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产业链科技产业需要什么专业人才

第07版:旅游天地·广告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往期回顾 &
中海清华安阳智能产业园
科技引领未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正在逐步推进。中海国际海洋工程集团公司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河南安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科技新城”的机遇,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成立中海清华(河南)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示范区打造中海清华(安阳)智能产业园。目前,项目建设主体建筑梦幻城堡已进入开业倒计时。  科学整合资源&凝聚发展实力  中海清华(安阳)智能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科学整合了政策资源、技术资源、地方资源,并且与五大企业强强联合,为园区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的资金、技术基础。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制定了支持智能产业的行业政策,不断加大对智能产业的扶持力度。中海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天津)有限公司是国际智能制造业领先企业,与美国、英国、墨西哥等多家公司以及国内外数十家科研机构和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海国际拥有先进的智能技术系统,拥有一流的智能产业专家、专业人才库。中海国际在依赖和整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量体裁衣启动中海清华产业园项目。  为了便于开发和管理,中海国际海洋工程集团和中电新能公司投资成立了专业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中海清华(河南)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南世贸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是政府融资平台安阳市经开集团、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投公司和社会资本中电新能公司、中海国际装备发展公司以“PPP模式”合资成立的投资开发公司。为了壮大力量,两家公司牵手合作,互相配合,彼此支撑,成为产业园开发的主体。实际上,产业园项目是五家企业强强联合,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发挥区位优势&丰富创园土壤  安阳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和河南省重要的工业重镇,制造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基础优势。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发展以提升科技创新为手段,以高端技术人才为支撑,培育发展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智能产业集群,恰逢其时。中海清华智能产业园建设项目落户安阳,占尽地利。  栽下梧桐引凤来。一些引领国内外先进技术项目在安阳落地。庞大、密集的高新产业基地丰富了产业园内核,为产业园提供了实习、探索和消化人才的机会,为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产业园落地示范区以来,得到安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莅临公司和产业园施工工地,现场办公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全市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为智能产业园建设提供了热情、周到而又快速的服务,开辟了一条畅通快捷的“绿色通道”。  构建五大平台&完善产业链条  产业园在设计开发过程中,秉承研发与转换统一、制造与应用统一、应用与推广统一的发展理念,构建了“展示、研发、试制、交易、培训”五大平台,集研发、生产、销售、展览、体验于一体,拉长并完善了智能产业链条。这里既有“上游核心零部件”,也有“下游电商交易通道”,既能展示也能体验,更能亲手参与制作。进入产业园,就可以得到所有关于机器人产品的服务,创立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格局新模式。  产业园交易平台主要集中在园区智慧街。中海清华智能产业园的主打产品是智能机器人,根据机器人种类分别建有各自的生产区域,具备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零部件生产出来后集中在园区智慧街,在这里形成“电子元器件集约区”,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信息、价格、渠道等优势资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能制造业提供更低价格、更稳定货源、更保障正品服务。顾客也可在这里根据图纸和自己喜好,自己动手组装自己喜欢的机器人。  谋化长远发展&迎接智能时代  中海清华安阳智能产业园主体工程科技馆基本竣工,计划2016年5月正式开馆。这将是中国第一个智慧型主题科技馆,是国家级科普基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展示体验平台。  产业园与安阳示范区的产业集群相互支撑,将助推安阳市科技新城的快速崛起,加快其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的速度,促使产业园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角逐世界智能产业市场,为中国重新布控世界发展格局角力。中海清华智能产业园为我国方兴未艾的智能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现实版本,将有助于带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智能产业快速成长。&  (魏勤英&宋治环)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面向行业培养产业营销人才的模式初探--《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2011年
面向行业培养产业营销人才的模式初探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作为应用型的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处在探索之中。举办该专业达18年之久的武汉科技大学,于2008年开始提出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产业营销人才的思想,并从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出发,开展了有关产业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探索。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713.50-4【正文快照】:
研究背景国内学者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教育上进行一定的研究,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服务的着眼点放到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李轶敏,易伟义(2004)提出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培养方案应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文元;郭龙建;;[J];商场现代化;2006年14期
廖江花;谭小文;;[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年10期
;[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张建军;;[J];科技资讯;2006年17期
党晓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年12期
张红;张潇;;[J];科技信息;2010年26期
方光罗;;[J];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01期
徐斌;甘建平;;[J];商场现代化;2006年34期
赵玉欣;陈美娜;;[J];中国冶金教育;2008年02期
