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汝城旅游廉租房的孩子就学问题:孩子要上一年级了,可是相关学校要提供房产证三年以上,营业执照的才可以

汝城县中小学校、幼儿园一览表及情况介绍
当前位置:
汝城县中小学校、幼儿园一览表及情况介绍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作者: 不详   字体:       (双击滚屏)
汝城县中小学校、幼儿园一览表
汝城县中小学校情况简介
1.汝城县第一中学
汝城县第一中学(简称汝城一中)坐落在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汝城县城中心,是在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创办的朝阳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经朝阳书院、朝阳高等小学堂(清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汝城县立初级中学(1926年)、县立乡村师范(1935年)、汝城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46年)、汝城第一初级中学(1952年)、汝城县第一中学(1958年)、汝桂县第一中学(1958年)等命名变革,1961年复名为汝城县第一中学。1979年被定为郴州地区重点中学,2002年12月由湖南省教育厅命名为省重点中学,2003年8月由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重点中学”匾牌,2004年9月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272人,其中专任教师232人,58个教学班,学生总数3600余人。学校以“勤、正、严、实”为校训,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治校方略,形成“文明、和谐、拚搏、创新”的校风,“进德修业,为人师表”的教风和“勤奋、主动、踏实、虚心”的学风。
学校先后获得了“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南省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湖南省优秀考点”“湖南省安全文明单位”“湖南省教育先进基层工会”“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科普文明大院”“2006年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评估优秀学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郴州市基础教育先进单位”“郴州市优秀事业单位法人”“郴州市省示范性高中年度考核优秀学校”等数十项省市荣誉称号。
2.汝城县第二中学
汝城县第二中学地处湘、粤、赣边陲,位于土桥镇风景秀丽的天柱山麓,是一所始创于1907年的百年老校,是郴州市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48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2731人,教职工194人。
近年来,学校按照“优化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办学品牌”的办学思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了“办学规模上档次,学校管理上档次,教学质量上档次”的跨越式发展,先后被评为省市“绿色学校”、省市“文明卫生单位”、市“文明单位”、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郴州市教育学会理事单位。
学校以“清风惠我,与时俱进”为校训,以“文明、勤学、求实、创新”为校风,以“修德、敬业、严谨、博学”为教风,以“砺志、笃学、善思、慎独”为学风,坚持“人人能成才,有教无类”的人本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实施“无淘汰教育”、“成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几年,学校教研教改硕果累累,音体美教育成效显著,高考一年一个台阶。
3.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一、学校创办时间:1958年。
二、学校沿革:
1958年在井坡高小附设初中班;
1958年11月更名为汝桂县第五中学;
1961年5月更名为汝城县第三中学;
1965年秋,学校增招学生扩班增编,校址又迁到大跃进时期办在大坪乡下祝村的湘谭钢铁厂;
1971年,学校才另行征地建设校舍于现校址;
1992年6月更名为汝城县综合职业中学;
1996年8月更名为汝城县第一职业中学,单位级别由副科级升为正科级。
2000年6月升格为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04年8月24日对原汝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实行改制。
三、主要办学特色和成绩:
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由汝城县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高天公司董事长高泽洋先生与汝城县教育局联合创办的国有民办体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后于2005年2月24日成功开学, 学校根据县域经济结构和就业市场发展的需要,努力打造我县职业教育品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今一直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被郴州市教育局誉为“湘南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2007年5月23日“汝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扶贫)培训基地”正式挂牌。
2005年招生1292人,2006年1020人,2007年招生1108人。学校现有128名教师,2142名学生, 有32个教学班(工学结合在外实习9个班),其中高考班学生342多人,现办学规模已名列全市县级职校首位,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和赞同。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把信息技术定为各专业公共课,开辟了机械制图等多个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正面活动占领校园,平均每周一次以上全校性表演或比赛,每学期两次以上大型活动。2006年组织两名教师参加全市职业教育教学比武,1人获一等奖,1人获三等奖;组织教师参加市职业教育论文竞赛,获市一等奖2篇,市二等奖6篇,市三等奖1篇;组织2名学生参加市职中学生技能操作竞赛,1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在深圳龙岗设立办事处,派专人对学生实行跟踪服务。兑现了100 %推荐就业的承诺,且大多学生推荐在世界500强企业深圳富士康、珠海伟创力等集团,月薪均在1200至1800元之间,有的高达3200元,就业稳定率达95%;联办后在每年只有20多人参考的情况下,各有2人上湖南师大和湖南科技大学,其余全部上了专科线,升学率为100 % 。
2004年以来以各种途径,先后组织家长、社会青年进行电工、电焊技能培训1088人次,其中458人通过操作证考试;进行了家庭经营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并推荐到了珠海三晶技研公司等单位就业;实行扶贫和劳动培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4.汝城县第四中学
汝城县第四中学是一所县属农村中学,位于省道S324线旁(距省道100米)的文明乡文市村拱背岭,距县城46公里。学校占地42亩,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学校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有充足的学生活动场所。
汝城四中创办于1958年9月,原校址位于原文明墟场旁边(现文明乡中心小学校址)。原校名是“文明附中”。 1959年3月,汝城、桂东合为汝桂县,改名为“汝桂六中”。
1962年3月,汝桂分县,学校正式定名为“汝城县第四中学”。
汝城四中1969年开始创办高中。 1984年,教育调整,停办高中部。此时,高中累计己办29个教学班。县政府及当时的文教局决定将原校址转让给文明乡,汝城四中在文明乡文市村城下拱背岭征地四十余亩重建新校舍。
为了把四中尽快的变成园林式学校,学校大力开展种花、种树的活动,特别是大量栽种果树。经过短短的几年,把汝城四中变成了幽静、秀美的“园林式”学校。
2002年9月,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又恢复高中办学。
汝城四中历任校长是:方良华、蒋相卿、朱孝周、罗邦全、朱上正、黄守成、朱华春、朱国良、邓志文。
艰苦奋斗是汝城四中的优良传统,务实创新是汝城四中的一贯风格。学校从创办到今,校产己达二百五十余万元,而上级投资不足四十万元,也就是说,汝城四中历届师生艰苦创业,为国家节约了资金约二百余万元。
现在,汝城四中在邓志文校长的带领下,按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校训,对内正在多方位的狠抓管理,对外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进一步树立汝城四中良好形象,更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美化育人环境,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相信,汝城四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5.汝城县第五中学
汝城县第五中学坐落在汝城的北部,暖水、南洞、田庄三乡镇的交界处,前濒蜿蜒的沤江,后依巍峨的大山。校园林竹翠绿成荫,环境幽雅美观,占地57亩,建筑面积13240平方米。
学校创办于1958年, 在南洞高小附设初中,名为“南洞附中”,为县属中学建制。1960年,学校迁至田庄公社蔡家村,改名为“田庄附中”,1968年秋,学校又迁至后洞垅(今址),定名为“汝城县第五中学”,为两年制高中。1976年3月,易名为“田庄五七学校”。1978年7月,复名“汝城县第五中学”。1979年,撤销汝城五中普通高中建制,改办初中,年,同时招收了四届林业职业高中班,校名又称“汝城县林业职业中学”。1990年,改名为“汝城县职业中学”。2001年3月,县委书记王碧元到五中现场办公,初步确定五中为“县属、三乡镇联办”中学,是初中实施调整学校布局的试点。2006年春,将南洞、田庄、暖水三乡镇中学完全合并,成为汝城县第一所中学布局调整的示范性学校。
目前,学校共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63人,教职工53名,有3名高级教师和16名一级教师,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近年来,学校以布局调整为契机,优化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以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为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兴办勤工俭学基地为平台,走上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学术交流、优质课竞赛和指导学生参赛,并获各级各类奖180多项。
6.城关镇中学
