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辐射4 指派一名工人国企印刷工人,现在企业重组改房屋租赁了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新手请指教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行测题库--全真预测--据说国企会考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行测题库--全真预测--据说国企会考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336|
上传日期: 10:10: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行测题库--全真预测--据说国企会考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终于明白了为啥说国企变民营就转亏为盈--有感通钢工人上书
  看了通钢工人的信,明白了当大官的为啥热衷于私有化,在未达到完全私有化的目前,鼓励乃至推行&混合所有制&,而且简称&混改&。
  出去走走,发现路上有个塑料袋,看样子里面是沓纸,不是那种故意掉的&钱包&。我索性打开看看,原来是给中纪委的信(打印稿)。原地等了一会儿没人来找,考虑是打印稿肯定还有原件的,找不到失主也无妨的。于是就未多等带回家了。到家阅读完了,觉得很受教育,终于明白了有人说国企大多亏损,一改制成民营就转亏为赢了。进而也明白了当大官的为啥热衷于私有化,在未达到完全私有化的目前,鼓励乃至推行&混合所有制&,而且简称&混改&。然而一些不识相的小人物竟公然把&混改&称为&浑改&。
  至于通钢职工给中纪委的信里说的属不属实,有没有违背&和谐&的内容,不得而知,我不能实地调查,所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7、24事件&那是振聋发聩的,我虽然老朽了耳背点儿,但是当年也听说了。并且认为将写入中国工运史的。可是究竟怎么引起的,并不太了解,所以也跟一些人的看法接近,打死那个姓陈的有点儿过分了,应该深挖他身后的授意者,也就是始作俑者。可是等了一阵子,除了那个倒霉蛋外,其他人都安然无恙,充其量小孩子拉屎挪挪窝而已。足见身后的人还有身后的人给撑腰。
  自从习近平同志上任后,情况大变,而且越来越明显。他清楚地认识到再装聋作哑熟视无睹只顾维护&和谐&而不作为就要亡党亡国了。那就对不起革命先烈、对不起人民,就是历史罪人。所以他带领的党中央是务实的,是惠民的,是继续革命的,是大得人心的。因此我觉得通钢工人看准了,是有底气的,是决心跟随现在的党中央走,而且要保持一致的。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不该怀疑这封信。如果有怀疑的话,中纪委更该派人去调查了。如果反映的情况不属实,内容不存在或者相反,那就表明通钢领导层没有腐败分子和腐败表现,那不更好吗!接着把写信的人揪出来,不是除掉隐患了吗!借此机会教育教育广大工人,以后别再眼睛盯着领导层了。这样,通钢不就云开日出,稳定和谐了吗!
  考虑&7、24事件&快6周年了,周年纪念不光是好事,坏事,比如死人的事,都该纪念呢。所以不管对&7、24事件&怎么评定,都不该忘却的。为了不忘却,那就做个纪念好了!下面请看:
  通钢职工给中纪委的一封信
  中纪委:
  我们是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更相信党。现实名举报公司近几届领导班子腐败无能,滥用职权为自己亲属子女谋取私利,使一个好端端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弄到举步艰难,负债累累,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强烈要求中纪委巡视组来通钢彻查。
  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她的产生是国家大炼钢铁时期的产物。在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通钢走过弯路,曾经遭受过下马停产,遭受过员工欠薪。但无论多么艰难,这时的通钢员工从来没有失去对企业的信心。因为他们知道,这片土地是他们的根。在通钢,许多家庭都是祖孙三代把青春和汗水奉献了这个企业。这里对他们有着太多太多无言的感情。这份感情是私企、民企所无法体会到的。
  进入21世纪,通钢认识到自身与许多后发展起来的钢铁企业之间出了差距。也就是从这时起,通钢也开始把年产300万吨做为目标的钢铁宏伟计划,大笔的企业利润被投入到新的技改工程上。可是令人悲哀的是,一方面由于通钢领导层的目光短浅,许多项目和和其它钢厂在建项目重叠;另一方面个别领导谋取私利,大部分项目设备都是陈旧的淘汰设备和伪劣产品。刚刚投入就故障重重,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生产能力。但这些对于生产一线的职工又知道什么?他们只知道小富即安,只要不逼到生活底线,他们是不会站出来说点什么的。何况他们也不知道说什么。这就是许多东北人的共性。
  2005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出台,通钢深入反思自身与其它钢铁企业存在的差距,一些领导的脑子发热了。那时的钢铁行业也是黄金时期,安凤成不会抓钢治厂,只会打篮球,而一些马屁精为了讨好安凤成,把东北虎篮球队请来挂在通钢上,花了数千万元,是我们今年内退工人工资的几十倍。2005年,安凤成光拿年终奖一项就是3000万元。而我们工人的工资才七、八百元。通钢又一个新的目标出台了,向年产600万吨钢的规模奋斗。
  2005年8月通钢的企业改制也全面展开,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企业进一步减员增效,调整管理机构,学校、医院、物业、实业公司、退管处等一系列社会职能被减掉。但在整个改制过程中,整个改制不仅没有减轻负担,却又增加了许多新的负担。例如:刚建好的体育馆、游泳馆,不仅不收一分钱交给政府,而且要保三年效益。学校、医院交给政府也要保三年工资。国企的大问题就在这。国企领导无人监管,企业破不破产是无人过问的。只要能交上利税,对国家来讲就是好干部。有多少国家资金盲目投资、铺张浪费根本无人过问,员工又知道什么?
  2006年5月,通钢改制进一步深化,许多元老级处级干部被劝退回家养老。党群系统全面弱化,各基层党群部门已不复存在。在这期间,一大部分中层领导干部被请出领导圈或办理退休,或转换工作岗位。这时通钢广场发生较大的游行活动,近万人退休职工背后在几位落佩的领导干部指挥下,在办公大楼前进行近一个月的维权示威。通钢用最原始的也是最成效的办法,即父母为儿子写保证,儿子为父母写保证的联保制的卑劣手段,事态最后在上层领导的运作下结束了。据说幕后者的利益由公司全给出了,他们拿着国家的钱游山玩水去了。
  2006年下半年,真正的主角来了。在原省长王珉的主政下,时任国资委主任王祖纪亲自上阵,建龙与通钢重组,形成一个新的通钢。几家并股开始资产评估,并计算股本。经过半年运作,新通钢成立了。
  在新通钢中,浙江建龙钢铁出资8亿元现金,加之吉林市建龙钢铁6亿元净资产,拥有了新通钢36.19%的股份,通钢集团拥有46.64%的股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34.6%的股份,管理层为2.57% 的股份(此计算疑有误)。这样就形成了国有、民营、金融机构和管理层共同出资的多元化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通钢啊(就这样被&五马分尸&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180亿元)连一半的股份都未达到,太可悲了!为啥能这样?通钢的主事人不会算账,是大傻子吗?而建龙的资金又从何来呢?据说是吃掉了新抚钢后,用部分企业效益和银行贷款所拼凑起来的。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土生土长的通钢员工来说,一切都是一头雾水,没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时有一条新闻:通钢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并存的大型合作企业,成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范。安凤成董事长还被确定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并在&新闻联播&上大讲改革给通钢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然而通钢人呢?只是工作还工作、生活还生活,还是老样子!
