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20000万多,房价怎么计算算的

网友说,科技城房价降了?!
腾讯房产苏州站
[导读]近日,在腾讯房产“家在新区”置业交流群中有网友表示:“近期科技城的房价有所下调?”。为此,编辑特地去了解了一下房价。近日,在腾讯房产“家在新区”置业交流群中有网友表示:“近期科技城的房价有所下调?”。为此,编辑特地去了解了一下房价,调查获悉,科技城目前整体的平均价格为9700元/㎡左右,比上月9600元/㎡左右的价格略微上调,除像( )较上月房价下调200元左右外,其它基本都处于平稳状态。那么最近新区的房价有什么变化呢?(
)的编辑对高新区楼盘的房价进行了摸底。其中,狮山板块的房价在20000元/㎡上下浮动,但基本已经稳定在2.0时代;科技城板块和浒通板块以及枫桥等区域的价格大致在10000元/㎡左右,与狮山板块相差近乎10000元/㎡。然而,9月多场土拍以及利好政策的发布使得最近新区楼市部分楼盘的房价有所上调,上调幅度分别从几百元至1千元不等,其中( )和( )等楼盘大致上涨了500元/㎡,而上涨幅度较大的花样年禧悦则上调了1000元/㎡左右。虽然部分楼盘的价格有所上调,但高新区整体的房价还是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从新区各版块上来说,狮山板块的房价基本已经至2.0时代,像( )、( )、( )等都要卖到2万多。而新区的其他版块相较于狮山板块的价格高地而言,还处于“房价低洼”区,因此房价还处于刚需族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各个版块中,最受欢迎的还是科技城板块,从我们发布的高新区调查购买力以及10月18号看房团报名情况来看,有超4成的网友表示愿意在科技城板块置业。后期高新区的房价,编辑也了解了一下,上涨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像龙湖时代天街、( )、( )等一些近期即将开盘或加推的楼盘而言,价格上涨的可能更大。有些置业顾问还明确表示,后期价格是肯定会上调的,只是目前上调的幅度还不明确。业内人士分析:“苏州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还是比较热的,利好政策又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因此,房价还是有很大上升空间的,不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近期来看,房价应该还是会保持稳定或是在稳定中小幅上升。”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在这里,熟悉房产市场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房产苏州站官方微信;
在微信上搜索“腾讯房产苏州站”获取更多房产资讯及购房优惠。
均价:暂无价格
特色:打折优惠
均价:暂无价格
特色:打折优惠
均价:均价220万元/套
特色:打折优惠
均价:暂无价格
特色:打折优惠
均价:暂无价格
特色:打折优惠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热门排序 |
新房和二手房各有各的好处,不同的人根据自身情况有不同的合理选择,无分高下。我尊重别人喜欢新房的自由,而自己买二手房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三点:&br&&br&1,可以更加清楚地考察小区内部环境、周边环境和物业水准,尤其物业水准。新房在这方面会让我感觉没底。&br&&br&2,可选择地段更多。对于成都这样市区已经拥挤不堪的城市,市区新盘可挑选余地很少,三环外我又不愿意去。&br&&br&3,选择一个装修和家电大面上合乎心意的房子,直接拎包入住,日后再小修小补就可以了,能省去很多麻烦。从零开始装修这种事儿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设计自己的未来”的极大乐趣,但对我这样的超级懒人来说,想一想都是噩梦,这个问题下的各种答案更是把我吓得不轻:&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question/&/a&&br&&br&补张图,来自链接里的某个答案:&br&&br&&img src=&/6f0f058857eee8e960059d_b.jpg& data-rawwidth=&577&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7& data-original=&/6f0f058857eee8e960059d_r.jpg&&
新房和二手房各有各的好处,不同的人根据自身情况有不同的合理选择,无分高下。我尊重别人喜欢新房的自由,而自己买二手房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三点:1,可以更加清楚地考察小区内部环境、周边环境和物业水准,尤其物业水准。新房在这方面会让我感觉没底。2,…
买新房要做一个选择题:&br&要么:所在地段一塌糊涂&br&要么:附近配套一塌糊涂&br&要么:完工时间一塌糊涂&br&要么:价钱贵得一塌糊涂&br&&br&有时候还不只是单选题……&br&买二手房,这个选择题不用做!不用做!不用做!
买新房要做一个选择题:要么:所在地段一塌糊涂要么:附近配套一塌糊涂要么:完工时间一塌糊涂要么:价钱贵得一塌糊涂有时候还不只是单选题……买二手房,这个选择题不用做!不用做!不用做!
1.入住快。从付定金到拿到房产证入住,快的话只要两个月。新房一般要等一到两年,但是房贷可不是等入住了才开始还的。所以会有一段时间内同时要还房贷+房租,压力会比较大。&br&&br&2.配套比较完善。二手房周围配套一般都比较齐全,该有的都有。现在上海的新房越来越偏,配套一时跟不上。&br&&br&3.单价较低。相比同地段的新房,二手房的单价要低不少,对于年轻人压力也会小一点。&br&&br&大概就是这样吧,对于年轻人而言第一套房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地段和总价,所以二手房还是比较适合和实惠的。
1.入住快。从付定金到拿到房产证入住,快的话只要两个月。新房一般要等一到两年,但是房贷可不是等入住了才开始还的。所以会有一段时间内同时要还房贷+房租,压力会比较大。2.配套比较完善。二手房周围配套一般都比较齐全,该有的都有。现在上海的新房越来…
这个是13年的帖子,团支书回答了后估计会有很多人看了吧,下面说下2016年最近上海、南京、合肥地王的事吧。 转载已获得原作者同意,文章最后两句话是我自己加的。&br&&br&&br&&b&文章转自微信,&/b&&b&朱罗纪(newjurassic)&/b&&b&,关注后推送的里面就有,还有其他很多有价值的推送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b&&br&&b&文章转自微信,&/b&&b&朱罗纪(newjurassic)&/b&&b&,关注后推送的里面就有,还有其他很多有价值的推送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b&&br&&b&文章转自微信,&/b&&b&朱罗纪(newjurassic)&/b&&b&,关注后推送的里面就有,还有其他很多有价值的推送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b&&br&&br&&br&&br&链接:&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A4NDc2ODg0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a9e6fc7e8a2%26scene%3D4%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眼前的一切如同那年,央企的“地王癌”你治不好&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先说观点:&br&1.&strong&不要过于从商业逻辑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strong&,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奇怪很奇怪的地产央企。&br&&strong&2.这些地产央企频频制造地王,根本是为了自保&/strong&,&b&而不是什么为国兜底,或者是因为货币超发无处投资!&/b&&br&3.&strong&举牌活跃的,房地产都做得不怎么样,买地的钱都超过了全年销售额。&/strong&&strong&为什么越是地产业务规模小的央企,拼抢起地王来反而越凶猛,完全无视自己的能力。因为越是规模小,被吃掉的可能性越高。&/strong&&br&&strong&4.&/strong&&strong&假如未来的市场不发生波动,央企们无视市场制造地王的行为,会加速土地资源快速向国家队手里转移,中小房企只会日渐被挤出。而这样的地王,也会变成推高房价的加速器,让商品房更加快速的“豪宅化”,普通人更难买得起房子,而假如未来的市场发生了调整,那么谁来承担央企们制造的亏损呢?依然是你我。&/strong&&br&&br&&br&&br&&br&&br&&br&&p&&strong&2016年已经是历史上地王最多的一年&/strong&,央企炮制的“地王年”——他们制造了半数以上的地王。&/p&&img src=&/6daf27c59faccbd8f8db3d_b.jpg& data-rawwidth=&953& data-rawheight=&15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3& data-original=&/6daf27c59faccbd8f8db3d_r.jpg&&&br&&p&  (2016年央企制造的部分地王)&/p&&img src=&/d789cda8e79c8311569f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d789cda8e79c8311569f_r.png&&&br&&p&  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从2015年就在发生,了解历史,就知道2009年早就发生过一回,今天的场景和2009年无比相似。当年的主角是中化旗下的中化方兴地产,也就是今天的“中国金茂”,想想当年中化方兴在广渠路15号地王上对潘石屹进行的毁灭性打击,再对比今天。央企拿地王,并非新鲜事儿。&/p&&p&  但我们要探究的是:&strong&为什么是在今年,地王又密集的出现了?为什么是在今年,央企又疯狂的出手抢地王了?&/strong&&/p&&p&  流行观点是这样:央企拿地王是因为货币超发,手里钱太多成本太低,又无处可去。或者,央企是为国兜底,制造经济繁荣的假象。&/p&&p&  在2009年已经上当一回,这次我不会再这么“too拿衣服”了。&/p&&p&  我并不认为央企是因为货币超发手里钱多无处可去,背靠着国资委,哪家央企真正的缺过钱?为什么之前它不抢地王,偏偏现在抢?而说央企拿地王是为国兜底,那是盲流子,你们太高看央企的道德了。&strong&&em&如果真的为国兜底,他们应该只去那些房子卖不掉的三四线城市,既可以提升整体经济的投资率,又可以缓解地方债,而不是全挤在楼市已经过热的一二线城市。&/em&&/strong&&/p&&p&  简单说:&strong&&em&不要过于从商业逻辑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em&&/strong&,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奇怪很奇怪的地产央企。