城关镇中学其前身是城关中学。当时是由现在的城郊乡和城关镇合办的一所初级中学。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和及公社体制改革,1982年8月,城关中学一分为二,分为城郊中学和城镇中学,原址为城郊中学,城镇中学被分离出来后,主招城镇户籍学生。分离后,学校一手抓校园建设,一手抓育教学管理, 1984年2月,城关镇中学初步成型。1984年9月―1988年7月4年间,学校以每年递增一个班的规模在逐步扩大,教育教学设施日趋完善;1989年7月,在校门两侧分别建起了教工住宅楼;在原教室的基础上加筑6个教室;1995年建起了田径跑道和常规体育设施齐备;1998年和2001年,分别建起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现代教学设施。
学校现有教学班13个,在校学生679人,教职工56人,其中高级教师9人,中共党员19人。是一所办学规模中等,教学设施全,教师素质高,县城唯一的公办全日制初中。
自创办以来,学校坚持“为学生一生奠基,以民族未来负责;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让每一名教师成功、成名;让每一位家长放心、满意”的办学宗旨。历年来中考成绩均名列全县初级中学前列,尤其独具特色的音、体、美教育,在历次市、县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县一中录取特长生的比例名列全县榜首;校本教研成为全县中小学开展教学研究树立了典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一直保持着“窗口学校”的本色,是全县初中学校的一面旗帜,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7.城郊乡中学
汝城县城郊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充满活力的乡镇中学。学校前身是久负盛名的“储能高级小学”,该校于民国24年8年建立。当年招2个班,学生90人。民国24年8月,“储能高级小学”与云头、启明、文明、桂林,新民其6所高级小学合并为首善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储能高级小学”易名为城南小学,1976年后分别易名为“城南中学、城关中学、城郊中学。”为了适应教学形势的发展,1998年秋季搬迁至高乾岭(即现址)。学校现有学生536人,教学班12个,教师59人。
学校近年来,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教、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德育为首、教研为本;民主管理,制度管人的”的管理思路,乘着素质教育的春风,认准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2000年开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逐年上台阶、创辉煌。特别是2004年中考升省重点中学(汝城一中)公费招生升学率名列全县乡镇中学第二,2005、2006、2007年中考升省重点中学(汝城一中)公费招生升学率连续三年名列全县乡镇中学第一,教育教学质量已进入乡镇中学强校之列。其它各方面的工作也卓有成效,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雷锋式学校”、“郴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汝城县教学常规管理及教研进行单位”、“汝城中考毕业会考先进单位”、“汝城县艺体卫和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并荣获“汝城县中小学目标管理二等奖”,在汝城县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节文艺表演中,连续几年荣获初中组团体总分前三名。
8.附城乡学校
一、学校创办时间
七十年代(1969年2月)随着办学热潮的兴起,附城公社共创办了三所中学,分为附城一中、二中、三中。附城一中设在担盐坳的原公社专业队的旧址上。原长湖完全小学改办附城二中,在东溪村的惊堂庵设立附城三中。一九八四年秋,因办学思路体制改变等原因,附城二、三中与附城一中合并,统称为附城中学,结束了一乡多校、分散办学的现状。
二、学校沿革
1987年2月起,中学与中心校校址对换,为改善中学办学条件,在中心校旧址陆续兴建了教学楼、教师住房、学生寝室、食堂等配套设施,总面积达47481平方米,占地面积达71亩,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并已具规模。1991年冬中学建成一栋面积达108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993年起又陆续兴建了教学楼、教师住房、综合大楼、学生宿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到2004年校舍总面积达到48481平方米。2006年秋,响应上级办学精神,附城中学与附城中心校合并为附城乡学校。
三、学校现在师生规模
附城乡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分为乡校和村小两部分。其中乡校占地面积为4848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78平方米,教室1746平方米,实验室249平方米,图书室116平方米,其他用房1118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6个,其中九年级4个班,八年级3个,七年级2个,六年级3个,五年级4个,乡校现有教职工69人,学生770人。村小共有16所,59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15个,二年级16个,三年级13个,四年级15个,现有教职工62人,学生1307人。
四、主要办学特色
(一)、教育行政体制。
学校实行:“一元化”领导制,校长室设一名正校长负责全乡教育教学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余均为副校长,分管学校的各块工作。
(二)、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大幅上升。
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大力整顿校纪校风、学风教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德治校,质量强校,教研兴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教学质量大幅上升。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实行“2+1”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成立信息技术、音、体、美等课外兴趣小组,做到“量体裁衣,各尽所需”。从而稳定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五、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1、2006年县运会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
2、2006年9月中学、中心校合并成附城乡学校,长湖片小五所村小合并成一所寄宿制学校。
3、2007年县艺术节荣获团体总分第六名。
4、2007年中考中考取一中公费生58人,排乡镇中学第四名。
5、2006年全县乒乓球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三名。
6、23届县运会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初中)。
7、24届县运会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小学)。
24届县运会获团体总分第三名(中学)。
8、25届县运会获团体总分第三名。
9、06年度基础教育统计督导寄宿制学校建设、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综治和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9.土桥镇中学
土桥镇位于汝城县中部,距县城5千米,下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30324人,近年人口出生率为9‰,属汝城县人口“大镇”。
土桥镇中学坐落在土桥墟南尖岗岭下,占地面积72400平方米。学校创建于1972年8月。三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拼搏、艰苦创业,在办学规模、教学设施、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郴州市规范化普通初级中学、郴州市园林式单位、郴州市文明卫生单位、郴州市安全文明校园、郴州市勤工俭学示范学校、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校。
目前,学校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47人,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593人。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建筑面积达1140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4600余平方米,生活用房6700多平方米。配有仪器室2间、理化生实验室3间、电脑室1间、语音室1间,篮球场2块。实验仪器达16万余元,藏书10000余册。校内树木成竹,绿草如茵,景点相映,环境幽雅。
近几年,学校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激励教师敬业奉献;同时注重德育教育,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从而促进了“文明、守纪、务实、创新”良好校风的形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中考成绩突出,县运会成绩显著,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现在,学校正朝着“创特色、争一流”的目标努力拼搏。
10.三星镇中学
三星镇中学原名泉水中学,学校毗邻于三星镇西黄村,占地面积15567.45平方米,现有10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学生518人。
学校在镇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拥有先进的电脑室、语音室等现代教学设备。学校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确保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坚持了“德育稳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宗旨,强化了“清泉润我,唯我思源”的校训;“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校风;“立德立言,正人正经”的教风;“勤学笃思,铸体砺志”的学风,深化了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立足校本教研,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新路子,狠抓了班级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教育局评为“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招生工作先进单位”、“两免两补先进单位”、“体艺卫和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目前,学校正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11.井坡乡中学