  2006年集团总部迁至长春,这时董事长是通钢人,党委书记也是通钢人,总经理也是通钢人。许多人都为新通钢重组后领导人地位的牢固而欣喜,但是员工没发现,原通钢基地内部已经来了建龙人,任副总和财务主管。
  2007年初,通钢集团总经理换成了建龙人李明东。新通钢既然组成了,就应该让通钢的变化大一些。这样才能符合现代发展规律。机构改制才开始,他们把决策权和财权控制到手以后,许多门道就开始了:通钢的资金可以流向吉林建龙去建设吉林新区;通钢的钢坯可以流向吉林建龙去轧,以减少吉林建龙钢铁的制造成本;好的矿产和废钢可以向吉林建龙倾斜,这样就可提高钢铁产量和质量。这种&以吞并养吞并&的做法近似于日本侵占东三省时的&以战养战&。但是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大的动作和不为人知的事情就多了。直接产生的后果是通化钢铁的7座高炉干不过吉林建龙的3座高炉,国内领先的设备干不过几套国家淘汰的设备。从2008年开始,通化钢铁就一直向吉林建龙钢铁对标。可是越对越下坡,各项生产指标远远落后于吉林建龙钢铁。这怎么能行?于是就换总经理。于是通化钢铁的总经理就变成了建龙人陈国君。面对这一切,上层领导明白,工人也非常清楚。可是谁又能吱声?一是企业不是自己的,是国家的;二是政府有话,国企改制前行中,哪位领导不换思想,就换人。那谁还敢说啥啊?除非甘愿被换掉了。即使你甘愿被换掉了,人家不是一切照样吗?于是就都闭嘴了。于是建龙所执行的高压政策如愿了(建龙是谁人办的?它的背后又是什么人)!
  2009年初,随着钢铁行业下滑,建龙宣布退出通钢,即所谓的股权分离,同时分去几座优良矿山和吉林建龙钢铁新区。当通钢人得知这一喜讯后,当晚燃放起烟花和爆竹,庆祝通钢三代人为之奋斗的国企回归到人民手中。
  日,经省政府办公会议通过的方案,建龙用10亿元现金(头次入股侵吞)所持有的旗下矿业公司股权,向通钢二次增资控股,持股65%,省国资委等其它原有股东直接持有的通钢集团的股权降至34%,相当于原有第一股东与第二股东对调。
  日,此消息传到通化钢铁,&建龙滚出通钢&的标语开始出现在职工家属楼上。职工的愤怒再次被激起。
  日,&7、24事件&(已经世人皆知)不可遏制地发生了。一些人开始堵塞通化钢铁的炼铁高炉运输铁轨,致使1、2、3号高炉休风停炉。上午10点左右,通化钢铁4、5、6号高炉也休风停炉。
  下午两点,万人抗议通钢的1至5号门(此处可能掉字,不理解,可能是&通过&),此时政府想保住7号炉的正常生产,下午3点7号炉停炉。整个厂区陷入停顿。
  下午5点10分省国资委主任李来华来到焦化厂,宣布终止建龙重组并控股通钢的决议。
  此时入主通钢的总经理陈国君已被殴不省人事生命垂危。晚8点左右,省国资委的正式文件&关于终止建龙集团增资扩股通钢集团的通知&开始散发到广大职工手中。
  晚10点左右,各厂开始复工。大约只用两个小时,7座高炉全部恢复生产。
  7月25日,陈国君被殴致死,遗体被运回河北老家。
  发生在通钢的&7、24事件&,最后以通钢干部、工人、家属的团结和不屈的斗争,取得国有资产不被私有企业侵吞而发生了震惊全国国有资产保卫战的胜利。(此句不顺,但忠于原稿不便修改,好在阅读者能够理解。)
  建龙彻底滚出通钢,而重组中的许多事情还需进一步查明、清算。因为建龙的吉林钢铁新区全是由通钢的资产建成的。我们广大职工呼吁中纪委调查组到通钢来,彻底查一查那些贪官和蛀虫!
  另说明一点,建龙与通钢重组这几年,到底从通钢抽取多少资产、现金、钢坯?省国资委和通钢领导从中取得了多少好处?很值得一查!这几年通钢资产流失,已到了资不抵债的破产边缘!
  日,首钢正式接管通钢。在首钢接管的这几年里怎么都亏,领导和工人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领导的收入是工人的5倍到N倍:工人的收入是800&2000元,科级元,处级年薪15&18万元(其中不含年终分红及各项指标奖),另有车补1800元,比中下等工人工资还高。上个月的安全奖,工人每人分得40元,而领导却分得元。这一切导致了员工对企业失去了信心,离心离德,凝聚力不复存在。这一切预示着什么?我想所有人都懂得。
  下面说一说青山绿水大冷轧。2003年初,在省政府的关怀下,大冷轧破土动工了。经过几年的施工建设,共投入40亿到50亿的真金白银,至今已经12年了,我们工人从来没见过一吨钢从这里产出。大家算一下,这些年投入的成本再加上还银行的高额利息,这一项投资加利息损失得接近百十来个亿了吧。那么就该问了:冷轧的设备是谁进的?为什么调试不了,没有打产(?)却进了几个亿的备品、备件。盲目投资,决策失误,谁来问责?难道国家的钱就这样任由他们这些身居高位且庸碌无为的领导随意挥霍吗?
  2005年后,大家都知道兰资水泥厂、通钢耐火厂、通钢实业公司(含钢渣厂)、通钢物业,这些通钢的产业不知道什么时候都变成了个人企业了,换了一个堂而皇之的名字粉墨登场了。(兰资变成了金刚水泥集团的一个生产厂,2012年,兰资公司给了4个经理行贿1000万元;通钢耐火厂变成了嘉诚耐火公司;通钢实业公司变成了巨源公司;通钢物业变成了宏源公司。)就这样,若干个亿的国有资产又流失了。
  实业公司是2005年通钢改制分离出去的一个实体,通钢还占有23%的股份。我们想问一下相关领导,我们应得的利益在哪里?因为通钢生产的钢渣是无偿供给他们的。
  说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国企干什么都亏,变成民营就返亏为盈,其中道理不攻自破。
  日,通化钢铁纪委监察部签发了&通钢纪发(2014)5号文件&,签发人栾士双,标题为&关于通化钢铁外供嘉诚耐火公司、宏源公司煤气少计量收费的核查报告&,过程附文件说明,这里只说调查结果:通化钢铁外供煤气给嘉诚耐火公司自2005年9月(改制剥离开始)到2013年9月,煤气少计量损失为9794.62万元,外供宏源公司的煤气自2007年11月到2013年12月,少计量收费损失为17032.34万元,两项合计为2.6826亿元。而文件四,1:详细体现&积极组织追缴&而至今也未&追缴&,更谈不上追缴回来1分钱。通钢已经亏损到了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边缘,两亿8千万说不要就不要了。我们的领导干部出手太大方了&&
  通化钢铁2015年度1到3月份亏损了6亿元人民币,4月份又亏损了1亿1千7百万元。而我们的人民公仆却拿着高薪,喝着美酒,守着金元宝,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过着良辰美景般的生活;并且于日下午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他们制定的&男职工年满30年工龄,女职工年满45周岁内退决定&。此决定严重违反了&劳动部&即现人力资源部号文件&关于严格按国家规定办理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问题的通知&和吉林省劳动厅(现人力资源厅)劳力字1998年4号文件&关于执行国有企业职工离岗退养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不得硬性办理职工离岗退养坚决制止企业超出国务院规定办理内退和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今后对企业的此类行为要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
  通钢领导为了提高人均劳效的目的,目无党纪国法,竟然以65%的比例(即工人每月只能拿到1220元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强迫下岗内部退养。此次违反宪法第42条之规定剥夺我们的劳动权利。我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是弱势群体,强烈请求党中央为我们做主,还我们一个公道。我们要生活,要吃饭,要住房,要看病,要供子女上学。我们的要求不高,只要处级干部的车补钱1800元足矣!
