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革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_观点库_观点中国
当前位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与农村发展学院二级教授刚刚闭幕的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结构性改革”,这不仅仅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法的延续,也是瞄准农业领域发展问题所提出的针对性、战略性举措。通过供给侧改革,能够找到新的农业发展路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同步。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这里指的是确权、登记、颁证,即通过实测、图解等方法,核实农户的承包地面积和地块四至,绘制出农户承包地块示意图,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颁发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这次权属落实不改变二轮承包时期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和权属关系,是对二轮承包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体现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是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这部分用地指原乡镇企业建设用地,企业倒闭或者搬迁到开发区后闲置的土地,要按照中央有关政策的精神,在严格规划的基础上,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并按照“同地、同价”的原则进行交易,从而不仅能够盘活这部分闲置土地,为农村集体经济增添一部分资产,还能够缓解城镇建设过程中土地不足的现状。三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这也是土地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统计公报,2014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为16821万人,大约3500万多个农户举家全迁到城镇打工。这样,他们在农村的房屋就处于闲置状态。如何盘活这部分宅基地及农村房产,使一部分举家全迁到城镇且有转出房屋甚至宅基地意愿的农民工顺利实现交易,并获得一部分补偿用于城镇创业。四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按照现行政策,要探索制定土地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范围。只有公益性用地才能启动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创造条件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入土地一级市场。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避免土地掠夺式经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者离开农业、农村;为农民工到城镇就业提供新的资金来源,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动力。第二,农业结构调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这是自1985年以来中央第三次明确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这次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次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四化”同步。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能够减轻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次结构调整的主体是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而结构调整的任务也隐含着进一步促进这些主体的发展,提高其发展的质量,这也是结构调整的内涵之一——农业生产的主体结构,即通过主体结构的改变推动供给结构的改变。第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的国家粮食发展战略,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底线。根据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要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的生产,既要保耕地,又要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给包括粮食最低保护价格的改革以及现有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储存量增,这是由于最低保护价政策和收储政策相互交织而导致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没有正确运用这两个政策工具的结果。因此,让粮食价格回归市场和让粮食储备回归市场是这次改革的中心任务。对于一个接近十四亿人的人口大国而言,粮食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由于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而导致环境负担、经济负担过重也是一种不经济、不理性的行为。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将会对粮食产业瘦身、强体,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粮食产业,进而提高整个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cn/opinion_33_143133.html
本站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观点中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新浪新闻
  原标题: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青年报》(日06版)
  ■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三农”新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农业供给等方面库存、成本、产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难题,显著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我国粮食十二年连增收之后,出现了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都创历史新高,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数量过于充裕而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可能会影响农民增收的新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确保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克服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较差和农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三农”新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农业供给等方面库存、成本、产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难题,显著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去库存需要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
  特定时期内的国内农产品供给源于国内生产、库存和进口等方面。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供给数量相对充裕,不仅粮棉油糖供给库存水平高,而且过去一些供求偏紧的农产品,如牛羊肉供给数量也出现了相对充裕的情况;特别是受到国家粮食托市收购以及国内农产品生产规模偏小和成本相对较高等因素影响,国内多数农产品价格明显地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进口压力越来越多,出现了国内生产的粮食等成为国内储备而国内的消费需求则源于国外进口等的新困局。对此,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国内库存和市场出清难题,必须把国内生产数量过多且质量不高和卫生安全保障性不好又耗用大量农业稀缺资源的农产品调减下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出发,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特别是针对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和国家库存水平过高等问题,要求“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前几年,受到国家临时收储玉米价格偏高等因素影响,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盲目扩大玉米生产,使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一些寒冷地区生产的玉米品质差,生产效率低。非优势区玉米种植,产量不稳定,也对市场稳定容易造成不利影响。可见,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既有利于绿色发展,又可以提高玉米品质,更可以改善玉米供求关系,为玉米库存调减和市场出清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降低农产品库存水平,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促进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形成,还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需要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收储政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降低农产品成本要求提高农业供给效率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等新理念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处理国内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形成国内农业新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核心是提高国内农业供给体系效率,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交易成本。
  相对于世界上农业竞争力强和农产品出口国家来说,我国农业禀赋条件相对较差,农业土地和水资源等相对更加稀缺,这要求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必须更加紧紧依靠创新。
  受到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影响,农业科技活动与其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联系还不够紧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流通领域面临的难题,往往缺乏科技支撑,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农业科技成果虽然很多,但往往又不是解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中现实难题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不高。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专利数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很多优良品种和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则需要从国外引进。
