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与管理对我中国城市化率发展与城市管理有哪些启示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
上传于||文档简介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美国大都市区区域规划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美国大都市区区域规划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美国大都市区概念演变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美国大都市区概念演变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摘要】:20世纪以来美国大都市区化发展迅速,以致大都市区的概念和界定范围不断发生变化。伴随着大都市区化的快速推进,大都市区的概念经历了初步确立、界定标准化、内涵精确化和规范化等阶段的发展;对大都市区发展的阐释也不断完善,逐渐趋向合理性与科学性。美国大都市区概念的演变,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大都市区化的发展内涵,而且从根本上反映了美国大都市化的发展特点,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299.2;F299.712【正文快照】:
美国大都市区主要由中心城市和郊区两部分组成,中心城市的发展是大都市区形成的首要条件。随着城市化和郊区化的发展,一些大城市超越原有的地域范围,将周边的地区也纳入城市化发展轨道。与此同时,中心城市的周边也出现一些卫星城市和商业中心,中心城市依靠其经济辐射力和吸引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旭;[J];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英东;[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陈熳莎;;[J];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05期
姚玉民,舒建军;[J];世界历史;2002年06期
王旭,梁茂信;[J];世界历史;2005年01期
李英东;[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2期
王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连虎;;[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希东;[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袁中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罗思东;[D];厦门大学;2005年
陈睿;[D];北京大学;2007年
韩凤;[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余斌;[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马小宁;[D];厦门大学;2007年
李晓莉;[D];河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江波;[D];同济大学;2006年
丁艳;[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时乐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叶莹;[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常丹丹;[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孙瑜;[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彭克;[D];四川大学;2006年
贾鹏;[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王吉人;[D];暨南大学;2006年
徐键;[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艳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1期
王旭;[J];世界历史;2001年03期
刘传江;[J];世界经济;1999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伯军;赵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希东;;[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洪世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杨建涛;王发曾;;[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省建设厅总规划师
王建萍;[N];福建日报;2010年
泉州市委书记
徐钢;[N];闽南日报;2011年
刘双英;[N];大同日报;2008年
经济视点报记者
史远征 实习生
刘向明;[N];经济视点报;2011年
方克友;[N];中国商报;2005年
时报记者  凌云;[N];福建工商时报;2006年
吴勇 徐州丽
陈庆国;[N];温州日报;2011年
方克友;[N];安徽日报;2005年
李尖 章兵兵;[N];温州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鹤鹤;[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张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美国大都市区治理:演进、经验与启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美国大都市区治理:演进、经验与启示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城市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章在对美国大都市区治理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对当代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三种典型模式,即分散治理模式、整体规划模式和协商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推进政府间合作分工、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方面,推进我国城市治理转型。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299.2;F299.712【正文快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处于快速成长期,一些新兴的国际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香港等正在应运而生。城市的扩张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市病”问题也日益凸显。有学者指出,“有关地方政府的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光磊,张志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王春艳;;[J];城市问题;2007年06期
安建增;何晔;;[J];城市问题;2011年10期
刘立伟;;[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王旭;;[J];江海学刊;2011年02期
王春艳,李瑞林;[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安文;;[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刘伟,黄桂田,李绍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尹恒,叶海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韩志红;付大学;;[J];北方法学;2009年02期
刘喜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陈卫峰;;[J];北方经济;2011年06期
谢菲;;[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汪拥政;;[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尹德洪;;[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常江;宁文斌;;[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涂晓芳;魏葱葱;;[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李冰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杨书文;;[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张志红;;[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谢庆奎;王懂棋;;[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朱光磊;;[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王旭;;[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张玉;;[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谢庆奎;王懂棋;;[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席酉民;王亚刚;;[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颜晓闽;[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文妮;[D];湖南大学;2010年
顾远飞;[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张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李素芹;[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张映芹;[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刘宇;[D];南开大学;2010年
