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老城区招教沟上村房子可以重建不

区划沿革:洛阳老城区
【历史沿革】&
老城区位于洛阳市城市区中东部和北部,地处东经112°17'10"至112°33'10";北纬34°46'10"至34°36'20",是洛阳最早的建成区。东与瀍河区为邻、西与西工区、南与洛龙区、北与孟津县相邻,总面积56.7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74平方公里。
老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古洛阳现存风貌最古老的城市区。其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42年的西周时期。北宋始设河南府城,“老城”之名由此而来,金设“金昌府”。1948年4月洛阳解放前,老城的城区是公元1217年金在洛阳设“金昌府”时的建筑格局。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无数历代名流、文人雅士。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北邙翠云峰上隐居炼丹,并著成《道德经》;东汉张陵在此修道,创立天师道;帛家道祖的帛和在这里创立了帛家道;北邙翠云峰上清宫遂成为道家和道教的发源地,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蔡伦造纸、张衡制仪、司马氏治典、许慎作《说文解字》,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曹植、左思等都在洛阳流下了千古诗篇。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6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董公祠、妥灵宫,隋朝的周公庙,唐朝的明堂,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庙,明清的鼓楼、山峡会馆等。
1948年5月洛阳解放后,经过8年的政权建制过渡时期,于1956年1月正式成立老城区人民政府。辖四隅、四关(东南隅、东北隅、西北隅、西南隅、东关、西关、南关、北关);1957年8月东关、北关划出成立瀍河区;1958年8月设老城区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老城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东街、西街、西关3个分社;1958年12月老城区、西工区合并为洛北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增设西工分社;1959年3月改成洛北区人民委员会。辖东街、西街、西关、西工4个分社;1968年5月成立洛北区革命委员会。辖西关、南关、东南隅、东北隅、西南隅、西北隅、西工、金谷园8个办事处;1975年21月洛北区分两个区。洛北区革命委员会辖东南隅、东北隅、西南隅、西北隅、西关、南关6个办事处。西工区革命委员会辖西工、金谷园2个办事处;1980年5月洛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洛北区人民政府,建制不变;1982年6月洛北区人民政府改称老城区人民政府,直至1988年建制基本不变。
1989年—1993年,政府机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为43个委(局、办公室),辖6个街道办事处。后经过1994年、1997年两次调整和机构改革,区政府机关改为17个职能部门、3个内设机构。老城公安分局、老城工商行政管理局实行市垂直领导,监察局与纪委合署办公。2000年7月市区划调整后,原郊区的邙山镇和洛北乡4个行政村划归老城区管辖,老城区并成立洛浦办事处和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农业办公室)。2000年12月,老城区实行了城市区管理乡镇的组织体系。
【行政区划】&
从2010年9月以后市政府对西工区和老城区的行政区域管理权进行了调整:将西工区管辖的道北路办事处委托老城区管理;将老城区邙山镇的大路口村、史家屯村委托西工区洛北乡管理。调整后老城区现辖邙山镇和城市区西关、西南隅、西北隅、东南隅、东北隅、南关、洛浦、道北路八个办事处及21个行政村,26个社区(含邙山镇两个正在建设中的社区),总人口18.7586万人,城区人口13.61万人。其中:邙山镇辖17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2个社区,户籍总户数9572户,32886人;西关办事处辖6个社区,户籍总户数10692户,32200人;西南隅办事处辖2个社区,户籍总户数3900户,11400人;西北隅办事处辖3个社区,户籍总户数7000户,18000人;东南隅办事处辖2个社区,户籍总户数2973户,8119人;东北隅办事处辖3个社区,户籍总户数6340户,17890人;南关办事处辖2个社区,户籍总户数3110户,7130人;洛浦办事处辖4个行政村,2个社区,户籍总户数6920户,20090人;道北路办事处辖4个社区,户籍总户数8500户,36133人。
镇、办事处名称
行政村、社区
望朝岭村、营庄村、苗北村、苗南村、史家沟村、葛家岭村、井沟村、徐村、前李村、后洞村、苏滹沱村、水口村、李家凹村、沟上村、冢头村、土桥村、中沟村、定鼎北路社区、王城北路社区。
洛& 浦办事处
新生村、烧沟村、工农村、岳村、浦东社区、浦西社区。
西& 关办事处
金业路社区、周公路社区、一运社区、环城西路社区、建机社区、唐宫东路社区。
西北隅办事处
北大街社区、同化街社区、义勇街社区。
西南隅办事处
农校街社区、公园巷社区。
南& 关办事处
南门口社区、贴廓巷社区。
东北隅办事处
青年宫社区、人民街社区、治安街社区。
东南隅办事处
鼓楼社区、东城门社区。
道北路办事处
春都社区、道北社区、建华社区、隧道社区。
旅游景点简介
【丽景门】 &
洛阳第一楼,中原第一门—丽景门。它是洛阳老城的西大门,与东大街的钟鼓楼遥相呼应,是老城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丽景门的箭楼、城门楼加瓮城并配以护城河的建筑结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千浮云,气势磅礴。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来赞美它无限的魅力。丽景门是古都洛阳唯一一家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丽景门景区景点有:天后宫(供奉海内外数亿人信仰的天上圣母妈祖娘娘)、九龙殿(在洛阳建都、功绩卓越的九尊帝王像)、三神殿、观音阁、城隍庙、瓮城、城墙等,特别是河洛文化长廊(展示了河洛地区的名胜古迹以及众多的河洛历史名人及对社会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洛阳帝王史馆(在洛阳建都的104位帝王简介)备受游客推崇,有诗叹曰:“一朝步入丽景门,一日重温千年史。”丽景门是洛阳八大景之一,曾是历代朝廷百官及万民祈福纳祥之处。丽景门古代都城庄严的布局和辉煌的气势,可使游客感触到千年帝都古文化的浓重气息。
