?这里关键的是什么叫做失灵,简单的说,市场先生是不在乎人如何想,而是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在那里“无意志”的运行。如果市场先生的运行结果不符合我们的想法,我们就会说“市场失灵”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市场不是万能的”。原来的时候,人们认为市场可以自动的安排好一切,不需要政府或者其他势力来干扰她,市场先生会自动解决一切问题。这个认识本身没有错误,市场其实是“万能”的。只是这种“万能”的代价我们接受的了吗?市场先生没有感情,我们人类是有感情的,市场先生不在乎“花花草草”,可我们人类不能不在乎!市场先生其实都不在乎有没有人类,如果按照客观规律运行下去人类会灭亡,我们人类当然不干,但这个“灭亡”对市场先生而言却无所谓。市场先生是“无意识”的,不知道什么叫做“悲天悯人”或者“怜香惜玉”。因为“客体”未必符合我们“主体”,就是我们人类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对“客体”进行改造。让客体符合我们的需要,这就是另一只手,另一只“看得见的手”,也就是政府的作用了。但我们在考虑改造客体的时候,不管是经济学还是任何一个科学,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按客观规律”来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能和客观规律做敌人!改变客观规律是上帝的事,我们人类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政府调节市场时,一定要尊重市场先生。要按市场先生的“规律”来办事。而不是按我们人类的“愿望”来“瞎胡闹”。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规律就是“收益越大,风险越大”,另一个规律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在这两个规律下,让市场先生自动的安排一切,当然“收益很大”,相应的“风险也很大”。我们让市场先生去做事,也是有“成本”的。为了避免这个“风险”和“成本”让我们人类受不了。所以我们需要政府这个手来“辅助”市场先生。但我们一定要记得“市场不是万能的,但忽视市场是万万不能的”,政府只能搞“辅助”,不能把市场先生一脚踢到一边去,自己下场当运动员。从经济学上讲,有市场没政府当然“悲催”,但有政府没市场一定更加一百倍的“悲催”。政府只能是配角,不能当主角。没有谁,没有那个人,没有那个机构,没有那个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能比“市场先生”更高明,没有那个人或者组织,或者机构有能力给“市场先生”当领导做老师。我们要记住,除了上帝以外,市场先生是最高明的!如果有人宣称其比市场先生还高明,那就等于宣称他是上帝!
明白除了上帝,市场先生是最高明的。坚持这一点可以让我们少犯很多错误,少闹很多笑话。我们中国很喜欢搞“规划”或者“产业政策”。我们搞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前提,认识前提就是认为搞“规划”或者“产业政策”的人比“市场先生”还“高明”,还“先知先觉”,还“高瞻远瞩”。我们认为有人,或者有个机构,或者直率的讲就是“政府”比“市场先生”高明,比市场先生“先知先觉”“高瞻远瞩”。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很荒唐的!崇拜“市场先生”要是有罪的话,崇拜“政府”的罪过更大更多!因为没有人或者“政府”是上帝,所以没有任何人或者政府能比市场先生更高明!市场先生搞出来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搞出来的产业升级和转型那是“拔苗助长”!是在“吹泡沫”。“光伏泡沫”就是个例子,产能过剩到处都是就是政府自认为自己比市场先生要“高明”的“硕果”。市场固然可能吹出来泡沫,政府吹泡沫的本事只比市场大,不会比市场小。市场先生“失灵”的可能性如果是“一”,政府至少也有“十”甚至“三十五十”,相对于市场先生,政府“犯错误”的可能性大多了。政府今天提倡这个产业,明天提倡那个产业,今天出台个什么规划,明天又搞个什么政策,这种做法除了干扰市场运行,制造市场中的不公平,搞得市场里到处都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以外,没多大意思。这种做法的结果,只会加速和加重市场的“失灵”,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政府只能起政府的作用,不能代替市场先生来“闲不住”。政府要是比市场先生还高明,那干脆搞“计划经济”就是了。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死路一条。也就证明了政府远不及市场先生高明!政府只能做守夜人,只能做市场的“看门狗”。只能是“配角”。这一点要是搞不明白,这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要是坚持不住,很多问题也就没法解决。
华夏这片土地上的人。几千年来无论是经济 思想 还是对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的推动,它奉献给人类的贡献少的可怜。其根源就是它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真正的自由。它总是那些少数人支配着多数人并决定它们的命运。比较可怕的是我们对此了。要对中国经济究其一二的话。必须先改改这个国家的臭毛病。楼主写的不错。
@未来复合体
15:20:00这里是天涯经济论坛,我刚刚到这里的时候,认为大家来到这里,既然是对经济有兴趣,那么多少是“懂点”经济学的。到现在,我的感觉变了,我倒是认为,经济学虽然是“显学”了,但愿意认真学习学好经济学的人却不是特别多。我对经济学也不是“专家”。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是知道的,坦白的讲,在天涯经济论坛中,和经济学原理南辕北辙的文章确实不少见。所以我写了这个帖子,希望通过讨论现在的热点问题,就是房价...........-----------------------------mark
但是LZ,出去打工可以租房子啊!不一定要买啊?特别是农民工实际上买房子的少,真正买的都是炒房的和老板们!
坐等更新!
很好!精辟!
这个国家在六十多年都做了些什么呢,杀人,分房子,拆房子,生孩子,盖房子,拆房子,卖房子,买房子,不准生孩子,不准盖房子,不准买房子。
这个国家在六十多年都做了些什么呢,杀人,分房子,拆房子,生孩子,盖房子,拆房子,卖房子,买房子,不准生孩子,不准盖房子,不准买房子。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建村委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