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有5000亩左右浅水湖泊,急找光伏发电的寻求项目投资商商!

中 国 的 湖 泊
&&&&&&&&&&&&&&&&
/ 中 国 的 湖 泊 
出版者的话   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 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 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 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 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 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 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 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 的森林》、《中国的草原》、《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 自然保护区》这 11 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 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 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  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 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我 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内容提要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 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 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 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 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 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 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 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 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中国的湖泊  湖泊是由湖盆、湖水及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等所组成的。 它是大陆封闭洼地的一种水体,并参与自然界的水分循环。通常按湖水含盐 量的高低,湖泊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三类。  湖泊是一种资源,如同矿产、森林、土地、河川一样,是国家重要的自 然财富。湖泊水利资源丰富,对调节河川径流,提供工农业生产和人们饮用 的水源,发展航运,繁衍水生经济动植物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的湖泊,它像镶嵌在锦绣河山之 中的明珠,晶莹夺目。据统计,全国 1 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面积达 74 277 平方公里,几乎与浙江省的面积相近。它们遍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以中国东 部平原和青藏高原最为密集,形成了中国东西相对的两大稠密湖群。  一、中国湖泊的形态与分布  湖泊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千差万别的。大型湖泊可达数万到数十万平方公 里,小型湖泊只有几公顷;有深达千余米的深湖,也有水深仅几厘米的近于 干涸的湖泊。湖泊几何形态上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盆的起源,不 同成因的湖泊其轮廓是不同的。一般地讲,河成湖、堰塞湖保留了原有河床 的某些形态特征;发育在构造凹陷盆地基础上的或是火山口积水而成的湖 泊,其外形略呈圆形或椭圆形;而发育在地堑谷地中的湖泊,则多呈狭长形 等等。现在的湖泊,除沿袭古湖泊的某些形态特征外,还在外界条件的影响 下,使湖泊形态发生了改变。例如,入湖河流所携带的泥沙,起着改造湖泊 沿岸的地形与填平湖底起伏的作用;风浪能使沿岸带的泥沙重新移动和沉 积,使迎风岸侵蚀加剧,而背风岸沉积增多。也有因气候变化而引起湖面的 收缩或扩大。沿岸带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的滋生,不仅可引起湖泊形态的改 变,还会加速湖泊的消亡。此外,新构造运动也会改变湖泊的形态。沉降型 的湖泊,除湖水加深外,还使沿岸的港汊得到发育,湖岸的岬湾曲折交错; 掀升型的湖泊,湖水逐渐变浅,湖岸发育顺直。所以,一个湖泊的形态发育 是错综复杂的,它可以是单因素的,也可以是多因素作用的产物。特别是人 类的经济活动,直接、间接地参与了湖泊形态的改造,如建闸蓄水,固岸工 程,滩地围垦等等,都可促进湖泊形态的变化。因此,中国目前湖泊的形态(图 1)是自然与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湖泊形成初期的自然形态。通过对全国 1 平方公里以上湖泊的分类统计,得知中国现有湖泊(包括1 平方公里)近 2 600 个,面积合计为 74 277 平方公里。 中国湖泊的分布,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东南为外流湖区,以淡水湖为主,湖泊大多直接或间接与海洋相通,成为河流水系的组成部分,属吞吐性湖泊。此 线西北为内流湖区,湖泊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陆盆地之中,与海洋隔绝, 自成一小流域,为盆地水系的尾闾,以咸水湖或盐湖为主。在中国的天然湖泊中,由于各种原因,还发育了一些特殊的湖泊。例如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纳木错,湖面海拔 4 718 米,面积 1940 平方公里, 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位于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湖面在海平面 以下 154 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图 1 中国主要湖泊形态比较图的湖泊之一。 中国湖泊高程悬殊之大,为世界所罕见。此外,在西藏羊八井附近,发现了 一个面积达 7 300 平方米,最大水深超过 16 米的热水湖,水温变化在 46~57℃之间,每当晴空无云之际,巨大的气柱从湖面冉冉升起,景色十分壮观。 云南丘北六郎洞内还有一个巨大的地下湖,湖水从溶洞溢出的流量达 26 立方 米/秒,现已成功地用以发电,是中国第一座地下湖发电站。中国的湖泊由于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带,所以它们的特性差异较大(表1)。全国湖泊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五大湖区。1.东部平原湖区  系指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海河下游及大运河沿岸所分布的大小 湖泊,这些湖泊大多由构造运动、水流冲积作用或古潟湖演变而成的外流湖。  湖泊总面积为 21847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 29.4%,是中国湖泊 密度最大的湖区。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 湖和巢湖都分布在这里。  由于本区濒临海洋,地处东亚季风带,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利资源比 较丰沛,河湖关系十分密切。湖泊水位的年变幅较大,并具有从上游到下游 逐渐变小的趋势。通江的湖泊洪水期湖水汪洋一片,枯表 1 中国主要湖泊特征表湖名
