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区夏云镇毛栗小学搞传销

今日天气:
作者:佚名 来源: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
夏云镇党委书记:秦盛荣   夏云镇镇长:王浩军
党政办电话:
  夏云镇位于平坝县东南面,与清镇市毗邻,距贵阳42公里、安顺44公里、平坝县城6公里。沪昆高速、贵黄高等级公路、贵烟公路(国道)横贯全境,贵昆、株六复线铁路、沪昆客专顺境而过,是贵州西线旅游黄金大通道。全镇总面积89.5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3.8万人(农业人口2.3万),非农业人口1.5万,有1个党委22个党支部693名党员。镇境内驻有4家中央、省属厂场、夏云工业园区和平坝一中示范性高中。是全国、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是全国第三批小城镇改革试点镇,县委、县政府将夏云作为县城城镇建设&两翼&中的&一翼&,并定位为县城次中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建设&黔中强镇&为目标,以学习实践活动、创先争优、五个建设年、&四帮四促&、&三个攻坚年&、基层组织建设年等活动为抓手,突出抓好&强工业、兴城镇、固&三农&、保民生、抓党建&五大重点工作,加快夏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发展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着力把夏云建设成为投资兴业的宝地,商贾云集的旺地,现代农业的高地,生态休闲的胜地,适宜人居的福地。
页次:1/1页每页1条共有1条
承 办:安顺市平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维 护:区新闻传媒中心
黔ICP备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平坝区政府正在阅读:
“看我七十二变”——一户人家见证平坝县夏云镇的城镇化
发布时间: 14:36:17 信息来源: 平坝新闻网
张世清一家
夏云镇全景
信达停车设备公司车间一角
夏云新建的广场
  本报记者 罗石香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更多的人融入城镇。
  不过,征地难度大、土地政策跟不上、融资难、城建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备、失地农民待安置&&都是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夏云镇作为全省30个重点小城镇之一,因基础较扎实,&规定动作&不是问题,而是在&8+3&基础上升级。
  早在1996年,夏云镇就编制了总体规划。2003年编制了夏云新区修建详细规划。之后又多次修编,城镇发展严格&按规划建设&。加大拆违控违力度,对违法、违章建筑&零容忍&。为保障拆迁村民以及无房村民的住房,夏云镇完成镇区城市规划设计,经县里批复,已规划在12个行政村规划集中建房点。
  毛栗园村的集中建房点规划面积120亩,首批133栋房,每栋建筑面积320余平方米,首先保证拆迁户和无房的需求,多余的可外销。据说报名者踊跃。
  工业、城镇化的发展机遇,成就了夏云,让它从一个荒凉的乡村,变成小有规模的城镇。
  毛栗园村83岁的张世清一家,是夏云镇一户普通人家,透过她一家人生产、生活、工作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夏云的发展历程。
  越来越多
  11月底的一天,毛栗园村卫生室,张世清因感冒气喘输液。
  张世清在毛栗园村任&一把手&多年,她及家人的身上,都烙下了时代的印迹。
  张世清家四代同堂,83岁的她与7岁的重孙,四代之间,相差76岁。每代人的工作、生活、收入,都发生着变化。
  张世清娘家在夏云镇马武村,14岁时,以&童养媳&身份,嫁给毛栗园的李崇坤。两村之间,距离仅2公里左右,但马武村是较中心的区域,张世清从马武村嫁到毛栗园,被认为嫁到了&山里头&。
  张世清的记忆中,早年的夏云,人烟稀少,偏僻荒凉。现在乡政府所在地&&茶场,原来只是个乱坟岗。
  茶场村以前是一片野生油茶林,村名因茶林而得名。
  1964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下属企业&&贵州红湖机械厂和贵州平水机械厂落户夏云。
  从建厂时起,各村就组织施工队参与建设。当时农民做一天工的现金收入,比在生产队挣工分高出不少。
厂区建成后,一下子迁进4000多吃&国家粮&、说普通话的外地人。&从那时起,夏云越来越热闹了&。张世清说。 &厂里人有钱,农民种的粮食、蔬菜和养殖的畜产品好卖了。&
  这是夏云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聚集。
  2004年,平坝县政府与夏云农场合作,成立夏云工业园。随着工业园的落成,夏云工业迅速发展。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园区就业人数超4000人,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本地人纷纷归巢就地就业,外地人不断来打工和寻找商机。
  30出头的彭杰,在上海打工多年,练就了过硬的电焊手艺,今年入职园区孵化园的贵州信达停车设备公司,当上了车间主任,妻子也进了厂,&就近上班,能照顾家人,节省来回车旅费、租房费,落入腰包的实际收入不比在外少&。彭杰说。
