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给宝宝买的儿童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滁州市儿童医院可以报销么

&&&&滁州市琅琊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地址:滁州市西门子路3号 电话:、3073131 医疗科 、3073131
&&&&为积极提高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我县创新方式、多措并举,努力在提高城镇居民参保率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参保范围,真正将这城镇居民医保这一惠民工程深入民心。   政策制定给力。不断扩大城镇居民保障对象的范围,在原有的保障
&&&&在线咨询:/news/list_84_1.html 在线查询:http://www./
地址:龙蟠大道99号政务中心 电话:
来安县人社局网站:http://www.全椒县人社局网站:http://www.定
&&&&挂号很紧张 就诊很愉快 拿药很便宜
  安徽新医改第一天 患者就诊“初体验”
  4月1日,是我省新医改的第一天。从这天开始,我省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取消加成,门诊“限时限号”,患者就医体验与以往大不相同。4月1日当天,记者走访了安徽省儿童
&&&&请问现在医保有没有联网,县里的医保卡可以在滁州市区内使用吗?如果不行的话大概什么时候可以?&社会保险统一软件运行后,医保已经联网,县里的医保卡暂时还不能在滁州市区内使用,相关政策管理办法正在研究中,近期会出台相关政策
&&&&本人单位在滁州参保,现在离开滁州,需要在异地继续医疗保险。根据医保要求,需要开具参保凭证(全国医保要求,通用制式三联单)。在异地进行接续医保。据说滁州医保中心不使用参保凭证,只是出具证明(写明XX人,从XXX年到XXX年一级参保) 想咨询
&&&&来源:滁州日报  “假如不参加医保,我女儿小茹的白血病就没法治,50万多元医疗费就没着落,更别谈考取大学了,是城镇居民医保让小茹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说到城镇居民医保,凤阳县百姓赞不绝口。截至目前,该县已有8.7万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保
&&&&滁州市市直现有医保卡属于IC卡,不属于磁条卡。如果损坏请到市医保中心(凤凰西路183号)更换。更换时如果是本人卡请携带自己身份证和损坏的医保卡,如果是代办请携带自己身份证和换卡人的身份证、医保卡。
&&&&来安县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地址:来安县东大街105号 电话:、5628897 基金科 、5628897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根据我市实际,现对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部分政策调整如下: 一、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
&&&&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高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指出2015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将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个人缴费基础也将提高。   《通知》指出,2
&&&&参保人员外转院办理和报销流程图.doc
&&&&滁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 地址:滁州市凤凰路508号 电话:、3075042 征缴稽核科工伤生育科 、79
&&&&日前,从凤阳县医保中心传来喜讯,该县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自10月1日起开始调整,调整后的政策将更加普惠民生。   该县城镇居民医保的调整,提高了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全日制在校学生和18周岁以下非在校居民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8万元调整
&&&&在线咨询:/news/list_84_1.html 在线查询:http://www./
地址:龙蟠大道99号政务中心 电话:
来安县人社局网站:http://www.全椒县人社局网站:http://www.定
&&&&滁州医保查询网址:http://www./ 滁州医保查询电话: 滁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网址:http://www./ 电话:(本地拨打不需要加区号)
滁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政务中心
&&&&滁州市南谯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地址:滁州市育新路 电话:、3524901 基金科 、3524901
&&&&为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待遇水平,昨日从滁州市人社局获悉,我市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10月1日起,我市参保居民财政补助标准、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住院报销比例、生育定额补助标准等医疗待
&&&&在线咨询:/news/list_84_1.html 在线查询:http://www./
地址:龙蟠大道99号政务中心 电话:
来安县人社局网站:http://www.全椒县人社局网站:http://www.定
&&&&一、什么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由政府组织实施,实行个人缴费与财政补助、社会捐助相结合,以保障住院、门诊特大病和部分慢性病门诊治疗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目的是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二、
&&&&我原来是一家企业职工,人事关系是代理的,但是单位为我们购买了医保而且还发放了医保卡,医保卡可以到药店买药,现在考入事业单位(在编),事业单位也为我们买医保了,我原来医保账户是自动和新账户合并,还是需要我办理什么相关手续,特咨询下,谢谢。 你好,到新单位仍然使用原医保卡,不需要本人来办,由单位申请办理即可。咨询电话:3049660。
&&&&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负责办理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参加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相关业务。负责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支付。负责编制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预决算,按时上报医疗工伤生育保险
&&&&办理居民医疗保险流程图.doc
&&&&根据《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滁人社【号),慢性丙型肝炎已纳入滁州市城镇职工医保慢性病范围,滁州市城镇居民医保已经参照执行。你的家属如果已经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你可以在明年的4月份到社区申请居民慢性病。
&&&&几年前在滁州一企业上班,办理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辞职之后养老和医疗都没有续交,医疗保险现已作废,目前本人从事个体经商,想咨询一下,现在想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我知道需要先续交养老保险后方可办理医疗保险,想咨询下需要
???????????????