【山陕会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西会馆,位于今老城南关,九都东路171号,正对路北凤化街口,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是清代陕西、山西两省来洛商人聚居场所。会馆内全部建筑,均为清代木结构,无石不刻,无木不雕,梁架彩绘堪称完美。会馆坐北朝南,布局前密后疏。有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正殿、拜殿等建筑,门前还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其中正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顶,琉璃覆瓦。照壁高12米、宽13.2米,由青色雕砖砌成,正中用彩色琉璃方砖镶成3块方形壁面,其上雕饰二龙戏珠、花卉、人物等,色彩鲜艳,基座雕饰有精美的图案,是豫西地区最大、最完整的琉璃照壁。正殿为中心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顶,琉璃覆瓦,勾连斗拱,别具一格。
山陕会馆原位于南关马市街与校场街一带,1995年修建九都路时,从其穿过,会馆保存基本完整。
【八路军办事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驻洛办事处,又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宽30平方米左右。原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南关贴廓巷56号(今门牌35号)。是建于道光年间的三座四合大院,坐南朝北,房厦百余间。前门临大街,后门外有一篮球场,可直通院外菜地.1995年修建九都东路,后院被部分扩充成路面,后门现辟为南大门。1985年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今已修复,是洛阳市现存的一处重要革命纪念地。
【都城博物馆】(又名周公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市定鼎路东侧。是我国现存的三座较大的周公庙之一,始建于隋末唐初。现存周公庙乃明清建筑形制,屋架结构独具防震作用,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周公庙坐北面南,现为三进院落,南北中轴线上由前到后依次为正南门、定鼎堂、礼乐堂、后殿及东西廊坊。该馆以表现洛阳五座都城格局风貌与古都城池建设史为主要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周公庙,是后世在原来的位置上重新修建的。据《河南府志》、《河南通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及玄宗开元年间,朝廷曾对周公庙予以大修,后废弃。公元1525年,明朝统治者下令在旧址上重建周公庙,其后,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统治者又曾对其进行多次重修。民国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也曾对周公庙加以修缮,并成为中央政府考试院所在地,周公庙近年出土的《重修周公庙记》碑,明确记载了这一历史。1955年,洛阳市政府对周公庙进行了修缮,并在此举办了文物陈列。1989年,依托周公庙筹建洛阳都城博物馆,9月正式建馆。据史料记载,洛阳周公庙乃明清遗存,它本是四进院落,在定鼎堂前,还有一个元圣殿。可惜元圣殿早已被毁,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定鼎堂的堂匾为国民党元老戴传贤所题。殿内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毕公、其子伯禽、君陈像。殿堂四周的墙壁上,是一组反映周公一生主要功绩的大型彩绘壁画,这壁画是不久前才绘上去的,颜色鲜亮、栩栩如生。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青筒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龙凤脊饰,大殿四角飞檐起翘,正脊两端饰有吻兽,就连重脊下端,也卧着一溜儿狮子走兽。穿过定鼎堂,可见礼乐堂。礼乐堂原名会忠祠,供奉的是周公及其分封的列为诸侯,此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作硬山式,上覆灰瓦,殿堂构架为叠梁五檩前出廊式。两侧廊房中陈列周公生平事迹,用历史文物、图表、塑像表现周公东征平叛、营建洛邑等重大事件。北区和东区为古都城池建设史陈列及5座都城(夏、商、周、汉魏、隋唐)大型露天模型陈列区。西区为小型园林,小桥流水,亭树错落,名花美草,轩陛掩映。都城博物馆是融古建筑、园林为一体的新型博物馆。
【河南府文庙】
(俗称府文庙)&
位于今老城区文明街9号,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其建筑大部分已拆除,原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左右,现为文明街小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为“文庙”,相对“武庙”(关帝庙、岳飞庙)而言。《洛阳县志》载:“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四月乙巳,刘侯以司马郎中出守河南。厘蔽敷思于下,政通民和,乃饰修文庙。”说明文庙始建年代应早于嘉靖六年。文庙现存建筑二十余间,坐北朝南,自南向北呈阶梯式上升。布局规整,层次分明,为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式顶;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式顶,左右各有一间暖阁。穿过戟门,三条石板通道直通月台(长方形)。月台高约1米,台南正中有两列台阶,两台阶之间嵌一块宽1.5米、长2.22米的浮雕二龙戏珠青石板。庙内原有石碑数通,山门、琉璃照壁、石桥、水池等,在“文革”期间被毁。
【钟鼓楼】&