  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对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制定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才流动政策”“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发力,还需要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着力。这就要求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等改革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服务”。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对提高农业供给效率具有明显效应。
   补短板要更好地发挥好农业多功能作用
  经过多年农业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已经上升到新的台阶,使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国家经济社会全局来看,从共享发展来看,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在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在资源利用方面,如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的,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要保护好利用好耕地、水和生物资源。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对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补我国农业短板,还需要拉长我国现代农业短腿,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够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扩宽农民增收空间。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既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供给新模式,又需要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和中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
   农业生产能力仍然要继续保护和提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是要解决农产品市场出清,防止出现农民销售农产品困难,但必须不以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过几轮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农民销售农产品困难的情形,过去每遇到这种情形,政策上就要求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结果往往导致农民破坏农业生产能力,砍果树、杀母猪就是典型的案例,最终导致新一轮的农产品供求关系过度偏紧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为了有效避免农业周期性剧烈波动,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做好农业生产能力保护和进一步提高的工作。对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继续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在政策措施上要“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
  新时期我国农业取得明显成效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继续保持农业投入力度不减,缓解农业资金供给不足和资金利用成本相对较高的矛盾,改善农业资金供给结构,仍然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财政投入农业资金力度不减和总量有增加,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并“多层级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发挥资金引导资源配置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总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用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当前“三农”难题的重要实践形式和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比较效益,更好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必将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人生如戏,如今我们看这份27人的追责名单,活像一份演员表,轻拿轻放的追责,给人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你仿佛在看电影:杀人者轻描淡写说“人确实是杀错了嘛,我先自罚三杯,你随意哈”。
习近平主席向五大战区授旗并发布训令。这宣告了军改起步以来,国内外关注度最高举措之一尘埃落定。笔者认为,五大战区设立,有直接的看得见的目的或目标,同时还有看不见的支持与原委。
杀猪饭,绝大部分是一种礼尚往来性质的宴请。这几年,我去吃的杀猪饭不算少,我自己家也请吃过杀猪饭(没养猪但买去老家杀),我没看到或听到杀猪饭上有人送现金、贵重物品。就拿我家来说,现金没有收过,普通的水果、饮料倒是收了一些。
e租宝的案情确实让我难以置信。它刚出事儿的时候,我还不相信它“天生”是一个骗子,我善良地以为是因为经济放缓导致它的资金链断裂。聚焦结构性改革怎么改:为何现在强调供给侧?
(原标题:聚焦结构性改革怎么改:为何现在强调供给侧?)
徐俊作(新华社发)
最近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推进进行了重点部署。
即将到来的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宏观经济政策应怎样为结构性改革护航?……从今天起,本版将推出系列报道,结构性改革怎么改。
最近,“供给侧”火了。
时政报道中,“供给侧”成了高频热词。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微信朋友圈也在热议“供给侧”。朋友出国回来,晒好包、好表……点赞之余,大家纷纷感叹:在国外扫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供给侧”没跟上。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旨在提高潜在增长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供给侧?大家耳熟能详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供给侧则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与注重通过刺激需求侧‘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不同,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发力,主张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和结构升级,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方式,促进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需求侧管理更多解决的是短期问题,在经济处于短期波动的环境下,旨在令实际经济增长率尽量贴近即期的潜在增长率,经济过冷了就刺激需求。而供给侧改革则重在解决长期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潜在增长率的提升。”潘建成说,一般认为,劳动力、资本、资源、结构变动以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影响潜在增长率的六大要素。其中,制度创新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改革。在所有的这些要素里,对目前中国经济来说,改革是最基础的,既可以使要素投入结构和增长更加合理,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又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动力的增强,进而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举例说来更明白。促进家电销售,需求侧管理的思路是推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政策,鼓励人们多消费;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则是降低家电生产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创新销售模式等,满足甚至创造需求,拉动消费。因此,有专家将需求侧管理比作对症下药、见效快的“西药”;而将供给侧改革比作治本除病根的“中药”。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潘建成说,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经济结构更加协调。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进而促进经济更加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增长。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简政放权、减税、国企改革等都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本质上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潘建成说。
为何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
体现了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向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当前我国经济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把脉当下中国经济,从需求侧看, 1—11月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双双下滑,出口也继续同比下降。需求不足的同时需求外溢明显,海淘、境外代购风生水起。另一方面,需求升级趋势明显,电信、文化娱乐、养老等消费快速增长,绿色、时尚、品质消费空间巨大。而从供给侧来看,我国既存在低层次产业的产能过剩,也存在着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不足。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在近期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工业与交通司副司长张泰说,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障碍、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经济结构性问题等,都是需求侧管理所无法解决的,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则可以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基础。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有需求侧的,更有供给侧的,核心是体制机制问题。通过改革化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迟福林说。
“从强调需求侧管理,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的是经济工作思路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向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转变。”潘建成说。
供给侧改革如何发力?
