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夫在昆明呈钢钢铁有限公司钢铁公司工作过吗?

昆明女孩捐器官救5人 卫生部副部长致敬
黄洁夫和医务人员向琴琴的遗体默哀致敬要命的石头放学路上砸向女孩救命的捐赠惠及五位患者昨日,一次非常特殊的器官移植手术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来自东川区的10岁女孩琴琴,在本月初意外受伤不幸身亡后,家属主动提出把孩子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患者。最终,从琴琴身上取出的1个肝脏、2个肾脏和2个眼角膜,分别移植到5名患者身上,拯救了3人生命,使两人复明。因公来昆的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获悉后特别感动,专程赶到医院看望慰问琴琴的父母,并向琴琴的遗体缅怀默哀。放学路上10岁女娃被滚石砸中今年12月10日下午4点,家住东川区拖布卡镇新店房村的琴琴,和小伙伴们一起走在放学回家的小路上。谁也没有想到,10分钟后,就要到家的时候,灾难发生了。这条小路琴琴已经走了3年,路旁的山坡上,还有一条公路。事故发生的前几天,当地下了一场雨,导致公路旁的排水沟堵塞了。当天下午,工人们正在清理水沟中的垃圾,淤泥和碎石就堆在水沟旁。就在琴琴与伙伴们路过施工路段下方时,一块直径30厘米的石头从山坡滚下,琴琴躲闪不及,被砸中了后脑勺后当场昏迷。随后,琴琴被紧急送到东川区人民医院进行抢救,脑部CT影像显示她的伤情非常严重。11日凌晨4点,琴琴被转院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被诊断为重度颅脑外伤及多项其他损伤。11日16时,琴琴病情加重,出现呼吸障碍,虽然专家全力抢救,但还是无法挽回她的生命。经过多次会诊复查,琴琴被确认为脑死亡。琴琴的爸爸施万付告诉记者,10岁的琴琴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们家并不富裕,琴琴特别懂事听话,非常乐于帮助他人。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帮父母打扫卫生、洗碗,并辅导弟弟做作业。施万付说,当他们选择捐献孩子的器官时,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无法接受,甚至有点残忍,但是却符合孩子一直乐于助人的性格。“我十多年前就来昆明打工,以前在媒体上看到过捐献器官的报道,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如果真的能够帮助到别的患者重新获得生命,也是一件好事情。”在谈到主动捐献琴琴的器官时,琴琴的大伯这样说。“能救到别人我们就尽量去救,也希望让别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施万付和琴琴的母亲张绍英几度落泪,却尽量压抑丧失爱女的悲痛。而他们的善举,也感动了包括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内的所有人。昨日上午9点,施万付和张绍英郑重地在器官捐献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上午10点,医院手术室里,琴琴在鲜花和洋娃娃的簇拥下像睡着了一样。她穿着粉红色条纹的衣裳,一束绽放的百合放在她的头顶。黄洁夫、云南省副省长高峰和医务人员低头默哀。在另外几个手术室内,5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即将和琴琴建立血肉联系。其中的3名患者将分别获得琴琴的肝脏和肾脏,另外两名失明的孩子,也因为琴琴的眼角膜而重见光明。政府将为琴琴家人提供帮助上午10点30分,作为卫生部副部长和中国肝移植领域的顶级专家,黄洁夫还没有来得及脱下手术服,便看望慰问琴琴的父母。“对琴琴的意外去世,我们表示深切地哀悼;你们的善举,挽回了几位患者的生命,帮助两名孩子重见光明,我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黄洁夫感动地说。在了解琴琴意外身亡的经过后,黄洁夫对身旁的高峰副省长说,儿童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今年发生的几起校车事件,让全社会高度关注校车安全问题。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建筑施工给儿童带来的安全问题,我们对施工安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这次是一个警示。黄洁夫还要求,今后凡是进行器官捐献手术,都要举行一个仪式,向捐献器官的逝者默哀致敬。他准备将这个做法带回去,今后在全国进行推广。“这种人性化的遗体缅怀仪式,我们要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也感谢你们媒体关注这件事情,请你们少报道我,多报道云南省对器官移植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多报道琴琴父母的善举。”黄洁夫说,琴琴家属的深明大义,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帮助。对此,高峰副省长现场表态,我省在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时,以后也都要这样做,同时,医院将减免琴琴的医疗费用,琴琴父母的身体状况不好,医院将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免费检查,大病医保也将优先照顾他们。另外,政府部门和红十字会将为琴琴的姐姐和弟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上午11点左右,施万付夫妇在医务人员的带领下,在医院太平间内与琴琴进行最后的告别。之后,琴琴的遗体被送往殡仪馆火化。而她的生命,将以另外一种形式,在5名素不相识的人身上得以延续。相关新闻我省器官捐献办公室最快下月成立“云南的器官捐献事业,已经有了一个好的机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黄洁夫曾在云南生活过八九年,先后在昆钢医院、昆明医学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过,并且亲自完成了我省的第一、二例肝移植手术。他说:“云南在器官捐献方面的技术,在国内不是最先进的,但却是称职的。”黄洁夫表示,器官捐献和移植方面,广东省走在全国的最前列,他将邀请中山医科大和其他医学院校的专家,来云南传授最先进的经验。