正名樵楼,亦称鼓楼是古代用以报时之楼,早晨撞锺,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鼓楼建筑:占地288平方米。拱券楼台通体用规格为10厘米&20厘米&43厘米大青砖砌成,台面15米见方,高7.6米,拱券门洞宽4.2米、高5.3米,拱券东西两端门额各镶嵌长1米、宽0.5米石匾各一方,东刻“就日”、西刻“瞻云”,为斗大楷书阴文。台南边有一登台之道,宽1米,青石板台阶。台上正中建12米见方两层钟楼一座,高8米,明清式建筑,砖木结构,石柱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楼14围红色园形檐柱支撑,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翘角飞展,戗脊饰动物选型;二楼14围金柱由一楼贯通拖起,歇山顶,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屋脊饰望兽吻,四角飞檐起翘,舒展伸张,戗脊饰动物造型,下悬风铃;与一楼匀称重叠,比例和谐。一楼正中架大鼓一面,二楼正中吊铸铁大锺一口,高1.6米,口径1.5米,上铸八卦图、龙凤梅菊等图案和“皇帝□□国泰民安”字样,另铸有小字,因锈蚀已无法辨认。该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与白马寺钟同时铸造,因铸造参数相同而产生共鸣,故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之说。
【文峰塔】&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南关东和巷东头。据塔前原有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北宋,元、明二代历经修葺,明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文峰塔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用方形青石砌成,每边长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间嵌有铸铁,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从第一层至第九层逐层递缩,最高层每边长3米。一至八层向北各开一弧形拱门,可向外望,门上皆有题额,如“高瞻远瞩”之类。第九层则四面各开一弧形拱门。塔刹已被毁。一层拱门两侧原有对联一副,左侧半副字迹可辨:楼九尽云通天尺。塔内原设有木板楼梯,可盘旋而上。塔顶高3米许,锥形,锥端竖一铁&
,串有三个园形陶制彩色“宝珠”,每个直径70厘米,黄、白、绿三色相间,现仅存一个。文峰塔是洛阳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为保护古塔,今塔门已封。
【明福王府及石狮】&
明神宗朱翊钧三子福王朱常洵王府.占地约23000余平方米。2000年洛阳市人民政府在此大规模兴建青年宫文化广场。石狮位于今青年宫广场南,一雄、一雌,原为明福王府门前左右之石狮。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整体由蹲座狮和狮座两部组成。两石狮昂首挺胸,各长1.03米、宽0.8米,高2.12米,狮背上各有2狮仔嬉戏。雄狮右前脚踩球,口微张;雌狮左前脚抚耍1狮仔,口微张,左前小腿部现已损五分之二。狮座离地高0.9米,整座为反“工”字形,上平面:长1.60米,宽1.26米,上层四周阳雕莲花托瓣,下层四周皆阳雕2狮戏球,凹部四周阳雕花卉。
【祖师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北大街北段路东。占地1688.23平方米。现存有大殿,耳房。占地面积340.80平方米,大殿面南背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左右暖阁各一间,歇山顶,四周皆斗拱,飞檐起翅,琉璃瓦覆盖,顶部正脊两端陶塑龙吻,脊背上饰龙、荷花彩陶浮雕,殿顶四角戗脊背上塑四神。大殿数根巨柱、梁枋均饰以彩绘。1996年洛阳市文物局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修缮。
【三官庙】&
(三官:道教信奉的天、地、水三神。又称延福宫)位于今康乐巷南段东侧,据《洛阳县志》记载:“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伊王建,内祠三官,范铜为像。”俗称铜三官庙,原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玉皇阁,庙前有戏台。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香会。现仅存后殿,占地约130平方米。东半部顶坍塌,其他建筑遗址现为居民楼房。
【董公祠】 &
位于今老城东大街132号,即民主街南口与东大街交叉处西侧路北。是为纪念东汉大夫强项侯京兆洛阳令董宣而建。始建于明代,原筑座北向南,祠内正殿一间,卷棚一间。现院内存有民国期间的洛阳县同善局产业碑一块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岁次丙申”石碑一方。该祠经改建现为旅社。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左右。
【妥灵宫】& (又名关帝庙)
位于今文明街东端。该宫坐东向西,有门楼三间,通道一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供关羽像.据现存碑记记载:“妥灵宫为曹氏(操)所建”。因关羽死后,其头颅曾妥放于此故名。自汉以来,妥灵宫成而毁,毁而复成,经历了1000年风雨。明末,妥灵宫再次被焚,宫殿沉埋于瓦砾之中。乾隆年间,由河南府学博士张宾贤(儒学教授)、郜大鼎(儒学训导)创议,因旧基而重建,贵官士大夫及商贾细民不约而集百余人,四方慕义而捐者不计其数,越三月而就.现原建筑几乎全毁,仅存石碑二通和门房通道三间,遗址为文明街小学家属院,占地300平方米左右。
【河南府城隍庙】&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区西大街西段北侧,现存河南府重修城隍庙碑,立于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五月,说明在此以前已有城隍庙。河南府城隍庙应始建于唐宋时期。河南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原占地120亩(约8万平方米),,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辕门三间、山门三间(山门内侧东西两边塑有马童牵引的泥马两匹。现已无存)、戏楼三间、六角石柱亭一座、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以及后殿五间。石柱亭两侧有东、西厢房十二间。城隍庙主体建筑为威灵殿,因城隍受封为威灵公而得名。此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式顶。