?&&?&&?&&?&&?&&?&&
&&皖ICP备号&&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医疗相关分类:
医疗相关搜索词:
滁州生活服务所有分类:
滁州金牌店铺:
列表网友情链接: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安徽省滁州市商务预报
密&nbsp&码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滁州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文章来源:滁州市商务局&&
作者:计伟&&
发布时间: 10:15:37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故又习称皖东。自宋朝初设南谯州始,隋初易名滁州,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滁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锐意改革,不断探索,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滁州市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一个历史时期。
  滁州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滁州地处东经117&09&~119&13&和北纬31&51&~33&13&之间。东与江苏省淮安市、扬州市毗邻,南与江苏省南京市接壤,西南和西同本省巢湖地区及省会合肥市相连,北与本省淮南市、蚌埠市相依。区域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447.4万人(2008年底数)。
  全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光、热、照、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年气温14℃~17℃,常年无霜期在220~250天,年均降水量在770~1700毫米之间,但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降水最多季节为6~8月,容易出现旱涝灾害。境内地形多样,丘陵占全市面积63.9%,其次山地占23.3%,平原占3.5%。湖泊、洼地和圩区占9.3%。全市现有耕地39.51万公顷,其中水田占71.9%,其余为旱地。淡水养殖面积6.2万公顷,居全省前列。森林面积31.98万公顷。境内河里程584公里。水资源总量52.8亿立方米。
  滁州旅游资源丰富。山水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众多。琅琊山、韭山、神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景致秀丽;女山湖、高邮湖、碧云湖渔歌唱晚;醉翁亭名列全国四大名亭之首,明皇陵和明中都城遗址气势非凡,吴敬梓纪念馆古朴典雅,江北第一溶洞韭山洞变化万千。
  滁州有丰富的矿产及农产品资源。石英砂、岩盐、石灰石、凹凸棒土、石膏等非金属矿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滁州是国家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产量占安徽七分之一,商品量占安徽四分之一。
  滁州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先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楚国分据,被称为&吴头楚尾&。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6年)置南谯州,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改为滁州,延续至今。
  滁州交通十分便捷。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铁路、淮南铁路和合宁、合徐、宁洛、宁淮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主城区距南京、合肥两个国际机场均只有一小时车程。滁宁快速通道到南京主城区只需半小时车程。京沪高铁建成通车后,滁州到上海只需1个半小时、到北京3个半小时。内河航道直通长江、淮河,滁州港距南京新生圩外贸码头仅50公里。
  在探索中前行的30年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滁州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前进的30年。在这30年中,党和政府领导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较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但也走了一些弯路,遭受到挫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滁州人民难以忘怀的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大体经历了二个探索与前进的阶段。即50年代的国民经济恢复和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60年代初战胜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调整及文革曲折发展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年)
  新中国成立前,受制于&三座大山&的残酷掠夺和剥削,加之连年战争的创伤,旧中国时的滁州生产停滞,商业萧条,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农业生产力极端落后,也没有什么御防自然灾害手段。农民虽然终年辛勤劳作,仍然不得温饱,遇上旱涝虫灾,颗粒无收,出现&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工业全市仅有6家国营企业和66家私人作坊,主要从事一些铁木制农具、农副产品加工、缝纫、砖瓦和印刷品生产。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金融业等几乎为零。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多的革除时弊,艰苦创业,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22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2.01亿元;粮食产量从41.75万吨增加到71.80万吨。1953年开始执行国民经济&一五&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到&一五&时期末的1957年,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五&期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3%(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长5.0%,工业产值年均增长9.2%;粮食产量接近百万吨,1957年达94.78万吨。
(二)60年代初战胜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调整及文革曲折发展阶段(年)
这一阶段总体特征是国民经济波动调整,增长速度低。1958年制定并实施的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参照前苏联的建设经验,不切实际地片面强调&大跃进&高速度发展重工业,急于求成地推行农村集体化,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失误;而且,由于1959年~1961年发生大面积的连续3年自然灾害,&二五&计划中途夭折。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经济发展遭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挫折,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遇到极大困难。&二五&期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年均下降9.6%,回落到1.7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年均下降9.8%;工业产值年均下降7.4%;粮食产量下降到 1962年的43.23万吨,年均下降14.5%。
  针对国民经济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按照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年的3年间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通过完善和稳定农村生产关系、压缩重工业、量力而行加强农村水利及配套工程等,经济又重新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粮食产量有较大回升,轻重工业比例关系有所调整,商品供应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趋于好转。调整的3年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0%,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2.6%,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7.2%;粮食产量由1962年的43.23万吨增加到1965年的70.58万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刚刚恢复生气的国民经济再次遭到重大挫折,国民经济低速缓慢发展。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年均仅增长5.9%,其中年年均增长4.9%。