高峰还透露,省卫生厅、省红十字会和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将共同打造云南省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信息网络,包括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省级人体器官捐献专家组、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省级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覆盖云南省所有地州,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最快将于下个月正式挂牌成立。另外,昆明市也将成立昆明市DCD网络系统,在昆明市所有县区设立人体器官捐献登记站,使我省器官捐献形成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网络系统,按照病情优先的原则,合理分配器官资源,开展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以便更好对接国家器官捐献网络,促进我省DCD器官捐献的进一步发展。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李立表示,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该院率先在省内开展社会问卷调查,大约54%的市民表示愿意捐献有用器官,19%的市民不愿意捐献。剩余27%的市民对器官捐献不了解。昨天琴琴的器官捐献,是该院仅有的几例由逝者家属主动提出捐献的案例。链接现在需求和供给达30∶1我国器官缺口巨大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历经40余年的艰难发展历程,在移植数量上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国。移植病人的存活率也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器官短缺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据卫生部统计,器官需求数量与供给器官数量的比例是30∶1,而同期美国的比例是约5∶1,英国是3∶1。作为卫生部主管器官捐献事业的领导,黄洁夫深知,我国器官捐献事业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的滞后。而欧美国家已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制管理体系,确保器官移植医疗服务的合理合法。直到2006年,卫生部才出台了我国的第一部器官移植法规,移植行业的法制规范管理才开始起步。2010年3月,卫生部与中国红十字会启动了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并在广东、江苏、上海等11 个省(市)开展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未来如果再依赖死刑犯器官移植走到尽头黄洁夫指出,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监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如:器官匮乏、器官买卖、器官移植质量不高等。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瓶颈是我国未建立一个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的正规渠道,尸体器官移植依赖死刑犯器官捐献。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移植事业的发展,系统性依赖死囚器官的做法也影响了我国作为一个文明进步的政治大国的形象。“随着我国死刑判决的逐年减少,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公民器官捐献体系,移植事业将成为‘无源之水’。”黄洁夫说,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器官移植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破除对死囚器官的依赖,必须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伦理和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生活新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100元,为1名贫困家庭婴幼儿提供3年的爱心营养包。
本月0人支持
每100元,给贫困地区1名小学生送1个爱心包裹,帮他们圆梦!
每2-3元钱,给贫困饥饿1名孩子1顿营养餐,让他们健康成长。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多语种网站
多语种链接
黄洁夫:内地已有38家医院停用死囚器官
&&&&来源:&&&&
&&&&&&字号
京华时报漫画任梦真
  &器官移植已经走出依赖死囚器官的历史阶段、国家控烟立法出炉在即……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小组讨论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将把死囚器官捐献纳入全国器官捐献分配统一系统中,杜绝器官交易腐败。&
  谈医改
  基层设备先进但没有病人用
  京华时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去年您如何履职?
  黄洁夫:去年按照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的要求,我带队去了6个中西部省份,甘肃、江西、宁夏等,每个队有10多名专家,医改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但问题还很多,医改是一条艰难的路,比如基层,按照改革设计,病人都先在基层就诊,不要轻易跑到大医院,但现在的改革的成果和我们的初衷是背离的。基层医院政府给足了钱,也引进了先进设备,B超、X光机从来没有打开过,因为没有病人要用。
  京华时报:您有何建议?黄洁夫:我每个星期都做手术,原来超过万人门诊的只有几个,但近年来已经比比皆是了,老百姓看病就医难、医托啊等问题都越发突出,每个医生每天要看50至100个病人,不医闹才怪,6日上午在小组讨论上我准备了一份10页纸的发言,针对如何引进民营资本办医、让公立医院改姓、社会资本如何进入公立医院。
  拒收红包协议难解腐败问题
  京华时报:近年来,伤医事件不断发生,卫生部门应该有何举措?