殿内原供奉威灵公木雕像一尊,两侧塑判官、速报二神。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八月十五、十月初一城隍出巡,即将此像抬出。殿顶部山脊上垒砌浮雕石刻,四角戗脊上塑有“走尽人”,传说为韩信、庞涓、周瑜和罗成四将,因其生前为人奸短,而受到上天的惩戒。据现存的碑刻记载,明崇祯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当时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但庙内神像被毁。民国时期,该庙曾辟为中山公园,城隍庙胡同也因此改为公园巷。1930年,用作河洛中学校舍;1959年修筑中州路时,将其一分为二,今南院为洛阳第三十中学和文物复制品公司占用,文物部门曾在1997年修复六角亭、1999年重修西厢房;北院大部分为洛阳第六中学占用。北院的威灵殿于1992年进行了全面修复,并辟为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门市部。
【安国寺】&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敦志街19号,据李通志记载: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0年),原寺院占地近万平方米,座北向南覆盖府治南(今老集一代)。山门,位于顺城东街,寺内有前殿、中殿、后殿,气势壮观,常年香火不断。明洪武初(公元1370年左右)安置僧人在此主持香火。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时,该寺称钟楼寺,后又恢复原名。现该寺仅存大殿、中殿、后殿及周边空地,占地600平方米,为洛阳市第一中学校办灯具工厂地址。
【吕祖庙】&
又称吕祖庵,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筑的古宫观。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北三公里、井沟村,现洛孟公路东侧。庙宇二十六间,三进两院,布局严谨、小巧玲珑,红砖青瓦、槐柏葱蔚,西临邙崖、东临廛河,清幽别致,堪称洞天福地。相传吕洞宾入道后东游洛阳时,曾在此楼庵修道,并作诗传世;后值沧桑遗迹荡然无存。据庙内碑文记载,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洛阳名士任仲芙,首先捐款建此庙,后不断增修逐成现在规模。道教称仙人住所为洞,吕洞宾号纯阳子,故庙名“纯阳洞”。原庙内各殿塑像、经卷、法器和签板均毁于“文革”中。1981年,洛阳市文物部门曾予修缮,1993年又进行了扩建,1996年洛阳市政府拨款重修吕祖庙,除恢复主殿纯阳殿——吕祖像、副殿崇圣殿——吕祖父母像外,又于山门两侧配房增塑了八仙像,称八仙殿,前院两垣内壁增修了两幅大型青砖浮雕—“孔子间道、老子出寒山”,“吕祖斩赤龙、黄鹤一去不复还”和“琉璃二龙戏珠”。
【洛阳牡丹园】&
位于老城区邙山镇苗北村,园内占地面积150亩,周边另有300多亩牡丹生产基地。由当地农民筹资,各级政府扶持于1992年始建。目前,该园有全国九大牡丹系列红、绿、白、黄、兰、粉、黑、复色等品种500多个,450多万株,引进种植日本、美国、法国以及国内西北、江南等牡丹珍品。由于该园海拔高、受温差的影响,花期较市区长,早、中、晚从每年的4月10日初开,延至到“五一”以后。
【国家牡丹园】 &
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中沟村,其前身始建于1978年的郊区国有苗圃。1992年7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在苗圃的基础上成立牡丹基因库和国色牡丹园,1992年8月-2000年该园进行了大规模基础建设,形成现在规模。1995年5月该园开始重点转入牡丹非自然花期的生长状态及成花特点的研究,2000年,牡丹全年开花研究获初步成功。现占地10余公顷,种植牡丹80余万株,其中拥有7种野生牡丹和四大种群牡丹,九大色系,500余个园艺品种,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外牡丹116种,新培育品种70余个。
【古代艺术博物馆】&
坐落于老城区邙山镇冢头(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村,距市区6公里,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配合洛阳市基本建设中,调查发掘了一百余处原始社会和五大古城(夏代二里头郭城、商代西毫城、周代王城、汉代洛阳城、随唐东都城)遗址,以及万余件古代墓葬,出土了数十万件文物。1985年为发掘景陵,经专家多方鳞选,颇具有代表性的墓葬26座,集中复原于此陵东侧,成为我国第一座以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陈列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展示中国古代葬俗制度演变轨迹的特色型博物馆。1987年新馆落成,至2000年搬迁复原上自两汉、下迄宋金的历史典型古墓葬25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汉“傩戏图壁画墓、卜千秋画墓、新莽时期壁画墓、东汉东骑图壁画墓、曹魏正始八年墓、西晋关内候裴诋墓、北魏孝文帝之孙常山之台已墓、南平王元&&&
墓以及西域安国人唐代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和五座仿宋木结构、雕梁画栋的砖室墓等。尤其是琳琅满目的古墓壁画,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江阳王元叉墓墓室顶所绘的一幅大型天象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份弥足珍贵的事物资料。洛阳市古墓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建筑由仿汉代、北魏两组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院内珍花异木,郁郁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庄严肃穆的殿阁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堪称一座山顶公园式的博物馆。地下部分分为两大展区,一是历代古墓葬区:有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休息厅四厅相联的复原葬墓组成;另一是北魏帝王陵区,以宣武帝景陵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帝王陵寝制度的基本面貌。景陵冢丘巍峨,气势壮观、玄官幽邃、风格朴实,显示着帝陵的宏大气派。整个博物馆集几十座历代典型墓葬为一体系列化的展出,对研究我国古代史、美术史、建筑史、墓葬形制、丧葬制度、风尚习惯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清宫】 &
