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天气经济,丹东经济没有前途了,一个知名企业都没有,税收更完,怎么办

本文转自知乎,向原作者致敬!知乎原问题:有哪些有潜力成为巨头却最终倒下的公司?可以是起步没多久,本在非常有潜力的市场最后没把握住机会的。也可以是有一定规模但是犯了致命错误把公司前途葬送的。甚至也有可以是生不逢时太超前的,或者是不小心撞了红线站错队被做掉的。以下答案按点赞最高到低依次排列:知友:曾灵渊看回复里面有好几个人提到健力宝,对这个公司特殊的情节让我想把这个公司说一说。●在我小时候健力宝就是饮料的代名词,我记得我舅舅当时在当地的一个小县城开了一家卡拉OK。有时候舅舅会来我们家做客,顺路会带给我一瓶健力宝,那种感觉就像过年一样。记得舅舅提到过,卡拉OK里销路最好的不是啤酒,不是洋酒而是健力宝,老少皆宜。 当时健力宝就是一种高大上的感觉,易拉罐+开环有奖在国内是首创 在那个年代,已经足够洋气了●我一直觉得健力宝 这个品牌承载着中国企业家要冲出亚洲的梦想,健力宝品牌创始人李,经纬没有像当时国内盛行的”山寨风“去模仿可口可乐。(天府可乐、火锅乐、非常可乐),也没用加入当时已经很混乱的保健品市场去捞快钱。而是另辟蹊径走了一条自己的路。冲出亚洲,第一个瞄准的市场就是软饮老大,”两乐“的老家美国。健力宝 建立的第一天起,李经纬就一直在想打入美国市场,当时中国人口有12亿人口,但每年的饮料销售额不过30亿美元;美国只有2亿多人口,每年的销售额却达到了1100亿美元。两者之间消费水平差距不是一点点。而且,“美国的FDA标准是全世界最严格的饮料检验标准,如果拿下美国市场,便有了走遍世界的通行证。 其加入美国市场的过程也是充满了曲折”(《健力宝沉浮》 上篇:沧桑20年)·1986年9月---健力宝作为无酒精饮品首次进入美国市场,也是我,国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无酒精饮品。 2000箱”投石问路“的饮料无人问津,健力宝的首次美国之旅无疾而终。·1991年----健力宝美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日---纽约著名报纸《纽约商报》刊登了一篇介绍健力宝的文章,同时附了一幅美国当选总统克林顿夫人畅饮健力宝的照片。· 1993年3月---由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瓶装厂波拉公司开始为健力宝橙蜜型等系列天然饮料做包装,并采用最新潮流的透明标签装瓶上市。它表明健力宝饮料已经开始在美国本土大批量生产和供应· 1993年12月----当年12月,健力宝饮料被摆上了联合国安理会光可鉴人的圆形会议桌上,这是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第一个饮料品牌。此后,健力宝的国际化扩张不断加速。除美国之外,健力宝在香港、新加坡、新西南、巴西、智利、瑞士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分公司,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健力宝的出口量达到50多万箱,计35000吨。这里要提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在健力宝刚开始起步的时候,百事可乐曾经想过与健力宝合作共同对抗可口可乐。当双方好不容易约定好时间,坐下来谈合作的时候李经纬是这么给百事代表说的“百事可乐是饮料行业的老大哥了,我非常欢迎你们加盟健力宝,生产我们的产品。” 百事代表“......” 言语之间锋芒毕露日 健力宝集团公司生产饮料465万吨,总产值达335亿元,税利总额为35亿元。你能想象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李经纬正襟危坐,无数美国媒体和名流来到帝国大厦26楼一起见证---健力宝集团北美总部的正式成立吗?你能想象到李经纬在面对《美国之音》记者时候 ,“我们无意关注美国政治和总统大选,我们公司的目标是让美国人民了解和认识健力宝,并尽早享用健力宝。如果有机会,共和党助选大会我们也乐意参加。我们也希望布什总统夫人芭芭,拉女士也能喝上健力宝。“的豪言壮志吗?美国《纽约时报》评价健力宝品牌的无形资产已经达到26亿美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经纬可能万万没想到风来的方向不是美国软饮的反击,而是来自己的大后方 三水ZF。吴晓波对健力宝衰退做出的精确总结----地方ZF和企业产权的纷争。 在那个时代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必须要有国字号背景。