  黄洁夫:一方面,涉及国家的法制建设,不单单是医患关系,而是犯罪,另一方面,是医疗体制的改革,公立医院目前的体制没法解决医患关系,患者入院治疗需要签订协议,医生进学校的第一天就有宣誓,如果要医生不断宣誓的话,这个宣誓就是无效的,还损害了医生的尊严,不能通过单纯的行政手段,签了协议就能不收红包了吗?我们应该从源头治理。
  京华时报:这个协议您签了吗?
  黄洁夫:还没有让我签,我在协和医院肝胆外科
  任主任,1963年进医学院时就已经签过了,这个承诺是终身的,如果让一个人不断发誓的话有意义吗?这个誓言和三十几年前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反复签呢?签多了老百姓也不信了。
  京华时报:会向卫生行政部门反映这个情况吗?
  黄洁夫:制定拒收红包协议也是好意,但制定者肯定不是医生,而是好心的管理者。了解行当的人不会制定这个协议。我们会讲清楚,签协议是医生尊严问题,就像现在的反腐败,任何一个人如果想做医生,就不要想赚大钱,想做官就不要想发财,选择了做医生就不要想做富人。
  谈控烟
  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将要出台
  京华时报:如果在两会期间看到有委员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您会制止吗?
  黄洁夫:当然会制止,我会告诉他我是控烟协会的会长,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吸烟,不要吵架和引起人身攻击。同时,我在其他场合看到官员吸烟的情况已经好多了,我们最近参加一个活动,理事会的会议上往年总有几个理事抽烟,但今年抽烟的话都是悄悄跑到室外抽烟。
  京华时报:中国是控烟履约国,但至今还没有出台国家层面的控烟立法,这项工作有何推进计划?
  黄洁夫: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很快就要出台,大家放心。
  谈雾霾
  一般口罩不能阻挡PM2.5颗粒
  京华时报:雾霾天气您是否忧心?
  黄洁夫:这是我们经济发展这么多年需要付出的代价。中央领导和大家一样吸这样的空气,比如习总书记前往南锣鼓巷、吃庆丰包子时都没有戴口罩,这也是给百姓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中央的高层领导和大家同呼吸、共命运,要治理雾霾的急迫心情和大家是一样的,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承受和改变,来治理它。
  京华时报:您平时戴口罩吗?
  黄洁夫:不戴,一般口罩对PM2.5是无效的,PM2.5是很微小的颗粒,但我们的普通口罩只能阻断PM10以上的颗粒,但这以下的颗粒是阻断不了的,戴口罩多是心理安慰作用。
  京华时报:持续的雾霾天气是否会恐慌?
  黄洁夫:治理空气需要时间,不要讲得那么可怕,我在考上研究生前是在昆明钢铁公司工作,那里的空气太差了,不断燃烧的焦炭、煤释放出的PM2.5我想是很高的,我在那里工作了8年,我现在肺部还是很健康的,当然不是说大家不要防护,我每年两次体检肺部很干净,我打网球可以和运动员跑,跑得很快,大家都说我不像68岁的老人。
  谈器官捐献
  38家医院停用死囚器官
  京华时报:去年全国器官捐献情况如何?
  黄洁夫:我国器官移植已经进入到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将走出依赖死囚器官的历史阶段,我们从去年全面启动器官捐献工作后截至今年3月2日,全国先后共有1570人捐献器官,约有5000人因此获得新生命,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以往死囚器官捐献的数量。
  京华时报:已经逐步停止使用死囚器官?
  黄洁夫:广东、北京、浙江等38家大型器官移植中心已经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了,我们并不是反对死囚捐献器官,剥夺他们捐献器官的权利。死囚也是公民,也有捐献器官的权利,关键是有法治的建设,今后,死囚器官捐献也将需要本人和家人同意,就和公民捐献一样,同时要按照国家法律,进入全国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自动公平分配。
  京华时报:是说这38家医院完全不再使用死囚器官?