  最后,通钢全体职工强烈要求中纪委彻查通钢处级以上干部及其亲属,公布其家产及银行存款,强烈要求把通钢前几任贪官绳之以法,还我们一个公道!
  通钢全体职工的心声
  告通钢全体工人及家属书
  在职及内退职工:
  公司已经到了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的边缘,上层领导年年分红,而我们所谓的股份钱(即出资证明)却年年贬值。这个钱是我们借给通钢的钱,通钢的股也没有上市,谈不上股钱,实际是我们借给通钢的。我们不要利息已经很仁义了,但是本金必须还给我们。
  公司减员增效,而结果是集团和股份合并后经理层设了8人,下设13个部,部下设42个处室,二级厂矿原封不动;而工人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都不够,在缺编的情况下还要下岗分流、内退。我们工人养活了一个庞大的吸血集团。习近平主席努力要把中国创造和谐社会,而通钢领导却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喝血社会,我们不能答应。通钢此时困难时期,减薪而真正减的是工人的薪,而领导层一分钱也没减。公司把2014年的亏损的钱挪到2015年一季度,他们却分红了。广大职工及其家属醒醒吧!我们的维权已经一个月了,公司上层迟迟没有答应我们的诉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人太少,声势不够大,根本不能动摇他们的神经。呼吁广大职工及其家属5月25日(周一)8点到办公楼前抗议,讨个说法。
  唤醒通钢人及全体家属
  1、要求将全体员工在2005年改制时加补偿金额返还,当年给我们发的是出资证明(相当于借条)我们要求还钱。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卖命钱交给一群不负责任的人手里去经营。我们醒悟了。
  2、工人能拿1300元左右,根本维持不了生活,赶不上处级领导的油补1800元。北京厅级领导油补800元。我们内退职工要求不高,内退底线工资能达到处级油补钱(1800元)足矣。
  3、我们现行的是建龙时期遗留的宽带工资,通钢并入首钢旗下之后,应该执行的是首钢的工资待遇和企业文化。至今为什么还要执行建龙时期的宽带工资?我们的高寒费、边疆费还有工龄工资哪里去了?
  4、从(重)新设置年薪制度,取消年薪,强烈要求缩短干部与工人工资差距。我们都是平等的!
  5、冷轧工程的渎职近40亿的工程闲置谁来买单?
  6、我们养活了一个庞大的喝血集团,通钢领导的工资高于习主席工资的N倍。习主席努力要把中国打造成一个和谐社会,而通钢此时困难时期,减薪减的是工人的薪,而当官的却一分钱没有减。
  广大工人兄弟醒醒吧!维权至今,迟迟没有答应我们的诉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兄弟姐妹被他们束缚太深,声势不够大,根本不能触不了他们的神经(应该把&不能&去掉),呼吁广大职工及家属6月1日早8点到办公楼前抗议!合法维权,讨个说法,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通钢全体员工的心声
  告全体通钢职工家属书
  职工家属同志们:
  经过一个多月的维权抗争,我们取得了初步胜利。提高工人工资,打击黑编,望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具体事宜如下:
  一、工资和首钢并轨。
  二、工龄补偿金保值。
  三、内退人员提高工资。
  四、边疆补助、高寒费、工龄工资等。
  希望广大职工家属看到此通知后,相互转告,周一早8:00到办公楼前听候佳音。
  以上是我7月5日输入电脑里的,还没想发表。最近从央视&新闻联播&中看见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省调研,先后走访了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延吉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东北工业集团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国有企业,并与企业干部、职工一起座谈。他反复强调,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国有企业要有制度自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沿着符合国情的道路去改,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規律,也要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推动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和效率,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他还指出,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強做优不動搖。17日,他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見和建议时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強企业內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收看之后很受鼓舞。尤其是车间工人高喊&习主席,我爱你!&争相与习近平握手的场面,令我感动。工人是朴实的,不是人为组织和强迫的,是发自内心的是由衷的。这在&改开&30多年来是少见的。国家最高领导人能与人民群众达到这样亲近的程度,是我们希望的。于是我就想了,如果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在私人老板做大的所谓&民营&企业里打工的雇佣者,他们有这样的心情吗?所以,我也希望习近平能到现在的通钢看看,他们还是不是国有企业?这次,肯定是没去上的了。怎么办?于是就想把我拣到这份材料发表出来,如果网监人员看见了,就请转给他!希望他对&混合所有制&有个清醒的认识,以避免动摇了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网站QQ:&&红歌会网粉丝QQ群:
(投稿)邮箱:
还不是会员?国企改革究竟改的是什么?
现在股市里关于国企改革概念股炒的很热,可我一直不太理解国企改革究竟改的是什么?怎样改?能否举个实际的例子?