但是中国 企业的成长从来伴随着企业家产权意识的苏醒,这一点在李,经纬身上展露无遗。他早已意识到现在的情况不可能让健力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生命力。但是李,经纬又是一个不擅长于跟ZF打交道的人,几次下来跟ZF的关系搞得十分僵。 真到三水ZF不同意健力宝香港上市,李经纬一怒之下放弃上市。从此健力宝和三水ZF矛盾公开化。更可笑的是,当三水ZF最后同意卖掉健力宝股份,缺偏偏不把健力宝卖给一手创造他的人 --李经纬。 反而卖给了一直虎视眈眈的一家新加坡公司. 狭隘的官场文化暴露无遗,我宁愿卖给素不相识的庸人,也不卖给一个我无法控制的人。这对李经纬和整个健力宝的打击是巨大的,期间健力宝就像一个软柿子,每个人都要来捏一下 揩点油水。至于健力宝长远的发展,我一点不关心。在加上产品后来者抢占市场,新产品一直打不开局面,股权内耗掉了健力宝太多。现在的健力宝 就像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虽然还活着 但是曾经的盛世已不在.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写的答案,因为对健力宝这个品牌的特殊情结。承载了太多回忆和希望,很多 健力宝的销售团队在得知公司的困境后,自发式的为其捐款,只希望这个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中国公司能够再次站起来。一个立志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强大的企业,最后倒在了中国人自己手上。写到这里 我内心真的无限悲凉。曾经的小绿罐 如今大变样 。可惜那个儿时熟悉的味道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再也回不来了。知友:狒狒FlashGet(网际快车)当年下载软件界的元老和霸主,莫名其妙的被击败,然后几乎销声匿迹了。直到我在《人物周刊》上看到了这一段话——&迅雷创始人在谈及自己的创业史时提到,感谢魔兽世界,当年迅雷被网际快车压制的时候,网际快车创始人侯延堂迷恋魔兽世界,停止更新软件长达一年,市场份额被迅雷迅速占领。&知友:刘京城踩政府红线出局的案例不只只有健力宝的李经纬,还有华晨系的仰融。在购股事宜完成后,仰融迅即赴美。在纽约,美林证券分析师汪康懋正翘首等待着他。在汪康懋的牵线下,第一波士顿证券公司答应做沈阳金杯上市的承销商。尽管汪康懋对沈阳金杯的落后状况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当时的企业现状是,金杯几乎没有什么优质资产,其主要出产的海狮客车每年只能卖出2000辆,有99%的零部件都是从日本进口的,时值日元狂涨,工厂的回笼资金还不够买零部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向以规范严格而著称。可是,在汪康懋、仰融两人的运作下,沈阳金杯的上市文件竟通过了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审查,最终得以被批准上市,主要得益于美国资本市场开始对“中国概念”特别青睐。在1年多时间的上市过程中,英语不太好的仰融其实只去了两次纽约,把美国方面的大部分事宜都交由汪康懋等人搞定,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国内资本的组合上。种种迹象表明,在进入金杯的时候,资历浅薄、民间炒家出身的他与其说是收购者,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活跃于幕前的操盘手,而在他的身后隐藏着一个强大的政商关系群和错综复杂的资本网络。然而,心思缜密的他显然不甘于扮演这种“皮影人”式的江湖角色,而是要拥有自己的“王国”。就在买下金杯股票的当月,华博财务公司、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沈阳金杯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组建了新的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998万美元。之所以是这个很奇怪的数字,是因为当时政策规定,3000万美元以上的合资项目要上报国务院审批。金杯占60%的股份,华博和华银分别占25%和15%的股份。1992年,华银把所有股份又转让给了华博。6月,在高人的指点下,仰融悄悄在素有“免税天堂”之称的太平洋小岛百慕大设立了一个项目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由华博100%控股。