所在省区
地理位置
湖泊面积(平方公里)
湖水 贮量
所在流区
水型
内流湖区
外流湖区
咸水湖
淡水湖
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呼伦湖纳木错洪泽湖色林错南四湖博斯腾湖巢湖布伦托海羊卓雍错高邮湖
青海江西湖南江苏内蒙古西藏江苏西藏山东新疆安徽新疆西藏江苏
36 ° 40′29 ° 05′29 ° 02′31 ° 20′48 ° 57′30 ° 40′33 ° 20′31 ° 50′34 ° 59′41 ° 59′31 ° 35′47 ° 13′29 ° 00′32 ° 50′
100 ° 23′116 ° 20′112 ° 50′120 ° 16′117 ° 23′90 ° 30 ′118 ° 40′89 ° 00 ′116 ° 57′86 ° 49 ′117 ° 3587 ° 18 ′90 ° 40 ′119 ° 15′
420039602740229220001920180516401225960753730678650
74225917848.611176824.449219.677.318.059.01608.7
柴达木区内蒙区藏北区藏北区甘新区甘新区藏南区
长江水系〃〃淮河水系运河水系长江水系淮河水系
咸咸〃咸咸咸〃
淡〃〃淡淡淡淡
续表鄂陵湖哈拉湖札陵湖赛里木湖班公错玛旁雍错洪湖滇池梁子湖洱海达里诺尔抚仙湖月亮泡波特港湖岱海镜泊湖兴凯湖白头山天池
青海
34 ° 56 ′青海
38 ° 18 ′青海
34 ° 55 ′新疆
44 ° 35 ′西藏
33 ° 45 ′西藏
30 ° 40 ′湖北
29 ° 52 ′云南
24 ° 51 ′湖北
30 ° 19 ′云南
25 ° 50 ′内蒙古 43 ° 15 ′云南
24 ° 29 ′吉林
45 ° 42 ′新疆
46 ° 55 ′内蒙古 40 ° 37 ′黑龙江 43 ° 56 ′黑龙江 45 ° 14 ′吉林
42 ° 00 ′
97 ° 43 ′97 ° 35 ′97 ° 15 ′81 ° 01 ′79 ° 30 ′81 ° 23 ′113 ° 14 ′102 ° 04 ′114 ° 34 ′100 ° 11 ′116 ° 40 ′102 ° 52 ′123 ° 55 ′87 ° 29 ′112 ° 40 ′128 ° 56 ′132 ° 26 ′128 ° 05 ′
61058852645441241240229725625321421120616516095.043809.8
10816146.721074.02027.512.06.526.021.61894.812.813.016.327.120.0
柴达木区甘新区藏北区藏南区内蒙区甘新区内蒙区
黄河水系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元江澜沧江水系珠江水系黑龙江水系黑龙江水系〃〃
咸咸咸咸
淡东淡西咸淡〃〃〃〃〃〃〃淡〃〃
图 2 东部平原湖泊分布示意图水期港汊交织,洲滩显露;湖盆浅平,多数湖泊的平均水深不足 2 米,属浅水型湖泊。 本区入湖河流带来大量泥沙不断在湖内沉积,使湖盆日渐淤高,湖面日益缩小,日久使历史上的一些古湖泊淤为平陆。洞庭湖曾号称为“八百里洞庭”,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淡水湖,然而在近数十年内,却变成为一个支 离破碎的湖泊,面积已大大缩小。本区内还有不少湖泊已被泥沙淤积或为人 类垦殖而消失;特别是近 10 余年来的盲目围垦,已使一些湖泊日益丧失其调 节江河水量的作用,湖泊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 坏。2.青藏高原湖区青藏高原上的湖泊,总面积达 37 487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5%,它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的内陆高原湖群(图 3), 也是中国湖泊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湖泊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湖水 深度一般较大,冬季结冰期亦长。湖泊大多集中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 地与其周围干旱闭流的高原腹地,往往成为内陆水系的尾闾或汇水中心的内 陆湖泊。这些湖泊大多发育在一些平行山脉间的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纵形 谷地之中,一些大中型湖泊都是在构造断裂带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湖泊往 往沿构造方向呈带状排列,只有图 3 青藏高原湖泊分布示意图少数冰川湖 或堰塞湖分布在山地或峡谷地区。  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而干燥,湖泊受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水量一般 较少,湖泊沿岸带残留的多道古湖岸线遗迹,说明了近期湖泊的变迁是处在 普遍退缩之中,由一些古代巨湖衍生出来的小湖,多以时令湖或盐湖的形式 出现。由于入湖径流带来的盐分不断累积,使水质日趋盐化,湖水含盐量一  般较高。据调查,本区约有 20~30%以上的湖泊已发展到盐湖或干盐湖的阶 段。  在青海省南部的黄河上游,构造盆地宽阔平坦,有不少湖泊分布,其中 有著名的札陵、鄂陵二湖,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黄河流域仅有 的两个大型湖泊。青藏高原东部的三江源地,由于地处中国大江大河的发源 地,地面排水条件良好,是本区湖泊分布最少的地区。3.蒙新高原湖区蒙新高原湖泊的总面积为 91 06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 12.2%,蒙新高原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河流与潜 水易向江水洼地的中心积聚,所以亦能发育众多的湖泊。大型湖泊常常成为 彼此孤立的内陆盆地水系的最后归宿,成为汇水中心或河流的尾闾。由于蒸 发量超过湖水的补给量,湖水不断浓缩,遂发育成闭流性的咸水湖或盐湖。 随着补给水量的增减,湖泊的水面时大时小,湖形亦多变。  发育在沙漠地区的风成湖,具有面积小、湖水浅、补给水量少、湖水易 浓缩等特点,这些小型湖泊常随水源的多少而变化,雨季成湖,旱季干涸, 而盛产盐、碱、芒硝和石膏等化工原料。4.东北平原—山地湖区  东北的湖泊总面积为 3 952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 5.4%, 湖区地处中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带,夏季短而凉爽,入湖水量比较 丰富:冬季长而寒冷,湖水结冰期较长。由于湖底沉积物含有机质和腐殖质, 湖水营养元素含量极为丰富。湖泊具有灌溉、航运、发电和发展水产等多种 效益。本区湖泊大多受火山活动的影响,如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德都县的五大连池和长白山地区的白头山天池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湖泊。此外在大片 沼泽湿地上,亦点缀着一些大小不等的湖泊,当地称为泡或咸泡子,如连环 泡、龙虎泡、大麻苏泡和月亮泡等,此类湖泊均较浅,含盐量较高,但也有 个别湖泊由于补给水源的中断,而变成时令湖或干涸消亡。5.云贵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泊的总面积为 1077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 1.4%,这些湖泊主要分布在滇中和滇西地区,以中小型淡水湖泊为主。云贵高 原的湖泊湖水含盐量不高,湖深水清,冬季不结冰,并以风景佳丽而闻名。 区内湖泊分属金沙江、南盘江和澜沧江水系。