是老城区保护性开发文物古迹,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道教文化系列游而挖掘恢复景点之一。下清宫,未名三官庙,系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道士张清林创立。亦称古青牛观,位于老城区邙山镇史家沟村。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谥聘、老聘),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人,道家学说创始人。曾任东周(今洛阳)守藏之史,因周王室为争王侯,历年内讧,守藏室典籍亦遭毁抢,故辞官在邙山翠云峰(今上清宫)修身养性,讲经传道,感悟人世自然,天道万物,后无应函谷关伊喜之邀,著《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其终不详。而老子休息就寝的地方在今下清宫,其坐骑青牛就此饲养,故称青牛观。
【天津桥】&
系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二月,营东都洛阳时所建,桥的位置在隋朝东都的端门正南三百步外。据记载,出端门百步有黄道渠,渠宽二十步,上有桥三道,过渠二百步,到洛水有天津浮桥。浮桥跨水一百三十步。《方镣记要》中记载:隋天津桥系用大船连以铁索,南北起夹楼。后被李窑的农民起义军烧毁。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在天津桥的故址,垒方石为墩造石桥,又名洛阳桥。天津桥有七次被修复,解放后,市政府在天津桥之侧筑起了一道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又于1983年与原桥并齐再筑一道新桥,作为快车道,先建的桥为慢车道,现天津桥仅剩一孔桥眼,桥上建有四角翘起的小亭,此即是天津桥遗迹。
旧城改造管理办公室属政府直属正科级财政全供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4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工作人员2名。2010年老城区城中村、旧城及棚户区改造共35个,完成投资16.3亿元,新开工82.6万平方米,竣工42.1万平方米,完成拆迁29.7万平方米。旧城、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作获得市奖励259.8万元。2010年老城区项目建设先进单位。
【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项目共有14个,完成投资7.5亿元,新开工36.6万平方米,完成拆迁9万平方米,竣工14万平方米。
【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项目17个,完成投资5.5亿元,新开工23.5万平方米,完成拆迁8.7万平方米,竣工23.1万平方米。
【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项目4个,完成投资3.3亿元,拆迁12万平方米,开工22.5万平方米,竣工5万平方米。
【经济适用房建设情况】&
2010年,老城区经济适用房项目共4个,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18万平方米,隋唐城回迁安置项目6.6万平方米,中电经济适用房60万平方米,富阳佳苑10万平方米,共94.6万平方米。在建45.6万平方米,竣工13.6万平方米,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1600套保障性住房。
【旧城改造项目手续报批办理】&
2010年共新策划旧城及城中村改造项目有义勇街口改造、莲花寺街地块改造、老集煤场地块改造、老城区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九都路立交桥钢材市场改造、工农村一期改造、苗南村改造、史家沟改造、苗北村改造等9个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
老城区城乡建设局为区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编制为9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老城区城乡建设局内设办公室、市政科和城管科三个科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区管道路和地下管网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负责区管道路的占道审批工作,负责城区园林绿化、义务植树和审批绿化砍伐、占用绿地工作,负责城区防汛工作,负责接收办理城建12319投诉工作。
【市重点工程】&
道北五路二期建设工程,从王城大道到定鼎北路,道路长2280米,规划红线宽40米。工程于日开始拆迁,除苗南村住宅房未拆除外,其余已拆迁完毕,拆迁涉及210户村民、9家企业,拆迁面积10余万平方米。
经三路,南起汉宫路,北至310国道,道路全长1800米,规划红线宽30米。该道路日开始拆迁,2010年5月底完成拆迁任务,拆迁涉及110户村民、17家企业,拆迁面积6万平方米。该道路的拆迁受到市政府的表扬。
经四路,南起道四路,北至310国道,道路全长876米,规划红线宽25米。拆迁48户,拆迁面积9000余平方米,拆迁工作于2010年8月底结束。
【城市基础建设】&
2010年度城市区背街小巷综合改造整治提升工程,是市定50件惠民实事之一。根据各区实际,市政府确定2010年实施的改造整治提升工程23项,其中涉及老城区马路街、黄梅路南段、黄梅南路、太平街南口、东平街北段、义勇北街六条道路,改造总面积8000余平方米,投资190余万元。2010年,这六条道路改造工程已完工。
对背街小巷路面、彩砖、道牙等市政设施进行维修,2010年,共修补道路1200余平方米,调整、更换道牙150余米,修补道板砖800余平方米。组织对营林街、南通街、仙果市街、二市南街的污水管道200余米进行改造和疏通,新增加雨水井、污水井10余座,对大众后街沉淀池进行清淤。
【防汛工作】&
2010年,老城区的防汛工作在老城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防汛指挥部的具体指导下,区防汛指挥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防汛工作会议和防汛紧急会议精神,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做到了汛期无一起人员伤亡事故发生,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的防汛任务。