井坡中学地处湘南边陲,是汝城最早的中学之一。始创于1958年,校名原为井坡附中,旧址在汝城县南部清幽旖旎的水源山下的鸭公塘,即现古塘小学院内。到1963年学校发展已具初中规模。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1972~1973年学校搬迁到浙水西面的沙洲湾,并更名为井坡中学。
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学生533人,教职工39名,其中市级骨干教师4人,县级骨干教师5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23人;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30人。校园占地面积25129平方米,建筑面积6804平方米,总资产313.5万元,拥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语音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有绿化美化设施,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一所全县办学规模较大的规范化普通初级中学。
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夯实管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办学宗旨,以课改兴校为契机,高举创新教育的旗帜,秉承“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逐渐彰显 “严谨、求实、创新”的办学风格。形成了“明礼诚信,求实创新,认真求学,踏实做人”的校风,倡导“修德、敬业、博学、爱生”的教风,“砺志、明理、勤奋、善思”的学风。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益,打造出品牌效应。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我校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打造名优名师”为目标,立足学校实际,狠抓校本研究,着重多个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新课改向纵深方面发展,学校先后荣获了“市文明卫生单位”、“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校板校”、“市级绿色学校”,“郴州市教学常规管理百佳学校”,“实验教学先进单位”、“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实验室管理和教学一级学校”、“教育服务三农先进单位”、“2006年度食品安全诚信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度综治体艺卫和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实验室工作一级学校等多项荣誉。整治周边环境,成立派出所值勤点。组建了田径队、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兴趣小组。为发展学生个性,打造了一个有利平台。
在汝城县第八届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节,学校荣获团体总分第六名的优秀成绩。2001年成功创办了《晨曦》文学社,目前已出版了9期校刊《晨曦》,其中第三期于2002年荣获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一等奖。在市级以上相关刊物上发表作品三十余篇,获奖作品16篇,被推荐参评省级优秀文学社。近年来,4个教研课题研究申报立项。我校教师在市县级教学比武中,有6名教师获县一等奖,8人县二等奖,3人县三等奖,6人优胜奖,教师182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28人在艺术节中获奖,6人在科技节中获奖,有14名教师被评县级以上优秀指导教师或被评为优秀教练。
校本教研给我校的教研教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师生全面、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立足校本实际,全力深化新课程实验改革,求实创新,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12.大坪镇中学
大坪镇中学的前身(现大坪中心校校址)是原“太平中心小学”,它始创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前后,解放后学校由政府主办,从1951年起改为私立,1952年春季继续改为公办学校,1968年秋季开始办初中班,学校改名为大坪乡中学,1995年秋季学校搬迁至新校区,1996年大坪撤乡建镇,学校更名为大坪镇中学。
从1998年起,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的办学规模逐年增大,到2003年拥有27个教学班,教师108名,学生人数1800多人,办学规模创历史新高,2004年起,学生人数开始下降,现在拥有15个教学班,学生总数784人,在岗教师总数62名。
学校一贯遵循“科学、民主、和谐、高效”八字方针,以“求知、励志、正行、养德”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活泼、求实、创新”的校风,“勤思、善问、精业、创新”的学风及“求新、求精、求实、求活”的教风,形成了“向45分钟要成绩,争创一流学校”的办学特色。2004年被市教育局授予“规范化初级中学”;2006年成功举办了汝城县教学管理现场会,2007年被市环保局授予“市绿色学校”。在2006、2007两年中考中连创佳绩,升一中公费及职中人数都位居全县前茅。当前,学校在努力创办市标准化实验学校及市安全文明校园,正朝一流初级规范化学校大踏步迈进。
13.三江口瑶族镇学校
汝城县三江口瑶族镇学校地处汝城南端,毗邻广东,紧靠汝城温泉度假区,创办于1962年,原名东岭乡学校。2005年9月起,全镇实行集中办学,把学校创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我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师资队伍雄厚。学校占地面积2578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学校设有初中部和小学部,现有21个教学班,在校中小学生983人;现有教职工65人。我校有气势雄伟的教学大楼,功能配套的学生宿舍,正建设中的标准田径场,还有电脑室、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和多功能厅,学校实现了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区”基本分离。
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三个面向”为准则,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紧扣“学校管理务实高效,队伍建设开拓创新,德育工作生动有序,常规教学常抓常新,教学科研形成特色,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办学思路,开创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近年来,我校初中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列,先后被评为“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教学常规先进单位”、“收费示范性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有省级教研课题1个,有32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目前,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广大教职工精诚团结,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新的征程里,以饱满的热情,蓬勃的生机,开拓的步伐,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瑶乡教育事业创造更加卓越的成绩。
热水中学基本情况简介
14.热水镇中学
我校创办于1969年,其前身是热水完小,于1979年搬迁到现址――长塘村乌龟塘。是一所毗邻湘粤赣三省的全日制寄宿制山区普通农村中学。学校服务全镇12个自然村,一个居委会,人口10113人。学校濒临热水大江,紧靠“三塘”公路,校园面积13940O,生均30.7O ,校舍面积3384O,生均7.4O,校园环境优雅,爽心怡人。初步形成了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的格局。是市级园林式单位、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校。
学校现有教学班5个,在校学生261人,全校教职工20人(含支教老师2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有高级教师1人,中、初级教师22人,未评职称4人,任职要求达大专学历13人,本科学历6人,学历合格率达95%。学校正副校长共3人,均已参加岗位培训、校长参加了提高培训,岗位合格率为100%。
随着教育教学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新建了校门、厕所、澡堂。全面改造更换了用电线路,维修了教室、寝室和楼梯间,加固了教学楼及学校围墙,安装了算来水,使我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项设备设施逐步配套。学校现有勤工俭学基地210亩,图书室一间,共有图书3186册,生均9册,仪器室一间,实验电教仪器达3.9万元,体育室一间,体育器材达0.8万元,电脑室一间,现代远程多媒体教室一间,学生电脑53台,可供一个班进行教学及上机练习。
我校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舒适,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各种制度及方案齐全,措施得力,教育教学效果显著。
1992年被汝城县政府授予“合格学校”称号;
1995年被郴州市委、市政府评为“规范化普通初级中学”;
1996年被汝城县政府授予“县级园林式单位”称号;
2001年被郴州市教育局授予“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称号;
2005、2006年度荣获县教育局“目标管理”二等奖。
近几年来,我校考入汝城县一中的人数均列全县前茅。
15.集龙乡学校
集龙中学位于湘赣交界的集龙中心地带,于1966年创办,是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服务半径15公里,校园面积12000平方米。2007年,与集龙中心小学合并,成为集龙乡学校,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本科生4人,专科生12人),学生167人。共有四个教学班,七年级1个班30人,八年级1个班45人,九年级2个班92人。其中寄宿生79人,通学生88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营造“明理,守法,求实,创新”的校园风尚。2006年九年级毕业120余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18人取得了学校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尽管学校的条件大有改善,规模虽有扩大,但与现实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无现代语音室,学生宿舍拥挤,教室陈旧等,较大的束缚了学校的发展。