&/p&&p&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strong&今年频频制造地王的央企们,都有什么特征。&/strong&&/p&&p&  1、基本都在“21家”阵营,“水电系”尤其活跃,风头最劲的“信达”是孤例。&/p&&p&  频频制造的央企,基本都在国资委当年明令允许的“21家”地产央企之列。就是说,都是有“房地产牌照”的。&/p&&p&  插播一段历史:2010年3月,国资委明令:16家央企可将房地产作为主业,其余78家将逐步退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退房令”,到2011年,增至21家。&/p&&p&  分别是:&/p&&blockquote&&p&  中国建筑国际工程总公司,中海地产的母公司。&/p&&p&  中房集团,2010年整体并入中交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p&&p&  中化集团,旗下中化方兴地产,2015年10月更名为“中国金茂”。&/p&&p&  中冶集团,将与中国五矿合并。&/p&&p&  五矿集团,将与中冶合并。&/p&&p&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2014年1月更名“中国电建”。&/p&&p&  保利集团&/p&&p&  华侨城集团&/p&&p&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p&&p&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p&&p&  中粮集团&/p&&p&  葛洲坝集团&/p&&p&  鲁能集团&/p&&p&  中航工业&/p&&p&  神华集团&/p&&p&  中煤集团&/p&&p&  新兴集团&/p&&p&  外加4家驻港澳企业:&/p&&p&  港中旅集团&/p&&p&  招商局集团&/p&&p&  华润集团&/p&&p&  南光集团&/p&&/blockquote&&p&  但信达不属于,而它不但没有退出,反而在过去这1年里杀伐凌厉,实在莫名其妙。&/p&&p&  在“21家”里面,最活跃的是水电系(鲁能、电建、葛洲坝)。据克而瑞房地产研究中心数据,年初至今,21家地产央企,至少有一半表现得异常活跃,尤其是水电系加速抢跑。鲁能、电建、葛洲坝成“地王买手”,今年已在深圳、南京、苏州等城市花掉300多亿,抢了10块地。&/p&&p&  简单说,今年以来的地王现象,是信达和水电系的天下。&/p&&p&  2、只考虑公开市场抢地皮,抢起来不问价,有地就抢,逢举必应,每次都是面粉贵过面包。&/p&&p&  信达和水电系买地的风格是这样的:只去公开市场拿地,不怎么使用并购或者是旧改。拿地基本不问价格,不管多少钱,就是要拿到,一看到有人举牌就立马应价。如果是像深圳这样的招投标,也会开个比第二名高出10亿元的天价标,让对手跟不上。所以,每次他们都会把地价搞比周边房价高,面粉贵过面包眉头都不皱一下。&/p&&p&  特别提一下电建地产,他为什么会选择和中国金茂做联合体?&/p&&p&&strong&3、举牌活跃的,房地产都做得不怎么样,买地的钱都超过了全年销售额。&/strong&&/p&&p&  看这些地产央企的排名,能吓死你,什么时候他们玩地产靠过钱?包括信达,22家地产央企里面,2015年的销售额上500亿的只有中海、保利、华润、招蛇,剩下的大都是200亿和以下的,好多连百亿俱乐部都没进。&/p&&img src=&/b4796cce3d1d70dfd383c84_b.jpg& data-rawwidth=&594& data-rawheight=&2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4& data-original=&/b4796cce3d1d70dfd383c84_r.jpg&&&img src=&/4d83fb9dbd834a59f56bc8_b.jpg& data-rawwidth=&595& data-rawheight=&3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5& data-original=&/4d83fb9dbd834a59f56bc8_r.jpg&&&br&&p&  像2002年进入地产行业的信达,去年才闯进百亿俱乐部,但1年买地王花了350亿。电建2007年进入地产,去年销售额是202亿,但在土地市场上拿地眼睛都不看。&/p&&p&  不靠拼爹,就凭那点销售额,连进土地拍卖场都不一定有资格。&/p&&p&  拿常识理解,没有任何企业会这样不顾成本的做一笔投资。就算是boss疯了,也不会一直疯。这些央企无比活跃的拿地行为,是“反市场”的,没有商业逻辑可言,他们根本不是基于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用企业常用的投资法则根本无法解释这一系列的疯狂行为。本质上说,他们创造的地王价格,是对全民的绑架,毫无理由被拿来当做房价的参考。&/p&&p&  因为,&strong&这些地产央企频频制造地王,根本是为了自保&/strong&,而不是什么为国兜底,或者是因为货币超发无处投资!&/p&&p&  我们来看看最近中国的央企和地产央企们,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为什么说央企拿地王是为了自保。&/p&&p&  这个变化就是:去年以来包括地产在内陆续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央企整合大戏。&/p&&p&  2015年,国资委共推动了6对12家央企的重组整合案例。包括南车和北车合并组成中国中车,外运长航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以及6月2日刚刚召开重组大会的中冶集团整体并入五矿集团等等。&/p&&p&  在21家大型央企里,有4家已经出现了重组:招商局、中冶、五矿、南光。&/p&&p&  而旗下有地产业务的央企重组,更是在这1年来重组大戏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不仅仅是地产央企内部的自我重组,还包括央企之间地产业务的重大重组。&/p&&p&&em&启动地产央企进入重组高潮的是,是2015年12月下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大家都只关注了“去库存”,但少有关注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的表态,这是房地产市场发展接近20年来,中央首次发话支持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em&&/p&&p&  也就是在那之后,地产央企的重组此伏彼起,央企全国各地疯狂的制造地王也是此伏彼起。&/p&&p&  2015年12月底,招商局集团推动蛇口工业区与招商地产合并,组建市值赶超万科的巨无霸——招商蛇口,仅在前海蛇口自贸区就有土地面积500多万平。&/p&&p&  2016年3月,中海地产310亿并购中信地产25城2400万平米土储,中信剥离了地产业务,中海地产土储超过6500万平,超过万科。这是央企之间地产业务的重大重组。&/p&&p&  5月,中房地产通过融资重组,整合了中交系其它的地产业务,成为中交系旗下唯一(除绿城外)的国内地产平台。而且,中交集团也打算在3年内谋求中房与绿城中国的业务整合,组建中国又一家千亿级的地产巨无霸。&/p&&p&  6月2日,五矿和中冶召开重组大会,未来也将会涉及到双方旗下地产板块的重组。土储只有700多万平的的中冶地产业务将并入土储千万平的五矿建设,合并后的土储大约超过1700万平。&/p&&p&  前一阵子,又传出中粮集团剥离旗中粮地产,接盘者可能是招商蛇口。保利系旗下的地产业务,也正在积极推进重组。&/p&&p&  …………&/p&&p&  这些都宣告着:&/p&&p&  在2010年之后的6年里,新一轮的地产央企重组正在拉开帷幕,而且,这一轮重组,是中国房地产史上前所未见的。&/p&&p&  这样的重组大戏,实质就是由政策主导的“地产央企内部的大鱼吃小鱼”。除了那些已经做到了千亿规模,或者是拥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地产央企,他们可以拥有主动权外,剩下的,即便是在“21家”阵营里,那么你也分分钟有被合并重组的可能。五矿和中冶的重组已经预示了这一点。最终,2010年之后确立的这21家地产央企,总量必然会整合压缩。&/p&&p&  那些业务相似的地产央企,首当其冲是外界猜测的重组对象。比如水电系(电建、葛洲坝、鲁能)、中铁系(中铁、中铁建)。如果你的地产业务做的不好,规模太小,或者没有竞争力,都将有可能被别的央企吞并,或者在和别的央企重组过程中,根本得不到话事权。&/p&&p&  也许,从这个角度去解释水电系在这次地王拼抢的大潮中,表现得不合常理,更能让人接受。&/p&&p&  另外,原本不在“21家”阵营里的那78家地产央企,也已经被要求要在今年的9月30日之前,完成最后的退出。像信达、中国远洋都属于这类,所以,&strong&信达1年时间里7造地王,扮演楼市最疯狂的玩家。看起来更像是为最后期限的到来,为自己保留“房地产牌照”增加一份筹码。&/strong&&/p&&p&  很大概率,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地产央企,在今年以来疯狂的拼抢地王的直接原因,&strong&不是为了什么为国兜底,也不是因为钱多手,而是为了:不被废掉,不被吃掉,以及,在互吃的过程中能够有主动权。&/strong&一旦被废掉,被吃掉,或者没有什么主动权,那就意味着没有了位子,甚至没有了权力。中海-中建系-中信地产的整合,引发的人事动荡已经有了充分的印证。&/p&&p&  这也解释了:&strong&为什么越是地产业务规模小的央企,拼抢起地王来反而越凶猛,完全无视自己的能力。因为越是规模小,被吃掉的可能性越高。&/strong&&/p&&p&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可以解释上为什么央企只愿意通过公开市场拿地,而不愿意通过并购、旧改等方式拿地,因为这样拿地开发速度快,能更快的做大规模,而并购、旧改,时间太久。而且,频频拿地王,也更能向上层传递出“我在专心做大房地产”的效应。&/p&&p&  同样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电建地产会和中国金茂组成联合体,看起来这更像是两家地产业务不够大的中小型企业联手抱团,在即将到来的央企重组中争得更大的赢面。&/p&&p&  所以,央企拿地王,从市场的角度都无法得到解释,但&strong&如果将它理解为是央企之间的权位之争,则一切又能够得到解释。&/strong&他们拿地,都不是出于市场,不是觉得你的城市多么有潜力,市场多么健康稳定,他们更多只是为了自己在可能发生的重组中增大赢面。到一二线城市去,是因为那里的市场更安全一些,即便是买贵了,也有可能翻本,而到三四线城市去,买贵了就等于把自己给玩死了,更保不住了。&/p&&p&  这些景象历史上不是没有过,2009年6月底,中化方兴(中国金茂)像一匹黑马一样出现了广渠路15号地块的拍卖场上,以总价40.6亿、单价16000的价格拿下了后来的广渠金茂府地块。一样都是名不经传的地产央企,一样是闭着眼睛举牌。败北的小潘事后说:&strong&哪怕他是个神仙,盖房子不花钱,价格也太高了!