归根到底国企改革要改的是制度,在制度内能做的几乎已经做到极限了,不在制度方面突破很难再有实质性红利了。其实说白了就是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让市场决定价格。其实改革的方向很明确,十八大三中全会已经明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是在实质改革上差强人意,今天国企改的文件已经出来了,大家可以看看,至于改革力度怎样。。。不评价。。。原因你懂得下面贴一篇今天看到的文章,周其仁和任志强都在国企体系混了很多年,他们的观点我觉得很有参考价值。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决定价格。如果仍然存在国有企业,可能无法实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也不可能由市场决定价格。公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只要公有经济大幅度存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完全存在,至少会失去最基本的部分,就是私有制是市场经济。  近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界到媒体,国企改革问题再升温。下面分别是周其仁和任志强在第二期CF40孙冶方悦读会上谈国企改革问题。  周其仁谈国企改革  周其仁称中国国企改革差不多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部,进而回顾了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处于第三阶段的国企改革要不要继续,他认为是肯定的,而且紧迫性不亚于90年代国企改革。他列出了四个理由,直指国企问题核心。  任志强则更加直接,他认为国有企业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30多年的国企改革仍然没有结束,就是因为没有从制度上改革。他表示,在市场经济中,国企是对立面,只有私有制才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这一理论从毛泽东时代也是被赞成的。  国企改革回顾与基本构想  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时间长,改革历程复杂,到现在还没画上句号。围绕国企改革的讨论,尤其需要以可观察的事实为基础。其实科学也好、政治也好,探讨问题的出发点应该就是实际情况。《国有企业改革实录》以亲历者、参与者和第一线实战者的经验,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改革历程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对改革经验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十年前的改革预备期和这十年改革带来的问题。这对深入研究的意义重大。当然,本书主要从政府主管机关的角度切入,围绕改革政策制定和出台的背景,也记录了作者对国企改革逻辑的理解。如果配合改革实例和底层的改革故事一起来读本书,相信收获会更大。  在理论上,国企改革差不多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部。社会主义体制初建时的构想,就是凭藉布尔什维克掌控的国家机器,打造一个超级国家公司,以至于所有人都在计划指令下,由国家公司聘用。过去的市场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但计划理论则强调把国民经济统成一个超级国家公司。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是同一个议题。《国有企业改革实录》(以下简称《实录》)讲述了国资委管辖范围内的国有企业改革。但更广泛地看,金融和其他国有体系、以及地方(政府)公司等等,也都是从超级国家公司里分权改出来的产物。当然,由于前苏联和中国都不是发达经济,所以,“超级国家公司”在实践中不可能那么纯粹,前苏联有集体农庄,中国更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结果没搞成清一色的国有制,还存在着农村和农民的集体经济。不过,农村非国有经济也服从国家指令计划,也要为国家工业化战略服务。  农村围城市 市场围国企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通过价格低廉的农产品支持国有经济的低工资、低物价。在《国有企业改革实录》中介绍到,中国酝酿改革时,在1978年经济务虚会上提出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国民经济的低效率。当时的领导人带头走出去看世界,发现不仅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加大,就是以前不如中国的国家和地区,很多在战后也发达了起来。这些观察使那一代中国领导人产生了紧迫感,他们希望中国经济能够加快现代化,因此提出放权的改革思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四川经验为基础,将加强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写进了《决议》。那其实就是国企改革的先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的部署是休养生息,决定用外汇进口粮食来缓解农民的贫困。但实践的结果,安徽、四川等地农村通过包产到户成为改革的领跑者,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态势。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国企不改的压力就大了。  更大的竞争压力来自开放。早年的特区自广东、福建等“边陲地带”开始,把香港企业、台湾企业、日资韩资企业“放”了进来。加上本土的乡镇企业和1988年宪法修正案给予合法地位的本土民营企业,产品市场的竞争激烈起来,再也不是国企一统天下的老旧局面。市场竞争的逻辑很简单:谁的产品质优价廉,消费者就买谁的账。过去没有对手,怎么说国企优越都行;等到对手上场了,光靠嘴巴说是赢不了的。何况竞争会传导:产品市场的竞争诱发要素市场成形,于是,按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新准则就从产品推向要素,一系列市场定价问题提上日程。其实,什么是资源定价问题?讲到底就是产权问题,因为谁有权叫价、谁有权还价、谁必须承受价格决定带来的经营压力,归根到底都是财产权利问题。正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传统国企的控制权、经营权、以至法定所有权的变革,相继提上日程。  因此,中国国企改革的路径与前苏联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经验是先放出一个市场,把国企放进市场竞争,然后看看到底哪些层面的问题非解决不可。开始人们接受的经营自主权,后来发现是产品的定价权和要素的定价权,最后才进到企业资产的产权界定。一拍接一拍,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人们关于国企改革的认知也不断深化。  背水一战 抓大放小  1997年末,中美就WTO事宜达成协议,这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的最后一个关口。再过五年准备期,中国就全面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恰恰在这个时段,国企出现大面积亏损。挑战的含义很明白:在有限开放的环境里国企就缺乏生存能力,一旦入世后全面市场开放,我们的国企还怎么能够应战?中国被逼推进国企改革,背水一战的帷幕真正拉开。  这也是这本国企改革实录最精彩的部分。须知当年在国企的职工人数,最高峰值为1亿多人。在市场竞争中国企大面积亏损,从成因分析与工人的关系不大,因为从体制到管理都不是工人们在做决策。但是,到了大批国企因包袱过重、积习难改之际,财政兜不起、银行帮不了、股市也容纳不了的地步,有一大批国企非面临破产、重组,涉及“下岗”的工人就达几千万之众。更有不少老牌国企,很多工人一家几口都在一个厂子工作,企业亏损、欠薪、下岗,不能不波及千家万户的生计。中国能从那个局面走出来,绝不仅仅只是经济一个层面的麻烦,还连带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乃至政治架构层面的挑战。本书作者是这场艰难而重大改革的亲历者,书中实录当时的形势、面临的选择、采用的方略与方法、遭遇的种种难题和策解之道,今天读来还令人觉得惊心动魄。  大的招数就是依据不同的国企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同状态,从实际约束出发寻求不同的突围办法。不能因为都叫国企就按一个套路来处理,而是把国企这张“大纸”,一片一片撕开来谋求解决问题。这就是说,如庖丁解牛一般,把数目惊人庞大的国企分拆开来,各自求解。事后按大类分,第一板块就是数目最多的中小国企,机制旧、包袱重、竞争力弱、甚至严重的资不抵债。客观上,要这类企业全部扭亏增盈,重新以国企的身份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赢家,实在没有可能性。办法就是最早山东诸城趟出来的那条路:承包、出售、资产债务重组,实现国企转制,即把一批实在扭亏无门的国企,重新“放”回市场,允许国企破产或改成非国有企业,了清历史债务,在市场环境里重新出发。这“一片纸”有多大呢?《实录》里记下了,大数是一百万家企业,涉及好几千万员工。用当时的语言,这就是“放小”。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决定价格。如果仍然存在国有企业,可能无法实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也不可能由市场决定价格。公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只要公有经济大幅度存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完全存在,至少会失去最基本的部分,就是私有制是市场经济。  第二板块,是一批规模比较大的国企,但基本上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里运作,经营绩效也不好,可是用“放小”的办法也不合适,因为资产规模很大,如果以合适的价格出手,社会上能接手的不多。