  从年长达21年的时间里,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增长83.5%,年均增长2.9%,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2%,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发展最慢的时期,也是经济波动最剧烈的时期。
  改革开放助推经济走上快速发展路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将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掀开了滁州经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成为滁州经济建设波动频繁走向稳步较快增长的重要转折点。这30年,是我市经济发展史上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也是综合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更是思想不断解放、思路不断创新、战略不断提升、发展不断跨越、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30年间,全市GDP增长了20.2倍,年均增长10.7%,其中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这一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又可划为四个阶段:
  1、年的改革起步阶段: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创了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打破政社合一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建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赋予农民土地经营自主权。与此同时,在国企中探索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各项改革的兴起与初步展开,为长期封闭、短缺的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工农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6年里,全市GDP年均增长14.5%,其中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3%。
  2、年的全面展开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以增强国企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环节,并对计划、财税、金融、价格、劳动工资、外贸等体制进行初步改革。期间,我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名列全省之首。期间,我市经济发展遇到一些波折,一度出现物价上涨过快、金融形势混乱现象,投资和消费需求大幅增长。按照中央&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经过年3年的治理整顿,供需矛盾明显缓解。1991年,我市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当年GDP下降了11.2%,其中农业增加值下降35.3%。这7年,全市GDP年均增长5.0%,其中农业增加值年均下降2.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396元增加到1991年的499元,年均增长3.4%。
  3、年的改革整体推进阶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探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农村改革方面,主要是广泛开展土地二轮承包,保障农民土地承包和流转权。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从&补充地位&到&重要组成部分&转变。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加强国际经济联系与国内外市场的同步开发,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劳动力就业纳入改革重点,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全市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国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经过3年多的努力,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1998年后,我市努力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顽强战胜连年的水旱灾害,不断克服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等多重困难,积极扩大内需,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1.0%,其中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7元增加到2228元,年均增长15.0%。
  4、2003年以来的攻坚完善和平稳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农村改革主要是进行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增长稳步加快。2003年,因受非典疫情及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当年GDP增速下滑到1.9%,其中农业增加值下降18.3%。进入2004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三大&发展战略不动摇,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特别是抗击了2005年的自然灾害,经受了2008年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全市GDP增长11.3%,连续5年保持9.6%以上速度增长。2003年以来的6年,全市GDP年均增长9.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5%、13.1%、10.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67元增加到4543元,年均增长18.2%。
  60年耕耘 铸就辉煌成就
  经过新中国6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滁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滁州,社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协调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步入小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滁州实现&双超&和&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实现由基础十分薄弱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历史性转变
  1、经济总量跨越发展。改革初期的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6.6亿元,比1949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5.8%。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GDP总量于1986年、1993年、1990年和2008年比1980年分别翻了一番、二番、三番和四番。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20.22倍,年均增长10.7%,比改革前30年平均增速高4.9个百分点,也高于同期安徽省年均增长10.5%水平。
  2、人均GDP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均贡献GDP也大大提高。全市人均GDP由1949年的52元提高到1978年的206元, 1988年突破千元,达到1178元,1993年突破二千元,达到2230元,2007年迈上万元平台,达到10610元,2008年又进一步提高到12639元(折合1819美元)。扣除价格因素,人均GDP分别于1987年、1995年提前实现比1980年翻一番和翻两番的战略目标,2005年、2008年又比1980年翻了三番。
  3、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财富大幅增加,带来了财政实力的增强,政府调控经济增长、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改善民生以及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财政收入由1952年不足20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5.61亿元,年均增长10.7%,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来30年;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年均增长15.2%,比改革前年均速度快4.5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财政支出83.7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14.6%,当年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物支出达28.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34.2%,用于教育支出15.9亿元,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9.1亿元。