召开会议,下发文件。2010年6
月4日,老城区防汛指挥部召开2010年防汛工作会议,传达省、市防汛工作会议精神,部署老城区防汛工作,制定下发了《老城区2010年防汛工作方案》等10个文件,将防汛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相关单位。加强领导,完善机构。根据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了老城区防汛指挥部领导成员,成立了以老城区区长为指挥长的防汛指挥部。进一步完善防汛工作机制,健全防汛网络,成立9个防汛指挥部和15个专业防汛组。认真排查,及时处置。2010年6月初,对辖区的危房、危窑、险情及物资设备普查登记造册;2010年6月底,开展地下停车库、地下室排查;2010年7月下旬,再次进行全区防汛安全排查,并对排查出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督办。现场察看,全力排险。日的暴雨造成汉宫路大路口村段出现重大险情,危及铁路交通安全。老城区政府成立了工程指挥部,投入资金50余万元,经昼夜奋战,突击作业,新开挖土方1.5万余方,确保了此次险情的顺利排除。
【绿化工作】&
2010年植树节期间,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全区干部群众在洛浦公园3650米长的护堤进行义务植树,共种植地锦2万余株,按要求完成市下达的植树任务。对辖区行道树开展排查补栽,共栽种女贞子166棵、柳树20棵,治理空穴滞留树墩57个,修剪建安街、育才街、三通巷等道路两侧树木360棵,并对周公路行道树的病虫害进行治理。进一步规范伐树审批手续,共砍伐枯死树20余棵。
【路灯改造】&
2010年年初,洛阳市实施背街小巷路灯改造工程,全市需改造路灯的道路有54条,其中老城区负责万安前街、莲花市街、东平街、图书馆北街等道路21条。老城区政府多方筹措资金60余万元,建设局克服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天气炎热等困难,协调市路灯管理处等单位,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至日,老城区21条背街小巷的路灯改造工程全部完工。
【督察督办工作】&
城市亮化围绕突出主线抓好亮点的原则,重点提升亮化档次和规模,加大督查力度,2010年已累计完成巡查、督察97次,督办字体残缺、轮廓不全等各类问题1118起,圆满完成了春节、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的亮化任务。老城区城建热线的办理工作,不断加大力度,提高效率,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全年共接受各类信息9188件,完成9146件,处理率达到99%;办理市长热线39起,办理督办211件,办结率100%。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
2010年老城区城乡建设局共办理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32份,其中市人大代表建议2份,区人大代表建议15份,区政协委员提案15份。主要涉及社区道路、市政设施、路灯亮化、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和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明确由一名副局长主抓,办公室具体负责承办。针对比较难办的案件,局领导亲自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组织人员认真办理和整改。至2010年5月底,市人大代表建议已办理完毕;至2010年7月底,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已办理完毕,基本满意和满意率100%。
洛阳市老城区老城风貌
一、老城风貌老街
“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传说与演变:
老城道路纵横交错,街巷交织如网,路路相通,街街连交,初步老城,如历迷宫。故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古之“九”为最,这里的“九”“十八”“七十二”正是九或九的倍数,加起来之和为九十九,意表街巷之多。实际上,辖区街道据洛阳解放前记载就有148条。
人们常说的“九街”仅指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县前街、马路街、马市街、凤化街、东关大街等较繁华之城中车马大道;“十八巷”多指帖廓巷、东和巷、西和巷、中和巷、东通巷、西通巷、中通巷、公园巷、古香巷、和平巷、康乐巷、迎恩巷、豆腐巷、碾米巷、马尾巷、三门巷、仁和巷、里仁巷等。巷一般窄于街,可供车马通行。
所说的“七十二胡同”乃泛指小街背巷之多,无规则很随意,胡同短且窄一般不通车马。老城并无72条胡同,真有其名的胡同(如井胡同、马胡同、半截胡同等)也仅十余条。其实除了街、巷、胡同之街名外,老城还有许多带有“路、里、壕、井、道”等字的街名。老城的百余条街道名称皆有出处和来历,这些街名多与该街发生过的事件和出现的名人、大户、寺庙、建筑、商市、机关、学校及街道所处的位置方向地貌特征等有关。也有些是取吉祥、祝福之意或传说。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几次大规模拆迁改造,原街道变化较大,许多老街巷已不复存在(如古香巷、柴市街等);有的将一条街一分为二,形成两条街(如将北大街南段改造后起名为兴华街);有的则将两条街合二为一,成为一条街(如井胡同南的天平街撤名并入井胡同);有的已变更街名(如原城隍庙胡同更名为公园巷,原察院街更名为农校街,原炮坊街更名为阜安街,东西华街合为一街并更名为中州东路),还有的是反而复始,如现在的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1927年冯玉祥驻洛时曾改名为中山东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北街,解放后又复名为东、西、南北大街。街道变化虽大,但尚有许多街巷至今乃保留着原街道和原街名,这些街道多存于东南隅、西南隅办事处辖区。特别是西南隅办事处辖区的24条街巷百余年来一条未少的保留着,且绝大多数仍沿用原街名。