“贱价出让”呢?又犯了“国资流失”的天条,反正不是用诸城之法说转制就转得了的。对这类国企,基本是利用股份制的框架,允许非国有资本以增量进入,逐步改变全盘国资的老结构。这个板块有多大?《实录》里披露了,大数是五千家较大的国企,涉及数以千万计的职工。  以上两块改成后,国企扭亏增盈的压力基本就减下来了。当然,并不是完全在国企的架构下实现扭亏增盈,而是把相当一大批国企转制成非国企,或者改成非纯粹的国企,才消除了国企大面积严重亏损的现象。剩下的就是第三板块,即经由合并重组、在维系国有控股前提下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释放小部分股权的大型央企。对这个类别,在国资委成立后,管人、管事、管资产,改善企业治理,并主动与世界500强大公司对标,改出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世界级大企业。  盈利的国企还要不要改?  上一波国企改革的中心口号是扭亏增盈,这也带来一种认识,就是认为但凡国企实现了盈利,余下的就是做大做强的管理问题,就不再需要进一步的体制改革了。到了国企普遍盈利,特别是央企一年的利润高达万亿人民币,不少名列世界500强的新阶段,说国企还要深化改革,听起来就不那么入耳了。  我的看法,对央企的利润还可以作点分析。  第一,企业的账面利润并不完全是经济学范畴的利润,其中一部分可能是企业所占用资源的租金。譬如资源型企业占用大量可开采资源,以及国家通信公司占用的通信基础设施等。这些稀缺程度极高的资源,给谁占用,都会产出收益。我们或许可以这么想:如果开放竞争,非国有企业或非央企公司,是不是愿意出一个价来争得占用这些资源的权利?这里所说的这个“价”,是资源租金而不是利润,应该从央企账面利润里扣除,因为它并不代表央企经营决策和管理努力带来的真正贡献。  第二,在市场经济里,利润也不单单是对经营管理贡献的奖励,还具有资源配置导向的功能,因为不论利润如何产生,总意味着“需要向产生利润的方向投入更多的资源”。换言之,利润导向与市场准入要一起发挥作用,才不断把企业家创新的结果“外溢”到整个产业和市场。但是,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部分央企获得高额利润,但所在市场又不开放准入,其他企业眼见这里存在超额利润,也不能进场来竞争一番。这种“关门赚得的利润”,对整体经济并不是正面的,因为行政垄断公司的利润,讲到底是一切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现在大家看到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成本优势消失得很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批中国企业的成本中含着“硬硬的难以消化的部分”。当下不少央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高费高,要政府领导人出来喊话降低资费,恰恰表明市场不准入条件下的关门利润对国民经济不但不是福音,反而是一种成本负担。  第三,央企的巨额账面利润,大部分留存央企自己支配,在分配上并没有回馈其真正的产权主人即全国人民,也没有全额上缴国家财政。至于把很小一部分央企利润或资产划给全国社保,那本质上是历史欠账的一种补偿,因为社保缺口主要来自过去低工资时代国企工人没有、也不可能预扣下的养老金。其实国有资产并不仅仅只是国企工人的资产,全国人民包括过去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农民也是工资的主人,因为他们多少年低价缴纳的粮食税,也是形成国有资产的一个来源。倘如问我们的农民从央企巨额的账面利润中得到过什么实际收益,我想基本上就没有。这样的话,站在“全民主人”的角度来看,央企与其他非央企以及非国企,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第四,最近的周永康案、中石油窝案以及令计划案,暴露出拥有天量利润、资产和无数实际好处的某些央企,还真是牛栏里关着的大肥猫。在道义上、道理上和法律文本上,央企当然是国企从而属于全国人民,但从实际控制权的角度看,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督还是当下盈利的国企的一个致命伤。  综上,对盈利的国企还要不要深化改革这样一个问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从紧迫性来看,恐怕现在也不亚于90年代上一波国企改革的那个时代环境,因为从机会成本的视角看,当下盈利的国企如果不深化改革,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妨碍国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那些实际问题,代价将不但是一个经济部门的,也是国民经济全局性的;不但是经济的,而且还是社会的和政治的。  任志强谈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实录:》这本书记录了国企改革的历史过程,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这段历史,认为国企改革是在当前的情况下才需要的,其实,历史上已经进行了很多改革,包括副食公司、蔬菜公司、修理公司等所谓的“八大公司”,经过市场化改革后很多公司都不存在了。  习总书记去过的庆丰包子铺,大家都以为是私营企业,实际上仍然是国有企业,是由一家饮食公司改制后组成的。庆丰包子铺之所以仍然能够生存,是因为其使用的房屋大部分不需要缴纳租金,在计算每年的盈利时,如果将市场租金计算在内,这家企业其实是处于亏损状态的。为何依然要采用这种方式让这家企业继续存活?北京市西城区目前共有近8万名国企的退休员工,迄今为止,这些退休员工不是按照社保工资标准领取养老金,仍然是按照过去的企业制度,报销取暖费、房屋相关费用等。所以国家依然把房租免费租给这些企业,让它们用最不赚钱的经营方式去经营,用来弥补高额的员工福利支出。  从制度层面讨论国企存在的必要性  这本书更多是从现实情况对国企改革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而没有从制度层面探讨为什么要让国有企业存在。我认为似乎国有企业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观察历史可以看到,美国、英国都曾开展过一轮国有企业改造,分别是由撒切尔和里根主导,这两个国家的改革没有花30年之久,仅用一任或一任半的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所有的国有企业问题。所以,在里根总统或撒切尔首相卸任后,美国和英国都出现经济增长,甚至到里根后任,财政出现盈余,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消灭了国有企业。  中国已经进行了30年的国有企业,为什么仍然没有结束?从根本上来看,过去30年的改革基本上是在不改变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所以今天改完明天讨论怎么继续改,永远也没有结果。所以,真正要改革的实际上是制度问题。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决定价格。如果仍然存在国有企业,可能无法实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也不可能由市场决定价格。公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只要公有经济大幅度存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完全存在,至少会失去最基本的部分,就是私有制是市场经济。  首先就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在当前的改革中遇到了一些矛盾,就是国有企业到底是不是执政基础?因此上升成为了政治问题。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从股权制度改革开始的?简政放权,实施承包制。承包制实际上就是产权制度改革,是在不允许变动产权的时候,先变动产权所附带的收益权。通过企业经营承包,然后固定其中一部分不是产权的收益权留给承包者,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效益,然后逐步过渡到开始拥有产权,这一产权是指允许存在民营个体经营。民营经济形态是除了国有经济之外的另一种产权,这种产权才能和国有产权之间形成竞争,如果全都是国有产权则无法形成竞争。所以,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不被称为“市场经济”,而是叫做“商品经济”,这就是制度改革的过程,从政治制度来说,称为“政治经济”,商品经济就是采用市场经济的框架,同时允许民营经济成为补充部分,然后逐步从补充部分变成不可缺少的部分、重要的部分,直到获得同等地位,这就是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当然,今天还不能说是同等地位,至少在《宪法》中仍然不是完全同等,国有资产是神圣不可侵犯,个人资产是合法取得的个人资产受到保护,可见依然不平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市场决定”: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决定价格。而如果仍然存在国有企业,可能无法实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也不可能由市场决定价格。换句话说,公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只要公有经济大幅度存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完全存在,至少会失去最基本的部分,就是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有人认为我这个观点非常反动。其实我想说的是,在1982年以前的《宪法》中规定的是实行私有制,由于只有1982年以前的《宪法》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修订的,那么提倡私有制是不是就是反对毛泽东呢?这在理论上说不通。