湖泊除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外,还兼有灌溉、供水、航运和发展水产之利。  本区的湖泊多沿褶皱断裂构造方向排列,湖盆长轴与深大断裂带走向基 本一致,多为构造湖。此外,碳酸盐类岩层经水的溶蚀后,对湖盆的发育也 起着辅助作用。因此,位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的湖泊,湖水常靠地下暗河 的补给或排泄。云贵地区由于近期新构造运动仍较强烈,破坏性地震能促使 一些湖盆加深;岸线抬升的现象在不少湖泊也颇为明显,反映出湖泊在近期  具有西升东降的趋势。二、中国湖泊的成因与变迁  湖泊从形成到消亡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 同,其变迁的历史也很不一样。初生期的湖泊,周围自然界对其影响较小, 湖盆基本上保留了它的原始形态,岸线欠发育,湖水清澈;湖水的有机质含 量低属贫营养型,湖里的生物种类不多,几乎没有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处于 初生期的内陆湖或外流湖,多属淡水湖。当湖泊发展到壮年期,周围的环境 因素参与了湖泊形态的改造,发育了入湖三角洲,湖盆淤浅,湖岸受到侵蚀 等等;加上入湖径流携入的盐量不断增加,湖泊由贫营养型演变成中营养型, 内陆湖往往发育成咸水湖。老年期的湖泊,基本上已濒临衰亡阶段,此时湖 水极浅,湖面缩小,湖水多属富营养型,大型水生植物满湖丛生,湖泊日渐 消亡。外流湖常演变为沼泽地,内陆湖演变为盐湖或干盐湖。(一)成因类型  中国湖泊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断陷、拗陷、 沉陷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经潴水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构造湖。构造湖在中 国的分布很广,一些大中型湖泊多属于这一类型。由于火山喷发,喷火口积 水成湖,称为火山口湖,或因火山喷发的熔岩壅塞河床,抬高水位而成的湖 泊,称为火山堰塞湖,此类湖泊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较多。由于冰川的挖蚀 作用和冰砾泥的堆积堵塞作用而形成的湖泊,称为冰川湖,主要分布在中国 西南、西北冰川比较发育的高海拔地区。由易溶性碳酸盐类岩层的溶蚀洼地 积水而成的湖,叫喀斯特湖,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西南地区比较常见。 沙漠地区的沙丘受定向风吹蚀成的丘间洼地,被潜水汇聚成的风成湖,多以 小型时令湖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中国沙漠或沙地地区。沿海平原洼地由 于沿岸流所挟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海湾被沙嘴封闭而形成的潟湖,多分布在 中国沿海平原低地。此外亦有因河道的横向摆动而残留的河迹湖,或随河流 天然堤而伴生的堤间湖等,这类湖泊大多分布在中国大江大河沿岸排水不良 的低地。然而中国不少湖泊的成因具有混成的特点。例如长江中下游的五大 淡水湖,其湖盆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关,但又与江河、海洋的作用有联系。 这些湖泊之所以还保留一定的面积,还与新构造运动的活跃以及沿袭老构造 运动的性质等分不开,否则,位于多沙性河流沿岸的湖泊早已变为历史的陈 迹了。又如云南湖泊虽属构造类型,但碳酸盐类地层的溶蚀对湖泊的形成和 发育也起着明显的作用。1.构造湖中国的构造湖,主要分布在下列地区: 云南高原的湖泊,与地质构造的因素有关,除异龙湖和杞麓湖位于滇东山字型构造的弧顶,受东西向断裂控制,湖泊长轴作东西向延伸外,其余的 湖泊大多受南北向断裂的影响,均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滇东的湖泊带,是 由于地面断裂系统的强烈发育,形成了许多地堑式断陷盆地和断陷湖泊,如 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杞麓湖和杨林湖等,都是在断陷盆地基础上发育成 的构造湖。这些断陷湖泊都保留有明显的断层陡崖,附近常有涌泉或温泉出露,沿断层两侧的垂直差异运动至今未曾停息。在纵贯全区的大断裂系统上, 曾发生过多次比较强烈的破坏性地震,新构造运动对湖盆的发育仍起着一定 的影响。位于元江大断裂带附近的洱海、剑湖、茈碧湖等,新构造运动的迹 象也颇明显,断层两盘间——点苍山与洱海仍有相对的升降,形成地形上的 强烈切割。金沙江以北的程海,川滇界上的泸沽湖和川西的邛海,也都是地 壳断陷而成的湖泊。  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的众多湖泊,大多位于构造盆地的最低洼处,这些 湖泊都是第三纪柴达木古巨泊的构造残留湖。盆地东缘的青海湖原是个向斜 构造,后因东部发生断块上升而成为内陆湖泊。札陵湖和鄂陵湖是因巴颜喀 拉山褶皱隆起,并受到北北东、北西西和北东向几组断裂的影响而形成的构 造湖。  西藏高原盆地众多,湖泊星罗棋布,那些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的 纵形谷地的谷底洼地,每有纵向延伸的湖泊带分布。湖泊长轴走向与构造线 基本吻合,说明湖盆的形成受区域构造线的控制比较明显。这些湖盆的起源 可追溯到第三纪。它们都是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中由构造断陷作用所形成 的。如色林错就是在早第三纪始新世晚期(大约在 5 400 万年前)第一期喜 马拉雅运动活跃时形成,并延续至今的残留湖泊,因此湖盆有巨厚的下第三 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积。而其余的湖盆目前只发现上新统(大约在 900 万年前)的沉积,可能是在中新世中晚期(大约在 2 600 万年到 900 万年前) 第二期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形成。此外,分布于滨湖的断层三角面,在一些湖 泊中至今仍清晰可见。内蒙古的呼伦池、岱海、黄旗海、安固里淖和查干诺尔均属于构造湖。新疆的赛里木湖、艾比湖、乌伦古湖和博斯腾湖等,也都是在断陷盆地基础 上发育而成的内陆湖泊。长江中下游所分布的洞庭湖、鄱阳湖和巢湖等,因位于大地构造单元的转折地带,所以受构造差异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显著;但湖盆轮廓不及 山间断陷盆地的湖泊明显,它往往是断层构造截断山系而形成的湖泊,一般 与南北向断裂构造活动的关系密切。此外,位于山西地台南缘、渭河地堑东段的运城解池,它是由中条山北麓及峨眉台地南缘两条平行断裂形成的地堑式构造湖。中俄国境上的兴凯 湖,是远东最大的淡水湖,它亦是在第三纪地壳陷落基础上形成的湖泊。2.火山口湖  在吉林省东南部中朝两国边境上,有一座风光绮丽的高大山体,矗立在 广阔的熔岩高原上,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长白山。长白山区是中国典型的火山 地貌区域,在玄武岩高原与台地之上突起一座雄伟秀丽的休火山——白头 山,在凹陷的火山锥顶部周围,环绕着 16 座高达 2 500 米以上的山峰,其中 形如盆状的火山口,已积水成湖,称为白头山天池。它是中国目前已知的第 一深湖,是松花江支流二道白河的源头。湖水主要来自天然降水和湖周岩层 的裂隙水,年水位常年无大变化,水温较低,湖水偏碱性。据历史记载,有 史以来白头山火山口曾有过 3 次喷发(公元
