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经济损失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  |  
你现在的位置: &&&&&&&&&正文
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作者:林宝和&&&&文章来源: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农业站&&&&点击数:22&&&&更新时间:
&&& 针对干旱、洪涝灾害、台风、冰雹、冷冻等气象灾害,我们必须要做好气象灾害的深入研究,加强气象测报工作,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1、构建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与气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气象灾害的发生对于农业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对气象灾害的防御引起足够的重视,协调各部门,统一部署、联合协作,共同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 2、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气象灾害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总是与自然条件、环境变化等有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在气象灾害的防御方面要求有关人员要了解环境情况及气象规律。在农业生产中,要通过农业生产的科学合理布局,提高防灾能力,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
&&& 3、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一是大力宣传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人民群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以便遇到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更好地抗灾减灾。二是提高气象人员及防灾减灾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以便在气象灾害的测报及防御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少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 5、增强生态环保意识&环境变化是导致气象灾害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农业生产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加强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做好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环境治理,统筹安排生产活动与防灾减灾工作。
所有频道&&&
技术指导员
科技示范户
技术明白纸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学习啦【农林学类】 编辑:谢桦 发布时间:
  气象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现象,而气象条件则是指各种天气现象的水热条件。以下是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全文如下:
  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是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中国的农业气象学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通常根据的理论将各种物质要素投入和制度因素等纳入模型中,而忽略了气候因子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忽视了温度、降水等气候变量对作物产量的重要作用。
  1、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研究
  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农业自然灾害通常指对农业产生有害影响及构成农业自然灾害的不同组合;而农业资源指的是对农业有利的,如光、电、水、气、热、冷等的某种组合对农业产生有效效果。农业气象学对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能为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人工调节小气候、作物的合理分布做出了很好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根据其气象情报,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正确地对农业做出适当的建议和合理规划,根据其提供的可靠信息对农业采取适当措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从而促进农产业丰收,提高经济收益。
  2、一般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水分影响
  水分也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离不开水,一般农作物中水分含量要占体重的70%~90%。水分是农作物的重要组成,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养分的传输、吸收都必须在水的作用下才能完成。虽然水分十分必要,但同光照一样,也有个限度,水分不足,作物因缺水而无法进行养分传输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水会如果过多,植株会徒长,根部会因水多缺氧而停止呼吸,无法吸收养分,导致作物枯萎或死亡。
  2.2光照、温度影响
  光照的作用主要是为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作物叶片中的叶绿体在吸收光能后,合成叶绿素,进行物质积累,促使作物生长。万物生长靠太阳,光照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就加强,但也有个限度,过强反而会破坏作物机体,影响生长,光照太弱,农作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就无法进行。一般作物在强光下,株高降低、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小而厚、籽粒饱满、根系发达;弱光下作物节间较长、株高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性降低。大多数农作物在适合的温度下,才会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超出这个温度范围,作物的生长发育就会无法进行,大多数农作物能够适应的温度变幅在15℃~40℃之间。光照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2.3风的影响