前三部宪法都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编写修订的,尤其是“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经过了党内斗争的结果,为什么依然坚持私有制?因为市场经济的最终结果一定要实现私有制。市场经济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没有竞争力就必须淘汰。如果民营企业难以生存,就必然被淘汰,解散破产就行了,不会出现罢工要求老板不能破产的情况。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受到政府管理,罢工的话工人可以去找政府。为什么市场经济一定是实行私有制?因为当全是公有制时,只有一个雇主——国家,如果被国家解雇,则难以存活,永远无法再就业,所以必须要允许民营企业存在,这样工人才能有第二个就业条件,当国有企业解雇时,还可以被民营企业雇佣。这就是国有企业下岗后存在诸多问题,而从民营企业下岗后没有再就业问题的原因。  专利归属集体导致国企缺乏创新能力  我国前30年的计划经济证明,国有经济是失败的。放开乡镇企业后,乡镇企业用廉价劳动力打败了国有企业。我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北京有很多品牌,比如牡丹电视机、雪花电冰箱,当时都是名牌产品。但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没有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为什么牡丹电视机厂、雪花电冰箱厂依然难以存活?因为国有企业这一体制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国企完全没有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必要条件。  举个例子,李总理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有企业有可能实现大众创业吗?不可能。因为国有企业中任何一个员工的创新甚至技术革新最终只是单位颁发的一张奖状,不能变成个人专利,专利全部归企业所有。而在私营企业中,依靠一项个人专利就可能获得很多回报,但在国有企业可能只是涨一级工资。所以,国有企业一定会抑制创新能力。我们常说,组建一个试验小组、攻关小组,对集体创新的成果颁发奖状,但是这项专利创造的价值可能非常巨大。在私营企业中,情况就不同了。1956年时,中国和日本的GDP很接近,但是1956年之后,两个国家同时发展钢铁工业,在与日本企业家交流中发现,我国是按照《孙子兵法》管理,而日本是用“鞍钢宪法”来管理,“鞍钢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动工人进行技术革新、创造。也就是说,在日本企业员工的创新成果中,不仅包含企业部分,也包含个人成分,个人努力的创新成果可以归个人所有,但我国的个人创新成果归企业所有,所以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弱。  在目前的产权制度下,市场存在不平等竞争,如果把大多数国有企业放开,这些国企大多难以生存。考察就业情况,目前国有企业解决了大约10%就业,创造了约18%的税收,创造了多少利润呢?周教授刚才讲到,由于很多利润是垄断产生的,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国有企业不交纳土地出让金,比如宝钢。有人进行过测算,如果让现在的大型国企交纳土地出让金,他们所有的利润加起来还不够,这意味着国企没有创造任何利润。  作为市场供应者,目前除了垄断领域,生活中的日常消费品基本都不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只有垄断产品仍然由国企提供。而国有企业的效率是最低的,但腐败、浪费最高。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导致的结果就是做不好,我国的钢材产量世界第一,冶金部取消后,我国的钢材行业迅速发展。但在10亿吨产量中,民营企业占6亿多吨,普通建材大部分由民营企业生产。现在来看,除宝钢外,其余国有企业生产一吨钢材净利润只有四毛三分钱,但是民营企业为什么获得高额利润?因为他们的成本低,特别是负债低。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唐山市要减少万吨钢铁产能,但是唐山市政府不敢减,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20万国有企业工人失业、罢工。所以,当前的体制已经导致企业不能随着市场竞争条件进行转换,无法被淘汰或进行结构调整。  为什么几届政府都难以实现结构调整?因为国有企业占了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是巨大的,民营企业的过剩产能可以很快被淘汰。但上市资源、土地资源、行业资源、银行资源、金融资源全部在国有企业中。导致的结果就是资源浪费。花费20亿建设人民网,结果却一塌糊涂。李总理总理强调“互联网+”,这些互联网企业没有一家是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的思维方式、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已经决定了不可能具有互联网的方式,所以互联网还得依靠民营企业来做。所谓“互联网+”,加号后面是什么?如果是国有企业,但必须与民营企业结合,否则难以生存。周教授认为国有企业中有很多能人、好人,所以企业不会倒闭。确实,我的前一任老总宁高宁,我认为他在商业经营和企业经营方面做得都很好,他不是在中国学的,是在美国学的,他把美国那一套模式带到中国来,经常采用混合制或其他方法来经营企业,所以经营得很好。但这毕竟是少数,是个人能力的结果,和制度没有关系。现在更多的是强调制度,所以国有企业从市场竞争部分逐步退出是正确的。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决定价格。如果仍然存在国有企业,可能无法实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也不可能由市场决定价格。公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只要公有经济大幅度存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完全存在,至少会失去最基本的部分,就是私有制是市场经济。  我们说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涉及两个概念,一是资产做大做强,二是资本做大做强,资产做大做强是扩大企业规模,比如从一家酒店变为十家酒店,比如北京首旅,现在共有29家全资子公司,是北京最大的国企,但是亏损也是最严重的。因为八项规定出台后,餐饮业下滑严重,因而亏损严重。有人认为国企有必要存在,比如北京饭店需要接待总统,而在美国,接待总统用的酒店也不是国营的,中国企业把美国接待总统用的酒店收购之后,就没有一个国家总统再去住那个酒店了。  国企改革需要分类实现  在这本书中,把国有企业分为了三大类。  第一类是竞争性行业,国企可以退出。有人认为这么多的国有企业都退出,容易实现吗?不那么容易,但是只要下定决心,退出就是瞬间的事情。已经上市的企业很容易解决,没有上市的通过采用上市或者出售的办法同样很容易解决。  第二类公共和公益性质的国企,可以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在讨论国企改革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清泰副主任也同意国企可以退出竞争性行业,工商银行的原行长提出,工商银行可以视为市场竞争类的国企,不属于国家命脉,可以退出,现在也有民营银行,说明银行不必非得国有控股。  第三类目前暂时无法解决,比如大飞机,民营企业没有如此雄厚的资本来支撑刚开始的亏损,而且即便亏损,多年以后也未必能生产出来。  是否一定要通过修改《公司法》来解决问题?国企的问题不一定只涉及企业制度,也包括税务制度、财务制度等。所以分类以后,除了自然垄断行业,其他领域,国有企业基本都可以完全退出。如果国有企业没有必要存在,为什么还要管人管资产管企业?现在是组织化结果,而不市场化结果。企业如何设立激励机制?如果没有激励机制,如何从市场任命或聘任干部?是否应该交给党组来管理?党是监督机构。但现在不是,我们经常在上报决策给国资委时,连科长都没有看到,就被小科员毙了,虽然我级别比他高,但是我得听他的。这种决策方式怎么能说是市场的方式?而且上报的决策还有时间期限,上报之后15天内会给出答复,如果15天没有答复,就算通过了。所以上报一个决策至少要等15天,市场机会不会等你15天的,今天不买,就被别人买走了。所以这种官僚机构的审批程序没有竞争力。很多未上市企业的问题,需要到国资委先审批,再到市国资委再批一次,经过15天或20天没有结果,只能托人催进度,为此耽误的投资决策无数,而且还要企业自己承担责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企业没有决策权,如何能够决定资源配置?如果上报的投资不被同意,就没有办法按照市场原则组织。  公有经济这一概念仍在争论之中,一般认为公有经济占主导是执政基础,但公有经济占主导,不等于国有企业占主导,公有经济还包括学校、医院等,并非国有企业就一定是公有经济。此外,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不等于把现有规模做大做强,比如酒店非得越做越大才好吗?其实可以交给民营企业来做。如果不从制度上明确,建立市场经济必须和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不能让这么多的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否则市场经济永远建立不起来,十八大提出的两个重要任务则无法完成。  所以,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先从制度上解决如何认识国有企业的存在,然后才能找到一条如何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正确道路。
