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县房屋建三层房屋设计情况说明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研究
【摘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指依据上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政策是由200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提出,该决定指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而2008年6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则明确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的内涵。由此可知,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政策实施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而江西省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政策的实施同样处于这个阶段,为了使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更好的实施和完成,并对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政策进行完善,本研究对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提出了相关研究。本研究包括3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首先分析了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实施必要性,包括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和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实施必要性分析2个部分内容。通过对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分析发现:九江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减少发展态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远远高于规划标准,而九江县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呈现增加发展趋势,其增加量要远远多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量。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实施必要性分析则分别从九江县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其次,对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整理潜力测算、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运作模式、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资金管理、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居民点整理和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效益测算5个部分内容。在此部分研究内容中,主要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方法来达到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现状分析的目的。最终提出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实施过程中各自涉及的方法和模式:项目整理潜力测算采用了从实践角度上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项目运作模式则提出了政府主导型运作模式,项目资金管理则采用了专款专用,先报后审再批用制度,居民点整理则采用了缩并零散村屯,建设中心村的模式,而项目效益测算则采用了经济效益测算、社会效益测算和生态效益分别测算的方式。
最后分析了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并提出了完善建议部分,包括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操作完善建议2个部分。在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主要针对九江县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中存在的运作模式、资金管理、居民点整理和项目效益测算等方面问题进行阐述。而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操作完善建议则是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F323.211【目录】:
摘要7-9Abstract9-111 绪论11-22 1.1 目的与意义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1-20
1.2.1 国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研究综述11-17
1.2.2 国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相关研究综述17-20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20-22
1.3.1 研究目标20
1.3.2 研究内容20
1.3.3 研究方法20-21
1.3.4 技术路线21-222 理论基础研究22-28 2.1 土地稀缺理论22-23 2.2 耕地保护理论23-24 2.3 土地整治理论24-26 2.4 级差地租理论26-283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实施必要性分析28-34 3.1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现状28-29
3.1.1 九江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28
3.1.2 九江县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分析28-29 3.2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实施必要性分析29-33
3.2.1 九江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分析29-31
3.2.2 九江县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分析31
3.2.3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实施必要性31-33 3.3 小结33-344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现状分析34-53 4.1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整理潜力测算36-40
4.1.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整理潜力分析方法36-39
4.1.2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整理潜力测算39-40 4.2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运作模式40-43
4.2.1 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运作模式40-41
4.2.2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运作模式41-43 4.3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资金管理43-46
4.3.1 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资金管理方式43-44
4.3.2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资金管理方式44-46 4.4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居民点整理46-48
4.4.1 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居民点整理模式46-47
4.4.2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居民点整理模式47-48 4.5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效益测算48-50
4.5.1 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效益测算方式48-49
4.5.2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效益测算49-50 4.6 小结50-535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53-60 5.1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53-55
5.1.1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53-54
5.1.2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54
5.1.3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居民点整理存在的问题54-55
5.1.4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效益测算存在的问题55 5.2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操作完善建议55-58
5.2.1 完善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运作模式的建议55-56
5.2.2 完善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资金管理的建议56-57
5.2.3 完善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居民点整理的建议57
5.2.4 完善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效益测算的建议57-58 5.3 小结58-606 研究结论与讨论60-63 6.1 研究结论60-62 6.2 讨论62-63参考文献63-67致谢6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斌;吴次芳;杨遴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罗嘉明;;[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闫顺玺;闫永路;王晓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汪琴;邹自力;张小平;侯长莉;胡鑫;;[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秦小建;赵谦;;[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朱琳;贾庆雄;廖和平;李晓华;;[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4期