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40%的股份被全部注入这家专门用于上市的“壳公司”。8月,他以“股份只有40%,不符合在美独立上市条件”为理由,又安排了一次关键性的换股,将华晨对金杯客车的控股比例扩大到51%,成为该公司的控股方。与此同时,他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对华博的资本改造,将其股权结构改为他占70%、另一自然人占30%,法定代表人仍是他。在数次洗牌后,收购资本的提供方、国有性质的海南华银日渐淡出。1993年,许文通离开海南华银,随即出现在“华晨系”的控股核心——香港华博财务公司,出任董事长。很显然,他通过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重组充分放大了自己在这个上市项目中的权益。他在资本运营上的卓越想象力和操作才能,在这个时候已经鲜明地展现了出来。1992年7月,金杯汽车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0月,以金杯客车为主要资产的华晨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股”,在华尔街获得超额认购85倍,融资7200万美元。1991年,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受着一次世纪阵痛。11月25日,中国硕果仅存的国产轿车——“上海”牌轿车宣告停产。在此前的1987年,“红旗”牌轿车已经停产。德国大众在华投资却逐年增加,出产的桑塔纳年产6万辆,竟接近“上海”牌轿车在过去28年里的总产量,已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一轿车品牌。在资本市场鏖战多年的仰融很快意识到,无意中踏入的汽车行业也许是中国最具成长性的领域。就在美国上市后的1年,赵希友退休,沈阳市政府把国有股出售给了长春一汽。然而,两三年经营下来,长春一汽却起色不大。从1995年起,他以大股东的身份接管了金杯客车的管理权。金杯公司的主打产品是“海狮”牌小客车。而在这个市场中,长春一汽的“解放”牌面包车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小霸王”。仰融把全公司最优秀的研发人员全部调集起来,专门针对“小解放”开发出了一款低成本的海狮新车型。新海狮推出市场之后,因其造型新颖、价格低廉、营销手段灵活而深受中小城镇用户的欢迎。仅1年后,一汽的“小解放”就由盈利转入亏损,2年后被迫退出了竞争。本来就对汽车业不熟悉的他,在经营上毫无包袱和成见,打起仗来新招迭出。从1996年起,沈阳金杯一路高歌猛进,迅速成为国内轻型客车市场的老大,每年的销售额都以50%的速度增长,一直领跑,创下了投资回报率高达30%的行业纪录,销量也从1995年的9150辆起连年递增,到2000年已经达到6万辆。被业界鄙视为“门外汉”的他,交出了一份让所有业内高人都感到惭愧的成绩单。初战告捷之后,仰融对汽车行业的兴趣越来越高,又把目光投向了这个行业最肥沃的一块天地,家庭轿车。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民众购买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房地产和汽车成了新的消费热点。从1996年起,家庭轿车的拥有量连年翻番。众多专家纷纷预言,中国的家用轿车时代已经到来了。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对于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来说,机会却未必很大,因为汽车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规模效益又十分重要的重型工业。历经百年激烈竞争,全球范围内,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十来家跨国汽车公司几乎已经垄断了汽车的技术话语权和品牌号召力。在中国市场上,原有的“红旗”牌及“上海”牌轿车都已经被巧妙地消灭。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一家在家庭轿车领域毫无经验的企业,华晨竟试图从这群大老虎嘴里夺食,实在难于上青天。可是,仰融却提出,“要制造拥有百分之百知识产权的中国轿车”。从1997年年底起,仰融就开始筹划引进德国技术和设备,打造一条年产10万辆轿车的生产线。