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年行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革中,撤消了10个工业专业经济部门

1.简政放权,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阶段,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状况,为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简政放权”正在成为新一届政府的执政亮点。中国国务院接连召开会议大范围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的审批以提振经济增长。民调显示,中国民众期盼政府能够进一步深化涉及户籍、教育、住房、生育等民生领域的行政审批改革。
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国政府在第一批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基础上,再取消和下放62项行政审批事项。这次主要侧重于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领域,目的是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
2.近日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83.1%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在户籍、教育、住房、社保、生育等民生领域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在这些领域中,政府的行政审批程序依然繁琐。“两个多月没法好好工作。随时都要请假外出办手续。”谈起最近买二手房过户时繁琐的手续,江西南昌市民刘莉莉深感无奈。她需要一次次向单位请假,跟原户主到行政审批中心办理。除了与房屋有关的手续,还需要提供未婚证明。而仅这一项,她就在民政局和审批部门间奔波了数次。据南昌市公安局负责户籍办理的工作人员介绍,南昌市外人员若要办理户口迁移,“户口本、身份证、入户申请书、准迁证、申请人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证明,一样都不能少”。在中国.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定。
“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未来政府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减少需要更多的向民生领域倾斜。”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说。受访民众纷纷反映,在基层办理行政审批手续时托关系、送礼已经成为“潜规则”。某些审批项目也成为审批部门权力寻租的“温床”。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认为,户籍、住房等行政审批项目其实是许多问题的末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行政审批制度。
上述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政府应该加大放权力度,对属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范围内事项不设审批项目。沈荣华说.一些政府行政审批项目的缩减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公开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如此才能真正减轻企业和百姓的负担,使改革更加有的放矢。
“目前民意反映比较强烈的这些领域。政府应该予以重视。在无法取消的情况下,力求通过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态度来满足老百姓的诉求。”王伟说。他同时提醒,行政审批手续并不是越快越好。譬如户口一项,由于涉及面广,需要相关部门按程序严格审批,防止假户口等违法行为出现。侵犯更多公民的权益。
3.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已先后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都落在简政放权上,这突出了新一届政府改革的魄力。这种魄力根植于对国情的清晰认识上,对人民和市场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就是腾出手来抓大事。当前,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头等大事。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事关民生利益。形势倒逼我们必须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着手,理顺权力运行关系,减少甚至剔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原生阻力。“把该放的权力放掉”,就是要激发制度和体制潜力,让改革释放出更多更大的活力,让民众享受到改革红利,这是拉动内需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4.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职能转变的第一项就是“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可见放权在此轮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当前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较多,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利用审批牟取私利的问题比较突出。“加大力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任务。”迟福林说。
此次机构改革前,国务院进行过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和调整2400多项审批项目,占原有审批项目总数的近70%。第一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重点是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项目,这也极为契合社会的广泛期待。目前,发展改革委等国务院部门对于投资项目管理.按照投资主体、投资范围、限额不同等情况,实施审批、核准和备案。改革后,一些投资项目将取消审批,一些审批将下放地方.即使对于仍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审批的项目,也将简化程序、限时办结。
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指出。一批行政审批权取消和下放后,“跑部前进”现象将有望消失,国务院各部门将从全能型走向有限责任型,减少微观事务管理.重心转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总体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但也存在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问题.从而阻碍地方因地制宜主动开展工作。这次改革提出推进向地方放权,既要下放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也要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在此之前,行政审批权下放已进行过成功实践。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广东省暂时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暂时停止了20项行政审批的实施。这一改革立竿见影。当年年底,广东省取消约170项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审批事项.有效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创业门槛,充分释放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权让地方受益的同时,中央部门可以从繁杂的微观事务中退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强化宏观管理上.为市场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说,放权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政府要加大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估量分析及科学预测,制定相应的方针、目标、政策和制度,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我做食品行业近30年,碰到的审批麻烦太多了。”2013年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说.“一个食品企业,至少要花三四个月去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有些小企业审批时间更长”。