陈科;;[J];城市规划;2011年07期
石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1期
翟文侠,黄贤金;[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3期
王丽英;;[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0年02期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1年01期
喻文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刘飞飞;;[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3期
乔荣锋,高进云,张安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李四美;;[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杨巧玲;;[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罗嘉明;;[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买晓森;杨庆媛;马寅华;王兆林;鲁春阳;;[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焦世泰;王世金;;[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胜兰;于凤瑞;;[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魏泽端;;[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贺广瑜;;[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潘小军;;[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罗勇;;[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胡文政;;[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殷清慧;周宝同;;[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蔡银莺;张安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吴莉娅;;[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曲士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承武;[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刘祥琪;[D];南开大学;2010年
罗瑞芳;[D];南开大学;2010年
张敬川;[D];暨南大学;2010年
周江梅;[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廖荣华;[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汤怀志;[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刘国凤;[D];吉林大学;2011年
郑翔;[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肖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洪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雷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雍新琴;[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舒;[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培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黄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漆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郑璇;[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朱佳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巧玲;;[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罗嘉明;;[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买晓森;杨庆媛;马寅华;王兆林;鲁春阳;;[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常春艳;聂宜民;王硕;罗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吴彦山;廖和平;王生;洪惠坤;陈辉;;[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1期
朱琳;贾庆雄;廖和平;李晓华;;[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4期
罗蕊;黄鹄;余婷;;[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2期
宋广伟;;[J];才智;2009年32期
刘卫东;[J];城市规划;2002年11期
魏立华;袁奇峰;;[J];城市问题;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秀中;[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李宾;[N];中国经营报;2010年
邓瑾;[N];南方周末;2010年
邓瑾;[N];南方周末;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福秀;[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宫攀;[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王静;[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高燕;[D];浙江大学;2004年
李春莹;[D];长安大学;2006年
郑财贵;[D];西南大学;2007年
李雪芬;[D];河南大学;2008年
黄星;[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贺俊伟;[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朱琳;[D];西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道刚;封誉辉;;[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赵金龙;胡建;许月明;;[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范宏斌;石培基;吕立刚;;[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04期
陈广权;许映月;张江天;郑娟尔;;[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年12期
唐莹;谭雪晶;张景奇;;[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石诗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殷鹏飞;鲁成树;曹雪;;[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12期
周雅雯;肖李静;朱增洪;;[J];科技广场;2008年02期
于诗雯;王红梅;;[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4期
刘秀红;薛龙义;;[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培根;赵青宇;;[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季楠;张军民;;[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于少康;李爱新;帅佳良;李芳颢;;[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董淑敏;;[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崔先国;毕金强;李玉琳;;[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李琳玲;田媛媛;;[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薛龙义;刘秀红;;[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胡德斌;;[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 集约用地论文集[C];2010年
魏泽端;;[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程龙;董捷;;[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游国珍 董健;[N];抚州日报;2010年
孝义市国土资源局
李鹏;[N];山西科技报;2010年
贾海峰;[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丰城市国土资源局
刘宝福 欧阳小良;[N];宜春日报;2010年
薛光平;[N];银川晚报;2010年
安莉 通讯员
何建斌;[N];陕西日报;2011年
李乐;[N];中国经营报;2011年
王莉;[N];青海日报;2011年
王四伟;[N];平顶山日报;2011年
王羽;[N];铁岭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永坤;[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陈燕;[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蔡栋;[D];南京大学;2012年
杨永磊;[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王婷;[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王淑华;[D];复旦大学;2011年
高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陈刚;[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廖兴勇;[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帅;[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陈默;[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王希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石丹丹;[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芦杰;[D];河南大学;2010年
陈玮;[D];长安大学;2010年
张文婷;[D];西北大学;2011年
刘洋;[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毛丽杰;[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郑美娟;[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欢迎进入九江市九江县国土资源局 
全文检索:
选择设区市网站:
南昌市国土资源局
九江市国土资源局
景德镇市国土资源局
