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退产能有几家

[ 相关商品 ]
(08-29 17:40)
(08-29 17:39)
(08-29 17:38)
(08-29 16:37)
(08-29 16:36)
手机分享新闻
【免责声明】上海生意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对生意社上刊登之所有信息,力争可靠、准确及全面,但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生意社不承担任何责任。
生意社商品站
&&服务直达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45江苏抑制钢铁产能过剩 关停多家企业
 来源:[中国铁合金商务网]  编辑:Jeivei QQ: 群: Tel:-34 浏览量:...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钢铁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工作,各地因此也加大了钢铁行业整治的力度。在以江苏省内溧阳市和高邮市的几家钢厂作为目标所进行的调查当中,记者发现,尽管地方政府在整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执行情况却有一定的差异,部分企业的关停或整顿情况不容乐观。
&&&&据公布的结果显示,江苏省常州溧阳市对采用落后工艺设备的瑞丰冶炼有限公司、溧阳市三维铸造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依法责令其年底前关闭;高邮市挂牌督办兴鑫模具厂、高邮市轻工机械厂、高邮市凯鑫金属机械有限公司&小高炉&炼铁项目;徐州市责令博瑞特钢有限公司、徐州博丰钢铁有限公司、徐州成日钢铁有限公司停止生产补办环保审批手续。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吉ICP备号-1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吉B-2-4-
网站建设:中国铁合金商务网 技术部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更多公众号:ChinaMetal提供金属、钢铁、冶金等方面资讯及《天津冶金》杂志的文章介绍。最新文章对这篇文章不满意?您可以继续搜索:百度:搜狗:感谢您阅读钢铁业去产能困境:企业都希望别人先减产,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为什么钢铁行业盈利那么差,还有那么多新增产能?
宝钢、武钢的盈利都大幅下降,贸易商开始退出,可大量小厂还在上新产能,需要国家限产。这个感觉比较矛盾,理论上讲,如果一个行业的龙头企业都无法盈利,那小厂商还为什么要进入呢?
第一,小厂是可以盈利的,有的盈利还不小。关于小厂为什么能盈利,有几个方面。在环保上不如大型国企敬责。员工老板在企业认识上与国企不同,在对市场认识也不同。小厂技术含量更低,很好笑对不对,技术含量低的比技术含量高的更能赚钱,现在钢铁行业大都就是这样,技术低的棒线材,市场大,市场好,技术更高的管线钢、板材,没有市场,一是市场小,二是产量太高了,饱和了。第二,还有一个地方财政的问题,一般来说,钢铁企业都是地方的纳税大户,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地方的收入,除了卖地,就要靠钢铁这些纳税大户了。所以说地方政府是非常支持钢铁企业的。第三,我还没说清楚或者我还不清楚。
就是因为不断的增加产能,所以才导致了钢铁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钢铁行业存在的五大问题:(一)产能依然过剩,企业效益两极分化。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11.6亿吨,仍处于较高水平。从企业效益看,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实现利润前20名企业总体盈利280亿元,占行业利润总额的92%;亏损企业19家,累计亏损116亿元,企业盈利水平两极分化严重。(二)企业财务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银行抽贷、融资贵问题突出。2014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但与行业效益最好的2007年相比高出11个百分点。受银行系统严控产能过剩行业和钢贸企业信贷规模影响,银行提高了钢铁行业贷款利率,2014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财务费用共计938.3亿元,同比增长20.6%,是企业实现利润的3倍多。部分银行对企业采取了大额抽贷、压贷,已有钢铁企业因此出现停产甚至破产情况。(三)产业集中度降低,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向高端产品蔓延。近年来钢铁行业效益不佳,企业兼并重组意愿下降。2014年,粗钢产量前1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6.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大型钢铁企业精品板材项目多为汽车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已出现过剩迹象,低牌号取向电工钢、无取向电工钢及普通质量汽车板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大,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加剧。(四)出口产品大幅增加,引发贸易摩擦冲突加剧。2014年,我国出口钢材占全球钢铁贸易量的32.2%,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含硼钢前11个月累计出口3976万吨,占当期的47.5%左右,多个国家对我国钢材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2014年国外对我钢铁企业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达到40起,且发起调查国家除原有的欧美发达国家,又增加了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范围逐步扩大。