贾清显;[D];南开大学;2010年
彭彦强;[D];南开大学;2010年
秦伟江;[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景芝;[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杨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陈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陈伟;[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彭本超;[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天瑞;[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李艳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张馨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朱珊;[D];湘潭大学;2010年
李华金;[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洪世键;张京祥;;[J];城市问题;2009年09期
刘志鹏;;[J];城市问题;2011年02期
张强;吴娟;;[J];城市问题;2011年05期
陈雪明;[J];国外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张紧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钱颖一,许成钢,董彦彬;[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年01期
陈明,彭桂娥;[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英勤;;[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07期
金文哲;王谦;;[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王扩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单春红;刘晓丽;;[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李燕;;[J];城市;2010年01期
孙悦;;[J];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01期
易承志;;[J];城市问题;2010年01期
郭湘闽;;[J];规划师;2009年08期
林素钢;王孝春;;[J];税务与经济;2010年04期
陈燕;蓝楠;彭泥泥;;[J];统计与决策;2010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霍敬裕;;[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李刚;;[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孙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汪伟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王志;李艳芳;;[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建华;王国恩;;[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潘弘;王亚楠;;[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周振林;;[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王崇举;;[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立峰;;[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阁;[N];江苏经济报;2009年
贺耀堂;[N];连云港日报;2007年
陈政;[N];贵州日报;2008年
;[N];民营经济报;2009年
赵晋平;[N];中国信息报;2002年
李辉 记者
郭明;[N];中国质量报;2009年
时报记者 王森;[N];北方经济时报;2009年
刘林鹏;[N];温州日报;2010年
记者陈敏;[N];鸡西日报;2010年
本报记者 李鹰 通讯员 杜绍林;[N];马鞍山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彦强;[D];南开大学;2010年
陈国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杨明;[D];辽宁大学;2008年
刘俊华;[D];西北大学;2006年
王勇;[D];外交学院;2009年
杨馥源;[D];浙江大学;2010年
宋煜萍;[D];苏州大学;2011年
刘伟忠;[D];山东大学;2012年
鲁敏;[D];南开大学;2012年
王岳;[D];湘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雪梅;[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王青;[D];厦门大学;2007年
邱艳萍;[D];河北大学;2006年
李涛;[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高景楠;[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米热依古丽·卡德尔;[D];浙江大学;2009年
夏素莲;[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崔东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王冰;[D];吉林大学;2009年
蒋星;[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美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二、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的总体评价  美国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城市化,截至20世纪末期,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纵观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可以发现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总体性特征.  1.内生作用为主的自我发展  不同于中国的城市化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美国城市化进程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如战争、自然灾害、行政干预等,而是源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美国区域发展阶段看,建国之初,经济活动偏于东北部.19世纪初期,商业贸易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促进了东北部的繁荣;内战后至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鼎盛阶段,中西部脱颖而出,成为新的重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科技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太平洋沿岸后来居上,成为高科技聚集区,落后的南部也随之异军突起.在区域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中,城市规模逐渐由小到大,形成了城市体系、大规模郊区化,直到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美国区域发展由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由点状、线状再到面状的发展过程无不体现出内生性特点,虽然期间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只起辅助作用,其主导因素还是内生因素,如产业结构动态变化、交通运输状况改善等.  2.跳跃性与渐进性并存  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当欧洲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时,它还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地域仅限于大西洋沿岸.独立战争后,其领土逐步扩展到太平洋沿岸.东北、中西以及南部地区,因地理位置优越经历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而美国独立后逐步取得的西部领土,当时只有印第安人居住.正是这种独特的历史,决定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不象东部地区那样,走传统的农业垦殖先行,而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循序渐进式道路,而是超越农业发展阶段的跳跃性城市化,这主要基于西部的特定环境.首先,西部开发之初,矿业开采先行,矿业营地便成为城镇的雏形.这里是投资者、工人和商人的集中地,随之为采矿服务的各类行业也应运而生.为维护治安,各类管理机构也相继产生,营地呈现了城市文明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大部分采矿营地随着矿源枯竭而逐步消失,只有少数日后发展为固定的城镇.然而,在此过程中,城市文明并未随之而去,反而在人口的流动当中得以繁衍和升华,为以后城市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美国城市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还与西部开发同步.正是由于这种跨越农业社会的跳跃性特征,使美国西部城市化不用背负历史包袱,其发展迅速,很快超越东部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3.要素的流动性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  美国城市化另一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人口自由迁移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天生好动和勇于冒险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铁路网、公路网建设以及汽车的普及.