集龙乡小学部始办于1988年,占地面积十亩,其中建筑面积6529M2。全校现在教职工28人,其中公办教师18人;聘请临时人员10人,(即幼师5人、工友2人、保育员2人、豆奶工1人);教学班6个,学生30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幼儿班4个,在校幼儿145个,适龄儿童入班率95%。
学校18名教师,其是专科毕业生12人,中专毕业生6人,学历合格率100%。但教师年龄偏大,竹爱岗敬业。
本校从1988年-2001年上学期学校只设五、六年级,四年级以下在村小,为了学校的调整布局,撤区并校,从2001年下学期起全乡有六个教学点,一年级学生和学前班全部集中在中心小学,这样一来,盘活了教育资源,为实施《集龙乡2001-2010学年度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构筑九年一贯制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顺利完成集龙乡一校两部的构想。现在全乡教师同舟共济。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努力奋斗。
几年来,学校以“特色学校、塑优秀名师、育有用之才”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前教育富有特色:2002上期开始,学前班附设在集龙乡中心小学,在全县率先实施了学前教育,2007年秋季本校由三个班发展为四个班(大班1个,中班2个,小班1个),在园幼儿143人,适龄幼儿入班率达到89.6%,学校聘请了在任幼师5人。办园以来,在县教育局和乡党委的支持下,幼教工作日渐规范,正朝着“做大、做强、做靓”和办好乡中心幼儿园的目标稳步前进。为基础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已成为汝城幼教中的一个亮点。
16.益将乡学校
集天地灵气,座落君子岭脚下的益将乡学校是一所具三易校址伴随共和国成立一起成长的一所只有小学发展成为现在的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占地14615M2,建筑面积达3400 M2。现有15个教学班。
学校在乡政府的积极争取下,近年逐步加大投入新建教室寝室综合大楼、多功能餐厅和学校大门。为提供活动场所,征地十亩拟建运动场。改善办学条件,按照学校2010年发展规划,届时将成为一所规范化的漂亮的学校。
学校注重师资的培养,现在教职工46人,本科学历教师6人,专科27人,正在进行高一级学历培训的8人,参加市级课改培训的达37人。已进行市级骨干教师培训3人,县级的4人,一人市级教育理事会会员,是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管理上以环境教育人,以教师形象感化人,以活动引导人的模式,对“留守学生”进行课题探讨。在“湘音湘韵走潇湘”、中小学艺术节、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上,获得优异的成绩。现在学校环境干净、优雅。
管理出成绩,竞争上台阶。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县级文明收费单位。”“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及教研教改先进单位。”2006年度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目标考核二等奖。”“综治、寄宿生学校建设、两免两补工作先进单位。”在2007年初三毕业生升入一中一批学生创下益将的历史记录。办学情绪空前高涨,学校办学受到上级和群众的好评,办学达到良性循环。
17.永丰乡中学
永丰中学创办于1958年,2000年9月搬迁到永丰乡三角坪,校园占地面积24亩,现有教职工28人, 学生300余人,共6个教学班,是汝城县的公办初级中学。
汝城县永丰乡中学位于汝城县东部,处于益将、土桥、濠头三乡的中间地带。1958年12月经县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永丰公社初级中学”,校址选于今三角坪茶山岭脚下,这就是永丰乡办中学的开始,从此,永丰人民有了新中国的初中教育。建校以来,学校的校址先后为邓家湾校舍、涧布新屋校区。2000年秋,为适应普九的需要,学校又迁址到永丰三角坪。
&& 近年来,我校多方筹集资金,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综合楼、田径场、篮球场等教学设施。如今,我们全体师生伴随着改革发展的春风,勇立教改的潮头,贯彻"以人为本、尊重个性,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以"立志、博学、协作、创新"为校训,形成了"团结、活泼、勤奋、进取"的良好校风。几年来,学校各项工作成绩卓著,学校连续三年中考成绩优异,教育综合评估位列全县前茅,学校被评为综治、督导、两免两补、目标管理、廉政建设等先进单位,在文艺汇演、田径运动会上多次评为组织奖。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永中人,将努力构建特色教育、创建特色学校,共创永丰中学光辉明天。
18.濠头乡学校
濠头乡学校始建于公元1940年,原名濠头中心学鹇,后更名为濠头完小、濠头附中、濠头学区、濠头中学,1996年命名为现在的校名――濠头乡学校。
濠头乡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鹇,学校辖村小10所,在校学生1200人左右,教职员工8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8927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男、女寝室各一栋,教职工宿舍1栋,学校多功能餐厅、运动场、实验室等建设和设施齐全,是一所较为规范的乡级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好场所。
21世纪以来,学校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变化,与时俱进,2000年,学校提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学理念,开始摆脱应试教育的樊篱,全面向素质教育挺进。
2002年学校提出了“以德立校、以质兴校”的校训,“文明守纪、严谨活泼”的校风;“嘉言懿行、诲人不倦”的教风,“拼博进取、求实创新”的学风,以比激励全校师生,全力以赴地办好教育。
2005年,学校大力开展校本教研,立足学校,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开创有学校特色的教育,倡导新课程改革,使国家、地方、学校教育三者结合。提出“创新和谐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新的教学理念。
学校历史悠久,建筑古朴,位于校园内的“红军楼”是学校的宝贵遗产,1992年定为县级保护文物,现在成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基地”
学校教学成果丰厚,学校办校以来向名级各类正规院校输送大中专生1000余人。
19.马桥乡中学
马桥中学办学历史悠久.解放前为马桥完小.收马桥、外沙两乡儿童入学。校址在石泉村,后改为初中。七十年代迁往神仙岭,这样几度搬迁,于1998年迁于现址。学校现有教职工40人,学生& 人校园占地面积13733平方米,建筑面积5313平方米。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落实德育首位,实施科学决策,狠抓各项管理,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师生寻找生活中的德育,强化养成教育,形成符合青少年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校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体教师依法执教,从严治教,铸就了“乐为人师、甘为人梯”的教风。全校学生谦虚、勤勉,身体力行塑造了“思维敏捷、勤学乐学”的学风。面对新课改,学校积极探索“以新课程改革为轴心的和谐教育”的办学模式。把“愉快评价学生,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作为新课程慢条斯理的突破口,采取“以科学为先导,以师促教改,以管理促高效”的有力措施,形成了“课改结构主体化,学校管理民主化”的办学特色。
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马桥中学的成绩斐然。现在马桥中学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前进……
20.外沙乡学校
外沙乡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它位于汝城县县城西北,省道324线旁,距县城12公里,交通极为便利。该校创建于1981年9月。分别设址在原“五七”干校(现园艺场)和外沙村小学。1982年9月,搬迁到现址(原为汝城县氮肥厂),分设为外沙中学和外沙中心校。1995年9月中学与中心校合并,正式更名为外沙乡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本科17人,专科74人,中专10人,中专以下5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8人,初级职称43人,未评4人。现有学生1284人,其中初中生330人,小学生954人。
学校拥有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美术室和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还有标准的运动场。
2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励精图治,谱写了外沙教育一个个新篇章。近年来,学校相继被评为郴州市“规范化学校”、 “园林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 和“实验一级学校”,学校目标管理综合评估先后荣获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在一年一度的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和艺术节中,多次荣获团体总分前三名。逐步形成了“管理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格局。
21.延寿瑶族乡中学
延寿瑶族乡中学的前身为达德学校,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乡属小学,李涛将军曾于年在此就读。1949年解放后,达德学校成为乡政府或人民公社的办公用地,延寿中学建在现延寿瑶族乡中小心学位置。1988年延寿乡中学与中心小学分开后重搬此地建校至今。
延寿瑶族乡中学现有校园面积13亩,教职工36人,教学班10个,共有学生500多人。学校依山傍水,整个校园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建设规范、设施配套,属县级园林式单位,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近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倡导创新学习,学校按照“创民族特色学校,育优秀合格人才”的目标,逐步形成了“文明、严谨、勤奋、创新”的校风,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同学校教学常规工作融为一体,民族团结教育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及艺术教育相结合,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主旋律,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结合本乡特点,坚持在初一设立《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十个一”活动,成绩显著。1999年9月,延寿瑶族乡中学被省教育厅、省民委指定为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学校。2001年1月,市、县民委授牌将学校定为“民族团结进步素质教育实验学校”。2001年4月,汝城县人民政府授予学校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2002年10月被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评为“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 2002年10月,学校蹴球代表队代表市、县参加湖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荣获一银一铜及两个第六名的好成绩。