萍乡市国土资源局
新余市国土资源局
鹰潭市国土资源局
赣州市国土资源局
宜春市国土资源局
上饶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国土资源局
抚州市国土资源局
赣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局
选择县区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日期: 08:36:00  
文章点击数:
& 规划编制的背景
1.地理位置
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依风景秀丽的庐山旅游区;南与德安、星子两县接壤;西同瑞昌市毗邻;北以长江为界,与湖北省的广济、黄梅县、安徽省的宿松县隔江相望,居赣、鄂、皖三省交汇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9°21′-29°51′,东经115°37′-116°15′。县境南北最长57公里,东西最宽62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916.8平方公里。由于中嵌浔阳、庐山两个区,将九江县分割成两个部分,使整体版图由过去的棉叶形变成如今的倒三角形。
2.地貌特征
全县地貌受地质新老构造运动影响,对地貌的形成起了布局作用,奠定了特有的地貌骨架。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单元,山地、丘陵、平原皆备,河湖、港叉星罗期布。整个地势大致南高北低,海拔高程在664米至16米之间。东部庐山山脉延伸全县境内的大步尖为全县最高点,北部沿长江冲积平原为最低点。全县地貌按海拔高度和相对高程划分,可划分为低山、丘陵、平原三大类型。
3.自然资源状况
九江县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带。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5-17℃之间。年无霜期平均265.7天,最长为293天,最短为21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891.58小时,日照率43%。年平均降水量1505.2毫米。雨日140天左右。年最大降水量1572毫米,年最小降水量868.3毫米。
全县境内植被较好,林、灌、草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流失面积较小。丘陵山地主要由长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所覆盖,森林覆盖率达到21.4%。
全县共有八个土类,十三个亚类,三十二个土属,七十二个土种。红壤面积最大,占土壤总面积的32%,多为自然土壤。水稻土为第二位,占总面积的31.7%;三是潮土,占总面积的15.83%,均属耕作土壤;其次是石灰土,它由碳酸岩风化而成,占总面积8.4%,主要分布于涌泉一带。此外还有黄棕壤、草甸土、紫色土、红色石灰土四个土类,穿插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带,总面积占全县土壤的11.39%。
(二)社会经济概况
九江县现有12个乡镇场、109个村民委员会,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52860人,非农业人口71115人。
近年来九江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九江县完成生产总值16.53亿元,年均增长率14.6%,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2:43:25,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初步形成了以矿产加工、纺织服装、建材、电子、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产业体系。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实现农业总产值8.15亿元,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市场化步伐加快。
2005年,九江县完成财政收入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1%。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7亿元,比上年增长47.0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3822万元,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408万元;农村建制镇私人建房投资410万元。
2005年,全县工业经济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了5.07亿元,比上年增长86%。五年来,工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区已达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65家,到位资金14亿元,累计完成税收6405万元。启动了沿江产业集群区的建设。创办九江世纪经济城,吸纳入城项目80个,注册资金4500万元,累计完成税收1500亿元。
1、土地利用现状
九江县土地总面积为91680.40公顷,2005年,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其中农用地55478.45公顷,占总面积的60.51%;建设用地9570.82公顷,占总面积的10.44 %;其他用地26631.13公顷,占总面积的29.05%。
&(1)农用地
耕地面积21322.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26%;园地面积439.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8%;林地面积28118.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67 %;牧草地面积10.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其他农用地面积5586.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9%。
(2)建设用地
城镇用地面积为889.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7%;农村居民点面积为5012.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7%;采矿用地面积为646.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1%;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210.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3%;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2346.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6%;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464.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
(3)其他用地
水域面积为17899.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52%;自然保留地面积为8731.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2%。
.建设用地及占用耕地指标控制情况
根据《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至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为3130.31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指标863.36公顷。
至2005年末,九江县九年累计净新增建设用地2455.0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87.87公顷。
规划实施结果表明,规划实施九年以来,新增建设用地、建设占用耕地已用完上轮规划目标的78.43%和56.51%。
2.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指标执行情况
上轮规划确定九江县2010年末的耕地保有量达到22813.40公顷,比规划基期净减460.18公顷。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至2005年末,九江县实有耕地保有量21322.73公顷,比规划基期净减1950.84公顷。耕地缺口较大,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确保耕地保有量。
上一轮规划确定的九江县2010年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9619.63公顷。规划实施过程中,因省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先后调整基本农田面积,至2005年末,全县实有基本农田面积19619.63公顷。由于严格执行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基本没有减少。
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完成情况
上轮规划确定1997—2010年九江县新增耕地的目标为540.2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新增耕地252.60公顷,土地开发新增耕地253.20公顷,土地复垦新增耕地34.40公顷。规划实施九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461.77公顷,其中土地开发新增耕地448.15公顷,土地复垦新增耕地13.63公顷。平均每年新增耕地51.31公顷。
(二)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评价
《规划》从原则、思想、指标执行情况等方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推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保护基本农田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九江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从实施的效益来看,《规划》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符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本满足各行各业的用地需求,为各部门的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1.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首先在空间布局上,通过用途分区,明确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树立起一道法定的保护屏障;其次,规定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都必须实行“占一补一”措施,这从根本上扭转了耕地减少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九江县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了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保护。