  4、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我市主要工农业产品产能大幅度提高,许多产品产量跃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及农产品、全省家用电器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粮食、油料产量分别达到412.3万吨、23.8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8.87倍、18.79倍,分别比1978年增长2.54倍、5.42倍,总产均居全省第4位,肉类、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1.0万吨、25.2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8.63倍、251.4倍,分别比1978年增长4.03倍、41.78倍,总产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2位。彩电、冰箱、空调器分别分别达到45.9万部、194.7万台、43.8万台,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2位、第3位,内燃机、水泥、农用化肥、人造板等产品产量也居全省前列。
  (二)产业结构实现由低水平、粗放型、农业地区向高效型、集约型工贸并举城市转变
  1、三次产业结构实现重大调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产业结构是典型的农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达61%以上,二产占比20.8%,三产业占比不足18%。从5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前,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产比重仍基本稳定在50%以上,到1978年一产比重仍高达59.4%。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以发展为主题,坚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思路,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8%、15.8%和13.5%。GDP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59.4∶22.3∶18.3调整为2008年的23.7∶42.9∶33.4,实现了由 &一二三&到&二三一&的重大转变,其中工业从1994年首次超过农业以来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2、传统单一农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效现代农业转变。改革开放前,我市农村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农业生产结构长期处于&以粮为纲&的状况。1978年以后,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市全面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机勃勃,农村面貌改善。1979年,粮食总产达141.67万吨,比上年增长21.8%,全市自1961年滁县地区恢复建置以来第一次完成了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也初步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全市适时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施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化程度,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第二次飞跃,加速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大力实施畜牧业、渔业富民工程,牧业、渔业得到长足发展。2008年养殖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46.2%,比1978年提高26.2个百分点,比1949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逐步向优质高效农业方向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水稻和&双低&油菜播种面积持续扩大,2008年主要粮食作物优质率达73.6%。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生态产品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截至2008年末,全市已建立242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31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获批无公害农产品3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5801公顷;绿色食品104个,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基地监控面积达180万亩。
  3、传统工业逐步向现代加工制造业转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不同阶段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轻重工业发展重点发生着明显的波动。一方面,为适应居民对基本生活消费品和大件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轻工业生产不断加决;另一方面,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受到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制约,重工业中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发展力度明显加大,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得到缓解。先后新建了琅琊山铜矿、滁县地区水泥厂、滁县农机厂等一批骨干企业,70年代,国家重点投资先后新建了滁州电扇厂、定远石膏矿等800多家工业企业,使我市工业在质与量上均发生了巨大的飞跃。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05亿元,比1949年增长13.4倍,平均每年增长9.6%,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长28.0%。轻重工业产值之比由1949年的99.6:0.4发展到1978年的63.2:36.8。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鼓励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强对工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引导和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现代加工制造业格局转变。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轻重比为43.3:56.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68.8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1.4%。
  4、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滁城,城区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1982年撤销滁县设立县级滁州市时,城区面积发展到4.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5万人。1992年撤销滁县地区和县级滁州市设立省辖滁州市时,城区面积为14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2.4万人。1998年末,市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8万人。近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促进,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步伐开始加快。特别是2008上半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以滁城为中心,全椒县城、来安县城、乌衣镇为副中心的大滁城建设。截至2008年末,滁州市中心城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全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到39.4%,30年间提升了26.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9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大大增强了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全市农业劳动力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86.1%,下降到2008年末的51.6%。
  (三)农产品实现了由供给短缺到总量供求总体平衡的转变