  黄洁夫: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使用死囚器官的情况,死囚可以自愿捐献器官。有捐献意愿的死囚的器官一旦纳入我国统一的分配系统,就属于公民自愿捐献,不再存在死囚捐献的说法。我们需要人权建设,公平、正义,大家都有此共识。死囚可以提出申请,签字,也可以享受人道主义救助等程序,不是不使用死囚器官,而是不准医院或者医生和一些人私下交易人体器官。
  京华时报:何时完全实现不用死囚器官,有无时间表?
  黄洁夫:我国的器官捐献工作才刚刚起步,才是个新生儿,现在已经快一岁了,希望大家合力让这个新生儿长好。这是个改革的过程,广东等多家医院已经主动不再使用私下交易的死囚器官,都是公开、透明、合情、合理的器官移植获取和分配。原来私下交易器官就是一种腐败,中间有许多链条和黑洞,原来的器官获取方式是见不得阳光的。
  器官捐献和移植已拟定入法
  京华时报:今年会有何新进展?
  黄洁夫:3月1日,国家成立了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卫计委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两家组成,由国家卫计委主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是华建敏、李斌等,主任委员是我,副主任委员是赵白鸽和马晓伟等。3月20日,我们将成立OPO联盟,将进一步推动器官捐献的公平分配,在去年以来1570例器官捐献者中已经有约一半的器官进入到我国器官捐献分配系统中。
  京华时报:有没有全国立法计划?
  黄洁夫:我们已经有器官移植条例,将对其进行修订,更名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正在进入法制程序。其中会对人道主义的救助明确统一原则,但不是统一标准,生命是无价的,不要说一个器官多少钱,困难的捐赠家庭都会进行人道主义救助,救助的形式有多种。
  希望器官移植纳入医保报销
  京华时报:之前说每年有3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实际登记等待移植的只有一万人,这之间的差距怎么理解?
  黄洁夫:中间的差距涉及到供体来源、社会经济情况、取舍等多种情况,现在我国器官移植是收费的,一个肝移植或者肾移植都需要花费几十万的费用,不是百姓想做就能做的,因此真正需要做的和实际登记做的有很大差距。人们的取舍有很多原因,有的人病重需要移植,但一旦移植会把家里的钱全部花光,他可能就会放弃,这种情况很常见。每年有100万人透析,约1/3需要肾移植和肝移植,科学估算有约30万人需要移植。
  京华时报:器官移植有无纳入医保报销?
  黄洁夫:我当然希望这样,这是生和死之间的选择,希望社会动员起来,让这些真正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不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抢救的机会。我们成立了人体器官移植的基金会,正在成立的过程中,希望这个基金会成立后,政府出一点钱,社会捐一点钱,医疗单位为这个事业捐一点钱,把这个基金会做大,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
  本版采写京华时报记者李秋萌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搜词热搜代表热搜委员议案提案
数据来自360新闻
代表委员去哪了医学新闻 考试相关
黄洁夫雾霾天不戴口罩称没用
发布时间:&&来源:&&
阅读数量 0
在全国两会期间,黄洁夫接受了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采访。黄洁夫:中国器官移植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中国将走上摆脱死囚依赖的历史阶段。3月1日,国家成立了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卫计委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两家组成,由国家卫计委主导。
&&&&&&&&对话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空气治理需要时间
&&&&&&&&在医药卫生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一直都是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之一。他被很多人评价为&敢说真话&。
&&&&&&&&在全国两会期间,黄洁夫接受了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采访。
&&&&&&&&记者:你如何看待北京雾霾?
&&&&&&&&黄洁夫:雾霾是经济发展这么多年的代价。我们要共同承受、克服,要一起改变它。
&&&&&&&&记者:雾霾带动了&防霾&市场,例如口罩、净化器,你如何看待当前的口罩对雾霾的作用?