和 1702 年),最终 形成为今日如此规模巨大而雄伟的同心圆状火山锥地貌景观。第四纪火山喷发时,在长白山区还形成另外一些小型火山口湖,它们是长白山小天池和靖宇县龙岗火山群的 6 个小火山口湖。此外,在大兴安岭东 麓鄂温克旗境内哈尔新火山群的奥内诺尔火山顶上也有一个火山口湖。德都 县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南格拉球火山口,湖水较浅,已长满苔藓植物。台湾宜 兰平原外的龟山岛上,龟头及龟尾也各有一个火山口湖。云南腾冲打鹰山和 山西大同昊天寺火山,山上原来都有火山口湖,后已被破坏而消失。唯腾冲 大龙潭火山口尚积水成湖。3.堰塞湖  中国堰塞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火山喷发的熔岩流拦截河谷而形成 的,如东北的镜泊湖、五大连池(图 8)和内蒙古的达里诺尔等;另一类是 由地震或冰川、泥石流引起的山崩滑坡物质堵塞河床而形成的,如藏东南的 易贡错、然乌错和古乡错等。  火山堰塞湖在东北较为多见,而冰川或地震所形成的堰塞湖在西藏东南 部较为常见。1900 年藏东南波密县因地震影响而发生特大泥石流,截断了乍 龙曲,形成一个海拔 2159 米、长 16 公里、宽 2 公里、深 25 米、面积 23 平 方公里的易贡错;波密县的古乡错是 1953 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而成的。八宿县 200 年前在一条河流的右岸发生巨大山崩,堵截了河流的出口,从而形成海拔 3 800 米、长 26 公里、宽 1.2 公里、面积为 20 平方公里的然乌错。 中国台湾省地震频繁,1941 年 12 月在嘉义东北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引起山坡崩塌,浊水溪东流被堵,在海拔 380 米处的溪流中,形成了一道高100 米的天然堤坝,使河流中断,10 个月以后,聚集了上游的溪水,在天然 堤以上形成一个面积为 6.6 平方公里、深 160 米的堰塞湖。该湖形成不久, 因天然堤坝被冲开,湖泊随即消亡。4.冰川湖中国冰川湖多为山谷冰川所形成,湖泊位于较高的海拔处。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湖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区,但多数是有出口的小湖,如藏南工布江达县的帕桑错,是扎拉弄巴和钟错弄巴两条古冰川汇合后挖蚀成的槽谷,经冰川终碛封闭而成为冰碛湖。它位居海拔 3460 米处,长 13 公里,宽 2 公里,深 60 米,面积达 26 平方公里。四川甘孜 的新路海,系冰蚀挖深、冰碛物阻塞河谷出口而形成的冰川湖,深 75 米。 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昆仑山和天山,亦有冰川湖分布,它们大多是冰 期前的构造谷地,在冰期时受冰川强烈挖蚀,形成宽坦的槽谷。冰退时,槽 谷受冰碛垄阻塞形成长形湖泊,如阿尔泰山的喀拉斯湖就属于这一类型。在 冰斗上下串联或冰碛叠置地区,还发育有串珠状冰川湖。此外,现代冰川的 冰面在衰退过程中,由于冰舌的后退或消融,使冰舌部分的冰面地形趋于复杂,常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冰面湖。5.喀斯特湖  典型的喀斯特湖是由于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解产生了洼地或漏 斗,当这些洼地或漏斗中的落水洞被堵塞后,泉水流入其中而成为湖泊。这  类湖泊无一定排列方向,形状或圆或椭圆,如由谷地积水所成的湖泊也可呈 长形。喀斯特湖面积不大,水一般不深。  中国喀斯特湖主要集中分布在喀斯特发育的黔、桂、滇等省区。如贵州 威宁的草海,原是个典型的喀斯特盆地,公元 1857 年(清咸丰七年)因暴雨 引起山洪暴发,洪水携带大量沙石阻塞了喀斯特盆地的落水洞,经潴水后才 成为一个湖泊。该湖集水面积为 190 平方公里,年入湖水量 0.9 亿立方米, 湖面积为 29.8 平方公里,水深近两米,贮水量为 0.3 亿立方米左右。于 1973 年凿开水洞,排干湖水,垦为农田,现已退田还湖。云南中甸的纳帕海,两 岸断崖有 3 个水平溶洞,水位高时成为湖水的排泄水道;湖底还有许多裂隙 和落水洞,每当湖水涨时,湖面常出现一些漏斗状旋涡。滇东的一些构造湖, 湖底与湖周的碳酸盐类地层的喀斯特现象亦较发育,湖滨有较多的喀斯特泉 和暗河出露,有的湖泊系以喀斯特泉的补给为主。如阳宗海东岸的黄水洞、 秦已洞,滇池西岸的蝙蝠洞,均有暗河补给湖泊,喀斯特的发育对这类构造 湖的演变也起着一定的作用。6.风成湖  中国沙漠地区有成百上千个被称作“明珠”的大小湖泊,它们中有淡水 湖,也有咸水湖或盐湖。如毛乌素沙地分布有众多的湖泊,大小计 170 余个, 虽然大部分是苏打湖和氯化物湖,但也有淡水湖分布。腾格里沙漠内部分布 了众多面积很小的季节性的草湖,其中由泉水补给的湖泊水质较好。乌兰布 和沙漠西部为一古湖积平原,分布有盐湖,其中吉兰泰盐池是中国开采已久 的著名盐湖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北,靠近塔里木河下游的一些丘间洼 地,也有风成湖分布。分布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及呼伦贝尔沙地的 一些湖泊,仅湖盆中央稍有积水,周围是沼泽,水质较好,矿化度在 1~3 克/升之间,湖周是天然牧场。只有少许湖泊因基底岩层隔水,水质较差,矿 化度达 10~20 克/升而未予利用。至于沙漠中湖泊的成因,部分是风蚀洼地的底部低于潜水面而形成,部分是残留的古湖泊,也受风蚀的影响。这些湖泊的滨湖地区,由于牧草茂密, 大多成为优良的天然牧场,是沙区少数民族劳动生息的地方。7.河成湖  河成湖的形成与河流的演变有密切关系。一种是由于河流泥沙在泛滥平 原上堆积不均匀,造成天然堤之间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如江汉平原湖群 和河北洼淀湖泊,多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支流水系受阻,泥沙在支流河 口淤塞,使河水不能排入干流而壅水成湖,如淮河南岸在 19 世纪三四十年 代,因霍丘县附近受堵而形成城东、城西两湖;还有一种是河流横向摆动, 在被废弃的古河道上积水而成的湖泊,如长江的黄古—九江—安庆—大通段 沿江两岸的湖泊,以及东北地区嫩江、海拉尔河、乌尔逊河等沿岸星罗棋布 的咸泡子,大多属于这类成因。  在黄河干流以南至徐州间的运河线上,有一连串近南北向的狭长湖泊, 这些湖泊沿鲁南山区西侧断层而分布,是公元 1194 年黄河南徙后,泗水下游 被壅塞,水流宣泄不畅,潴水而成的一系列湖泊,如南四湖和洪泽湖等。  8.海成湖  中国的海成湖分布于滨海冲积平原地区,它是冲积平原与海湾沙洲封闭 沿岸海湾所形成的湖泊,台湾省西南岸的高雄港就是一个典型的海成潟湖, 湖岸曲折而海岸平直,湖泊长轴沿海岸线方向延伸。这类湖泊在广东、山东、 河北等沿海均有分布,但规模较小。然而中国最主要的海成湖,还是在海湾 和河流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古潟湖。太湖就是这样形成的。此外,风景如画 的杭州西湖,在数千年前还是与钱塘江相通的一个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 与河流所夹带的泥沙不断在海湾口附近沉积,使湾内海水与大海逐渐分离, 而接纳地表、地下径流,逐渐淡化,方形成今日的西湖。(二)影响湖泊演变的主要因素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湖泊亦不例外。 湖泊形成之后,在汇集流域来水的同时,也汇纳了一定数量的泥沙。天长日 久,大量泥沙沉积于湖底,使原来湖岸陡峭、烟波浩瀚的大湖逐渐向小型化 演变,岸坡渐趋平缓,洲滩逐渐发育,水域不断缩小,湖盆日渐浅平,为各 种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大型水生植物由沿岸向湖心迅速蔓延, 不仅加速了泥沙的淤积,而且水生植物和其它生物残体的不断堆积,使湖泊 向沼泽化发展,走向自己的消亡阶段。而分布在中国广大内陆地区的湖泊, 其演变过程则有所不同。内陆湖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 烈,时有劲风。因此,风沙成为湖泊演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物质来源。 再者,内陆湖泊不仅是流域内的聚水盆,也是流域内的聚盐盆,有大量盐类 随径流汇入湖中。由于盐分不断积累,湖泊就会由淡水湖逐渐演变为咸水湖, 进而演变为盐湖。湖泊终因大量盐类年复一年地沉积而趋向消亡。以上所述仅是中国湖泊演变的梗概。在湖泊演变过程中,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都会引起湖泊水量平衡诸要素以及湖盆形态的变 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湖泊消长。所以,湖泊的演变是要经历相当复杂和漫 长的过程。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如筑堤建闸、围垦种植、渔业捕捞、罱 泥积肥和开采盐类资源等,对湖泊的演变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 湖泊的消亡过程。