&/strong&&/p&&img src=&/8a2bc38c729f04bd11916beab25ff53f_b.jpg& data-rawwidth=&943& data-rawheight=&3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3& data-original=&/8a2bc38c729f04bd11916beab25ff53f_r.jpg&&&img src=&/dd1d6e4a370ec6e113df2c065acba03d_b.jp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3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dd1d6e4a370ec6e113df2c065acba03d_r.jpg&&&br&&p&  (2009年广渠路15号地拍卖后行业反应)&/p&&p&  你知道后来的故事吗?&/p&&p&  中化方兴拿到地块之后,申请规划调整,虽然不大,但引发了北京城开发商的集体不满,最终终止了。&/p&&p&  再后来。2011年,广渠金茂府开盘,45000,赚了很多钱,中国金茂也因此号称自己是专做高端项目的地产央企。&/p&&p&  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意识到了。&em&在2010年3月,地产央企开启了首次大重组,首批16家发放了房地产牌照,并没开发几个项目的中化集团赫然在列。&/em&&/p&&p&  今天的一切,仿佛那年再现。&strong&每一次的央企抢地王,背后都是地产央企的大重组。&/strong&也许等不了多久,我们又会看到,新一轮的地产央企阵营又新鲜出炉了!也许信达这一回成功拿到了房地产牌照呢。&/p&&p&  你说他们准确的预判到了2011年北京的房价会涨到45000,我一点都不信,就跟现在你说他们预判深圳2年后的房价要到10万以上我一点都不信一样。我不是不信北京的房价会涨到45000,深圳的房价会涨到10万。我是不相信他们在拿地的时候就拥有这样的专业能力。我不相信一个千亿级房企都无法拥有的专业能力,如此的举重若轻的出现在百亿级的房企身上。事实上,他们拿地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只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样的霸气侧漏,你可曾感受过他们敬畏市场的谦卑姿态?&/p&&p&  它们不管不顾的制造地王,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市场要稳定向上的基础上,2-3年之后的面包价必须更贵,否则就要亏损。而如果市场不好了,他们会像广渠金茂府一样申请改规划。&/p&&p&&strong&假如未来的市场不发生波动,央企们无视市场制造地王的行为,会加速土地资源快速向国家队手里转移,中小房企只会日渐被挤出。而这样的地王,也会变成推高房价的加速器,让商品房更加快速的“豪宅化”,普通人更难买得起房子,而假如未来的市场发生了调整,那么谁来承担央企们制造的亏损呢?依然是你我。&/strong&&/p&&p&  不基于市场规律而产生的地王,实质上是对民众的绑架,是把民众放到火上烧烤。&/p&&p&&b&&i&知道了这么多,你又能有什么办法?认命吧。&/i&&/b&&/p&&p&&b&&i&
不认命的就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信心。&/i&&/b&&/p&
这个是13年的帖子,团支书回答了后估计会有很多人看了吧,下面说下2016年最近上海、南京、合肥地王的事吧。 转载已获得原作者同意,文章最后两句话是我自己加的。文章转自微信,朱罗纪(newjurassic),关注后推送的里面就有,还有其他很多有价值的推送文章…
5月18日,上海位于浦东周浦的一块地被拍出了43607元/㎡的楼板价,已经非常接近该地区45000元/㎡的新房售价;而仅仅一个多月后,6月29日,浦东新场的另一块地又拍出35744元/㎡,而该地区的新房仅售25000元/㎡!&br&&br&最近,价格不断飙升的地王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真真假假的新闻和解读在我的朋友圈里轮番刷屏,还有不少朋友来问我:&br&&br&&b&听说虹口区马上又要拍出一块土地,会不会是地王啊,会拍出什么价?会对上海的房价有什么影响吗? &/b&&br&&br&有关土地和住房的问题可千头万绪真让人头疼啊,这次让我们拿点数据出来,剥茧抽丝地一层层分析吧。&br&&br&--------------------------------------------------------&br&&br&相信大家都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我国老百姓是无权买地的,因此,无论地王被拍出了多少钱,也都是需要盖出房子(或者假装盖出了房子)才能卖给老百姓的。所以,&b&土地价格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最终都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在房价当中。&/b&&br&&br&但是,问题来了,土地的价格会反应在&b&哪一种住房&/b&的价格当中呢?&br&&br&先扔张图给大家:&br&&br&&img src=&/882b04771ccb374abd060edd6a8552f2_b.png& data-rawwidth=&865&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5& data-original=&/882b04771ccb374abd060edd6a8552f2_r.png&&&br&&br&从上图可以看到,在过去的10年里,上海一手房和二手房价价格的波动是截然不同的:&br&&br&二手房的的涨幅(红线)是一条较为平缓的曲线,除了12年和14年的某几个特殊的时间点,大部分时候是相对稳定的增长;一手房价(蓝线)的价格总体高于二手房,但其涨跌则是汹涌澎湃,波动幅度令人咋舌。&br&&br&&b&&u&这就奇怪了,都是住宅商品,为什么价格波动的差异会那么大呢?&/u&&/b&&br&&br&其实答案很简单:&br&&br&&b&二手房是个人向个人购买的,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市场机制;而一手房则是个人向开发商购买的,是一个不那么纯粹的准市场机制——因为在一手房的核心原料『土地』的购买过程,依赖的并不是市场机制,而是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的拍卖机制。&/b&&br&&br&画一张链条传导图大概就会长这样:&br&&br&&img src=&/cfe70f2edb2df_b.png& data-rawwidth=&865& data-rawheight=&2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5& data-original=&/cfe70f2edb2df_r.png&&&br&&br&市场机制和拍卖机制像是性格不同的两个兄弟。&br&&br&作为哥哥的市场机制,负责保证资源和资本的运行效率,在这个机制下形成的价格是市场价,由供需关系所决定;而作为弟弟的拍卖机制,负责保证能够选出&b&对拍卖品价格期望度最高的买家&/b&。那么,在这个机制下形成的拍卖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br&&br&&b&竞拍者的期望。&/b&&br&&br&是的,这也就是同一个城市里,一二手房价格波动差异的原因。&b&毕竟二手房是市场价格,市场相对稳定;而一手房在市场价格之外,还要加上当年通过拍卖获得土地的开发商们的希望和预期。&/b&&br&&br&&b&希望这种东西,怎么可能会稳定嘛!&/b&&br&&br&因此,当我们要开始预估地王、土地价格或者房价时,我们都得心领神会:除了市场的波动之外,还有人心的涨跌也需要测度。&br&&br&人心很复杂,那就先来看市场好了。 &br&&br&&b&&u&问题来了,一块土地的市场价格到底跟哪些因素有关?&/u&&/b&&br&&br&很简单,市场价格跟哪些因素相关,这需要市场说了算。因此,我们获取了上海全市的二手房价格和写字楼租金数据(我们认为二手房和租金价格相对而言能够代表市场数据)。将这些数据在1km*1km的空间单元上汇总以后,我们取两类价格的几何平均值表征土地的市场价格。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上海市每一块土地市场价格的空间分布图:&br&&br&&img src=&/ec09c537d40a87ce1f9a3_b.png& data-rawwidth=&865& data-rawheight=&9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5& data-original=&/ec09c537d40a87ce1f9a3_r.png&&&br&&br&然后,我们再把各种城市级的数据在统一空间维度上与土地市场价格关联起来。这些指标一共有300多个,就不一一列举了。然而实际上,这300多个指标的数量级差异极大,而且其中许多指标是冗余和不必要的——它们有的与土地市场价格关联甚小,有的则存在共线性(一定程度上可互相替代)。&br&&br&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分布形态转换和归一化处理,并利用了分类、降维、回归等多种方法,最终筛选出了20多个与土地市场价格显著相关的要素,并给出了其权重等级。&br&&br&&img src=&/3d29ffda0b664be_b.png& data-rawwidth=&862& data-rawheight=&8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2& data-original=&/3d29ffda0b664be_r.png&&&br&&br&那么这套计算方法到底靠不靠谱呢?&br&&br&为了客观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计算得到的土地市场价格指数与房屋市场价格(已综合考虑新房和二手房)进行比较。&br&&br&第一步,我们先选取上海近三年来的15个“明星地块”(其实就是住宅地块,因为只有住宅地块才能拍出天价),把这些地块落在地图上。图中,红色圆点为最近即将开始拍卖的凉城地块所在地,橙色圆点为2016年成交的明星地块,黄色圆点是年的明星地块。圆点大小表示地块面积。黑线为快速道路,白线为地铁线路。请看下图:&br&&br&&img src=&/0eed813b36ac1dedca47e8319def2ad0_b.pn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0eed813b36ac1dedca47e8319def2ad0_r.png&&&br&&br&第二步,我们将这些地块的指标带入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出每个地块的市场价格指数。其相对关系的比较结果见下图:&br&&br&&img src=&/298c3a3ee03dec14cceede4_b.png& data-rawwidth=&921& data-rawheight=&1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1& data-original=&/298c3a3ee03dec14cceede4_r.png&&&br&&br&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价格指数最高的是上海火车站北广场以北地块,而最近将要拍出的凉城新村地块的指数排名第三,与大宁325街坊(传说中的大宁金茂府)接近,是顾村地王的2.5倍,周浦地王的3.3倍。&br&&br&然后,我们再对比一下这15个地块的土地市场价格与房屋市场价格的关系。