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区房屋保障局官网有没有一个叫陈琪辉的?做房屋设计工程的。

老虹口竟有如此多辉煌记忆
老虹口人,还记得以前的虹口是什么样子的吗?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老商铺、老建筑都被慢慢的刷新或取代,但惟独不变的是我们脑海中那份对老虹口的记忆,那些未曾经历过那些年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90年代,甚至是60、70、80年代的虹口吧! 1 胜利艺术电影院
老虹口人,还记得以前的虹口是什么样子的吗?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老商铺、老建筑都被慢慢的刷新或取代,但惟独不变的是我们脑海中那份对老虹口的记忆,那些未曾经历过那些年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90年代,甚至是60、70、80年代的虹口吧!
1 胜利艺术电影院
初名好莱坞大戏院,地址乍浦路408号,由张志标(魔术师张慧冲之父)创建,民国18年2月11日开幕,未几即停业。随后由德、英商接办,先后改名国民大戏院和威利大戏院。民国31年售与日人律吉悦夫,更名昭南剧场。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上海市社会局接收,改名民光剧院。日由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接管,同年12月易名胜利电影院,曾一度易名胜利新闻科教电影院。1989年改名为胜利艺术电影院。现为餐饮、娱乐休闲场所。
2 河滨大楼(北苏州路384-434号)
大楼于1931年开工,1935年落成,因临苏州河而得名。原为沙逊洋行产业。定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从上空俯瞰,大楼呈S型。因为是以沙逊开头字母S为印记。
3 永安电影院
初名上海演艺馆,地址四川北路1800号,民国13年由日商林右板吉租地建造,曾先后易名明星大戏院、新东方剧场、上海剧场、永安大戏院。文革的时候曾改名&鲁迅电影院&,不久就改回来了。1986年7月进行改造,1987年底竣工。现电影厅楼下设有宽排距软席660座位。现为永安商厦。
4 提篮桥地区
在犹太人的经营下出现了繁荣复兴景象。塘山路(今唐山路)、公平路、熙华德路(今长治路)、汇山路(今霍山路)等街区得以重建,舟山路成为一个商业中心,还出现不少具有中欧风格的房屋。街市上开设了露天咖啡馆、面包房、酒吧、西餐馆。剧场定期举行犹太族音乐家演奏的音乐会,还有舞会、犹太教节日等活动,浓郁的中欧生活情调使不少犹太难民把该地区称为&小维也纳&。照片的位置估计在唐山路近舟山路一带,但在《百业指南》上未查到&森茂面馆&。
5 &三角地&
19世纪后期,上海租界工部局先后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修筑了文监师路、汉璧礼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汉阳路、峨嵋路),这三条路相交处形成一块足有10亩的三角形土地,被叫做&三角地&。几位英国人先在此地建&飞龙岛&游艺场,后改作菜场。
1988年下半年,24岁的待业青年钱进,率先在乍浦路316~318号开设&蒙利酒楼&。两年后,这条一公里有余的乍浦路,陆续开出餐馆、酒楼38家。在没有国家参与投资情况下,业主们利用自身积累,陆续动迁居民72户,解决动迁用房77套。美食街的经济结构从原来以个体经济为主,发展到国营、集体、个体和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经营范围也从单一的餐饮业发展到集餐饮、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多品种、多层次的服务,逐渐形成远近闻名的美食文化街。有了黄河路美食街之后,乍浦路餐饮店就逐步走下坡路了,如今早已风光不再。
7 虬江路旧货市场
位于虬江支路上,东起四川北路,西至虬江路,占地约2000平方米,是规模较大,品种繁多,历史长久的旧货市场。抗战前,广东街(今新广路)至龚家宅路、中州路一带已摊头林立。抗战胜利后,日侨迁返回国,大批家具杂物进入市场。之后,日伪物资及美国剩余物资又云集于此,社会上各种旧货和工业淘汰品也源源流入,形成一个庞大的五金、日用旧货交易市场。解放以后,市场规模扩大,形成以虬江路为中心,沿附近路段,与闸北区宝山路旧货市场连成一片。1955年发展到鼎盛时期,市场内店摊成市,生活、生产资料齐全,买卖修理兼有。当年喜欢安装半导体收音机的朋友几乎没有不去虬江路旧货市场的。
区境内开设较早有飞泉园(东嘉兴路299号),创设于光绪二十七年。老虎灶规模较小,资金微薄,淡季负债,依靠旺季补缺。每年7~9月大部分老虎灶兼营盆汤,供人沐浴,部分老虎灶兼营小茶馆。上图为安庆东路103号&长兴园&老虎灶。如今,老虎灶越来越少,灶头由原来的横式改为竖式,汤罐和木桶没有了,炉前伸出龙头,直接放热水。燃料也由砻糠、木屑改烧木柴。&长兴园&老虎灶开设于1930年代,传到孙子辈陆明伟已有近80年历史,陆师傅说:&每天要烧掉几百斤木柴,老虎灶&吃&饱了,阿拉才有饭吃。&此话听了令人心酸。
9 广茂香烤鸭店