  来自平坝城关镇的马娴珍一家,18年前来到夏云镇,贩卖鲜牛肉和牛肉粉面,夫妇俩一干就是18年。孩子在此长大成人,房子、车子、门面,都有了。
  自发形成的夜市,20多个摊位生意普遍红火。30出头、来自织金的李菊,经营的是烧烤串串香。自2008年全家搬到夏云后,靠着做小生意,李菊已在夏云建起了房子,2个孩子就地入学,生活稳定了下来。她认为夏云经济活跃,孩子上学方便。
  和李菊一样,她在这里做生意的老乡有30多户。夏云镇每个村有村办小学,还有镇中心小学、夏云中学以及厂内的子弟学校,平坝一中也搬到了夏云。良好的教育条件,是吸引人的有利条件之一。
  夏云工业园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报名求职的、咨询的,络绎不绝。毛栗园村的杨欢参加了电脑培训,高峰镇的陈海,想找一份电焊工的工作,十字乡的桂发珍,为方便照顾孩子上学,来报名想进厂&&
继上世纪60年代之后,夏云镇又一次人口聚集。
  目前,夏云镇商业新区的房地产热销,商品房售价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门面每平方米1.5万元左右。新开发的近20万平方米的商住房,早已销售一空。
  越来越旺
  自贵州红湖机械厂和平水机械厂落户夏云后,工业产业带动了夏云的人气和产业发展。
  张世清回忆,从1964年筹建开始,夏云人多了做民工的机会。那时严控商品交易,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查处甚至没收的风险,在机械厂的大门口,自发形成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民需要现金,厂区居民需要新鲜食品,强劲的需求,使得交易红火。
  畅通的销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李平生回忆,机械厂落户夏云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加强,人流的聚集,商品需求旺盛,村民种植的水稻、蔬菜、畜禽、水果等农产品,销路大增,反过来刺激了当地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民增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夏云镇作为平坝县&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小区&试点。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制等各种农业适用技术,为夏云镇农业发展带来良好契机。
  农民人均收入跳跃式增长,农民人均收入从元增加到2012年的6000元。
  张世清的独生儿子李钱龙,身高只有1.2米左右。当初能娶到妻子刘应琼,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毛栗园村是&田坝子&,耕地面积宽,能吃饱饭。
  刘应琼老家在清镇的红枫湖镇,是水淹区,耕地少,生活困难。当时,张世清是毛栗园村的&一把手&,经媒人说合,以将刘应琼全家迁到夏云为条件,1976年,17岁的刘应琼听父母之命嫁给了25岁的李钱龙。
  上世纪90年代,夏云镇工业发展也曾&兴旺&一时,镇内大小企业数十家,还有不少村办企业,工业总产值连年增长,但终因规模小,缺乏竞争力而发展缓慢或倒闭,工业发展一度出现停滞。
  随着夏云工业园的落成,夏云工业迅猛发展。
  2004年,平坝县政府与夏云农场合作成立了夏云工业园,夏云农场&出地&,县政府投资基础建设资金。
  为着实现政府增税、夏云农场提高土地效益、企业盈利&三赢&目标,入驻企业在减小投资成本的同时,还可享受一段时期的税收减免。
  贵州信达停车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立体车库的新型公司,因在贵阳获得一个大订单,需要就地加工。他们来到夏云工业园,在小微企业&孵化园&租了厂房,今年8月,进厂生产加工。
  公司经理田辉说,夏云工业园服务好,不仅免税收,还免一年的厂房租金,折算成现金,100多万元呢。如果全部自己投资,没5000万元拿不下来。
  2009年,夏云工业园被省乡镇企业局命名为&贵州省乡镇企业夏云工业集聚区&,成为全省7家首批命名的工业集聚区试点之一。
  夏云工业园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位于贵阳、安顺半小时经济圈内。紧靠沪昆高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320国道,高效快捷的交通体系辐射滇、川、渝、湘、桂等省。园区可直接开发利用的土地达20多平方公里。
  园区现有115家企业,协议投资112亿元,投产、试产64家,在建、拟建51家。
  预计到&十二五&末,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户,年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年税收7.7亿元以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越来越好
  张世清住过的房子,从茅草房到木架房到石头砌的平房再到如今的楼房,历经&四代&。
  张世清年轻时走的路,雨天一身泥,夏天一身灰。家家户户养牛耕地,养马运货,牛马粪与泥巴混合一起,赤脚走泥路,脚上会被牲畜粪毒感染。&哪儿像现在,哪个旮旯角角都通了水泥路?&张世清说。
  张世清没上过学,而丈夫李崇坤上过初中,当时称得上&文化人&,是当地一名干部。
