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平方的有门面做什么生意好怎样装,做沙发生意的

古文化街里的创业夫妻
                         
古文化街里的创业夫妻
&&&热&&&&&
古文化街里的创业夫妻
作者:耕文&&&&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930&&&&更新时间:&&&&文章录入:李秋泓
  在风光旖旎的环渤海工业大都市天津,有条宽阔美丽的河流,她的名字叫海河。在这美丽多情的海河旁,有条驰名中外的“中国特色商业街”,叫天津古文化街。  在这条集东方文化、天津民俗、海河风情的古文化街上,有一对令人羡慕、敬佩的中年创业夫妻。丈夫叫李耕学,是天津市古街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天津市古文化街商会会长,还是天津市南开区的人大代表,堪称是天津市古文化街首屈一指的头面人物。妻子叫李仲颖,是天津市古文化街上的百年老店――玉丰泰花店、即现在的天津市玉丰泰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二十多年前,这对夫妻从天津九河下梢的宝坻乡下大洼,闯入新兴的天津市古文化街经商创业,由一个仅有十多平米的店铺“乡景斋”,发展成拥有三十多家店堂门市、数千万元资产的商贸大公司,成为乡下人进城经商的成功典范。我与李耕学、李仲颖夫妇同是宝坻老乡。他们苦心创业的经历,令我佩服。他们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商风格,事业有成的人格魅力,更是令我由衷地赞叹。五年前,在首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中,我来到天津古文化街,采访了这两位宝坻老乡,撰写了报告文学“从乡下闯来的赶海人”,在“大采风”全国优秀作品评比中获得金奖,主人公李耕学,被首届中国世纪大采风组委会授予“中华世纪英才”称号,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为他颁发了金灿闪亮的“中华世纪英才”奖牌,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近年来,各级新闻媒体都相继对“乡景斋”、对李耕学创办的天津市古街商贸有限公司和李耕学夫妇进行了采访报道。《天津日报》农村部主任刘伟先生,还将我撰写的报告文学“从乡下闯来的赶海人”,改写成报告文学“古文化街里的庄稼汉”,以整版的篇幅在《天津日报》上刊登,在津沽大地引起较强的反响。随后,宝坻电视台、天津电视台,还分别为其拍摄了“古文化街里的乡景斋”和“ 古街商贸公司的文化魅力”等专题片。  那次撰写报告文学“从乡下闯来的赶海人”,虽说是以李耕学为主。可是,女能人李仲颖的创业风采,又是那么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感到,李耕学、李仲颖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在创业经商中,称得上齐帮对手,珠联璧合。他们都是那么精明强干,都是那么富有远大的理想。在夫妻共同创业中,他们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还真是让我这局外人难以评定。当时,我觉得能够评定并表达我心情的,惟有宋代诗人卢梅坡的这段诗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想,有机会我还要再来天津古文化街,领略这里迷人的风采,写一写这对“古文化街里的创业夫妻”。
                 一
  在寓意戌狗汪旺,生意兴旺的农历三月中旬,伴随着融融春意,我又来到了坐落在天津海河畔的天津古文化街,专程采访了李耕学、李仲颖这对“古文化街里的创业夫妻”。  李耕学、李仲颖虽说不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可他们从童年到青年,都是在一个村子度过。李耕学的家乡在天津市宝坻区东部乡村,是这里王卜庄镇一个叫网户庄的村落,村旁流淌着一条风情淳朴的箭杆河。在这风情淳朴的箭杆河畔,有世代勤劳的庄户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园生活,有李耕学无忧无虑的彩色童年。孩提时的李耕学,父亲给他起的乳名叫李晓耕,寓意是拂晓起来辛勤地耕作。甭看那时李晓耕年龄不大,却是村里颇有号召力的“孩子头儿”,就连比他年长几岁的孩子,也是整天形影不离地围着他转。比他小点儿的孩子们管他叫“耕哥”,比他大点儿的孩子管他叫“耕弟”。不论是叫耕哥还是叫耕弟的,只要凑在一块儿玩耍,都得听他李晓耕的指挥调遣。就连村里的大人们都说:“晓耕这孩子就是不一般,脑瓜儿灵,点子多,长大了准有出息。”  不错,这儿时的李晓耕与村里的其他孩子相比,就是不一般,他家祖辈书香门第,父亲是颇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受父亲的熏陶影响,聪明还学的李晓耕是那么渴求文化知识。上小学时,李晓耕改名为李耕学,父亲的意思是,让他在文化知识的沃土上勤奋地耕耘,刻苦地学习。李耕学没有让父亲失望,从上小学一年级起,他就是老师喜爱的好学生。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讲。