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也不同.在集中城市化阶段,人口主要从农村迁向城市,而在郊区化阶段,人口又从大都市区内的市区迁向郊区.从人口的区际迁移的角度讲,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东北部和南部地区迁向中北部和西部,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均衡,西部和东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20%左右,而南部和中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3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美国工业以及城市的地理分布由工业化初期的不均衡性,在内战后逐步走向均衡的过程.人口自由流动促进了美国的城市化,人口区际迁移过程与美国区域发展以及城市化由发散走向收敛过程刚好一致.  三、美国城市化历史的启示  美国城市化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脉络清晰的阶段性特点,也呈现出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经历的相同的“S”形曲线,这是美国城市化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共性所在.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以对我国城市化有所启示.  1.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为城市化提供持久动力  在22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美国走过了工厂手工业时代、制造业时代和信息产业化时代.其经济中心从东部向西部、南部依次推进,区域经济由不均衡走向相对均衡.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为美国城市化提供了持久动力,一个产业带衰落了,另一个产业带随之兴起.棉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飞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相继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美国城市化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城市化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从整体上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渐趋减弱,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将会继续推动城市化的发展.美国的工业化率在1950年代以后开始下降,但是城市化率仍持续上升,说明服务业在1950年代后逐渐成为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对城市化率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人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促使城市化率上升,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期,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几乎达到制造业就业比重的3倍,这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固化,缺乏弹性和持续性,产业结构的低级化以及产业结构趋同,第三产业严重不足等.另外,一些城市的主导产业的萎缩往往导致城市的衰落,影响城市化进程.对我国而言,城市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并非一味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城市产业承担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而一味追求产业结构升级将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因此,我国要促进城市化,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就业于城市的需要.  2.充分发挥大都市区的作用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都市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带的GDP占全美国份额的76%,这是美国多年推行大都市区经济的结果.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推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为了建设大都市区,发挥大都市区经济的龙头作用.目前,虽然区域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受行政区的限制,还没有在城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竞争有序的产业体系和公共设施体系,其经济增长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以2002年的数据为例,我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冀环渤海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使政府在跨行政区划的规划方面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大都市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刺激郊区的发展  美国政府对郊区化实行政策鼓励,其利用市场机制优化城市空间对我国大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郊区化的作用下,美国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逐渐发展成了多中心,形成了大都市区,带动了广大地区的发展.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联邦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政策,使得中心城市职能发生转变并逐步走向复兴.我国的城市化处于发展阶段,郊区化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将城市郊区化纳入城市整体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建立正确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在郊区化发展的同时,要提高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发挥其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的作用.  4.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合理解决老工业城市的衰退问题  二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服务业的比重日益增加,而传统制造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这一变化必然造成传统制造业集中的东北部以及中西部城市开始出现衰退,成为所谓的“冰雪带”.美国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复兴这些老工业城市,如利用高新技术复活重要的制造业,通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衰退的老城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老工业城市的单一工业布局等.得益于这些措施,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处于“冰雪带”的老工业城市开始重新崛起.目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的衰退比较明显,尤其是资源型城市,在33个资源型城市中,近三分之一处于萎缩状态.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振兴可以借鉴匹兹堡、克利夫兰等美国老工业城市的复兴经验,如培植自身优势产业,推动合理的工业布局;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等.  四、结论  美国城市既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又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产儿,从这点来说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几乎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这意味着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伴随工业化开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区别.此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变迁,其中涉及的因素纷繁复杂,只有从这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离出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对我国的城市化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美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去研究.本文主要从经济角度来阐释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及其特征,得到的几点启示可能并不全面或者略显宽泛,所以未来的研究仍需要从中美城市化的对比以及两国的同类城市发展个案入手,得到更有建设性的经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颠覆世界的城市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