  &年,农民的日子还可以,吃饭没问题&。张世清回忆。从1957年开始,搞&高级社&,吃&大锅饭&,村民的生活跌入了深渊。&粮仓&毛栗园人也因饿饭,有村民出现浮肿、骨瘦如柴的状况。野菜、树皮和糠粑成了&食品&。枇杷树皮磨成粉,吃起来涩涩的,但口感光滑,容易吞咽,因为没有营养,吃进肚里,四肢乏力。
  张世清家因丈夫当干部,吃&国家粮&,当时家庭条件较好。
  生于1951年的李钱龙,上学要到2公里外的界首小学,个子矮小的他,走路上学费劲。张世清忙于集体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儿子,李钱龙只上了3年学。
  1962年后期,大跃进走入了死胡同,集体食堂&解散&,允许开荒,村民饥饿得到缓解。
刘应琼嫁到李家后,住的是石头砌的平房,比婆婆张世清年轻时的住宿条件改善了许多。她在李家陆续生下了二女一男,个个发育正常。儿子李继忠已34岁。
  1980年,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一家人分到10多亩水田和旱地,因丈夫李钱龙身材矮小,夫妇俩实行&男主内女主外&的分工。
  刘应琼要负责10多亩耕地,还要养马运输、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养鸡下蛋换盐巴钱,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刘应琼辛苦种植养殖收入。
  李继忠小学毕业后,15岁开始跟着刘应琼干农活,不到20岁,就挑起了家庭主劳力的担子。有了儿子的协助,刘应琼的劳动强度有所下降。
  1991年,贵黄公路从夏云穿过,&山里头&的毛栗园,成了交通要道。
  90年代末,李继忠与邻乡姑娘罗富秀成亲。随着女儿和儿子的出生,三代同堂的家庭变成了四代同堂。李继忠作为主劳力,以农活为主,农闲时就近打工,是半工半农的生产方式,农业收入依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6年,李继忠在老屋旁建起了两层楼、300多平方米的新房,内处装修一新,宽敞亮堂。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打破了李继忠守着10多亩耕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惯性。
  因建工业园等用途,李继忠家的10多亩耕地,被征了大部分,如今只剩下几亩旱土。
  2008年,罗富秀就近进了工业园区内的富强包装厂做工,工资按计件算,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与当农民相比,罗富秀更&愿意进厂&。她希望企业能给员工办理养老保险,那样,退休后就没有后顾之忧。
  李继忠考了驾照,帮别人开车。家中的地被征拨后,他还清了建房欠款,花11万多元,买了辆二手货车搞运输。车况好的情况下,每月收入万元左右,碰到修车,收入会打折扣。
  &现在,生活方便了,随时能买到需要的东西,商店关门晚,嘴馋了,镇里还有夜市。&刘应琼说。卖点农产品,买点需要的东西,都要等到赶场天。
  目前,夏云镇内酒家、饭店、餐馆、小吃店、旅店、美容美发、理发、机动车修理、电器修理、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多行业多领域,商户林立,工商户超600户。
  李继忠家主要收入来源,以李继忠跑运输和罗富秀的打工等非农收入&唱主角&。刘应琼耕着几亩旱地,供应一家人的蔬菜,再不用养殖牛和马,只养一头年猪,收入成了生活的&配角&,活路也轻松多了。
  李家第四代,13岁的李垣利和7岁的李大新,生活就更幸福了。上学就在家门口,住的楼房,穿得干净洋气,餐餐有肉吃。
  李家人的吃、住、行、工作等生活变化,是毛栗园村乃至夏云镇农民生活变化的缩影。
  以前有耕地,只要肯做就饿不着。刘应琼说,失去了耕地,最担心养老没保障。刘应琼的焦虑,是当地众多失地农民普遍担心的问题。
  夏云镇党委书记秦盛荣介绍,2012年以来,夏云镇用于工业和城镇建设,完成征地7000多亩,全镇失地农户1300余户。镇政府将按照相关政策,增加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金额,另外,从征地的面积中,返还7%的土地给村集体,开发收益作为村民的保障。
  桥上村退休教师、前任村支书李平生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培训,帮助他们顺利转型就业;督促企业健全保障制度,拆除企业从性别、年龄方面设置的就业&门槛&,同时为年老的失地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夏云镇最大的特点就是&变&。
  这里是老工业区,计划经济时代,在当时的周边地区,夏云创造的辉煌让人羡慕。迈入市场经济时,夏云有些寂寞了,犹如从波峰滑到了波谷。
  历史没有忘记夏云。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的推进,夏云再次迎来机遇,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夏云再次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像张世清家一样:变得越来越好!
  还是那句话,夏云镇最大的特点就是&&变
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2011- 粤ICP备号
粤网文[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广电总局批文
公安局备案号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安新区夏云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