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分配的消费过程中有分配的作用吗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经济学]第14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第14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经济学]第14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分配的意义_百度知道个人消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16下半年|
河南农业大学《政治经济学》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和消费(第三节)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消费
  一、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和享用劳务的客观经济行为和经济过程。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狭义的消费仅指生活消费,我们在这里考察的是狭义的消费。生活消费是指通过人们的食、衣、住、行、用等形式消耗一定的生活资料和劳务来满足自己各方面需要的行为和过程。生活消费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任何社会形态都不可缺少的,是消费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消费过程又都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进行的社会过程,它必然体现着消费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消费的社会属性。政治经济学考察的是消费的社会属性。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消费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消费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因而它的社会性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消费摆脱了剥削关系的束缚,消费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本来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应是为了消费。没有消费,生产就失去任何意义,也就没有必要生产。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作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其消费需求必然从属于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需要和资本家的利益,它只有在取得资本主义利润的这一任务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在此之外,消费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就失去了意义,人及其需要就从视野中消失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个人消费,从表面上和主观上看,都是为自己的,但实际上它具有隶属于资本的性质。工人的个人消费被限制在绝对必要的限度内,只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因此,这种消费即使是在直接劳动过程之外,也同样是资本的附属,是资本运动的一个要素。尽管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消费就其物质内容而言能够有所发展,但就其经济性质而言,它不具有独立的性质,它摆脱不了资本的束缚,它始终是服从于资本运动的需要,因此在本质上只能是为资本提供劳动力的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因此其消费摆脱了剥削关系的束缚,具有了真正独立的性质。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消费主要建立在按劳分配基础上,不劳动者不得食成为社会主义消费的基本原则,从而对建立在剥削他人劳动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的消费予以否定。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消费以自己的劳动收入或合法收入为物质基础,不允许任何脱离劳动或非法所得的剥削性质的消费存在,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消费不再隶属于资本;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客观上要求必须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这就使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及其需要置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地位,从而使消费具有了全新的性质。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消费不仅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一切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的消费所无可比拟的。
  第二,社会主义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合理的调整而得到解决。在任何社会的再生产中,生产与消费之间总是存在矛盾的。但是,由于不同社会消费关系质的区别和量的差异,使得不同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性质也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而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生产与消费之间表现为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从根本上克服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对抗性。社会主义生产不是为了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使社会主义的生产与消费从根本上统一起来。同时,由于社会主义仍然是商品经济的社会,因此,生产与消费之间仍需通过市场迂回地联系起来,所以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仍然会出现消费品供求总量不平衡、消费品结构与人们的需要脱节等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就其性质而言都是非对抗性的,完全可以通过自觉地调整国民经济加以解决,从而使生产得到不断发展,随之消费得到稳定的提高,保证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的协调运动。
  第三,社会主义消费以尊重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核心。社会主义制度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社会生产的目的,因而也就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空前地突出起来。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消费生活中,对于人们依靠劳动所得和合法所得而进行的消费对象、消费形式、消费水平等各方面的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予以极大的尊重。因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优越性在于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以往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于消费者建立在按劳分配基础上的消费选择不够尊重,比如我国长期积累基金比例过高,不能不说是对人民群众现实消费的忽视;再比如,对人民群众的某些消费欲望、消费选择,给予行政的舆论的指责,迫使人们放弃某些自己所喜爱的消费选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由于对社会主义艰苦奋斗原则理解的片面性,对于社会成员在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改善生活的追求,往往斥之为是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追求,其实,消费的社会性质不能依其所消费的具体物质内容来定,而应以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来定,一般来讲,劳动者建立在劳动所得和合法所得基础上的消费,不论消费怎样具体的物质内容,是不应指责的。
  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消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消费,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会真正成为现实的有用的产品,生产目的的实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消费为直接生产过程创造基本条件。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劳动力,任何社会生产都不能进行。而劳动力的再生产则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者已不仅仅是&劳动力&,而是社会的主人,消费已是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所以,社会主义消费不仅可以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恢复,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迅速发展。
  第三,消费使分配最终得到实现,并为合理分配规定了界限。分配在再生产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必须通过分配的中介,才能进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分配的状况决定着消费的状况。但是,分配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最终还要通过消费来实现。劳动者通过个人消费,才能实现个人在分配中所得到的物质利益。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确定国民收入分配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消费基金中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的比例时,都要以劳动者的消费水平有所增长为界限。分配合理,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得到合理增长,就能促进生产发展。