课余时间,天生活泼的李耕学尽管总是与小伙伴儿们一块儿开心地玩耍,可他从不耽误学习,每天总是早起晚睡,自觉地温习功课。随着年龄的增长,古典文学、中外名著和现代优秀散文、诗歌,他阅读了不少。而脍炙人口、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他同样背诵了许多。对于书法、绘画和当时农村流行的耍“皮影人儿”,他也是兴趣十足,并且是一一照葫芦画瓢,全都摆弄过。  儿时的李耕学,像许多同龄孩子们那样,有着美好的憧憬。他憧憬着长大了当一名书画家,当一名诗人,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当一名科学家,当一名……  谁知,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李耕学那金色童年的梦幻。随着父亲挨批挨斗的株连,他陷入了众人歧视的目光之中。尽管如此,性格倔强的李耕学没有自卑,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怪罪当时属于“有历史问题”的父亲。他始终相信父亲是个好人,终有出头的那一天。在逆境中,李耕学依旧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即使在学校不能正常上课的情况下,他依然在家里自学,依然偷偷地阅读他事先藏起来没被“红卫兵”抄走的古典名著,背诵着他喜爱的唐诗、宋词和现代优秀散文、诗歌。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早期作品“海燕”,更是他酷爱并经常朗诵的名作之一。听,“在茫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李仲颖呢,不像李耕学那样在偏僻的乡村大洼土生土长,而是生在大城市天津卫。宽阔美丽的海河,也曾孕育着她绚丽多彩的幻想。她从小聪明伶俐,那秀气的长相,活泼的性格,很是招人喜爱。那是她刚刚迈进小学的校门,刚刚学唱“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这首歌,也是刚刚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就赶上了她似懂非懂的“文化大革命”。在“唯成分论”的年代,因父亲的资本家出身,她与兄弟姐妹一起,告别了天津,告别了海河,糊里糊涂地随父母下放到祖籍乡村――宝坻区王卜庄镇的网户庄村,与李耕学同在一个村庄。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一个大城市的小女孩与一个乡下娃就这样相识了。在当时所谓的“亲不亲,阶级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论调盛行的年代里,像他们这样被视为“异类”的孩子,自然是同命相连。一样的家境,一样的遭遇,一样的命运和这一样的爱好志趣,将两颗幼小纯洁的心灵连在了一起。就宛如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苦瓜”。那时,李仲颖总是喊着“耕哥”,与李耕学一块儿去上学。放学时,李耕学又总是与小妹妹李仲颖一块儿回家,唯恐有人欺负她。那时,小孩子之间充满了真诚、友谊和信任。在李仲颖眼里,“耕哥”是她可依赖、可信任的好伙伴儿,是她的“保护神”,是她的……好像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长大后,李耕学成了她终身的依靠,共同生活的伴侣。  人常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十八的姑娘一朵花”。转眼间,俊俏活泼的小女孩李仲颖,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漂亮姑娘。而年长李仲颖几岁的李耕学,也是长得一表人才,英俊潇洒。  李耕学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并学起了木工手艺。李仲颖呢,那苗条的身段儿,那俏丽白皙的脸庞,那天生的一副好嗓子,使她成为中学里的校花,文艺宣传队的骨干。高中毕业后,她被选入当时的公社文化站,成了公社文艺宣传队的台柱子演员。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豆蔻年华、青春漂亮的李仲颖,自然成为村里小伙子们追求的重点。有的小伙子费尽心思靠近李仲颖,尽管赞美奉承的话没少说,一厢情愿的心思没少表白,可到头来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人家姑娘根本就是不屑一顾。李耕学看得仔细,心里明白,李仲颖根本就没把这些自作多情的小伙子看在眼里,对他这个“耕哥”倒有点儿那个“意思”。每次李仲颖见到他,总是显得那么不自然,未曾说话脸却先红了。  开始,李耕学根本没把这些放在心上。从小到大他一直将李仲颖当成小妹妹看待,从未有非分之想。可一来二去,不知咋的,时间长了,李仲颖的音容笑貌总是在他眼前晃动,那灵巧秀美的身影占据了他的心头,想抹也抹不掉。渐渐地,一天见不到李仲颖,他就像缺少了点儿什么,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  其实呢,情窦初开的李仲颖早将芳心暗许了“耕哥”李耕学。她爱耕哥的诚实为人,她爱耕哥的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她觉得,这辈子能与耕哥终身相守,那是自己的福分。  