  1、农业供给能力大幅度提升。经过60年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我市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措施,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加之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农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农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 3.9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23.33亿元,年均增长5.8%。粮食总产量于1951年、1972年、1981年先后突破50万吨、100万吨、200万吨,2008年又突破400万吨,达412万吨,创历史新高,总量比1949年增长8.87倍,占全省的比重为13.6%%;油料产量23.8万吨,增长18.79倍,总量占全省10.4%;肉类产量31.0万吨,增长18.63倍,总量占全省9.0%;水产品产量25.2万吨,增长251.4倍,总量占全省14.1%。滁州已成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滁州为国家提供了1700亿斤的商品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2、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200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750个,农业产业企业225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6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个。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和5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达178家、65家、21家和1家。农民合作组织60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482个,合作社成员数9.7万人,带动农户22.7万户,省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组织14个,市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组织50个。农民合作组织数在全省排名第1位。二是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2008年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42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4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31个。无公害农产品获批30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5801公顷;绿色食品104个,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基地监控面积达180万亩。三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91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9.93倍;农村用电量6.54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7.1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47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27.1%;化肥施用量(折纯)30.58万吨,比1978年增长12.87倍。
  (四)工业生产实现了由门类单一的传统工业向行业逐渐齐全的现代工业转变
  1、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0.24亿元,主要产品仅有棉布、卷烟、饮料酒和食用植物油、砖瓦等少数几种。经过近30年的发展,1978年工业产值增加到4.05亿元,增加值1.2亿元。随后的30年不断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给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加之&工业强市&等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大关, 2008年又逼近200亿元关口,达196.44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95.66倍,年均增长16.5%,比改革前30年均增速快6.9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由1978年的18.2%提高到2008年的37.8%。
  2、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全市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已覆盖40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形成了机械、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农副产品加工、非金属矿加工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崛起,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5家,其中大中型企业76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6家,其中天大企业集团、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年产值分别到达32.6、26.1亿元,另有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柴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年产值超10亿。随着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一些老产品不仅产量大幅提高,质量也非同日而语。发电量由1949年的7万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8.25亿千瓦;饮料酒由1949年的21吨增加到2008年的10.6万吨;卷烟由1949年的0.1万箱增加到2008年的133万箱。大批新产品推出,且许多产品产量在省内处于领先。2008年,全市水泥产量达到456.3万吨,占全省的7.7%,排位第4;彩色电视机产量45.9万部,占全省的17.1%,排位第2;家用电冰箱产量194.7万台,占全省的17.2%,排位第2;房间空调器产量43.8万台,占全省的6.7%,排位第3。2008年六大支柱中机械、家电两大产业产值均突破百亿元,硅能、绿色照明等新兴产业正在发展壮大。
  (五)产业基础建设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支撑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变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之初,地百业待兴。经过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投资建设,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得到加强,但由于经济实力较弱,投入到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较少,一定程度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市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十五&以来,强抓机遇,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大力招商引资,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投资规模1965年仅0.1亿元,1984年首超1亿元,2005年突破百亿元,达到114.23亿元,2007年、2008年又连续站上200亿、300亿台阶,分别达到249.63亿元、360.96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411.4亿元,其中&十五&以来完成投资1147.83亿元,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总量的81.3%。