这次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权正是对企业现实呼声的有效回应,也是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有效举措。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认为,政府强化行政审批本身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放权正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突破口。高小平则指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将激发起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中央编办负责人表示,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权,将有利于改变政府现行管理制度不适应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现状。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当然,这还只是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提出,各部门要加大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力度.加快进度。科学评估,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5.美国对经济的管制大约自19世纪末开始,先是在铁路领域,后来还逐渐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联邦特别行政机构,这些机构对各方面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州的经济事务和国际贸易进行各种各样的审批和监督。但是过多的管制和审批严重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要求国内取消管制和审批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福特总统任期内,美国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赢得国民对政府的信赖,开始采用行政手段对管制和审批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取消对经济不必要的管制和审批。比如美国完全取消了航空领域的管制、部分取消了汽车运输、天然气领域的管制,大量取消了铁路和电信的管制,加上有线电视、经纪业等领域的改革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放松管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结果。美国的经验表明,过多的政府管制,繁杂的行政审批手续,不利于经济发展。适当的政府管制,简单有效的行政审批手续,可以解放生产力,同时也可以约束经济领域的许多不法行为,比如攫取垄断收益、不正当竞争、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是公共利益来牟取私利等行为。美国政府行政改革主要围绕着放松管制展开的,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到1990年为止美国因此而获得了400亿美元的收益。放松管制取得成就的原因是由此而引入竞争,减少了政府干预的成本。
6.日本对经济的管制大约是20世纪初开始的,先是在海运领域,后来也是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天皇特别行政机构,这些机构依照国家法律建立,对各方面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外海运和捕捞事务进行审批和监控。二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更是加强了对经济的管制,这样拥有行政审批权的机构就越来越多。行政审批权的范围也越来越大。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曾先后进行过七次,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度减少,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在许多管制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这一系列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日本经验表明,过多的经济管制,复杂的审批手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道路上得不到优良的政府服务。根据周志忍教授的《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一书中关于日本行政改革的论述可以得知,日本的行政改革方向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市场化倾向,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和行政指导的作用,限制对民间部门的干预;二是民营化倾向,减少政府的职能,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职能分工,当公用事业、公共物品和服务由民间机构提供更有效时。就应该转移到民间机构去:三是自由化的倾向,政府放权于社会,政府的管制活动尽量减少,以使市场和民间力量充分发挥其功效。在这种行政改革思想指导下,日本进行了管制缓和改革,在细川内阁时期,日本推行了管制改革。对经济性管制按照“原则自由,例外管制”的原则实行大幅度缓和改革,就社会性管制,最小限度地保留,并进行了彻底调整。对需要新增加的管制和审批,要严格审定将其控制在最小限度。因而日本在管制和审批中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强调市场的作用,强调通过中央政府作用来建立自立、自主、以民为主的社会经济体系,试图依托并灵活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自由主义方式的改革。从日本管制和审批设置的过程可以得知日本的行政审批权几乎完全让给了市场和社会,政府留下的审批权是微不足道的。
英国和意大利政府在与私人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投融资活动方面大多数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包括各种商会、咨询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这从制度上减少了政府部门项目审批人员直接受贿的机会。如政府在工程管理方面,为了减少财政负担和提高经营效益,普遍实行业主责任制,一般不直接参与融资与管理。
7.2012年,广东被确定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省。要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先做改革的排头兵。在此次改革试点中,广东要如何完成中央赋予的使命,破除束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累经验?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党的十八大代表、省长朱小丹。南方日报:朱省长,您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请您亲自给我们解读最近几年广东的行政体制改革。在省人代会上,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其中行政体制改革是极为重要的一项。目前,这项改革在全省的推进情况如何?
朱小丹:一直以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广东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着力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等问题,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如果政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审批上,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过度干预微观经济,必然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同时,权力越是过分集中,留给权力“寻租”空间就越大。所以,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减少审批。简政放权,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012年以来,广东省扎实部署开展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以往保留、近年新增的审批事项和日常管理中具有审批性质的事项共1 120项进行全面清理,目前已经公布了两批改革事项目录共383项,其中取消197项,下放和委托130项,向社会组织转移56项,国务院批准我省先行先试调整100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停止实施66项,下放34项。虽然这次调整的审批事项占原有总数近一半,但并不表明改革任务已经完成。对那些尚不具备调整条件的审批事项,我们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调整。我们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接下来还要从实际出发,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南方日报:此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哪些重点领域?