这时,李耕学、李仲颖都体会到了暗恋的幸福,村里人也都渐渐看出了这对年轻人相互的情意。可是,双方家长从未有人主动谈起此事,而这俩年轻人呢,也没有一个主动捅破这层心照不宣的“窗户纸”。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俩人真正确定恋爱关系,还得从他们初次创业的合作开始。也是耕哥略施小计一招,让小妹妹李仲颖表明了心迹。  这天晚饭后,李耕学径直向李仲颖家走去。在往常,他每次去李仲颖家串门儿,都是很自然的,可今天却不知咋的,他总是感觉心跳得很快,有些忐忑不安。  一进李仲颖家的院子,正巧碰见李仲颖要从家里出来,俩人打了个照面,顿时都感到挺不自然的。尤其是李仲颖,那张白皙秀丽的脸庞腾地红了,就像春天的彩霞般鲜艳。还是李耕学打破了窘境。“仲颖,这几天,我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看了好几便,很受启发。眼下的改革开放形势这么好,我想到外边见见世面。这样,我们往后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你看…” 见耕哥心不在焉地说这些,聪明且善解人意的李仲颖,心里马上就明白了耕哥找他的真正目的。于是她柔声说道:“耕哥,咱们到屋里说吧。”言罢,李仲颖将李耕学领到自己的房间。进屋后,李仲颖脉脉含情地说:“耕哥,有嘛话儿你就明说吧。”“那好吧,仲颖,我不说你也明白,咱俩的事儿村里人比咱俩还清楚。可我心里很矛盾,我总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这些年我一直把你当小妹妹看待,你看这……”李耕学说了这番话,觉得轻松了许多。“瞧你,有嘛不可能的?既然别人都看得这么清楚,咱为嘛还躲躲闪闪的?再说啦,我是啥心思,你还不清楚吗?”李仲颖调皮而又大方地说道。说到这儿,她那白皙秀丽的脸庞又忽地飞起彩霞。“仲颖,你说什么?”见李仲颖如此表明了心迹,李耕学真是喜出望外。他这颗兴奋异常的心,几乎要跳出嗓子眼儿。李耕学真是高兴啊,他感到是那么幸福,那么甜蜜。这天晚上,两个年轻人敞开了心扉,谈起了共同勤劳致富的打算,谈起了他们美好的未来……  这几年里,勤奋手巧的李耕学,学会了木匠手艺,并经常去邻镇、闻名全国的“沙发之乡”方家庄镇,在朋友家的沙发厂帮忙,又掌握了制作沙发的工艺。而李仲颖呢,家里有一台当时农村很少见的缝纫机,心灵手巧的李仲颖会做缝纫活儿,也经常给邻村的沙发厂做沙发套。  就这样,俩人一商量,决定自己挑门立户,也办个家庭沙发厂,由李耕学打沙发,由李仲颖做沙发套。俩人虽然想到了一块儿,可李耕学想得更为大胆、周全、长远。他觉得,如果办家庭沙发厂,就不能小打小闹儿的,要干就干得有气势,有规模。  虽然想得不错,筹划得也挺好,可这打沙发的资金又从何而来? 李仲颖的忧虑不无道理,那时农村的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刚刚实行几年,人们还没有从“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阴影中彻底解脱出来,大都是本分地靠种地过日子,经济作物种得少,干家庭副业又放不开手脚,手里自然没有多少活钱儿。  这有何难?路是人走出来的!为了办起家庭沙发厂,李耕学四处走亲访友,东拆西借,总算凑了一万元现金。筹措资金后,李耕学又说服父母,腾出自家的六间房屋和院落,当做沙发厂的生产场地,并在本村和邻村找来十多个会干木匠活儿的小伙子。就这样,李耕学在多年来始终以种粮为主的网户庄村,破天荒地办起了第一个家庭沙发厂,这是一九八二年的早春时节。  沙发厂建起后,李耕学既管生产又管技术,李仲颖则负责做沙发套,他们还聘请一名业务员,专门负责沙发的销售业务。  在李耕学的统一协调下,沙发厂热热闹闹地干起来了。时间不长,屋里院里都摆满了沙发,可就是卖不出去。李耕学纳闷儿,这款式新颖,木架牢靠,面料和做工都挺不错的沙发,咋就卖不出去呢?问其原因,负责沙发销售的业务员无奈地说“厂长呀,咱这沙发在北京市场上根本就卖不出去,可能是样子过时了,我也是着急呀,照此下去,非赔本儿不可呀。”“谁说过时了?别的沙发厂成天大车小辆地往外拉沙发,样子跟咱们的差不多。人家能卖咱咋就不能卖呢?”见李耕学这么说,业务员便发起了牢骚:“咳,你没出去,哪儿知道外边的行情呀?不信你到外边看看就知道了。”“那好,我也出去一趟试试,不行咱再想办法。”李耕学乐哈哈地说道,他心里早已打定主意,说啥也要把这些沙发卖出去!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沙发在北京不好卖,咱就到天津闯闯市场。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天上午,通过电话,李耕学与市里的一个家具店联系好,便领人装了一辆加长卡车的沙发,赶往天津,路过武清区杨村镇时,有人拦车问沙发卖不卖。见有人要买沙发,李耕学顿时眼前一亮。在这里刚一停车,马上就有不少人围拢过来,李耕学初次做买卖,本着薄利销售的原则,不抬价,不要谎,值多少钱就要多少价。顾客见这位乡下的“老板”淳朴实在,也就不再讨价还价。这个要一套,那个要一套,没半天儿时间,李耕学的这一车沙发全部被人买走了。当时,李耕学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为了拓宽销路,摸准行情,第二天一大早儿,李耕学又领人装了满满的两货车沙发。一车沙发径直开往市区,他则随一辆沙发车来到杨村镇,在昨天卖沙发的地方卸了车。他让本厂随车而来的一名技工在此看摊儿,自己则与司机拉着沙发样子在武清城区转悠开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至一些服务部门,他都一一光顾,问人家是否买沙发。