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的分工和需求改组是什么意思

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
【摘要】:服务业的发展除了指产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还包括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分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就提出了国际分工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离岸外包,推动了服务业迅速发展,我国服务业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必须承认,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时间较晚,与其他经济体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存在“三低”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低,就业比重低,人均增加值低。通过分工提升服务业生产效率,转变服务业“三低”现象,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一大出路。本文首先回顾了分工与生产率的理论文献,并通过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证实了中国服务业存在分工深化的现象,同时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分工深化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为研究对象,通过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系统测算了年我国服务业分行业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服务业生产函数和投入产出表,利用我国服务业年共11年地区和行业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考虑相关控制变量,系统研究了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和行业与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服务业分工的深化带来了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且服务投入外包的生产率效应要大于物质投入外包;同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物质投入外包和服务投入外包的生产率效应都小于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经济发达区域物质投入外包的生产率作用要小于经济不发达区域,经济发达区域服务投入外包的生产率作用要大于经济不发达区域。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既然分工深化确实可以提升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那么政府就应当鼓励服务企业实施在岸和离岸外包,深化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基于服务投入外包的生产率效应要大于物质投入外包,应当鼓励企业从注重物质投入外包转向服务投入外包;基于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分工的生产率效应大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应当重点扶持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分工。当然,政府也应当完善市场环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只有真正提升服务业生产效率,才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促进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F719【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第一章 绪论9-15 1.1 研究背景9-1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1.2.1 研究目的11
1.2.2 研究意义11-12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2-13
1.3.1 研究思路12
1.3.2 研究方法12-13 1.4 研究技术路线13-14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14-15
1.5.1 创新点14
1.5.2 不足之处14-15第二章 服务业生产率和分工的文献回顾15-22 2.1 生产率定义及研究方法15 2.2 服务业生产率的内涵及测算15-17 2.3 分工的生产率效应17-21
2.3.1 分工、外包、生产分割和垂直专业化17-18
2.3.2 理论研究18-19
2.3.3 实证研究19-21 2.4 现有理论的评述21-22第三章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22-28 3.1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22-25
3.1.1 中国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但比重不高22-24
3.1.2 服务业内部全面发展但发展结构不均衡24
3.1.3 服务业各地区均发展但地区发展不平衡24-25 3.2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25-28第四章 分工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的理论分析28-36 4.1 分工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的直接效应29-33
4.1.1 比较优势效应29-31
4.1.2 重组效应31-32
4.1.3 学习效应32-33 4.2 分工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的间接效应33-36
4.2.1 规模经济的间接效应33-34
4.2.2 专业化分工的间接效应34-36第五章 中国服务业分工与生产率增长的实证检验36-52 5.1 基于投入产出表对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分析36-39 5.2 计量检验39-48
5.2.1 总体计量模型:服务业生产函数39-40
5.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40-43
5.2.3 全国分行业面板数据的模型选择和参数估计43-46
5.2.4 行业分地区面板数据的模型选择和参数估计46-48 5.3 实证结果分析48-52
5.3.1 服务业分工的生产效率效应及行业比较48-49
5.3.2 服务业分工的生产效率效应及区域比较49-52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52-55 6.1 结论52-53 6.2 政策建议53-54 6.3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54-55参考文献55-60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60-61后记6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小涓;;[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姚战琪;;[J];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王恕立;胡宗彪;;[J];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陈艳莹;赵旭;;[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刘丹鹭;;[J];经济学家;2013年02期
梁若冰;[J];世界经济;2002年09期
蒋萍;谷彬;;[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杨青青;苏秦;尹琳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懿玮;徐爱萍;;[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谭朵朵;贺铿;;[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郑吉昌;朱旭光;;[J];财贸经济;2009年08期
杨向阳;;[J];财贸研究;2012年01期
曹跃群;张祖妞;郭春丽;;[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田秀华;;[J];科技和产业;2009年10期
刘征驰;赖明勇;;[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1期
李国璋;戚磊;;[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徐元国;;[J];改革与战略;2011年01期
陈艳莹;黄翯;;[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杰;李勇;刘志彪;;[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胡宗彪;王恕立;;[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崔日明;张志明;;[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7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枫;[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潘祺志;[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叶宏伟;[D];浙江大学;2011年
徐光瑞;[D];吉林大学;2011年