2.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上轮规划通过从上至下下达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图上划定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红线,使建设用地被控制在圈定的规模范围内。并且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为全县经济的强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九江县GDP从1996年的9.18亿元增加到16.53亿元。
4.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发展。9年来,按照规划实施有控制的土地供给,基本满足了各行业发展的建设用地需要。随着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城镇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城镇生活更加舒适,促进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8年来,全县非农业人口增加约2.5万人,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30%。
5.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明显控制,森林覆盖率从25.69%增加到30.67%。
上一轮规划的全面实施,反映出了规划本身和实施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着重资源保护规划预见性不够强,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调整;土地利用布局特别是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以及各专项、专业规划相互衔接不够。
.对经济的发展预见性不强
2.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上一轮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特别是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不够合理。规划对建设用地需求考虑不足,给建设项目的实施、区域集聚发展带来困难;九江县耕地主要沿河流分布,规划编制时把附近的耕地几乎都划为基本农田,而这些地方也正是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城镇附近也没有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从而限制了重点项目、工业项目的实施,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上一轮规划规划编制时计算机技术尚未广泛运用,特别是图件的编制以手工绘制为主,没有应用专业制图软件和绘图仪器进行作业,技术手段不够先进,使规划图件与数据、县乡数据衔接上存在不一致。
.上一轮规划编制过程公众参与不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社会实践,更是一项公众事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最终达到人与地的和谐统一,土地规划的实施涉及到每一个作为利益主体的“人”,因此公众有权利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在编制上一轮规划时,更多的是比较注重部门参与,但对公众参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规划实施过程中,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对规划进行宣传;但由于是“事后参与”、“被动参与”,公众参与的热情不高,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度还有待提高。
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优化用地结构,拓展用地空间,提高用地效率,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对用地的需求,更好的开展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迫在眉睫。
针对当前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结合未来九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从发挥土地宏观调控功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九江县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显得十分紧迫:
1、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需要
目前九江县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最大矛盾是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有的乡镇已经用完了规划的指标,有些乡镇还有较大的指标空间。因此,为确保九江县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正常需求,对九江县上一轮规划修编势在必行。
2、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规划目标和方案的调整
近几年,九江县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随着九江县社会工业化、人口城市化、设施现代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将出现较大规模的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将出现较大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对上一轮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已难以满足未来土地利用的需求,必须站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面保障的角度,对上一轮规划的目标进行大的调整,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拓展土地利用的空间。
3、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需要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九江县要实现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确立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目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促进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实行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九江县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编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用地规模预测方法
将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相结合,传统预测方法与现代预测方法相结合。主要包括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多种方法综合预测分析建设用地规模。
2、多方案比较方法
按照现代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编制多个不同的规划方案,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选择推荐方案,供政府决策。
3、公众参与方法
通过提供公众参与的机会。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议题和规划项目进行广泛宣传,对于公众参与情况进行汇报和说明。规划方案的确定,不是单纯由政府或者规划专家确定,而是在广泛征询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
4、调查与评价方法
应用现代技术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的状况、效益、管理水平、规划基础数据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论证,对规划大纲的编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5、计算机辅助方法
应用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土地利用供需预测,对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进行空间分析,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6、弹性规划方法
为了考虑规划的弹性,在规划指标的确定上,确定了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指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等约束性指标,还设置了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等预期性指标。
(一)技术路线
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九江县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由县国土资源局协助,进行了全县各方面的资料收集,对基础图件资料进行了核对确认和更新,在完成九江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九江县“四查清、四对照”报告的前提下,展开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上级规划下达指标,形成土地利用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在大纲通过上级部门评审的前提下,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及其他项目工作,详细流程见下图。
(二)规划编制的过程
、组织和技术准备
九江县人民政府根据规划修编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成立了县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在国土资源局设立了规划修编办公室,制定了规划修编工作方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在组织准备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技术准备工作。在技术准备上,落实了规划修编技术承担单位——江西兰德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由技术承担单位制定了规划修编技术方案,技术承担单位对参与规划修编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技术培训,明确了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和规划技术要求。
、调查研究
收集了与规划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现状资料;各职能部门的现状及专业规划;各乡镇现状及规划资料;经过多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核实,拥有完善、详实的基础资料。全县针对上轮土地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开展了“四查清、四对照”,为保持专题研究资料和成果所采用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及人口、经济社会资料的现势性,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补充调查和收集。