这一招儿还真见效,对方见有人上门推销沙发,样子又好又结实,要价儿也不高,便根据样子订货。有的呢,还自己提供沙发款式,让李耕学回去照样子制作。真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没几天的工夫,李耕学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将这满院子积存的沙发一件不剩地卖了出去。  见沙发销路这么好,李耕学便打算要大批量地生产沙发。不巧的是,这时正赶上麦收夏种时节,工人们家里都有承包地,全都没心思干活儿了。纷纷找到李耕学说:“厂长,眼下该收麦子了,我们先歇几天吧?”“厂长,我们得回去收麦子啦,晚几天地就荒了。”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庄户人出身的李耕学同样深知这一道理。于是,他让工人们都回家收麦子种地,自己则与李仲颖一起,重新对沙发厂进行长远规划。他们根据市场行情,选准了适销对路的产品,并筹措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招聘技术工人。麦收过后,他们的沙发厂一下子增加到三十多人。  这年,在李耕学的带动下,本村和邻村的年轻人都效仿李耕学办起了规模不等的家庭沙发厂,并经常向李耕学请教打沙发的生产经营经验。那时的李耕学,一下子成了全村勤劳致富的楷模,办厂经商的表率。  一九八二年年底,真诚相恋相爱了几年的李耕学、李仲颖,在乡亲们的赞叹和同龄伙伴儿们羡慕的眼光里缔结良缘,共同迈向新的创业人生。这下可好了,新媳妇过了门儿,可以名正言顺地帮助丈夫创业致富了。小两口儿一商量,决定在原有沙发生产的基础上,增品种,上档次,不断推出新款式,做到别人没有的款式咱有,别人有的咱精。这真是夫唱妇随,齐帮对手。丈夫主外,妻子主内,精明强干、心缝儿透亮的李耕学和心灵手巧的李仲颖,把沙发厂料理得红红火火,年均纯收入二三万元,是全村最早的万元户。
                二
&  李耕学、李仲颖不愧是有知识、有文化、有作为的新一代农村青年。他俩脑子活,接受新事物快,眼光看得远。加上李耕学自幼喜爱美术,有写写画画的基础,并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所以,他们的沙发厂总是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不断更新品种款式,产品自然深受顾客们青睐。仅一二年的光景,他们的沙发就在京津唐地区打开了市场。  生意兴旺,日子红火。这时的李耕学、李仲颖,真是从内心感激党的富民好政策,让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随着政策的落实,李仲颖全家都返回天津市区。当时,李仲颖满可以回到天津市里安排工作。可她没有返回天津,因为她与网户庄村已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这里有她洒下的劳动汗水,这里有她喜爱的风土人情,这里有她与耕哥共同创办的沙发厂,这里有她幸福温馨的小家庭。  按照有关知识青年返城的政策,根据李仲颖能歌善舞的特长,她被安排到区文化馆工作,并进了新组建的区文工团。从农村到城区,从农民到端上“铁饭碗儿”的国家正式职工,李仲颖感到是那么突然,又是那么兴奋,若是在那不公正的年代,这是她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这时的李仲颖,感到家乡的风是那么柔,田野是那么美,奔流不息的箭杆河是那么欢快多情,丈夫李耕学对她又是那么疼爱体贴。她感到自己是全村,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不光李仲颖是这么认为,村里的乡亲们都夸李耕学、李仲颖是天生的一对创业夫妻。村里同龄的小伙子们都羡慕李耕学找了个漂亮贤惠的好媳妇,姑娘们都说李仲颖有眼力,嫁了个心好人好有本事的好男人。  可是,令全村人不理解的是,李耕学的沙发厂正值生意红火赚大钱的时候,却突然停业不干了。李耕学非要进城经商,到天津卫去闯荡。这年是一九八五年,正是李耕学的而立之年。当时,网户庄村的村民们多年吃惯了“大锅饭”,整天围着土地转,根本没外出见过世面。这时实行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家家有余粮,户户都有零花钱。可说是吃不愁穿不愁。恐怕是旧社会“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的富裕中农日子,也赶不上现在过得滋润。有这么好的日子不过,到外面找罪受,那不是冒傻气吗?尤其是李耕学,放着挣大钱的沙发厂不干,现成的清福儿不享,偏要进大城市去经商,这人地生疏的,能行吗?在一些人眼里,这李耕学简直是异想天开,瞎折腾。  当时,村里一些知心的伙伴儿们也找到李耕学,劝他要冷静考虑考虑,不要脑门儿一热就做那没把握的买卖。也有的亲友找到李仲颖,让她劝劝丈夫回心转意,踏下心来办自己的沙发厂,不要去冒风险。  不管亲友们怎么劝说,李耕学和李仲颖都无动于衷。因为他们已了解到天津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为人民要办的二十件大事之一,就是在天津海河旁的宫南宫北大街,以天后宫为中心修建古文化街,这时的古文化街临时筹备组,正在登记进场经营的商户。所以,夫妻俩打定主意,要到即将修建的天津古文化街干出一番事业。