原名广茂香食品店。民国12年由广东一何姓业主在北四川路266号创设,自产自销广式糕点及烤鸭卤味等。一开业,就以品种多、制作精美可口而获得顾客的好评。民国26年停业。抗战胜利后复业,请名师烧、烤、腌腊,设专柜供应。1980年,迁至四川北路92号,更名广茂香烤鸭店。以自产自销广式烤鸭、叉烧为主,兼营瓶装酒类。《百业指南》上册图26标示:四川北路262-264号广茂香商店,266号为复兴园菜馆。《上海地方志》记载可能有误。家姐夫过去住天潼路,想吃烤鸭必去四川路上的广茂香。
10 淞沪铁路江湾站
位于区境北部江湾镇纪念路、车站西路口,是全国铁路网中最古老的车站之一,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后再建于光绪二十四年,迄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
11 大兴纽扣商店
位于四川北路近武昌路口(具体门牌和开业年月不详)。虽然&大兴&在上海方言里是假冒和次劣的代名词,但对当时买纽扣的市民来说,此店俨然是专业实惠的象征。纽扣店的生意好极了,三开间的店面,有上千种纽扣供人挑选。大兴纽扣公司的品种抵得上城隍庙的四五家店面,为配扣子和制衣服的人们提供了莫大的方便,还提供批发和定制的服务。那时,烤鸭、纽扣、被面、香菇号称四川北路&四大王&。1989年3月,大兴纽扣公司被评为名特企业。但好景不长,90年代中期,大兴公司被评为四川北路最差商店,并被逐出四川路,现状不详。1990年代之后,那些妇孺皆知的专业商店渐行渐远,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取而代之的是大商店大卖场,你再想买一些小百货(零星、特种)就没门了。
12 吴淞路闸桥
位于中山东一路吴淞路之间,外白渡桥西侧。1980年代,上海车辆猛增,经济活跃,外白渡桥车辆严重堵塞,加上当时苏州河环境整治需要,1989年闸桥动工兴建,1991年4月完工,建成时为双向5车道,大大减轻了外白渡桥的交通压力。自吴淞路闸桥建成起,外白渡桥改为由南向北单向通行。2008年外白渡桥大修期间,吴淞路闸桥起了较好的分流作用。为配合外白渡桥重新通车和外滩综合改造工程,2009年底,吴淞路闸桥被拆除,从上海的版图上消失,成为历史。
13 上海市第七百货商店
位于四川北路889号近海宁路口,创办于1957年7月,营业面积13,000平方米。市百七店曾是四川北路(虹口)商业的龙头老大,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新楼改造完毕后,其生意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徐家汇的&六百&。遗憾的是,2000年之后,七百总店开始停业,不久被信虹项目(四川北路改造)取而代之。
14 一定好食品厂
前身为利男居食品店,自产自销广式茶食糕点。1950年9月,业主在四川北路501号开设一定好食品店,保持了利男居前店后工场的传统,自产自销广式糕点、棕子、月饼。1954年该厂生产的鸡子饼、蛋挞、开口笑等食品被国营公司包销。1956年公私合营后扩大为二开间,1961年扩大到四开间,1977年工场翻建为四层楼,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同时增设西点裱花蛋糕专间。1984年该厂鸡子饼、豆沙麻球、杀其马、蛋挞等19种食品被评为传统名特产品。1991年被命名为市名特企业,1993年被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现已迁至四川北路2045号。没找到&一定好&老照片,只能以一张近照代替,不得已而为之。
1920年代,浙江慈溪人叶启宇于今塘沽路682号近彭泽路口开设叶大昌茶食号(《指南》上册26,旁有大隆新酱园)。后在嘉兴路开设东号、北号,在东门路开设南号。同时,还设有宁波房和三北店。是虹口大名鼎鼎的老字号(上图摄于1930年代)。该店老板雇佣小贩沿街叫卖叶大昌三北麻酥糖,让职工穿着印有&叶大昌&字样的黄马褂送货上门;对一些价格低廉的商品按成本出售,让利于小贩和顾客。一时名声鹊起,产品远销国内外。该店的土产、南北货和糟醉食品,在行业中独树一帜,成为上海南北货名店之一。1967年,叶大昌曾更名东方红食品店。1981年,恢复原名。1988年,胡桃软片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三北麻酥糖、宁式四色系列月饼、椒桃片、苔生片等产品远销美国和港、澳地区。
16 武昌路、昆山路
租界开辟后,虹口成为&华洋杂居&之地,百老汇路、武昌路、昆山路、闵行路一带日侨密集。19世纪80年代,日本人乘粤商徐润因经营不善出让地产之机,把吴淞路地段买下,建立许多日本商铺,如日式的鱼店、小菜店、点心店、衣料店等。区境内形成一片以吴淞路、北四川路为经,两路的分支马路为纬的&日本化&街区。三角地菜场供应从长崎运来的新鲜鱼和蔬菜。虹口的繁华地段曾有&小东京&之称。日本人在虹口耀武扬威,国人受尽凌辱。勿忘国耻!!!
17 虹口区第二粮店