吕新军;[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沈明伟;[D];山东大学;2011年
刘征驰;[D];湖南大学;2009年
李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卢建平;[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赵鸿;[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祥芳;[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孙宝慧;[D];新疆财经大学;2013年
陈颖;[D];新疆财经大学;2013年
杨晨;[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杨秀汪;[D];厦门大学;2014年
潘芬超;[D];厦门大学;2014年
葛娟;[D];吉林大学;2014年
普丹萍;[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刘杨;[D];燕山大学;2014年
净莉;[D];重庆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秀萍;;[J];保险研究;2009年09期
杨向阳,徐翔;[J];财贸经济;2004年11期
李冠霖,辛红;[J];财贸经济;2005年02期
顾乃华;[J];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唐宜红;马风涛;;[J];财贸经济;2009年04期
顾乃华;;[J];财贸研究;2008年04期
王中华;代中强;;[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4期
陈静;雷厉;;[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4期
曾楚宏,林丹明;[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王珺,侯广辉;[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狄煌;;[J];中国劳动;2013年11期
鲁开垠;;[J];经济纵横;1990年12期
冯海发;;[J];经济研究;1990年05期
张德霖;[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1年05期
李京文;郑玉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10期
许昌平;方涛;;[J];生产力研究;2014年04期
金钰;;[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2期
肖光恩;刘秋慧;;[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霍杰;;[J];商业研究;2012年08期
王业斌;陈鹏;;[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觅;余淼杰;;[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孟令杰;顾焕章;;[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施晓丽;石爱虎;;[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陈星星;;[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王玲;涂勤;;[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刘振娥;单传宝;;[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李晓萍;;[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周芳;石磊;马中;;[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韩中;;[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石海平;;[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Feldstein?实习生
白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N];文汇报;2009年
程海东;[N];中国贸易报;2006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N];人民日报;2014年
;[N];解放日报;2011年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N];社会科学报;2011年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N];经济观察报;2011年
徐翼;[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N];中国经营报;2008年
;[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服务业和制造业配合吗 这2种是不是一样的_百度知道2016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更新时间:&&&&&&&&
来源:网络&&&&&&&&
【看准网()】经济论文频道小编搜集的范文“2016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论文 ,请访问经济论文频道。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证出发,通过计算得出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一系列产业关联指标,分析出机械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特征,揭示了保持机械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生产性服务高度化,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 机械制造业 投入产出 产业关联      服务业从性质和组成来看,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也有人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八类行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公共及个人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从作用来看,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消费性服务业指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服务业。若从服务业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服务业可分为传统的服务业和新兴的服务业。   一般来说,传统服务业包括运输、邮电、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等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通常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广告、市场调查、会展、会计事务,律师事务和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论及服务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总体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      产业关联分析      (一)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公式   感应度是指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它主要由感应度系数来反映。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用公式表示:。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第j列之值。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某一个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   影响力是指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它主要由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b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j列之值。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某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需求的波及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因此,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太小。   本文选取六个部门,他们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根据这些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得到这六个部门在年三个年份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1。   (二)感应度系数   从横向来看,1997年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2年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22年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与2年相同,没有变化。感应度系数一直较大的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而商业饮食业从2年也加入到感应度较大的行业。综上可以看出,机械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的敏感程度较高,这些行业发展对机械制造业的需求较大,而对现代服务业的依赖性却较小。   