  2、基础建设成就斐然。经过连续大幅度投资,我市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重大进展,交通、电信、水利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能源、原材料和通讯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1989年,滁州发电厂建成投产,当年发电10985万千瓦时,占当年全市用电量的15%。2005年,500千伏洛清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2007年,投资23亿元的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并网发电。滁州电网已从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发展到500千伏超高压电网。全市发电量由1949年的7万千瓦时,发展到2008年的8.2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7.2%。铜精矿产量由1978年的1160吨,发展到2008年的3979吨,年均增长4.2%。原盐产量由1990年的5.77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137.7万吨,年均增长19.3%。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2648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45万公里,年均增长6.1%。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8年达26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县县通等级路,过境的宁洛、宁淮高速公路滁州段建成通车,宁西铁路滁州段进入试运行阶段。2008年末全市通航里程达到458公里,当年水路货运量达到1151万吨,比1949年增长47.96倍,年均增长6.8%。200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93.7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11.3万户,固定电话互联网用户10.74万户,行政村全部通电话、通宽带,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通信网络。50年代初,响应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开挖了泊岗引河,加高加固高邮湖大堤。之后,又先后对滁河以及白塔河、襄河、来河、施官河、皂河、濠河、池河等9条重要河流294公里河段进行综合治理。建成了炉桥、门台子、官塘等灌溉面积在10&50万亩的大型泵站和驷马山引江、女山湖引淮工程,初步形成了内外水统一调度的提引水网络。 到2008年末,累计建成水库1056座,总蓄水容量29.3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46.89千公顷,比1949年增长4.26倍;旱涝保收面积275.91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9.9%,比1949年提高69.8个百分点。
  (六)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变
  1、市场商品供应总量持续扩大,实现了商品供应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给我市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消费市场日趋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0.7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4.4亿元,增长202.1倍,年均增长10.0%,其中改革开放后30年年均增长13.3%,比年均增幅高7.1个百分点。
  2、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实现了共同繁荣。为解决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状况,我市通过加快小集镇、小城镇、农贸市场建设等措施,梳通流通渠道,活跃城乡市场。尤其是近几年积极实施的以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发展、&万村千乡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电网改造等多项措施,加快了工业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步伐,缩短了农产品进城、进市场时间。加之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力提升了农民的购买力。年,我市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9%,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8.4%,比年均增幅高11.5个百分点;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8.0%,其中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10.6%,比年均增幅高4.6个百分点。特别是2006以来农村市场零售额年均增长15.5%,与城市市场的增幅差距缩小到3.5个百分点,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3、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经营模式被打破,形成了多层次、少环节、开放式的竞争新格局。2008年底,全市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146家,连锁门店31个,其中营业收入在亿元以上企业16家。商业经营模式呈现多样化。百货店、超市、便民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网上购物、自动售货等新型商业业态竞相发展,大型综合卖场已成为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华联、联华、苏果、麦当劳、商之都、苏宁、五星、时代等大型超市、连锁店、品牌专卖店纷纷落户滁州,长江商贸城、红太阳国际装饰城等一批大市场、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开业。批发零售业零售额由1949年的3.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497.6亿元,年均增长11.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由0.2亿元增加到433.3亿元,年均增长14%。
  (七)经济发展实现了由内陆封闭型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改革开放前,我市经济发展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市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际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新形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90年代初期全市仅有零星的进出口贸易,年贸易额不足千万美元,直到2002年才首次突破1亿美元,其后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比2002年翻一番,达到2.23亿美元,2007年又在2004年基础上又翻一番,达到4.75亿美元,2008年进出口总额突破7亿美元,达到70273万美元。经济外向度由1992年的0.5%,提高到2008年的9.3%。2008年,截至2008年底,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5个。
  2、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87年前,我市利用外资几乎为零,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实现了重大突破,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14亿美元;截至2008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5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西门子、美国麦当劳、国际纸业等落户滁州。
  3、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大幅度增长。为解决自生动力不足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在江苏、浙、沪、京、穗等地举办招商推介会,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加强与客商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资本对接等活动,引进省外境内资金大幅度增长。2004年引进省外境内资金30亿元,2006年达到72.3亿元,2007年突破百亿,达到140亿元。2008年达到213.5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到位资金158.8亿元,占利用境内省外资金的74.4%。万翔集团、浙江金鹏矿业、金帅冰箱、上海宇培集团、南京金太阳装饰城、北京汇中基业、华润啤酒、南京乡村大世界、全盛化工、宇阳手机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国内大企业纷纷来滁投资兴业。
  (八)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1、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居民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增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1978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仅有480元,1987年突破1000元,达到1103元,2005年突破10000元,达到11283元,2008年又站上20000元大关,达到20549元,比1978年增长41.81倍,年均增长13.3%倍;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7元,1994年突破1000元,达到1006元,1997年突破2000元,达到2052元,2006年突破3000元,达到3233元,2008年又突破4000元,达到4543元,比1978年增长41.46倍,年均增长13.3%,城乡收入基本上保持同步增长。