夫妻俩还约定好先由李耕学去古文化街打前站,一旦经营出点儿眉目来,李仲颖便辞掉工作到古文化街与李耕学一起经商。带着家乡亲人的嘱托,带着妻子李仲颖的憧憬与期望,李耕学背起装有打沙发积攒下的辛苦钱的挎包,踌躇满志地进了天津卫,在登记进场的商户络绎不绝的天津市古文化街临时筹备组,一次上交了五万元的进场费。  当李耕学交上这五万元进场费的时候,他便有了这样的感觉,从今天起,自己的命运与天津市古文化街已连在了一块儿,自己就是古文化街未来的主人。  半年多后,天津市人民关注的“天津市古文化街”,在天津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胜利竣工了。在“天津卫”的老市区,在当年“晓日三汊口,连樯集万艘”的海河旁,饱经历史沧桑的宫南宫北大街焕然一新。南、北街口那昂然耸立、雕梁画栋的仿清式古牌坊上,“津门故里”、“沽上艺苑”的描金大字,分外引人注目。在古文化街的中心――宫前广场,新修复的高大古老的戏台,越发显示了传统的民族特色。戏台前那“望海阔天空千帆迎晓日,喜风轻云淡百戏祝丰年”的巨幅楹联,将古戏台衬托得更为气魄壮观。  宫南宫北大街主要起源于坐落在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即天津市民俗博物馆。这是一座建于元代一三二六年的古庙,庙门以南的大街叫宫南大街,庙门以北的大街叫宫北大街。古庙内供奉的主神是传说中的一位神女,即海神娘娘。这座天后宫与我国沿海一些城市的“妈祖庙”相同。“天后宫”最初为船工、渔民祭祀海神天妃,举行酬神演出和聚会的场所,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妃”诞辰日,以至逢年过节,这里都举行“皇会”表演。什么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扭秧歌、走高跷、唱大戏啦等等,真是妙趣横生,热闹非凡。  在这新修建的全长六百八十米的宫南宫北大街,即天津市古文化街两侧,上百家仿清代古建筑店堂,座座都是精美清新、古朴典雅,那家家商店门口由书法家们题写的匾额,竞相展示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古色古香的店堂里,那闻名中外的“泥人张”彩塑,“杨柳青”的年画,“风筝魏”的风筝,百年老店“玉丰泰”的绒绢花,“联升斋”的艺术镜面,“修竹斋”的居家“刘海风葫芦”,“翠文斋”的古玩玉器,“集珍阁”的珠宝玉器,“乡景斋”的名人字画、工艺陶瓷和来自国内著名产地的“文房四宝”“古玩文物”金银首饰、玉雕木刻、珍珠玛瑙以及各种版本的书籍等,无不体现我国古老的文化和天津传统的文化特点。  还有这气势雄伟的文庙、玉皇阁,当年的天津义和团坛口――吕祖堂,兼有中国建筑特色和岭南风格的广东会馆、川鲁风味酒家、天津石头门坎饭店,天津风味小吃等等,无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示在人们眼前。  古文化街众商家的匾额,均由国内著名书法家和名人题写,而这里各店堂的联语,更是对仗工整,韵脚平仄协调,神形兼备,意趣盎然,不失为一种文情并茂的艺术美。  这不,古文化街唯一制印篆刻、出售各种印章材料的“印景轩”,店内迎门柱上便有篆文对联一副“金石留意皆学问,鼎钟得意皆文章”。在“太白酒家”门外的一副对联这样写道:“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香”。“聚艺斋”门市前的联语是:“聚珍成地天异彩,艺海汇古今奇葩”。而“艺盛阁”门前的楹联又是这样写道:“艺林自昔永怀述古,盛世于今兴化崇文”。在这条新建的古文化街上经商的老板们,多是资金雄厚、底气盈足,店堂宽敞体面,少则上百平米的营业面积,多则达数百平方米。而李耕学的店堂呢,却仅有十多平方米。  “乡景斋”店铺虽小,李耕学没有丝毫的自卑感。因为那是他靠自己劳动致富的钱建起来的,没用国家的一分钱贷款。而眼下这店堂的大小,也代表不了经商的本事,当时他就认准了这个理儿,事业是靠人创造的,世上从来没有天生的大企业家!    店铺虽说不大,可具有一定文学修养和书画艺术基础的李耕学,却将其布置得古色古香,井井有条。在店铺门口,他挂出了由天津著名书法大家王颂馀先生题写的匾额――“乡景斋”。别出心裁的字号,细细品来,回味无穷。使人不得不联想到李耕学这“从乡下闯来的赶海人”,那不同一般的创业气质和文化内涵。店名有特色,经营的商品更是别具一格。津门名人字画、扇面,中国瓷都新秀――广东潮州的工艺陶瓷,中国古瓷都――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北京景泰蓝,做工精巧细腻的仿古大瓷花瓶、独瓶等等,都给人一种协调、自然的感觉。尤其是枋间摆挂的五幅人物山水画,很是讲究。其排列是苏画的一种灵活处理形式。左起一、三、五幅是古典说唱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是“梁祝塾馆夜读”、“十八相送”和“坟前化蝶”。二、四幅则是山水画。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件商品,每一幅字画,都与古味儿、文化味儿、天津味儿和中国味儿沾边儿,都符合天津古文化街的经营标准与风格。  一九八六年元旦,这是李耕学难忘、也是最为高兴的一天。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一九八五年为人民兴办二十件实事之一的天津市古文化街正式开业了。