从纵向来看,各部门感应度的变化如下:机械设备制造业感应度系数表现出先升后降,总体趋势是上升。感应度系数上升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下降的部门有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说明机械设备制造业对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依赖性增强,对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依赖性越来越小。   (三)影响力系数   从横向来看,1997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商业饮食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1。2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只有机械设备制造业。22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也只有机械设备制造业。可以看出,机械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保持较大影响力。商业饮食业部门一直处于第二位,但从影响力较大变为影响力较小。说明机械设备制造业对运输邮电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大,只对自身产业的发展作用较大,唯一对商业饮食业拉动力在1997年还比较大,但随后在2年和22年影响力系数变化都为负值,呈逐渐下降趋势。机械设备制造业对整体的服务业拉动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小。   从纵向来看,各部门影响力的变化如下:机械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表现出先升后降,从1995年到2年是上升,2年到22年是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所以,总体趋势是上升,都比1995年的影响力系数高。运输邮电业的影响力系数先降后升,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总体趋势呈上升。影响力系数上升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下降的部门有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说明机械设备制造业对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拉动力呈上升趋势,而且都表现出先降后升,预期未来对这两个行业的带动作用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影响效果越来越小。   (四)交叉关联   总体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关联程度不高,尤其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拉动力从1997年到22年一直表现为不足,甚至有些部门影响力还在下降,但比较乐观的是有些部门影响力上升。机械设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感应程度总体上也较小,只表现为对部分服务部门的敏感度较大,而且感应程度越大的部门,感应度越上升,例如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感应度越小的部门,感应度越下降,例如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呈两极分化趋势。 转贴于 看准网
  结论和启示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层次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人均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我国机械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消耗系数可以看出,服务业对机械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少,即投入生产的生产性服务比重低,说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层次,不利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从价值链的构成来看,许多环节明显与生产性服务相关。生产性服务是产品价值的重要构成和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生产性服务业与机械制造业相互促进、共生发展。制造业发展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制造业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对服务的中间需求扩展所带动,即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内部展开。这种对服务的中间需求大部分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和生产有关。因此,这种需求所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导致制造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的深化。   (二)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   日益兴起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新的动力角色。传统服务业比例偏重,新兴服务业比例偏小,传统服务业饱和,竞争过度,而新兴专业服务的机构和业务的规模都比较小,业务范围狭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关制度和体制不完善,缺乏高素质资本、管理、技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一些行业(比如信息技术、电信、会展等)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现代服务业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机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最小,而且这种结构性的失衡很严重。正确处理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关系,明确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从而切实提高机械制造业竞争力。因此,要在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信息服务、咨询中介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要优化整个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参考文献:   1.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7   2.顾乃华.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6(9) 转贴于 看准网
看了这篇文章的还看了
  内容摘要: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出,第三产业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回顾竞争力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各地第三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为准确评价各地区第三产业竞争力的真实水平,本文构造出一个多层次的指标...…
  内容摘要:当前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缺乏对企业需求方面的分析。本文通过引入一个企业市场需求方面的假设,建立模型说明在企业面临需求短边约束时,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也可能具有可竞争性,并指出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考虑企业生产成本外的其他特征。   关...…
  内容提要 近两年我国光伏产业取得爆发式增长和重大技术进展,正加快形成包括高纯硅在内的较完整产业链,使得今后我国光伏发电成本的显著下降成为可能。但是,由于目前仍缺乏领先技术和足够的经济竞争力,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着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和国内市场支撑不足的困扰;不...…
  [摘要]风险投资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剂。目前,我国无论是在风险资金来源、风险资金运作和风险投资专业人才供给上,还是在市场环境完善和政策法规的配套上,都难以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需要。为此,除政府要在推进风险投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外,还应做好...…
  [论文关键词]发展趋势 食品科学 现状   [论文摘要]食品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以食为天&说明食品对人类来说如同阳光雨露一样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食品科学的现状及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
  食品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
论文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链接合作QQ: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务业反超制造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