  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中,风是很重要的一个,因为风能起到使空气流动,达到调节作物内外各层次温度和湿度的效果,使各层次的温湿度达到平衡状态,避免过高或过低,使作物的生长环境趋于良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另外在风能力作用下农作物的花粉或者种子能向远处传播,受粉和繁殖才能得以进行。
  光照、温度、水分、风等这些气象条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的一个条件变化对其他条件都会产生影响,引起相应的变化,比如光照增强,温度就会升高,水分就会快速挥发,引起空气流动,会影响风的变化。
  3、极端天气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冰雹
  也叫雹,俗称雹子,夏季最为常见一次强的冰雹过程往往是带有毁灭性,对设施农业危害极大。冰雹的出现常伴有大风出现,对设施农业机械系破坏性较大,使草帘、棉毡被刮起或掀翻,损坏棚膜;当作物的枝叶、茎秆、果实受到冰雹的砸伤,会因损叶、折秆而减产,如果在开花坐果时遭遇冰雹灾害,会形成严重的落花落果现象,导致大幅度减产,被冰雹打伤的幼果在发育成熟后也会带有雹伤,而且容易腐烂,不耐贮存,常常带来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例如,某全市冰雹次数最多的是经棚镇,平均每年4.0次,最少的是天山镇,平均每年1.1次,冰雹出现最多的月份是6月,5月和7月次之。冰雹以午后最多,上午和夜间均少见,据资料分析,上午出现降雹占7.6%,午后占87.3%,夜间占5.1%。
  3.2暴雪对设施农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设施农业机械系的破坏作用,积雪堆积在大棚上面,将棚室压塌、压坏;二是遮挡作用,使进入棚室的光照严重不足,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使发育期推迟,易诱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3.3低温冷害
  又称哑巴灾,一般是指作物生育期气温低于作物所需的临界温度当设施农业区遭遇大幅度的降温, 会使设施内的温度降到适宜温度以下,造成作物植株发育缓慢,生长期延长,发生冷害和冻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
  4、农业生产中气象服务的作用
  4.1气象信息防汛抗旱服务
  今年来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发生,一些极端的旱灾频繁发生,威胁到地方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2013年三夏以来我市降水较同期减少,气温较同期高,9月以来某镇出现旱情农田面积为55%,给秋冬种麦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种天气,全市成立督导组深入各县对&三秋&生产区和高粮标准进行持续指导,做好早安排、早部署工作,从而挽救了旱情,取得了有效成效。鉴于灾情的发生,各县区和市直部门大力推进科学抗旱,推进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病虫害防控,提高防治效果,对缺乏劳力、资金等困难户进行帮扶。深挖水源,充分利用黄河水灌溉,及时开闸放水,利用机井灌溉,市县投资425万元,仅用10天时间修干渠清淤37.3公里,确保常年干旱可以顺利引黄灌溉,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固可靠的保障。
  4.2提高农民的防灾避险能力
  为更好的发挥气象信息服务产品应用的成效,提高大众防灾避险意识,开封市气象局曾多次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蔬菜基地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指导,进行气象信息普及宣传,并因地制宜的对其指导服务,今年5月份开封气象局联合电视台推出《农业气象》专题服务节目,节目每周播出8次,节目内容涉及未来天气预报、农事措施建议、病虫害防治提醒等,全新的传播视觉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简单易懂的讲解有效的提高了农户对气象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的各方面作业,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防灾避险能力。
  5、对气象灾害采取的对策
  5.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增温主要能源,因此,蔬菜基地应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使蔬菜能够充分接受光照,促进植株生长。避免选择山风口、山脚边、低洼地作大棚蔬菜田块。大棚采光注意做到:一是建棚选向。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大棚方位一般宜选择南北向东西延长式,此方式可获得最好的光照条件。二是控制棚膜使用年限。棚膜在使用中会出现&老化&现象,因此降低了棚膜的透光性能,3年以上的老化棚膜,透光率可降低20%~30%,严重地影响了大棚内的光照条件。因此,棚膜的使用年限以2年为最好
  5.2及时保温加温
  加温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用热风炉、电热加温线、临时火道煤炉等,但不可应用明火加温,以防烟害。加强保温,如增加草苫覆盖,在棚内加设小拱棚,在畦内行间堆盖细碎稻草或作物秸秆等措施。当最低气温在-3℃以下时(冰雪天气),要搞好大棚内的小拱膜覆盖,盖严大棚膜,防止冻害伤苗。
  5.3调整种植结构与品种
  使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合某市的气候特点,主动规避各类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对设施的学习,针对各类不利气象条件的管理措施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灾后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可以明显减轻灾害损失,同时加强与农技推广部门和各乡镇蔬菜管理部门的联系,发挥部门联合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5.4建牢大棚,防风抗灾
  大棚要能抵御冰雪对大棚的压力及大风对大棚的破坏,防止倒棚和烂膜。故要选好大棚棚膜,不能太薄,选用0.08mm厚度以上。建大棚的材料要坚固,质量要好,用压膜绳拉紧。一定要科学地建好、建牢大棚,增强其保温防寒效果和防风抗灾能力。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气候不断变化,农业的脆弱性更加明显,逐渐改变我国当前的农业空间布局,降低主要作物的产量危及区域的粮食供给能力,据统计,我国仅因旱涝等主要农业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每年就达4000万~5000万t。农业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但通过深入探究,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可以通过监测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对于防御气象灾害,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趋利避害,保障农业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已影响 人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论文]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797人看了觉得好