(五)地条钢、无票销售现象扰乱钢材市场,市场公平竞争亟需解决。受行业不景气影响,部分中小企业采取生产地条钢、无票销售等违法违规手段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严重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不仅挤压了正规经营企业市场空间,也为落后产能提供了生存空间,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钢铁行业发展方向:(一)完善钢铁行业规范管理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工作是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进行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尝试,效果显著。在已公告305家规范企业的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新修订《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加强节能环保等标准约束;配套出台《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对已公告的规范企业开展动态管理。同时,建设规范企业信息综合数据库,为规范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二)推进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根据《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年)》(工信部原[2015]25号)总体安排,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着力推进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推动并制修订一批两化融合标准,支持大型钢铁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开放平台转化,推动汽车板、造船板等个性化订单加工配送。(三)加强行业规划引导结合编制中的《中国制造强国2025规划发展纲要》,为促进钢铁工业由大到强,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制定发布《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落实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同时将适时发布《铁矿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我国铁矿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四)继续推进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化解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做好2015年淘汰落后任务的下达和监督检查工作。积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会同质检、工商、发改等部门开展打击地条钢专项行动。以新环保法实施为契机,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市场。(五)推进上下游产业协作依托我部已经建立的协调工作机制,继续推进高强钢筋、高性能电工钢、船舶和海工用钢的推广应用,促进标准制修订,推动船用钢材加工配送。推动解决国产高端耐磨钢等钢材产品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政策障碍及市场瓶颈问题。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准备下班后来回答。——以上日感谢
多年以后还记得提醒我还有一个坑。我于2013年2月离开钢铁行业,辗转反侧摸爬滚打,现在在广告业里讨生活,是一名文案。离开钢铁业后,基本不关注钢铁业。以下都是一些个人印象。前提:近二十年,中国的钢铁业基本是大跃进。国企改制、下岗大风潮,钢铁业是一个重灾区;随着经济腾飞,钢铁供不应求,大量民营资本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进入这个行业,造就大批民营中小钢厂;钢铁巨鳄+地方钢厂+民营钢厂,这算近年来的钢铁乱象的背景。资源为王的时代,价格波动大,只要拿到批条&铁路车皮,就能发财。好日子一去不返。钢铁、焦炭、铁矿石的价格基本透明。产能过剩原因:一、经济全面看好,钢铁业盲目乐观曾经有一段好日子,全产业链只要不是个傻子,都能发财。贸易商是找车皮、拿资源,钢厂只要埋头扩产就能赚钱。产能建得越快,规模越大,赚得就越多。从02年到10年,钢铁价格整体大牛市,基本一路上扬。但国家控制产能怎么办?瞒骗,先建再报审。一边生产,一边在中央公关。等审查过了再生产,黄花菜都凉了。比如宝钢湛江钢铁基地。这个时候典型的赢家如日照钢铁,03年建厂,短短几年间半蒙半骗把产能扩充到一千多万吨,直接把老板杜双华送上富豪榜第二。08年汶川地震,杜双华出手一亿一捐成名,宣布捐款第二天就涨价100,把那一亿又捞回来了。二、国企低效和结构不均衡造成民企的生存空间国企的低效全国人都心知肚明,钢铁业国企尤甚。八九十年代的钢铁国企基本就是一个小政府,医院、学校、体育俱乐部、派出所、银行什么都有,自成一体的小社会。后来改制剥离了许多业务,也下岗分流了不少冗员,但在人均产值、人均钢产量方面,还是远远落后于民营钢企。更还有大量钢铁周边产业,客观上有不少社会闲散力量围绕。国企管理者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常有人身安全威胁。加上国企本身管理制度的问题,由此产生大量的寻租空间难以想象。改制、下岗的是非功过另说,历史问题造成了客观事实,国企的低效和羸弱的盈利能力,确实能让许多钢铁民企活得很滋润。另一块,近十几年来房地产、基建成为国民经济主流,建材需求大跃进,造成中国钢铁业「建材半边天」的现象。而这个阶段,大中型国企在咨询公司的忽悠下、高层的拍脑袋产生的决策,追求「高精尖」钢材,将「低端」建材这块广阔市场平白拱手让与他人。建材投产快、产量高、技术含量低,民营老板一窝蜂涌上去分蛋糕。