延寿瑶族乡中学是一所团结的学校,是一所进步的学校,是一所开拓创新的学校。我们坚信:延寿瑶族乡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汝城县小垣镇中学情况介绍
22.小垣瑶族镇中学
1976年,延寿学区在大山村创办了大山附中,1985年,大山附中改名为小垣镇中学,1997年小垣镇中学与中心校合并为小垣瑶族镇学校,2003年,小垣接管汝城钨矿子弟校,中学与中心校分开,恢复为小垣瑶族镇中学。
小垣瑶族镇中学现有教职工15人,学生183人,是全县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之一。
小垣瑶族镇地处汝城边远高寒地带,这里交通不便,气候条件差,生活艰苦,学校规模小,难以稳住优秀教师。困难是实实在在的,明摆着的,但一方教育是要办的。自创办起,历届学校领导在学校管理上都坚持沿用的一是以情管理与制度管人并重,为稳住优秀教师,学校领导首先做到的是与教师多勾通、多谈心、多联系,让他们在这小学校里有家的感觉,安心工作;二是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和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小垣地处矿区,人员复杂,学校德育工作和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领导坚持这一办学思想,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常抓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三是坚持把学校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来抓,而且非常成功。学校虽小,但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大中专毕业生,也有研究生、博士,有在本地服务的,也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
近年来,学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多次获得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优秀领导班子,学校管理规范收费先进单位,教育基金会先进单位等等。
23.文明乡中学
文明乡中学建于1969年,原名幸福中学,校址在文明乡二都村,1972年迁至文明乡宣溪村高粱下,正式更名为文明乡中学,1984年迁至文明街(现文明乡中心校校址),1990年迁至现址。学校占地面积13亩,现有教职工60人,教学班15个,学生近一千人,是一所全日制市级规范化普通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愉快教育,认真抓好课改及校本教研,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教学质量成绩显著,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2005年曾两次承办全县中学管理现场会;2007年中考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人数排全县乡镇中学第一名;学校的《明确目标定规范,突出行动抓落实》被列为市教育局新课改培训内容,《教学过程求优化,“三优”评比见成效》在2006年全县中学管理现场会上推介交流;省级“十一?五”科研课题《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先后荣获县“优秀学校领导班子”、“综治工作先进单位”、“校本教研先进单位”等二十多项荣誉。
现在全校师生精诚团结,真抓实干,锐意创新,朝着办一流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加压奋进!
24.岭秀瑶族乡学校
岭秀瑶族乡苗圃希望学校建于1984年,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其前身为岭秀瑶族乡苗圃希望中心小学。现共有20个教学班,855名学生,58位在岗教师;校园占地面积为13804平方米,校舍面积为4900平方米。
建校20多年来,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主人翁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打基础、谋发展,使得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在学校管理方面、教学质量方面、安全维稳方面、改善办学条件方面、收费工作方面等等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
一、管理水平不断上升。近几年,我校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管理水平不断上升。2005年学校获得目标管理二等奖,2006年获得目标管理一等奖,同时学校被评为“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单位”。
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加大了教学管理力度,实现了课堂教学和教学教研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使得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5年初三毕业147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10人,就读汝城职中26人;2006年初三毕业241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27人,升学率为12.91%,就读汝城职中44人,完成指标数的112.8%;2007年初三毕业202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23人,升学率为12.99%;就读汝城职中58人,完成指标数的113.7%。另外,学校还加强音、体、美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体质和综合素质,在县第二十五届中小学(移动杯)田径运动会中,我校选手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三、安全稳定不断加强。学校在安全稳定方面制定了一整套管理措施,层层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状(学校与各班主任、与各教师;校长与各处室负责人;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并实行了责任追究制。2005年――2007年这三年中学校安全事故均为0,且2006年学校被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近些年来,学校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和从公用金费中挤出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及社会团体捐款,新建了一块水泥球场;2006年积极向上争取资金7万多元新建了学生厕所;2007年积极向上争取资金50余万元,用于置换学校锅炉、开水桶、蒸饭柜以及新建一幢941.71平方米的教学楼,教学楼拟在2008年2月底峻工。
五、收费工作不断规范。学校在收费方面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近几年学校严格按文件标准收费,没有超标多收一分钱。2005年、2006年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教育收费规范化学校”及“收费管理先进单位”。
25.盈洞瑶族乡学校
盈洞瑶族乡地处汝城县西南边陲,与广东省乐昌市九峰镇接壤,同本县的文明乡、延寿、岭秀瑶族乡毗邻。距县城76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号称汝城的“西藏”。
1953年盈洞从文明乡划分出来,单独立乡,创办了“盈洞小学”, 1961年成立学区。1969年秋季,盈洞完小“戴帽”办起了初中班,学校取名为“盈洞公社中学”。1981年盈洞公社中学更名为盈洞乡中学。1985年将盈洞乡中学划分为盈洞中学、盈洞中心校; 1995年秋,中学、中心校合并,更名为盈洞瑶族乡学校, 2003年秋撤学区并入乡学校。
盈洞瑶族乡学校地处盈洞圩,四面环山,占地面积9991平方米,建筑面积8404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8%,硬化面积达46%。校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布局合理。现有教学班15个,其中小学11个,初中4个,在校学生744人,教职工45人。
1999年秋,我校率先在全县创办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成功地构建了“一乡一校”的办学模式,2004年秋完全实现一乡一校目标。多年来,我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以“理性的思路,刚性的管理,柔性的服务,和谐的激励”为治校方略,形成了一个团结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学有所成的合格人才,为瑶乡的基础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近年来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制度完善,管理规范;二是安全第一,秩序良好;三是活动丰富,硕果累累;四是教研正常,质量提升。在2006年的毕业升学考试中,我校考入省重点高中(汝城一中)20人,并有3 人挤进了全县前20名,创我校办学史上最高纪录。在此次会试中,我校综合成绩高居全县榜首,其中政治、语文、历史、化学排全县第一,数学第二、英语第三、物理第四。在2007年的毕业升学考试中,我校考入省重点高中(汝城一中)22人,其中9人进入科技班,再创我校办学史新高。五是条件改善,环境优化;六是管理到位,特色突出。
26.城关镇完全小学
汝城县城关镇完全小学创办于一九七六年,迄今已有三十多年办学历史。她坐落在县城文化浓郁的劳动路,以其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质量,成为全县小学教育的示范基地和窗口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创新教育基地”、“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郴州市规范化学校”、“郴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并获得“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十分钟湖南赛区优秀组织奖二等奖”、“郴州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郴州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先进集体”、“郴州市反邪教警示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教职工117人,有教学班38个,学生2600多人。学校秉承“让校园充满生命活力,圆孩子一个欢乐的梦”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质量治学校、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写未来、以特色树品牌”,形成了“艰苦创业、团结协作、负重向前、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材为志”的良好校风。