位于老城农校街中部。一个一米多宽,不足200米长的胡同却有着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董老官”在洛阳历史上是颇有名气的人物。这条街就因“董老官”而诞因仁义而文明。据传说清朝以前这里并无街道,有一道董李两大户人家的界墙,后来两家为此墙发生纠纷。官司打到洛阳县衙,县令惧怕两家势力不敢过问,董家写信给“董老官”,让他们回来处理界墙纠纷。“董老官”接信后,哈哈一笑,提笔在信上写道:“千里捎书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区区小事不足提,邻里和睦理应当。“董家接信后,就按照董老官的意思在自家院里垒了一道界墙。李家深为感动,也将墙往自家院内挪了两墙之地。从此,两墙之间成了一条胡同,后人把它叫“仁义胡同”。
二、特色小吃
洛阳名吃以老城风味小吃为代表,其特点为:咸淡适中、酸辣适度、鲜美爽口、软硬兼顾、制作精细、香料齐全、肥而不腻、淡而不寡、众口皆宜、喷香适口。
老城风味小吃解放前多集中在西华街一带,20世纪80—90年代大多集中于现青年宫与兴华夜市。其90%以上为个体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城的小吃业发展繁盛,经营者之间相互竞争、互为补充,一些小吃在保留传统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融入新的创制,以及引进外埠小吃加以改良,更适合现代人口味和本地人的饮食特点和习惯,并逐渐演变为本地名吃。目前,小吃网点遍布大街小巷,可谓名吃荟萃。其代表有:早上,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臭杂肝汤;中午,浆面条、糊涂面、水席菜;晚上,不翻汤、丸子汤。咸食为日常点心。
1、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的由来
水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整桌席由24道菜组成,即8个冷盘(凉菜)、16道热菜。关于水席的来历:一是16道热菜全都离不开汤水,二是上菜按程序一道一道缓缓而上,即撤一道,上一道,似行云流水。整个一桌席由菜的内容与用法形式的臻美统一,故取名曰:水席。
2、牡丹燕菜
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洛阳,在参观了洛阳的名胜古迹后,来到下榻的洛阳友谊宾馆就餐,当燕菜上来时,只见上面漂浮着一朵由洛阳宾馆厨师们用食品精心雕刻的牡丹花。周恩来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生牡丹花。这道菜就叫牡丹燕菜吧”,众人为周总理的机智风趣而鼓掌欢笑,从此又称“牡丹燕菜”。
3、不翻及不翻汤
不翻用玉米面烙成的杯口大小的薄饼。得名于清康熙年间洛阳栾川县大洪沟(即今大清沟)。相传,康熙皇帝独自暗访民情,途径洛阳栾川县大洪沟,饥饿难当,见一老太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说:“饼还未翻,不熟稍后”,康熙帝饥不择食,口中道:“不翻不翻,救命要紧。”抓起便狼吞虎咽,感觉甚是好吃,赛过宫廷御膳。便赐字“大救架”落款“玄烨”。玉米烙饼因受过皇帝册封,“不翻”而再也不用翻了,从此便流传开了。“不翻”其实是薄而小,放在烧热的鏊子上不用翻动即熟的饼。现如今,老城一带的“不翻”大多用鸡蛋摊出的薄饼代替,也有用绿豆面饼替带,色泽金黄,质地虚腾,与玉米饼相似,比玉米饼更营养、爽口。
不翻汤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创始人刘振生,因其长期在“九府门”经营,人们称为“九府门不翻汤”。其材料为胡椒、味精、醋、木耳、粉条、海带、虾皮、紫菜、韭菜、锦珍、黄花菜、盐等。制作上:将锦珍、木耳、海带、胡椒、虾皮和九种香料装入特制的大铁锅里(在锅当中有一全身是孔的园柱型箍,高出锅面,菜及调料围在锅的四周),然后加满用鸡和鸡骨熬制成的高汤并浸透配料,锅底下置温火不断加温,并用勺不停地盛圆箍内的汤煨于配料上,使菜和佐料味逐渐渗出,而汤味丰满。食用时在碗内放粉条、虾皮、韭菜、胡椒粉、味精、醋等,用锅中圆箍内的滚汤冲沏,再放一个不翻汤饼即成。特点是:味道纯正,酸辣利口,油而不腻,别具特色。
是洛阳城乡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小食品,过去每家一般在过年时做一些以丰富节日餐桌上的食物或供家里的老人、孩子们享用。现如今成为居家平日的一种点心,街头巷尾、酒店、饭店均能见到,它普通、简单、经济,富有地方特色。材料为:萝卜、面粉、五香粉、味精、盐、食用油。做法:将萝卜切成细丝,漓水后,放入由佐料调成的面糊里,下入温热的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即成。特色:里嫩外焦、香美可口,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健胃增食。
也称云头儿,是旧时洛阳流传下来,尤其是老城几乎家家会做的一种点心,通常在过年时做一些以期盼云献吉祥、来年日子升腾。其形状似祥云在若明若暗之间在飘动、升腾。其做法将柿饼(本地的一种特产)煮后做柿泥,厚抹在拌了糖和擀好的面饼上,卷成卷儿,切断,用竹筷横竖夹成云朵状,下温油锅炸透,凉干即成,特点:软、酥、筋、香、甜,色泽黄白黑相间,好看诱人。
洛阳浆面条深受人们所喜爱。其历史长久至今无定论。做为洛阳百姓生活中最经济、最普通、且最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吃,百吃不厌,流传至今。许多外地游客在洛阳吃了浆面条后,效仿者众。主料为豆浆、杂豆面条。辅料:芹菜、白菜、大绿豆、红萝卜、肉沫;配料:香油、辣椒油、韭菜花、盐、花椒、大小荤香、桂皮等。做法:将炒锅内放适量油(动、植物油均可)加热,放入花椒、大小茴香、桂皮等,炸出香味,捞出料渣,留少许料油放入切好的白菜、红萝卜丝、芹菜炒至半熟待用。将由绿豆磨成经发制后的豆浆烧至半开,放入料油打去浮沫,再将手工擀成的面条放入锅内,将熟时放入炒菜,熟后放盐、淋上香油。出锅盛碗配以煮熟的大绿豆、韭菜花、肉沫、辣椒油、芹菜。特点:色彩协和、味道酸美、易于消化。
7、浆米清儿
是浆面条的一种改良和延伸。即在浆面条制作基础上,又增加一道工序,提高了技术难度,除保持原有风味外,比浆面条更富特色。由于工艺较为复杂,制作技术不易掌握,过去只有技术娴熟的巧厨或钟情于浆面条的食者人家可作出地道的江米清儿。该小吃虽通常、普遍,一些人家为饱口福,往往求助深谙妙法厨者。现如今,几乎见不到,一些知道浆米清儿的“老洛阳”,每谈及此,津津乐道,回味悠长,赞不绝口。用料:与浆面条同。做法:用浆水将小米煮熟,熬制成小米稀饭状,下面条,放菜、佐料等,其它工序做法于浆面条同。特点:酸淡糊口,米香清逸。
是浆饭(洛阳人把以浆做主料的饭食称浆饭)的一种做法。与浆面条、浆米清儿做法几乎相同,但去掉一种主料——面条,改作为辅料的大白菜为主料。即整碗饭不见面条,只有蔬菜。花样翻新,别出心裁的做法,过去在洛阳尤其是老城一带流传很广,其历史长久无法考究,但与浆面条、浆米清儿齐名。
是洛阳颇具地方特色的小吃。是过去洛阳居家大众生活当中的一道主食,为大众所衷爱。材料为:面条、玉米面粉、白萝卜、红萝卜、芝麻叶、油炸豆腐、肉丝(猪、牛肉均可)、五香粉、葱花、香油、煮黄豆、盐、味精。做法:将用猪骨(或牛骨)熬制成的高汤烧开,下面煮熟、放入所备的菜、料,然后将玉米糊(将面置干锅炒熟更佳)拌入烧开即成。出锅盛碗时放入酱肉丝、淋上香油、煮黄豆,可据个人口味和喜好佐以辣椒油、炒青尖椒、韭菜花、糖蒜、腌萝卜条。特点:麻香面软、糊口热乎。