清末民初,区境内元芳路(今商丘路)、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和江湾镇大街(今万安路)先后出现戴恒昌、乾元余、协大公、姚信义等米店。民国36年3月,区境共有米商272家,其中提篮桥区96家,虹口区81家,北四川路区65家,江湾区30家。1953年成立油粮供应站。是年12月,区境内106家私营粮店全部实行代销,居民凭证定点定量供应。1955年初,120家私营粮店合并为110家。翌年,私营粮店全部公私合营。1957年10月,油粮供应站分别易名为上海市粮食油脂公司虹口区、提篮桥区区店。1958年11月又易名为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区粮油煤公司。1983年7月,区粮油议价经营部成立。1984年12月,议价经营部改为区粮油食品贸易公司。日起,粮油取消凭票供应。下半年,以唐山(路)粮管所为基地,组建宏良便利连锁经营公司和配货中心,有计划地将部分粮店、食品店、果品店改建为宏良便利商店。传统模式的粮店从此消亡。
18 上海邮政总局(上海邮电管理局)
地址北苏州路276号。民国11年动工,民国13年竣工,占地近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53万平方米。大厦连地下室共5层,井字形框架结构。采用古典罗马柱式建筑,结合16世纪流行的意大利巴洛克式钟塔,属折衷主义手法。水磨石外墙,临天潼路一侧为机红砖墙。东南角钟塔楼总高49.5米,矗立于四川北路桥北堍西侧。钟塔楼原有塑像群,南面正中为信使,戴帽,手执带、棒,脚生翅,左右为女神,执笔和书信,边上有一地球;北面中为爱神,执飞机与书信盒,左塑像执火车头,这些雕像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大厦东部2楼有一面积达960平方米的营业厅。
19 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
位于苏州河畔,外白渡桥北堍,北苏州路20号。英商业广地产公司于民国19年(1930年)投资兴建,民国23年竣工,同年10月开业,投资总额相当于500万两白银。原为供来华外国人用的旅馆兼公寓,1951年改为宾馆。大厦为双层铝钢框架结构,属近代摩天大楼形式。全楼以泰山砖贴面,底层外墙为暗红色高级花岗石装饰。平面呈>&<形,这对利用基地,争取四翼房间的朝向,均为有利。共22层,高76.7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2~16楼为客房,共252间(套),17、18、19楼设有高级宴会厅,其中18楼平台,可鸟瞰全市景色。为上海地标性建筑。
20 鲁迅公园,原称虹口公园
位于上海东江湾路146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界外的北四川路底购得农田237.288亩,在此圈地筹建万国商团打靶场,由英国园艺设计师,根据英国格拉斯哥体育公园模式,建成&虹口娱乐场&。1905年改建为虹口体育游戏场和打靶场。1922年改名为&虹口公园&。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公园部分建筑遭破坏,公园及靶场的建筑物被日军蚕食,到民国31年(1942年)9月,万国商团解散,靶场及公园全部被日军占领作为军用场地。1945年后改名为&中正公园&。1950年改回&虹口公园&。1927年,鲁迅从广州搬来上海,居住在虹口公园附近的大陆新村,直至去世。鲁迅生前一直来公园散步。1956年,鲁迅的灵枢由万国公墓迁此,并建鲁迅纪念亭、鲁迅纪念馆等。1988年改名为&鲁迅公园&。
21 四川北路,群众电影院
上海群众影剧院地处上海市四川北路商业街(四川北路1552号)。始建于1928年,取名广东大戏院。日开幕后更名为虹口中华大戏院。
抗战胜利后,改名为虹光大戏院,放映电影和演出戏剧。1947年10月进步文艺工作者组成联发影业公司,集资投入虹光大戏院,于同年11月重新开张。1949年12月,由文艺界、制片界和金融界人士组织新联发影业公司并投资经营虹光大戏院。1951年4月为了满足驻沪部队观看电影和戏剧等活动场所的需要,由淞沪警备司令部管理经营,改名为华东公安部队大礼堂。1952年1月,部队将剧场交给上海市文化局,由市文化局转交给华东影片公司管理,改名为和平电影院。1月11日开张,同年9月,华东影片公司又退还给市文化局,改名为群众电影院。
(责任编辑:晓歌)
------分隔线----------------------------:::虹口文化建设的轨迹和现状:::
虹口文化建设的轨迹和现状
  致公党虹口区委课题组&  
  中共十六大报告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四大目标,文化建设是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目标之一,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为此,本课题组根据虹口蕴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特点,对虹口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一番考证和梳理,对近几年来虹口文化建设的轨迹和现状作了一些调研。
  一、辉煌和骄傲