朱小丹:根据中央的部署,结合本省实际,这次我们着力在三大领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投资领域。汪洋副总理多次强调,投资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攻坚性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投资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整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与投资审批相关的企业登记注册,目前前置审批项目多、环节多,容易压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因此,这次改革在取消、下放相当一部分投资审批权限的基础上.我们还率先在深圳、珠海、东莞、顺德等地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佛山、惠州、肇庆、揭阳、清远等地进行企业登记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是社会管理领域。政府同时承担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应当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但现在以审批代替服务的现象、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社会管理方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在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下决心减少或下放审批权限: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逐步把部分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给成熟的社会组织。
三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临时性行政许可有效期只有1年,超过1年仍需实施的,必须上升到法规。如果1年之内没有上升到法规,就自动取消。《行政许可法》颁布以后还保留了一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这次改革,要大幅减少这类审批事项,同时明确,在国务院规定的范围之外,不再增加新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南方日报:中央政府主动“削权”,发布了第六批行政审批改革项目,而且还批准广东先行先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中深意耐人寻味。很多人认为,这意味着我们已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释放市场主体包括民间活力、推动科学发展的持久动力。您对此怎么看?
朱小丹: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两者必须协调配合、互促共进。汪洋副总理多次指出,改革是促进发展成本最低、动力最足、效果最持久的方式。广东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率先推进体制改革,在全国形成领先的制度优势。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广东依然存在。由于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而既得利益格局又制约着改革的深化。这样,广东的改革实际上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
我们之所以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当前深化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因为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障碍之一是与科学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行政权力配置格局和政府部门利益格局。政府要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气,以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引领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行政权力科学化、公开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加快实现“小政府、大社会”,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据我了解,佛山市顺德区商事登记改革走在全省前列,2012年5月实施以来到10月底新登记注册企业比2011年同期增加24.8%,这说明,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就是给全社会创造活力松绑。
南方日报:当前一些政府部门重审批,轻监管,往往把审批作为监管的唯一方式,认为取消审批就无法监管了。也有人担心,取消审批或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会出现管理“真空”,会扰乱市场和社会秩序。
朱小丹:事实上,“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在政府部门仍然比较常见,以批代管在一些部门甚至有固化的倾向。这是政府职能错位的一种比较典型的表现。这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变“重审批.轻监管”为“宽准入,严监管”。或者说,政府管理方式要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
取消、下放或转移行政审批事项。根本目的是为了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但不等于可以削弱政府监管,相反要更加重视监管,加快创新和强化政府监管机制。省政府已经出台了审批事项调整后加强监管的意见,要求各部门针对每一项取消、下放、转移的事项.紧密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逐一制定相应的具体监管办法,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着力构建行政管理、社会自治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过程中,我们突出强调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更多地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分类分步实施,确保相关事项“转得出、接得稳”。我们要更加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服务管理能力评估办法,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规范运作、诚信执业、信息公开、公平竞争、奖励惩戒、自律保障机制。
8.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且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政府之手”不可或缺,但“政府之手”又不可太长,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成为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要务。的确,这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如果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理顺,市场的动力就难以有效释放。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层面,各种政府管制、审批等限制性政策措施让企业难以自由、自主地从事经营和投资活动。
这是本届政府加快改革决心的体现。“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该加强的宏观管理切实加强。做到事前审批要多放,事中事后监管问责要到位。这对促进民间投资、扩大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等都是一剂良药”。李克强总理清晰的界定着“政府的角色”。市场期待通过“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顺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实现政府角色的回归。
当然。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免出现三个倾向。一是需要警惕“权力的变相收回”,二是需要防止将政府的部分审批权转由一些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承接,三是需要防止“二政府”的出现。政府要“放得开、管得住”——放得开,就是要把政府的权力放给市场,市场能管的政府不要管;管得住,就是要管住那应该管的,必须管的,还要依法管。事实上,只有把该放的放了,才能腾出手.把该管的管好。