影响湖泊演变的主要因素有:1.泥沙影响  入湖泥沙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湖泊寿命的长短。位于中国东部平原上的 湖泊,一般都与大江大河相通,湖泊为泥沙提供了良好的沉积环境。如黄、 淮、海流域在历史上原是湖泊洼淀星罗棋布之地,它们的逐渐消亡与含沙量 高的河流的发育是分不开的。海河流域由于支流众多,下游河床受泥沙淤积 而不断抬高,尾闾又排水不畅,因此,湖盆受泥沙淤积十分严重。加上黄河 在公元 10 世纪以前,流经现在的海河,河床并多次改道,影响了湖泊的寿命, 如文安洼、安晋泊等湖泊均由于这一原因而成为历史陈迹。黄河自 1194 年开 始南徙以后,泗、淮二水被黄河所夺,泗、淮地区的湖泊淤积更盛,历史上  的水泊梁山——东平湖和苏北射阳湖的消亡以及洪泽湖大淤滩的形成,均是 黄河泛滥所引起的直接结果。  江汉平原湖群原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是古云梦泽淤积消亡过程中因泥 沙堆积的局部差异而造成的洼地积水。古云梦泽演变到泛滥平原阶段,已经 是古云梦泽消亡和江汉平原形成的前夕。古云梦泽虽已被长江、汉水等携带 泥沙停积而分化、消亡,但江汉平原上还是大湖连片,河湖不分,到处湖水 茫茫一片,只是后来由于长江、汉水及其大小支流携入泥沙的进一步堆积, 才使湖泊分离,缩小成众多的湖泊水荡,有的则被淤积而消亡。2.气候影响  气候趋向干旱,易使湖水蒸发,湖面缩小乃至消亡,或由外流湖演变成 内陆湖;气候趋向湿润,入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湖水也日渐淡化。由于 气候因素在一个湖区的变化是波动式的,在湖泊地貌形态上往往留下一些有 力的证据。  位于中国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大多数湖泊,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 于补给量,使湖面普遍发生退缩,湖水亦不断浓缩,而向咸水湖或盐湖方向 过渡,这些特点在湖泊地貌上的反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西藏高原一些内 陆湖的古湖岸线一般可达一二十级(表 2),若从最高一级古岸线来恢复古 代湖泊的表 2 西藏部分内陆湖古岸线的发育情况湖名
古岸线发育的级数
最高一级高出现在湖面的高度
班公错
10 级
80 米
芒错
20 级
213 米
扎仓茶卡
9 级
180 米
扎日南木错
20 级
100 米
达则错
10 级
60 米
面积,据推算,比现代的湖泊面积要大 10 倍以上,多道古岸线的产生,与区域气候的变迁以及高原新构造隆起有一定的关系,但每个湖泊具体的演 变历史并不完全一致。在干旱地区,有些湖泊受气候影响,会引起入湖河道 的断流和湖水位的下降,使原来完整的湖泊被分解成若干彼此相连或不相连 的湖泊。如著名的居延海,因额齐纳河补给水量的减少,引起湖泊退缩,被 分成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两个湖泊。又如西藏的色林错及其附近的错鄂、班 戈错、吴如错、格仁错等以及柴达木盆地中的众多湖泊,历史上均是色林错 古巨泊和柴达木古巨泊的完整湖体。3.人为影响  湖泊围垦对湖泊演变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据长江中下游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泊资料的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有 湖泊面积达 28 859 平方公里,而目前湖泊面积仅为 201 34 平方公里,消亡了 8 700 多平方公里,不仅是自然消亡,而大部分是人们的盲目围垦所致, 因为三四十年时间对湖泊演变历史来说仅是很短暂的一瞬间,自然消亡的因素影响很小。如素有“千湖之省”的湖北,现有湖泊面积不足新中国成立初 期的 1/3,30 余年共围垦湖泊面积近 6 000 平方公里(图 4)。被誉为“水 乡泽国”的江苏,自 1957 年以来,因围湖造田所削减的湖泊面积达 700 多平 方公里,著名的鄱阳湖和洞庭图 4 汉江平原湖群围垦示意图湖,新中国成 立以来围垦的面积均在 1500 平方公里以上。云南是中国南方淡水湖泊分布集 中的一个省份,前些年也因围湖造田成风,使一些淡水湖受损。华北平原上 的一些洼淀湖泊,也由于明末清初的大规模筑堤围垦,到 1881 年(清光绪七 年)洼淀湖泊面积只剩下清朝初期的 1/10,结果使大多数湖洼趋于消亡。  此外,新构造运动也影响到湖泊的沧桑变迁。如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 起,一些外流湖变成为内陆湖。羊卓雍错在古代曾是个巨大的高原外流湖, 湖水通过墨曲汇入雅鲁藏布江;班公错西部原与印度河支流约克河相通,历 史上也曾经是外流湖。随着高原隆起,湖水被袭夺流失,亦可形成干涸的古 湖盆。如藏东的下秋卡盆地、孔马盆地、那曲盆地,藏南的吉隆盆地、定日 盆地、夏雄盆地,青海的共和盆地以及云南的曲靖坝、蒙自坝、保山坝等, 都是历史上的古湖泊。  三、丰富的水资源  中国的湖泊众多,其中等于和大于 1 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约有 2 600 余 个,而且还拥有人工湖泊——大、中、小型水库 8 万余座,其面积数倍于天 然湖泊。  湖泊水资源不仅是一种静态资源,而且还反映了动态水的蓄积量。但是, 对人们最有用途的湖泊淡水资源,乃是积极参加水分循环过程的那些水量, 大气降水为其补给的源泉。湖泊水量与河川水量关系密切,是地表水资源的 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河川水量比较丰沛,正常年径流量为 27000 亿立方米, 占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 6.8%,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及印尼, 居世界第六位。中国湖泊水资源的贮量,据不完全的统计为 7 330 亿立方米 左右(不包括面积不足 1 平方公里的湖泊),其中淡水资源的贮量为 2 210 亿立方米,占湖水贮量的 30.2%。如果连同全国大、中、小型水库的淡水贮 量,则湖泊、水库的淡水贮量共达 6 210 亿立方米左右,约占中国河川年径 流量的 23.0%。众多的湖泊、水库蕴藏着丰富的水量,为中国各族人民从事 耕耘土地,发展工业,进行养殖,沟通航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经过劳动 人民千百年的奋斗,不少湖区已成为中国的鱼米之乡。(一)湖泊水位的变化  湖泊水位的高低,可视为湖泊贮水量变化的量度。表示湖面高低的水位 值,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水位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多年变化。引起湖泊水 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量平衡各要素间的变化,此外亦受风、气压、地壳运 动和宇宙力等的影响。中国湖泊水位的日变化,大多小于 2~3 厘米,尤其是较大的内陆湖泊,水位变化更小。长江、淮河沿岸的一些通江湖泊,每当进出水量急剧变化的 汛期,水位的日变化较大,鄱阳湖于 1970 年 7 月 11 日~7 月 25 日的一次洪 峰过程中,康山水位站的水位从 7 月 12 日的 16.82 米增至 7 月 16 日的 18.51 米,4 天水位升高了 1.69 米,其中 7 月 14 日和 7 月 15 日的日变幅分别达到0.54 米和 0.52 米。  水位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类日变化。非周期性的变化,主要是湖泊水 量平衡各要素间的变化所引起的湖水位的变化,但风和气压所引起的非周期 性水位的变化,有时也较显著。1971 年 9 月 24 日太湖曾刮了一次西北大风, 迎风岸的吴溇水位站的水位自 2.48 米增至 3.12 米,而背风岸的百渎口水位 站的水位则从 3.06 米减至 2.64 米,如图 5 所示,两站水位差达 0.55 米。湖 泊水位周期性的日变化,有一涨一落或二涨二落两种现象。如上海市郊淀山 湖受潮汐的影响,一天之内水位有两次涨落过程,每日潮差达 0.8~0.9 米。 以融冰化雪作为水源的湖泊,水位的日变化以 16~18 时为最高,晚上冰雪消 融停止,水位下降,一天内水位呈现一涨一落的现象。图 5 太湖风壅水位变化曲线图