在探索与改革中发展壮大,在创新与超越中走向成熟,在新世纪的蓝天下,城关镇完全小学正阔步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27.城郊乡中心小学
城郊乡中心小学建于1908年,占地面积15303平方米,布局合理:教学、活动、生活三大区域相对独立;校内设施齐全,拥有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演播室、多媒体教室等。环境幽雅,条件优越,师资雄厚。
学校现有小学班28个,幼儿班5个,学生1140名。教职工7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63人。本科学历占3人,大专学历38人,学历达标率100%。
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各科质量监测人平均在全县前三名,综合工作居全县前列,已形成了“用法规管理学校,用创新经营学校,用品牌打造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现有省级骨干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县级骨干教师6名。近年来教师参与市、县级赛课有19人次获奖,其中市级5人次。学校积极参与市级课题实验研究,目前,省级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优化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近几年,教师有10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在县第七届艺术节中,学校获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二名,获“优秀展览”;在县第八届艺术节中,学校获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县25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学校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在县“国防知识抢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学校先后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领导班子”“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 “体艺卫和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单位”“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先进单位”;市中小学危改工作先进单位。
土桥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47年。
1947年,土桥中心小学取名为“仁治乡中心国民小学”。解放后,更名为“土桥高小”。文化大革命后,改名为“土桥中学”。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当时的土桥公社率先于1979年创办了中心校,从此更正为土桥镇中心校,它是汝城县最早创建的两所重点中心校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中级职称 83人,初级职称 19人;教师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71人,中专学历38人,初中学历2人;学生1626人,教学班46个。
学校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德治校,以德修已,以德育人,以德为范”,推行以“凝聚人,发展人,激励人,服务人”为主要内容的人本管理,形成了“严肃、严谨、严格”的教风、“勤思、勤问、勤练”的学风和“自信、自律、自强”的校风。
学校用超前的教育理念,大胆的创新尝试,科学的管理方略,全新的发展模式,使全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跨入了“快车道”,教育教学质量空前提高,赢得了社会赞誉。
学校领导审时度势,保稳定、求发展,正按照《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带领全体教职工继续朝着“教育教学高质、管理水平高效、追求创名牌学校”的目标前进。
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2006年度:规范化普通完全小学、学校目标管理评估一等奖、课改实验教学比武活动优秀组织奖、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乒乓球比赛团体总结第四名、先进基层工会、第25届移动杯运动会优秀组织奖、国防教育二等奖、湘音湘韵二等奖、普法依法治理合格单位。
2007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学比武活动优秀组织奖、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募集资金先进单位、课改教学比武、综治管理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先进单位、学籍管理先进单位、基础教育统计先进单位、督导先进单位、民办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三等奖、第八届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节团体总结第二名。
三星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89年9月,座落在汝城县县城南106国道10公里处右边。原名泉水乡中心小学,2003年撤学区后名为“三星镇中心小学”。学校经历了七任校长,现任校长是何大军。现有本部一所,村小15所。学校现有教学班64个,学生1676人。教职工109人,市级首届骨干教师1人,县级骨干教师3人,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有6人,专科学历的有46人,中师学历57人,学历达标率为100%;职称结构:小学高级教师66人,小学一级教师43人。
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思想,全体教师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先后被评为:“郴州市规范化完全小学”、“汝城县治安安全单位”、 “汝城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汝城县文明学校” 、“县园林式学校”、“汝城县校园文化建设样榜学校”、 “汝城县卫生先进单位”、“少先队雏鹰红旗大队”、零六年十一月顺利通过市安全文明校园验收等。
学校以“建一流师资、育一流新人、创一流名校”为总体目标;以“民主管理、科研兴校、特色办学”为办学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已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校本教研卓有成效,教学科研气氛浓厚。
几年来,学生学科成绩节节攀升,师生竞赛捷报频传,素质教育全面开花:教师有六人次在县级以上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有过百篇各类文章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学生有上百人次在县级以上获奖或发表文章。俗话说:“厚积薄发”,可以说,我们已积蓄了很强的发展潜能,学校正朝着“一流农村规范化小学”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井坡中心小学地处湘南边陲,是汝城最早的中心小学之一。始创于1984年,学校地址是原井坡公社旧址,现在大部分建筑是原井坡公社的旧房。2003年改为井坡中心小学。
井坡中心小学现辖八所村小和一所中心校,共有40个教学班,学生1273人,教职工85人,其中在岗教师68人,小学高级教师53人,小学一级教师25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34人。中心校园占地面积6518平方米,建筑面积5291平方米。
近年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宗旨,以教研教改为契机,秉承“德育为首、安全为重、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益。2006年学校在教育局目标管理考核中定为二等奖、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收费规范单位”。
大坪镇中心小学位于汝城县大坪镇大坪墟,106国道旁边,距县城17公里,毗邻广东。其前身为“太平高小”,始创于1941年,1951年改为私立小学,1952年汝城县人民政府为公办小学,1977年迁至大坪乡“九二0”厂办学。1995年8月大坪中心校又迁回到原址。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坪中心小学新建教学楼、学生宿室、扩建校园。中心校现有校园面积1820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260平方米,其中教室18间,面积2058平方米,学生寝室36间144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各一间,面积360平方米,教师住房1275平方米。其它用房面积2127平方米。
大坪中心小学辖20个行政村中的15所村小,现有教师117名,7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32人。近年来,大坪镇中心小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以“优质管理、优良秩序、优等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强对学校的管理,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在全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1年至2004年连续四年获县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2004年获学校目标管理县一等奖,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校本教研现场会,并获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在县每年举办的艺术节活动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在每年召开的中小学田经运动会中,2003年获团体总分第2名,2004年获团体总分第4名,2005年获团体总分第4名,2006年获团体总分第3名的好成绩。多年来,学校始终把质量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在抓好教师课堂管理的同时,不断深化教研教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历年的县组织的期末教学质量测试中均能取得好成绩,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学生,为社会输送出杰出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学校正朝着“和谐一体,励治一新,敢为一流”的高远目标迈进。