678人看了觉得好
676人看了觉得好
【农林学类】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霍邱县气象局信息公开网
搜索热词: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信息名称:
&农业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信息格式:
&发布机构:
&组配分类: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气象、质量
&生成日期:
&体裁分类:
&农业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内容概述:
&农业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农业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访问量:
信息发布人:陶俊杰&&&&信息审核人:刘一兵
6月30日以来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业影响评估
[内容提要]6月30日起我县迎来入汛后强降水,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导致我县部分地区出现渍涝灾害,不利于水稻和夏播旱作物的生长,并加大了水稻后期病虫害的发生风险。6日起我县降水明显减弱,需及时做好补救措施。
一、天气实况及灾害调查
自6月19日入梅以来,我县降水偏多,农田土壤持续过湿;6月30日~7月1日我县迎来入汛后较强降水,过程累计雨量:北部地区20~40毫米,中西部及南部均超过50毫米,其中洪集、姚李超过80毫米;7月2日至今,我县降水持续,中南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普遍超过40毫米。&
&&&&&&&&&&&&&&&&&&&&&&&&&&&&&&&&& &&
图1 &6月30日20时~7月1日20时(左)与7月1日20时~6日08时(右)
全县累计降雨量分布图
据民政部门统计,前期强降水过程致我县彭塔、冯瓴、潘集、洪集、岔路6个乡镇发生灾情,造成农作物被淹、基础设施损坏。截止7月5日,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3708.7公顷,其中:成灾面积2998.7公顷、绝收面积2110公顷,直接农业经济损失3875万元。全县农作物受灾情况见下表:
表一& 霍邱县农作物受灾面积统计表(截止7月5日)
受灾面积(公顷)
成灾面积(公顷)
绝收面积(公顷)
&&&&&&&&&&&& &
&&&&&&&&&&&&&&&&&&&&&&&& 图1 霍邱县潘集镇倒伏玉米&&&&&&&&&&&&&&&&&&&&&&&&& &&&& 图2 霍邱县洪集镇受灾稻田
&&&& &&& &&&&&& &&&&&&&&&&&&&
&&&&&&&&&&&&&&&& & & & 图3 霍邱县冯瓴乡受灾苗木&&&&&&&&&&&&&&&&&&&&&&&&&&&&&&&&图4 霍邱县彭塔乡受灾苗木
二、对农作物影响分析
目前我县春闲田一季稻处于拔节末至幼穗分化期,麦茬一季稻处于分蘖至拔节期,夏玉米、夏大豆等夏播旱作物处于苗期生长阶段。前期的强降水使得大面积农田遭受渍涝灾害,不利于水稻及夏播旱作物的生长。
对水稻的影响。不利于早播水稻幼穗分化,不利于麦茬水稻烤田。
对夏播旱作物的影响。目前,我县夏玉米、夏大豆等旱作物处于苗期生长阶段,对渍涝灾害十分敏感,土壤持续过湿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并将致使作物发育不良、发育期推迟、苗黄苗瘦,甚至出现死苗现象。
三、农事建议
根据未来天气变化趋势,并结合当前农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对发生倒伏的作物要及时扶正和培土壅根,并合理增施速效肥,促进作物尽快恢复生长。
2.处于幼苗期的作物要及时查苗、补苗;受淹绝收的田块,应及早改种玉米、大豆、红薯、蔬菜等生育期偏短的作物。
3.农作物受涝后,易诱发病虫害,各地要注意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季中稻要重点做好纹枯病和稻瘟病的预防。
&&&&&&&&&&&&&&&&& &
&&&&&&&&&&&&&&&&&&&&&&&&&&&&&&&&&&&&&&&&&&&&&&&&&&&&&&&& (信息来源:霍邱县气象局、霍邱县种植业发展局)&&&&&&&&&&&&&&&&&&&&&&&&&&&&&&&&&&&&&&&&&&&&&&&&&&&&&&&&&&&&&&&&&&
当前位置:&>&&>&&>& > 正文
近期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时间: 12:45:15&&&&来源:中国兴农网&&&&&&&&
  大风灾害对设施农业的破坏
  【】中国兴农网11月15日讯 北方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过程,对畜牧业、设施农业和露地蔬菜有一定不利影响;但降水增加了冬麦区土壤墒情,利于小麦冬前生长。江南华南局地多雨寡照,不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油菜移栽和晚稻成熟收获。
  大风降温降雪天气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不利。温室大棚内温度可能随气温大幅下降而降低;大风降雪使温棚设施无法掀苫采光,将影响棚室内作物正常生长和采收上市;风雪降温还将增大温棚设施防寒保温成本。
  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区要加强设施农业的防护和管理,做好防风加固和保暖防寒工作,及时清扫,以防大风积雪造成棚室损毁,以免棚内作物受冻。牧区要注意做好牲畜保暖防寒工作,放牧牲畜应及时归圈,加强饲草料的储备和调度,以减轻风雪降温天气的不利影响。
  出现降水的南方地区要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和墒情,加快秋收秋种,晚稻产区要及时收获已成熟晚稻,尚未成熟的地区要加强晚稻后期田间管理,促进籽粒充分灌浆。各地要加快秋冬种进度,长江中下游地区要抢晴、抢墒播种冬小麦,抓紧移栽育苗油菜,避免延误农时;墒情未得到改善的地区要注意造墒做好秋冬种工作。华南南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要抓好生产恢复工作,对被淹绝收的田块,应及时补种或改种生长期短的蔬菜或作物。
责任编辑:
关键字:设施,地区,大风,天气,降温,工作,农业,及时,作物,不利,成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1
>> 图片新闻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 热门搜索
??????????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中原经济网讯】7月23日晚,2013年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在...