1 吴 水位站水位 2 百读口水位站水位 湖泊水位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进出湖泊水量的变化。中国多数地区的湖泊,一年中最高水位常出现在多雨的 7~9 月。受融冰化雪水量补给的湖泊,夏季水位稍有上升,而最低水位常出现在少雨的冬春季节。湖泊水位的 年变幅①,以长江中游的湖泊最大。洞庭湖鹿角水位站的水位年内变幅达11.75 米,鄱阳湖康山水位站的水位变幅达 5.86 米。水位变幅大,湖泊面积 和水量的变化就大,这些湖泊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象。淮 河流域及长江下游区湖泊的水位年变幅次之,一般为 1.50~2.50 米。云南高 原湖泊的水位变幅较小,为 1.00~1.50 米。而青海、新疆及内蒙古等地区的 大型内陆湖泊,水位年内变幅最小,大多在 1 米以内。  湖泊水位的年际变化,与各年水量的多寡有关。1954 年江、淮流域普降 大雨,年降水量超过年正常降水量一半以上,使湖泊水位显著抬高,不少湖 泊的最高水位创解放后的记录。对于小型湖泊,特别是内陆湖泊,由于气候 变化而引起湖区及流域内降水量的变化,亦能使湖泊水位发生升高或降低的 现象。人类经济活动对水位的年际变化也产主一定的影响。例如 1954 年洪泽 湖建闸蓄水后,水位显著抬高,年平均水位变化在 11.33~12.87 米之间,而 建闸前湖泊年平均水位则变化在 9.62~11.99 米之间,建闸前后年平均水位 相差 1.0~2.5 米之间;内蒙古呼伦湖自 1958 年堵塞了穆得那亚河口后,湖 面显著扩大,到 1962 年水位竟上升了 2.5 米,以后出口被打开,湖水位方缓 慢下降。(二)湖泊水量的分布  中国湖泊的淡水贮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平原及云贵高原三大 湖区内。三大湖区的淡水贮量高达 1998 亿立方米,占湖泊淡水总贮量的 90.4%,其它地区的湖泊淡水贮量尚不及淡水总贮量的 10%(表 3)。表 3 中国湖泊贮水量表)中国湖泊分布最多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湖水面积为 25 152 平方公里,占全国湖泊面积的 33.9%,湖水贮量为 3 696 亿立方米,其中淡水水量仅占湖水 贮量的 16.9%。青海省的湖泊面积次之,为 12 335 平方公里,湖水贮量为1690 亿立方米,其中淡水水量占湖水贮量的 20.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泊 面积为 5 086 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湖水贮量为 520 亿立方米,其中淡 水水量仅占湖水贮量的 4.2%。而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①
水位的年变幅即年内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的差值①
只包括面积为 1 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徽、江苏及云贵高原的湖泊多为淡水湖,湖泊淡水贮量在 992 亿立方米左右, 这些湖区人烟稠密,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均比较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的 价值远大于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及巢湖称为中国 五大淡水湖。其实像太湖、洪泽湖及巢湖,面积虽然不小,但湖水较浅,湖 泊贮水量多在 50 亿立方米以下,远不如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一些深水湖泊 的贮水量。如果按湖泊贮水量的大小来进行湖泊分类的话,那么中国五大淡 水湖泊,就应该是江西的鄱阳湖,贮水量 259 亿立方米;西藏的玛旁雍错, 贮水量 202 亿立方米;云南的抚仙湖,贮水量 189 亿立方米;湖南的洞庭湖, 贮水量 178 亿立方米,青海省的鄂陵湖,贮水量为 108 亿立方米。  中国湖泊的水量大致有着自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趋势。在比较 湿润的东部平原,湖泊水量比较充沛;西北干旱地区湖泊水量则较贫乏。位 于较湿润气候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及云南等省的湖泊面积虽 然只占全国湖泊面积的 1/3,但湖泊淡水贮量却接近全国湖泊淡水总贮量的 一半左右;而位于蒙新干燥地区的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 1/8,但 湖泊淡水贮量尚不及全国湖泊淡水总贮量的 1%。此外,根据统计分析,长江、淮河流域一带的湖泊,年补给水量约为 5000~6000 亿立方米;东北及内蒙古的镜泊湖、松花湖、呼伦湖的年补给水 量为 100 亿立方米左右;新疆的博斯腾湖年补给水量为 20 亿立方米左右;青 藏高原的札陵湖和鄂陵湖年补给水量约为 10 亿立方米,班公错为 8.4 亿立方 米,玛旁雍错的年补给水量约为 4.7 亿立方米。在比较湿润的东部平原,以流域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是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入湖河流的水量约占湖泊补给水量的 90%以上;在干旱地区,降 水少,蒸发量大,补给湖泊的水量除冰川或积雪融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外, 地下径流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湖面降水量占湖泊补给水量的比重,因湖泊所处的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东部湿润地区的湖泊,湖面降水量一般占湖泊补给水量的 5%以下,西 北干旱地区的内陆湖泊,湖面降水量约占湖泊补给水量的 15~40%。流域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与湖面降水量,经过湖泊的调蓄后,不是排出湖外就是消耗于自然水面的蒸发或者被人们所利用。在外流湖泊中,湖 泊水量的消耗,以出湖地表径流为主,约占总支出水量的 90%以上,消耗于 蒸发的水量,占总支出水量的 10%以下;干旱的内陆地区,湖泊收入的水量 几乎为蒸发所消耗。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随时间的分配极不均匀,因而湖泊的水量不 仅年际之间,就是年内各月的变化也是很大的。以融雪径流补给为主的博斯 腾湖,其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小,丰水年的水量是枯水年水量的 2 倍左右;鄱 阳湖、洱海和镜泊湖的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丰水年水量是桔水年水量的 4~5 倍;在已有的资料中,位于湿润气候到半干燥气候过渡带的洪泽湖,其年际 变化最大,丰水年的水量几乎是枯水年水量的 20 倍。湖泊水量年内各月的变 化也是比较大的,鄱阳湖、洱海和洪泽湖,最大月径流量是最小月径流量的7~11 倍;镜泊湖和乌伦古湖的变化更大,最大月径流量是最小月径流量的100~200 倍。(三)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湖泊水量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而且也是工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 众的生活休戚相关。湖泊水资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湖泊能蓄积水量,调节河川径流,因此河湖关系密切。河流补给湖 泊,湖泊吞吐江河,发挥着巨大的调节效应。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 湖及巢湖,是中国东部平原五大淡水湖泊,湖泊贮水量近 528 亿立方米,贮 水量是长江干流年径流量的 5%左右,为淮河年径流量的 2 倍。