请看下图:&br&&br&&img src=&/4f878fb0d35_b.png& data-rawwidth=&749& data-rawheight=&4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9& data-original=&/4f878fb0d35_r.png&&&br&&br&可以看到,我们计算出的土地市场价格与其房屋市场价格间的正相关关系还是非常明显的。验证基本靠谱。宣布胜利。哈哈。&br&&br&当然,客观地说,&b&这里所谓验证靠谱,也只不过是市场价格的维度,还差的很远。正如前文所说:除了市场之外,我们还要测度人心才行。&/b&&br&&br&&br&&b&&u&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真的能测度土地价格中的『人心』吗?&/u&&/b&&br&&br&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试着引入了&b&『溢价』&/b&的概念:&br&&br&&b&开发商由于对某块土地预期很高,他愿意为了拍得地块所支付的超过当前地块市场价值(用土地市场价格公式计算出的价格)的部分。&/b&&br&&br&我们设计了溢价指数:&br&&br&溢价指数=(成交楼板价指数-土地市场价格指数)/土地市场价格指数&br&&br&然后,根据这个公式,我们把最近上海拍卖出的地块溢价指数画出来,大概长这样:&br&&br&&img src=&/7dbee18f4a14eba1f70ed5ed5ef309d9_b.png& data-rawwidth=&1369&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9& data-original=&/7dbee18f4a14eba1f70ed5ed5ef309d9_r.png&&&br&&br&可以看到,&br&&br&1)在今年5月份上旬,拍卖土地的溢价指数一度飙升至1.8左右;&br&&br&2)但进入5月中下旬之后,也许是受到天价地王的影响,开发商的预期开始降低,在接下来的几宗拍卖里,参与者也表现的较为克制,溢价指数不断下跌,并稳定在0.5-1.0之间。&br&&br&3)但很快就有搅局者打乱了这个平衡,6月下旬,浦东新场地块的拍卖冲破了维持一个月的看似稳定的预期区间,这次拍卖的溢价指数直接飙升至了2.0,达到了最近几个月最高点。&br&&br&&b&人心的波动,比市场的波动更加深不可测;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观察,但可能永远无法去进行真正的预测。&/b&&br&&br&无论如何,回应一下朋友的问题,我们来预测一下即将开拍的凉城地块吧。&br&&br&根据前文的计算,凉城地块的土地市场价值在总计16个地块中排名第三,是顾村地王的2.5倍,周浦地王的3.3倍。&br&&br&随便拎出几个指标看看即知(比较范围均为从地块中心点出发,车程15分钟以内区域):&br&&br&&img src=&/fa9a134d2c2d81b33bef0a_b.png& data-rawwidth=&778& data-rawheight=&1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8& data-original=&/fa9a134d2c2d81b33bef0a_r.png&&&br&&br&从数据上看,凉城地块远远超出最近的几块所谓地王,已经必然将要拍出天价,但在7月14日的拍卖会上,仍然有开发商的预期,我们只能假设,却无法揣测:&br&&br&1)假如开发商受到新场地块天价地王的负面影响,回归最近的溢价指标0.7-1.0的理性策略(无论是自身回归理性还是被政府约谈回归理性),那么凉城地块很可能将以10.6万元/㎡-12.5万元/㎡的楼板价成交。&br&&br&2)假如开发商好久没见过市中心的土地,一不小心头脑发热,溢价指标冲到1.5的话,那么凉城地块的楼板价也许会超过15万元/㎡的天价。&br&&br&无论如何,这块土地都会成为上海的新任单价地王,且极有可能突破10万元/㎡的楼板价。&br&&br&----------------------------------------------------------------&br&&br&最后计算出这样的数字,我既谈不上激动,也谈不上,更多的只是漠然。&br&&br&漠然中会有忍不住的好奇:假如这样的天价出现,两三年后又将以怎样的市场形势收场呢?换句话说,还是回到有位朋友最初问我的问题:&br&&br&上海的房价会涨到什么程度?&br&&br&我甚至想不到该如何回答。虽然从市场价格的权重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出一些结论:&br&&br&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所有令房价继续上涨的因素都在毫无颓势地持续累计: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上海这座城市(尤其是市中心)的人口、就业、企业、基础设施等,仍在不断优化和集聚;而另一方面,政府对人口的管控传导至对土地的管控上,使得住宅的供应越来越稀缺,供需之间的缺口仍与日俱增。所以,毫无疑问,房价仍会不断上涨,就像日期会不断向后跳动一样,即使你撕掉日历,这也依然势不可挡。但问题在于,&br&&br&它是否应该涨这么快,这么着急,一言不合就以地王的形式目呲欲裂地横扫一切逻辑呢?&br&&br&这就是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能回答的问题。而回答者也并不在我们之中。&br&&br&他坐在离我们很远的一个台上,左手捏着一叠纸,右手握着拍卖槌,一锤锤地敲击着桌面,眼中看着那些台下站着坐着簇拥着的,一片熊熊燃烧的人心。
5月18日,上海位于浦东周浦的一块地被拍出了43607元/㎡的楼板价,已经非常接近该地区45000元/㎡的新房售价;而仅仅一个多月后,6月29日,浦东新场的另一块地又拍出35744元/㎡,而该地区的新房仅售25000元/㎡!最近,价格不断飙升的地王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真…
明斯基螺旋,若想拿更多的贷款以缓解到期的债务,就必须抢到新的抵押品,而且价格越高越好(越高能拿的贷款越多),否则分分钟债务违约。&br&以后死和现在死,你选哪个?&br&&br&这些房企本身就是接盘侠。&br&&br&由于债台高筑,他们是没有选择的,高价拿地是唯一解。像信达这类企业,大量欧元美元日元负债,rmb一贬值,美联储一加息,真是画美不看。&br&目前而言,银行还没停止贷款,那就只能依赖新的超高价抵押品(越高价借到的钱越多)来借新还旧呗,而且黑洞越来越大。&br&有人问,那银行是sb么?&br&还真是,维持住这个局面,于银行来说,财报也好看些,维持不住,不论银行还是房企的高管,分分钟要做了景阳冈大虫。&br&&br&所以喽……&br&&br&&br&跟什么房价上涨,上涨预期都不相关,企业债务缠身,资不抵债,拖时间的手段而已。&br&&br&&br&有些人总是说我只会讲经济,不会讲政治。那我就给你们讲讲。&br&其实m2增长拐点2014年就结束了,与此同时房产涨价预期在更早的13年就结束了。先知先觉的驸马爷们(某姐夫某女婿)12年得到信就开始清仓大甩卖,后知后觉的小港李员外以及一众贝勒贝子赶紧清仓跑路。不知不觉的,爹不亲妈不爱的部分房企被置于炉上烤,由于m2增长拐点的到来以及外汇流出注销rmb(外汇流入时的结汇会客观造成印钱的后果,引发输入性通胀,流出时的结汇则是把多印的钱注销掉),导致这些房企原本正常的债务庞氏化(不少都是美元债务以及贪低利率借的日元债务),还不起债了怎么办,借新还旧呗。就如同利用信用卡a的透支还信用卡b的债务。唯一的问题在于:是否有足额的抵押品来借新债,所以这些房企不得不把全部现金流用于推升资产价格(地价),以便拿到更多的贷款(地价越高得到的抵押贷款也越多),来应对已经到期的巨大债务压力。&br&&br&至于真的债务危机了怎么办?会不会像1929年?&br&不必大惊小怪,我们的政府不是胡佛,到时候会救市的。不过不要指望政府拖市,这样做对政府没任何好处。&救市&和&托市&一字之差,都是印钞发债买资产,但无论对政府还是对民众,意义都大不一样,&br&至于有些人谈贪官从此鱼利所以不会如何如何云云,这是对历史和政治格局缺乏基本的了解。 &br&古今中外,皇帝(巨富)与大臣(中产)向来是对头,几乎从未一条心过。固巨富(皇权)割中产(官僚)是全世界应对危机的通例,只要不是王朝末世(皇权被官僚绑架),就一定会这样发展。至于王朝末世么,则必亡于异族,真要是这种境况,明末士大夫在李家军进京后遭遇了什么,这些&官僚中产&大概率一样不落。&br&有道是不审势则多空皆误,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习李能弹压住下面的人。&br&习大一直在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br&真不知道那些鼓吹印钱托市的投行券商的研究员们到底是屁股有问题还是脑袋有问题。依我看,两者都有。&br&这周末还有不少人幻想降准呢,还真是残梦最真。
明斯基螺旋,若想拿更多的贷款以缓解到期的债务,就必须抢到新的抵押品,而且价格越高越好(越高能拿的贷款越多),否则分分钟债务违约。以后死和现在死,你选哪个?这些房企本身就是接盘侠。由于债台高筑,他们是没有选择的,高价拿地是唯一解。像信达这类企…
哈哈,这不是我曾经在我的某个回答下,提到过的观点么?&br&===================================================================&br&&b&目前党国如果继续选择不以美元为锚的放水&/b&,那么毫无疑问,人民币是要对外贬值的;如果不选择放水,要死守汇率,那么就只能收紧M2,这样子房价又保不住,党国确实是陷入了两难之中。&br&&br&那么在这种脆弱的平衡之中,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的呢?&br&&br&其实是有的,如果地方政府(一二线城市)与地方国有企业,央企,或者一些关系良好的企业联手做局呢?&b&也就是说这些拍地的企业与地方政府事先商量好,由这些企业当托,在招挂拍会上,拍出高价,然后地方政府再暗中返还的话,就可以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了&/b&。&b&(此处确实欠妥当&/b&,&b&因为还有一种状况,比如财政部的信达,明显是在高层授意之下,对地方进行有选择的输血,参见后面的补充说明四-----起底信达:中国“地王”的幕后黑手之一)&/b&一方面,由于天价地王的拍出,拔高民众的预期,都认为将来房价还会上涨。这样子一来,1)持有房产的人因为有上涨的预期不会抛售,2)没有房子的人由于有上涨的预期恐慌性去买房。3)政府就可以轻易的把房价拉起来,却无需国家放太多的水。汇率也不会贬值的太过厉害,真是一举数得啊。&br&&br&作者:杨丹尘&br&链接:&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人们买不起房子是因为房子价格太高,还是因为我们的工资太低? - 杨丹尘的回答&/a&&br&来源:知乎&br&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br&===================================================================&br&我在上面回答当中认为在国内经济形势放缓,美元即将加息的背景之下(虽然目前还没进行实质性的加息)国内确实是陷入保房价或者保汇率的两难之中,所以那帮家伙最终采取了这种当托做局的办法想同时达到两者兼得的目的。&br&&br&但是上面我提到的那种办法是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陷的。那就是&b&用更大的泡沫来掩盖原本巨大的泡沫。