??????????  [摘 要]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综述
2012年2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对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具体影响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尽管如此,在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方面,还有些问题诸如灾害影响程度、区域灾害、抗灾能力等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论文网 /2/view-4589610.htm  [关键词] 农业;自然灾害;粮食生产   一、国外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   国外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在定性研究方面,Eddy等(1986)认为致灾因子是成灾的外部条件(威胁),在这种威胁下,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承灾体能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有部分学者研究农业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Kueh(1986)、Downing(1992)、R.Andres Ferreyra、Guillermo P.Podesta(1994)、Roger W.Buckland(1997)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粮食生产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是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学者对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进行研究,Riebsaoe等(1991)认为干旱通常是由于人类利用水资源不当的结果,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旱灾成灾纳入承灾体论的讨论内容;而Park等(1995)通过对干旱地区的研究,指出干旱地区相对湿度正在下降,并以此会导致干旱灾害的范围扩大且相对强度增加,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Kaiser(1993)通过对病虫害进行研究,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导致使农作物以及牧草与森林病虫害的分布有所改变,一方面是会导致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另一方面是使空间分布规律改变。   在定量研究方面,Cynthia等(2002)通过研制动态作物模型来模拟作物在众多影响因子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并计算美国由于各种因子造成的作物损失,认为在未来的三十年里,各种致灾因子可能导致的额外损失每年可达30亿美元。美国学者Richard Snyder,J.Paulo de Melo-Abreu,Scott Matulich(2005)在《Frost protection:fundamentals,practice,and economics》一书中给出了计算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提出对灾害造成的产量减损进行定量计算。Aggarwal等(2006)通过对致灾因子和农业生产损失分析研制损失评估的动态模型,并评估了热带生态环境下水稻和小麦对关键投入的敏感性。Muralidharan、Pasalu(2006)对水稻生态系统中茎蛀虫危害的损失进行了评估。同时,有部分学者在研究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Hideki Toyab、Mark skidmorec(2005)使用灾害影响数据去研究分析,认为经济受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是逐渐减弱,有着较高收入、较高受教育水平和比较完善的金融系统的国家会受到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是比较少的。   二、国内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   1.关于农业自然灾害的概念及特点   农业自然灾害就是指对农作物生长起破坏作用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的自然灾害。在我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史中,农业生产遭受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自然灾害的类型。危害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风雹灾、低温冷冻、农业病虫害等五种灾害。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造就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一是灾种的广泛性和集中性;二是灾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三是灾害具有群发性和伴发性;四是灾害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差异有很强的相关性;五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织;六是灾害加重与防灾能力减弱形成反差(王国敏,郑晔,2007)。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农业自然灾害仍然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二是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四是自然灾害是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王国敏,郑晔,2007)。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口剧增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使得农业自然灾害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大灾次数增加,小灾次数减少;面积和强度加大;发生周期缩短(何静,1997)。   2.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具体影响   由于客观条件,我国对灾害影响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灾害评估才开始兴起。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下,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业自然灾害领域更是走在国际前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多的是体现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上。只有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够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基于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部分学者将所有农业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在全国或省级层面上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以众多农业自然灾害中一种或几种灾害作为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在全国、省级或地区层面上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自然灾害灾害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对粮食生产影响巨大   马九杰等(2005)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认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的影响显著。目前,我国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落后,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黄正军(2009)通过对历史统计资料分析,认为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农业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霜冷冻、风雹及病、虫害等灾害,而由这些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严重,经计算发现减产幅度平均为5%,减产量为250亿千克,远远超过了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50亿千克的水平;从长期趋势来看,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李茂松等(2005)利用我国近50年的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分析了各个年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极大,并指出要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不仅需要增加外部资源投入,而且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要积极的进行防灾减灾。张平等(2010)通过分析黑龙江省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产量数据,认为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粮食减产显著年份均出现在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百分比大的年份,即农业自然灾害的成灾面积比例越大,则相应的减产量比例也就越大;相反农田受灾面积小且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百分比小的年份,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粮食产量的波动与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波动在时间上基本一致,方向上相反。