在隆重的开业典礼仪式上,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同志,为古文化街开业剪彩并发表了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讲话。这时,身置古文化街开业典礼庆祝大会现场的李耕学,那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他真想上前对宝坻老乡李瑞环市长说:“李市长您请放心,我一定在古文化街干出一番事业来,为郊区大洼的农民争气,为咱宝坻的父老乡亲们争光!”  初到天津卫的古文化街,李耕学可谓是人地生疏,举目无亲。由于店铺小,李耕学只聘用了两名店员。进货、卖货、谈生意,忙得他每天从早到晚站不住脚。尽管如此,李耕学从未觉得累,因为乡下人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况且他这几年打沙发卖沙发,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早就习以为常了。  为了“乡景斋”的生存发展,为了让古文化街的繁荣建设,为了不让家乡的亲人们失望,李耕学总是千方百计地把生意做活、做好。在经营中,他虚心向周围有经商经验的老经理们学习请教,在实践中边干边摸索。  “在古文化街经商,就是古文化街的人,就要维护古文化街的声誉”。李耕学从进古文化街那天起,就一直以此来约束自己。他知道,天津古文化街是天津市、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文明窗口。每一个古文化街人,都有宣传展示天津乃至中国历史、民俗文化的责任。所以,他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文明经商,使不起眼的“乡景斋”名气越来越大,开业才半年多时间,他就盈利三万多元。按人均比例,“乡景斋’ 是整条古文化街盈利最高的一个。  直到这时,李耕学才给在宝坻老家的爱妻李仲颖写了一封信,向她介绍了“乡景斋”开业以来的情况和准备扩大经营规模的打算。  在五谷飘香的金秋时节,李仲颖带着宝坻大洼丰收的喜悦,进了久别多年的天津城。她这次来既不是探亲也不是访友,而是履行当初的诺言,辞掉了令农村姐妹们羡慕的区文工团的工作,扔掉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到天津古文化街落户,与丈夫李耕学一起经商闯市场,共同经营这间门面不大,却寄托夫妻俩创业希望的“乡景斋”。李仲颖来到“乡景斋”的这天晚上,她与丈夫李耕学有说不完的话。他们谈古文化街的现在,谈古文化街的未来,谈“乡景斋”的经营打算和发展规划。他们谈这谈那,谈得是那么兴奋开心。他们决心要发奋创业,把“乡景斋”的生意做大、做强,他们要成为天津古文化街里最有实力、最有文化内涵的的商家。
                三
  李耕学、李仲颖,真是恩爱的好夫妻,创业的好搭档。李仲颖的到来,使精明强干的李耕学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这李仲颖在经商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李耕学从心里真是暗暗地佩服,可他又不好当面奉承,却巧妙地说,这是李仲颖祖上遗传基因的缘故。  夫妻俩经过周密策划,对“乡景斋”进行了扩建装修,将店堂的营业面积从十四平方米扩增到一百二十平方米。扩建后的“乡景斋”,古文化味儿更浓更气派了。新开业后,他们在市区里招聘了两名文化素质较高的女青年店员。店堂规模扩大了,经营人手多了,再加上有贤妻李仲颖管店理财,李耕学这下子可显得轻松多了。他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外出进货,多方联系业务了。江西的瓷都“景德镇”,被誉为“瓷都新秀”的广东潮州和北京、广西、福建、四川、安徽、河南、辽宁等国内著名的工艺陶瓷、景泰蓝、美石玉器的产地,都留下了李耕学的辛勤的足迹。在大江南北,在长城内外,在黄河两岸,凡李耕学走过的地方,人们都知道天津有条古文化街,古文化街上有家经营美石玉器、工艺陶瓷的“乡景斋”。在“乡景斋”经营的商品中,都是货真价实的名家产品,从不以次充好,更不蒙骗顾客。不论是国内顾客,还是国外的游客,他们都是同样对待。特别是对外国游客,他们更是耐心细致地介绍商品的产地、工艺特色和历史渊源。李耕学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外国朋友们在这里了解天津的民俗风情,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了解文明中国人的聪明、智慧、热情与坦诚。  那是一九八七年的秋天,有一个数百人的日本中学生旅游观光团来到天津市古文化街,这些年轻的中学生们一下子就看上了“乡景斋”的山水字画。顿时将“乡景斋”围得严严实实,并通过翻译和导游,向李耕学、李仲颖及店员询问每幅字画的价钱。这些山水画和书法作品虽然不是名家之作,可这时如果要价高,照样能够卖出好价钱。可是,李耕学、李仲颖夫妻俩没有这么做。他们觉得,既然这些日本中学生喜欢中国字画,宁可少卖钱,也要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书画艺术。结果,李耕学、李仲颖夫妻俩不但要的价钱很低,而且低于平时销售的价钱。  日本中学生们见这家商店的两位中国老板这样和蔼可亲,举止文明,店员们又是那么服务热情周到,而这些令人喜爱的中国字画价钱又不高。所以,他们一下子从这里购买了百余幅山水字画。就连挂在店堂里的样品字画也被他们买走,并一个劲儿地打听店里是否还有存货?