我校始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占地面积为12913 m2,现总建筑面积为4834m2,二00四年秋季,我镇实行学校布局调整,集中办学,1―6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到我校就读。本学期我校共有教职工32人,1―6年级在校学生577人,还办有初具规模的镇中心幼儿园,我校集中办学后,学校争取了香港苗圃助学长征资金20万元和危改国债资金20万元,于2005年11月建成了一幢崭新的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931.16平方米。新建教学楼可容纳9个教学班,完全能适应我镇集中办学的需要。2005年县财政筹措资金,新建了一幢双层厕所,现竣工投入使用,改建教职工住房阳台,新建学校多功能餐厅,主体工程也已完成,还改造了低年级寝室,已建成十间带卫生间、备有热水和冷水供学生生活使用的寝室。县财政局还无偿赠送了彩色电视机两台,VCD两部,豆奶机一台,洗衣机两台,使我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项设备设施逐步配套,我校有图书室一间,共有图书10190册,生均17.6册,仪器室一间,实验电教仪器达3.9万元,体育室一间,体育器材达0.8万元,电脑室一间,学生机40台,可供一个班进行教学及上机练习。
我校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舒适,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各种制度及方案齐全,措施得力,教育教学效果显著。
1992年被汝城县政府授予“合格学校”称号;
1995年被郴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双一类学校”;
1996年被汝城县政府授予“县级园林式单位”称号;
2001年被郴州市教育局授予“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称号;
33.永丰乡中心小学
永丰中心校创办于1985年9月,校址设在70年代兴建的永丰中学,当时学校有教室一栋,约200平方米,寝室一栋约150平方米,其它用房100平方米,都是土木结构,学校为附近几个村的小学五年级学生100余人,86年改制为十二年制教育,扩招全乡六年级学生,教学班4个教师10人,学生200余人。90年代初乡政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经多方努力,学校搬迁至原永丰乡政府,即现在的校址,当时建教室一栋约定1700平方米,99年小学高峰期,仅六年级达300余人,全校学生达800余人,教职工35名,为改善学生的住房,乡政府投资10万元,把原乡政府礼堂改为学生的寝室。二楼作为学生就餐厅。同时把五年级学生350余人临时安置在原中学,设中心校分校,学校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投资18余万元,改善教师住房,绿化校园500平方米,硬化道路、修蓝球场400余平方米;2004年学校领导积极争取中央住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和危改基金六十余万元,兴建综合楼一栋约1400平方米,有效的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永丰中心校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在学校班子及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学校现有固定资产已过百万元,拥有一流的微机室(价值23万余元),收藏图书二万余册……走过了22年的风风雨雨,接受了许多次检阅并获得成功。1998年接受县级普九验收,并正式发文认定合格;2003年12月,接受县政府督导室及教育局等级学校督导复查,认定为郴州市规范性学校;同年评为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榜校。
二、艰难的办学规模发展
(一)学校办学条件发展
永丰中心校位于永濠公路旁,地处涧布,服务永丰乡13000多名人民。学校现占地面积9995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1996年上期搬迁到现址,教学楼面积为1234平方米,教师住房1123平方米,学生寝室773平方米,其它用房224平方米;2004年拆除原学生寝室,新建综合楼一栋,教学楼达到1680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达到950平方米,教师宿舍1243平方米,简易洗澡间100平方米,厕所110平方米,食堂85平方米。学校有微机室54平方米,微机40台。有校园卫星接受系统一套。
(二)教师队伍发展
永丰中心校教职工人数,建校初仅有12人。85~95年,一直保持在12人左右。1996年成为一所完全制小学后,教职工人数达到24人;99年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职工人数达到了三十五人。2003年后,学校规模有所减小,教职工人数为25人;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女教职工13人,男教职工15人,专科学历14人,本科学历1人,35 岁以下教职工3人,35至40岁教师1人,40岁以上教职工24人,教职工平均年龄48岁,现有县级骨干教师2人。近三年来,受各级表彰的优秀教师11人次,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或交流。
(三)学校生源发展
学校在校生人数发展总的呈曲线形:办学初期在100人左右,教学班保持在二到四个班;搬迁到新校址后,学校规模得到扩大,一般保持在十个班,人数在五百人左右。
三、艰难的教学效益提升
自建校以来,永丰中心校人秉承“德育立校,质量强校,教研兴校,安全稳校”的宗旨,辛勤工作,培育了五千多永丰英才,为永丰人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田庄乡完全小学地处106国道旁,其前身是田庄乡中心小学,创建于1987年,1998年将初中小学合并一起,改名为田庄乡学校。二00六年春,我校按照县人大的决议实行集中办学(初中生全部集中到五中,十一所村小全部撤并到中心校),改名为田庄乡完全小学。现有17个教学班,893名学生(其中住宿生706人)。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先进,拥有电脑室、仪器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数间,建立了标准的运动场;学校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绿草如茵,景色宜人。
行进于新的世纪,田校人能立改革潮头,以“加压奋进为动力,稳定发展为主线,提高质量为重心,提升品位为目的”的办学思想,以“文明、笃学、慎思、进取”为校训,以“创建示范性学校”为办学目标,实施“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工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打造学校品牌,为田庄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市教学常规百佳学校”、“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市规范化初级中学”、“市先进文学社”、“市绿色学校”、“市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学校”、“市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勤奋、智慧的田校人沐浴着时代的阳光,朝着“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目标阔步前进。
暖水镇完全小学的前身是暖水中学老校――新民高小,座落于沤江河畔北水村。1982年春集全乡五年级学生优秀者开办甲班乙班,同年秋季才集全乡大部分五年级学生按序编班设为专校。1984年秋,被正式命为暖水乡中心小学。1988年秋迁至现在双联村的踩脚岭,校园占地4000平方米,校舍面积1360平方米。1997年秋得到了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的捐献港币五十万元,从而增建一栋2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为感谢邵逸夫先生的恩德,弘扬爱国助教的精神,1998年经县教育局批准备案,改暖水乡中心小学为“暖水逸夫小学”。2003年秋,所辖村级小学一同并入中心校,并正式命名为暖水镇中心小学。2006年冬,改为现名“暖水镇完全小学”。
学校自1982年春创办至今,办班100余个,在近两年全县第七届、第八届艺术节中,我校获团体总分第七名、第三名的好成绩,还获得县级“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学校”、“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三等奖”、“两免两补先进单位”、“募集资金先进单位”、“德育管理先进单位”、“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现有教职工47人,教学班13个,学生708人。学校正朝着办学育人,突出中心,管理规范,争创一流的方向健康发展。
南洞乡完全小学创办于1950年,创办时校名为“淇澳小学”,校址在现在的南洞乡淇岭村,地名为下淇公馆。1956年9月,南洞中心小学(当时为“淇澳小学”)改名为“下淇小学”;1958年9月,学校搬迁到现南洞乡完全小学高级部,校名为“南洞高小”,负责管理全乡小学教育教学。1960年9月,学校改名为“南洞附中”。1969年, “南洞附中”改名为“南洞中学”。 1982年9月,南洞中学除招收初中生外,还开办了四、五年级,也是现南洞乡完全小学的前身。
1983年3月至1984年12月,南洞乡人民政府采用政府拨款、发动群众捐款的形式共筹措30余万元,重择校址(校址于乡政府北面,地名为松下洞),新建校舍创办南洞中心小学。同时在南洞中心小学设学区,负责管理全乡小学教育教学。2006年,南洞中学撤并到县五中,南洞乡撤并所有村小,学校改名为南洞乡完全小学,原南洞中学设为高级部,原南洞中心小学设学校初级部,实现“一乡一校两部”的办学格局。现全校教职工共36人,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30人。
近年来,学校以“创建特色,争创一流”为办学宗旨,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治校方针,以“博物师长,修德讲学”为校训,营造了“团结、务实、争优、创新”的校风,强化管理,务实创新,走出了“活动引路,德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路子。学校管理一流,质量上乘,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校”、“郴州市规范化完全小学”、“郴州市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学校”,“汝城县园林式单位”、“汝城县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学校”、“汝城县两免两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工会先后多次评为市县先进工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学校支部多次评为乡先进党支部;在县运会和艺术节中,连续几年评为优秀组织奖。