、专题研究和修改完善
在整理、核实基础资料的基础上,技术单位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题研究和修改完善,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优化城乡建设用地与新农村建设、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等研究专题。
、规划大纲的编写及协调论证
在总结专题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形成《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大纲文本》、《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大纲说明》及大纲图件。2008年10月九江县县政府组织县直各部门召开规划大纲及说明意见征求会;2009年4月九江市国土资源局召开九江县规划大纲及说明的初审会;2009年6月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召开九江县规划大纲及说明的评审会;2009年7月规划技术单位按省规划修编办和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大纲;2009年9月,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对《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大纲文本及说明》的批复文件。
5、编制完成规划文本及说明
在《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大纲文本》、《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大纲说明》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11月下发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对规划成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形成了《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文本》、《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说明》及图件。
本次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通过以下方面强化规划的弹性,以利于规划的实施。
一是在基本农田划定时,在路边、村边、城镇周边留有一部分一般农田,同时在发展较缓慢的乡镇补划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
二是在新增建设用地的安排上,为了保护生态用地,在用地上对历史遗留、自然形成、界址清晰、上级认可的河流、湖泊、山林等作为生态用地加以保留和保护。
三是在城镇建设预留用地的安排上考虑给城镇建设发展留有空间,设置了一定的弹性空间。在考虑到重大基础设施,尤其是线性工程建设的不确定性,全县增加一定面积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并将其层层落实到地块。
四是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标。
——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年);
——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年);
——九江县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
——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年);
——九江县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年);
——九江县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年);
——九江县土地整治规划图(年);
——九江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年);
——九江县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年);
——九江县中心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
——九江县中心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图(年);
(三)其它附件
1、专题成果
——九江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潜力分析
——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九江县城乡建设用地优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九江县土地利用节约与集约研究
——九江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九江县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九江县“四查清、四对照”报告
——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报告
2、大纲成果
——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年);
——九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说明(年)。
关于规划基础数据的说明
九江县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已完成数据库建设,逐年按要求进行了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拥有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现势性和真实性。所以本轮规划修编沿用年的数据,在土地现状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规划分类,以满足县级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需要。县级规划中,土地规划分类分为三级。一级分三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二级分十类,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三级分三十三类。
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土地利用地效益,社会经济数据对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至关重要。为了保持规划修编的现势性及科学性,除土地利用数据外,本次规划修编所用的社会经济数据皆采用九江县统计部门年年底的相关数据,综合参考了《江西省统计年鉴》、《九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资料。
新一轮规划参考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资料,在把各地类还原至2005年的基础上,形成新一轮规划修编的现状底图。
九江县行政区划调整采用了江西省最新的行政区划数据。上一轮规划执行之数据以当地国土部门数据为准,同时参考了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其他相关部门规划数据作为参考。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年,九江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6.53亿元,规划到2010年,九江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7.32亿元,规划到2020年,九江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16.90亿元。
2005年,九江县二三产业增加值为10.88亿元,规划到2010年,九江县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6.50亿元,规划到2020年,九江县二三产业增加值为91.18亿元。
2005年,九江县总人口为35.29万人,规划到2010年,九江县总人口为40.54万人,城镇人口为17.90万人,城镇化率为44.15%,规划到2020年,九江县总人口为50.47万人,城镇人口为25.50万人,城镇化率为50.52%。
(三)土地利用战略
根据九江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导向,其土地利用战略总体可以概括为: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以工业化为核心,提高工业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益,加快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加工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产业聚集,突出九江县以工业和商贸物流为主的产业特色。科学有序加大开发力度,统筹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生态保护用地功能,提升土地利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发挥九江县作为九江市城市边缘区在九江市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十一五规划”人口预测
根据九江县国经民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9万人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市化率提高到40%以上。
2.“城市总体规划”人口预测
根据《九江县城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达到41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到2020年全县总人口达到52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3%。
3.规划修编人口预测
(1)总人口预测
人口问题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要问题,人口的变动会影响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影响到劳动就业的安排,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规范。只有正确地处理人口资源经济的关系,才能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更好地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在九江县总人口预测过程中,采用了自然增长法、灰色预测法、趋势外推法和指数平滑法共四种方法,并对结果比较分析,同时参考九江县计生委、城建部门对人口的预测,确定人口自然增长法预测结果最符合九江县实际。
九江县2005年总人口为35.29万人,预测九江县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机械增长人口为4万人,到2010年九江县总人口为40.54万人;年自然增长率为7‰,机械增长人口为7万人,到2020年九江县总人口为50.47万人。其他预测方法结果见下表。
&&& (略,详见附件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三层房屋效果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