当我们的政府部门在下放审批权力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主动地放掉该放的权,另一方面又认真负责地管好该管的事,我们就能够切实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相协调。以更有效的“管”促进更积极的“放”。
9.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时说:“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我们相信,随着政府转变职能的成效不断显现,将极大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使改革红利惠及最广大的百姓。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明确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一、请根据“给定资料3~4”,概括国务院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的重要意义。(15分)
要求:全面准确,言简意赅。语言顺畅。不超过300字。
二、请结合“给定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1.“给定资料5~6”中谈到了发达国家行政审批改革的经验。请认真阅读资料.对这些经验进行概括。(10分)
要求:概括准确,内容全面,200字左右。
2.谈谈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行政审批改革有哪些启示。(15分)
要求:内容全面,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
三、广东被确定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省。假如你是广东省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7”,起草一份上报省政府的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提纲。(20分)
要求:概述准确,内容全面,条理清楚,500字左右。
四、“给定资料9”中提到,“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时说:‘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请结合对这句话及“给定资料”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字的议论文。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论证有力;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大部门体制_职场百科
&&&&&&大部门体制
大部门体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门体制改革始于2008年,中央及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大部制改革。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及大部制。日,国务院表明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1基本概念  大部门体制:Large department system  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大部制改革:强化政府管理职能一个新举措;它可以化解政府部门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于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  大部门体制是大部门体系和机制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大部门体系是一种由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及其办事机构、综合化的政府组成部门、专门化的执行机构三个要素形成的政府组织架构。大部门体系应采取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大部门体制的实质是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是政府组织架构调整与政府运行机制再造的统一。2改革核心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2008年以国务院2008年大部制改革方案示意图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3基本特点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4改革亮点  三权分立  加入“决策、执行、监督”分立的意图,对“三权”进行厘清、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职能相近、业务雷同部门合并或拆减。  部门大量合并  将根据政府职能业务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并一些部门,但权力相互监督的部门应该不会融合到一个部门里。[2]  公共服务型政府  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5机构改革1982年DD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大部制改革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1988年DD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1993年DD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中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大部制改革革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DD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1993年实行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的这种做法是统筹党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1998年DD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2003年DD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大部制改革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比如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银监会建立监管体制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家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2008年日公布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日下午3时将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机构合并明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具体内容包括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大部制改革事故的责任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1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1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19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6中国人民银行27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应该说是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地方的大部制改革中也有一些很好的创新比如说广东顺德在大部制改革方面力度就很大2012年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及大部制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即将紧锣密鼓地展开并逐步从中央推进到地方新的改革方案预计2013年就会出台2013年草案完成2013年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起草已基本完成将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提交讨论草案具体内容包括民政部扩大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与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专门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国家海洋局扩权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权限铁道部与交通运输部有望进行整合而此前广为流传的大能源大文化大金融大体改委等改革暂未列入此轮改革的重点本轮大部制的最大惊喜是将进行全国性的食品安全监管改革一个名为市场秩序监管总局的机构可能被设立而且从各系统的内部改革来看新一轮的改革可见脉络  