  第四,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和生产动力。在任何社会中,生活需要都要通过消费来满足,在原有的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就为生产提出观念上的对象,成为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此,消费并不单纯是产品的使用或生产过程的终结,还是使生产不断发展的推动力。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使其对生产的这种推动作用更为重要。
  第五,消费为生产和再生产提供重要的信息反馈。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消费,但生产是否能够不断地满足不断增加和变化的消费需求,还要靠消费需求不断地向它提供信息反馈,预示哪些产品适应社会需求,哪些产品不适应社会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信息反馈是通过商品流通和市场间接反馈回生产部门的。通过消费需求对生产的信息反馈,就可以使生产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第六,消费的状况是检验和测量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领域和部门活动成果的根本标准和尺度。从静态上看,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终点,它起着对再生产经济效益的最终检验作用。如果再生产各个环节运转正常,产品就能顺利到达消费者手里,否则,无论是产销脱节、还是流通堵塞,或者是分配不能实现,都会影响产品进入消费领域,最终都将在消费上表现出来。另外,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价格结构等是否合理,最终都会在消费中表现出来。消费也可以检验经济效益的高低和社会效益的好坏。可见,消费是检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面镜子,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运行状况的测量器。
  二、社会主义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一定时期里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消费的组成和比例关系。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按消费需要的层次来分类,可分为生存资料的消费、享受资料的消费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按消费方式的不同来分类,可分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按消费对象的不同使用价值来分类,可分为吃、穿、住、行、用等消费;按取得消费对象的方式不同来分类,可分为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按消费商品的价值来分类,可分为低挡、中档和高档消费品的消费,等等。在研究一定社会的消费结构时,还要区分微观消费结构和宏观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指家庭和个人的消费结构,这种消费结构主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形成各种不同状况的家庭消费结构的原因和变化的趋势等。宏观消费结构是指全社会的整体消费结构,实际上是消费基金的分配结构问题。
  一国的消费结构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1)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力水平高低决定了提供消费资料数量的多少,决定消费水平的高低,从而制约着消费结构。而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产业结构又直接决定消费资料的供给结构,这就从物质形态上直接决定了消费结构。(2)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最大限度满足劳动者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劳动者逐渐达到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使消费结构符合培养劳动者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经济体制的选择也对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我国在旧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单一性的自给性消费结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形成商品性的消费结构。(3)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状况。人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购买力的大小,而购买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消费水平高低,从而影响消费结构。而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物价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从而影响消费结构。另外,商品的比价和差价是否合理也直接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制约消费结构。(4)人口总量及构成。在社会消费资料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口总量成反比,从而影响着消费结构。人口中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消费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消费的结构。(5)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这就会影响对不同消费资料的选择。而消费习惯对人的消费具有很大影响,例如不同的节日、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消费习惯,自然会影响消费结构。
  由于制约和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一般是:(1)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生存消费资料的比重逐步下降,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资料的比重逐步上升。由于生存需要的弹性较小,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要是有限的,人的生存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人们就不再需要更多的生存性消费资料,而将转向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而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弹性很大,人们对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需要是无限的。(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商品性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商品性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当多的消费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人们的消费将直接依赖于市场。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商品性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必将不断提高。(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吃的支出比重逐步下降,其他消费支出比重逐步上升。恩格尔定律认为,家庭收入越小,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就会减少。(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劳务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使更多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不断进入消费领域,并且其比重将不断增加。
  研究消费结构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衡量一种消费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经济性标准,即消费结构是否与经济能力和生产能力相适应。具体表现为是否有利于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是否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二是社会性标准,即消费结构是否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具体表现为是否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三是生理性标准,即消费结构是否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具体表现为是否能够提供人所必须的蛋白质、热量、脂肪量及其他营养质量。
  三、社会主义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1、社会主义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里人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它反映一定社会在一定时期里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已达到的满足程度。消费水平通过实物消费、价值消费、劳务消费三方面的指标表现出来。实物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为人均食品数量、人均住房面积、高档消费品普及率等。价值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人均占有的价值消费额,也可以表现为年人均实际收入等。劳务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为一定数量人口中拥有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体育娱乐等方面设施的数量。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1)国民收入总额及其增长速度。消费水平直接依赖于消费基金,而消费基金又来源于国民收入,直接依存于国民收入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消费基金总额也就大,消费水平也就提高的快。(2)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国民收入中只有消费基金才能用于个人消费,因此,在国民收入一定时,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也就会影响消费水平的高低。(3)消费品的供给状况。如果说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总额构成了消费水平的价值界限,那么,社会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提供的消费品的数量和结构等,则规定了消费水平的物质界限。如果消费基金很多,而物质产品中的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比例不合理,那么,再高的消费基金也难以实现为消费。(4)消费人口总量以及物价水平。在国民收入和消费基金一定时,消费水平取决于消费人口总量和物价水平。消费水平与消费基金成正比,而与消费人口总量和物价水平成反比。