&&&&&&&&黄洁夫:我不戴。因为戴一般的口罩是无效的。PM2.5很微小,普通口罩只能阻断PM10这样的大颗粒,只能让心理上舒服一些。关键是把环境要治理好,特别是室内的空气净化。
&&&&&&&&目前药店里能买到的口罩都不行,必须特制,中间要加很多东西,但佩戴很不方便。
&&&&&&&&雾霾严重时,特别是出现橙色、红色预警后,一定要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跑步。PM2.5进入肺泡的可能性更大。
&&&&&&&&空气治理需要一定时间,也不要讲得那么可怕。
&&&&&&&&我在考上研究生前,曾经在昆明钢铁公司工作八年。昆明钢铁厂以前的空气太差了,焦炭煤灰,PM2.5肯定很高。我在那里工作了8年,但现在肺部依然很健康。现在每年两次体检,肺部很干净,可以跟运动员同场打网球,根本不像68岁的老人。
&&&&&&&&当然,我说这个并不是让大家不怕雾霾,只是说危害因人而异。
&&&&&&&&记者:当前器官移植现状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大的举措?
&&&&&&&&黄洁夫:中国器官移植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中国将走上摆脱死囚依赖的历史阶段。从去年全面启动,到今年3月2日,1570例的器官,差不多有5000位病人因公民身后自愿器官捐献而获新生。同期,已远远超过死囚器官捐献,全国38家医院的大型器官移植中心已停止使用死囚器官。
&&&&&&&&死囚也是公民,也有捐献器官的权利,就和公民捐献一样,按照国家法律,进入计算机系统自动公平分配。中国为亚洲国家的器官捐献工作创造了一个范例,可是,还刚刚起步。目前自动分配已经超过一半。
&&&&&&&&3月1日,国家成立了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卫计委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两家组成,由国家卫计委主导。
更多两会内容,请点击进入的两会专题&&&2014年全国两会医学话题&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最新推荐最新更新
扫一扫 关注微信
400-966-2080
星恒教育订阅号
星恒教育服务号卫生部原副部长接受记者采访:雾霾天我不戴口罩
关键字:&2014全国两会PM2.5雾霾口罩环保两会黄洁夫周生贤环保部卫生部
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被舆论高度关注,在医药卫生和环保领域工作的两会代表委员也成为了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全国&两会&期间,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在采访中黄洁夫表示,全社会要共同承受、克服雾霾,至于口罩对雾霾的预防作用只存在于心理,他本人也不戴口罩。而另一位&两会&代表委员、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和去年一样又被记者数度抛来同样的问题:&您家里用空气净化器吗?&对此周生贤笑而不答。
在医药卫生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一直都是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之一。他被很多人评价为&敢说真话&。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有关如何看待北京雾霾的问题时,黄洁夫说,雾霾是经济发展这么多年的代价。我们要共同承受、克服,要一起改变它。
资料图: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
雾霾天气的多发也带动了&防霾&市场,口罩、净化器等产品也日益热销,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当前的口罩对雾霾的作用时黄洁夫说:&我不戴(口罩)。&黄洁夫说,戴一般的口罩对于防止PM2.5是无效的,而特制的口罩佩很不方便。&PM2.5很微小,普通口罩只能阻断PM10这样的大颗粒,只能让心理上舒服一些。关键是把环境要治理好,特别是室内的空气净化。&
黄洁夫认为,空气治理需要一定时间,但无需讲得那么可怕。他还提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在考上研究生前,曾经在昆明钢铁公司工作八年。昆明钢铁厂以前的空气太差了,焦炭煤灰,PM2.5肯定很高。我在那里工作了8年,但现在肺部依然很健康。现在每年两次体检,肺部很干净,可以跟运动员同场打网球,根本不像68岁的老人。&当然黄洁夫强调这段话并不是让大家不怕雾霾,只是说危害因人而异,而在雾霾严重时,特别是出现橙色、红色预警后,PM2.5进入肺泡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一定要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跑步。
而环保部长周生贤也在早些时候回应了大家关心的雾霾问题。他表示,京津冀的雾霾已比去年好转,只是差别还不足以让老百姓感受到。周生贤表示,相比去年同期,在同样气象条件、可比口径一致的情况下,今年京津冀地区的雾霾状况从数据上看已见好转,出现了积极变化。比如,去年京津冀PM2.5浓度最高值1000多,今年最高值降到了900多,浓度平均值也有所下降。周生贤说,这样的数值变化老百姓感受不到,但表明积极的变化在发生。
环保部长周生贤
周生贤同时表示,目前雾霾防治存在企业偷排、地方政府保护、环保部门监管不力这三个问题。他强调,未来治理污染应该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地治理,老百姓就会感觉到,希望大家要有足够的耐心。
和去年一样,今年周生贤又被记者数度抛来同样的问题:&您家里用空气净化器吗?&去年,周生贤回答说:&没有!&今年,周生贤则笑而不答。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等
责任编辑:靖恒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黄洁夫:内地已有38家医院停用死囚器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黄洁夫:制定拒收红包协议也是好意,但制定者肯定不是医生,而是好心的管理者。了解行当的人不会制定这个协议。我们会讲清楚,签协议是医生尊严问题,就像现在的反腐败,任何一个人如果想做医生,就不要想赚大钱,想做官就不要想发财,选择了做医生就不要想做富人。
原标题:拒收红包协议难解医疗腐败问题
&器官移植已经走出依赖死囚器官的历史阶段、国家控烟立法出炉在即&&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小组讨论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将把死囚器官捐献纳入全国器官捐献分配统一系统中,杜绝器官交易腐败。&
基层设备先进但没有病人用
京华时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去年您如何履职?