湖泊蓄积的 水量是城市人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工业给水的重要水源。湖南省洞 庭湖滨湖地区只占全省面积的 1/17,因其水利条件好,土壤又肥沃,对全省 贡献很大,是湖南粮、棉、水产的重要基地,多年来粮食产量占全省产量的1/5,棉花产量占全省产量的 2/3,水产产量占全省产量的一半。江苏洪泽湖 自兴建三河闸、二河闸及高良涧闸等水利工程以来,使淮河下游广大地区迅 速改变了长期遭受洪涝威胁的局面。每年从洪泽湖经灌溉总渠输向里下河地 区的灌溉水量达 70~140 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已扩大到 1800 万亩,其中自 流灌溉的面积就有 400 万亩。由于农田获得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使一些落后 地区的面貌较为迅速地得到改观。云南滇池坝子是全省重要的粮食产地,这里 80%以上的农田是依赖滇池湖水进行灌溉,灌溉的面积近 70 余万亩。  湖泊能调节径流、削减洪峰,调蓄性能是非常显著的。1954 年是中国长 江流域近百年来较大的一次洪水,该年 6 月 17 日进入鄱阳湖的最大流量为48 580 立方米/秒,经过鄱阳湖调蓄后,于 6 月 20 日自湖口泄入长江,最大泄水量仅为 22 400 立方米/秒,削减洪峰流量达 26 380 立方米/秒,洪峰出 现的时间延后了三天,既减轻了下游长江无为段大堤的防洪压力,又为他们 抗洪抢险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外,湖泊对河川径流的调蓄作用也较为明显。汛期湖泊蓄积了一定的水量,抬高了湖泊水位,汛期一过,蓄积在湖泊内的水量,将从湖内缓缓泄 出,增加了河川径流。从图 6 明显可见,经过洱海的调蓄,出湖流量过程线 比入湖流量过程线的变化要平缓得多,出湖的洪峰量小了,而枯水季节的出 湖流量还有所增大。(2)湖泊能调节气候。生活在较大湖区的人们,都会感到这里的气候比较温暖,昼夜温差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由于水的吸热能力 特别强。在 1 个大气压力下,把 1 立方厘米纯水的温度提高 1 度所需要的热 量是 1 卡;同是 1 卡的热量,却可使 3 257 立方厘米的空气温度升高 1 度, 这就是说湖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 3 200 多倍。白天,湖泊和远离湖区的陆地 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太阳的辐射热被湖水储存起来,所以 湖面上和附近陆地上的气温升高不多;晚上,湖水把储存的热量又慢慢地释放出来,使气温缓慢地下降,因此湖水对气温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图 6 洱海多年平均( 年)选出 湖泊水位、流量过程线           1 泄水 2 蓄水 水的“三态”转化,对气温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影响。液态的水或固态的冰吸收周围的热量,蒸发变为气态水,风的紊动作用,加速了这一变化的进 程。炎热的夏季由于湖水大量蒸发的结果,就会起着降低气温的作用;反之,当气温降至冰点以下,液态的水又会变成固体的冰,这一转换过程,要向四 周放出热量。在严寒的季节,湖水由于结冰,而放出的热量,使湖周气温稍 有升高,以安徽的巢湖为例,靠近巢湖的忠庙村月平均最高气温要比同纬度 远离湖泊的含山县低 1.6℃左右,月平均最低气温又比含山县高 3℃左右。湖 区湿度也有所提高,忠庙村相对湿度≤30%的天数,每年仅 3 天左右,而含 山县则可达 20 天;忠庙村年平均霜日为 35 天,离巢湖稍远的几个县为 45~60 天;冰冻天数忠庙村亦比其他县少 4~11 天。湖区优越的气候条件,无疑 能促进这里的农业生产更好地发展。  (3)湖泊蕴藏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分布在中国,高原、山区的一些湖泊, 不但具有丰富的水量资源而且出口有较大的水位落差,因而蕴藏了较为丰富 的水力资源。水力资源的蕴藏量可用下式表示:N=AQH式中 N 表示水流的实际功率,单位千瓦; Q 表示流量的大小,单位立方米/ 秒;H 表示落差或水头差,单位米;A 为出力系数。  中国湖泊水力资源蕴藏量比较大的湖泊有松花湖、洱海、日月潭、镜泊 湖、羊卓雍错及滇池等等。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湖泊水力资源只有松花湖、镜 泊湖、日月潭及滇池得到开发利用。云南的洱海调节库容在 2 亿立方米以上, 湖水源自西洱河,流经峡谷之间,水流湍急,现正进行梯级水力开发,装机 容量在 20.5 万千瓦以上,接近台湾日月潭和东北镜泊湖两座水电站装机容量 的总和。洱海电站的建成,将为云南边疆的工农业建设,提供廉价的动力。 我国还有一些平原湖泊,许多低水头小型水力发电站已相继建成,促进了当 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江苏的洪泽湖,通过治理淮河,并先后建成高良涧、 三河闸等小型水电站,发电能力为 3 千瓦左右。洪湖还建成了新堤小型水电 站。这些小型水电站发电能力虽然不大,但它与灌溉、排洪相结合,做到了 一水多用,且投资小,见效快,是湖泊综合利用的方向。随着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深入,湖泊水电事业必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4)湖泊便于舟楫。在水、陆运输中,水运的费用最为低廉。发展湖上交通运输,对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促进生产发展,均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中 国东部平原的湖泊,因与长江、淮河、大运河及海河等河流息息相通,水系 纵横交错,湖泊与江河联成了四通八达的航运网,一些大的湖泊都是水上运 输的枢纽。例如洞庭湖,北通长江,南联湘、资、沅、澧四水,形成一个水 上运输网络。主要的水运干线有浩河至城陵矶,临资口至白沙,常德至茅草 街,津市至茅草街,茅草街至鲇鱼口,长沙至岳阳、城陵矶等。鄱阳湖,上 通赣、抚、饶、信、修各河,下连长江。湖中辟有南昌至波阳、余干,九江 至湖口、星子、都昌、波阳等多条航线。对已建闸控制的湖泊,均相应建有 船闸,以利湖泊航运。  (5)湖泊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工业生产离不 开水,每吨工业产品的用水量,钢为 30~40 立方米,纸为 200~300 立方米, 化纤为 3 000~5 000 立方米。一个 100 万人口的城市,每天生活用水量就达 几十万立方米。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湖泊作为 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水源,需水量将会日益增加。现在不少火电站、化工厂和 自来水厂等厂矿企业就是建立在湖滨,以湖水作为供水的水源。  中国的淡水湖泊就其总体评价而言,目前仍保持着矿化度低、硬度小、 溶解氧丰富等良好的水质条件,最适宜作为供水的水源。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区的湖泊,矿化度变化在 39~250 毫克/升之间,白洋淀为 500 毫克/升左 右,滇池为 200~500 毫克/升之间。但由于湖泊是一个换水缓慢的水体,如 果含有汞、砷、酚、铬等有毒物质的工业废水不经过净化处理就直接排入湖 内,那么必定会导致湖水的污染,危害生态环境,破坏湖泊资源、不利于湖 泊的综合治理与利用。因此在利用湖泊水资源时,应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 防止湖泊的污染,这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不能等闲视 之。四、盐湖资源  夏天在青藏高原上,人们有时可以看到在蓝天自云下,青翠的山峦与银 海雪原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其实,这“银海雪原”并非真正的冰雪,而是 镶嵌在高原上的一个个盐湖。  中国的湖泊,按湖水矿化度的高低,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三类。 