  根据我们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分析可知,要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1)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收入总量。消费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消费基金的增长,在积累和消费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国民收入就可以增加消费基金。而国民收入的增长取决于增加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量、节约生产资料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三个因素。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增加国民收入主要应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劳动生产率不高,而且提高的速度很慢。这是当前我国人民消费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收入,是提高消费水平的最根本途径。(2)合理使用消费基金,提高消费基金使用效果。在生产率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一定量的消费基金如何分配和使用,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应该各占多大的比重,个人消费应该如何分配和使用等,是消费基金分配和使用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使用合理,同样的消费基金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用不合理,就会影响消费基金的使用效果。因此,合理使用消费基金,提高消费基金使用效果,也能使消费水平得以提高。(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产业结构大体规定着产品结构,而产品结构又从物质上制约着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从而制约着消费水平。因此,为了提高消费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使消费基金与它的物质内容相适应。(4)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提高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我们国家来说,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保证使全体人民的消费水平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以提高。
  2、社会主义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社会主义消费方式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个人消费是指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消费活动。既包括纯粹个人的消费、又包括整个家庭的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是通过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成员的货币收入,自由地在市场上选购各种商品和劳务,使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得到满足。个人消费是分散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有利于劳动者合理安排开支,满足劳动者特殊需求,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的满足,仅有个人消费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社会公共消费来补充。社会公共消费又称集体消费,它是指满足社会共同消费需要的消费活动,既包括全社会的消费,诸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保健、公共交通等,又包括集团消费,即各单位、集体内部实行的集体消费活动。社会公共消费是以消费资料公共所有为基础的,是集体进行的消费,它具有相对统一性和集中性的特点。社会公共消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劳动者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过大,有利于集体观念的培养。
  影响消费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因素有:(1)生产力状况。生产决定消费,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相应不同的消费方式。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原始社会,社会公共消费是唯一的消费方式,根本不存在个人消费。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个人消费方式的出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资料日益丰富多彩,消费方式也将不断地多样化。(2)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社会制度不同,消费方式也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不同的社会集团、不同的消费品分配关系、不同的社会生产目的和不同的消费观念等,这一切都对消费方式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3)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社会文化是指特定社会发展水平上的文化状况,包括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和不同个体的文化水平。社会整体文化水平高低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而社会文明程度直接影响消费方式的文明程度。不同文化水平的个人和家庭,其消费需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个人和家庭,注重文化精神消费,而低层次文化水平的个人和家庭则注重物质的消费。
  影响消费方式因素的多变性决定了消费方式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消费方式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表现在:(1)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所谓消费的社会化,是指消费服务的社会化。这主要表现在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在社会发展的较低水平上,家庭的一切消费都是通过家务劳动来实现的。而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逐步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减轻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增加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使众多的家务劳动以社会服务的形式实现,把家庭消费逐渐转向社会消费。这种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趋势,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人们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消费社会化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它表明人们的消费活动越来越具有社会性。现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伴随着生产的高度社会化,消费的社会化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社会不断发展导致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生产的社会化则直接要求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兴起和发展。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公共消费的发展,从而导致社会公共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个人消费比重逐渐缩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发展又很不平衡,这些因素使我们要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方式是很不容易的。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消费的社会化程度低,我国绝大部分居民的消费基本上是一种自我服务的消费;二是社会公共消费中集团性消费比重过大。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消费基金总额比较少的情况下,应以个人消费为主,社会公共消费为辅,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个人消费的增长应当快于社会公共消费的增长。
  思考题
  1、什么是按劳分配?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2、现阶段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有何作用?
  4、消费结构的变化有何规律?如何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
  5、什么是消费水平?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消费水平?
我的电子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收入分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