2011年全国省级以下的工商和质检部门开始从垂直管理调整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在此之前省级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开始了分级管理调整根据2009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由地方政府负总责减少中央政府的干预可以方便地方政府行使权力  而本轮大部制改革最大的遗憾则是新体改委被搁置此前经济学家们普遍寄望于打破政府自身利益倾向重新成立类似于国家体改委的实体性改革协调机构牵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然而一位接近方案研讨的专家告诉记者即将提交的大部制改革方案中新体改委未在其中同时对国家发改委的审批权削弱亦有限这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仍由国家发改委同时主导改革与发展虽然草案已经基本完成但要提交讨论之前仍存在变化的可能上述接近方案讨论的专家透露在二中全会之后大部制改革方案方有望定盘将成主要议题今日起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建议人选将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根据议程本次会议将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稿此外会议还将讨论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由于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本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相关议题备受关注自中共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十七届二中全会出台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后中国以大部门制改革为主的政府机构调整一直是中外媒体的焦点话题200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国务院新组建交通运输部等5个部委改革后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为27个这次调整也被媒体称为第一轮大部制改革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再次提及大部制十八大报告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有分析称十八届二中全会将国务院机构改革议题列入日程这是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也意味着不久后召开的两会将推进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调整对于新一轮的机构调整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指出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分析此轮机构调整应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内部关系而不是过多看重外部的部门合并大部制改革不是部门越大越好而是要达到简政放权的目的减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的干预削减政府的权力剥夺政府的部门利益这才是最核心的如果没有这些内涵的改革简单的部门合并其意义并不大汪玉凯表示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并不只能从行政的视角对改革进行设计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有分析称推进政府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很难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在明确改革目标后重在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由此真正释放出强劲的改革红利(完)6改革难点  部门利益制约改革进程  2012年11月,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现在看来,第一阶段的大部制改革遗留着一些改革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还有一些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多名专家表示,在第一轮大部制改革中,各方的阻力还是比较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表示,大部制改革是把政府转向服务角色,这和以前的“官本位”是相冲突的,而且大部制实际上是在精简机构,各级政府存在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个动力有观念上的,也有实际利益上的冲突”。  汪玉凯介绍,过去政府部门设置过多,导致职能重叠、职能交叉,由此引发的多重管理带来很多后果。而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部门简单的合并问题,其核心问题是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部门之间的权限,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各自运行其职责。大部制机构整合后,如何使它们的运转机制融合好是非常关键的。7外国经验  发展概况  研究国外大部门体制的情况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大部门体制本质的把握和对其规律的认识,对中国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从政府产生之时,就存在着依据对象进行分工管理的客观要求。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要求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有所分工,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也就是实行部门管理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增加,机构数量也将不断增多,进而出现政府部门管理中交叉、重叠、真空领域不断增加,产生矛盾和问题。于是,大部门体制应运而生。这就是将政府相关或者相近的职能部门加以整合,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将类似的职能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中,把原来的部门改编为内设司局或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机构。大部结构通过扩大部门职能或者整合相关部门,把本来是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变为部门内部的关系,这就减少了行政协调成本。因此,大部门体制逐步成为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组织中央政府时的一种选择。这些国家内阁组成部门一般在11~18个之间,较为精干,其原因除了政府管得少,实行大部门体制是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联邦政府在2003年前,内阁长期保持14个组成部门。英国是发达国家中较早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国家。部门数量维持在18个左右。法国自第五共和国以来,平均每届政府的部的数量增加到20个左右。随后开始整合各部门,每届政府基本稳定在15个部左右。德国联邦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些部门进行了跨度较大的整合,形成了大交通、大农业、大保障和大环保的部门模式。日本政府在2002年将原来的1府22省(厅)合并为1府12省(厅)。  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阿根廷、印度、印尼、埃及、巴西和南非等国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的机构数量相对较多。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有俄罗斯和阿根廷,其他几个国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都在20个以上,印度最多,超过40个。在俄罗斯,联邦政府现有17个部,代表性的大部门有卫生与社会发展部、交通部等,前者统筹负责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项政府职能,后者则全面负责陆、海、空交通运输以及国土测绘与制图等政策和管理。阿根廷政府中最典型的大部门为经济与生产部和外交、国际贸易和宗教事务部,经济与生产部主管国内外经济事务,涉及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据统计,在各国行政部门中,有三分之一的部门名称(包括职能)相同,另有三分之一的部门名称内容接近。