供给侧改革是要下功夫的精细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
潘建成说,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影响潜在增长率的诸多要素来看,劳动力方面,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等,见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靠资源和资本的投入短期内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空间也不大——严重的产能过剩制约了投资增长,资源环境更形成了长期的瓶颈制约。
在潘建成看来,现在提升供给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继续推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二是推动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梯度接续转移,并在转移时注重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三是鼓励创新。“最核心的是制度创新,包括通过打破垄断、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重要行业的门槛来激活民间资本,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通过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资金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这些都是在各个方面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提高市场化效率。”潘建成说。
从眼下的情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先解决好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去杠杆等几大关键问题。
一是化解产能过剩。“现在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从供给侧着手,促进产业升级,坚决淘汰僵尸企业。”潘建成说。此外,推动去产能,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对生产力重新整合,提升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
二是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需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费用等,目前还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减轻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
三是房地产去库存。当前楼市库存较大,一大原因就是结构性供需错位。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是补短板。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等都是短板。补上这些短板,才能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
五是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促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提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改革是精细活,需要下功夫,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要有定力,不能急躁。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心态,要对改革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潘建成说。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齐栋梁_NF2865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
当前位置: &nbsp>&nbsp&nbsp>&nbsp
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
作者:&彦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提出来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一般人想到供给侧改革,可能首先想到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更容易想到工业方面要调整,实际上农业的供给侧也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那么,农业供给侧改革都包含哪些内容?怎么改?中国经济时报邀请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程国强、国家发改委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涂圣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进行了解读,供读者参考。
  韩长赋 农业部部长
  程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涂圣伟 国家发改委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 彦文
韩长赋: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目前来讲,我们供给的能力和总量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但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在结构方面:我们有的农产品多了,比如玉米,年度性、阶段性供大于求了,有的品种缺,比如大豆。在农产品质量方面,应该说“大路货”很多,优质的、品牌的还不多,尚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农业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的目的,一是使我们的农产品能够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也就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二是通过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我们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使农民得到更多的收入。三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扬长补短,一方面使我们的生产能力得到巩固,另一方面使我们的资源环境压力得到改善。从这三方面来讲,我们都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要重点抓三件事或者在产品结构上重点抓三件事:
  第一件事,调减玉米。现在粮食库存多,主要是玉米多。我们现在小麦是基本平衡,大米是平衡略余,主要是玉米多了一点。要推进粮改饲、粮豆轮作,甚至有些地方要开展休耕试点,把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适当调减下来。
  第二件事,增加大豆。我们是大豆原产地,我们的高蛋白大豆还是有优势的,做豆腐、生豆芽,还是我们自己的大豆好。现在大豆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我们进口大豆是需要的,是难免的。但我们还要把国产大豆的优势发挥出来,具体讲要搞好目标价格试点,另外开展大豆品种攻关,还有要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包括产业链建设。
  第三件事,提升牛奶。牛奶大家都很关心,近年来我国的奶业得到长足发展,我们奶制品营养和卫生指标也都符合国家的标准,有的是和世界标准接轨。但现在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奶业曾经出现过问题,而且偶尔在局部地区还出一点负面信息,所以市场对国产牛奶缺乏信心。
  总而言之,我们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们农业的生产更加符合市场、更加适应消费、更加提高效益,提高竞争力,使我们的生产和消费两端、使我们的农民和市民两方面都能够得到好处。
程国强:农业发展的内外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是对目前的农业形势判断,从宏观角度分析,应该从两个视角进行决策,一是在全球经济形势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就在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中,农业是一个风吹草动,不管是市场的供应还是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宏观经济都有影响。
  二是在全球竞争中,现在主要一些农产品,全球的运营也就是国内的市场。尽管运营连续几年丰收2亿多吨,但是2015年替代率一点都没有减少,可能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要慎重考虑,在全球的农业中,中国农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今后的五年整个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竞争的基础来看的话,大概有四个特征决定了中国农业的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
  第一就是仍然有细碎化、农户兼业化。尽管最近五年来,我们在推动农业的规模竞争,但是从总量上看,细碎化还在发展,这是我国农业参与全球竞争中一个很难逆转的劣势。
  第二就是劳动力弱质化,农业副业化的趋势仍然没有逆转。我们最近20年都在跟踪,在传统农区,农业经营占家庭收入比例的十分之一。这也是我们在设计农业补贴政策和支持政策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补贴农户什么?是补贴他的成本,还是促进他增收?