淡水湖的矿化度小于 1 克/升,咸水湖矿化度为 1~35 克/升,矿化度大于 35 克/升的则是盐湖。  西北内陆区不少湖泊,由于远离海洋,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湖水日益 浓缩,湖水矿化度普遍较高,多属咸水湖泊。如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 海湖,矿化度为 13.1 克/升;青藏高原的奇林错矿化度为 26.8 克/升,昂拉 仁错的矿化度为 15.8 克/升;岱海的矿化度为 2.6 克/升;新疆博斯腾湖的矿 化度为 1.6 克/升,乌伦古湖的矿化度为 3.4 克/升等。这些咸水湖大多是硬 水或极硬水,既不能饮用,也不宜作为工农业的水源。  湖水在自然循环过程中,如果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和流域内的来水量,水 中所含的盐分浓度就会越来越大,湖泊将逐渐变为盐湖。这种由内陆淡水湖 和咸水湖演变而成的盐湖,称之为大陆盐湖。大陆盐湖中所溶解的各种盐分 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就会有结晶盐类析出。有些难溶性的盐类,如碳酸 盐(方解石、白云石、天然碱等)、硫酸盐(芒硝、石膏、白钠镁矾等)便 先行结晶沉淀下来。当湖水进一步浓缩时,就会产生氯化物类型(主要是氯 化钠)的盐类沉积。那些易溶性的元素如钾、锂等,有的则仍然残留于卤水 中,构成重要的液体矿床。盐湖中的盐类由于成分不同以及结晶沉淀时的环 境条件差异,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结晶形态。有的像蘑菇,有的像珍珠;有的 色白,透明如水,光泽似冰;有的是淡黄色、绎红色,宛若宝石,晶莹闪亮。 真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盐湖是湖泊发展到老年期的产物,它富集着多种盐类,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一)盐湖形成的主要条件盐湖之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1)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在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湖泊的蒸发 量往往超过湖泊的补给量,湖水不断浓缩,含盐量日渐增加,使水中各种元 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状态,在湖滨和湖底形成了各种不同盐类的沉积矿 床。例如海拔 2 600~3 200 米的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四周为绵延的山脉 所屏障,又常年在中纬度西风环流影响之下,水汽的输送量和降水量都很稀 少,空气干燥,是一个典型的内陆荒漠盆地。位于盆地东北缘的茶卡盐池, 年降水量约 210 毫米,盆地中心的察尔汗盐湖年降水量仅 30 毫米左右。这里 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盐湖的形成显然是十分有 利的,因而在盆地内部分布了众多的盐湖。气候如极度干燥,终年无雨,或 者降水稀少,亦是不利于盐湖的形成。例如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 通古特沙漠内部,沙丘绵亘,地表无径流产生,盐类呈分散状态,这些地区 就难以形成盐湖。(2)封闭的地形和一定的盐分与水量的补给。封闭的地形使流域内的径流向湖泊汇集,湖水不致外泄,盐分通过径流源源不断地从流域内向湖泊输 送。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湖水越来越咸,盐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形 成了盐湖。  在盐湖地区,常常可以看到环湖有一圈圈银白色的盐带,宛若戴在盐湖 上的美丽项圈。这种自然现象,是盐类物质自流域向盐湖迁移的一个有力的 证据。因为溶解于水体中的各种盐类从流域向盐湖的迁移过程中,水分逐渐 蒸发,浓度不断增大,一旦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就会产生沉淀作用。但 是由于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呈现出一定的沉淀顺序,从物质来源的 上游到盐湖之间,各种盐类沉积物有明显的环带状分布规律。例如在昆仑山 北麓的一些盐湖地区,靠近山区的地段为硼盐带,近湖地段为芒硝带,湖内 则沉积有食盐和光卤石。  盐湖不仅可以形成于大陆,也可由海湾演变而成。浩瀚无垠的海洋,每 升水中的平均含盐量为 35 克。如果海湾因沿岸带沙坝的逐渐发展、扩大而与 海洋隔离,成为封闭状态,兼之气候干燥炎热,水体在强烈地蒸发作用下, 盐度将不断增高,最后也会形成盐湖,产生各种盐类沉积。这种由海湾演变 而成的盐湖,称为海成盐湖。中国近代的盐湖,均属于大陆盐湖。(二)盐湖的分布从盐湖的形成条件可以看出,盐湖是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的。 中国是世界上盐湖最多的国家之一,盐湖的分布几乎全部集中在广大的内陆区域。从东北的吉林省起,向西绵延,经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直至西藏,在全国约 1/2 的辽阔土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数以千计 的盐湖。其中,被称为“盐湖之家”的青藏高原,就有数百个盐湖,被誉为 盐的世界。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的盐湖大致处于北纬 30~50°之间,属于世界著名的亚、非、欧大陆盐湖带的最东缘,称之为中国盐湖带。盐湖比较集中分 布在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山间盆地或高原闭流洼地之中,西藏的扎布耶茶 卡海拔 4 400 米,多格错仁(茶卡错仁)海拔 4 814 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 大盐湖;新疆的艾丁湖位于海平面以下 154 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盐湖,位 置之低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为数众多的盐湖,由于它们所处的地质、地理环境的不同,其所经历的发展、演化阶段皆有着一定的差异。有的盐湖的上层湖水盐分浓度很大, 而湖水很浅。这种湖水是饱和状态的盐类溶液,矿化度一般在 300 克/升左 右,比重在 1.2 上下,水深多在 0.2~0.3 米,超过 1 米的较为罕见。盐湖水 色碧绿,清澈晶莹,令人心旷神怡。在盐湖表层水的下面,则是五彩缤纷的 各种结晶盐类。例如柴达木盆地内的达布逊盐湖,湖水面积 210 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仅 0.56 米,最大深度也只有 0.96 米。  有的盐湖是业已干涸的干盐湖,亦称为固体盐湖,湖水(卤水)赋存于 盐类沉积物的晶隙中。整个湖面为白色的结晶盐类所覆盖,尤如银装素裹, 耀眼夺目。而有的盐湖表面受长期风沙侵蚀的影响,盐类和泥沙混杂,凝结 成褐色盐盖,其下才是雪白晶莹的盐粒。由盐类沉积所形成的巨大盐盖,坚 硬异常,顽若岩石。经力学试验,每平方厘米可以承受 14 公斤以上的压力。 因此,在盐盖上可以建工厂、筑铁路、修机场,均无陷落之虑,更不用说行  人了。著名的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例,青藏铁路由北而南建设在它的盐盖之上, 奇迹般地铺砌了 32 公里长的盐湖铁路。与铁路相平行的,还有一条 50 年代 修成的横跨盐湖的公路,被人们赞颂为“万丈盐桥”,路面平坦光滑,与柏 油路面并无两样。在万里晴空的夏季,人们乘车行驶在“万丈盐桥”上,眺 望远处,那“茫茫大海,层层楼阁”的海市蜃楼幻景,引人入胜。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水藕一亩投资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