见“乡景斋”的生意这么火暴,门外摆摊儿卖货的商贩也挤进来看热闹,他们满以为这回“乡景斋”准得发一笔小财不可。当他们看到李耕学、李仲颖和店员们忙乎得满头是汗,却卖价很低时,连连摇头说道:“咳,你们也真是太傻了,放着赚钱的机会都不会赚钱。”“我说李老板,你们这是做买卖吗? 卖价这么低你们图得嘛?”  同行的责怪也好,埋怨也罢,李耕学和李仲颖都是笑而不语,仍是热情地接待这些中学生们。做买卖经商,盈利赚钱,这是天经地义,李耕学、李仲颖夫妻俩对此不是不懂。可是,他们绝不会见行情好就任意抬价,赚昧良心的钱。他们图得是信誉,是好名声,他们要让这些日本中学生们,了解中国人的诚信经营,了解天津古文化街人的好人品。  李耕学的买卖越做越活,“乡景斋”的名气越来越大。为了维护好“乡景斋”的声誉,为了保证所售商品的质量,李耕学先后与广东的汕头、潮州,江西景德镇等地的著名瓷窑,达成常年的进货协议,成为“乡景斋”的定点生产厂家,市场上需要什么款式、品种的产品,就可以在这里随时订做。  有了著名产地、名窑烧制的优质工艺瓷器做保障,李耕学免除了产品质量的后顾之忧。一时间,“乡景斋”里汇集了全国各地名家、名厂设计生产的各种工艺陶瓷、中高档五彩浮雕瓶、古兰彩瓷瓶、青花瓶系列产品和伟人塑像以及观音塑像、财神塑像、佛像等民俗、佛教文化瓷器和民间工艺品、珠宝玉器、名人字画等具有收藏价值的物品,更使店堂琳琅满目,古色古香,令来到古文化街观光购物的国内外游客们,都要到“乡景斋”领略一番中国味儿、天津味儿的风情,选购几件有古文化味儿的工艺品。  在李耕学、李仲颖夫妻俩的苦心经营下,“乡景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年年都被评为天津市古文化街和天津市南开区的先进单位。李耕学也年年被评为区、街两级的先进经理,还当选为南开区私营企业家协会的常务理事。  直到这时,天津市古文化街的商户们不得不重新评价李耕学,不得不佩服李耕学、李仲颖这对乡下夫妻的经商本事。他们都不百思不解地“研究”起李耕学来,甚至产生这样的念头儿:这乡下来的年轻人,将来说不定在古文化街里能成“大气候儿”。  转眼五六年过去了。这五六年间,李耕学、李仲颖为了“乡景斋”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与心血,他们播下了希望,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这古文化街有他们的追求与理想。这古文化街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建设第二故乡,发展第二故乡,为第二故乡奉献青春,是他们由衷的希望。  作为“乡景斋”经理的李耕学,有着大洼农民的厚道与朴实,有着宽广的胸怀,也有着很强的整体观念。他不是“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那种人。他有一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见别人有困难,他总是同情理解,并热情相帮。当他看到古文化街上哪家店铺经营不善,无力再支撑下去的时候,他是那么惋惜、那么揪心。他觉得,古文化街是天津对外开放和文化宣传的一个窗口,是中国古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古文化街人都要尽自己的努力,维护古文化街,绝不能眼看着哪家店铺无力经营而停业关门。否则,将有负天津父老乡亲们的厚望,有负市人民政府和老市长李瑞环的殷切期望。  李耕学的想法,得到天津市古文化街管委会的肯定和赞扬,也得到妻子李仲颖的理解与支持。在古文化街的繁华地段,有家经营珠宝、玉器、美石的店铺,叫“艺苑堂”,是鼓楼街的街办企业。这里的老经理年纪大了,经营店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果将店铺随便推出去了事,他还真有点儿舍不得呢。思来想去,最后他向街办事处的领导推荐了李耕学,认为只有交给李耕学才最为合适。  当鼓楼街办事处的几位领导和“艺苑堂”的老经理,一起找到李耕学并言明此事的时候,面对大家的一片诚意,李耕学找不出一点儿推辞的理由。就这样,民营企业“乡景斋”兼并了集体企业“艺苑堂”,并接收了原有的七名店员,还为他们都办理了医疗保险和职工退休金保险。  接管“艺苑斋”后,李耕学、李仲颖夫妻俩对原来店堂的经营布局进行了更新改造,将原来六十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扩展到一百五十平方米。通过改进服务措施,实行奖励机制,增加经营品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艺苑堂”的买卖更加兴隆,人气儿更旺。  “乡景斋”兼并“艺苑堂”,民营老板接管了集体企业的正式职工,并出现可喜的变化,经济效益成倍增长。自然,在古文化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经营不善又无力经营的商店经理和员工们,再也顾不上什么国营、集体企业的面子,纷纷找到李耕学帮他们想办法。在古文化街北街口的“沽上艺苑”牌坊下,靠东侧把角儿有家经营戏装、行头、宝剑等梨园行物品的店铺,叫“凤来阁”。这“凤来阁”有两个门市,共计一百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他们自己经营一个门市,再经营一个就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了。于是,这家商店的经理便找上门来求李耕学帮忙。