  第三就是农业成本的地板在攀升,价格和补贴面临天花板。这是“十二五”向“十三五”转换期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政策的困惑所在。从个这角度来看的话,最近五至十年,农村劳动力的工资跟城市劳动力的工资开始持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停滞,即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出现了。农业成本上涨的过程中,我们的政策强度也在加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政策的一个困惑之处:怎么个补贴法,怎样有针对性,怎么才能有效?
  第四就是农业资源发展的紧箍咒。这四个特征都要求对整个农业的发展方式进行调整,所以“十三五”期间的一个基调就是供给侧的改革。
涂圣伟:防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风险
  中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顺应农业生产要素关系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着眼解决农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粮食安全和亿万农民增收等基础民生问题,农业的特殊性决定“去库存、降成本”过程更具不可控性,不能低估改革的复杂性,要切实搞好风险应对,做好为改革付出成本的准备。
  粮食减产甚至滑坡风险
  粮食生产存在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政府托市收购农民粮食,事实上替农民分担了部分市场风险,这是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得以调动,粮食不断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粮食“十二连增”是政策资源累积和透支生产环境基础上取得的,粮食产能并不稳固,特别是随着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和农民收入主渠道变化,粮食供给弹性有所加大,需求刚性特征随总人口增长、城镇化推进等更加明显,发生产量和价格波动的基础依然存在。
  测算发现,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对种植面积的弹性系数从0.21增加到0.65,这就意味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稳定种植行为的效应在递减,价格变动会带来更大的生产波动。如果去库存等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把握不好,就可能带来粮食产量的较大波动甚至多年下滑。
  从历史来看,我们有过不少教训。年,政府连续多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连续几年丰收后出现卖粮难问题,价格随之走低,随着 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订购,粮食种植面积减少6000万亩,产量大幅减产6.9%,之后连续4年仍未恢复到1984年的产量水平;1998年粮食生产进行第二次结构调整,农民种粮意愿下降,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多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较1998年减少 15.9%,年均递减3.4%。
  区域性农民减收风险
  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效避免了粮食增产条件下“谷贱伤农”问题的发生,农民从粮食增产和粮价提升中得到双重实惠,家庭经营性收入得以持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引擎之一。为了解决库存高企等问题,2015年国家下调玉米临储价格,对玉米主产区农民收入带来一定影响。 2015年我国玉米单产785.6斤/亩,临储收购价降低0.13元/斤,农民种植玉米平均每亩收入就减少102元,初步估算使实施玉米临时收储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农民共减收251亿元。
  2016年国家开始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要求,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农民收益,但在生产成本持续快速上涨和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条件下,政府补贴对价格下降造成的减收的替代作用不能过高估计。特别是我国玉米生产和流通组织化程度滞后于市场化进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没有根本缓解,取消政府托市收购后,很可能造成“卖粮难”问题重现。
  从历史上看,在粮食丰收集中上市时,容易出现加工企业不愿收购甚至竞相压价的情况。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在持续多年较快增长后疲态已经显现,其中作为增收主引擎的工资性收入受经济减速影响,增速从“十二五”前两年超过20%下降至目前的个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庭经营性收入再出现较大幅度减少,部分区域农民收入不排除陷入增长徘徊期的可能。
  政策效果“漏损”风险
  当前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来理解并求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加入 WTO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发展已经深度融入国际市场,这既为我们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业市场调剂国内农产品供给,减缓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参与全球供应链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带来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保护压力加大的挑战。在加入WTO之际,我们为争取对制造业、服务业薄弱领域和环节的保护支持,在农业方面作出过高承诺,导致目前在应对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上手段不多,国内农业宏观调控效果受到影响。
  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只有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粮食、食糖、棉花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但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从农业价格支持政策实践看,由于关税门槛过低,国外大量享有补贴的低价农产品涌入国内,打压了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侵蚀了支农惠农政策效果,这是导致农产品收益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年,我国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成本利润率由49.7%下降到11.7%,两种油料平均由54.6%下降到-0.8%,棉花由30.0%下降到-30.1%,糖料由11.0%下降到-7.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生产支持、进口管理等政策工具不能形成合力,国外低价农产品冲击和市场价格波动就可能扰乱国内改革的步伐和节奏,造成政策效果“漏损”。