  回顾一部上海近代史,可以看到,在虹口的区域内,曾留下多少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在山阴路和溧阳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曾有鲁迅、茅盾、郭沫若、夏衍、聂耳、丁玲等许多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在此驻足生活和工作,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曾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戏剧团体——创立于多伦路上的上海艺术剧社;曾有出售左翼进步书籍的内山书店,成为许多知名的中外文化人士经常聚集的地方,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曾有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院;曾有乌始光、刘海粟等人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揭开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位于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犹太人隔离区”始建于1943年2月,结束于1945年8月,历时两年半的“犹太人隔离区”时代是上海近代史和世界犹太史上的重要一页;今长阳路62号是俄罗斯犹太人教堂——摩西会堂旧址,在“犹太人隔离区”年代,它就成为了不分国籍和宗派的犹太人的会堂。
  追溯上海近代租界时期发展形成的历史,不难发现,沿着四川北路自南面的苏州河起延续至北面的虹口公园,是虹口现代都市商业生活空间的主轴,大量的优秀历史建筑都围绕这条主轴线分布:山阴路、溧阳路、多伦路一带,呈现近代上海从各式里弄到花园住宅的多种居住生活形态,集聚了成片优秀近代住宅建筑;苏州河北部与黄浦江交汇处,积聚了上海近代最重要的历史建筑群,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上海邮政大楼、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以及矗立在外白渡桥畔的浦江饭店等建筑,是上海近代建筑国际性的典范,见证了近代上海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兴衰,具有它们自身独特的价值;东大名路和长治路向东延伸至提篮桥地区,也汇集了如宰牲场、监狱、警察医院等多处近代公共租界时期的历史建筑群,而提篮桥地区由于典型居住建筑和二战期间犹太人避难的特殊历史事件的汇聚,形成了虹口又一片具有历史意义的风貌区域。
  虹口有历史文化遗址遗迹283处。山阴路、溧阳路和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3处;有鲁迅墓、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和上海邮政大楼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处;有鲁迅故居、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9处;有中共“四大”会址遗址、内山书店等上海市文物纪念地4处;有前苏联驻沪领事馆、山阴路大陆新村等上海市公布的虹口区优秀保护建筑30处;有沈尹默故居、摩西会堂等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8处;有郭沫若多伦路旧居、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等虹口区文物纪念地8处;有内山完造千爱里旧居、郭沫若溧阳路旧居等虹口区登记公布的优秀保护建筑30处;有华童公学汉壁礼男校(今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等上海市公示的虹口区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8处。
  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是虹口的骄傲。
  改革开放以来,虹口的文化事业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1995年,虹口获得“全国模范文化城区”荣誉称号,成为迄今为止上海各区(县)中唯一获得此荣誉称号的一个区。
  二、现状和差距
  近年来,虹口区全面推进“两翼”开发,随着北外滩进一步开发和四川北路新一轮改造的深入推进,虹口的城区功能和环境进一步得到提升和改善,经济建设正在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但是,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整体推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那么,虹口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推进得怎么样?虹口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已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首先,看看虹口在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现状如何?有没有差距?