这种玩法只能拖延问题,却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b&&br&&br&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办法来拆除绑在天朝身上的定时炸弹呢?&br&&br&当然是有的。首先声明下,以下内容纯属本人开脑洞,胡说八道,本人概不负责!!!!!&br&&br&&b&首先呢&/b&,&b&继续保持每年大概10%到13%之间的M2增长率&/b&,这种货币注水速度一来能够确保国内经济不至于迅速下滑,还能给供给侧改革腾出时间,同时还能容纳一部分就业。而且还会给类似于题主这种持有多套房产的中产阶级以通货膨胀预期,这样子就能确保,不会出现大规模抛售房产的行为&b&&br&&br&然后呢,推出温和版的房产税。&/b&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而言,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房产税的税率一般是1%到3%,那么中国完全可以推出类似政策,不过要将税率定位0.3%到1%之间。这样子一套上百万的房产,每年大概要缴纳3K到1万的税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推出房产税的税率不是非常高,这样子不会引起房产持有者大规模抛售引起泡沫破裂。同时呢,在房产税的威慑下,也不会因为通货膨胀的恐慌,民众蜂拥跑去抢房而引起泡沫进一步膨胀。而且还能够倒逼部分持有多套房的人抛售部分房产。这很容易理解,现在二线城市一套三四百万的房子比比皆是,一套300万的房子,每年就要缴纳9000到3万不等的税金,你说如果你持有两三套房子,你吃的消么?&br&&br&&b&所以温和版的房产税一推出,房价必然会下降,但是又不会断崖式的下降(因为有通货膨胀的威胁)&br&&br&&/b&这样子一来就可以缓缓的挤出泡沫,但是又不会因为用力过猛伤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安全。&br&&br&&b&最后将人民币对美汇率缓慢下调,大概每年保证在4%到8%之间的贬值幅度。&/b&中国是一个相对严格的资本管制国家,虽然很难管住那些真正有权有势的人暗中转移资金,但是管住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的资金,防止其外流还是能够做的到。&br&&br&只是这样子一来呢,中国中产阶级就苦逼了。&br&&br&你看,假如他们像题主那样子跟风跑去换美元,一来换不了那么多(每人每年5万美元额度)。二来,换了利息极其低下,人民币每年如果贬值5%,他们折腾个没完,再扣除掉上汇兑成本,能赚到手也就是3%左右,那还不如乖乖跑去买点理财产品。三来,如果他们跑去海外买房子,刚才已经提到了,海外房产价格不贵,但是持有成本特别的高,除了每年的房产税(1%到3%)之外,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额外费用,除非题主你肉身翻墙,否则持有海外房产代价是很高昂的。&br&&br&所以你看呢?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你持有房产呢,面临房产税;你抛售房产持有现金呢,又面临通货膨胀;兑换美元呢?人民币每年贬值的幅度又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你换了美元的收益兴许还跑不过5年储蓄利率呢。无论你选哪个,都能坑到你,你逃的掉么?&br&&br&但是呢,站在国家的角度,国内的房价在缓慢的下降的同时人民币也在缓慢贬值,这样子房价能够慢慢的挤出泡沫,人民币也能释放掉前期积累的巨大贬值压力,同时人民币的适当贬值也能给国内依靠出口的制造业以喘息之机。&br&&br&&b&总而言之,温水煮青蛙的方法才是最吼的!!!!!!!你说题主你想逃哪里去啊?&br&&br&&/b&ps
当然要说保卫自身财产的方法肯定是有的,不过在知乎谈这些不是很合适,我也不想在网上谈什么投资建议。见谅。再次声明:&b&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b&
哈哈,这不是我曾经在我的某个回答下,提到过的观点么?===================================================================目前党国如果继续选择不以美元为锚的放水,那么毫无疑问,人民币是要对外贬值的;如果不选择放水,要死守汇率,那么就只能收紧M…
能保住一个就不错了,假如墨菲定律又恰好起作用了,啥都保不住。&br&不得不说:虽金价会有一段深幅调整,但是要论保值增值、规避经济下行风险、规避金融危机,也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吧!想换美元?外汇是可以管制的,到时候……&br&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能保住一个就不错了,假如墨菲定律又恰好起作用了,啥都保不住。不得不说:虽金价会有一段深幅调整,但是要论保值增值、规避经济下行风险、规避金融危机,也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吧!想换美元?外汇是可以管制的,到时候……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没有什么二选一的问题。汇率本质上就是一国资产价格水平。
没有什么二选一的问题。汇率本质上就是一国资产价格水平。
来自子话题:
想澄清几个问题:&br&&br&1.目前是不是泡沫?&br&&br&答:根据售租比=售价/年租金(类似股市的市盈率P/E),目前各大城市基本位于30~50倍(年),国际公认30倍以上是泡沫(25倍以内有投资价值),日本泡沫破灭的时候,顶峰是80倍。&br&所以,泡沫是一定的。&br&(房价与收入比,房价与可支配收入比,这两个指标基本不用,因为这两个数据根本没法看了,而且中国很多是两代人供房,所以更看重售租比,也便与股市市盈率做横向对比)&br&&br&2.房价是泡沫,泡沫具体是什么?&br&&br&答:房价的泡沫组成来自于两个部分:土地价格以及P/E在30倍以后的击鼓传花的利润。日本泡沫破灭后最直接的就是土地价格的回落。&br&近五年,开发商投资一个普通住宅项目正常净利润率在9%-12%左右(2015年行业平均净利润率才10%,意味着3000楼面地价的房子卖价是1万,降到9000就无钱可赚了,开发商能力差的,还能赔钱)。房价构成中,30%-50%是土地成本交给政府,另外有12%以上的开发商交给政府的税费,开发商承担的建安成本以及各项费用一般在30%以上。&br&银行在房产开发过程中对开发商吃一次开发贷款(一般是3年期),在销售过程中对购房者吃一次购房贷款。&br&(看房价组成就可以理解任总为什么说房地产开发商只是政府跟银行的丫鬟)房价为什么高,泡沫在哪里,看房价组成应该会很清晰。&br&泡沫的另一组成部分,是击鼓传花的利润,这是由于房产具有投资属性,经历了10几年的货币超发与通胀,在供求关系的指引下,土地财政的刺激下,以及舆论的诱导下,房产投资成为普通人的首选投机跟保值手段。&br&&br&3.关于泡沫会不会破?何时破?&br&&br&有一个房地产18年经济周期的说法,7年缓慢上涨期,5年快速上涨期,2年极速上涨期,4年泡沫破灭调整期。&br&目前状态,各地分化,但总体看按18年周期已经是在极速上涨期,因为中国土地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经济半封闭,房地产经济的泡沫会不会破,何时破,绝大程度上看政府的调控手段。&br&&br&4.政府应对现状的手段?&br&&br&政府已经走不了土地财政的老路了,原因是目前房产价格挤压了实业的生存空间,也透支了普通人的消费需求,另外,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倒转,导致之前的发展模式从长远看已经走到了尽头。&br&但政府现在还是脱离不了卖地赚钱,因为大量的负债必须要还,新的收税对象还没有出现,所以房地产的泡沫还不能破。&br&&br&从对政府需求上说,就是土地价格不能降,房价不能降。因为一旦下降,政府的负债,银行的不良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都会一塌糊涂,连锁反应将会导致经济至少停滞,最终接盘的不光是你我,最终是人民币,这些明显是政府无法接受的。&br&&br&所以,政府会做什么?&br&对政府最有利的行为就是稳定房价,造人为的慢牛。&br&通过增加土地入市、规划新城区和政策配合平抑一线城市房价,通过限制土地入市和政策配合促进存货过高的城市去化。&br&另外,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居民收入提高与货币逐渐贬值,慢慢降低房收比,让房价在5年后、10年后看起来比现在合理。&br&通过时间来换取房价泡沫缓慢缩小的空间,也就是避免经济硬着陆。&br&&br&但是,2015年的股市与当今房市何其相似,市场力量之强大,当今政府已难以完全操纵,加上地方诸侯与中央是否保持步调一致也很难讲,所以,政府的希望会不会落空,局势会不会一发不可收拾,我认为也是有一定概率。&br&&br&5.个人如何应对?&br&&br&现在已经是泡沫,你是刚需,必须买房,最好到你喜欢的城市,售租比在30以内的地方买房吧,中国很大,宜居的美丽城市真的不少,真的没必要为了一线城市的身份去当接盘侠。&br&要靠自己打拼的普通出身的大多数人,最好在一线好好赚钱、升级,如果发展很好就留在一线(选择规划的新城区购房比较不吃力),如果发展得一般般就在1.5线/2线找定居地。&br&个人配置投资的,选择金融资产跟不动产组合投资,不动产投资尽量选择售租比合适的新兴城区去买,长线持有。&br&目前阶段投资房产,一定要计算投资收益,如果不缺钱或者风险承受能力大的,可以参与一线炒作。&br&&br&6.关于基本面因素&br&&br&1)财政赤字加货币放水的双松格局本届政府任内看应该不会改变,这就意味着货币贬值的预期和事实仍在继续。双松格局对房价有支撑和拉升作用。反之,则会打击房价。&br&&br&2)土地供给&br&土地是房地产市场游戏的本质所在。政府垄断了国有建设用地,意味着可以操纵国有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和价格,还可以直接垄断建设权(普通城市居民无权私建)。&br&任何拿土地稀缺说事的人都错了,实际上未用土地太多了,只不过供应量跟价格是垄断的。&br&你说主城区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城市发展有自身规律,到一定地步就会郊区化,城市集群化,从向心发展变成离心发展。&br&而且,政府已经瞄上了房地产的另一个市场,农村土地流转上市将要开启了,到时候农村的宅基地都可以上市交易了,耕地也可以承包了(已经可以)。只要基建配套到位,想必有很多人要去享受近郊的田园生活。&br&土地的属性以及供给模式,决定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绝对控制力。&br&土地供给对房价的影响具体看政府操作,增加供给、开辟新城区可以平抑房价,收缩土地供给、维持低供给会维持房价或者推高房价。&br&&br&3)城市化进程&br&目前城市化率是55%,城市化结束是70%-75%,大陆每年平均新增城市化率为1%多一点,所以大陆完成城市化差不多还需15年。&br&万达王健林、万科毛大庆等大佬说房地产市场还能发展15年,也主要基于此。&br&城市化的计算是以新增城市人口计算的,也就是人员向城市流动,或者就地城镇化。&br&机会:城市化尚有发展空间,对房价也有支撑作用。&br&风险:如果农村土地可以流转上市了,那城市化进程会加速,也就没有15年了。&br&&br&4)人口老龄化及城市人口的积聚分散&br&一线城市(除了深圳)已经出现老年化趋势,很多开发商以及金融机构早就已经布局养老型地产。