  2、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收入大幅度增加,居民生活水平逐步从温饱不足,到温饱有余,再到总体实现小康。2008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5.1%,比1978年下降23.9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9.4%,比1978年下降25.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变70年代末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格局,向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享受和自身发展方面的大幅迈进。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5元增加到2008年的6785元,增长1356倍,年均增长27.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2008年末,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29.1平方米,家庭居室中有厕有浴室的已经占到93%,有空调设备的已经占到76%。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8.6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13平方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是普通农户生活。2008年,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29台,电冰箱94台,洗衣机99台,空调器96台,摩托车29辆,移动电话147部,家用电脑42台,家用汽车 1辆。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7台,家用电冰箱59台,洗衣机69台,摩托车54辆,移动电话111部,家用电脑2台。
  (九)发展战略实现了由单纯经济增长向统筹经济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缓慢。6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1、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新成果不断增加,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2008年末,全市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4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4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4456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518人。近5年取得科技成果86项;2008年专利授权量164项,相当于&八五&时期总授权量。滁州已成为省级现代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硅能产业基地、光伏材料产业基地。
  2、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素质教育日新月异。2008年末,全市拥有高等学校4所,专任教师1642人,在校生4.06万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职业)学校28所,专任教师1302人,在校生4.94万人;普通中学287所,专任教师1.56万人,在校生28.64万人;小学913所,专任教师1.60万人,在校学生34.04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为62.3%,小学毕业升学率103.74%,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分别比1978年提高28.1、33.6、12.2个百分点。
  3、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2008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站113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3个。全市各级国家档案9个,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32万卷(件),馆库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全市广播电台8座,发射台及转播台10座,广播覆盖人口93.6%;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7座,省级台节目电视覆盖人口82.7%;有线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达24.8万户。
  4、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31个,是1952年的13.5倍。其中医院、卫生院267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0068张,是1952年的13.5倍。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837人,是1952年的35.2倍,其中医生4516人。社区成立的卫生服务中心(站)有55个。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2008年末参合人数317.78万人,参合率92.5%。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和重大传染病医疗生活救助制度已建立。
  5、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得到空前发展。近5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万个,8万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2008年末,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21.2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达21.7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32.39万人;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6.23万人。城镇职工工伤及生育保险快速推进,2008年末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41万人和12.6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5.3%、40.8%。2008年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5万人。2008年全市7.39万城镇居民和12.16万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6、可持续发展努力得到加强。滁州生态建设规划出台并实施。一方面,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大力推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2008年全市大中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分别达95%和85%以上。另一方面,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减排和治污工作力度,医治旧疾。2008年,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87.5%,工业废气冶理设备处理能力293.2万标立方米/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7%。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8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4&,比1978年下降了9.96个千分点。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47.4万人,与1949年相比,年均增长1.5%,其中改革开放后30年均增长1.1%。到2008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4.04%。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 2008年下降到0.928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0.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勇于探索,用勤劳的双手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创造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但应当看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的问题仍没有根本扭转;与省内外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速度和人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拉升标杆,奋力双超&,&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的奋斗目标,只要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拼搏,扎实苦干,继续弘扬&大包干&改革创新精神,就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滁州,续写滁州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新辉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滁州市医疗卫生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