  目前,虹口只有鲁迅故居、“左联”遗址、李白烈士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摩西会堂还没有列入文博系列,只是民防办自己搞了一个展厅,接待一些参观者;“多伦路名人文化街”(一期)开街后,虽已成为虹口的独特文化资源,但由于缺少战略性的功能开发、商业运作、整体环境提升以及高品质的规划设计,因此未能呈现应有的文化价值。二期开发至今还止步不前。
  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尚未列入保护范围,一大批名人故居尚需置换开发。如:沈尹默故居仍属民办公助,其家属仍居住在故居内,使故居不能正常对外开放。茅盾旧居、瞿秋白旧居、郭沫若旧居、丁玲旧居、叶圣陶旧居、内山完造旧居等目前仍为民居,而且处在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尚未能对这些名人故居进行置换开发。摩西会堂作为“犹太人在上海”的重要历史遗址纪念地,目前还没有划归文博系列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中共“四大”会址陈列馆至今仍未选到合适的建造地址。中共江苏省委旧址、内山书店旧址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目前仍然为单位使用或市民居住。像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等一大批具有文化艺术价值的优秀保护建筑,目前仍旧闲置而得不到保护、开发和利用。
  虹口区的文物管理委员会至今还未成立,以至于没有一个组织机构来协调解决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虹口的文物保护整体规划至今还未形成,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五纳入”也未真正得到落实。
  虹口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而虹口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和开发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过去几年的改造开发中,一些历史风貌特征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虹口大戏院(远东第一家电影院)、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上海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等一批非常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已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了。如何切实保护好仅存的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和优秀建筑,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今天,显得越加重要。
  其次,看看我区近几年文化建设的现状如何?
  虹口曾是上海电影院、戏院汇集的地方,海宁路以胜利电影院为中心的文化娱乐都市环境,一直延续了数十年,并且为虹口的文化事业赢得过辉煌。但近几年,由于海宁路的拓宽和四川北路商业的衰弱也随之明显衰弱,虹口曾经在上海电影放映、戏剧演出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地位也已不复存在了。而现在虹口没有影院、戏院积聚的文化娱乐都市环境,以至于上海的多项影视、戏剧节日的所有相关活动,几乎都与虹口没有关联。
  虹口图书馆也因硬件设施简陋落后,只能勉强列入一级图书馆。一个小小的文史馆里还要“螺蛳壳里做道场”,挤进中共“四大”纪念馆。诸多文化场所因缺少资金、年久失修,根本无法满足我区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提出的把上海基本建成一个与国际大都市匹配、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服务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均拥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面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接近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要求,上海市文广局编制的《上海市群众文化三年发展纲要()》提出,要求在三年内,保证上海人均拥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面积从0.10平方米提高到0.12平方米。而我区人均拥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面积目前仅为0.076平方米,无疑,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相当差距的。而当我们还沉浸在昨天的辉煌时,不少区(县)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方面却迈开了大步。在已经公布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评比中,静安区、浦东新区、宝山区、徐汇区等四个区各有一个社区获得“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荣誉称号,虹口的曲阳街道却未能获此殊荣。浦东新区的东方文化艺术中心可与上海大剧院媲美。浦东新区图书馆、黄浦区图书馆都以规模大、设施全、藏书多而居区级图书馆前列。上海影城继在浦东开设电影分院尝到甜头后,又在徐汇区长桥地区建成另一个电影分院。港汇广场的永华影城、梅陇镇广场的环艺影城以先进的设施、良好的环境、多厅的放映而成为电影市场的后起之秀,环境设施在全国名列前茅。杨浦区已建成符合国际大都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梯度设置要求的5个特级和3个一级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而我区唯有曲阳文化馆仅够一级(实际已名不符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虹口的文化建设这几年的发展是缓慢的,应当引起全区人民的关注,应当引起政府的重视。