&br&关于人口老龄化万科毛大庆有个发言可以搜到,里面有数据,我就不复制了,就说结论:人口老龄化对购房需求及房价必然是转折点,会降低总需求,拉低房价。&br&这个因素是长线影响,到时候的售租比售收比肯定会更趋合理,但年轻人的问题是,你等不起,人民币贬值快,一般人也没能力和精力让手中的现金保值增值,所以,如果价格合理的话,还是要考虑置业。&br&有人讲北上等一线城市的积聚作用会让房价坚挺,但城市化理论有一个城市中心人口逆增长的过程,也就是郊区化和城市圈发展,会使得人口和新兴产业向城市周边拓展。&br&另外,将来大陆会有新兴多个超级中心,华中有武汉,西南有成渝,西北也会有,原先的一线也会扩展成大城市圈,比如北京也扩展成京津冀,这样会使得传统的一线中心的人口积聚压力大幅度分散,也意味着需求的降低和房价的平稳。&br&中国人对于人生成功和人生目标,对于理想与幸福的理解也会渐趋理性。&br&所以,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的积聚分散在一线城市长线来看是拉低需求和房价的。&br&普通人想要了解趋势,可以关注人口结构比例以及城市发展规划。&br&&br&7.数据来源以及个人如何查数据&br&&br&笔者因为是从业人员,投资决策使用数据来源于中指,克而瑞,明源等系统的数据、报告。同时也会请统计局的研究人员私下授课(其实政府对现下情况非常清楚,做研究的那些人实力很强,数据很全面,但做决策时因为利益权衡所限,就不会那么理性)。&br&普通人查经济基本面数据可以关注统计局网站;土地成交信息(位置及价格)可以上当地国土局网站看,每天都有更新(通过看土地价格就基本知道目前房价是否合理以及明年房价是否会涨);住房成交信息可以上住建局网站看。&br&至于,网上的新闻,还是少信为好。&br&目前大部分新闻都是被操纵的,从业者看来,很多都是乱写一气。&br&其实新闻可靠很简单,就是讲道理摆数据。比如成交量,成交价,存货量,去化速度,去化周期等等供求基本数据,但新闻很少提及,很多时候就是在渲染气氛而已。&br&&br&8.总结:&br&&br&1线泡沫已经高企,要看风险承受能力小心参与。&br&1.5线中心城市,2线省会,以及1线新城区还有很多相对合理的机会,要买就早买(目前甚至有以租养供的机会)。&br&&br&跟房地产开发行业一样,房产投资的暴利机会其实已经过去了,还是回归理性的投资预期比较符合现实。&br&&br&其实,本人作为房地产开发投资从业者,真的不希望房价高企,希望房价能够回归理性,只想赚到合理利润即可,大家都有房住,有工开,有钱赚不好么?&br&有人手里有1、2套房,就一心想着房价暴涨,但房价涨了,生活成本跟着涨,房价是大周期,生活成本可是眼下的。你也不能保证在合适的时机出货套现,你也不能保证肯定能给你的后代准备好住所,以免他们为了不正常的房价牺牲了自由与理想。&br&可惜的是,房子应该是居住属性为主,现在却变成了投机品。&br&原先通过土地、税收、银行的吸血游戏支撑了基建建设、大型投资,也造就了相当一批体制相关人员的暴富,但房子终归是拿来住的,而不是拿来吸血的。&br&&br&高企的房价歪曲了社会价值体系,透支了年轻人的理想,摧毁了实业生存空间,待在这样的国度,说实话,真的艰难。&br&&br&~~~~~~~~~~~~~~&br&3-19更新:&br&很多人私信问对于某个城市房价走势的看法,集中回复如下:&br&&br&1)上文中已明确表达了,中国房市是政府主导的政策市,政府的货币政策,土地供给政策,房地产市场配合政策及立法,都能对市场供需及房价起到或正或反的作用,政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以及对房价的影响,关键看中央及当地政府的政策具体走向。就是因为以上政策的不确定,谁都无法准确预测房地产走势。&br&目前政府各方面政策的大方向是想稳定地价、房价,也不允许房价过快上涨。&br&&br&2)开发商投资决策过程比较复杂,从城市可进入分析,到城市宏微观经济分析,再到城市整体供求分析,再到各分城区现状分析,再到目标地块的基本条件分析,会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分析最终决定是否进行投资。&br&普通人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进行理性分析。所以答主已经在上面答复里给各位提供了2个最最简单办法:&br&(1)考虑到货币贬值,目前售租比在35年以内的房子是可以买来自住的,30年以内的房子目前都是可以投资的;&br&(2)关注下本地国土局网站土地成交价格,看土地价格有两个作用,一是看趋势,同等区位条件的土地价格如果在持续上涨,房价肯定也会上涨;二是看房价,看到楼面地价,你就可以结合开发商的正常成本,计算出合理房价,房价短暂可能会受到供求关系起伏,但不会偏离太远。&br&&br&新房房价基础公式:房价=土地成本+建设成本(含建安、管理销售财务费用)+税费+净利润&br&开发商的建设成本请咨询当地人士或网查,一般几年之内变动不会大,&br&税费= 12%*房价 ,&br&利润=房价*x%/0.75(x%是净利润率,除以0.75是因为要交25%的所得税)&br&&br&二手房价格参照同区位一手房价格,理论上应该是 重建价格减去折旧再加上交易成本,但大部分房子还比较新,所以价格只是略低于新房。&br&&br&3)很多人问我某个城市的房价看法,恕我无能,不能回答。现在一线,二线,三四线分化严重,而且单个城市中,合区分化也严重,所以我还是希望您按我说的售租比跟关注土地价格的方法去做判断。&br&&br&4)今年房价飙升,答主作为从业人员其实不是兴奋,而且恐惧。无论怎么算,部分城市现在的泡沫都已经到了恐怖的级别,参与风险极大。&br&答主非常看重售租比,是因为将来如果没有接盘侠,价格最终回归了,合理价格最可能靠近的就是售租比了。&br&&br&无论你是普通工薪阶层还是投资者,你现在参与P/E50倍以上买盘的动机无非是认定房价还会涨或者大涨,但目前基本面除了政府的政策因素引导以外,还有什么能支持房价大涨?经济增长放缓进入中低速,出口与实业萎靡,转型还在过程中失业率进入爬高阶段,收入增长缓慢,人口结构变化。。。所有经济基本面都不支持房价大涨。&br&再次警示各位风险,特别是普通打工者,不要参与50倍以上的买盘。大陆可没有个人破产的法律,你贷了款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还贷的,除非你死了。&br&至于投资者,如果担心资产贬值,请选择金融资产和风险小的不动产投资,合理化自己的投资预期。&br&&br&5)答主希望普通家庭出身的工薪族,在收入条件没有达到之前,请不要轻易负债置业,按目前的房价收入比和售租比,在很多城市,工作10年之后再置业还是可以的,这也应该是常态,所以不要着急。&br&希望各位年轻人在年轻的时候,多花钱在自我提升上,多学点技能,多旅游增广见闻,做到健康、家庭、事业平衡发展。&br&城市里充斥了消费信息与价值观,可能会迷惑你的头脑,到处走走看看,也许会对生命有新的领悟。&br&答主以前的香港同事,30岁多一点白了一半头发的人多的是,他们很惨,3,4万的月薪,背着将近1000万的房贷,生活压力太大。&br&如果将来大陆的生存状态如当时的香港,&br&那些花上千万供房的人,请你想想何必去接盘,不如努努力攒点钱买个自由身了。&br&今年,香港地价跌了70%,房价也会随着下跌。&br&大陆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周期,没人能真正体会到日本的那种沉痛。&br&大陆没有学真正搞国家社会主义的西欧,比如德国的房价控制得就很好,土地财政的动机以及被执行的过程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性,其实城市化进程可以做得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但现实却没有。&br&&br&6)答主没放一堆图表直接摆明结论的原因是,答主获取的资料大多是咨询公司提供的,在统计学属于二手资料,而且大部分结论网上都可以搜到。如需深入了解如售租比,房价收入比,总房价与GDP比重,郊区化,老龄化等等内容,请直接百度关键词即可。
想澄清几个问题:1.目前是不是泡沫?答:根据售租比=售价/年租金(类似股市的市盈率P/E),目前各大城市基本位于30~50倍(年),国际公认30倍以上是泡沫(25倍以内有投资价值),日本泡沫破灭的时候,顶峰是80倍。所以,泡沫是一定的。(房价与收入比,房…
在近三十年的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由信贷泡沫导致的房地产崩溃呢?&br&事实上有很多。&br&比如1990年代初的海南、北海、惠州,以海口为例,1993年的房价已经去到7500元,十年之后的2002年,反而跌到只剩下2100元。&br&比如这几年的鄂尔多斯、东北、温州、海南,降幅也很明显,很多地方房价腰斩,你说这算不算房地产泡沫破灭?实诚的说,当然算的。&br&然而奇怪的是,他们的危机并没有蔓延开来,升级到全国。就像企业债、地方债问题,经常听说,然而都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为什么?&br&这是由我们国家复杂的产业生态差异所决定的。&br&&br&先说1990年代的海南,泡沫是怎么出现的。&br&海南的泡沫,起自1988年独立建省,并设置中国的第五个经济特区。早些年经济特区政策对深圳、珠海、厦门等城市的推动作用,让投资者们产生了强烈的乐观预期。海南的面积、人口、自然条件都要比前面的几个特区有优势,那么未来的发展自然是不可限量的。&br&在这种乐观预期下,信贷泡沫开始形成,然而,投资者们忽略了一点:四个经济特区中,只有深圳成功了,关键原因就是他无缝连接金融中心香港。那个时代流入中国的外资中,超过80%都来自香港。即使是差一点的,珠海靠近澳门,厦门有台湾,依靠东南亚华侨的汕头就泯然众人了。海南呢,能依靠的华侨又有多少,大概连潮汕帮都不如吧。&br&没有外资流入,一切的产业发展都是无根之木,政策力度再大,也没有什么卵用。于是所有的投资预期,都只剩下预期,投资就变成了投机,变得脆弱不堪。海南泡沫的破裂,表面原因看是朱总理的宏观调控,信贷收缩带来的,但那不过是导火索而已。&br&根源还是产业的发展不达标,如果经济发展良好,没有人会去刺他,怎么扎也扎不破,深圳的房价都从几百涨到几万了,怎么也没见被刺破呢?&br&&br&这就像股票投资,热门的公司总是市盈率很高的,但是只要业绩达标,或者超出预期,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投资者一定会继续买入,将股价推向新高。问题只在于,这家企业的成长,是否是真实的,是否是可持续的,一旦投资者产生了疑虑,必定就会用脚投票,蜂拥出逃。&br&房地产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有乐观的预期,就一定会引发信贷泡沫,形成高租售比,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产业在成长,人民的收入可以支持购房,这个泡沫就不会破裂。而崩溃,一定是从产业的衰败,或者不如预期而引起的。&br&比如东北,煤炭钢铁都卖不出去了,资源过剩,国企裁员,房价能不跌?温州低端出口产业升级乏力,光靠卖打火机能支撑的起两万元的房价?海南的国家旅游岛政策很给力,可是坑爹的服务业把大众游客都赶到东南亚去了,高端消费在反腐大势下又隐匿,房价也就只好变成断线风筝了。&br&&br&我在其他文章中阐述过一个观点,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大,结构很复杂,内部差异巨大。当深圳的人均GDP已经高达两万美元的时候,西部的甘南地区只有不到两千美元。有的地方以资源立足,有的依靠农业,有的以出口加工立足,有的依靠服务业,产业的不同,决定了彼此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前景截然不同。&br&举例来说,前几年油价高涨的时候,上游采矿地区的经济就一派欣欣向荣,下游加工业和终端消费产业就叫苦连天。