《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最引人关注和最引起争议的莫过于国资监管由“管企业”到“管资产”并改建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一条,因为这意味着之前还在热议的”淡马锡“模式将正式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参照,同时也意味着国企改革的重点将由事关“所有权”的混合所有制转移到“经营权”的改革上来。那么淡马锡又是何方神圣呢?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974年的淡马锡公司是由新加坡财政部监管,以私人名义注册的一家公司,但是新加坡政府对其有100%的股权。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私人公司,淡马锡的宗旨在于“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商业性战略投资来培育世界级公司,从而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公司掌控着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其营业收入占到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甚至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这还不是最关键的,真正吸引“部分领导层”的是,淡马锡公司的建立也是跟新加坡的国企改革密不可分。独立初期的新加坡面临着创造就业机会,独立发展经济的巨大压力。为此,新加坡政府出面兴办了包括交通运输、造船等大量的国有企业。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各部门兴办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如何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管理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而在此之前,新加坡也是成立了大量的所谓”政企不分“的“法定机构”,如电力局、石油管理局等(类似我国的电力、铁道、邮电部)。但是随着新加坡经济的起飞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这样的模式同样遭遇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有企业相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摆在新加坡政府面前十分迫切又艰巨的问题。国有企业要想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出路只有一条——私有化——这也是八十年代撒切尔政府与里根政府的选择。但是一向被称为“强人政治”的新加坡是不愿意私有化的,因为“强人政治”必须有其相应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实现对国家的控制。对于当时已经被推入市场经济轨道的新加坡而言,计划经济是回不去了,况且作为当时极度想跟西方拉近距离的国家,新加坡必然只能选择市场经济,选择以控制股权的方式更“隐蔽”地控制经济。在高超的政治理念指导下,1974年,新加坡政府决定由财政部(投资司)负责组建一家专门经营和管理原国家投入到各类国联企业的资本的国家资产经营和管理公司。这家公司就是淡马锡公司。淡马锡的成立,不仅为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更为其他选择市场经济的国家同时实现威权政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模式。当然除了上述对于政治上的考量,淡马锡模式的国企改革无疑也是最符合当下中国实际而且也是各方利益集团所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了。首先,淡马锡模式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经营权上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不会直接触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天条”,也避免引起更大的争议,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其次,在新加坡的实践中,确实表明淡马锡模式“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根据《淡马锡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至日,淡马锡的投资组合净值为2,660亿新元,按新元计算的1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19.20%,而自1974年成立以来的股东总回报率为16%,比起现有的国有企业的盈利情况而言,这样的投资回报率无疑更能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最后,淡马锡模式虽然不能尽使主流经济学家们满意,但正如《财经》杂志所言“总体上这个方案仍然是在向市场化方向前进的”,因为从“管资产”“管人、管事”到只“管资本”,意味着今后国家不能也不会再干预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特别是对于将被划分为商业类的国企,国家将仅仅“履行出资人的义务”,也就是只关心我能不能不亏本而且能赚到钱(“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化为优先股”是典型表现)。并且在新加坡的实践中,拥有淡马锡100%股权的财政部在公司内部能起的作用很小,其主要事务仅包括任命淡马锡董事会的主席和董事,审阅淡马锡每年提交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等,而董事会在内部运营管理方面有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等事宜,并在投资决策等方面享有完全自主权,不受财政部的制约,并且淡马锡的直属子公司以下各个层次公司的组织结构与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没有直接关系,完全依照市场规则运营,经营机制与一般私营企业没有明显区别。这实际上意味着淡马锡模式是在没有名义上的私有化的情况下却做到了市场经济“产权明晰”的要求,因为每家“国有企业”都事实上独立了,作为掌握其股权的国家只是相当于一个大投资人而已,哪里能赚钱就投资到哪里,难怪新加坡的经济模式被称作是“国家资本主义”,即通过国家控制的私人企业来进行投资,主导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资本市场。是的,你没有看错,国家资本主义——这就是淡马锡模式的实质,所以也就难怪这是一种让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都能接受的模式了。那么,对于这样一份“肉食者”谋出的国企改革方案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谁又将为这样的改革方案买单呢?毫无疑问,只能是普通百姓和原有的国企普通职工。更加或者只注重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国企只会通过裁员降薪减少福利等来降低其成本,失去垄断地位和保护补贴的商业类国企只能向更会赚钱的私营企业看齐,工人阶级将失去最后一块避风港,社会主义的最后一点经济基础也将被瓜分殆尽。同时,更加注重成本—收益的所谓公益类国企对公共产品的提价也必定势在必行,普通百姓将承受更为庞大的日常生活开支,如果严格控制定价,那么肩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使命”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就不会向那些利润较低的提供公共品的公益类国企投入更多的资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甚至一些投入大收益低的公共领域将无人问津。当然,更为严重的是,淡马锡模式是一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法,表面上没有触及所有权问题,但却在事实上造成了一种看似没有私有化而实际上私有化的结果。仅仅掌握控股权,甚至将部分国有股转变为优先股,丧失了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所谓的国有(名义上为全民)资本将成为权贵手中可以更加自由使用的牟利工具,而所谓的国有企业不过成了企业高层管理的独立王国,只需定期缴纳一定贡赋即可(即所谓的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提高到30%)。市场经济指向下任何的国企改革方案最终都只能导向私有化(无论其采取什么样的名义),这不仅是理论推导的结果,更是三十多年来国企改革的实质。而淡马锡模式不过是为利益集团提供了一份更为“好看”的分赃协议而已。
首先要明白国企目前存在哪些问题,问题如下:1.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佳,反正是国企,业绩什么的和工资挂钩也不大,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国企的股权控制者也不用为效益不佳负太多责任,但领导层的工资是基层员工的N倍,不合理?谁管的了?民企就不一样了,效益不佳就倒闭啊,所以老板为了让自己的公司做的更大,那真是愿意拿大量的奖金来鼓励员工好好干为公司创造效益啊。2.官僚主义较为严重,这个嘛,大家懂的,各种行政效率低下的源头。你想搞个创新神马的,批个文件盖个章就能让你耗个把月。。。3.监管不力,就拿最近中石油那谁谁谁来说吧,不能多说了,不然要被折叠。。。说白了,国企也是企业,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无数个这样的企业在一起,人们才有工作,才能有这么多东西可以使用,才能去消费,社会发展才能良性循环。如果你这个企业一直效益低下,还能源源不断地活得国家的补助,官僚主义严重,领导层无作为照样拿那么多钱,基层员工低收入,那这样下去国家发展个毛线啊,所以,必须要改革。怎么改?说白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监管,掌权的和监管的必须要分开,前者如果能管住后者那监管也就没意义了,一个透明的政权说白了就看监管是否给力,你看美帝的三权分立,我司法这块就是有权查你总统,国会也能弹劾你,你还拽?当监管得力之后,一切问题都好说,什么人员考核、改善经营环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都不是问题。所以习大大为什么要狠打大老虎,因为他明白不打的话李总理的一切改革都执行不了。当然最后再说一下股市里对这一块的炒,股市基本上一天一个热点,这个炒完就换下一个,勿盲目跟风,不然你就成接盘侠了,喵。