黄洁夫:去年按照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的要求,我带队去了6个中西部省份,甘肃、江西、宁夏等,每个队有10多名专家,医改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但问题还很多,医改是一条艰难的路,比如基层,按照改革设计,病人都先在基层就诊,不要轻易跑到大医院,但现在的改革的成果和我们的初衷是背离的。基层医院政府给足了钱,也引进了先进设备,B超、X光机从来没有打开过,因为没有病人要用。
京华时报:您有何建议?黄洁夫:我每个星期都做手术,原来超过万人门诊的只有几个,但近年来已经比比皆是了,老百姓看病就医难、医托啊等问题都越发突出,每个医生每天要看50至100个病人,不医闹才怪,6日上午在小组讨论上我准备了一份10页纸的发言,针对如何引进民营资本办医、让公立医院改姓、社会资本如何进入公立医院。
拒收红包协议难解腐败问题
京华时报:近年来,伤医事件不断发生,卫生部门应该有何举措?
黄洁夫:一方面,涉及国家的法制建设,不单单是医患关系,而是犯罪,另一方面,是医疗体制的改革,公立医院目前的体制没法解决医患关系,患者入院治疗需要签订协议,医生进学校的第一天就有宣誓,如果要医生不断宣誓的话,这个宣誓就是无效的,还损害了医生的尊严,不能通过单纯的行政手段,签了协议就能不收红包了吗?我们应该从源头治理。
京华时报:这个协议您签了吗?
黄洁夫:还没有让我签,我在协和医院肝胆外科
任主任,1963年进医学院时就已经签过了,这个承诺是终身的,如果让一个人不断发誓的话有意义吗?这个誓言和三十几年前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反复签呢?签多了老百姓也不信了。
京华时报:会向卫生行政部门反映这个情况吗?
黄洁夫:制定拒收红包协议也是好意,但制定者肯定不是医生,而是好心的管理者。了解行当的人不会制定这个协议。我们会讲清楚,签协议是医生尊严问题,就像现在的反腐败,任何一个人如果想做医生,就不要想赚大钱,想做官就不要想发财,选择了做医生就不要想做富人。
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将要出台
京华时报:如果在两会期间看到有委员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您会制止吗?
黄洁夫:当然会制止,我会告诉他我是控烟协会的会长,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吸烟,不要吵架和引起人身攻击。同时,我在其他场合看到官员吸烟的情况已经好多了,我们最近参加一个活动,理事会的会议上往年总有几个理事抽烟,但今年抽烟的话都是悄悄跑到室外抽烟。
京华时报:中国是控烟履约国,但至今还没有出台国家层面的控烟立法,这项工作有何推进计划?
黄洁夫: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很快就要出台,大家放心。
一般口罩不能阻挡PM2.5颗粒
京华时报:雾霾天气您是否忧心?
黄洁夫:这是我们经济发展这么多年需要付出的代价。中央领导和大家一样吸这样的空气,比如习总书记前往南锣鼓巷、吃庆丰包子时都没有戴口罩,这也是给百姓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中央的高层领导和大家同呼吸、共命运,要治理雾霾的急迫心情和大家是一样的,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承受和改变,来治理它。
京华时报:您平时戴口罩吗?