亦称粉蒸肉,为老城名小吃。过去,一些大户人家改善生活做一些,通常百姓人家只有过年时,偶尔上一些用以招待客人。如今,百姓生活虽与过去有天壤之别,但传统名吃的魅力实难估量,在老城,走在大街小巷,不时有蒸肉溢香从哪家厨房飘出,激活了感官,勾起了食欲,使对一天的食物还无法选择时,顿时有了锁定。主料:五花肉、粉条;辅料:连豆角、白面粉;佐料:大葱、生姜沫、五香大料面、盐、味精等。做法:将五花肉切片硬币大小,和以煮熟切段后的粉条,放入适量连豆角段,洒炒面粉,拌入佐料,来回搅拌至不沾手,放笼箅上铺生面皮的笼中蒸熟即可盛碗。特点:色泽剔透,絮酥软绵、流香余绕。面皮经佐料蒸浸,肉味筋润缠绵,荤而不腻为蒸肉之精品。若再佐以鸡蛋汤,更是美不胜收,堪称小家碧玉型佳肴。
(讹称厥片儿)洛阳为九衢通商之要地,历来商家云集,据传“洛阳揪片”在明清以前就有,承山陕商人所传。经数百年演变、改良流传至今,为外埠移植,洛阳生根的传统小吃,颇受百姓喜爱,以清时南关宋满禄揪片为宗。该小吃食法灵活、多变,可据个人口味喜好,随意变换汤汁、配菜、调料。
12、豆沙糕
(讹称瞪叉糕)是老城一带流传较广的一种小食品,通常只有小贩沿街叫卖,起始何时无从考证,但演传至今,且深受老人、孩子的喜爱,可见生命力之旺盛。洛阳做为历史文化名城,到老城观光,旅游的中外宾客络绎不绝,一些游客品尝了该小吃后与有小贩合影留念者,有讨教者,更有外国游客翘起大拇指,露出惬意笑容,不可思意,如此小贩竟能做出如此美味。
13、豌豆糕
亦为老城由过去流传至今的一种小食品,工序比澄叉糕简便,即将豌豆泡胀,去皮煮熟放白糖搅拌匀,用木制工具压实上笼蒸。至豆粒不易散结的垛状即成。食时,以小切菱形片状入口。特点:色泽橙黄、沙甜质软、豆香清盈。
14、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丸子汤、豆腐汤、臭杂肝汤
老城人有喝汤的习惯,早上为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臭杂肝汤,傍晚和晚上为丸子汤。尤其是早上有的用锅、盆、小桶买汤作为一家早餐。各种汤有不同的特点,豆腐汤为素汤,汤汁麻辣清淡,以不放味精为宜,豆腐软滑利口;丸子汤亦为素汤,用绿豆面和以黑豆芽放佐料入油锅炸出鸡蛋大小丸子,配以虾皮、韭菜、味精、盐、醋、五香大料面、胡椒面、油,用沸滚的猪骨高汤冲沏而成;牛肉汤分甜牛肉汤、咸牛肉汤两种,甜牛肉汤即不放盐、辣椒和配菜,汤鲜肉嫩,可迅速补充体内早晨所需营养和水份;咸牛肉汤除各种佐料齐全外,再浇上辣椒油格外出味,冬天喝浑身冒汗,夏天喝痛快淋漓;羊肉汤辅料讲究,佐料齐全,汤肥肉鲜,不膻不腻,喝后浑身备感轻松、有劲。驴肉汤辅料特别,味浓汤厚,肉香质纯,再配以白血(血清蛋白经特殊工艺加工而凝固的豆腐状)春、夏两季食用,温而不燥,秋、冬两季食用滋补壮体。臭杂肝汤辅料和佐料与牛肉汤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制作工艺独特,配料用是牛下水(杂肝)在汤中加工煮制后加以特殊处理,其气味既(含)有牛肉的香味,又有散发着下水的异香,因香味特别,无法形容,故戏称为“臭”,实着闻香诱人,而非闻“臭”生厌,臭杂肝汤之所以历经年代久远,吸引众多食客,其目的就是人们要享受这种汤肥肉纯,异香独味的醇厚。
老城人爱喝汤也影响了在洛阳外埠人口地饮食惯性,故汤的品种多,汤馆遍布城乡。
15、潘金和烧鸡
洛阳四大名吃之一创立于清代同治年间,在洛阳久享盛名,它与拌生园酱肉、阎记羊肉汤、马蹄街馄饨被誉为洛阳四大名吃。潘金和烧鸡制作精细,味道纯正,皮色黄中透红,肉质外焦里嫩。因其风味独特,经营灵活,因而生意兴隆,曾远销山西,陕西等省,深受顾客欢迎,如今经营潘金和烧鸡的是潘金和的独生子潘栓柱,许多50年代的老顾客品尝后说:风味不减当年。
辖区大型商业企业简介
来源:信息部&&&&时间:&&&&点击:81
【洛阳聚客隆实业有限公司简介】
&洛阳聚客隆实业有限公司位于洛阳市春都路86号,隶属洛阳市供销合作社,主要以开办家电、陶瓷市场和仓储、运输代理为主营业务,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18公里,仓库库房60余幢,铁路运输站台货位67个。现有职工303人。公司下设聚客隆家电市场、陶瓷市场、名优陶瓷城和仓储分公司、运输分公司。是洛阳市独具特色的前店后仓、一站式购物理想场所。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经营规模由最初的3000余平方米扩展到10万平方米,入驻家电、陶瓷商户400余户,各类从业人员2000余名。
【大唐宫建材家居广场简介】&
大唐宫建材家居广场始建于1998年10月,是由原洛阳陶瓷批发市场和洛阳厨卫用品市场经过升级改造后更名而来。现由商场式市场、摊位式市场、仓储式市场组成。其中商场式市场经营面积2.46万平方米,为新型的钢混结构,分上下两层,一楼经营陶瓷,二楼经营卫浴、木地板、木门窗等室内装饰用品,进驻的都是国际国内知名的陶瓷卫浴等品牌。商场及商户装修档次较高,是河南省乃至全国一流建材专业大卖场。摊位式市场经营面积1.64万平方米;仓储式市场经营面积5.97万平方米;市场现有商户总数410家。&&
对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实施“五座四仓”(A、B、C、D、E座;东、西、南、北仓)战略。A座——陶卫商厦,作为整个市场群的主题建筑,目前已成为洛阳北出口的一大亮点。B座——装饰五金、装饰材料大卖场,占地9545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C座——板材市场,占地约3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D座——灯具市场,占地2万余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E座——家居床上用品市场,占地7583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四仓共占地10万余平方米,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巨大的仓储能力,为大唐宫建材家居广场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洛阳电动车批发市场简介】
&洛阳电动车批发市场位于老城区春都路,批发市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营业房100余间,面积3000平方米。专营店25户,主要经营品种有自行车、电动车、助力车、电动三轮车,知名品牌有立马、新蕾、小刀、绿佳、嘉爵、乙本等多个品牌。
地址:洛阳市老城区环城西路58号 邮编:471000
Copyright@ 2008 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法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