中国企业转型需要至少五年的周期,什么是改革,说白了就是改变,要想不死,就得改变,充分释放市场潜力,贸易就是交换,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别人谁跟你换,中国的改革就是让市场决定生死,一味的吃奶的企业适应不了市场经济,企业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允许破产,尤其是国企,新型的龙头企业不能是占有上游资源,石油降价,运输费降费,物价必须下调,违背市场规律就不会有新经济诞生。美中经济再过几年就没有互补了,美国企业会寻找新的国家替代中国为其供应廉价物品,中国经济当前的病态就是怕死,僵尸国企再不死掉无法重生,某些国企已经腐败到极点,没人监管,利益裙带关系复杂,不死对不起百姓,再投四万亿,一分钱到不了百姓手里,回想朱镕基总理的改革看看当今中国经济,是不是该重组洗牌了。今天不付出痛下狠心,若干年后问题更严重,积劳成疾m宁高宁调任中化,就是专业型懂市场化的官员不够的征兆,历史终会记住这些先驱者.2016年将会是GDP增长最低的一年,也是重生的开始。
1、日,原中铝集团总裁、国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就任国资委主任。3月12日,肖亚庆在记者会上称今年国资委重点推进十项改革试点: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试点、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试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2、4月份以来高层多次表达对国企改革推进不力的不满,相信国企改革是下半年重中之重。——4月29日政治局会议强调要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5月9日,权威人士指出“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真正把国企建成能面对市场竞争、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企业。——5月1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习近平明确指出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3、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做了非常具体的部署,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些改革大多还停留在国资委的各种试点文件中,实际操作中反而出现了国企合并、债转股等用非市场化手段加强国企地位的趋势。(;)4、摸多久石头才敢过河?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14年前就开始了,央企的兼并重组李荣融任上就在进行了……而如今,依然是做“试点”!5、从国有资产经营数据来看,国有企业非改不可。2015年GDP增长6.9%,而国企、央企的利润增长率均为下降7%。在“组织所监管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方面,2014年央企总资产53.7万亿元,利润1.7万亿,而最终上缴利润仅为1378.57亿元。国企们每年无偿占用着超过万亿的国家投资,资产回报水平在逐年下降。更重要的是,国企通过低成本资金、快速上市通道、各种明补暗补挤占了大量市场资源。6、国资委在国有企业管理上发挥作用有限,机构上叠床架屋,业务上不负实责。国资委主要职责包括:——监管中央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督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所监管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其经营业绩进行奖惩;——向所监管企业派出监事会;——组织所监管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督促检查所监管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工作;——起草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国资委共有19个内设机构(正司局级),还有29个办事处和5个委内直属机构等。在国资监管上,国资委并不对企业的经营结果负责,却在监管名义下对企业的诸多市场行为履行审批或所谓备案职能。7、国企改革当重回市场化之路,让市场来选择能够生存下来的国企。彻底剥离不应由企业承担的责任,同时以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资源;将过于庞大的集团拆分瘦身(渤海钢铁做了有益的尝试),放开对国有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管,转为结果导向的考核;放开对国企领导薪酬的限制,取消对应的行政级别的政治待遇。我们的国企集聚了最优秀的人才,相信假以时日,必将真正成长出我们自己的淡马锡。8、国企改革恐怕要从国资委改起!
国企贱卖,国家受损,人民下岗,资本得益,官员得益。
关于世行报告,感兴趣的请自行搜索《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更新==========根据清华大学之前一段时间接到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委托研究课题,做得蛮好的。清华大学的报告是从竞争,运营,产权,治理,价格,监管这六个方面展开的。这里不多说。因为我们都没有能力就这个这么庞大的课题进行研究。其实,在胡温时代,胡温就委托世界银行论证国企改革了。后来世界银行给出了一个报告,之前这个报告还是被封杀的,现在网上解禁了,可以查到。世行报告中心思想是「取消国企」。但是国资委跳出来竭力反对,举出很多理由,什么国家安全,国企给国家创收巨大,解决就业压力之类的。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民间有学者计算过,如果国企贷款,拿地和民营企业一样条件与成本,那么国企的盈利将成为负数。(国企贷款成本低,拿地靠划拨,表面上很赚钱,但是本质是浪费国家资源,因为同等资源给民企将会创造多得多的财富)说句实在话,中国国企真的改不好。为什么?联通,移动,中石油,中石化之流,好歹也是上市公司吧,上市公司更换董事长是要开股东大会投票选举的吧,凭什么中央一纸文件下来就能换人了?能改好吗?我看难。============以上为更新=============(国企改革有很多方面,只说重要的股份制改革这个方面)先放结论,再做说明,抛砖引玉。结论:国企股份制改革的本质是国家从民间掘取大量财富的一次行动。说明:1.假说A国企注册资产5000万,他要上市,那就国家握有5000万股。一股一块钱。国家手中的股票就值5000万。2.上市,增发股票,假说增发5000万股,这5000万股的股票通过券商被民间购买。国企上市了,大家疯狂买股票,坐轿子,抬轿子,假说一股卖价为15块钱,不过分吧,通常都要15-20倍呢!3.此时,民间掏出15*5000万购买股票,国家手中的5000万股呢,每一股都是15块钱啊!国家空手套白狼啊!4.国家知道就这样做赚了很多钱很不好意思,所以就说民间持有的股票可以流通买卖,国家持有的就不了,这就是过去的大小非。5.国家缺钱了怎么办?一纸文件下发,非流通股也能流通了!国家手中的股票也能卖钱了!6.说什么侵吞国有资产等等的,这都是违法的,上不了台面的,我们不予讨论。而上述所说的,都是明面上的掘取财富啊,而且还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为什么?7.因为,中国的股市是非常不健康的,股民也别怪谁,因为股民自己的心态投机远远大于投资。8.1-5曾是一个重大课题,后来被叫停了。
当洋务运动搞不下去了,就要维新变法
改革的核心我觉得就是利益归国家,风险社会承担。先说利益归国家。就是有钱赚了归国家,但问题是谁代表国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务院下属各个部门,甚至街道办,他们在收钱的时候可都是代表国家的,但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所以必须先明确谁代表国家管理国有企业内的国家股份。其他也能代表国家的势力不能也不可以插手这些股份和他所代表的收益。所以国企改革搞所有制改革,弄出中央直管和地方地方国企。其他集体企业什么的都改制成民企业。而这些民企的控制权也按股权比例分配,就是这个思路,期间大股东的某些小舅子大姨夫临时插一脚拿股份都是细节,可以忽略。我觉得十几年前的国企改革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然后是风险社会承担,就是十八大之后的改革目的了。也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既然股权混合了,那么股东之间的股份流通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同样股东如果认为公司前景不太好退出也是理所当然的,又或者股东觉得这个行业的利润太小了,我还有更大利润的行业可以加入,那么我把股权卖了换行业也是理所当然了咯?SO,如果股东不看好某一行业内的企业,提前把股份卖了转行了,那么十年后这家企业如果破产了,那么前股东还有责任么?另一方面,国家安全这个概念是很大的,以前穷的时候吃饱饭是最大的安全考虑,所以粮食要控制在手,而现在停三天有线网络看看普通民众会有多大反应?那么这算不算国家安全?既然算国家安全,那要不要国家控制?可现在已经有民间企业占了茅坑了,怎么办?强行国有化?但现在发展前景并不确定,万一强行国有化了,结果冒出新的科技代替了网络,又要强来?不谈强来能不能成功,而是如果这样,其他人干脆不发展了怎么办?而换一种办法,我入股。今天入2股,明天入两股,后天因为某一事件缺钱又入2股,然后几年时候国家资本成了这个公司最大的股东,那么现在国家安全不就有保障了吗?结果是一样的,但效果就从强奸变成了做爱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企下岗工人退休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