黄洁夫:不戴,一般口罩对PM2.5是无效的,PM2.5是很微小的颗粒,但我们的普通口罩只能阻断PM10以上的颗粒,但这以下的颗粒是阻断不了的,戴口罩多是心理安慰作用。
京华时报:持续的雾霾天气是否会恐慌?
黄洁夫:治理空气需要时间,不要讲得那么可怕,我在考上研究生前是在钢铁公司工作,那里的空气太差了,不断燃烧的焦炭、煤释放出的PM2.5我想是很高的,我在那里工作了8年,我现在肺部还是很健康的,当然不是说大家不要防护,我每年两次体检肺部很干净,我打网球可以和运动员跑,跑得很快,大家都说我不像68岁的老人。
4□谈器官捐献
38家医院停用死囚器官
京华时报:去年全国器官捐献情况如何?
黄洁夫:我国器官移植已经进入到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将走出依赖死囚器官的历史阶段,我们从去年全面启动器官捐献工作后截至今年3月2日,全国先后共有1570人捐献器官,约有5000人因此获得新生命,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以往死囚器官捐献的数量。
京华时报:已经逐步停止使用死囚器官?
黄洁夫:广东、北京、浙江等38家大型器官移植中心已经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了,我们并不是反对死囚捐献器官,剥夺他们捐献器官的权利。死囚也是公民,也有捐献器官的权利,关键是有法治的建设,今后,死囚器官捐献也将需要本人和家人同意,就和公民捐献一样,同时要按照国家法律,进入全国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自动公平分配。
京华时报:是说这38家医院完全不再使用死囚器官?
黄洁夫: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使用死囚器官的情况,死囚可以自愿捐献器官。有捐献意愿的死囚的器官一旦纳入我国统一的分配系统,就属于公民自愿捐献,不再存在死囚捐献的说法。我们需要人权建设,公平、正义,大家都有此共识。死囚可以提出申请,签字,也可以享受人道主义救助等程序,不是不使用死囚器官,而是不准医院或者医生和一些人私下交易人体器官。
京华时报:何时完全实现不用死囚器官,有无时间表?
黄洁夫:我国的器官捐献工作才刚刚起步,才是个新生儿,现在已经快一岁了,希望大家合力让这个新生儿长好。这是个改革的过程,广东等多家医院已经主动不再使用私下交易的死囚器官,都是公开、透明、合情、合理的器官移植获取和分配。原来私下交易器官就是一种腐败,中间有许多链条和黑洞,原来的器官获取方式是见不得阳光的。
器官捐献和移植已拟定入法
京华时报:今年会有何新进展?
黄洁夫:3月1日,国家成立了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卫计委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两家组成,由国家卫计委主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是、李斌等,主任委员是我,副主任委员是赵白鸽和马晓伟等。3月20日,我们将成立OPO联盟,将进一步推动器官捐献的公平分配,在去年以来1570例器官捐献者中已经有约一半的器官进入到我国器官捐献分配系统中。
京华时报:有没有全国立法计划?
黄洁夫:我们已经有器官移植条例,将对其进行修订,更名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正在进入法制程序。其中会对人道主义的救助明确统一原则,但不是统一标准,生命是无价的,不要说一个器官多少钱,困难的捐赠家庭都会进行人道主义救助,救助的形式有多种。
希望器官移植纳入医保报销
京华时报:之前说每年有3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实际登记等待移植的只有一万人,这之间的差距怎么理解?
黄洁夫:中间的差距涉及到供体来源、社会经济情况、取舍等多种情况,现在我国器官移植是收费的,一个肝移植或者肾移植都需要花费几十万的费用,不是百姓想做就能做的,因此真正需要做的和实际登记做的有很大差距。人们的取舍有很多原因,有的人病重需要移植,但一旦移植会把家里的钱全部花光,他可能就会放弃,这种情况很常见。每年有100万人透析,约1/3需要肾移植和肝移植,科学估算有约30万人需要移植。
京华时报:器官移植有无纳入医保报销?
黄洁夫:我当然希望这样,这是生和死之间的选择,希望社会动员起来,让这些真正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不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抢救的机会。我们成立了人体器官移植的基金会,正在成立的过程中,希望这个基金会成立后,政府出一点钱,社会捐一点钱,医疗单位为这个事业捐一点钱,把这个基金会做大,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
本版采写京华时报记者李秋萌
[责任编辑:PN04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124531
播放数:211435
播放数:104787
播放数:229996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明钢铁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