现在油价下跌,彼此的境遇就完全反过来了,山东的石油地炼公司业绩冲天,各地的加油站也成了最抢手的投资项目。化工产品跌价了,消费端的一线城市居民同样也成了受益者。&br&所以资源产区的衰落,对于沿海出口加工业地区来说,其实反而是一个利好,自然房价的涨跌,也就走向了两极分化。&br&&br&另一个我们必须纠正的误区就是:房价的涨跌,不仅由人口流入驱动。&br&我们投资一个企业的股票,最重要的指标,不是看销售收入,不是看市场份额,而是看利润。护城河越高,核心竞争力越突出,利润率就越高,投资者对这支股票的信心就越强烈。&br&体现在房地产,就是产业的高端化。&br&举例来说,一线城市中,广州与北上深的房价已经渐渐拉开了差距。社会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广州衰落了,有人说是广州的土地供应充沛造成的,有人说是广州人口流入变少了。&br&其实都不是,广州的人口增长仍然很快,根据官方数据,2015年北上广深的人口增长数字分别为18万,负10万,42万,59万,增速排在第二名;广州的传统产业也并没有衰落,以GDP而论,北上广深在2015年分别增长6.9%、6.9%、8.4%、8.9%,仍然排在第二名。即使广州的土地供应充足,但是对中心城区而言,广州的房价仍然与北上深拉开了很大的差距。&br&问题在哪里呢?&br&关键的原因就在于金融业。在所有的产业中,金融业是最重要的,号称百业之母,利润可以占到500强的一半以上,而在目前的中国,受政策的限制,只有三个金融业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br&上海有主板,深圳有创业板,北京有新三板,各据一方,形成了三大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很自然的,这三个城市的产业利润率也是最高的,并且在政策的护城河下,带给投资者极高的信心。可以参考的标的,纽伦港三大全球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房价最高的三个地方。&br&近年来,北上深的金融业发展非常强劲。举例来说,2010年,全国私募基金管理的资产只有2000亿元左右,但是到2016年3月,光北京私募管理的资产就已经有1.3万亿元,另外上海有1.4万亿元,深圳有7千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100%。三大城市垄断了全国八成的私募资产,相比起来,私募规模排名全国第四的广州,管理资产却只有2千亿元,完全享受不到这种财富效应。&br&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是广州的产业衰落了,恰恰相反,是北上深的金融业发展太快了,使得当地的房价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脱颖而出。&br&&br&就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来说,一般可以划分为几个档次。&br&第一层级,金融业。其利润率远远抛离其他行业。&br&第二层级,科技、商业、文化和健康产业,他们代表着产业升级的方向,仍然处于蓝海阶段,供不应求。&br&第三层级,工业制造和采矿业。旧经济的代表。&br&第四层级,农业。衰败的农村,可见一斑。&br&转型期的中国,在不同地区的产业兴衰沉浮中,房价产生了巨大的分化。从事旧经济的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房价失去了支撑,隐隐有崩盘的危机。但在另一方面,一二线城市的新经济却欣欣向荣,房价又有再度暴涨的苗头。&br&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境况,一个割裂的中国。旧经济地区的下岗潮,和新经济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只能被迫上机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他们彼此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旧经济退出的资金,在加速的往一二线城市的第一、第二层级产业流动,将这个地区的房价“租售比”和“市盈率”推向更高。&br&&br&你说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泡沫大不大呢?当然是大的。&br&像北上深的房价,起步就是五六万元,即使是月薪过万的白领,看着也亚历山大。&br&但你要明白,任何金融业发达的地区,都是两极分化严重的地区,只占金字塔顶端20%的高收入者可能就占有了全市80%的财富,他们的投资能力非常强大,完全可以支撑的起这个城市的房价。&br&泡沫确实是越吹越大了,但泡沫是不一定会破的,这一切都取决于产业升级的是否顺利。
在近三十年的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由信贷泡沫导致的房地产崩溃呢?事实上有很多。比如1990年代初的海南、北海、惠州,以海口为例,1993年的房价已经去到7500元,十年之后的2002年,反而跌到只剩下2100元。比如这几年的鄂尔多斯、东北、温州、海南,降幅…
不会,&br&第一,我们会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br&第二,如果我们阻止不了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就会阻止金融危机的报道
不会,第一,我们会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第二,如果我们阻止不了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就会阻止金融危机的报道
来自子话题:
作为一个上海房东,最喜欢出租的对象之一就是有孩子的外地人。&br&&br&原因很简单,有孩子的又没在结婚时买房的人基本上是再也不可能买得起房了。&br&他们居无定所,又有小孩拖累,加上三十多岁有微薄的积蓄,怕的就是没房住,所以比很多单身外地人好说话得多。&br&他们的钱全部会花在子女上学的问题上,租房喜欢租离学校近一点的,因为他们早上又要电瓶车送孩子上学又要上班。&br&而租给单身小姑娘,小姑娘连爆水管都要打电话给房东,租给单身小伙子,又怕他是二房东,单身人士又有一种执着的无所畏惧的不怕苦精神,他们可以没有拖累地任意跳槽,可以住郊区房子天天来回两小时上班,可以有更多地钱放在自己的生活上。&br&可有孩子的人不一样啊,他们如果住在郊区,就要天天四五点起床弄早饭送小孩上学以及去挤地铁,可他们不舍得放弃他们已有小成的工作。&br&但是很多人到了小孩上完初中,没资格通过中考上上海的高中时就会自动自觉地回去了。&br&因为回去有房啊。╮(╯▽╰)╭&br&&br&哦,我知道肯定有些答案说些什么,不买房日子能过得更讲究的理论&br&我给大家看看租房的人过得是什么日子&br&&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707& src=&/57a67fbcd8af66081cdd6f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7a67fbcd8af66081cdd6f5_r.jpg&&&br&&br&这是租给一家四口的房子,我在别的答案也用过这几张图&br&&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707& src=&/7a70d667f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7a70d667f3_r.jpg&&&br&&br&&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707& src=&/7b7b35efc26bf4e8a50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7b7b35efc26bf4e8a50d_r.jpg&&&br&&br&&br&这是2016年的上海哦,因为地段比较好,一堆人抢着租哦,一个月三千租金还要押金和提前交三个月租金哦&br&&br&所以你们真的觉得日子过得更讲究了吗?&br&&br&我去收租的时候,我站在房子里真是一分钟都待不下去&br&这个客厅太小,桌子都是折叠桌,要从阳台上搬进来,两个小脑袋就坐在桌子旁边,整个客厅再站两个大人就显得特别拥挤。&br&我三个月收一次租,女主人数一遍钱我数一遍钱,那两个脑袋就侧过来偷瞄我,眼睛又大又亮,很乖地在写作业的样子。&br&前一阵上海房价飞涨,他们家女主人在我收租的时候还旁敲侧击地问我有没有打算要卖了这房&br&她两个孩子就在一边听着&br&真的,我现在在这里打字,眼前可以立刻回想起两个小脑袋坐在硬质沙发床上,挺着腰,努力趴在那个折叠桌上写作业的样子,他们一边写,一边看自己的妈妈在试探一个陌生人会不会把他们赶出去……&br&我以前只觉得,哇,这女的好辛苦,外地人真是不容易&br&我现在怀孕了,就变成我妈去收了,我再去想那个场景真是觉得好难受,天呐,我绝对不可能让我孩子过这种没有尊严的生活。&br&&br&还有说男人压力大的&br&呵呵呵呵呵呵呵&br&住这种房子的家庭生了两个孩子呢&br&爱情真伟大&br&&br&讲真,我从来没见过男人因为没房娶不到老婆的,但是如果一个男人不打算买房,我建议姑娘们把这几张图翻出来看看&br&害人别害下一代啊╮(╯▽╰)╭&br&其实父母出一点,小夫妻各贷二十年的款,买个一线城市郊区还是不难的&br&可怕的是男人没有这个打算,反而把拜金的帽子扣到女性头上,据我所知,这种男人最喜欢找一线城市有房的女人了╮(╯▽╰)╭看见一线城市有房独生女简直扑上去了好么╮(╯▽╰)╭&br&同理可反推女生也是这样&br&&br&我再重申一遍&br&没有房不可怕&br&可怕的是他/她没有买房的打算&br&&br&现在网上有一种风气,和题主一样,喜欢鼓吹“不买房人生才潇洒”“结婚不是为了还债”“没有房子我还有爱情”“中国父母真悲惨管生管死还要管第三代”&br&这些人我也遇见过,就是一线城市单身的外地青年。&br&他们确实豪情万丈,日子过得比那些结婚有孩子的舒服多了。&br&生活质量起码高三个档次。&br&他们好不容易在大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觉得人生肆意,啊,美好的人生,为何要被房子绑架?&br&可是,可是&br&你们真的知道外地已婚有孩子没房子的人过得是什么日子吗?&br&你们真的知道吗?&br&&br&我这么真诚地说了实话,不知道怎么的就刺痛了那么多男性的玻璃心( ˉ ? ˉ ?)&br&而且答案和评论里面我反复说是“夫妻共同买房,有计划地晚生晚育”,并没有把买房的责任全部推到男方头上去╮(╯▽╰)╭&br&&br&&br&关于上海买房&br&年轻小夫妻可以买市中心二手房或者上海远郊,小户型。&br&一间2w/平米,65平米的郊区小房子,用100w商贷,30w公积金贷,20年还,月供8200&br&&br&我提倡的是,夫妻晚生晚育,大学毕业工作五年,双方公积金加父母资助一点交首付,两人各贷二十年,男方工资供二人开销,女方工资全部还贷,两人专心打拼事业,等三十岁左右事业小高峰,有一定积蓄的时候,再要孩子&br&&br&评论里有新算法&br&首付30%,加税差不多40万多点,贷款就算90万,可以全部公积金!上海两人可贷100万,如果有补充可以贷120万,90万贷款,即使只贷15年,月供6000,一般可贷30年,新点的房子,两人公积金就算少点也应该有3000,这样月供只要3000,如果贷30年月供估计只有2000!&br&&br&卖房!卖房!&br&上海户口教育医疗一次搞定!&br&月供2000!月供2000!&br&2000块买不了吃亏!(? ̄△ ̄)?&br&2000块买不了上当!?( ̄△ ̄?)