  (2)农业自然灾害中以农业气象灾害为主,且影响作用最大   卢丽萍等(2009)对近30年来的气象灾害的数据分别按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粮食安全的影响,认为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由于农业气象灾害可造成粮食减产,从而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气候对农业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病、虫、草害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上。一方面气候变暖使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些改变不得不使农业生产者增加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从而间接影响到粮食质量安全。唐蓉(2007)认为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对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是一大挑战。农业气象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但通过成灾机理研究,可以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对其进行监测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从而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廉丽姝(2005)通过分析山东省气象资源和粮食生产情况,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省气候有变暖和变干的趋势,各季节中,变暖趋势最明显的是冬季,变干表现最突出的是夏季;气温和降水是造成山东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暖干”气候背景下,气温与气候产量为负相关,降水量与气候产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单产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1)干旱和洪涝是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王春乙等(2007)利用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分析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认为干旱、洪涝和冷冻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其中干旱是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成为影响中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供给主要因素;各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张星等(2009)通过分析福建省气象灾害和粮食生产情况,认为福建省农业气象灾害的产量灾损风险随概率的增大而减少,且对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灾损的概率风险估计发现洪涝灾害风险大于旱灾,风雹灾害的风险大于低温冻害。干旱风险高值区出现在灾损率5%~45%,洪涝灾害出现在5%~70%,风雹灾害在5%~30%,低温冻害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灾损率5%~20%。杨尚英等(2007)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区)年旱灾、水灾、风雹、霜冻面积与自然灾害总面积的关联度,认为可根据干旱和洪涝对各地区危害程度影响大小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混合区和单一区两大类型;干旱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洪涝和风雹。张爱民等(2007)通过对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水稻(一季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研究分析,认为春季涝渍灾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干旱,尤以4~5月发生的涝渍影响最严重,极重涝渍灾害的减产损失可达4成以上。并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孔圆圆等(2007)通过研究发现重庆经常受着各种灾害的侵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灾害的影响。但就灾害的危害程度而言,农业是受水旱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水旱灾害对农业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粮食生产上,每年都会因水旱灾害造成不同程度上的粮食减产和绝收。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粮食生产主要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引起环境的持续恶化。如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得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下降等,从而破坏农业基本生产条件,间接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制约了粮食安全生产。陈怀亮等(2006)对河南省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探讨了一条新的定量分析及区划技术体系。并指出,干热风与青枯雨是影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灾害,其次是晚霜冻危害,第三是麦播时旱涝灾害,但总体上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并不算太高,只要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不会在根本上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王建英等(2010)通过分析濮阳历年粮食产量与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数据,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干旱和雨涝灾害是造成当地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随着粮食产量水平的提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加大趋势。   2)低温冷害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对粮食生产影响明显   低温冷害不仅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灾害,南方双季稻区也经常发生,因此是一种全国性的农业灾害。严重冷害年全国粮食减产达120亿千克以上。近40多年来,东北各地梁、豆生产遭受一般冷害和严重冷害的频率都比较高。40多年来,东北地区出现8个严重冷害年,不仅造成当年粮食减产,而且因遭受严重冷害导致种子质量下降而造成经济损失,还因为缺乏良种和资金不足而影响第二年的生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作物低温冷害的强度和频率尽管都有所下降,但是低温冷害仍然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王绍武等,2009)。   3)部分地区霜冻灾害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李艳丽等(2006)通过对山西省年的24年中灾害情况的分析,发现霜冻成为仅次于旱灾,影响山西农业生产的第二大农业自然灾害。在24年中有18年出现霜冻灾害的年份,75%的年份都有程度不同的霜冻出现。   3.农业生物灾害呈现出种类多,频率高,危害大趋势,对粮食生产影响加剧   我国是农作物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多发国家。农业生物灾害种类多,发生重,危害大,是粮食增产和农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气候条件的变化,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呈逐年加重趋势。近5年来,我国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达42000万公顷次,潜在损失粮食高达7500万吨以上,经过防治仍损失粮食2500万吨左右(尹成杰,200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病虫草害也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温度升高,将有利于病虫和病原体安全越冬,使来年春夏的虫病源基数增大,引发危害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二是春秋季温度升高,将延长害虫和病菌的可生育时期,有利于病虫害春季早发,冬季休眠推迟,危害期延长,而积温增加可使一年中病虫繁育的世代增加,致使农作物受害概率增大;三是高温干旱时段增加,可部分抑制喜湿性病虫害的流行,也可促使喜干性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从而发生病虫害种类的演变更迭(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2009)。