  三、思考和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理念。胡锦涛总书记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本身就包括了以文化来塑造人、发展人、凝聚人的深刻内涵;城市的魅力来自于文化的内涵;在上海向“世界级城市”迈进的进程中,要提升虹口的国际知名度,要扩大虹口的国际影响力,要展现虹口的区域魅力,就应当亮文化这张“名片”。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如何加强我区文化建设,如何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其一是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重新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告诉我们:越是要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越要提升文化的功能和形态。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过多地强调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文化本身也有经济要素、也存在经济价值。其实,文化和经济是融合的。文化也是生产力、也是产业、也能创造财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消费达到一定比重以后,文化消费必定会大幅度增长。文化消费的大幅度增长,必定会驱动企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文化领域转移。当文化力量融入经济力量,文化力量就能起到一种助推剂的作用。
  其二是对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的认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区的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应是相辅相成的,除了政府首先要推动这种概念之外,还要树立“保护性再生”的全新概念。由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远远落后于许多开发项目,导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往往会与以往规划发生冲突,尤其是已经出让的土地项目,常常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不利。因此,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应在保护和发扬光大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再生”新的都市空间,把过去的建筑和文化中所有优秀的东西保存下来,释放历史文化遗产的潜在力量,创造性地利用这些遗产可能带来的环境特色、生活品质和经济效益,让历史和现在的人共同“活”着。
  其三是对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和加强文化建设的关系的认识。如今,文化事业建设由“国家全额拨款”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化本身就是商品,没有市场,也就没有文化的传播。因此,可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资金参与”的市场运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专项资金,积聚社会各种力量,推进文化事业建设。
  结合虹口区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尽快成立虹口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可由分管城建或文化的副区长任主任,文化、规划、房地、建委、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对虹口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优秀建筑的保护制定一个完整的规划。
  2、根据虹口历史文化名人相对集中的特点,是否可以考虑在多伦路二期开发中建立一批名人纪念馆,曾经有过的建造名人蜡像馆的设想能否继续实施。
  3、沈尹默故居属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处于开发地块。因海伦路拓宽工程的需要,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只能迁移。建议在该开发地块建造商住小区的同时,将沈尹默纪念馆融入整体规划设计之中,并将故居迁移至适当地块,保留故居原有风貌。
  4、瞿秋白、茅盾、郭沫若、内山完造等名人故居以及中共江苏省委旧址、内山书店旧址,可以进行置换,恢复故居、旧址对外开放,并可将虹口的一批名人故居、纪念馆等辟为一条人文景观旅游线路,供人参观游览。
  5、可以全面恢复摩西会堂,再在与会堂相联的地方重建一个类似“犹太人在上海”为主题的纪念馆,系统、全面介绍上海犹太人的历史,以提供犹太人以及曾在上海生活过的犹太人参观和凭吊;并对已经确认的犹太人纪念地进行保护。
  6、在四川北路绿地内,可以建一幢与中共“四大”会址旧址风格一致的石库门建筑,作为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
  7、可以将上海工部局宰牲场(今沙泾路10号)建造一个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入驻,形成一处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产业既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又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此举可以推进虹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提篮桥监狱占地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可以利用其部分保护建筑,建造一座上海监狱博物馆、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馆、一个文化名人博物馆或上海民间收藏博物馆(虹口有30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收藏家,所收藏品完全能达到一个博物馆的规模),以此构筑一个北外滩的文化博览中心。
  9、对江湾古镇的历史风貌保护要尽快制订方案。在虹口,唯有江湾镇尚有一些古镇历史风貌留存,如不抢救就来不及了。建议在开发江湾镇时,保留一批旧式的古镇建筑,对其历史风貌进行保护性修复。可以使我们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段可以传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
  10、在“十一五”时期,能否加快我区人均拥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面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接近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2 Shangha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虹口房屋交易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