1999年3月,他控股上海老牌上市公司申华实业,将之更名为“华晨集团”。这成为他打造华晨汽车帝国的一个重要的资本平台。10月,“华晨中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发行1958万股股票,募集资金6.5亿港元。他对外宣布:“华晨将在5年内斥资40亿元,打造中国人自己的轿车。”仰融在自主品牌的打造上实行的是双轨并行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委托设计、自身滚动积累的方式培育核心研发能力。华晨出资1亿元,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他出任理事长。另一方面,打破常规的合作模式,在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中,同世界级别的汽车公司寻求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合作。他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现有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合资,第二种是许可证生产,搞引进,第三种是自主开发,在全球合作分工。他说:“我现在正在研究第四种,应该与全球的汽车行家联合开发,共享资源和平台,划分市场。”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华晨先后与5家国际大汽车公司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仰融笑称其为“五朵金花”。与宝马公司达成意向,合资生产宝马在全球销售最好的3系和5系轿车;与美国通用共同投资2.3亿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雪佛兰卡车和SUV;接手位于湖北孝感的三江雷诺,控股55%,计划引进雷诺家用型经济轿车“甘果”;收购沈阳航天三菱,与三菱合作生产轿车发动机;与丰田公司合作,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丰田经济型轿车。此外,华晨还与世界第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商德尔福公司共同开发491Q-ME汽油发动机,准备将之装备在金杯客车和皮卡车上。在“金花”们的拥围下,自主产权的轿车研发便不再是闭门造车。仰融请世界著名设计大师乔治·亚罗主持车型设计,请国际权威机构——英国MIRA公司进行整车性能验证鉴定,请世界著名汽车设备制造公司提供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设备,请国际著名汽车厂商供应其重要的总成件、配件等。他将新轿车起名为象征意味十足的“中华”牌。2000年12月,第一代“中华”轿车在沈阳下线。在隆重的下线仪式上,仰融兴奋地手举一幅“中华第一车”的书法向到场的嘉宾和记者展示自己的梦想。他宣称:“到2006年,中国汽车业滩头阵地上唯一敢向外国企业叫板的,是我华晨。”这一刻的他,已俨然是一个民族汽车拯救者的形象。一直到2001年初,仰融的事业毫无败落的迹象。1月,为了表彰第一辆“中华”牌轿车下线,沈阳市政府举办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授予仰融“荣誉市民”的称号。他公布2000年公司业绩——华晨的销售收入为63亿元,轻型客车市场占有率高达60%,税后利润为创纪录的18亿元,在汽车行业里仅次于上海大众、一汽大众。 正是在这个敏感时刻,仰融开始与英国著名汽车公司罗孚商谈,规划南下新建汽车基地。他与罗孚的接触始于发动机项目。“中华”牌轿车下线后,他发现采用的三菱发动机与车型不匹配,动力不足,但三菱方面拒绝进行技术更新。在宝马公司的推荐下,罗孚进入了他的视野。罗孚是一家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厂,由于成长缓慢,近年来亏损累累,正急切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买家。他与罗孚的谈判很快从发动机项目上升到全面合资。罗孚是一个十分适合的合作对象,技术研发能力雄厚,品牌高贵。他提出的合作方式包括——合资后罗孚的所有产品都搬到中国生产;保持罗孚英国研发中心和欧洲销售体系的存在,每年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出口欧洲的用罗孚品牌,在中国和亚太地区销售的用中华品牌;罗孚帮助华晨完成发动机的升级换代,在发动机上打上“中华”商标。