  刘年喜(2007)对湖南这一农业大省,也是农业有害生物的重发区进行研究,发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日趋严重,在部分年份、部分区域,甚至大面积成灾。生物灾害的为害损失已超过水灾、旱灾,成为新时期制约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粮食生产、农业生态和食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黄国勤等(2005)对江西出现的农业自然灾害分析,发现该地区农业自然灾害是以农业气象灾害(包括旱灾、洪涝灾、风雹灾为主,其次是冷冻灾,台风灾较轻。)为主,同时农业生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也相当严重。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成为制约农业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并指出气候偏暖直接诱发了农业生物灾害的重发生,导致水稻、受种植结构的调整、早稻面积调减、单季稻面积增加、气候干旱等因素影响,全省虫害重于病害,发生期明显偏早,且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剧;农田草害的发生继续呈发生面积广,损失大,危害重,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农田鼠害可造成粮食损失,传播疾病,危及健康。   三、关于减轻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对策研究   1.恢复生态环境、合理配置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   何静(1997)认为防灾抗灾的关键环节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们从大自然的惩罚中,已经认识到生态破坏尤其是森林消长与农业自然灾害多少的因果关系。张营等(2007)认为要从根源上消除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就应该合理配置资源,恢复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牧,发展林草,增加植被,建设农田保护屏障,加强对荒山沟坡的治理;要因地制宜,按照“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的原则;实行多能利用,改变农村以生物能为主的用能结构。   2.加强防灾减灾意识、灾害管理能力建设   孔圆圆等(2007)、张平等(2010)认为对农业灾害的危险性、严重性认识不足,是当前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障碍。要加强灾害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推广防灾措施,加强防灾减灾的组织管理;增强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减灾就是增产,减灾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的思想,以提高农业综合减灾的能力。徐雪高等(2010)认为农业自然风险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风险是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进行管理的。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马九杰等(2005)认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要通过田间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鼓励节水灌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以此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何燕等(2010)认为在新建水利设施的同时,也要抓紧病险水库整治脱险,抓紧修复水毁工程,加大江河改造、河渠清淤的力度,改善水利灌溉和防洪能力。另外,应建立洪水和干旱预警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改善水利调蓄工程;研发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防灾抗灾水平。   4.加强抗灾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王桂荣等(2007)认为,应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建设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体系。一方面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各种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灾情的速测、速报和科学评估;另一方面及时发布包括灾害分布、灾害预测、灾害防治、农时季节、专家谈防灾等信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矫梅燕(2010)也认为应逐步建立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覆盖广泛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有效联动的应急处置组织保障体系和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防范机制,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5.加快农业保险事业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刘荣茂等(2007)认为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是必要的,面对我国农业保险目前面临的问题,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农业保险立法、提高保险意识、加强保险人才培养等来发展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以此减少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黄正军(2009)认为,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是其他政府投入无法直接替代的,农业保险是作为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政策措施,是合理规避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途径之一。   6.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找出防御灾害有效措施   颜晓飞等(2009)认为,要加强灾害成因、发生条件、发生时间、特征、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研究,以便能发现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要在充分了解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生长情况的前提下,认真研究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危害的机理与过程,进而提出防御对策措施,减少农作物损失。黄国勤等(2005)认为要进一步查明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其成因和发生发展规律,以找出防灾抗灾的新方法、新措施,提高抗灾、防灾能力,以真正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四、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评述   综观专家学者对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问题的研究,已取得的显著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定性研究不断深入,其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二是对影响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进行了一定的定量研究。三是对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客观地评价。四是对减少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各级政府和农民减灾工作提供指导。但目前的研究仍有三个不足:一是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研究不足;二是区域灾害研究还不足;三是对抗灾能力的研究还不充分。这三个方面应成为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问题研究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象灾害经济损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