有段时间,「低端建材」的吨材利润远远高过了「高端钢材」。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制衡钢铁业的权力制衡发生在两个地方: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中央想要的太多了:环保、GDP、人民群众稳定、钢铁业良性发展等等,要求太高,令不从一门出,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地方政府只要一个:GDP。GDP上去了,地方税收就多了。一个钢厂往往是当地支柱产业,从业人员众多,钢铁业好了,社会也稳定和谐了。所以地方政府有内在驱动,去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地钢厂扩产、赚钱。至于环保、产能过剩、权力寻租、工资分配等问题,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里。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也是有博弈的。一个钢厂的项目运行好坏,往往直接决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走向,本地官员的乌纱动迁。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可谓惨烈,大型钢铁央企的老大,走到哪里都牛逼哄哄,争着抢着要项目。广州市市委书记,都能调到鞍钢当老大,知道钢铁业多牛逼了吗?大项目没找到,引进民资也可以上的嘛。总之地方政府各管一摊,齐头并进。全国一盘棋?谁管你。手握审批权的部委干部,权势熏天,省长请吃饭都不去,省委书记请还是可以考虑一下的。以上纯属个人观点,陈旧不堪,仅供参考。如有问题,概不负责。
盈利差不等于不盈利
而且这个还是相对于以前来说
当年IBM卖PC业务 就是感觉盈利差 现在做PC的还不是很多
从产能角度来理解行业,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维。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产能过剩。供给不足,价格上升,供给自然会增加。而到了一定程度,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跌,供给自然也会下降。当行业中的投资仍然在增加,那产能就不存在过剩一说。资本本身是逐利的,谁也不会干无利可图的事情。对资本来说,他只关注自己的产能能不能卖得出去,才不管什么全行业的产能。你的钢材卖不出去,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卖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因为你卖不出去,而削减自己的产能?所以,投资仍然在继续。而另一方面,钢铁厂由于承担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任务,往往还能享受很多补贴和优惠。对经济学来说,补贴和优惠具有扭曲供求曲线的作用。本来生产1吨就够了,生产两吨就亏本,现在你补贴一下,两吨也不亏,那我就生产两吨。可市场只需要一吨。产能就自然过剩了。而由于补贴一直在,这个产能就一直在了。对投资来说,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投资,必然是有利可图的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都是有效投资。真正要命的是各种补贴和地方保护政策,阻碍了市场的优胜劣汰,产生了大量垃圾产能。
前边说的都挺好,我来说几点我的看法1、钢铁行业为什么还有新增产能?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人进来有人出,这不奇怪;2、钢铁行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新增产能?这跟行业的周期性有关,关于商业周期有很多很多解释,我就不多说了。这一轮非常简单,08年弄个4万亿,连着连年多大干快上搞建设,导致钢材老是不够,常规的建筑钢材供不应求。那你说要是有什么东西很赚钱不够卖怎么办,扩张产能嘛。4万亿的尾声差不多到10年11年才结束。之后,企业家对形势变化的认知有个过程,认识到了以后原有的在建项目逐步消化完又是一个过程,所以大概就是这样吧。3、刚又细看了问题的内容。我不太确定小厂真的在纷纷进入这一点。假设是这样,当一个行业龙头企业都亏损,还有很多小企业在进入,这是个什么局面呢?我能想到的是洗牌,说明原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存在了,行业格局正在颠覆,新的企业企图通过自己的创新挑战原有的企业,要是在IT业,翻天覆地那也就是一两年的事吧
1、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压力。所以才会出现如此多先建后批的情况。解决大批就业,拉动GDP,贡献税收,地方政府趋之若鹜。2、对市场的期望大于对市场的失望。甚至认为一大批企业会坚持不住而死去,可大家都在好死不如赖活着。3、多为国企,不担心死去,哪怕奄奄一息。
有很多小钢厂在轧地条钢(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市场份额不小。稍微大型一点的钢厂,按照标准轧制,但是成本会比国企低不少,即使在国企亏损的情况的,私企还有一点小利润。还有包括原材料价格的降低这样的因素,即使钢材价格一直在跌,但是经过压缩成本的民营小型钢厂还有利可图。
一、从一段时间来看(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兴盛,是钢企加足马力生产、扩产的最主要原因。二、钢铁产能不断膨胀难以控制的另一原因是:每一家钢厂都是当地政府的摇钱树。
由于钢材价格下跌和存量问题,钢厂的盈利能力下降,比如说一个工程的用钢量一定的情况下,钢价下跌造价也会下跌。国内大型钢厂的产品对于国内的民营企业来说当然无法企及,但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属于蹩脚货,比如饮料易拉罐身所用的铁皮,宝钢的产品还达不到要求,所以他们现在属于很尴尬的境地。造成大钢厂现状有两个因素,一是政府需要他们提供鸡的屁和财政收入和就业,二是他们自身盲目多元投资,造成主业竞争力不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铁行业去产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