尽管他的条件十分苛刻,但是中国市场的广阔及德国大众在中国投资获取丰厚利润的事实,最终还是让罗孚同意合资。最终达成的协议是——双方合资建厂,中方以土地、厂房等投入,占51%的股份,罗孚投入产品、技术和设备;中方借给罗孚1.9亿英镑,用于英国工厂的搬迁裁员和新车研发。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以整合者和拯救者的角色出现在国际主流商业舞台上。如果此次合资成功,中国汽车行业的版图将全部改写,甚至连成长路线都可能赫然改变。谈判在秘密状态下进行。一切都出乎想象地顺利。在相关协议都签好之后,仰融做出了一个让他懊悔终生的决定。仰融决定把罗孚项目放到浙江省的宁波市。很多年后,他都没有把这个决策的真正动机对外透露。看上去,宁波是一个不错的建厂选择,有全国最好的深水大港,周边的汽车配件企业众多。市政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次性批给华晨3000亩土地,出让价一亩只有区区5万元。在这位优秀的战略构架师的算计中,招招精准,环环紧扣,所有的要素都已完美齐备。只可惜,他偏偏漏算了似乎很不重要的一点,东北方面的心态。或许在辽宁省和沈阳市政府看来,仰融这次是想“趁乱溜走”了。自金杯被救活之后,辽宁省就一直将汽车产业作为全省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沈阳市也从来没有放弃“中国的底特律”之梦,自然希望他把所有的资产和项目都放到沈阳。在过去的10年里,他们对华晨有求必应,不遗余力。可是,就在超速扩张的关头,他却趁“慕马大案”的动荡之际调头南下。这在东北官员看来,无异于背叛。矛盾激化的另一个背景是,一向低调而神秘的仰融在2001年变得异常高调,开始频频接受记者的采访,出现在各种财经类媒体的封面上。也许在他看来,华晨的宏大架构终于清晰,已经到了他应该站出来为伟大事业造势亮相的时候了。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中国富豪排行榜”上,他以70亿元资产位列第三。在此之前,除了汽车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以暴富者的形象一夜而为天下所知。榜单设计者胡润对他资产的计算,是以他在华晨中所占的股权为依据的。他对此表示默认。于是,政府方面对他的质疑,便是从资产计算开始的。10年前那着“精妙之笔”终于露出了它狰狞的一面。政府方面认为,华晨绝对不是他的华晨。根据10年前的股权设计,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才是公司的真正所有者,而基金会无疑是国有资产的代表者。事实上,仰融对华晨的所有权一直耿耿于怀,其心态有过一段很微妙的变化。华晨在美国上市后的很长时间里,他在公开场合都承认华晨是国有资产。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他的心态渐渐有了转变。2001年10月,在一次高层会议上,他突然提到“华晨的出身不好”,说:“什么叫出身不好……当时很多事都说不清楚,直到今天,有些事我是否就有权利讲清,也不一定……”在所有的“说不清楚”中,最让他寝食难安的,应该还是华晨的产权归属问题。在随后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明确地说:“企业不能长期这样股权结构含混不清。历史问题要有所了结,要奠定这个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基础。而且这帮管理层跟了我10年,我应该对他们有所交代。我天天为股民考虑,为什么我不能为我的管理者、我的班组长考虑?”在讲这一席话的时候,仰融其实对产权的“了结”已经有了全盘构想。第一步,他设计并构筑了一个“资本的迷宫”。“华晨系”的100多家企业资产关系盘根错节,互为关联。全天下真正弄得清楚的大概就他一人而已。第二步,在宁波项目中埋下伏笔。他将华晨集团旗下的君安投资、珠海华晨、正通控股、正运实业及沈阳金杯等的股权进行了多重置换,最终在宁波注册成立了一个由他出任法人代表的中国正通控股公司。它将成为华晨与罗孚合资的中方母体。同时,他在华晨集团内组建了职工持股公司,由3000多名职工入股发起,在由中国正通投资公司与后者进行某种方式的股权交换。这样,一个产权清晰的“新华晨”就诞生了。未来,如果沈阳金杯尾大不掉,他完全可以弃之不要,在宁波罗孚项目上换壳重生。第三步,他开始与政府洽谈基金会问题。他认为,基金会只是为了上市而设计的一个“壳”,当年的国有投资仅10万元而已,后来国家就再没有一分钱的投资。因此,国有资产在华晨中所占的比例最多不能超过30%。仰融认为自己算度精准,前可进,后可退,百密而无一疏,没有人可能从他手中把“金杯”夺走。