马桥乡中心小学起创于1986年9月,学区由原马桥乡中学迁到中心校。1998年9月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中心小学校址与马桥乡中学校址对换,地名叫神仙岭。马桥乡中心小学现有教职工64人,教学班30个,其中一年级教学班7个,二年级教学班8个,三年级教学班7个,四年级教学班3个,五年级教学班3个,六年级教学班2个。在校学生880人,其中男498人,女382人。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学校以“以人为本,育人至上,科研领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体教职工精神振奋,与时惧进,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研教改先进单位。2006年度,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学籍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统计、规范收费工作” 先进单位。
延寿乡中心小学是延寿瑶族乡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始建于一九四一年,至今已有六十六年的历史,学校占地面积11610m,建筑面积6158m。曾经先后办过初中、高中,1988年恢复小学。现有教师66人,学生1340人。
&&&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一手抓办学条件,一手抓内部管理,树立了“以人为本,质量强校”的办学目标。硬件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新增教学设施(教学楼和学生寝室楼)1900m2,新增教学设备(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室的设备)15万余元。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科学管理上,学校注重了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一是重抓了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了师生的思想水平提高。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开展教育活动,接受群众监督,使全体师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工作,学会了做人。二是狠抓了保学控流,巩固了“普九的成果”。采取了“减、缓、免、劝”的办法,长期保持学生的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巩固率99%以上。三是勤抓了教学教研,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学校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教研促教学,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改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 学校的科学管理,教师的辛勤工作,终于有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级“师德师风”先进单位,“校本教研”先进单位,“收费规范化”先进单位,“校务公开”先进单位。获郴州市“规范化普通完全小学”、“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在县目标管理评价中,荣获一等奖。
小垣瑶族镇完全小学创建于1958年,创建时取校名为“白云完小”,校址在小垣镇大山村。1985年,学校正式命名为“小垣瑶族镇中心小学”。1998年,小垣镇中、小学合并,创建九年一贯制的“小垣瑶族镇学校”。 2003年元月,在汝城钨矿职工子弟学校校址上重建小垣瑶族镇中心小学。2005年9月,小垣镇撤并所有村小,实现“一镇两校”办学格局,小垣镇中心小学更名为“小垣瑶族镇完全小学”。
学校座落在汝城县最高峰――五指峰下,占地面积1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96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教职工26人,学生478人。拥有25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投掷运动场、多功能餐厅、音乐室、美术室、学生电脑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和标准自然科学实验室,教育教学设施较为齐全。
立足校情,谋划长远,突出特色,和谐发展。学校积极探索集中办学经验,创新德育工作机制,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办好师生满意食堂,形成体艺教育特色,走出了一条“以集中办学为契机,以和谐创建为载体,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以一流服务为补充、以特色教育为突破”的办学之路,先后被评为“湖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郴州市规范化普通完全小学”“汝城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汝城县幼教、实验教学、规范收费工作先进单位”等。
文明乡是汝城西部的一个乡镇,全乡有两万八千多人口,是汝城县的西大门。文明中心小学创办于1936年,座落在百丈岭西面的文市江畔。这里环境幽雅,风景怡人,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近百年来,为文明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文明中心小学现在管辖16所小学,其中一所中心小学,9所联办学校,6所村办小学。现有教职工90人,学生1387人。
中心小学校本部占地面积为 9600m2& ,建筑面积为4400m2。巨大变化一气呵成,94年投入近百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和多媒体教学楼;2001年投资四十多万元新建了苗圃希望学生宿舍;2002年投资十二万元新建了厨房;2003年投入近八万元进行校园绿化;2005年投入三十多万元新建现代化学生寝室楼。整个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楼、寝室楼、办公楼等错落有致;学校绿化美化上规模,做到了“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被评为市级“园林式单位”。学校具有图书阅览室、仪器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比较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在设备的配置上确保了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成为了全乡课堂改革活动的中心;中心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中心教研组,各片成立了片教研协作组,整个中心小学形成了上下连成线,左右连成面的教研网络,使中心校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中心,课堂中心,活动中心。
近年来,中心小学被市教育局督导评估评定为“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校”、“规范化完全小学”,学校目标管理评估连续四年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还荣获了“收费规范化学校”、“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危改工作获得郴州市先进单位、县级会计决算报表编制工作先进单位、县司法局评为“普法先进单位”;被中共汝城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全县的各项体艺比赛中取得较多的好成绩。
中心小学的领导班子是“团结、务实、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办学有创新,工作有思路,管理有模式,办学有特色。一是实行“一个中心、三个片”的管理。根据全乡的地理条件、历史沿革和学校布局等实际,将全乡的36所小学调整布局为16所小学。学校开创了以中心校为中心和以秀水高小、上章联校、名望高小为联系点的“一个中心三个片”的管理模式。即以中心校本部为中心,实行管线和分片相结合的管理,认真落实《文明中心小学目标管理方案》。二是紧缩开支、艰苦创业,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中心校改建了水塔,新建了开水房厂棚,更换了多媒体教室防盗网、改造后操场、自筹资金创办中心幼儿园等;秀水高小建好了水泥操场和硬化了地板;上章联校改造了学生宿舍,增添了适合低龄学生寄宿的学生床铺;名望高小铺了水泥操场,砌了护坡,改建了围墙,建好了升旗台。人们评价“文明中心校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三是设立副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四是老龄工作经常化,老龄活动正常化。五是档案管理规范化。
目前,中心小学全体教职工正一如继往地科学运作“一个中心三个片”的分片管理模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打造汝城西部教育的亮点,使文明中心小学真正成为汝成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汝城县机关幼儿园创办于1979年,是我县办园历史最长、 规模最大、设施最齐、管理最好、环境最美、师资力量最强、教保质量最优的由政府举办、教育局主管的公办幼儿园,目前是郴州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幼儿园,也是全市唯一一所一园两制模式发展的公办幼儿园。
该园位于城关镇劳动路102号,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现有在职教职工58名,在园幼儿近800多名,17个教学班,辖一园、二园两个园区。
多年来,该园以“一切为了孩子,精心培育幼苗”为办园宗旨,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的道路,建立了一套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形成了科研兴园的特色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曾先后被评为省、市、县级“一级幼儿园”、“儿少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卫生单位”、“绿色学校”和市、县 “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巾帼文明示范岗”、“三八红旗集体”、“教研教改先进单位”、“幼教工作先进集体”、“自身建设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等,教职工有100余人次获县级以上奖励或表彰,在省、市幼儿教育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打造了汝城幼儿教育的品牌,成为了汝城幼儿教育的一面旗帜。
主办单位:苏仙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苏仙区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技术支持:湖南科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编号:湘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志涛湖南汝城哪里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