这说明各国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能基本类似,只要是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就具备了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条件。[6]  方法步骤  大部门体制作为政府组织形态变革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各国在推行过程中都十分慎重,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推动改革,以充分发挥大部门体制对改进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  多措并举 合力推进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对政府机构的重新组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互相配合。日本政府为了顺利推行行政改革,  推进大部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中央省厅等改革基本法》、《总定员法》、《省厅改革关联法》、《独立行政法人个别法》等法律;成立行政改革推进协议会、行政改革推进本部、行政改革推进事务局等专门的机构;扩大民主参与,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方案最终付诸实施。[6]  配套改革 体制支撑  为了推行大部门体制,各国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有:设置各种执行机构,大部具有功能综合性、设置稳定性的优点,直属机构具有运作灵活性的优点,可以呼应社会变迁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大部相配套。如英国大约有150个执行机构,日本大约有100个独立行政法人;加强对大部门的监督,有些国家为此进行了一些制度设计,特别是强调议会的制衡作用,如美国农业部的很多工作就要接受国会农业委员会密切监督。[6]  加强协调 注重整合  随着部门数量的减少和职能的扩大,各个大部具有较为独立、完整的行政资源和权力系统,容易造成各个大部之间的协调难题,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整体性。在促进部门之间协调方面,各国采取的办法有:通过减少副首相等副职数量、提高部[6] 分部长的地位来实现;通过总统和总理完成部门间的协调;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或部际联席会议进行协调。  强调技术 注重细节  各国在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中,比较重视具体的操作方法,确保改革成功。首先是在选择什么样的部门建立大部门体制,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在协调任务重和政策性强的部门实施。比如英国的贸易与工业部,澳大利亚的教育、就业和工作场所关系部就属此类。其次,在大部领导成员的选配方面,很多国家政府首脑也是颇费思量的,正职往往选择通才,而副职则以专家居多。再次,统筹部门关系,注重强势部门和弱势部门的权力平衡、内部资源分配和人员配置上的平衡。8实施分析  从目前来看,大部门体制不会一步到位,只会是选择试点部委,积累经验,逐步推进。经验可以积累,改革不容试错,否则引发政策回潮,容易导致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步伐受阻或者使大部门机构改革方案半途夭折。因此,以大部门体制为核心的政府机构改革需要目标明确、通盘规划、稳步推进。  首先,大部门体制变革一定要自上而下进行,对于任何的自下而上方式进行的试验都要慎重。行政管理体制是纵横交织的职权分配,要求的是统一、协调,如果中央没有进行部门整合而地方先行,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势必造成政策执行上的上下不一致、政令中梗阻的状况发生。  其次,构筑大部门体制需要对政府机构设置进行通盘考虑,充分考虑管理要素、行政任务和实际需要。大部门的设置要把破除部门利益、裁撤冗余的议事协调机构、减少部门行政副职等问题作为统筹的要点,放在重塑政府权力结构的大目标下进行衡量。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组成部门大多都维持在15个左右,基本上都是按照管理要素将密切相关的行政事务划分并设置为一个部门。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面临的行政任务是不同的,更何况执行这些任务的方式还受政治体制的影响。任何政府机构的规模与组织都必须与其面临的制度环境、社会需求和历史趋势相适应。部门职能整合、机构裁撤只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部门的数量也不见得就是衡量机构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尺。部门的数目多少,取决于政府事务的范围和部门设置的组织方式、行政程序以及规模大小,这些都与职权划分的原则有关。部门设置要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不能惟“大部门”是瞻,而应效能型与协调性相统一,不能顾此失彼。  第三,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职能整合、权力集中可以带来高效的行政决策,但是必须与机构分权、组织分权、地方分权相结合。  大部门体制改革也需要同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进行。  同时大部门内部可以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的行政分权原则进行职能机构的配置和设计,重构政府组织体系,适应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目标。  第四,处理好大部门改革的通盘规划与分步骤推进改革方案的关系。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政府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应当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整体方案,明确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不能采取没有明确的整体方案和目标的“先进行试点”的操作方法来推进,避免大部门体制改革在与部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半途而废。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大部门体制推行的复杂性,克服部门利益膨胀的弊端,同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等制度,制定出一个先易后难、先整合后精简的分步骤推进的改革计划。  第五,发挥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促进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摒弃过去若干次机构改革决策的神秘主义做法,充分吸收专家和相关人员参与,进行民主商议和科学论证。行政过程的透明化实际上更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避免利益集团的干扰,从而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正当性。  此外,政府机构改革应当循着法制的轨道来开展,不仅应将“大部门模式”的机构改革成果法制化,更应当加快行政组织法制建设的步伐,适时修订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为建构法治政府奠定基础9改革方案  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这次改革,将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坚定推进一些重点领域的机构调整;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国务院机构总体相对稳定。对有些长期存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职能调整解决,或适时通过必要的机构调整解决。  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具体内容是:  ――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不再保留铁道部。  ――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定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承担。  ――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将现国家能源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国务院将对改革实施作出部署,建立工作机制,制定配套措施,排出时间表,逐项抓好落实。抓紧完成新组建部门的“三定”工作,综合设置部门内设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已进行过六轮机构改革。
大部门体制
关于行业\企业\职位的百科全书
已存986490词条
热门求职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