但是,他唯一没有算计到的是,如果对方宁愿把“金杯”砸掉也不肯给他呢?拉锯式的谈判在2002年春节后破裂。这时候,华晨各项业务的进展已经将双方逼到了必须摊牌的地步。“中华”轿车自2年前下线以来,已经完成了规模化批量生产的所有准备,其准产证即将下发;华晨与宝马的合作报到国务院办公会议,即将被正式批准;在宁波,3000亩土地的征用工作已经完成,工程即将上马。所有这些,都面临数亿元乃至数十亿元的投资。是顺从仰融还是驱逐仰融,仅在一念之间。 3月11日,仰融和政府方面同时动手。当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华晨集团宣布更名为申华控股。根据后来的《补充公告》,公司最终实际控制人为台湾敏孚企业有限公司的秦荣华。秦荣华无疑是他“资本迷宫”中的一个代表。同一天,财政部企业司下发公函,将华晨及其派生的所有公司一次性划转辽宁省政府,将所有债务亦一并划转,要求“抓紧时间审计,以防国有资产流失”。接收工作小组当即向他宣读了公函。仰融继续以不妥协的姿态行事。3月21日,华晨在英国发布与罗孚合资的新闻,并出资1亿元买下宁波的建设用地,一次性向罗孚支付1500万英镑的技术转让费用。一周后,工作小组进驻沈阳华晨,开始全面清查、核查、接收华晨资产。事态发展至此,双方撕破脸皮,决裂无可挽回。5月,仰融飞到山西五台山,徒步登山祈祷拜佛。随后住进了上海瑞金医院。月底,持旅游护照赴美。6月18日,华晨汽车董事会解除了仰融的公司主席、总裁等职务,理由是“不恰当地作出与基金会的业务方针相违背的业务决策,并因而不能顾及本公司股东的集体利益”。第二天,华晨与宝马的合作项目建议书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获得通过。而在半个月前,“中华”轿车也登上了最新的车辆生产目录,正式获准批量生产面市。6月25日,身在美国的仰融将持有的华晨中国股票在香港股市全数抛售,套现8968万元。至此,他出局的猜测得到了公开的证实。仰融出走后,宛若迷宫的“华晨系”实非外人可以掌控。因此,辽宁省政府方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挽留团队骨干。最终,被外界称为华晨“四大金刚”的他的4位助手均同意留任。苏强接任华晨中国总裁兼行政总裁,吴小安接任华晨中国主席,洪星和何涛分别出任华晨中国副主席和财务总监。政府承诺,4个人可按每股0.95港元的价格,分别获得8000万到9000万股不等的期权认购权,共占华晨中国总股本的9.446%。“四大金刚”的留任使他的孤身出逃更像是一场众叛亲离的闹剧。8月20日,“中华”轿车的市场投放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最先上市的中华标准型轿车市场售价为16.98万元,成为中国市场上唯一与国际品牌抗衡的中档国产轿车。苏强宣布,华晨将通过5到10年的时间发展为国内的一个重要的汽车集团,5年内目标销售量达到18万到20万台,到2010年产销汽车78万辆,发动机产能90万台,利润68亿元,销售收入1300亿元,占据中国汽车市场10%的份额。在热烈喜庆、群贤毕至的舞台上,独缺那个身材中等、声如洪钟、总是梳着一个光亮大背头的主角。他本应该出现在镁光灯下,接受人们的簇拥和祝贺,而此刻却在大洋彼岸独自黯然神伤。10月14日,仰融通过香港华博财务公司以侵占资产和行政侵权为由,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起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和财政部,其直接诉讼争议标的达20亿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产权纠纷案。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无私”,他甚至签署委托书,宣布将法律确认之应得的华晨资产全部捐献给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或慈善机构。4天后,辽宁省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发出全球通缉令,正式批捕他。11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他的起诉“无可诉性”,暂不受理。他转而在百慕大起诉华晨中国汽车,在美国联邦哥伦比亚地区法院起诉辽宁省政府。最后,均因“不在管辖权内”而告失败。至此,“拯救者”仰融完败谢幕。10月23日,新任华晨主席吴小安对记者说:“仰融先生在本集团的管理、运作和业务的参与是微不足道的。”在仰融出局后的半年里,接收小组看起来稳住了可能发生混乱的局面。