人家有难处,又是舍下脸来登门相求,“热心肠儿”的李耕学二话没说,便以每年十二万元的租金,租下了“凤来阁”。承租“凤来阁”后,李耕学将其改成潮州工艺陶瓷专卖店,还安排了三名下岗职工。刚刚承租了“凤来阁”,宫南副食商店的几名女工便找上门来。她们见到李耕学便说:“李总,我们宫南副食商店老经理要退休了,现在也发不了工资了。”“别人想租我们店,我们心里头没底。这不,姐儿几个一合计,就求到您这儿来了。”“您就帮我们想想辙吧。”这姐儿几个边说还边表示,只要李总能接收副食店,能安置她们工作,她们保证不怕吃苦,不讲任何条件,让干嘛就干嘛。  说真的,李耕学很清楚宫南副食商店的情况,这家副食店严重亏损,谁接手都不好办。况且自己刚刚兼并承租了两家商店,注入了大量资金,如果再将其接管过来,肯定要背上包袱。李耕学虽然考虑到了这些不利因素和自己的难处。可是,热忱、善良的本性使他又下了这样的决心:同是古文化街的人,人在难处就要拉一把!还有,就冲这姐儿几个如此地信任自己,就应该把她们留下来。于是,李耕学便对她们说:“几位大姐先回去找店领导说明情况,只要他同意就行。”“我完全同意。”随着话音儿,宫南副食商店的老经理刘会权进了门。原来,这姐儿几个前脚来,他后脚就跟来了。  这位老经理诚恳地对李耕学说:“李总,不瞒您说,她们姐儿几个来找您,也是我的主意。她们就是不来,我也会找您的。您在古文化街有实力、有魄力,我想这点儿问题您准能解决。”人家把话都说到了这个份儿上,李耕学还能说什么呢?  就这样,李耕学接收了宫南副食商店,将店里的六名员工分别安排到自己的几家商店。随后,他筹措了一百万元资金,将这四百平方米的店铺一拆到底,将一层门市扩建成五百平方米的一层半门脸楼,由过去经营副食调料,改为经营各种纸张和陶瓷工艺品。这六名女工有了合适的工作,一下子解除了后顾之忧。她们对李耕学由衷地说道:“李总,您可真是个大好人那,要不是您出手援助,我们可就下岗失业了。”  就这样,这几位女工在这里愉快地工作,直至在李耕学后来成立的天津古街商贸有限公司干到退休。她们中有一位叫纪桂兰的女工,退休后又被李耕学聘回天津市玉丰泰工艺品有限公司工作,“玉丰泰”公司成立工会时,她还担任了女工委员。  在随后的几年里,李耕学先后兼并、承包、租赁了古文化街的津门书社、问津轩饭庄、津门老字号――石头门坎饭庄、容书苑、天宝金店、聚艺斋、宫南副食品商店、文化街房管站等十多家国营、集体和私人店铺。到一九九八年年底,李耕学与南开区鼓楼街办事处联合成立了“天津古街商贸有限公司”,他出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在天津市古文化街十多年的经营中,李耕学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锤炼了胆识。开始呢,他只是以合作、租赁的形式兼并、接管小型店铺门市,到后来,他竟然发展到买断国营企业甚至是天津卫老字号的百年老店。在宫前街广场的东南把角儿,有家建于清代末年的老字号商店――玉丰泰花店。这玉丰泰花店主要自产自销绒花、纱绢花系列产品。像剧团绒花、节日花、喜庆花、福寿花啦,都是样样俱全,色泽鲜艳,是天津一大特色的民俗用品。多年来,一直畅销全国各地。解放后,玉丰泰花店成为南开区百货公司下属的国营企业。它虽说是天津卫的老字号商店,又处于古文化街的黄金地段,。可是,由于过来吃“大锅饭”的弊端,经济效益一直不好。市场经济放开搞活后,因企业缺少竞争能力,加上人心浮动,管理欠妥,便走了下坡路。李耕学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这家百年老店就此衰落,经与南开区政府有关部门协商,他承包了玉丰泰花店,并投资三十万元,改善了购物环境。时隔不长,在南开区国有小企业改革中,李耕学则以一百五十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玉丰泰花店五百多平方米的房产拥有权。  买断玉丰泰花店后,李耕学没让一个员工下岗,全部留下安排了工作。为使“玉丰泰”的经营、服务和管理更为完善,在李耕学的主持下,成立了以李仲颖为董事长的“天津市玉丰泰工艺品有限公司”,原玉丰泰花店的经理赵振江,除留下担任公司总经理外,还兼任了公司的工会主席。  李耕学买断“玉丰泰”后,在保持传统的绒花、纱绢花经营的同时,增加了珠宝玉器和名优产地、厂家出品的中高档工艺陶瓷、五彩浮雕瓶、古兰彩加金瓷瓶、珊瑚红花兰瓶、珐琅彩瓶、青花瓶、仿清青花海水云龙纹缸、青花笔筒、描金泥壶、景泰蓝、唐三彩和名人字画等品种繁多,古朴典雅的物品。至此,百年老店“玉丰泰”焕发了青春,文化味儿、民俗味儿十足的名特优产品,引来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改制后的百年老店“玉丰泰”,在公司董事会的管理下,各项工作井井有条,生意非常火爆。古文化街的众商家们,再次领略了李耕学经商的魄力与风格,都不得不发出如此的感叹:“这乡下来的李耕学非同一般。”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最新5篇热点文章
&最新5篇推荐文章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富丰路4号工商联大厦A1606 邮编:100071&&&电话:010-- 传真:010- 电子邮箱:chinawyj#(请把#换成@)
版权所有 北京世纪采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门面做什么生意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