作为一个上海房东,最喜欢出租的对象之一就是有孩子的外地人。原因很简单,有孩子的又没在结婚时买房的人基本上是再也不可能买得起房了。他们居无定所,又有小孩拖累,加上三十多岁有微薄的积蓄,怕的就是没房住,所以比很多单身外地人好说话得多。他们的钱…
《夏洛特烦恼》里面有个桥段,穿越回来的夏洛给了傻春一个建议:赶紧买房。&br&&br&如果你也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知道某个东西以后基本每三年就翻一倍,十多年从未跌价,甚至到后来政府还出台政策不许你多买,你会不会说服你父母押上所有积蓄来买它?再大胆一点,你会不会借所有能借到的钱,来买入这个未来肯定持续上涨的东西?&br&&br&很不幸,满足这个条件的东西,这十几年来,只有房子。&br&&br&从01年到现在的16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就是不断地突破人们的心理底线,挑战人的神经,一路飙升到了今天这个地步。&br&&br&前几天上海连续拍了几块地,以后的保本售价分别是:泗泾六万一平,周浦八万,顾村七万,南桥六万,嘉定六万,松江六万。&br&&br&不在上海的人可能不知道这都是哪里,甚至绝大多数老上海人一辈子都从来没去过这些地方。因为上面所说的这几块地,全部在外环以外,从外滩出发去那里,遥远得仿佛到了另一个国家。&br&&br&这样的价格,摆明了就是要让你怀疑自己的理智,让你开始怀疑人生。但十几年来的经验证明,那些对房价是否还能上涨持怀疑态度的人,都早已被现实打脸打得鲜血淋漓。&br&&br&就是这样的傲娇,就是这样的任性,请问你是掏空所有选择上车,还是继续观望? to be, or not to be?&br&&br&这就是现在一线城市年轻人面临的境况。&br&&br&题主这样的题目,可能是希望把答案引向诸如“责任”,“独立”,“孝顺”等等关键词。但在现实的房价上涨趋势面前(请注意,我的重点是上涨趋势,而不是房价),它早已变成了一个家庭如何理财,如何保证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不贬值的问题。&br&&br&如果仅仅是房价很高,但涨幅温和的话,我相信会有很多男生会选择靠自己的努力赚钱来攒首付,讨老婆。我也觉得这样才是应该正常的国家正常的年轻人应有的态度。&br&&br&只可惜,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正常。&br&&br&我身边有几个这样的男生,家里条件还不错,刚刚大学毕业一两年,女朋友等着结婚,男生却觉得都大学毕业了,不该靠父母了,要靠自己攒首付,前面就先租着房子过。&br&&br&遇到这样的,我都是苦口婆心地劝:作为男性,我理解你的家庭责任感和急切想要报答父母的感情。但作为比你早毕业几年,已经吃过这个亏的学长,我必须告诉你,你现在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自私。你别不服气,你听我说:第一,你父母是不是想让你赶紧结婚赶紧在上海有个安定的基础?你所谓的回报父母的方式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还是你自己想象中的?第二,你家花这么多钱把你送上海来读书接受教育,你在上海这个金融中心也算呆了几年了,你是不是负有让家庭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明知道投入房产比放银行存定期收益高,明知道钱越来越不值钱,你还让父母的钱就死存在银行?如果真不想拿父母的钱,过不了心里那个坎,那你就写个借条,利息按余额宝两倍算,五年后还。这中间也不影响你孝敬老人,反正租金和按揭也差不多。第三,你和女朋友大学就恋爱了,互相知根知底,多不容易。就为了你的面子,推迟结婚推迟买房,不是耽误别人么?而且本来可以住市区两房的,以后说不定这个价钱只能去住郊区一房,连孩子也跟着受苦。&br&&br&有被我说服的,现在老人含饴弄孙,夫妻其乐融融。我不知道他当时如果坚守自己的决定,继续选择租房而不要父母的积蓄来做首付,父母是不是会更快乐,老婆孩子会不会更幸福,自己看到飙升如此的房价会不会后悔。&br&&br&反正目前看来,如果老人自己有强烈意愿要帮忙买房让晚辈赶紧结婚,而你又确实有在一线城市成家立业的打算的话,还是拿着赶紧买了吧。&br&&br&这可能不是政治正确,却是逼不得已的现实选择。&br&&br&如果要怪,别怪现在的年轻人,怪这个变态的土拍制度,怪那些一边不断炒高地价,一边装圣人要调控房价的规则制定者吧。&br&&br&&br&&br&------吐槽的分割线----&br&因为国师才看到这个问题,结果看到排名第一的“已婚妇女”的答案,真TM有种日了狗的感觉。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知乎,而是在篱笆的“老干部闲聊”。&br&&br&楼主那种对租房者高高在上的鄙薄,和对人家生活方式的无端揣测和评价,已经超越了“何不食肉糜”的无知,更多的是一种浓浓的优越感。&br&&br&有几句话不吐不快。&br&&br&第一,你的房子破,不代表所有租房子的人都住的是你这么破的房子。上海的租房市场从高端到低端都有。你这套房子算很低端的了,所以租给了一户穷人,但这不代表所有租房子住的人都是穷人。要知道高端如汤臣一品,最好的房子只租不售。&br&&br&第二,你的租户,包括好多租在这样档次的房子的人,他们不是你所认为的有了钱要去潇洒而就是不买房的不负责任的父母,他们真的只是因为穷。就你这个破房子,好像是外环内的,最最起码四万一平,就算只有50平,总价也要200万。首付60万,贷款一个月要还七八千。你认为这是一个月租三千房子的人负担得起的么?&br&&br&每个人能力有限,人家没有你的好命,能从祖上继承到房子,能一出生就在大城市,但起码也在努力挣钱,按时交租,也在尽量给下一辈提供好一点的教育。&br&&br&既然已经快为人母,又何不积点口德?&br&&br&第三,我做过很久房东,也租过很多处房子,也听说过好多租房的故事。有句刚句,在如今银行转账,支付宝转账这么方便的时代,就那么破的一个房子还要每次都亲自上门收租的房东,真的已经很少很少了。坚持这样做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极品。要么是特别鸡蛋里挑骨头,生怕房客把她房子住旧了,怎么就是喜欢过包租婆的瘾,总在房客面前找一找高高在上的感觉。在上海租房的同学,如果看到这样的房东,还是仔细考虑考虑吧。
《夏洛特烦恼》里面有个桥段,穿越回来的夏洛给了傻春一个建议:赶紧买房。如果你也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知道某个东西以后基本每三年就翻一倍,十多年从未跌价,甚至到后来政府还出台政策不许你多买,你会不会说服你父母押上所有积蓄来买它?再大胆一点,你会…
这就是政府搞房地产的目的啊,智库可是把老百姓的心理研究的很透彻呢,几十万亿的储蓄,你不是不花钱么,看你敢不买房子么?
这就是政府搞房地产的目的啊,智库可是把老百姓的心理研究的很透彻呢,几十万亿的储蓄,你不是不花钱么,看你敢不买房子么?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价贷款计算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