李国祥: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如何调整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不能完全延续过去的农业支持政策,当然也不意味着彻底抛弃粮食“十二连增”的所有支持政策,另起炉灶再搞一套支持政策,而必须对现有的农业政策支持措施有留有舍并作进一步改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
  改革以来,与国民经济发展经历的阶段密切相关,我国农产品供求形势也曾几次遭遇过农产品销售困难、低格低迷,以及农业生产者收入陷入徘徊和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性受挫等现实问题。对此,国家选择的政策措施思路一般都是调整农业结构,实际上主要是放弃农产品供应偏紧及其价格上涨预期不断强化时的农业支持政策并将农业推向自发市场,在实践中农业生产领域更多的是“多了砍”,即大幅度地削弱农业生产能力,结果是农业发展形成不断地循环波动,农民利益受损,消费者食物消费升级受阻,经济社会全局不时地遭遇农业周期波动掣肘。实践证明,一味地任凭自发市场力量调节农产品供给,往往总是以过度地破坏农业生产能力来解决农产品供给偏多问题,这种解决办法的思路是极其短视的,缺乏战略性思维。
  针对新一轮的我国农产品供给偏多问题,特别是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后,库存居高不下,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又带来进口压力不断加大的新情况,如何在既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又不败坏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寻找到新的解决途径?应该说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农产品包括进口在内的供给偏多问题的新探索。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高度重视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拉长农业现代化短腿和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目前,我国不仅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现有国家库存偏多,而且销售不出去的农产品握在农民手中也呈现出扩大态势。前不久到陕西调研,了解当地不仅苹果收购价格低迷,而且很多农民尚未将苹果销售出去,依然存在家中。前几年,我国苹果市场供应一直偏紧,价格偏高。类似于苹果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显著改变的农产品越来越多。
  农产品去库存,既要消化现有库存,又要避免新库存出现和累积。
  消化现有库存,有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国家为了消化现有库存,预期在新的一年里会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减负力度,同时会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给予农产品加工业更多的优惠政策,这给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极其难得的机遇和红利,多年来形成的“稻强米弱”和“麦强面弱”等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生存困难的处境有望能够改变。
  当然,我国现有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能力总体上相对过剩,择优扶持和淘汰落后产能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结构性改革任务,这样就会让上规模而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更快的发展。
  消化现有库存,也会催生一些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销脱节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产区农产品价格低迷且销不动,而销区农产品价格偏高,质优安全的农产品供应始终偏紧。为了解决优质安全农产品卖难买难,促进农产品市场出清,预期国家会加大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支持力度,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和产销对接等发展,这会给电商平台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冷链物流仓储、直接配送和定制农业等带来机遇。
  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还必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我国农业效益有所下滑,一些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出现了亏损,于是有人担心我国农业发展是否不再支持农业规模经营。今年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昭示多年来农村土地流转过热,租金价格上涨太快、太高与降低农业成本费用背道而驰,应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的规模经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求继续补农业短腿补农村短板,这意味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能力保护提高仍然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产城一体推进,将会拓宽农业农村发展空间。
  必须探索农业结构调整新途径和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我国曾连续多年实施托市收购,经过2014年的政策性收储制度改革,目前只有小麦、稻谷和玉米保留托市收购。根据去库存和降成本的需要,今年小麦最低价收储政策基本稳定,而稻谷和玉米收储政策可能会作出调整,其中稻谷政策性收储范围和价格都有可能调整,而玉米收储政策调整的力度可能比较大。但是,稻谷和小麦一样,与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关,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决定了稻谷收储政策不会发生急剧改变,而玉米不属于口粮,且种植效益偏高,农民将玉米作为“铁杆”庄稼而不愿调减,国家必须显著地调整玉米收储政策。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探索农业结构调整新途径和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也会显著地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其中在全国范围内归集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且归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可能性比较大,同时让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主体能够成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一部分收益主体。国家在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也会十分注重农民能够共享发展红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力度不但不减,而且还会出台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发展,这与其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明显区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