2002年12月,财政部批准华晨集团以1.44亿港元收购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所持有的14.4亿股华晨中国股份。“中华”轿车的销售似乎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在面市后的4个月里销售8000辆,2003年销售2.5万辆,实现税前利润2000万元。在战略布局上,华晨呈现出迅速、全面回归辽宁省的局面。除了被强行终止的宁波罗孚项目,湖北孝感的雷诺项目也被搁浅。同时,华晨对零部件的供应商进行了调整,把辽宁省外的厂家抛掉了一大片,重新扶植一批省内的零部件厂。辽宁省政府的目标非常坚定,以华晨为核心,将大连、锦州、丹东等一带的汽配企业带动起来。但接下来的事实,就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了。就如同仰融几年前所预测到的,中国的家庭轿车市场真的到了井喷的时代,但华晨的脚步却渐渐地迟滞了起来。2004年,“中华”轿车销量迅速下滑到1.09万辆,同比下降15%,经营亏损6亿元。金杯“海狮”的销量为6.1万辆,同比下降18%,丢失了保持5年的全国销量冠军,跟鼎盛时期的2000年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仰融时代的众多合资项目也纷纷难以为继。与美国通用合作的雪佛兰卡车和SUV项目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4年被上海通用整合;与英国出租车公司生产奥斯丁出租车的项目也因中方终止合同而半途告吹,已支付的7000万元模具费无法收回;与宝马公司合资生产宝马3系和5系的项目一直受到销售的困扰,中方最终放弃了在合资公司中的主导权。2005年上半年,华晨汽车发布亏损报告,半年报亏2.99亿元。9月,《资本市场》杂志的记者前往沈阳采访,竟然找不到华晨总部的办公地点。面对这样的情况,辽宁省国资委官员称,华晨汽车集团是中外合资企业,不是国有企业,不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经贸委官员则表示,不清楚华晨汽车究竟归属哪个部门,所以无法提供情况。到2005年底,华晨的最高管理者在3年多时间里走马灯似的换了四茬人。知友:陈空巨鲸音乐网本来可能成为中国的数字音乐版权的救星…巨鲸音乐网原本是中国最大的正版音乐网站,于2006年3月上线。启动资金是体育明星姚明以及其经纪人章明基共同投资的300万美元。起初的巨鲸网与世界各地的唱片公司合作,推出百万首正版音乐的免费试听&付费下载服务。 2008年8月谷歌入资巨鲸音乐网,联手推出“谷歌音乐”,因为有了谷歌这个巨大入口,其便改变原服务模式推出免费正版音乐下载服务。谁知道谷歌退出中国,关闭了音乐搜索,巨鲸失去了80%的流量。而此时已经宣布了免费的东西再也不可能去重新收费了。于是就在2013年...唉…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知乎原页面!郑州楼市补充:1、2000左右的fm365网站,是联想和aol联合投资,但在2000左右的泡沫时没有坚持下来,但在当时已经积累了很多客户和口碑,和网易之类的不相上下的,完全有能力在之后和新浪等三大门户平分天下的,但当时就莫名的倒下了。2、被雅虎收购,后来马云执掌雅虎之后,砍掉了3721和周鸿祎创办的一搜网,放弃一搜网一定是马云史上最大的败笔,当时一搜已经占据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和百度、谷歌在平分着天下(当然还是落后于百度),如果不放弃,在谷歌退出后一定可以再抢占市场的,可惜,就这么因为马云和老周的个人恩怨,这么好的一个资产就被放弃了,实在太过可惜!3、快播,大家都知道了吧,就这么可惜的逝去了。。。4、山西海鑫集团,在创始人意外去世后,儿子仓促上阵接盘,100亿以上的资产,就这么几年时间,破产倒下了。。。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40974 更新:
人气:34923 更新:
人气:25616 更新:
人气:18623 更新:
郑州楼市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壳牌官方打假京东:自营店售假冒润滑油!
家居秀 | 广汉龙院欧美混搭别墅设计
每日问答 | 喜爱自驾游,求推荐一款落地30万的轿车
在中国豪车第一人面前,王思聪和力帆公子都只能靠边站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宁丹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