王俊杰;朱晓杰;;[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涛;孙伟;吴世军;;[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毛伟芳;赵红波;;[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马成国;;[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王海云;隋宇童;张荣丹;;[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刘相美;李平;;[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晋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殳峰;;[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张太海;;[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傅慧芬;;[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冬梅;[N];组织人事报;2008年
陈钱敏 张俊
姜木金;[N];镇江日报;2008年
兰波;[N];中国保险报;2010年
张煜;[N];北京人才市场报;2011年
要专题采写
黄粟;[N];经济日报;2004年
张小明;[N];健康报;2004年
陆璐;[N];中国文化报;2007年
陈旻?丽红;[N];东莞日报;2008年
记者 程亮;[N];人才市场报;2009年
聂莹;[N];贵阳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俊琍;[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廖丽达;[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郑欣;[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马晓建;[D];山东大学;2012年
潘向泷;[D];中山大学;2006年
熊志芬;[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陈胜华;[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颜忠峰;[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甄业萍;[D];山东大学;2008年
张彧姣;[D];四川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位置: >>
>> 浏览新闻
中国智能制造面临人才、核心技术和产业配套等方面艰巨挑战
作者:佚名 日期:日 来源:和讯网
核心提示:2月20日,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硏究报告称,中国智能制造面临人才、核心技术和产业配套等方面的艰巨挑战,政策支持力度与企业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智能应用企业的战略意识与规划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2月20日,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硏究报告称,中国智能制造面临人才、核心技术和产业配套等方面的艰巨挑战,政策支持力度与企业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智能应用企业的战略意识与规划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家《“十二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超过3万亿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未来5到10年,行业增长率达到年均25%。
但上述研究报告指出,欧洲和日本目前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ABB、KUKA、FANUC、YASKAWA四家公司占据了中国市场60-80%的份额。而中国企业多为系统集成商,单元产品和核心部件都要从欧美日进口。不仅如此,产业配套能力还在严重制约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61%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满意。
调查发现,77%的企业认为开发智能制造能力对它们非常重要,但其中有49%的企业反馈他们还尚未开始使用智能设备。在这些尚未使用智能设备的企业中,过半数认为目前企业自身的设备及人力已经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因此不需要进行智能化升级。
德勤中国制造业主管合伙人董伟龙表示:“中国制造业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智能制造的需求:中国制造业高端生产所需的零部件与产品依赖进口,国内生产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对高端的智能装备需求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智能制造的发展;而长期以来,较为低廉的人力成本形成成本洼地,企业使用智能化设备替代人工动力不足。但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意识到智能应用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建立和加强有关智能制造应用体系的战略思维和规划,市场需求也会逐步释放。”
此次报告还指出了中国智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制造业的核心问题是自主技术不多,而这个问题在智能制造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仿制和集成模式为主的智能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附加值,以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能力。调查也显示,智能设备应用企业普遍对国内的设备供应商评价不高,其中,近80%的智能应用企业认为国内品牌智能设备技术水平与国际品牌存在明显差距,过半的企业认为国际品牌更加可靠。另外,58%的企业认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智能制造商业软环境亟待改善的方面。目前,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无法满足企业走向智能化的需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信息部主任、高级经济师赵新敏则指出:“另一个不足的地方在于政策支持力度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尽管智能制造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领域,但高达88%的被调查者仍希望政府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引导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制定更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与法规,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培育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的产业环境。”不过,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也具备诸多优势,包括市场空间、成本优势以及对国内市场的深刻理解等。其中,市场规模与成本优势犹能推动中国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相较于西方国家竞争企业,中国智能设备制造企业拥有占据绝对优势的产品价格,调研显示,77%的智能应用企业认为国内企业的产品价格低或者性价比高。此外,在目前大部分零部件为外购的情况下,中国智能制造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的竞争力更加体现在熟悉国内需求,可以提供及时的服务响应方面。由于在智能制造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定制开发,本土企业熟悉客户的生产线和应用需求,因此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在最短时间内予以服务响应。
董伟龙指出,相关企业应该在制造策略方面及早做出部署,全面评估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冲击以及智能制造的效率提升潜力,逐步优化制程,达到制造技术与人力投入的最佳平衡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合智能产业科技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